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园有桃

合集下载

国学宝典诗经:《国风·魏风·园有桃》

国学宝典诗经:《国风·魏风·园有桃》

国学宝典诗经:《国风·魏风·园有桃》《国风·魏风·园有桃》原文园有桃,其实之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园有棘,其实之食.心之忧矣,聊以行国.不我知者,谓我士也罔极.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国风·魏风·园有桃》拼音yuányǒutáo,qíshízhīyáo.园有桃,其实之肴.xīnzhīyōuyǐ,wǒɡēqiěyáo.心之忧矣,我歌且谣.bùwǒzhīzhě,wèiwǒshìyějiāo.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bǐrénshìzāi?zǐyuēhéqí?彼人是哉?子曰何其?xīnzhīyōuyǐ,qíshuízhīzhī!心之忧矣,其谁知之!qíshuízhīzhī!ɡàiyìwùsī!其谁知之!盖亦勿思!yuányǒují,qíshízhīshí.园有棘,其实之食.xīnzhīyōuyǐ,liáoyǐxínɡɡuó.心之忧矣,聊以行国.bùwǒzhīzhě,wèiwǒshìyěwǎnɡjí.不我知者,谓我士也罔极.bǐrénshìzāi?zǐyuēhéqí?彼人是哉?子曰何其?xīnzhīyōuyǐ,qíshuízhīzhī!心之忧矣,其谁知之!qíshuízhīzhī!ɡàiyìwùsī!其谁知之!盖亦勿思!【题解】这是忧时的诗,和《王风·黍离》相类。

诗经.邶风.日月 诗经.魏风.园有桃 诗经.小雅.杕杜 诗经.召南.野有死麕 注音

诗经.邶风.日月 诗经.魏风.园有桃 诗经.小雅.杕杜 诗经.召南.野有死麕 注音

rìyuè日月rì jī yuè zhū ,zhào lín xià tǔ 。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nǎi rú zhī rén xī ,shìbùgùchù?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hú néng yǒu dìng ?nìng bù wǒ gù 。

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rì jī yuè zhū ,xià tǔ shì mào 。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nǎi rú zhī rén xī ,shì bù xiāng hǎo 。

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

hú néng yǒu dìng ?nìng bùwǒ bào 。

胡能有定?宁不我报。

rì jī yuè zhū ,chū zì dōng fāng 。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

nǎi rú zhī rén xī ,dé yīn wú liáng 。

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

hú néng yǒu dìng ?bǐ yě kě wàng 。

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rì jī yuè zhū ,dōng fāng zì chū 。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

fù xī mǔ xī ,chù wǒ bù zú 。

父兮母兮,畜我不卒。

hú néng yǒu dìng ?bào wǒ bù shù 。

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诗经-风-国风·魏风7篇(原文译文)

诗经-风-国风·魏风7篇(原文译文)

诗经-风-国风·魏风7篇(原文译文)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

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注释】纠纠:纠缠交错貌。

葛屦〔jù〕:用葛藤编成的鞋。

掺掺〔xiān xiān〕:形容女子的手纤细柔美。

掺,通“纤”。

要〔yāo〕:衣服的腰身,此指缝好衣服腰身。

要,同“腰”。

襋〔jí〕:衣领,此指缝衣领。

好人:美人。

提提〔shí shí〕:安舒貌。

宛然:委曲顺从貌。

左辟〔bì〕:避让于道左,以示谦让。

辟,通“避”。

象揥〔dì〕:古时以象牙做的发饰,亦可掻头。

维:因为。

褊〔biǎn〕心:心胸狭窄。

刺:讽刺。

【翻译】交错的葛藤编成的草鞋,可以走在结霜的地上吗?女子纤细柔美的手,可以缝制衣裳吗?缝好衣服的腰身和领子,秀美的人穿上了这衣裳。

秀美之人体态安舒,顺从礼仪避让道左,头上佩戴象牙发簪。

因为其人心胸狭窄,因此作诗加以讽刺。

【解读】《葛屦》这首诗的主题,古今学者的解读不尽相同。

古说多从《毛诗序》,认为本诗以端庄女子却要操劳制衣,讽刺魏国君王“俭啬褊急,无德以将之”,而使“其民机巧趋利”。

近现代学者则认为通过贫寒女子制衣和富贵女子穿衣的对比,揭示了贫富分化严重的社会现实。

本诗有两章,第一章六句,第二章五句。

首章两个反问句已经饱含悲怨和不满,和诗末“褊心”的讽刺恰好形成呼应之势。

中间写缝制的衣服是“好人”所穿,又描写了她佩戴“象揥”的妆扮和“宛然”回避的举止,似乎是一种雍容温淑的气质,却恰与前面的“葛屦履霜”与“女手缝裳”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全诗的讽刺力度。

汾沮洳所属分类:国风·魏风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彼其之子,美无度。

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

彼其之子,美如英。

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

彼其之子,美如玉。

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注释】汾〔fén〕:魏国水名,在今山西中部。

园有桃魏风国风诗经注释译文赏析

园有桃魏风国风诗经注释译文赏析
国学典藏
1
2

• 题解:士人处于困境,叹息知己难得。
【原文】
园有桃,其实之肴。① 心之忧矣,② 我歌且谣。③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④ 子曰何其?⑤ 心之忧矣,有谁知之!有谁知之!盖亦勿思!⑥
园有棘,⑦ 其实之食。心之忧矣,聊以行国。⑧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极。⑨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心之忧矣,有谁知之!有谁知之!盖亦勿思!
赏析
• 本诗两章复沓,前半六句只有八个字不同;后半六句则完全重复。两章首二句以所见园 中桃树、枣树起兴,诗人有感于它们所结的果实尚可供人食用,味美又可饱腹,而自己 却无所可用,不能把自己的“才”贡献出来,做一个有用之人。因而引起了诗人心中的 郁愤不平,所以三、四句接着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他无法解脱心中忧闷,只得 放声高歌,聊以自慰。《毛诗序》说:“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位正是因为歌之不足以泻忧,决定“聊以行国”,离开他生活的这个城市,到别处走 一走,看一看。这只是为了排忧,还是想另谋出路,我们无法测知。但从诗的五六句看, 他“行国”是要换一换目前这个不愉快的生活环境,则是可以肯定的。诗云:“不我知 者,谓我士也骄(罔极)。”诗人的心态似乎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因为他的思想,他 的忧虑,特别是他的行为,国人无法理解,因此不免误解,把他有时高歌,有时行游的 放浪行动,视为“骄”,视为“罔极”,即反常。诗人感到非常委屈,他为无法表白自 己的心迹而无可奈何,所以七、八两句问道:“彼人是哉?子曰何其?”意思是:他们 说得对吗?你说我该怎么办呢?这两句实际是自问自答,展现了他的内心无人理解的痛 苦和矛盾。最后四句:“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诗人本以有识 之士自居,自信所思虑与所作为是正确的,因而悲伤的只是世无知己而已,故一再申说 “其谁知之”,表现了他深深的孤独感。他的期望值并不高,只是要求时人“理解”罢 了,然而这一丁点的希望,在当时来说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只得以不去想来自慰自解。 全诗给人以“欲说还休”的感觉,风格沉郁顿挫。陈继揆《诗经臆补》认为:“是篇一 气六折。自己心事,全在一‘忧’字。唤醒群迷,全在一‘思’字。至其所忧之事,所 思之故,则俱在笔墨之外,托兴之中。”

园有棘其实之食聊以行国谓我士也罔极-园有桃诗经

园有棘其实之食聊以行国谓我士也罔极-园有桃诗经
园有桃
诗经 国风 魏风
云库 专业PPT/商务演示设计制作
.
园有桃



园有桃,其实之肴。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心之忧矣,有谁知之! 有谁知之!盖亦勿思! 园有棘,其实之食。 心之忧矣,聊以行国。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极。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心之忧矣,有谁知之! 有谁知之!盖亦勿思!
.
注释





歌:有乐调配唱叫歌。 谣:没有乐调配唱叫谣。 盖:此“盍”,何不的意思。 棘:酸枣树。 彼人:君子。是:对 子曰何其:你说你要做什么 行国:到处流浪 罔极:无极,妄想 其实之食/肴,之,可译为“是” 令: “食桃”与“食棘”也有安于田园的含义。
.
赏析

《园有桃》描写不得志的士人的自我解 嘲。他自得其乐,自得其是,心中有忧 ,无人可诉,也无人知晓,似乎并不介 意旁人的议论,我行我素。尽管这样, 仍然忧从心中来,他只是抛开自慰,可 见他内心忧思之深,无法排解。
.
译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果园里面长着桃,果实可以作佳肴。我的心中多 忧伤,又唱歌来又诵谣。不理解我心的人,说我书生 太狂傲。 莫非他们说得对,你该说些什么好?我的心中多 忧伤,我的忧伤谁知道。我的忧伤谁知道,何不丢开 不去想。 果园里面有酸枣,果实可以作吃食。我的心中多 忧伤,国中周游且消愁。不理解我心的人,说我书生 不知足。 莫非他们说得对,你该说些什么好?我的心中多 忧伤,我的忧伤谁知道。我的忧伤谁知道,何不丢开 莫烦恼。
.

精读精讲系列 《诗经》园有桃

精读精讲系列 《诗经》园有桃

园有桃【原文】园有桃,其实之肴。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园有棘,其实之食。

心之忧矣,聊以行国。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极。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注释】(1)实:果实,后同。

(2)殽:古同“肴”,吃。

(3)歌且谣:伴乐而唱为歌,徒唱为谣。

(4)是:然,这样。

(5)何其:怎么办,一说为什么。

其,语气助词,无实义。

(6)棘:棘树,即俗称的酸枣树。

(7)聊:姑且,暂且。

(8)行〔xíng〕国:周游于国中,一说离开城邑。

(9)罔极:不正,没有准则。

极,准则,极则。

【译文】园里长着桃树,我拿桃子当饱。

心里塞着烦恼,嘴里哼着歌谣。

观者冷眼嘲笑,说我放荡狂傲,诽言真假对错,你自问如何?我心里的烦恼,又有谁知道!又有谁知道!别想岂不更好!园里长着酸枣,酸枣饱我饥肠。

心里满是忧伤,我在国里游荡。

观者冷眼嘲笑,说我精神失常。

诽言真假对错,你自问如何?我心里的烦恼,又有谁知道!又有谁知道!别想岂不更好!【解读】这首诗语言极明白,表现的思想感情也很清楚,然而对诗人“忧”什么,时人为何不能理解他的“忧”,反认为他骄傲、反常?难以找到确切答案。

同时他自称“士”,而“士”代表的身份实际并不确定,《诗经》中三十三篇有“士”字,共54个,仅毛传、郑笺就有多种解释。

本诗两章复沓,前半六句只有八个字不同;后半六句则完全重复。

两章首二句以所见园中桃树、枣树起兴,诗人有感于它们所结的果实尚可供人食用,味美又可饱腹,而自己却无所可用,不能把自己的“才”贡献出来,做一个有用之人。

因而引起了诗人心中的郁愤不平,所以三、四句接着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他无法解脱心中忧闷,只得放声高歌,聊以自慰。

《毛诗序》说:“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位正是因为歌之不足以泻忧,决定“聊以行国”,离开他生活的这个城市,到别处走一走,看一看。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园有桃魏风诗经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园有桃魏风诗经

鉴赏
• 这首诗语言极明白,表现的思想感情也 很清楚,然而对诗人“忧”什么,时人 为何不能理解他的“忧”,反认为他骄 傲、反常?难以找到确切答案。同时他自 称“士”,而“士”代表的身份实际并 不确定,《诗经》中三十三篇有“士” 字,共54个,仅毛传、郑笺就有多种解 释,
鉴赏
• 本诗两章复沓,前半六句只有八个字不同;后半六句则完全重复。两章首二句以所见园中桃 树、枣树起兴,诗人有感于它们所结的果实尚可供人食用,味美又可饱腹,而自己却无所可 用,不能把自己的“才”贡献出来,做一个有用之人。因而引起了诗人心中的郁愤不平,所 以三、四句接着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他无法解脱心中忧闷,只得放声高歌,聊以自 慰。《毛诗序》说:“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位正是因为歌之不足 以泻忧,决定“聊以行国”,离开他生活的这个城市,到别处走一走,看一看。这只是为了 排忧,还是想另谋出路,我们无法测知。但从诗的五六句看,他“行国”是要换一换目前这 个不愉快的生活环境,则是可以肯定的。诗云:“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罔极)。”诗人的心 态似乎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因为他的思想,他的忧虑,特别是他的行为,国人无法理解 ,因此不免误解,把他有时高歌,有时行游的放浪行动,视为“骄”,视为“罔极”,即反 常。诗人感到非常委屈,他为无法表白自己的心迹而无可奈何,所以七、八两句问道:“彼 人是哉?子曰何其?”意思是:他们说得对吗?你说我该怎么办呢?这两句实际是自问自答,展现 了他的内心无人理解的痛苦和矛盾。最后四句:“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诗人本以有识之士自居,自信所思虑与所作为是正确的,因而悲伤的只是世无知己而已, 故一再申说“其谁知之”,表现了他深深的孤独感。他的期望值并不高,只是要求时人“理 解”罢了,然而这一丁点的希望,在当时来说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只得以不去想来自慰自 解。全诗给人以“欲说还休”的感觉,风格沉郁顿挫。陈继揆《诗经臆补》认为:“是篇一 气六折。自己心事,全在一‘忧’字。唤醒群迷,全在一‘思’字。至其所忧之事,所思之 故,则俱在笔墨之外,托兴之中。” 这首诗以四言为主,杂以三言、五言和六言,句法参差,确如姚际恒所说:“诗如行文。”( 《诗经通论》)押韵位置两章诗相同,前半六句韵脚在一、二、四、六句末;后半六句换韵, 韵脚在七、八、十、十一、十二句末,并且十、十一两句重复,哀思绵延,确有“长歌当哭 ”的味道。

园有桃,其实之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诗经

园有桃,其实之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诗经
园有桃
诗经 国风 魏风
云库 专业PPT/商务演示设计制作
园有桃
园有桃,其实之殽。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园有棘,其实之食。心之忧矣,聊以行国。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 极。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2
译文
果园生长桃树,果实人可摘食。心中充满忧伤,只好 放歌慰情。不理解我的人们,说我是骄狂之士。那些 人是对是错,你们以为如何?我心所忧,有谁可知? 谁知我心?还是别再想了。 果园枣树开花,甜枣人人爱吃。心中满怀愁绪,姑且 都城漫行。不理解我的人啊,说我要破坏规矩。他们 是否真正义,你们以为如何?我的忧虑,谁人可知? 有谁知我?还是不再想了。
感谢您的关注!
延伸解析
• 为了挽救沉沦中的祖国,他在国都四处奔走、逐家游说, 实际是在寻找志同道合的爱国者,争取上流社会推动改良 的同盟军。可是魏国京城权贵们的反馈更让他绝望,那些 只知索取和享受、毫无社会责任感的所谓国家栋梁不仅反 对改良,还要责骂他打算破坏规矩、危害和谐社会。 于是他只能品尝无尽的痛苦,眼看着自己的国家不久灭亡 ,所有的同族最终集体沦为他人的奴隶。 这位不知名的魏国大臣比起大名鼎鼎的屈原早生了好几个 世纪,是春秋时代典型的仁人志士、贵族爱国者,可惜他 没能像战国时代的楚国三闾大夫----屈原那样在历史上清 晰留下自己的名字。

3
注释
• 园有桃:园。果园,菜园。 其实之殽:即“殽其实”。 殽,读音(yao),通“肴”,食用 、吃。 我歌且谣:有曲调为歌,无曲调为谣。 彼人是哉:彼人,那些人,这里指魏国贪婪的权贵。是,对。 子曰何其:子,你们。曰,说。何,如何。其,助词。子曰何其 ,犹言“大家来说说他们的所作所为吧”。 盖亦勿思:盖,读音(he),通“曷”,何不。亦,助词。勿思 ,别再想、不要想。 园有棘:棘,酸枣树。 聊以行国:聊,姑且。以,助词。行国,在国都中走走。 谓我士也罔极:罔极,没有准则。本句的真实意思是,权贵们感 觉到主人公呼吁改革黑暗社会体制的愿望将削减他们的既得利益、妨 碍他们的和谐社会,所以斥骂改良者破坏规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园有桃
《诗经:园有桃》
园有桃,其实之肴。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心之忧矣,其谁知之?
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园有棘,其实之食。

心之忧矣,聊以行国。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极。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心之忧矣,其谁知之?
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注释:
1、殽:吃。

2、歌:众人同唱的曲子。

谣:一人独唱的曲子。

3、其: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4、盖:何不,为什么不。

5、棘:酸栆树。

6、行国:在国内周游。

7、罔极:意思是心中没有知足的时候。

译文:
果园里面长着桃,果实可以作佳肴。

我的心中多忧伤,又唱歌来又诵谣。

不理解我心的人,说我书生太狂傲。

莫非他们说得对,你该说些什么好?
我的心中多忧伤,我的忧伤谁知道。

我的忧伤谁知道,何不丢开不去想。

果园里面有酸枣,果实可以作吃食。

我的心中多忧伤,国中周游且消愁。

不理解我心的人,说我书生不知足。

莫非他们说得对,你该说些什么好?
我的心中多忧伤,我的忧伤谁知道。

我的忧伤谁知道,何不丢开莫烦恼。

赏析:
因不被理解而生感慨,由感慨而作歌,此表白自己的清正高洁,抒发不平
和郁闷,这是书生们常有的心态和做法。

这种心态和做法容易理解。

不容易理解的是,世间何以难于寻求到理解?人们有时看重的仅仅就是理解,为什么就寻觅不到?
其实,理解难觅也很容易埋解。

人们各自从各自的立场去看问题,各自关注各自的利益,难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更不用说为他人排忧消愁。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这话道出了世间人人各自为阵、各自设防的心态。

我们很难说这种心态是好是坏。

说它好吧,它却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冷淡,使人与人如同陌生的异乡人,没有温情和人情味,更没有同情和理解。

说它不好吧,它又可以避免人言可畏的麻烦和流言蜚语的软刀子,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不落入他人的陷井。

真正困难的是,既想得到同情和理解,又想避免他人的陷害和非难。

这种两全其美的境界很难达到。

在一个人人为自己忙碌奔波的陌生
的世界上,企图寻求别人的理解,完全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读书人知书识礼,比一般人懂得更多,如果连这点启发都悟不透,也该算作一个不大不小的悲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