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肝转移诊断与综合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要点
胃癌转移的专家共识

• 术前化疗可能为胃癌CY1患者带来获益,已有相关研究提示对术前治疗疗效好的患者可选择性地从根治性手 术中获益,中位生存期可从12.6个月延长到43.2个月。术前化疗疗效及淋巴结累及范围为影响总生存的重 要因素。在PHOENIX二期研究中,患者术前平均接受NIPS 方案5个周期,如腹腔脱落细胞学转为阴性,则接 受根治性手术,中位OS可从未接受手术的 12.1个月延长到26.4个月。术中腹腔化疗(IPC)和术中广泛腹腔 灌洗(EIPL)IPC也被推荐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手术相比,手术联合IPC可提 高5年 生存率(RR = 3.10 ),降低复发风险(OR = 0.45 ),而IPC联合EIPL则可使上述获益进一步增加(相应 RR=6.19, OR=0.13)。总之,对于胃癌伴单一腹腔转移的患者,腹腔热灌注化疗 (HIPEC ) /腹腔灌洗联 合手术和系统化疗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已被众多中心尝试和探索,但由于患者选择、治疗目的(姑息治 疗或以根治性为目的)、手术技术、腹腔化疗和系统化疗的药物选择均不一致,这一治疗模式的结果也存 在较大差异。但总体而言,CY1P0的患者能够从上述综合治疗中得到最大程度获益,在日本,这部分患者更 多接受术前IPC联合D2根治术的治疗模式而对于Pl的患者,如果腹膜转移指数(PC index)≤12,部分中心 尝试减瘤手术联合术后HIPEC和EPIC,另有文献报道PCI<6的患者可以从减瘤手术联合HIPEC中获益,但减瘤 手术和术后HIPEC的生存获益仍有待大样本、前瞻性的对照研究进一步明确。
• 针对胃癌肝脏单一远处转移人群的治疗,目前缺乏大样本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数据。REGATTA 研究 结果显示仅接受原发病灶的姑息手术并无生存获益,但目前部分回顾性研究证实,经过严格筛选的部分胃 癌肝转移患者通过积极手术可获得生存获益,包括年龄<65岁,确诊时CEA和CA199无升高,非食管胃结合 部癌。系统综述研究结果显示,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均能完全切除的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23.8%,中位OS22个月 。一项纳入39项回顾性研究的系统综述发现,肝转移灶切除术能够明显改善预后(HR=0.50; P<0.001), 且在东方人群、单个肝转移灶的患者中尤为明显。另一项荟萃分析显示接受肝转移灶切除术的患者预后明 显优于未接受手术的患者,中位OS分别为23.7个月和7.6个月。EORTC和JCOG于2017年在欧洲17个国家和日 本55个研究中心进行问卷调查,对于原发灶和转移灶均可切除的胃癌肝转移患者,大部分的中心推荐术前 化疗的基础上接受原发灶和转移灶切除术。荟萃分析显示对于接受手术的胃癌肝转移患者,原发灶的T分期 和N分期较低、肿瘤未侵犯脉管、肝转移灶最大径<5cm、切缘阴性、术前CEA、CA19-9较低和术后接受系统 化疗为预后较好的重要因素。胃癌肝转移患者HER2 基因扩增多见,此类患者更有可能从抗HER2治疗中得到 生存获益。
HER2阳性晚期胃癌分子靶向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HER2阳性晚期胃癌分子靶向
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 CACA-GC)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
胃癌是我国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
2004年至2008年,
中国大陆地区年龄标化的胃癌发病率无显著变化,但因人口
结构较快进入老龄化,胃癌的实际发病率稳中趋升,每年新
发病例数仍位居世界前列[1-4]。
晚期胃癌患者预后不佳,死亡
率列我国恶性肿瘤相关死亡第3位,总体5年生存率约30%-
57.1%[5]。
目前,我国胃癌早期筛查机制尚不完善,早期胃癌
诊断率徘徊在10%左右,远低于韩国和日本¨,7]。
手术切除
是根治胃癌的唯一手段,而对诊断时即为无法切除的进展期
或转移性胃癌,以及术后复发患者,即便使用细胞毒药物联合
方案化疗,中位生存时间仅延长至11个月左右[1]。
分子靶
向治疗的兴起为晚期胃癌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随机对照临
床研究已证实,抗HER2单克隆抗体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在
HER2过表达晚期胃癌中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化疗[1]。
本文
将主要阐述HER2阳性晚期胃癌接受曲妥珠单抗治疗的相关
问题,包括HER2检测、曲妥珠单抗治疗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
及不良反应等。
HER2阳性晚期胃癌分子靶向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作者: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CACA-GC),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
作者单位:
本文链接:/Conference_7980379.aspx。
2019版:肝纤维化诊断和治疗共识(全文)

2019版:肝纤维化诊断和治疗共识(全文)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或肝硬化(cirrhosis)在国际疾病分类-11(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11,ICD-11)为DB93.0。
肝纤维化是指肝脏细胞外基质(即胶原、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等)的弥漫性过度沉积与异常分布,是肝脏对慢性损伤的病理性修复反应,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影响慢性肝病预后的重要环节。
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可引起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结节性再生,形成假小叶结构即肝硬化,临床上出现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症表现。
肝纤维化在组织学上是可逆的,而肝硬化逆转则较为困难,但仍有少部分可逆转。
目前,肝活组织检查(以下简称肝活检)仍然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
尽管一些血清学诊断模型和瞬时弹性成像(transient elastography,TE)等无创性检测方法对肝纤维化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肝纤维化治疗方面,尚无公认特异、有效的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剂。
在药物临床研究方面,对于其目标人群、适应证、疗程、疗效判断标准和替代指标等方面尚待完善和统一。
因此,肝纤维化的诊断、治疗和药物开发研究等方面仍有不少分歧和争议,尚缺乏共识。
2002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纤维化学组在曾民德、王泰玲和王宝恩等教授组织下,制定了《肝纤维化诊断及疗效评估共识》。
该共识对指导临床医师肝纤维化诊治提供了很大帮助。
近年来,肝纤维化基础和临床研究有许多进展,广大临床医师和相关人员迫切需要相关的知识,以指导临床诊疗、科研和学术交流。
为此,组织了国内本领域相关专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而形成本共识,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医师合理诊断和治疗肝纤维化。
随着肝纤维化诊断和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本共识将适时更新。
本共识采用共识分级的评估、制定和评价(grading of recomme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系统,对循证医学证据质量和共识级别(表1)进行评估。
《2019年中国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胃癌防控的专家共识意见》

《2019年中国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胃癌防控的专家共识意见》由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和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GECA)牵头,组织消化病领域、Hp研究领域、胃癌外科领域、流行病学领域、卫生经济学领域、健康管理领域的数十位专家,以及国际知名的胃癌和Hp 领域专家学者,就Hp根除与胃癌防治的关系问题开展讨论。
本共识基于循证医学依据和Delphi方法,在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Hp根除与胃癌预防、Hp筛查与根除策略3个领域达成初步共识。
共识进一步理清了Hp与胃癌的关系,以及如何依据二者关系制定今后的胃癌防控策略,对于我国开展胃癌的早筛、早诊、早治工作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全文共20条陈述,要点如下:一、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陈述1:我国是H.pylori高感染率国家。
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100.0%➣我国目前的Hp感染率为40%~60%;➣2005至2011年中国的另外一项涵盖24个地区51025名体检人群的Hp 感染情况调查显示,Hp总体感染率为49.5%;➣不同年龄层次人群Hp感染率存在差异;值得注意的是,<20岁人群Hp 感染率仍高达37.1%。
陈述2:Hp是一种感染性疾病。
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100.0%➣Hp感染患者中15%-20%发生消化性溃疡,5%-10%发生Hp相关性消化不良,1% 发生胃恶性肿瘤(胃癌、MALT淋巴瘤);➣多数感染者并无症状或并发症,但所有感染者都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即Hp 胃炎。
Hp感染与慢性活动性胃炎之间的因果关系符合Koch原则。
➣Hp可以在人→人之间传播(主要是经口传播)。
因此,Hp感染无论有无症状,伴或不伴有消化道溃疡和胃癌,都是一种感染性疾病。
陈述3:Hp感染是我国胃癌的主要病因。
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86.7%➣Hp感染是胃癌发生的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根据国家癌症登记中心资料,2015年胃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2位;➣肠型胃癌(占胃癌极大多数)发生模式为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已获得公认;➣Hp感染者均会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在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发生和发展中也起重要作用,因此Hp感染在肠型胃癌发生中起关键作用。
胃癌的实验室诊断

徐晓凤,朱炳良,崔秀英. 胃癌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及抗HP抗体检测的临床 价值. 《临床检验杂志》, 2001, 19(6).
HP与PGI/II联合检测胃癌
PG和HP的联合检测可对胃癌进行危险分级:越高危人群,需尽早期干预。
罹 患 胃 癌 风 险 度
萎缩性胃炎(胃癌高风险)诊断截断值
PG I ≤70 µg/L 且
PGI/II比值≤3
通过胃镜进行进一步检查 Miki-K等[1]提出的截断值Cut-off Value
确诊
[1] Miki K et al. In Aspartic Proteinases, Ed. Takahashi K, Plenum Press, N.Y.1995, p139-143
糖类抗原 CA724 CA50 CA199
糖类抗原724(CA724)
CA724于1981年发现于胃癌组织中。
临床意义
CA724在胃癌中阳性率高达65-70%,有转移者更高。 可用作胃癌治疗后随访的指标,以及复发和预后判断指标。 CA724与胃癌患者肿瘤分期、粘膜受累、肝转移和腹膜侵犯有关
胃泌素17与萎缩性胃炎
对照组与萎缩性胃炎不同萎缩部位G-17检测结果比较显示: G-17水平 与萎缩部位相关, 与对照组比较,
1. 在胃窦萎缩组,胃泌素17浓度明显降低; 2. 在胃体萎缩组,胃泌素17浓度明显增加; 3. 在合并胃窦和胃体的全胃多灶萎缩组中,胃泌素17浓度仍然会降低;
胃泌素17与胃癌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理事长白书忠部长致开幕词,陈刚主任主持会议。在会议中宣布 启动”胃必素17联合胃蛋白酶原的血清检测用于早期胃癌筛查多中心应用研究“的课题, 参与会议权威医院有:四川华西,西京医院,长海医院,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 等各省级医院合计90余家,广东出席医院有: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南方医院,广州军区 陆军总院,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一人民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番禺疗 养院。
2024晚期胃癌转化治疗的现状与临床问题

2024晚期胃癌转化治疗的现状与临床问题摘要晚期胃癌异质性强、预后差,既往治疗策略以系统姑息治疗为主。
转化治疗旨在对初始不可切除肿瘤经综合治疗后,降低肿瘤分期并完整切除肿瘤, 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近期多项大型临床研究已证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可显著提高晚期胃癌的客观缓解率并延长生存时间。
同时,随着多学科协作治疗的广泛开展和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转化治疗在改善部分晚期胃癌患者的预后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然而,由于晚期胃癌在局部分期、肿瘤转移部位和分子分型等方面极为复杂,其转化治疗仍存在诸多争议和尚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深度剖析国内外胃癌转化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探讨晚期胃癌转化治疗的现状与临床问题。
关键词胃肿瘤;晚期;转化治疗;免疫治疗;多学科协作治疗胃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临床实践中10%~35%的患者确诊时已发展为不可切除晚期胃癌,5年生存率仅10% [1 ]o肿瘤转化治疗是针对初始不可切除晚期肿瘤,经术前治疗后转化为可手术切除状态的治疗策略。
胃癌转化治疗的核心是通过综合应用术前放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手段, 缩小初始不可切除肿瘤的体积,使原发灶和转移灶均可达到RO切除,最终目标为改善患者生存。
对于晚期胃癌,以往以药物治疗为主,手术只适用于存在出血、梗阻、穿孔等并发症情况。
前瞻性REGATTA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局限性转移晚期胃癌,与单纯姑息性化疗比较,姑息手术联合化疗不能改善患者预后[2 ]o近年来,随着术前精准诊断和治疗、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 , MDT)协作的广泛开展,以及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部分晚期胃癌可通过转化治疗获得RO手术切除,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少部分患者通过转化治疗可达到病理学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 , pCR )的治疗效果。
因此,晚期胃癌通过转化治疗行手术切除的临床效果再次受到关注。
笔者对国内外胃癌转化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系统阐述,探讨晚期胃癌转化治疗的现状与临床问题。
指南与共识胃癌肝转移诊断与综合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

指南与共识|胃癌肝转移诊断与综合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肝脏是胃癌血行转移最常见的靶器官[1]。
胃癌肝转移的总体发生率约9.9%~18.7%[2-3],其中同时性胃癌肝转移的比例约73.3%,异时性胃癌肝转移的比例约26.7%[4]。
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脏转移的中位间隔时间约1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约11个月,5年存活率<20%[5]。
经原发灶、转移灶根治性切除的胃癌肝转移病人5年存活率可提高至23.8%[6]。
胃癌异质性强、病情进展快,胃癌肝转移预后差,临床诊疗具有挑战性。
现代治疗技术和诊疗理念的进展,为胃癌肝转移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并逐渐形成以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ultiple 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为核心的治疗模式,但具体方案尚存诸多争议。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胃癌肝转移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道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上消化道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讨论,制定本专家共识。
本文推荐度评定:高,≥90%;中,75%~<90%;低,50%~<75%。
1 胃癌肝转移病理学特征与诊断胃癌肝转移灶病理学类型常与胃原发癌灶相同,以腺癌为主,其他少见类型还包括腺鳞癌、髓样癌、肝样腺癌、鳞状细胞癌以及未分化癌。
Lauren分型进一步将腺癌分为弥漫型、肠型和混合型[7]。
影响胃癌肝转移预后的因素除胃癌原发灶特征外,肝转移灶的数量和大小也同样重要[8]。
根据肝转移灶出现时间的不同,可将胃癌肝转移分成两类:同时性胃癌肝转移(包括胃癌手术后6个月内出现肝转移灶)和异时性胃癌肝转移(胃癌手术后6个月以上出现肝转移灶)[9]。
1.1 影像学检查腹部增强MRI和超声造影是明确肝脏转移瘤的必要手段,肝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在发现肝脏微小转移灶方面具有很高的敏感度[10-14]。
MRI可明确转移灶大小、数目、位置及周围毗邻关系,而术中肝脏超声或超声造影[15]检查,还可发现术前影像学检查没有发现的转移灶。
2024侵犯邻近脏器的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诊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4侵犯邻近脏器的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诊疗专家共识(完整版)摘要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中国有超过7成的胃癌患者确诊时已进入进展期。
对于侵犯邻近脏器的局部进展期胃癌而言,不仅诊断、手术困难,而且预后差,严重威胁着中国民众的健康。
为进一步规范侵犯邻近脏器的局部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诊疗,采用循证医学方法,聚焦国内外目前对于进展期胃癌侵犯邻近脏器的诊疗进展,以目前已有较高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研究结果为线索,探讨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估模式等多个方面,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进行质量等级评价、证据综合,并采用德尔菲问卷调查法,对进展期胃癌侵犯邻近脏器的临床诊疗过程中所共同关注的诊断方法、围手术期治疗、手术治疗及疗效评估等具体问题和热点,通过多学科专家会议讨论、问卷调查等形式,经过4次对10多个不同地区、24家医院共计37名专家意见的调查汇总、归纳、梳理和总结,依托上海市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胃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形成了《侵犯邻近脏器的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以期为侵犯邻近脏器的进展期胃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探索提供帮助,并为一线医务人员临床实践等提供证据借鉴和规范依据,进而为后续的相关行业指南制定奠定基础。
[关键词]局部进展期胃癌;侵犯邻近脏器;专家共识;诊断;治疗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全球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5位和第4位[1]。
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2]显示,中国每年新增的胃癌病例约占全球总例数的50%。
且与日本、韩国等邻国截然不同的是,中国有高达70.8%的胃癌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入局部进展期,严重影响中国胃癌患者的预后[3]。
但目前对于局部进展期胃癌,特别是侵犯邻近脏器的局部进展期胃癌的具体诊断方法、围手术期及手术方案的选择,尚未达成一致。
因此,进一步规范侵犯邻近脏器的局部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诊疗方法,对于提高疗效和改善患者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癌肝转移诊断与综合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要点
肝脏是胃癌血行转移最常见的靶器官。
胃癌肝转移的总体发生率约9.9%~18.7%,其中同时性胃癌肝转移的比例约73.3%,异时性胃癌肝转移的比例约26.7%。
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脏转移的中位间隔时间约1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约11个月,5年存活率<20%。
经原发灶、转移灶根治性切除的胃癌肝转移病人5年存活率可提高至23.8%。
胃癌异质性强、病情进展快,胃癌肝转移预后差,临床诊疗具有挑战性。
现代治疗技术和诊疗理念的进展,为胃癌肝转移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并逐渐形成以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为核心的治疗模式,但具体方案尚存诸多争议。
本文推荐度评定:高,≥90%;中,75%~<90%;低,50%~<75%。
1 胃癌肝转移病理学特征与诊断
胃癌肝转移灶病理学类型常与胃原发癌灶相同,以腺癌为主,其他少见类型还包括腺鳞癌、髓样癌、肝样腺癌、鳞状细胞癌以及未分化癌。
1.1 影像学检查
推荐意见:胃癌肝转移病人,如有条件,建议行PET/CT检查,以明确全身是否有扩散转移,使临床分期更加精准。
推荐度:高
1.2 诊断性腹腔镜探查
推荐意见:拟行手术治疗的病人应常规行诊断性腹腔镜探查。
推荐度:高
1.3 病理学检查
1.4 血清学检查
2 胃癌肝转移临床分型
综合现有研究和专家推荐意见,以原发灶及转移灶的可切除性为基础,本共识提出一种新的胃癌肝转移临床分型体系:C-GCLM 分型,以利于临床制定诊疗决策(图1,表1)。
3 MDT在胃癌肝转移中的价值
(1)对于原发灶和转移灶均可R0切除者,可选择同期切除原发灶和转移灶,根据MDT评估结果决定围手术期系统治疗方案。
(2)对于原发灶或转移灶其一不可切除者,可行术前系统治疗并定期评估,如转化为原发灶、转移灶均可R0切除者行手术治疗,其一不可切除则再次进入MDT治疗评估流程。
(3)对于原发灶和转移灶均无法切除者,建议行全身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治疗期间定期MDT评估。
(4)对于病人一般状况差,不适合积极治疗者,采取最佳支持治疗。
(5)对于合并出血、穿孔、梗阻等情况的病人,根据病人全身情况,可行局部姑息性手术治疗。
(6)对于联合肝外转移等情况复杂的病人,根据MDT讨论结果制定具体计划。
4 胃癌肝转移初次诊疗流程图
胃癌肝转移初次诊疗流程图见图2。
5 不同临床分型胃癌肝转移综合治疗
5.1 Ⅰ型(可切除型)
推荐意见:C-GCLMⅠ型病人行术前系统治疗。
推荐度:高5.2 Ⅱ型(潜在可切除型)
推荐意见:C-GCLMⅡ型胃癌肝转移病人只有在具备“R0”切除可能时才推荐手术治疗。
推荐度:高
5.3 Ⅲ型(不可切除型)
推荐意见:C-GCLMⅢ型病人出现并发症时应即时行手术治疗,除此之外,不建议行减瘤手术,鼓励病人在MDT指导下参加免疫治疗临床试验。
推荐度:高
6 胃癌肝转移随访
随访检查项目及间隔时间见表2。
表2 胃癌肝转移随访检查项目及间隔时间(检查项目//间隔时间)
*病史、体格检查、营养状况评估、血常规、血生化、肿瘤标记
物、腹部超声// 1、3、6、9、12、15、18、21、24、30、36、42、48、54、60个月;5年后每年 1次
*胸、腹部、盆腔增强CT// 6、12、18、24、36、48、60个月;5年后必要时
*腹部增强MRI、PET/CT、胃镜// 重大临床决策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