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国学经典故事300字大全【七篇】
儿童国学经典故事300字大全【七篇】

【导语】世界总是千变万化的,⽽我们恰好能从⼀些⼩⼩的故事之中,去感悟这个世界上的某些道理。
下⾯是⽆忧考分享的⼉童国学经典故事300字⼤全【七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童国学经典故事300字:失⼈之察 《吕⽒春秋》记载了这样⼀个故事:孔⼦绝粮于陈国与蔡国之间时,七⽇七夜没吃到饭,只能⽆精打采地躺在那⾥。
⼀天,弟⼦颜回找来⼀点⽶,准备煮给⽼师吃。
煮到快熟时,颜回就先抓起⼀把吃了。
孔⼦悄悄地看在眼⾥,觉得颜回有点失“礼”,所以不⼤⾼兴。
过⼀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先吃。
孔⼦善巧地说:“我刚刚梦见先君了,故应把⼲净的⾷物先供养再吃。
”颜回马上回答:“万万不可!刚才有⼟灰掉进锅⾥,我虽把它抓出来吃了,但饭已经弄脏了,所以不能供养先君。
”此时,孔⼦才知道错怪颜回了。
事后,孔⼦深有感触地叹道:“所信者⽬也,⽽⽬犹不可信;所恃者⼼也,⽽⼼犹不⾜恃。
弟⼦记之,知⼈固不易矣。
”意思是说:我相信⾃⼰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有时并不可靠;我依赖⾃⼰的⼼,但⼼分析的有时也靠不住。
弟⼦们要切记:了解⼀个⼈,本来就不是很容易的! 【智慧⼩语】:有⼈认为“⽿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有时候也不⼀定。
不要认为⾃⼰所见所闻都千真万确,不容怀疑,凭⼀⼰之见判断别⼈的好坏,不⼀定特别可靠,很可能杂有不实的成分。
【篇⼆】⼉童国学经典故事300字:王羲之教⼦ 王羲之是东晋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造诣很⾼,被公称为“书圣”。
作为⼀代书法⼤师,王羲之在教育上深知“⽟不琢,不成器”的道理。
王羲之对⾃⼰和七个⼉⼦要求都很严格,规定他们在吃饭、穿⾐上都要艰苦朴素,不能铺张浪费。
⼩⼉⼦王献之七⼋岁时便开始学习书法。
有⼀天,他将⾃⼰写的字拿给⽗亲看。
王羲之看⼀张摇⼀下头,直到看到⼀个“⼤”字才有了点笑意,提笔在“⼤”字下⾯点了⼀点⼉,然后把字都还给了王献之。
王献之拿着⾃⼰的字给母亲看,问母亲⾃⼰的字和⽗亲的字有什么不同。
母亲拿着他的字看了半天,然后指着那个“⼤”字底下的⼀点⼉对王献之说:“只有这⼀点⼉像你⽗亲的字!”即使有客⼈在,王羲之总是让⼉⼦王献之陪在⾝旁,从不约束孩⼦。
国学经典小故事

国学经典小故事
《嘿,那些超有趣的国学经典小故事》
哎呀呀,今天咱就来唠唠国学经典小故事吧。
记得有一次,我去朋友家玩。
朋友家有个特别可爱的小宝贝,叫萌萌。
我们几个大人坐在客厅里聊天,萌萌就在旁边自己玩。
突然,朋友说:“咱给萌萌讲个国学经典小故事咋样?”大家都觉得这主意不错。
朋友清了清嗓子,开始讲《孔融让梨》的故事。
“萌萌啊,从前有个小朋友叫孔融。
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妈妈拿了一盘梨子出来。
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子,把大的梨子都让给了哥哥姐姐和客人。
萌萌,你说孔融棒不棒呀?”萌萌眨巴着大眼睛,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这时候,我笑着问萌萌:“萌萌,要是你有好吃的,会像孔融一样让给别人不?”萌萌歪着脑袋想了想,说:“会呀,我也把大的给妈妈。
”朋友听了,开心得直夸萌萌懂事。
接着,另一个朋友也讲起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萌萌,你知道不?有个叫司马光的小朋友,特别聪明。
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在院子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
其他小伙伴都慌了,不知道咋办。
司马光可勇敢了,他搬起一块大石头,‘砰’的一下就把水缸砸破了,救出了小伙伴。
萌萌,你说司马光厉不厉害呀?”萌萌眼睛睁得大大的,“厉害!我也要像司马光一样勇敢。
”
我们几个大人都被萌萌的可爱模样逗笑了。
这些国学经典小故事,不仅能让孩子们学到很多道理,还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欢乐呢。
国学经典小故事,就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照亮了孩子们成长的道路。
以后呀,我们可以多给孩子们讲讲这些有趣的故事,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小学生国学经典故事阅读【七篇】

小学生国学经典故事阅读【七篇】【篇一】小学生国学经典故事阅读:以人为镜唐太宗是一个文武双全,英明盖世的能人,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在他身边有两位监督他言行的“明镜”:一为长孙皇后,另一位乃忠义贤良的魏征。
皇上一有过错,他们立即会巧妙地指出。
据《贞观政要》一书所载:唐太宗喜欢一只小鹞子,一日正在玩鸟,魏征来了,太宗怕魏征指责自己,赶快把小鸟藏到怀中。
魏征假装没看到,故意留下来与他商谈国家大事。
太宗心里虽为鸟着急,却也怕暴露,因为他信任、敬畏魏征。
等魏征走后,太宗取出怀里心爱的小鸟一看,早已命归黄泉了。
于是伤心地回到后宫,大发雷霆说:“我非杀掉这个田舍翁不可!”皇后闻之,问明原委,立刻穿上大礼服向太宗行礼道贺:“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唐朝有魏征这样的好臣子,又有您这样的好皇帝,这是有史以来没有过的好现象,国家兴盛指日可待。
”故使太宗渐渐平息了怒气。
唐太宗就“以人为镜”常观察自己,真正做到了勇于改过、从善如流。
后来魏征死了,唐太宗惋惜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而今魏征不在了,朕就少了一面镜子。
”【智慧小语】:身体的仪表妆容,可以用镜子来观察;而自己的心态行为,就要靠别人来监督,或靠自心来反观,一旦发现了错误,就要立即改正。
能得旁人监督、提醒、指出自己的过失是相当重要的,若是具有德行的智者指出你的过失时,就可以推知自己肯定有过失,应反观自己力图改正,并真诚地感谢指责自己的人,也应万分珍惜这种福报机缘!【篇二】小学生国学经典故事阅读:编蒲抄书西汉时期的路温舒,他少年时非常热爱学习,可家里十分贫穷,没钱去读书,只好以替人放羊为生。
有一天,他赶着羊群来到一池塘边,看见一丛丛又宽又长的蒲草,灵机一动,采了一大捆蒲草背回家,晒好压平之后,切成与竹简同样的长短,编连起来。
然后他向人家借书,抄写在这些蒲草上,做成一册一册的书。
从此,他每次去放羊,身边都带着这种书,一边放羊一边读书,从中获得了很多知识。
幼儿启蒙教育:国学故事

幼儿启蒙教育:国学故事【篇一】见贤思齐【名言】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第四》【要义】思齐,希望和贤者相等,即向贤者看齐,做贤者所为的好事。
自省,自我反省,即反思自己,看看有无不贤者的坏毛病。
意思是,孔子说:“看见贤人便想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要检查自己。
”孔子虽伤感于社会的变乱与人心不一占,但始终相信普通人与贤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各自的道德修养上,认为人们只要能够增强内心修炼和培养,就一定能够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所以他对人生一直充满了乐观的精神。
孔子还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就是要持续地实行自我反省,看见一个道德、学问有修养的贤者,就要追求上进,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要以之为镜鉴,反思自己的错误。
这样持续进步,就能够达到仁的境界。
【故事】一天,子夏读完书来见孔子,颜回正坐在孔子旁边。
子夏按捺不住读书后的兴奋心情,对孔子说:“先生,我刚刚读完这些书,心情很舒畅。
”孔子看见子夏高兴的样子,问道:“你能够谈谈读书的感想吗?”这正是子夏想要做的事情,他说:“当然能够。
书对于事物来说,就像太阳和月亮的光芒一般明亮,像星星一样丰富多彩。
书中有尧舜伟大的道德,有夏禹、商汤、周文王高尚的礼仪。
我从先生那里学到的,铭记在心中永远不敢忘记。
虽然住在茅草屋里,我弹琴唱歌以颂扬先生的人格和理想。
有朋友来,我快乐;没有朋友来,我也快乐。
我已经能够发奋读书,修养人格,达到忘记吃饭的境地了。
《诗经》上说:“根横木做门框,房子虽破能住下。
泉水哗哗流淌,清水也能填饥肠。
”子夏说完便看着孔子,他以为会得到老师的夸赞。
不料孔子的脸色一下一子变了,显得非常生气。
他正在纳闷,孔子开口说道:“我的学生开始鸿篇大论地谈论书了!”子夏见老师真的生气了,恭立在一旁不敢说话。
孔子怒气未消地说:“你只见其表,未见其里。
”颜回问道:“先生,农面的东西已经看见,里面又有什么东西呢?”孔子说:“看见了门,不进到里面去,怎能知道深藏的奥妙呢?进到门中再探询深藏着的奥妙就不难了。
国学经典小故事

国学经典小故事小故事是一种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而又富于哲理的故事,因其每个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成功做人之道而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在校学生的喜爱。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学经典小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适合幼儿园小朋友讲的国学小故事

适合幼儿园小朋友讲的国学小故事《国学小故事:传说中的九尾狐狸》很久以前,在一个古老的村庄里,住着一位孤独的老翁。
他有一只九尾狐狸作为伴侣,与它彼此相依为命。
九尾狐狸属于神奇的动物,传说它们有智慧和魔力。
老翁和九尾狐狸的友谊被村里的人们所羡慕和传颂。
有一天,村子里传来了一则消息,说有一只凶狠的怪兽出现在了附近的山脉里。
这个怪兽吃掉了许多田地的庄稼,伤害了一些村民。
人们感到非常恐慌,纷纷议论纷纷地商量对策。
九尾狐狸听了这个消息后,不忍看到人们受到伤害,便决定前去帮助他们。
它告诉老翁:“我要去山里抓住那个怪兽,保护我们村子的人们。
”老翁虽然不舍,但也知道这是九尾狐狸自愿的决定。
九尾狐狸踏上了艰险的山脉。
它先找到了怪兽的踪迹,发现它正在一个小河边的树洞里休息。
九尾狐狸心中早已制定了计划。
它带来了一些美味的食物,并摆弄起了竹竿。
九尾狐狸吟起了婉转的曲调,飘渺的音乐声传遍了山谷。
怪兽被这美妙的声音吸引,在狐狸吟唱的同时走向了它。
九尾狐狸一边吟唱,一边用竹竿扣住它的脖子。
怪兽被九尾狐狸的美妙音乐迷住了,但它发现自己无法动弹。
它开始挣扎,但九尾狐狸的反应非常灵敏,巧妙地抓住了它。
在九尾狐狸的引导下,怪兽被带到了村子里。
众人看到九尾狐狸捕获了怪兽,都感到震惊和高兴。
他们纷纷向九尾狐狸和老翁表达了感激之情。
村子的人们举办了盛大的庆祝活动,表达了对九尾狐狸的敬意和友谊。
在此后的日子里,九尾狐狸和老翁一直在村子里生活。
由于九尾狐狸的帮助,村子的人们越来越安居乐业。
人们开始向九尾狐狸学习,学习它的智慧和聪明才智。
九尾狐狸通过自己的行动,向村子的人们传递了很多国学的智慧和道理。
它教会人们要有勇气和信心,面对困难和挑战。
它还教导人们要善待动物,保护大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
九尾狐狸与村子的人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它用自己的智慧和魔力使村子更加繁荣兴旺。
人们对九尾狐狸的敬意和信任使得它永远不会孤独。
它与老翁和村子的人们共同度过了美好的日子。
适合幼儿园小朋友的国学经典故事

【导语】对孩⼦来说,讲述故事是⼀种很好的教育⼿段。
下⾯是®⽆忧考⽹分享的适合幼⼉园⼩朋友的国学经典故事。
欢迎阅读参考!1.适合幼⼉园⼩朋友的国学经典故事 师道尊严 明代画家唐伯虎从⼩就喜欢⽂学和画画,师从当时画家沈周学画。
转眼⼀年过去了,他画技⼤长,所画的画已经显现出⼤家风范,在附近很有名⽓。
唐伯虎开始有点洋洋⾃得,觉得⽐起⽼师的画来⾃⼰也毫不逊⾊,从他那⾥再也学不到什么。
于是,他借⼝母亲需要照顾,向⽼师提出想早点回去。
他还拿出⾃⼰的画作请⽼师点评,实际上是想炫耀⾃⼰的画艺。
沈周⽼师知道他的⼼思。
他既没有强留唐伯虎,也没有看他的画作,只是请他到⾃⼰房间来吃饭送别。
这个房间只有⼀扇窗户,窗外景⾊怡⼈,沈周⽼师就让唐伯虎过去开窗通风。
唐伯虎朝窗户⾛去,可谁知那“窗”怎么开也开不了。
唐伯虎问,“窗户上锁了吗?”沈周笑笑说:“哈哈,你看仔细了再开。
” 唐伯虎揉揉眼睛,仔细⼀看,才发现这哪是什么窗户,⽽是⽼师挂在墙上的⼀幅画。
⽼师这画画得⼗分逼真,以⾄于让唐伯虎误认作是窗户。
唐伯虎羞愧地对⽼师说,“请⽼师原谅我的肤浅骄傲,我愿意再跟您学习三年。
” 此后,唐伯虎改变了⽬空⼀切的态度,认真领会⽼师的教导,终于成为⼀代⼤师。
智慧⼩语:《礼记·学记》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只有对⽼师怀有尊敬之⼼,学⽣才会仔细聆听⽼师讲授的内容,然后才能恭敬地对待学习、知识,最后学⽽有成。
2.适合幼⼉园⼩朋友的国学经典故事 苏武牧⽺ 匈奴⾃从被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平静了好长⼀段时间。
他们⼝头上表⽰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
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
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匈奴的上层发⽣了内讧,苏武⼀⾏⼈也受到了牵连。
儿童中国传统故事文字版10篇

【导语】传统故事就是中国⽂明在历史发展中演变下来的反映⼈们思想和民族特质的故事。
下⾯是®⽆忧考⽹分享的⼉童中国传统故事⽂字版10篇。
欢迎阅读参考!⼉童中国传统故事⽂字版【1】:仲由负⽶ 仲由是周朝春秋时候鲁国⼈,字⼦路。
⾮常孝敬⽗母。
他从⼩家境贫寒,⾮常节俭。
经常吃⼀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
仲由觉得⾃⼰吃野菜没关系,但怕⽗母营养不够,⾝体不好,很是担⼼。
家⾥没有⽶,为了让⽗母吃到⽶,他必须要⾛到很远很远的百⾥之外才能买到⽶,再背着⽶赶回家⾥,奉养双亲。
百⾥之外是⾮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也可以做到⼀次,两次。
可是⼀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
然⽽仲由却⽢之如饴。
为了能让⽗母吃到⽶,不论寒风烈⽇,都不辞⾟劳地跑到百⾥之外买⽶,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常寒冷,仲由顶着鹅⽑⼤雪,踏着河⾯上的冰,⼀步⼀滑的往前⾛,脚被冻僵了。
抱着⽶袋的双⼿实在冻得不⾏,便停下来,放在嘴边暖暖,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母做可⼝的饭菜;遇到⼤⾬时,仲由就把⽶袋藏在⾃⼰的⾐服⾥,宁愿淋湿⾃⼰也不让⼤⾬淋到⽶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如此的艰⾟,持之以恒,实在是极其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
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
⼀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常多。
所吃的饭菜很丰盛,每天⼭珍海味不断。
过着富⾜的⽣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感到欢喜,反⽽时常的感叹。
因为他的⽗母已经不在了。
他是多么希望⽗母能在世和他⼀起过好⽣活;可是⽗母已经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负⽶百⾥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尽孝并不是⽤物质来衡量的,⽽是要看你对⽗母是不是发⾃内⼼的诚敬。
孝⽆贵贱之分,上⾃皇帝下⾄百姓,只要有孝⼼,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计千⾟万苦,你都能曲承亲意,尽⼒去做到。
我们能孝敬⽗母、孝养⽗母的时间是⼀⽇⼀⽇的递减。
如果不能及时⾏孝,会徒留终⾝的遗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国学经典故事300字大全【七篇】
【篇一】儿童国学经典故事300字:失人之察
《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绝粮于陈国与蔡国之间时,七日七夜没吃到饭,只能无精打采地躺在那里。
一天,弟子颜回找来一点米,准备煮给老师吃。
煮到快熟时,颜回就先抓起一把吃了。
孔子悄悄地看在眼里,觉得颜回有点失“礼”,所以不大高兴。
过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先吃。
孔子善巧地说:“我刚刚梦见先君了,故应把干净的食物先供养再吃。
”颜回马上回答:“万万不可!刚才有土灰掉进锅里,我虽把它抓出来吃了,但饭已经弄脏了,所以不能供养先君。
”此时,孔子才知道错怪颜回了。
事后,孔子深有感触地叹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意思是说:我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有时并不可靠;我依赖自己的心,但心分析的有时也靠不住。
弟子们要切记:了解一个人,本来就不是很容易的!
【智慧小语】:有人认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有时候也不一定。
不要认为自己所见所闻都千真万确,不容怀疑,凭一己之见判断别人的好坏,不一定特别可靠,很可能
杂有不实的成分。
【篇二】儿童国学经典故事300字:王羲之教子
王羲之是东晋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造诣很高,被公称为“书圣”。
作为一代书法大师,王羲之在教育上深知“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
王羲之对自己和七个儿子要求都很严格,规定他们在吃饭、穿衣上都要艰苦朴素,不能铺张浪费。
小儿子王献之七八岁时便开始学习书法。
有一天,他将自己写的字拿给父亲看。
王羲之看一张摇一下头,直到看到一个“大”字才有了点笑意,提笔在“大”字下面点了一点儿,然后把字都还给了王献之。
王献之拿着自己的字给母亲看,问母亲自己的字和父亲的字有什么不同。
母亲拿着他的字看了半天,然后指着那个“大”字底下的一点儿对王献之说:“只有这一点儿像你父亲的字!”即使有客人在,王羲之总是让儿子王献之陪在身旁,从不约束孩子。
父母热情好客的行为感染了王献之,并对王献之性格、品德的培养起了重要的作用。
王羲之鼓励王献之勤学苦练,传说王献之练笔曾用尽十八缸水。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书法水平提高很快,终于成为一代大家。
王献之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篇三】儿童国学经典故事300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
一天,他父亲的一位老朋
友薛勤来看他,见他独居的院内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打扫一下屋子,以招待宾客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无言以对,觉得很有道理。
从此,他开始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智慧小语】大事都须从小事做起。
《弟子规》中说:“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意思是说: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齐,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条,才能静下心来读书。
【篇四】儿童国学经典故事300字:舜的故事
《史记》中记载,舜的父亲是个瞎子,生母去世后,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并生了一个儿子。
父亲喜欢后妻的儿子,总想杀死舜,遇到小过失就要严厉惩罚他。
但舜却孝敬父母、友爱弟弟,从来没有松懈怠慢。
舜非常聪明,他们想杀死舜的时候,却找不到他,但有事情需要他的时候,他又总在旁边恭候着。
有一次,舜爬到粮仓顶上去涂泥巴,父亲就在下面放火焚烧粮仓,但舜借助两个斗笠保护自己,像长了翅膀一样,从粮仓上跳下来逃走了。
后来,父亲又让舜去挖井,舜事先
在井壁上凿出一条通往别处的暗道。
挖井挖到深处时,父亲和弟弟一起往井里倒土,想活埋舜,但舜又从暗道逃开了。
他们本以为舜必死无疑,但后来看到舜还活着时,就假惺惺地说:“你跑到哪里去了?我们特别想你啊……”他们经常想方设法害舜,但舜不计前嫌,还像以前一样侍奉父亲、友爱弟弟。
后来他的美名远扬,尧帝知道后,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并让位于他,天下人都归服于舜。
【智慧小语】: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要置舜于死地而后快。
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他的德行崇高,非常令人赞赏。
有这样的胸襟与对道德的坚守,才能让他有机会得到先王的赏识,成为受人爱戴的贤明的君主。
【篇五】儿童国学经典故事300字:孟母断机
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
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
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
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
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
”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
”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
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篇六】儿童国学经典故事300字:黄香温席
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
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
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睡下。
不像现在,可以开电热毯、开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
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
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智慧小语】用孝顺的心对待父母,父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养;用慈悲的心对待众生,众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
用恭敬孝养父母的心做天下的事情,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格外美好。
【篇七】儿童国学经典故事300字:元觉劝父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
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
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父亲不理。
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
”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
”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因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
”
父亲一听,大吃一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
”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去做,赶紧把老人接回家赡养。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假如父母的言行举止有过失,性格难以沟通,从尽孝的角度而言,子女还是应以婉转的语气劝说他终止不良行为,但不能语言犀利、态度蛮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