范仲淹的励志人物故事

合集下载

范仲淹的故事有哪些

范仲淹的故事有哪些

范仲淹的故事有哪些范仲淹的故事有哪些范仲淹一生读书不辍,特别是多次迁居的青少年时代,每迁一地,都留下了读书的遗迹,也留下了许多让人感动的苦读故事。

范仲淹的故事有哪些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范仲淹的故事【一】范仲淹在担任邠州的地方官时,有一天闲暇无事,带同僚属下登上高楼,设置酒宴,还没有举杯饮酒,看到有几个披麻戴孝的人在营造下葬的器具,并没有十分气愤,而是急忙派人去询问他们。

原来是一个客居在邠州的读书人死了,准备埋葬在近郊,但是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器物都还没有着落。

范仲淹听后露出哀悼的神情,立即撤去酒席,并给丧家一笔可观的钱,让他们办完丧事。

参加宴会的客人中间有的为此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范仲淹的故事【二】天圣二年(1024年)秋,兴化县令范仲淹率领来自四个州的'数万民夫,奔赴海滨。

但治堰工程开始不久,便遇上夹雪的暴风,接着又是一场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

一部分官员,认为这是天意,堤不可成,主张取缔原议,彻底停工。

事情报到京师,朝臣也踌躇不定。

而范仲淹则临危不惧,坚守护堰之役。

大风卷着浪涛冲到他腿上,兵民们纷纷惊避,官吏也惊慌失措,范仲淹却没有动,他有意看看身旁的同年好友滕宗谅,宗谅正从容不迫地评论着一段屹立的堤堰。

大家发现他两人泰然自若,情绪也安稳下来。

经过范仲淹等人的努力坚持,捍海治堰又全面复工。

不久,绵延数百里的悠远长堤,便凝然横亘在黄海滩头。

盐场和农田的生产,从此有了保障。

往年受灾流亡的数干民户,又扶老携幼,返回家园。

人们感激兴化县令范仲淹的功绩,都把海堰叫做“范公堤”。

兴化县不少灾民,竟跟着他姓了范。

至今兴化仍有范公祠遗址,为父老怀念。

范仲淹的故事【三】范仲淹从小多病,近年又患了肺疾.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饶州。

在附近做县令的诗友梅尧臣,寄了一首《灵乌赋》给他,并告诉他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作乌鸦不祥的叫声,昔日愿他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飞。

范仲淹的小故事(通用20篇)

范仲淹的小故事(通用20篇)

范仲淹的小故事范仲淹的小故事(通用20篇)范仲淹是北宋名臣,在如今是历史命人。

大家对他了解多少呢?如下就为大家收集了范仲淹的小故事。

仅供参考!范仲淹的小故事篇1断齑划粥范仲淹小的时候生活贫困,但是他依然坚持向学。

在随母亲改嫁之后,范仲淹为了学习,搬到了寺庙之中。

范仲淹此时的生活清贫无比,每日只煮一锅粥,将粥分成四块,早晚分食两块。

他吃粥只就一点咸菜,然后用醋汁调和米粥,就这样草草的将就一顿。

放在今日,主食、甜点水果一样不缺的今日,范仲淹这样的食物吃一顿两顿也许还行,若是多吃几顿,如何受的。

而范仲淹就是这样每日两食,苦读成才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故事,才有了后来断齑划粥这个词语。

范公堤天圣二年,范仲淹为兴华县令之时,发现当地的堤坝受损严重。

返潮之时,不仅是当地百姓的盐田会受损,甚至很多时候水会直接淹没农田,致使数以千计的农民受灾,灾情严重的时候,百姓痛苦不堪。

范仲淹发现这一情况之后,当即上奏上司,并且得到了朝廷的准奏,开始着手修建堤坝。

他征调各州数万农夫前去修坝,哪知道刚开始就遇到了大困难。

修坝的时候,刚好遇到大风暴,光是征调的农夫就有一百多个被卷入水里丧命。

这个消息传到朝中,众人议论纷纷,不知道该继续修建还是停工。

当地的百姓也很是惶恐,认为是老天不允许重修堤坝。

在这样的情况下,范仲淹身先士卒。

每次大潮来领之时,别人都害怕的退后,只有他和同事好友站在最前列。

范仲淹用自己的生命告诉众人,风浪并没有什么可怕的。

受到范仲淹这一举动的鼓励,大家都拿出干劲,修建堤坝。

堤坝修建完成之后,保障了众人的利益。

而为了纪念范仲淹,众人将这个新修的堤坝成为“范公堤”。

《灵乌赋》范仲淹多次在朝为官之时宁折不弯,与恶势力做斗争,数次遭贬。

在被贬谪到饶州之时,他患了肺疾。

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饶州。

在附近为官的好友寄其一首《灵乌赋》给他,说朝中之人将其数次直言当做是不祥的叫声。

劝诫他日后闭紧嘴巴,只做一只翱翔高飞的鸟儿。

范仲淹当即回答了一首《灵乌赋》,禀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面见真宗范仲淹在南京国子监读书的时候,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人们争先恐后的前去看望真龙天子,就连书院里的师生也不例外。

范仲淹故事(通用10篇)

范仲淹故事(通用10篇)

范仲淹故事(通用10篇)范仲淹故事(通用10篇)人是社会的主角,历史人物是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

优秀人物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范仲淹故事,欢迎阅览。

范仲淹故事篇1庆历新政失败以后,范仲淹被朝廷撤去军政要职,贬往邓州(今河南邓州市)做知州。

这一年,邓州一个姓孙的通判因病在官署去世,留下弱妻幼子好不可怜。

孙通判携家带口在邓州做官,一向没有什么积蓄,后事如何料理?通判夫人一夜之间哭肿了眼睛,愁白了头发。

范仲淹知道这个同僚生前清贫,立即带头捐出当月的薪俸,为孙通判治丧所用。

其他官吏也纷纷解囊,各尽所能,总算给孙通判买了一口像样的棺材。

孙通判的老家远在江西九江,他妻儿从邓州乘船回老家最为便捷,走白河、转汉水、入长江,一路顺水,指日可抵。

大家的捐款除了买棺材之用,还有一些余钱,正好雇一条船。

诸事妥当,范仲淹派了一个捕快,随船护送孙通判的灵柩和他的遗孀孤儿。

范仲淹带着幕僚把孙通判的家人送到船上,正要挥手作别,那捕快却又跳上岸来,向范仲淹说道:“大人忘了一件大事!”范仲淹一怔:“快说,忘了什么?”捕快快人快语:“此去九江,水路千里迢迢,各个州县都设有关防,盘查过往船只。

随便找个借口,就要你拿钱打通关节。

大人不备足‘通关’费用,只怕这船出了邓州境地,就寸步难行了。

”范仲淹皱了皱眉头,对各地关防假公济私之弊,他了如指掌。

他想,对于孙通判的后事,官府已经给了抚恤,同僚们也已经捐过了钱物,这“通关”的费用又从哪里出呢?范仲淹想了一阵,叹着气走进了本州设在岸边的关防公署。

官署里纸笔都是现成的,范仲淹略一思索,挥笔写道:“一叶轻帆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凉天。

关防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妇船。

”范仲淹把诗写成之后,署上自己的名字,交给押船的捕快,说:“若遇关防盘查,你就拿这个应付。

”就这四句诗,能当银子使唤?捕快虽然有些疑虑,还是接了。

捕快的疑虑很快就被打消了。

那些关防的官员,谁不知道范仲淹的大名?看了范仲淹的怜贫诗,谁还好意思敲诈这孤儿寡母?捕快一路畅通无阻,很顺利地把孙通判的遗孀送回了九江老家。

范仲淹生平事迹[全文5篇]

范仲淹生平事迹[全文5篇]

范仲淹生平事迹[全文5篇]第一篇:范仲淹生平事迹范仲淹的生平事迹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范仲淹的生平事迹》的内容,具体内容:范仲淹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所著作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被人广而认之。

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欢迎大家阅读。

...范仲淹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所著作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被人广而认之。

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欢迎大家阅读。

公元989 年,范仲淹出生在吴越的一户官宦之家。

当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因病逝世,范仲淹的母亲无奈之下只好改嫁,范仲淹也因此改名为朱说。

公元1011 年,知道自己身世的范仲淹,离开母亲,一人独自去应天府求学。

公元1015 年,学有所成的范仲淹,通过科举考试,担任了广德军司里参军。

有了功名且有官职在身,范仲淹就把母亲接来自己奉养,并将名字改回自己的原姓原名。

1021 年,范仲淹担任泰州西溪盐仓监,担任期间,修建了一条海堤,用来防范海潮倒灌。

1027 年,范仲淹的母亲逝世,范仲淹居住在应天府为其母亲守丧。

因范仲淹才学之名十分出名,于是被邀请参加应天书院教席。

范仲淹到院后,使书院的学风一扫原先的旧风气,使得文人学士个个严以律己、品德高尚。

当范仲淹守丧期满,出任了陈州通判,虽然远在地方,但对朝堂之事十分牵挂。

公元1030 年,范仲淹曾多次上书宋仁宗,表明了自己一心为国的思想,提出许多政策主张。

虽然没有被采纳,但宋仁宗也从中知道了范仲淹一片忠心之举。

太后去逝后,宋仁宗想要另立太后被范仲淹阻止。

1033 年,江南出现蝗灾,范仲淹向皇帝上书,请求派人来当地视察,被无视。

后当面质问,向宋仁宗陈述厉害,犹如醍醐灌顶,命范仲淹前去救灾,更将灾民食用的野草带回朝堂,警示皇宫贵族的娇逸奢侈的生活。

后来因为朝廷党政之故,范仲淹多次被调往外地为官。

范仲淹在地方任政时,颇有功树,也多次回朝堂任职。

《范仲淹》的故事通用15篇

《范仲淹》的故事通用15篇

《范仲淹》的故事通用15篇《范仲淹》的故事1读了《范仲淹的故事》这篇课文。

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打动了我。

课文里面讲——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

他一个人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读书。

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据说,他从五年未解衣就寝。

一天,范仲淹的一位好友去看望他,给他了一些美味佳肴,而他把食物放发霉了也不吃。

范仲淹怕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再也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真的让人感觉不可思议。

我想要是我,是不可能做到的。

不过我也能学到一点吃苦精神,以后挑饭,吃完饭就用心学习。

那年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别人都争先恐后的去看。

只有范仲淹一个人闭门不出,仍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

这让我想到了我自己。

有一天,我回到家做完了家庭作业,没有检查,就去看电视了,而我的书没有收到书包里。

风扇一吹,他直接翻到了《范仲淹的故事》这一课。

我就拿起书读了一下。

范仲淹在这么艰苦的日子里就能好好学习,我们为什么不能好好学习呢!所以我就关掉电视,马上去复习。

我们要像范仲淹学习,学习他那勤学苦练的精神。

我也要下定决心为社会,为国家做点贡献。

《范仲淹》的故事2范仲淹是宋朝名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范仲淹一生的写照。

他抛下家室与韩琦一起镇守陕西,屡次击退了西夏、契丹的侵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在那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荒山野岭上,他也曾想过家,沉吟过浊酒一杯家万里的诗句,然而他想到燕然未勒归无计,就在那里餐风饮露度过了半辈子。

文天祥在元军兵临城下时,明知前去谈判凶多吉少,考虑到国事至此,就不得爱身了。

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度挣脱元军魔掌,以期重整旗鼓,为国雪耻。

临死时还一心要挽救祖国。

他在《指南录后序》中发誓:生不能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还在一首诗中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

范仲淹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度挣脱元军魔掌,以期重整旗鼓,为国雪耻。

临死时还一心要挽救祖国。

真是太令人敬佩了!《范仲淹》的故事3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在文学上也很有建树。

范仲淹努力读书的故事

范仲淹努力读书的故事

范仲淹努力读书的故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范仲淹努力读书的故事范仲淹努力读书的故事(精选10篇)导语:范仲淹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度挣脱元军魔掌,以期重整旗鼓,为国雪耻。

范仲淹苦读故事(精选7篇)

范仲淹苦读故事(精选7篇)

范仲淹苦读故事范仲淹苦读故事(精选7篇)范仲淹字希文。

吴县(今属江苏)人。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仲淹苦读故事(精选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范仲淹苦读故事篇1公元989年,范仲淹在徐州出生。

第二年。

父亲便病逝了。

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

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附近)一户姓朱的人家。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莱。

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范仲淹的生活,有点象孔子的贤徒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连天,颜回却不改其乐。

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今河南商丘县)。

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这里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

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地攻读。

一次,真宗皇帝路过南京,大家都争相前去观望,范仲淹却说:“日后再见,也未必晚。

”闭门不出,坐读如旧。

范仲淹凌晨舞一通剑,夜半和衣而眠。

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已然大通。

1015年春,他考中进士。

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广德军位置在今安徽广德县一带,司理参军是掌管讼狱、审理案件的官员,从九品)。

接着,又调任为集庆军节度推官(集庆军辖境位置在今安徽亳州一带,节度推官是幕职官,从八品)。

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范仲淹苦读故事篇21021年,范仲淹被调往泰州海陵西溪镇(今江苏省东台县附近),做盐仓监官――负责监督淮盐贮运转销。

他发现当地多年失修的海堤,已经坍圮不堪,不仅盐场失去屏障,而且广阔的农田民宅,也屡受海涛威胁。

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成千上万灾民流离失所。

官府盐产与租赋,都蒙受损失。

为此,他上书给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今连云港至长江口北岸)沿海,重修一道坚固的捍海堤堰。

范仲淹自幼孤贫勤学苦读的故事

范仲淹自幼孤贫勤学苦读的故事

范仲淹自幼孤贫勤学苦读的故事
范仲淹自幼孤贫,他的父亲在他两岁时便去世了,母亲为了抚养他长大,不得不改嫁。

尽管他的继父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决定去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县长山镇范公村)的醴泉寺寄宿读书。

在读书时,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

他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

他毫不介意这种清苦生活,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范仲淹的这段经历,体现了他的刻苦勤奋和励志精神。

尽管生活清苦,但他始终坚持读书,不畏艰辛。

他的故事激励着人们要勇于面对困难,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仲淹的励志人物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 家,不仅自己为官清廉,教育子女也极其严格。

范仲淹一生历任高官,但范 家一直清贫俭约家风纯朴。

天圣三年,范仲淹任兴化县令,负责治理水患。

许多前任都是简单地修修堤 坝应付而已,范仲淹却亲自去海边,与当地居民商讨良策。

民工们开始修堤筑坝 时,范仲淹不是坐在高堂之上而是现场指挥。

有一次,白天刚修好的堤坝,晚上就被海浪冲毁。

民工们怨声载道,不肯再 修坝,有的则偷偷溜掉。

范仲淹来到施工现场,不仅劝勉民工们要同心同德将坝 修好,还将自己的薪俸拿出来,为民工们改善生活。

民工们深受感动,立即投入 到紧张的施工中。

范仲淹淡泊名利轻财重义,子女们也深受影响。

范仲淹任开封知府时,曾派 次子范纯仁将一船五百斛的麦子运往姑苏。

在丹阳停留时,范纯仁偶遇文学家石曼卿,当时石曼卿家中连遭不幸,几位 亲人相继离世,他想安葬亲人之后再回乡,因为没有盘缠而寸步难行。

范纯仁不 加思索地将整船麦子送给了石曼卿,但石曼卿还是愁眉紧锁,范纯仁就问:“石 先生若还有为难之事,不妨说来”。

石曼卿眼里含泪满面羞愧地说:“两个女儿 已经找了婆家, 奈何没有嫁妆无法出门”。

范纯仁爽快地说: “石先生不必忧虑, 只需将船只卖掉, 嫁妆也就有了”。

石曼卿连连道谢, 范纯仁则两手空空回了家。

范家兄弟的善行,一直为百姓们所推崇。

范仲淹为政清廉,世称范文正公,而他的言传身教,也为子女们营造了良好 的家风,从而有口皆碑代代相传,为后世人所敬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