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收发系统设计

无线收发系统设计
无线收发系统设计

nRF2401无线收发系统设计

一 实验目的

培养基本实验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实验锻炼基本实验技能,使同学们掌握单片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单片机系统应用设计的技能,掌握单片机的简单编程方法以及调试方法,并能应用于电子系统设计中,提高同学们对综合电子系统的设计能力,加深对无线通信系统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实验基本要求

(1)正确使用电子仪器;

(2)根据项目设计要求能够进行单片机系统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编程; (3)学会查阅接口电路手册和相关技术资料;

(4)具有初步的单片机电路硬件和软件分析、寻找和排除常见故障的能力; (5)正确地记录实验数据和写实验报告。

三 实验器材

万能板、单片机、nRF2401无线收发模块、液晶屏、晶振、按键、发光二级管、开关、电容、电阻、5V 电源适配器、导线、万用表、电烙铁、焊锡。

四 GFSK 调制解调原理

4.1 调制

频移键控方式,幅度恒定不变的载波信号频率随着调制信号的信息状态而切换,通常采用的是二进制频移键控,即载波信号频率随着数据信息码的“0”、“1”变化进行切换。根据频率变化影响发射波形的方式,FSK 信号在相邻的比特之间,呈现连续的相位或不连续的相位。一种常见的二进制FSK 信号产生方法是根据数据比特码是“0”还是“1”,在两个振荡频率分别为 c d f f +和 c d f f -的振荡器间切换,这种FSK 信号的表达式为:

[]()()2π() 0FSK H c d b S t v t f f t t T ==+≤≤ (二进制1)

[]()()2π() 0FSK L c d b S t v t f f t t T ==

-≤≤ (二进制0) c f 和d f 分别代表载波信号频率和恒定频率偏移,而b E 和b T 分别表示单比特能量和比

特周期。这种方法产生的波形在比特码“0”,“1”切换时刻是不连续的,这种不连续的相位会造成诸如频谱扩展和传输差错等问题,信号的功率谱密度函数按照频率偏移的负二次幂衰落,在无线系统中一般不采用这种FSK 信号,而是使用信号波形对单一载波振荡器进行调制,这样FSK 信号可以表示如下:

[

]()2π()2ππ()t

FSK c c S t f t t f t h m d θττ-∞??=+=+????

?

上式中,h 是频率调制系数,定义为2/b b h f R =,b R 为比特率,尽管调制波形()m t 在“0”和“1”比特间转换时不连续,但是相位函数()t θ是与()m t 的积分成比例,所以是连

续的,大部分信号能量集中在以载波频率为中心的主瓣范围,功率谱密度函数按照频率偏移的负四次幂衰减。

为了进一步减小信号的频谱旁瓣,可以在前加入一级高斯滤波器,高斯滤波器的传递函

数为:

222π()h t t α??=- ???

,其中:α=

通过高斯滤波,平缓了输入信号的相位变化,大大压缩了信号频谱的旁瓣。

cos(2π)

f t θ+0c +1-1

()

x t

图1 典型的GFSK 调制

输入信号()x t 是随机二进制信号形成的双极性方波,方波经高斯滤波器后是:

()()*(/)g t h t t T =∏

式中﹡号表示线性卷积运算,矩形脉冲定义为:

1/, /2

(/) 0, T t T t

T ?

??其它

通过数学推导,得到的表达式可表示为:

1

g()=

2π2π2t Q Q T

????-?? ?

???

式中Q 定义为:

2/2

()d t

Q t ττ∞

-=?

连续相位通过频率调制产生为:

()2π[]()d t

n t h x n g nT θττ∞

-∞

=-∞

=-∑?

式中h 是调制指数;()x n 是对()x t 离散时间采样。

4.2 解调

尽管高斯滤波器减小了发送GFSK 信号对带宽的需求,但是以接收端得到符号间干扰为代价的。GFSK 是频率调制信号,所以采用鉴相和鉴频的方法来解调。令:

()()()k x t x k g t kT ∞

=-∞

=

-∑

()x t 是引入码间干扰的()x t ,基带同相和正交成分分别表示为:

()0()cos 2π()d t

I t h x t τθ-∞

=+?

()

()sin 2π()d t Q t h x t τθ-∞

=+?

基带信号的相位可以通过:

1

0()tan 2π()d ()t Q t h x I t ττθ--∞??

=+ ????计算。

在输出端可以通过:

11d ()?()()tan ()()2πd ()t nT k Q t x

n x t x k g nT kT h t I t ∞

-==-∞

????===- ? ?????∑ 获得数字信号()x n 。

0c cos(2π)

f t θ+

图2 典型的GFSK 解调

五 主要器件介绍

5.1 51单片机

引脚功能:

MCS-51是标准的40引脚双列直插式集成电路芯片,引脚分布请参照——单片机引脚图: P0.0~P0.7 P0口8位双向口线(在引脚的39~32号端子)。 P1.0~P1.7 P1口8位双向口线(在引脚的1~8号端子)。 P2.0~P2.7 P2口8位双向口线(在引脚的21~28号端子)。 P3.0~P3.7

P3口8位双向口线(在引脚的10~17号端子)。

P0口有三个功能:

1、外部扩展存储器时,当作数据总线(如图1中的D0~D7为数据总线接口)

2、外部扩展存储器时,当作地址总线(如图1中的A0~A7为地址总线接口)

3、不扩展时,可做一般的I/O 使用,但内部无上拉电阻,作为输入或输出时应在外部接上拉电阻。

P1口只做I/O 口使用,其内部有上拉电阻。 P2口有两个功能:

1、扩展外部存储器时,当作地址总线使用

2、做一般I/O 口使用,其内部有上拉电阻;

P3口有两个功能:

除了作为I/O 使用外(其内部有上拉电阻),还有一些特殊功能,由特殊寄存器来设置。有内部EPROM 的单片机芯片(例如8751),为写入程序需提供专门的编程脉冲和编程电源,这些信号也是由信号引脚的形式提供的。 即:编程脉冲:30脚(ALE/PROG ) 编程电压(25V ):31脚(EA/Vpp )

ALE/PROG 地址锁存控制信号:在系统扩展时,ALE 用于控制把P0口的输出低8位地址送锁存器锁存起来,以实现低位地址和数据的隔离。当CPU 对外部进行存取时,用以锁住地址的低位地址,即P0口输出。ALE 有可能是高电平也有可能是低电平,当ALE 是高电平时,允许地址锁存信号,当访问外部存储器时,ALE 信号负跳变(即由正变负)将P0口上低8位地址信号送入锁存器。当ALE 是低电平时,P0口上的内容和锁存器输出一致。关于锁存器的内容,我们稍后也会介绍。

在8051单片机内部有一个4KB或8KB的程序存储器(ROM),ROM的作用就是用来存放用户需要执行的程序的,那么我们是怎样把编写好的程序存入进这个ROM中的呢?实际上是通过编程脉冲输入才能写进去的,这个脉冲的输入端口就是PROG。

PSEN外部程序存储器读选通信号:在读外部ROM时PSEN低电平有效,以实现外部ROM 单元的读操作。

1、内部ROM读取时,PSEN不动作;

2、外部ROM读取时,在每个机器周期会动作两次;

3、外部RAM读取时,两个PSEN脉冲被跳过不会输出;

4、外接ROM时,与ROM的OE脚相接。

EA/VPP访问和序存储器控制信号:

1、接高电平时:

CPU读取内部程序存储器(ROM)

扩展外部ROM:当读取内部程序存储器超过0FFFH(8051)1FFFH(8052)时自动读取外部ROM。

2、接低电平时:CPU读取外部程序存储器(ROM)。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知道,8031单片机内部是没有ROM的,那么在应用8031单片机时,这个脚是一直接低电平的。RST复位信号:当输入的信号连续2个机器周期以上高电平时即为有效,用以完成单片机的复位初始化操作,当复位后程序计数器PC=0000H,即复位后将从程序存储器的0000H单元读取第一条指令码。

XTAL1和XTAL2:外接晶振引脚。当使用芯片内部时钟时,此二引脚用于外接石英晶体和微调电容;当使用外部时钟时,用于接外部时钟脉冲信号。

5.2 无线通信模块nRF24L01+

nRF24L01+是一款工作在2.4~2.5GHz世界通用ISM频段的单片无线收发器芯片。无线收发器包括:频率发生器、增强型SchockBurst模式控制器、功率放大器、晶体管振荡器调制器、解调器。输出功率频道选择和协议的设置可以通过SPI接口进行设置。

极低的电流消耗,当工作在发射模式下发射功率为0dBm时电流消耗为11.3mA,接收模式为13.5mA,掉电模式和待机模式下电流消耗更低。

nRF24L01+适用于多种无线通信的场合,如无线数据传输系统、无线鼠标、遥控开锁、遥控玩具等。

模块特点

(1)2.4~2.5GHz全球免申请ISM工作频段。?

(2)125个通讯频道,满足多点通讯、分组、跳频等应用需求。?

(3)发射功率可设置为:0dBm、-6dBm、-12dBm和-18dBm。?

(4)实际发射功率≥0dBm(设置为0dBm时测试得出)。?

(5)SMA接口,可方便连接同轴电缆或外置天线。?

SMA接口:微波高频连接器,最高频率为18GHz。

(6)通过SPI(行外设接口)接口与MCU连接,速率0~8Mbps。

(7)支持2Mbps、1Mbps和250kbps传输速率。?

(8)增强型ShockBurstTM传输模式,完全兼容nRF2401A、nRF24L01等芯片。(9)支持自动应答及自动重发,内置地址及CRC数据校验功能。?

(10)工作电压范围:1.9V~3.6V,待机模式下电流低于1μA。

(11)工作温度范围:-40℃~+85℃

CE:使能发射或接收;

CSN、SCK、MOSI、MISO:SPI引脚端,微处理器可通过此脚配置nRF24L01;IRQ:中断标志位;

VDD:电源输入端;

VSS:地;

XC2、XC1:晶体振荡器引脚;

VDD_PA:为功率放大器供电,输出为1.8V;

ANT1、ANT2:天线接口;

IREF:参考电流输入。

模块上的引脚定义,与外部连接信号只有8个。

a

b

c

d

e

f

g

h

5.2.1 天线

鞭状天线是一种可弯曲的垂直杆状天线,其长度一般为1/4或1/2波长。可用于小型通信机、步谈机、汽车收音机等,军用电台等。

该实验仅用到了通道1,因为通道1的DA TA引脚是双向的数字I/O口,已经满足要求,通道2的DOUT只能在接收模式中使用,为单向数字输出口。其中PWR_UP、CE、CS三个引脚控制着nRF2401的四种工作模式:收发模式、配置模式、空闲模式、关断模式。

5.2.2 状态字设置

5.3 显示屏

关控制、光标或显示移位、功能设置、地址设置、写数据、读数据。具体参照文档。

六工作过程

(1)单片机对自身、nRF24L01+、显示屏进行初始化配置

设置CS高、CE低,使nRF24L01+进入编程模式,nRF24L01+的DA TA引脚为输入状态,配置数据写入。

(2)单片机向nRF24L01+发送数据

设置CE高,使nRF24L01+进入TX模式,nRF24L01+的DA TA为输入状态,并通过它输出数据到TX FIFO,之后设置CE低,开始传输。

(3)单片机通过nRF24L01+读取数据

七程序

#include "STC89.H" // STC89系列单片机头文件

#include "Type.h" // 数据类型声明头文件

#include "LCD1602.h" // 字符型液晶屏头文件

#include "Board.h" // LED、按键和蜂鸣器引脚定义头文件

#include "nRF24L01P.h" // nRF24L01+无线数传模块驱动头文件

uint8 key_down=0; // 按键按下标志.为0时代表没有按键按下,为1时代表已有按键按下. uint8 key_code=0; // 按键编号,为0时无按键按下.

void Key_Send(void)

{

key_code=0;

if(KEY1==KEY_DOWN){key_code+=1;} // 根据按键状态设置按键编号标志

if(KEY2==KEY_DOWN){key_code+=2;}

if(KEY3==KEY_DOWN){key_code+=3;}

if(KEY4==KEY_DOWN){key_code+=4;}

if(key_code==0){ // key_code=0,说明未有按键按下

if(key_down==1){key_down=0;}

}else{ // key_code!=0,说明已有按键按下

if(key_down==0){ // key_down=0,之前没有按键按下

key_down=1; // 设置按键状态标志

n1P_TX_Buff[3] = key_code + '0'; // 将按键代码转换为ASCII字符后存入TX缓存数组

n1P_TX_Buff[4] = '0'; // 设置标志为"发送按键信息"

LCD_Print_String(0,1," Key - Send Err "); // 提前显示按键信息发送失败信息

LCD_Print_Char(5,1,n1P_TX_Buff[3]); // 显示本机按键代码

LED3 = LED_ON;

n1P_Turn_TX(n1P_TX_Buff); // 发送按键代码信息

LED3 = LED_OFF;

}

}

}

void Key_Rece(void)

{

if(n1P_RX_Buff[4] == '0'){ // 接收到的数据为对方设备发送的按键信息

LCD_Print_String(0,1," Key - Received "); // 显示从对方设备接收到的按键信息

LCD_Print_Char(5,1,n1P_RX_Buff[3]); // 显示从对方设备接收到的按键代码

n1P_TX_Buff[3] = n1P_RX_Buff[3];

n1P_TX_Buff[4] = '1'; // 设置标志为"接收按键信息成

功"

LED3 = LED_ON;

n1P_Turn_TX(n1P_TX_Buff); // 切换nRF24L01(+)为发送模式,并发送"接收成功"信息,发送结束后返回接收模式

LED3 = LED_OFF;

}else{ // 接收到的数据为对方设备返回的接收正确信息

LCD_Print_String(0,1," Key - Send OK! "); // 显示对方接收按键信息成功信息

LCD_Print_Char(5,1,n1P_RX_Buff[3]); // 显示对方接收到的按键代码

}

}

void main(void)

{

LCD_Init_Dev(); // 初始化LCD.清屏、设置工作方式等。

LCD_Cls(); // 清屏

LCD_Print_String(0,0,"NOV A TE nRF24L01+"); // 显示字符

LCD_Print_String(0,1," Press Any Key "); // 显示字符

LED1=LED_OFF; LED2=LED_OFF; LED3=LED_OFF;// 熄灭全部指示灯,完成上电程序部分

n1P_Init_IO(); // 初始化nRF24L01(+)模块IO n1P_Turn_RX(); // 初始化nRF24L01(+),并将其设置为接收模式

while(1){

if(n1P_Check_IRQ(n1P_RX_Buff)){ // 检查IRQ引脚状态Key_Rece(); // 接收处理

}

Key_Send(); // 检测按键}

}

#include "STC89.H"

#include "Type.h"

#include "LCD1602.h"

#define LCD_Dly_Dat 6 // 等待数据建立时间,实测STC89C52RC外部晶振11.0592MHz时需>=4.

// 函数: LCD_Soft_Dly()

// 描述: 软件延时

// 参数: dly 延时时间

void LCD_Soft_Dly(uint16 dly)

{

uint16 i;

for(; dly>0; dly--) for(i=0; i<10; i++);

}

// 函数: LCD_Init_IO()

// 描述: 初始化IO

// 参数: 无

void LCD_Init_IO(void)

{

LPin_E = 0; // E 置低,设备禁用

LPin_RS = 0; // RS置低,切换到命令字操作模式

LPin_RW = 0; // RW置低,切换到写入模式

LPin_BLED = 0; // 关闭背光

}

// 函数: LCD_Wait_Busy()

// 描述: 等待LCD空闲,只有在空闲状态下方可对LCD进行操作

// 参数: 无

void LCD_Wait_Busy(void)

{

uint8 isbusy=0, dly=0;

for(dly=250; dly>0; dly--){ // 指定最大超时时间,防止死循环

LPin_RS = 0; // RS置低,切换到命令字操作模式

LPin_RW = 1; // RW置高,切换到读取模式

LPin_E = 1; // E 置高,开始操作(读取操作时为高电平有效)

LCD_Soft_Dly(LCD_Dly_Dat); // 等待数据建立

isbusy = LPin_DB; // 读取忙标志(bit7=Busy)和当前指针(bit6:0=AC)

LPin_E = 0; // E 置低,结束操作

if(isbusy < 0x80) break; // bit7=0=空闲,退出等待

}

}

// 函数: LCD_W_Reg()

// 描述: 写LCD寄存器

// 参数: dat 待写入的数据

void LCD_W_Reg(uint8 dat)

{

LCD_Wait_Busy(); // 等待空闲

LPin_RS = 0; // RS置低,切换到命令字操作模式

LPin_RW = 0; // RW置低,切换到写入模式

LPin_E = 1; // E 置高,开始操作

LPin_DB = dat; // 将数据输出到数据线上

LCD_Soft_Dly(LCD_Dly_Dat); // 等待数据建立

LPin_E = 0; // E 置低,完成操作(写入操作时为下降沿有效) }

// 函数: LCD_W_Byte()

// 描述: 向LCD写入1byte数据

// 参数: dat 待写入的数据

void LCD_W_Byte(uint8 dat)

{

LCD_Wait_Busy(); // 等待空闲

LPin_RS = 1; // RS置高,切换到数据操作模式

LPin_RW = 0; // RW置低,切换到写入模式

LPin_E = 1; // E 置高,开始操作

LPin_DB = dat; // 将数据输出到数据线上

LCD_Soft_Dly(LCD_Dly_Dat); // 等待数据建立

LPin_E = 0; // E 置低,完成操作(写入操作时为下降沿有效) }

// 函数: LCD_Init_Dev()

// 描述: LCD复位,注意该操作有固定顺序

// 参数: 无

void LCD_Init_Dev(void)

{

LCD_Init_IO();

LCD_W_Reg(0x38);

LCD_Soft_Dly(500); // 等待约5ms

LCD_W_Reg(0x38);

LCD_Soft_Dly(500);

LCD_W_Reg(0x30);

LCD_Soft_Dly(500);

LCD_W_Reg(0x38); // 8位数据总线宽度,两行字符,5x7点阵LCD_W_Reg(0x08); // 显示关,光标不显示,光标不闪烁

LCD_W_Reg(0x01); // 清屏

LCD_W_Reg(0x06); // 显示光标右移,画面不滚动

LCD_W_Reg(0x0C); // 显示开,光标不显示,光标不闪烁

}

// 函数: LCD_Cls()

// 描述: 显示清屏

// 参数: 无

void LCD_Cls(void)

{

LCD_W_Reg(0x01); // 清屏

}

// 函数: LCD_Set_Coor()

// 描述: 指定显示坐标

// 参数: x 列坐标(1602为0至15)

// y 行坐标(1602为0至1)

void LCD_Set_Coor(uint8 x, uint8 y)

{

if(y){x+=0x40;} // 在第二行的显示数据时,地址偏移0x40 x+=0x80; // 计算DDRAM地址(Display Data RAM)

LCD_W_Reg(x); // 写AC(Address Counter)到DDRAM地址}

// 函数: LCD_Print_Char()

// 描述: 在指定位置显示一个字符

// 参数: x 列坐标(1602为0至15)

// y 行坐标(1602为0至1)

// dat 数据

void LCD_Print_Char(uint8 x, uint8 y, uint8 dat)

{

LCD_Set_Coor(x,y); // 指定显示坐标

LCD_W_Byte(dat); // 写入数据

}

// 函数: LCD_Print_Char()

// 描述: 在指定位置显示一个字符串

// 参数: x 列坐标(1602为0至15)

// y 行坐标(1602为0至1)

// *s 字符串首指针

void LCD_Print_String(uint8 x, uint8 y, uint8 *s)

{

LCD_Set_Coor(x,y); // 指定显示坐标

while(*s != '\0'){

LCD_W_Byte(*s); s++; // 写入数据

}

}

#include "STC89.H"

#include "Type.h"

#include "nRF24L01P.h"

#define RF_CH 0 // RF射频通道0~125

#define RF_ADDR_WIDTH 5 // RF地址宽度1~5byte

#define RF_DA TA_WIDTH 5 // RF数据宽度1~32byte

uint8 code n1P_RF_Addr[5]={0xBE,0xBD,0xBC,0xBB,0xBA};// TX,RX地址,可自行更改

uint8 n1P_RX_Buff[RF_DA TA_WIDTH]={0,0,0,0,0}; // 接收数据缓冲区

uint8 n1P_TX_Buff[RF_DA TA_WIDTH]={'K','E','Y','-','-'}; // 发送数据缓冲区

// 函数: n1P_Init_IO()

// 描述: 初始化IO

// 参数: 无

void n1P_Init_IO(void)

{

nPin_CE = 0; // 进入待机模式

nPin_CSN = 1; // SPI禁止

nPin_SCK = 0; // SPI时钟置低

}

// 函数: n1P_SPI_WR_Byte()

// 描述: 通过SPI写一个byte到nRF24L01+,同时从nRF24L01+读取一个byte

// 参数: byte 待写入字节数据

// return 读取到的字节数据

uint8 n1P_SPI_WR_Byte(uint8 byte)

{

uint8 i;

for(i=0; i<8; i++){ // 循环8次

nPin_MOSI = (byte & 0x80); // 将byte最高位输出到MOSI

byte <<= 1; // 低一位移位到最高位

nPin_SCK = 1; // 拉高SCK,nRF24L01从MOSI读入1位数据,同时从MISO输出1位数据

byte |= nPin_MISO; // 读MISO到byte最低位

nPin_SCK = 0; // SCK置低}

return(byte); // 返回读出的一字节

}

// 函数: n1P_SPI_W_Reg_Byte()

// 描述: 将val写入addr对应的寄存器地址,同时返回status字节

// 参数: addr 寄存器地址

// val 待写入寄存器的数值

// return 返回status状态

uint8 n1P_SPI_W_Reg_Byte(uint8 addr, uint8 val)

uint8 status;

nPin_CSN = 0; // CSN置低,开始传输数据status = n1P_SPI_WR_Byte(addr); // 写入寄存器地址,同时返回状态字

n1P_SPI_WR_Byte(val); // 然后写数据到该寄存器nPin_CSN = 1; // CSN拉高,结束数据传输return(status); // 返回状态寄存器

}

// 函数: n1P_SPI_W_Reg_Byte()

// 描述: 读取addr所对应的寄存器地址

// 参数: addr 寄存器地址

// return 返回寄存器内的数值

uint8 n1P_SPI_R_Reg_Byte(uint8 addr)

{

uint8 val;

nPin_CSN = 0; // CSN置低,开始传输数据n1P_SPI_WR_Byte(addr); // 写入寄存器地址

val = n1P_SPI_WR_Byte(0); // 然后从该寄存器读数据nPin_CSN = 1; // CSN拉高,结束数据传输return(val); // 返回寄存器数据

}

// 函数: n1P_SPI_W_Reg_Buff()

// 描述: 连续写入len个字节到addr指定的寄存器中,同时返回status状态字

// 参数: cmd 命令字

// *p 待写入数据指针

// len 待写入数据长度

// return 返回status状态

uint8 n1P_SPI_W_Reg_Buff(uint8 cmd, uint8 *p, uint8 len)

{

uint8 status, i;

nPin_CSN = 0; // CSN置低,开始传输数据status = n1P_SPI_WR_Byte(cmd); // 选择寄存器,同时返回状态字

for(i=0; i

n1P_SPI_WR_Byte(p[i]); // 逐个字节写入nRF24L01+

nPin_CSN = 1; // CSN拉高,结束数据传输return(status); // 返回状态寄存器

}

// 函数: n1P_SPI_W_Reg_Buff()

// 描述: 连续写入len个字节到addr指定的寄存器中,同时返回status状态字

// 参数: cmd 命令字

// *p 待读取数据指针

// len 待读取数据长度

// return 返回status状态

uint8 n1P_SPI_R_Reg_Buff(uint8 cmd, uint8 *p, uint8 len)

{

uint8 status, i;

nPin_CSN = 0; // CSN置低,开始传输数据status = n1P_SPI_WR_Byte(cmd); // 选择寄存器,同时返回状态字

for(i=0; i

p[i] = n1P_SPI_WR_Byte(0); // 逐个字节从nRF24L01+读出nPin_CSN = 1; // CSN拉高,结束数据传输return(status); // 返回状态寄存器

}

// 函数: n1P_Turn_RX()

// 描述: 初始化nRF24L01+,并将其转换为接收状态

// 参数: 无

void n1P_Turn_RX(void)

{

nPin_CE = 0;

// CE置低,进入待机模式

n1P_SPI_W_Reg_Buff(nCMD_W_REGISTER | nREG_RX_ADDR_P0, n1P_RF_Addr, RF_ADDR_WIDTH); // 设置RX通道0地址

n1P_SPI_W_Reg_Byte(nCMD_W_REGISTER | nREG_SETUP_A W, nRCD_A W_5byte);

// 设置RX地址宽度

n1P_SPI_W_Reg_Byte(nCMD_W_REGISTER | nREG_RX_PW_P0, RF_DA TA_WIDTH);

// 设置RX通道0数据宽度

n1P_SPI_W_Reg_Byte(nCMD_W_REGISTER | nREG_RF_CH, RF_CH);

// 设置射频通道

n1P_SPI_W_Reg_Byte(nCMD_W_REGISTER | nREG_EN_RXADDR, nRCD_ERX_P0_enable); // 使能接收通道0

n1P_SPI_W_Reg_Byte(nCMD_W_REGISTER | nREG_EN_AA, 0x00);

// 关闭自动应答

n1P_SPI_W_Reg_Byte(nCMD_W_REGISTER | nREG_SETUP_RETR, nRCD_ARC_disable); // 禁用自动重发

n1P_SPI_W_Reg_Byte(nCMD_W_REGISTER | nREG_RF_SETUP, nRCD_RF_DR_1Mbps | nRCD_RF_PWR_0dBm); // 设置传输速率为1Mbps,发射功率为0dBm

n1P_SPI_W_Reg_Byte(nCMD_W_REGISTER | nREG_CONFIG, nRCD_MASK_TX_DS_enable // 禁用发送完成中断

|

nRCD_MASK_MAX_RT_enable // 禁用发送超时中断

| nRCD_EN_CRC_enable

// 启用CRC

| nRCD_CRCO_2byte

// CRC16

| nRCD_PWR_UP_powerup

// 上电模式

| nRCD_PRIM_RX_prx);

// RX模式

nPin_CE = 1;

// CE置高,进入运行模式

}

// 函数: n1P_Turn_TX()

// 描述: 初始化nRF24L01+,并将其转换为发送状态。发送数据缓冲区中的数据,发送完成后再转换为接收状态

// 参数: p 发送数据存放地址

void n1P_Turn_TX(uint8 *p)

{

uint8 sta=0;

nPin_CE = 0;

// CE置低,进入待机模式

n1P_SPI_W_Reg_Buff(nCMD_W_REGISTER | nREG_TX_ADDR, n1P_RF_Addr, RF_ADDR_WIDTH); // 设置TX地址

n1P_SPI_W_Reg_Buff(nCMD_W_TX_PAYLOAD, p, RF_DA TA_WIDTH);

// 写入发送数据

n1P_SPI_W_Reg_Byte(nCMD_W_REGISTER | nREG_RF_CH, RF_CH);

// 设置射频通道

n1P_SPI_W_Reg_Byte(nCMD_W_REGISTER | nREG_SETUP_RETR, nRCD_ARC_disable); // 禁用自动重发

n1P_SPI_W_Reg_Byte(nCMD_W_REGISTER | nREG_RF_SETUP, nRCD_RF_DR_1Mbps | nRCD_RF_PWR_0dBm); // 设置传输速率为1Mbps,发射功率为0dBm

n1P_SPI_W_Reg_Byte(nCMD_W_REGISTER | nREG_CONFIG, nRCD_MASK_RX_DR_enable // 禁用发送完成中断

|

nRCD_MASK_MAX_RT_enable // 禁用发送超时中断

| nRCD_EN_CRC_enable

// 启用CRC

| nRCD_CRCO_2byte

// CRC16

| nRCD_PWR_UP_powerup

// 上电模式

| nRCD_PRIM_RX_ptx);

// TX模式

nPin_CE = 1;

// CE置高,进入运行模式

while(1){

if(nPin_IRQ==0){

// 等待IRQ置低

sta = n1P_SPI_R_Reg_Byte(nCMD_R_REGISTER | nREG_STA TUS);

// 读取STA TUS寄存器

if(sta & nRCD_TX_DR_yes){

// TX_DR为1时表明发送已完成

n1P_SPI_W_Reg_Byte(nCMD_W_REGISTER | nREG_STA TUS, nRCD_TX_DR_clr); // 写回TX_DR,重置IRQ中断

break;

// 退出循环

}

}

}

n1P_Turn_RX();

// 将nRF24L01+转换为接收模式

}

// 函数: n1P_Check_IRQ()

// 描述: 检查nRF24L01+是否接收到数据,接收到数据时将数据读取到接收数据缓冲区中// 参数: p 接收数据存放地址

// return 接收成功标志,为1时表明数据接收成功

uint8 n1P_Check_IRQ(uint8 *p)

{

uint8 sta=0;

if(nPin_IRQ==0){

// 等待IRQ置低

sta = n1P_SPI_R_Reg_Byte(nCMD_R_REGISTER | nREG_STA TUS);

// 读取STA TUS寄存器

if(sta & nRCD_RX_DR_yes){

// RX_DS为1时表明接收到数据

n1P_SPI_W_Reg_Byte(nCMD_W_REGISTER | nREG_STA TUS, nRCD_RX_DR_clr); // 写回RX_DS,重置IRQ中断

n1P_SPI_R_Reg_Buff(nCMD_R_RX_PAYLOAD, p, RF_DA TA_WIDTH);

// 读取nRF24L01+中的接收数据

return(1);

// 返回接收完成标志

}

}

return(0);

// 返回接收检查失败标志}

电子邮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_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 电子邮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电子邮件系统 摘要 描述internet迅速发展,电子邮件已经成为信息交换的主要载体,电子邮件成为目前互联网上流行,方便快捷的通讯工具,随着网络发展普及,电子邮件的应用更加广泛。 本文提出一款适合大众用户的电子邮件系统,该电子邮件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登陆模块,收发模块和通讯录模块等。 首先概括性的介绍电子邮件系统软件的发展趋势及其电子邮件收发系统应用到相关知识,SMTP协议,POP协议等基本概念以及JSP概述。从JSP技术分析着手,分析利用JSP技术对本系统设计开发的过程。描述电子邮件收发系统的开发环境和编程语言然后对电子邮件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再分别对各功能模块进行详细的分析设计,最后使用用例对系统进行测试。 关键词:电子邮件,SMTP,POP3, JSP

Email system Abstract Description the internet rapid development, The email already became 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the main carrier. The E-mail is most convenient, most swift communication tool on Internet at presen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network its application will be more extensive. This article proposed section electronic mail system which is suited to the populace users. The main function module of mail system including the module of users landing, the module of receiving and dispatching mail, the module of address book and so on. First concise quality introduction electronic mail system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its email receiving and dispatching system application related knowledge SMTP POP basic concept and JSP summarize. The article will analysis from the JSP technology, dissect the process of design development of this system using JSP technology. The description email receiving and dispatching system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the programming language then carries on the system design to the electronic mail system. Then separately carries on the detailed analysis design to the function module, finally uses with the example carries on the test for the system. Keyword:Email ,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 Post Office Protocol 3.

电子邮件收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通信工程 电子邮件收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课题研究意义及现状 伴随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和政府、企业信息化的进程,电子邮件系统越来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电子邮件系统在国内的应用,经历了从科研机构的专用工作方式到步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到为政府和诸多企业认可,成为人们工作、生活“标准配置”的发展历程。电子邮件系统作为整套应用解决方案,必然涉及到Internet接入网络、电子邮件系统应用软件、数据库、服务器设备、存储备份、集群、安全加密等相关技术,其中电子邮件系统软件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其技术指标对整个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随着我国Internet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和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普及,以及人们对电子邮件服务的功能、性能要求的日益提升,电子邮件的应用也必将越来越深入和专业化。在技术上,电子邮件系统在国内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电子邮件系统的CtoC(Copy to China),到电子邮件服务提供商组织技术力量开发完善自己的邮件系统,再到顺应市场需求,逐渐产生满足不同目标用户电子邮件需求的商业化电子邮件系统成熟产品的不断发展过程。早期,国外一些可免费下载使用的电子邮件系统(如Sendmail、Qmail等)曾被国内用户广泛采用。这些系统可满足一定用户数的基本邮件收发需求,但随着用户数规模的扩大和本地化、专业化电子邮件功能、性能需求的日益提升,这些免费“舶来品”的缺陷日益突出:系统性能随着用户数的增多急剧下降;可靠性低,收发邮件不稳定甚至丢失邮件;安全性差,易被黑客攻击,商业机密易泄露;中文处理经常出现问题,代码之间难转换等。这些传统电子邮件系统的缺陷促使了国内自主开发、自主品牌的电子邮件系统的诞生。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 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是一个电子邮件收发系统,以C++Builder 6.0为开发环境。 预期目标: 设计一款简单的电子邮件系统,具备一般电子邮件的基本功能。能进行邮件的收发, 发送附件,邮件杀毒,垃圾邮件过滤,来邮件手机短信提醒等功能。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措施 关于C++ builder C++ builder是Inprise公司(原Borland公司)1998年推出的,面向对象的32位Windows程序设计开发工具。C++ builder不仅继承了Delphi使用简便、功能强大、效率高等特点,而且它还结合看

声音信息无线传输系统设计(声源定位)

摘要 关键词:声源定位;传感器阵列;无线数传;串行通信接口 声源定位就是利用声波的传输特性,来确定发声对象的空间位置的技术。被动声源定位一般采用声传感器阵列来探测声信号达到各阵元的时间差,由此推算出声源距坐标基点的距离和方向角。本文介绍了声源定位系统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及传感器阵列与微机无线通信的实现,设计了传声器阵列模块(包括时延差计算系统)、无线传输模块及微机通信模块,并完成了相关的电路设计和连接。

ABSTRACT Keyword: Acoustic Emission Source Location;sensors’ array;wireless transmission;serial communications interface Acoustic Emission Source Location (AESL) is a technology which uses the transfer characteristic of sound wave to locate the space position of acoustic emission source. Passive AESL generally uses acoustic sensors’array to detect the time difference of acoustic signal arrive each array element, then calculate the distance and direction angle from acoustic emission source to origin of coordinate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operational theory and the composition of AESL system, then realizing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acoustic sensors’array and the microcomputer. Acoustic sensors’array module (including the time difference computing system), wireless transmission module and microcomputer communication module are designed. The circuit designing and connecting have also been accomplished.

基于SMTP协议电子邮件收发系统的设计

目录 1 引言 (1) 1.1 电子邮件介绍 (1) 1.2 开发背景 (2) 1.3 开发环境及运行环境 (2) 2 软件架构及系统用例图 (3) 2.1 系统架构 (3) 2.2 系统总体用例 (3) 2.4 发送邮件类 (4) 2.5 附加小功能类 (4) 3 SMTP协议的研究 (4) 3.1 SMTP协议简介及工作原理 (5) 3.2 SMTP协议的命令和应答 (6) 3.2.1 SMTP协议的命令 (6) 4 RFC822 (14) 4.1 RFC822简单介绍 (14) 4.2 信件的头部 (14) 5 命名控件MailSend (20) 5.1 发送邮件类SmtpMail (20) 5.2 AddExtra类 (27) 5.2.1 调用Windows API 所需的命名空间 (28) 5.2.3 在程序中具体的使用 (28) 6 软件运行时的界面 (29) 6.1 新建邮件帐号 (29) 7 系统测试 (32) 7.1 同一SMTP服务器发送邮件的测试 (32) 7.2 利用不同的SMTP服务器发送邮件的测试 (32) 8 结论 (34) 第I 页共II 页

参考文献 (35) 第II 页共II 页

1 引言 1.1 电子邮件介绍 电子邮件(简称E-mai1)又称电子信箱、电子邮政,它是—种用电子手段提供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它是全球多种网络上使用最普遍的一项服务。这种非交互式的通信,加速了信息的交流及数据传送,它是—个简易、快速的方法。通过连接全世界的Internet,实现各类信号的传送、接收、存贮等处理,将邮件送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到目前为止,可以说电子邮件是Internet资源使用最多的一种服务,E-mai1不只局限于信件的传递,还可用来传递文件、声音及图形、图像等不同类型的信息。 电子邮件不是一种“终端到终端”的服务,是被称为“存贮转发式”服务。这正是电子信箱系统的核心,利用存贮转发可进行非实时通信,属异步通信方式。即信件发送者可随时随地发送邮件,不要求接收者同时在场,即使对方现在不在,仍可将邮件立刻送到对方的信箱内,且存储在对方的电子邮箱中。接收者可在他认为方便的时候读取信件,不受时空限制。在这里,“发送”邮件意味着将邮件放到收件人的信箱中,而“接收”邮件则意味着从自己的信箱中读取信件,信箱实际上是由文件管理系统支持的—个实体。因为电子邮件是通过邮件服务器(mai1 server)来传递档的。通常mail server是执行多任务操作系统UNIX的计算机,它提供24小时的电子邮件服务,用户只要向mail server管理人员申请—个信箱账号,就可使用这项快速的邮件服务。 电子邮件的工作原理: 1) 电子邮件系统是一种新型的信息系统,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 电子邮件的传输是通过电子邮件简单传输协议(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简称SMTP)这一系统软件来完成的,它是Internet下的一种电子邮件通信协议。 2) 电子邮件的基本原理,是在通信网上设立“电子信箱系统”,它实际上是一个计算机系统。系统的硬件是一个高性能、大容量的计算机。硬盘作为信箱的存储介质,在硬盘上为用户分一定的存储空间作为用户的“信箱”,每位用户都有属于自己的—个电子信箱。并确定—个用户名和用户可以自己随意修改的口令。存储空间包含存放所收信件、编辑信件以及信件存盘三部分空间,用户使用口令开启自己的信箱,并进行发信、读信、编辑、转发、存档等各种操作。系统功能主要由软件实现。 3) 电子邮件的通信是在信箱之间进行的。用户首先开启自己的信箱,然后通过键 第 1 页共36 页

MSM6948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实现

MSM6948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实现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广泛应用的大量VHF/UHF电台多为模拟话音电台,通信手段仍以短波、超短波话音通信为主,不能适应当前数字化数据传输的要求,限制了现在众多的电台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提出了一种方案,利用无线调制解调器芯片MS M6948做成的MODEM与电台的话音接口连接,同时还可与主控计算机或其他具有标准RS-232接口的数据设备相连,从而实现数据通过现有的电台进行无线传输,有效地利用了现有设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日益增长的高速数据传输的要求. 系统总体框图及其原理 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作为数据的双向传输系统,每一方都必须具有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功能,因此通信双方的结构是等价的。它们都是由RS-232电平转换电路、单片机电路、无线调制解调器和超短波电台组成的。计算机发送数据时,首先由RS-232电平转换电路将计算机串口发送数据的RS-232电平转换为单片机所能接收的TTL电平,单片机接收到数据后,在单片机的控制下将数字信号送入无线调制解调器芯片进行调制,调制后的模拟信号送往超短波电台的发送语音通道,并由超短波电台发射出去。接收方的超短波电台收到发射方的发射信号后,电台内的鉴频输出端将输出恢复后的模拟信号,此信号送到调制解调器芯片,解调出数字信号,将此信号送入单片机进行处理,在单片机的控制下,将收到的数字信号依次经RS-232电平转换电路将TTL电平转换为计算机串口所需的RS-232电平,并由计算机对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 图1 系统框图 硬件电路设计 在硬件电路中,单片机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可升级能力。在本系统中,单片机采用ATMEL公司的AT90系列单片机AT90S8515。无线调制解调器采用OKI公司的MSM6948芯片,RS-232电平转换电路采用MAX232。由于M AX232的应用已相当普遍,在此不再赘述。下面主要介绍AT90S8515及MSM6948的特性以及具体的电路实现方法。 AT90S8515的特点 ATMEL 公司的90系列单片机是增强RISC内载FLASH的单片机,具有运行速度快、功耗低等特点。AT90S8515内含8K字节F LASH存储器和512字节SRAM,在一般情况下无需扩展外部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它还具有高保密性,程序存储器FLASH 具有多重密码锁死(LOCK)功能,绝不可能泄密。在对程序存储器FLASH编程方面,可通过SPI串行接口或一般的编程器进行重新编程,因而可对用AT90S8515组成的系统进行在系统编程 (ISP-In System Programming),给新产品的开发、老产品升级和维护带来极大的方便。 MSM6848的特点及工作原理 MSM6948采用MSK调制方式、单5V供电、片内开关电容滤波、低功耗CMOS技术,具有内部晶振电路、传输速度为1200bps,原理框图如图2所示。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局域网邮件收发系统方案

《工程软件设计与实践》 技术报告 设计题目局域网收发系统 专业班级软件1003 小组人员许泉斌峰立 组长雷继军 指导教师王宏 计算机学院 2013 年 1 月11号

一收发系统需求分析 1.引言 1.1概述 采用科学方法实现了一个简易电子接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本系统简单地实现的基本功能,重点着重从客户端和用户 界面的开发方面详细阐述了整个电子接收实现的全过程。 1.2背景 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交换信息的重要方式,在各种网络服务中,电子系统以其方 便、快捷的特点成为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理想工具。通过电子 人们以非常快的速度同世界上其他互联网用户联络。电子的使 用者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1.3目的 简单地实现的基本功能,包括的接收,发送,读取。可以发送附件等,能对列表进行管理的文件夹,可以进行添加, 删除,修改联系人的地址簿。 1.4参考资料 《精通Struts2-基于MVC的JavaWeb应用开发实战》—云芳 《JavaWeb编程入门与实践》—云芳 1.5开发运行环境

服务器端操作系统:Window 7 开发工具:MyEclipse 数据库:Mysql Web应用服务器软件:Tomcat 客户端运行环境:能运行IE6及以上浏览器的操作系统 2 功能描述 2.1模块划分 2.1.1 登录 输入用户名和密码验证是否为合法用户,验证成功后进入系统 2.1.2 退出 用户选择退出系统,系统跳转到登陆页面 2.1.3管理 2.1.2.1 写 向收件人发送,也可以存为存草稿 2.1.2.1 收 收件人收取并读,可以删除到垃圾箱或彻底删除, 2.1. 3.4 草稿箱 可读草稿容和发送,删除草稿后将彻底删除, 2.1. 3.5 已发送 具有删除,彻底删除,转发,移动等功能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大学毕设论文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作者:xxx 摘要:介绍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组成、AT89C51单片机串行口的工作方式及其与无线数字电台接口的软硬件设计与实现方法。 一般的数字采集系统,是通过传感器将捕捉的现场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经模/数转换器ADC采样、量化、编码后,为成数字信号,存入数据存储器,或送给微处理器,或通过无线方式将数据发送给接收端进行处理。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就是一套利用无线手段,将采集的数据由测量站发送到主控站的设备。 关键字:无线数据传输,A T89C51单片机,模/数转换器,ADC采样,采集,信号 【Abstract】: Introduction of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components, AT89C51 Serial port works and wireless digital radio interface with 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Digital acquisition system in general, is to capture the scene through the sensor signal is converted to electrical signals by analog / digital converter ADC sampling, quantization, encoding, in order to digital signals into data memory, or sent to the microprocessor, or send the data wirelessly to the receiver for processing.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is kind of a use of wireless means, to collect the data sent by the stations to the master control station equipment. 【Key words】: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AT89C51 Microcontroller,A / D converter,ADC sampling,Collection,Signal

简易无线通信系统[详细]

简易无线通信系统(T-1题) 一、任务: 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无线通信系统. 二、要求: 1、基本要求: (1)发射频率在1~40米Hz 任选,调制方式A米/F米任选; (2)自制正弦波信号源,峰峰值1V ,频率400~600Hz可调; (3)输出功率小于20米W(在标准50Ω假负载上); (4)接收距离不小于5米(输入信号为1V、500Hz正弦波,输出信号无明显失真); 2、发挥部分: (1) 接收机能显示接收输出信号的频率; (2) 发射端可控制接收机输出直流电压变化(1~3V)及显示该电压值; (3) 增大接收距离大于10米(输入信号为1V、500Hz正弦波,输出信号无明显失真); (4) 其他的创新和发挥. 三、评分标准: 项目满分 基本要求 100 设计与总结报告:方案比较、设计与论证、理论分析与计 算、电路图及有关设计文件、测试方法与仪器、测试数据 与测试结果的分析. 50 实际制作完成情况50 发挥部分 50 完成第(1)项15 完成第(2)项15 完成第(3)项15 完成第(4)项 5 总分50 无线LED控制器的制作(T-2题)

一、 任务 设计并制作一个采用无线控制方式(红外、超声波、射频等任一种)来实现控制8路LED 灯的无线控制器,系统如下图所示: 要求 (一)基本要求 (1)可实现无线控制八路LED 灯(键盘控制任意一路LED 灯的亮、灭、左循环、 右循环); (2)使该控制器具备密码保护功能,当输入正确的密码后方能对键盘进行控制,反 之控制器发出报警; (3)设计控制距离以使用者为中心,圆半径距离设定在5米内均可接收. (二)发挥部分 (1)可实现LED 灯的分级亮度控制; (2)可实现测量无线LED 控制器的电源电压V,当V 下降到(7/8)V 时, 8路LED 有7个亮、满格电压V 时8路LED 全亮; (3)设计控制距离以使用者为中心,圆半径距离设定在1米内、5米内、10米内 三档可设置,且每档设计控制距离的实际测量不能超出所要求的距离; (4)有其他的创新和发挥. 三、评分标准

论文_邮件收发管理系统

本科毕业论文说明书 电子邮件收发系统的设计MANAGEMENT SYSTEMS TO SEND AND RECEIVE E-MAIL 学院(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信息安全05-2 学生姓名: QQ49765400 指导教师: 2009年6月2 日

电子邮件收发系统的设计 摘要 电子邮件在当今社会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它。而且用它的人数势必会继续增加。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的邮件收发软件,但是对于大多数的非专业的人来说它还是有点难度稍嫌复杂。因此,我们就利用SMTP和POP3协议从底层开发了这个软件。SMTP全称是简单邮件传输协议,它专门用来发送邮件用。POP全称是邮局协议,是专门用于接收邮件。本次设计就是利用PHP+Apache这一黄金组合来实现一个邮件收发管理系统,使用此系统,你既可以用它发送一个纯文本邮件,也可以发送一个带有附件的邮件,理所当然地,你也可以使用不同的SMTP服务器。经过测试,证实此软件是一个支持纯文本,或者带附件的邮件发送软件。 关键词:SMTP,POP3,邮件发送,附件

MANAGEMENT SYSTEMS TO SEND AND RECEIVE E-MAIL ABSTRACT E-mail in today's societ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More and more people use it. And the number of people using it will certainly continue to increase. Although, there are a lot of software to send and receive mail, but most of the non-professional people it is responsible for a little bit more difficult. Therefore, we will make use of SMTP and POP3 protocol developed from the bottom of this software. The full name of the SMTP 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is used to send e-mail.POP Post Office Protocol is the full name is dedicated to receiving mail. The design is to use PHP+Apache in this gold to achieve a portfolio management system to send and receive e-mail, the use of this system, you can use it to send a plain text message, you can send an e-mail with attachments, of course, You can also use a different SMTP server. Tested to confirm this software is a support for plain text, or e-mail with attachments software. KEYWORDS: smtp, pop3, e-mail, attachment

单片机无线传输系统设计(89C51)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单片机无线传输系统设计完成人: 班级:11 学制: 专业: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目录 摘要 (1) 引言 (1) 1总体设计 (2) 1.1设计技术背景 (2) 1.1.1 AT89S51单片机简介 (2) 1.1.2 AT89S51主要功能特点 (2) 1.2单片机无线数据传输原理 (3) 1.2.1 单片机无线数据传输原理概述 (3) 1.2.2 无线数据传输常用编码方式 (3) 1.2.3 无线数据传输解码 (5) 1.2.4 无线数据传输调制和解调 (6) 2无线数据收发模块 (7)

2.1无线收发模块nRF905简介 (7) 2.2 nRF905无线模块特点 (7) 2.3 工作模式及芯片结构 (7) 3系统软硬件设计 (8) 3.1 硬件设计 (8) 3.1.1 概述 (8) 3.1.2 电路原理 (9) 3.1.3 SPI接口配置 (9) 3.2 软件设计 (12) 3.2.1 概述 (12) 3.2.2 发射程序 (13) 3.2.3 接收程序 (17) 4结束语 (21) 参考文献 (22) Abstract (23)

单片机无线传输系统设计 作者: 指导教师: 摘要: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人们迫切的期望能随时随地、不受时空限制地进行信息交互。当今的各种智能化控制系统也离不开数据信息的传输。其中,无线数据传输是区别于传统的有线传输的新型传输方式,系统不需要传输线缆、成本低廉、施工简单。现在,有很多的电器产品(如一些家用电器)的操作控制也都采用了无线数据传输方式,一些无线数据传输功能相对简单的电器产品,无线数据传输信号的接收识别往往采用与编码调制芯片配套的译码芯片。而无线数据传输功能比较复杂的一些电器产品,无线数据传输信号的识别与译码多采用单片机,其编码调制方法也有多种。本文介绍一种基于AT89S51单片机以及无线收发模块nRF905的无线数据传输方案,以及用单片机对其进行识别的程序设计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AT89S51单片机,nRF905模块,无线数据传输; 引言 当今的各种智能化控制系统,比如智能化小区部的无线抄表系统、门禁系统、防盗报警系统和安全防火系统等,工业数据采集系统,水文气象控制系统,机器人控制系统、数字图像传输系统等等,都离不开数据信息的传输。可以说,数据信息传输系统是各种智能化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有线数据传输方式当中,数据的传输载体是双绞线、同轴电缆或光纤。在一些单片机监测系统中,数据采集装置是安装在环境条件恶劣的现场或野外。采集到的数据通信传输到手持终端, 然后通过手持终端送到后台机(PC机) 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这样,数据采集装置与手持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需解决通信问题。若采用有线数据传输方式显然是不合适的。相比于传统的有线数据传输方式,无线数据传输方式可以不考虑传输线缆的安装问题,从而节省大量电线电缆,并且降低施工难度和系统成本,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研究课题。无线数据传输因其传输距离远和受障碍影响小而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各种专用无线数据传输集成电路和无线数据传输发射和接收专用集成电路的不断涌现,使许多复杂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变得愈来愈简单,而且工作稳定性可靠。本文介绍利用单片机以及发射/接收

基于Java的电子邮件的收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基于Java的电子邮件的收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1、电子邮件的历史背景 电子邮件(E-mai1)又称电子信箱、电子邮政,它是—种用现代网络技术提供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它是因特网上使用最普遍的一项服务。这种非交互式的通信方式,加速了信息的交流及数据传送,它是—个简易、快速的方法。通过连接全世界的Internet,实现各类信息的传送、接收、存贮等处理,将邮件送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电子邮件是Internet资源使用最多的一种服务,E-mai1不只局限于信件的传递,还可用来传递文件、声音及图片等不同类型的信息。 2、电子邮件的工作原理 电子邮件是一种存储转发式的服务,这正是电子信箱系统的核心。利用存储转发可以实现非实时通信,属异步通信方式。即邮件发送者可以随时随地发送邮件,不需要接收者同时在场。即使对方现在不在,仍可将邮件立刻送到对方的信箱内,且存储在对方的电子邮箱中。收信人可以在他认为方便的时候收取信件,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在这里,“发送”邮件意味着将邮件放到收件人的信箱中,而“接收”邮件则是收信人从自己的信箱中读取信件,信箱实际上是由文件管理系统支持的—个实体。因为电子邮件是通过邮件服务器(mai1 server)来完成发送和接收的。通常邮件服务器是安装有linux系统或者windows系统的计算机,它们提供24小时的电子邮件服务,用户只要向邮件服务器的管理人员申请—个信箱帐号,就可使用这项快速的邮件服务。 3、电子邮件系统的发展趋势 电子邮件系统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邮件服务器系统在保留了最初的收发邮件、存储邮件等基本功能的同时,结合了最新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使电子邮件系统得到了全新的改观。邮件技术的发展趋势如下: (1)Web邮件技术 随着中国Internet应用的日益普及和逐渐深入,互联网用户数量仍在不断增长。但是对于电子邮件系统来说,单纯使用邮件客户端程序进行电子邮件的收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移动办公的需要。此时,Web邮件技术的出现,彻底解决了用户办公的需要,使得用户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浏览器直接登录邮件服务器完成邮件的收发工作,而不需要配置邮件客户端程序。

邮件收发流程解析

邮件收发流程解析 本文打算详细分析一封邮件从发件人发出邮件到收件人收到邮件的过程,讲述该过程涉及到的各种知识,为初步接触邮件系统的系统管理员深入学习邮件服务器配置和反垃圾邮件软件或者硬件的配置打下扎实的基础。 1)SMTP 会话 a. 发件人在自己的邮件客户端(比如outlook,foxmail等等,称之为MUA【邮件用户 代理】)写邮件,完成后,按“发送”按钮; b. 发件人邮件客户端根据发件人先前的配置(SMTP 服务器【发件人公司邮局服务器】 域名或者IP地址,如果发送邮件需要身份验证的话,还有发件人用来向SMTP服务器表明身份的用户名和密码),建立到发件人公司邮局服务器25号端口的TCP连接; c. 发件人邮件客户端向发件人公司邮局服务器发送命令HELO <发件人主机名> 或者 EHLO <发件人主机名>,向发件人公司邮局服务器表明自己的身份; d. 发件人公司邮局服务器响应发件人邮件客户端,如果该邮件服务器配置了SMTP身份 验证的话,还会把自己支持的身份验证加密算法返回给发件人邮件客户端; 注意:邮件服务器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限定能够通过它发送邮件的邮件客户端,防止自己被当成开放中转(open relay),被用来发送垃圾邮件: 一种是通过IP 地址来限定,比如把该邮件服务器负责发送邮件的客户端 电脑的IP地址段写到邮件服务器的相应配置文件里; 另外一种就是通过配置SMTP身份验证来限制,只有通过身份验证的客户端 才能通过它来发送邮件; e. 如果邮件服务器使用SMTP身份验证来限制邮件客户端,那么发件人邮件客户端向 发件人公司邮局服务器发送命令AUTH <发件人邮件客户端选择的加密算法>,把自己选择的算法发送给发件人公司邮局服务器,否则,转到步骤k; f. 发件人公司邮局服务器响应发件人邮件客户端,并用双方协商的加密算法加密响应数 据; g. 发件人邮件客户端向发件人公司邮局服务器发送命令USER <发件人用户名>,并用双 方协商的加密算法加密命令; h. 发件人公司邮局服务器响应发件人邮件客户端,并用双方协商的加密算法加密响应数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样本

科信学院 CDIO二级项目 设计说明书 ( / 第一学期) 题目 :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专业班级 : 通信工程 学生姓名 : 学号 : 指导教师 : 贾少瑞 设计周数 : 1 周 设计成绩 : 1月8日

目录 1、引言 (2) 2、设计要求 (2) 3、概述 (2) 4、 CDIO设计目的 (3) 4.1 总体设计目的 (3) 4.2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 (3) 5、无线传输系统设计 (4) 5.1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 (4) 5.1.1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重要器件介绍 (4) 5.1.2 无线传输系统电路图 (6) 5.1.3发射模块图 (8) 5.1.4接收模块图 (8) 5.1.5发射模块电路图 (9) 5.1.6接收模块电路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无线遥控开关的特点 (10) 7、设计总结 (11) 8、参考文献 (13)

1、引言 近十几年信息通信领域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就是无线通信技术。而无线通信技术又有着集成化、低功耗、易操作的发展趋势。当前一些只由微控制器和集成射频芯片构成的无线通信模块不断推出这 种微功率短距离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在工业、民用等领域得到应用广泛。无线射频技术作为本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信息技术之一已经得到业界 的高度重视。该技术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能够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具有精度高、适应环境能力强、抗干扰强、操作快捷等许多优点。 2、设计要求 利用315M无线发射头和315M无线接收头, 以及编解码芯片PT2262和PT2272设计实现一个无线遥控电器控制器能对电器( 电扇、电灯、电机等) 进行遥控控制其开和关, 每组要求设置的地址码不同, 进行 遥控式互不干扰。 3、概述 无线遥控器顾名思义就是一种用来远程控制机器的装置。现代的遥控器主要是由集成电路电板和用来产生不同讯息的按钮所组成。时至今日无线遥控器已经在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给人们带来了 极大的便利。随着科技的进步无线遥控器也扩展到了许多种类简单来说

无线通信系统物理层的传输方案设计

(无线局域网场景) 一、PBL问题二: 试设计一个完整的无线通信系统物理层的传输方案,要求满足以下指标: 1. Data rate :54Mbps, Pe<=10-5 with Eb/N0 less than 25dB 2. 20 MHz bandwidth at 5 GHz frequency band 3. Channel model :设系统工作在室内环境,有4条径,无多普勒频移,各径的相对时延为:[0 2 4 6],单位为100ns ,多径系数服从瑞利衰落,其功率随时延变化呈指数衰减:[0 -8 -16 -24]。 请给出以下结果: A. 收发机结构框图,主要参数设定 B. 误比特率仿真曲线(可假定理想同步与信道估计) 二、系统选择及设计设计 1、系统要求 20MHz带宽实现5GHz频带上的无线通信系统; 速率要求: R=54Mbps; 误码率要求: Pe <=10^ (-5)。 2、方案选取 根据参数的要求,选择802.11a作为方案的基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改进,使实际的系统达到设计要求。 802.11a中对于数据速率、调制方式、编码码率及OFDM子载波数目的确定如表1 所示。

与时延扩展、保护间隔、循环前缀及OFDM符号的持续时间相关的参数如表2 所示。 关的参数 参考标准选择OFDM系统来实现,具体参数的选择如下述。 3、OFDM简介 OFDM的基本原理是将高速信息数据编码后分配到并行的N个相互正交的子载波上,每个载波上的调制速率很低(1/N),调制符号的持续间隔远大于信道的时间扩散,从而能够在具有较大失真和突发性脉冲干扰环境下对传输的数字信号提供有效的保护。OFDM系统对多径时延扩散不敏感,若信号占用带宽大于信道相干带宽,则产生频率选择性衰落。OFDM的频域编码和交织在分散并行的数据之间建立了联系,这样,由部分衰落或干扰而遭到破坏的数据,可以通过频率分量增强的部分的接收数据得以恢复,即实现频率分集。 OFDM克服了FDMA和TDMA的大多数问题。OFDM把可用信道分成了许多个窄带信号。

电子邮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第一章前言 1.1课题来源 当前流行的各大邮件客户端软件除了最主要的收发信件之外,功能越来越复杂,但是人们平常真正用到的功能很少,很多功能尤其对于那些计算机知识相对缺乏的人来说,更加显得太过于华丽而不太实用。有鉴于此,在了解底层协议的基础上,本人开发了这个各种功能相对简单实用的邮件客户端程序,简化了很多不必要的功能。 1.2电子邮件介绍 电子邮件(简称)又称电子信箱、电子邮政,它是一种用电子手段提供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它是全球多种网络上使用最普遍的一项服务。这种非交互式的通信,加速了信息的交流及数据传送,它是一个简易、快速的方法。通过连接全世界的,实现各类信号的传送、接收、存储等处理,将邮件送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到目前为止,可以说电子邮件是资源使用最多的一种服务,不只局限于信件的传递,还可用来传递文件、声音及图形、图像等不同类型的信息。 电子邮件不是一种“终端到终端”的服务,是被称为“存储转发式”服务。这正是电子信箱系统的核心,利用存储转发可进行非实用时通信,属异步通信方式。即信件发送者可随时随地发送邮件,不要求接收者同时在场,即使对方现在不在,仍可将邮件读取信件,不受时空限制。在这里,“发送”邮件意味着将邮件放到收件人的信箱中,而“接收”邮件则意味着从自己的信箱中读取信件,信箱实际上是由文件管理系统支持是一个实体。因为电子邮件是通过邮件服务器()来传递的。通常是执行多任务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它提供24小时的电子邮件服务,用户只要向管理人员申请一个信箱账号,就可使用这项快递的邮件服务。 1.3电子邮件的工作原理: 电子邮件的发送是通过电子邮件简单传速协议(,简称)来完成的,电子邮件的接受是通过3协议来实现。它是下的一种电子邮件通信协议。 电子邮件的基本原理,是在通信网上设立“电子信箱系统”,它实际上是一个计算机系统。系统的硬件是一个高性能、大容量的计算机。硬盘作为信箱的存储介质,在硬盘上为用户分一定的存储空间作为用户的“信箱”,每位用户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电子信箱。并确定一个用户和用户可以随意修改的口令。存储空间包含存放所收信件、编辑信件以及信件存盘三部分空间,用户使用口令开启自己的信箱,并进行发信、读信、编辑、转发、存档等各种操作。系统功能主要由软件实现。 1.4开发环境及运行环境 1.4.1开发环境 (), 512 内存,80G 硬盘 (R) 2003 (C ) 2003 1.4.2运行环境 2及以上处理器,32M以上内存,4G以上硬盘 9操作系统 800*600或以上的屏幕分辨率 确保机器上安装有 1.0或者以上版本 第二章系统需求分析

基于Javamail的邮件收发系统-使用说明

基于Javamail的邮件收发系统使用说明书 基于Javamail的邮件收发系统是一款简单、方便、快捷的邮件系统。它能实现邮件的接收与发送,并能完成附件的传输,具有较好的人机交互性,易于使用。 开发环境:JDK1.6 + Windows平台 开发技术:Javamail 开发工具:Eclipse3.4 运行环境:PC上需安装JDK1.6,且正确配置环境变量。 系统基本功能如下: (1) 收取并显示POP3邮件服务器上指定邮箱的邮件; (2) 使用SMTP邮件服务器发送邮件; (3) 邮件附件的发送与接受; (4) 删除邮件;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打开javamailsystem文件夹,找到javamail.jar可执行文件,双击该执行文件,即可打开 Javamail邮件收发系统客户端软件。进入该系统后,首先选择“POP3/SMTP设置”按钮,对收发邮件所需的邮件服务器主机、收发邮件账号及密码信息进行设置。 图1-1邮件客户端主界面 设置举例如下:

POP3属性 POP3服务器:https://www.360docs.net/doc/3611043525.html,(或https://www.360docs.net/doc/3611043525.html,或https://www.360docs.net/doc/3611043525.html,) Email地址:shinning191@https://www.360docs.net/doc/3611043525.html,(ceshi2009ok@https://www.360docs.net/doc/3611043525.html,、qiufeng006@https://www.360docs.net/doc/3611043525.html,) 账户名:shinning191(ceshi2009ok、qiufeng006) 密码:6857191(123456、28912786) SMTP属性 SMTP服务器:https://www.360docs.net/doc/3611043525.html,(或https://www.360docs.net/doc/3611043525.html,或https://www.360docs.net/doc/3611043525.html,) Email地址:shinning191@https://www.360docs.net/doc/3611043525.html,(ceshi2009ok@https://www.360docs.net/doc/3611043525.html,\qiufeng006@https://www.360docs.net/doc/3611043525.html,) 账户名:shinning191(ceshi2009ok、qiufeng006) 密码:6857191(123456、28912786) 在对SMTP/POP3进行设置的时候,由于系统的缺陷,需要先对POP3进行属性设置,然后确定关闭该对话框;重新打开属性设置对话框,对SMTP进行属性设置,确定。这样便可以正确设置完邮件服务器的属性。 此系统对上述设置的信息具有存储功能,在这里,我们采用属性文件的形式存储SMT P 和POP3邮件服务器属性设置。相关属性值分别保存在pop3.properties和smtp.properties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