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新增方剂学内容
考研 方剂学 完整

1.解表剂辛温解表麻黄汤辛温发汗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身热,汗出恶风,舌淡苔白,脉浮缓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解肌发表和营卫,啜粥温覆汗易酿。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兼里热恶寒发热,寒多热少,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蠲饮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薄白,脉浮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辛凉解表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银翘散主上焦屙,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轻宣温热煮无过。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证咳嗽,身热不甚,口不渴或微渴,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身热,喘急,苔薄白或黄,脉数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
扶正解表败毒散益气解表散风祛湿气虚外感,风寒湿邪证憎寒壮热,头身重痛,无汗,脉浮重取乏力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荷;瘟疫伤寒并痢疾,扶正驱邪有奇功。
再造散助阳益气散寒解表阳气虚弱,感冒风寒证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神疲懒言,舌淡苔白,脉沉无力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含;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无汗法当谙。
加减葳蕤汤滋阴清热发汗解表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咽干口燥,舌赤脉数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四时感冒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舌苔薄白,脉浮加味香苏陈草风,荆羌姜蔓与川芎;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
17考研《方剂学》各论

第一章解表剂麻黄汤《伤寒论》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身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用法:先煮麻黄,不需啜粥,覆取微似汗方解:麻黄开腠发汗,宣肺平喘,为君药。
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
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
桂枝汤《伤寒论》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用法:啜热稀粥,以助药力,覆取微似汗,有禁食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方解:1.方中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
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敛外泄之营阴。
桂芍等量合用,寓意有三:一为针对卫强营弱,体现营卫同治,邪正兼顾。
二为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使汗而有源,芍药得桂枝,使滋而能化。
三为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有补。
此为本方外可解肌发表,内调营卫、阴阳的基本结构。
2.姜枣相配,是为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
配伍特点: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
“遍身微似汗”标志:胃气已和,津液得通,营卫和谐。
九味羌活汤(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发汗祛湿可建功。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方解: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
配伍特点:升散药与清热药并用。
要点:体现"分经论治"思想的代表方。
用法:寒邪甚,表证重,宜热服本方,药后啜粥。
香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香附子、紫苏叶、炙甘草、陈皮功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小青龙汤《伤寒论》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用法:先煮麻黄)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内饮证方解:五味子、芍药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
2017考研中医综合大纲变化

2017年考研大纲要求变化一、考试名称的变化由中医综合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二、考查目标的变化1.学科分布简单的六科笼统分布加以细化(1)临床医学人文精神要求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医学职业责任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法规(2)基础医学(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学、方剂学)基本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临床医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常见病辨证论治(没变化)2.培养目标强调能力3.层次仍然为熟悉记忆、分析判断、综合运用三个层次→仅为细化了。
三、科目变化增加了临床医学人文精神四、试卷结构变化A型题中增加了一道病例共用题干题(之前出过)→分值为2分。
中内→12题针灸→6题六、试题顺序(一)A型题1.基础题(1.5分)1~9→中医基础理论10~18→中医诊断学19~27→中药学28~36→方剂学37~51→中医内科学52~55→针灸学2.共有题干(临床题→2分)56~67→中医内科学68~73→针灸学(二)B型题(1.5分)82~85→中医基础理论86~89→中医诊断学90~93→中药学94~97→方剂学98~101→中医内科学102~105→针灸学(三)X型题(2分)106~115→中医基础理论116~125→中医诊断学126~135→中药学136~145→方剂学146~157→中医内科学158~165→针灸学七、各科变化(很多地方看似变化,其实只是说法变化→简练,但要求内涵未变)(一)中医基础理论→变化不大去除了来源)药名变化具体有:重楼→蚤休;巴豆→巴豆霜;大戟→京大戟;藿香→广藿香;白豆蔻→豆蔻;茵陈蒿→茵陈;陈皮→橘皮;绿鄂梅→梅花;紫珠→紫珠叶;禹白附→白附子;白芥子→芥子;鸡血藤→大血藤;升药→红粉。
调整:将降香由止血药调到了活血化瘀药。
(四)方剂学→变化较大重点方剂→加三个(香苏散、柴胡疏肝散、二妙散),总计130首。
非重点方剂→101首。
1.常见病→增加了心衰2.调整→将“自汗盗汗”从掌握辨证论治规律调整到需要全面掌握项。
考研方剂学总结

方剂学总结1、七方:“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
”始于《内经》,至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明确提出。
2、十剂:○陈藏器《本草拾遗·条例》:“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种”,“宣可去瘀,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滑可去著,涩可去脱,燥可去湿,湿可去枯。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
”3、八阵:张景岳:“类为八陈,曰补,和,攻,散,寒,热,固,因。
”《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补方之制,补其虚也”“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攻方之制,攻其实也”“用散者,散其表证也”“寒方之制,为清火也,为除热也”“热方之制,为除寒也”“固方之制,固其泄也”“因方之制,因其可因者也。
凡病有相同者,皆按证而用之,是谓因方。
”一、解表剂:1.麻黄汤【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除营分之涩,合而为发汗峻剂。
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
2.桂枝汤【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本方桂枝和芍药药量相等。
3.九味羌活汤【方歌】防止秦琼藏草地,细洒九味羌活汤。
(防、芷、芩、芎、苍、草、地、细、羌9味药)【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川芎善治少阳厥阴头痛;细辛善于治疗少阴头痛;白芷善于治疗阳明头痛;此三味与羌活,苍术合用,为本方“分经论证”的基本结构。
4.小青龙汤【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本方遣药配伍“散中寓收”。
5.银翘散【方歌】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竹、豉、荆、牛、荷、金、草、芦根、梗、翘10味药)【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本方为“辛凉平剂”。
6.桑菊饮【方歌】桑菊荷杏,草根更俏。
(桑、菊、荷、杏、草、芦根、梗、翘8味药)【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超实用考研方剂学表格式笔记

玉姐为何早操吃葱
第二章 泻下剂
2.1 寒下
大承气汤
峻下热结
阳明腑实,
热结旁流证
数日不大便,脘腹胀满,苔黄厚干或焦黑燥裂,脉沉有力。
小黄识谱
大陷胸汤
泻热逐水
水热互结之
结胸证
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可近。
大陷胸汤谁大笑
大黄牡丹汤
热舌红,脉数。
麻哥要草
1.3 扶正解表
败毒散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气虚外感证
憎寒壮热,肢体酸痛,无汗,脉浮按之无力。
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
再造散
助阳益气,散寒解表
阳气虚弱,
感冒风寒证
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神疲懒言,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早起穿少干活,缝织人生幸福。
大热渴饮,头痛如劈,狂躁,谵语神昏,或吐衄发斑,舌绛唇焦。
十母亲住西草原,接连巧生赤皮子。
四妙勇安汤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热毒炽盛之脱疽
患肢暗红微肿灼热,疼痛剧烈,溃烂腐臭,甚则脚趾节节脱落延及足背,烦热口渴,舌红,脉数。
金银归甘参
五味消毒饮
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火热结聚之痈疖疔疮
患处红热肿痛,或有发热恶寒;各种疔毒,疮形如栗坚硬根深,其状如钉,舌红苔黄,脉数。
肠痈初起
少腹疼痛拒按,右足屈而不伸,舌苔黄,脉滑数。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红瓜仁芒硝洋
2.2 温下
大黄附子汤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寒积实证
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腻,脉弦紧。
细心大夫
温脾汤
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寒积腹痛
腹痛便秘,手足不温,畏寒喜热,苔白,脉沉有力。
2017考研方剂大纲版

方剂学第1章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辩证要点要点(如用法、配伍)方歌、趣记、组成(加粗为君药)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①用法:取微汗,不啜粥。
②使用注意: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禁用。
③配伍特点:麻桂相须,开腠畅营;麻杏相使,宣降相因。
④炙甘草:a、调和诸药b、缓峻以防伤正(98.145/96.113/97.113)⑤辛温发汗:麻黄、桂枝;宣降肺气:麻黄、杏仁。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趣记:干妈贵姓?――甘麻桂杏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①甘草:扶正(调和)驱邪(助桂助芍)(96.114/97.114)②原方要求“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意义:助汗以祛外邪(92.148)。
③服桂枝汤后“遍身微似有汗”标志:胃气已和、津液得通、营卫和谐(94.150)④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生姜、大枣。
⑤用法:a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b温覆令一时许,遍身蜇蛰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c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d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e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0.46)⑥配伍特点: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
⑦桂枝、白芍同用方有:桂枝汤、小青龙汤、再造散、小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四逆汤、温经汤、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趣记:桂芝要炒姜枣―桂枝药草姜枣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九味羌活汤“分经论治”发汗祛湿兼清里热(98.45)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
考研方剂重点

方剂学(重点)
第一章:总论
1、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程钟龄《医学心悟》)
2、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说法始于《黄帝内经》,正式提出是成无己《伤寒明理论》)
3、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唐·陈藏器《本草拾遗》)
宣可去壅,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
重可去怯,滑可去著,涩可去脱,燥可去湿,湿可去枯。
4、八阵: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张景岳《景岳全书》)
补方之治,补其虚也。
和方之治,和其不和者也。
攻方之治,攻其实也。
用散者,散表证也。
寒方之治,为清火也,为除热也。
热方之治,为除寒也。
固方之治,固其泄也。
因方之治,因其可因者也。
第二章:解表剂
第三章:泻下剂
第四章:和解剂
第五章:清热剂
第六章:祛暑剂
第七章:温里剂
第八章:表里双解剂
第九章:补益剂
第十章:安神剂
第十一章:开窍剂
第十二章:固涩剂
第十三章:理气剂
第十四章:理血剂
第十五章:治风剂
第十六章:治燥剂
第十七章:祛湿剂
第十八章:祛痰剂
第十九章:消食剂
第二十章:驱虫剂
第二十一章:痈疡剂
本资料由爱伦颇社区整理提供资源论坛:。
考研资料 方剂学总论部分

第一章绪论1.《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
2.《黄帝内经》:最早记载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最早提出“七方”。
3.张仲景(张机)《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租”(载方314首),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开辨证论治之先河。
4.葛洪《肘后备急方》:所收方剂以简、便、效、廉为特点,用青蒿治疗疟疾。
5.《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
6.陈藏器《本草拾遗》:创中药十剂分类,为方剂“十剂”之滥觞。
7.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我国最早的骨伤科专著。
8.《太平圣惠方》: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写的方书10.朱棣《普济方》:古代载方量最多的一部方书(11.八阵:张介宾(张景岳)《景岳全书》八法:程钟龄《医学新悟》“七方”最早由内经提出,陈藏器《本草拾遗》为方剂“十剂”之滥觞。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首次对“七方”和“十剂”进行阐发。
二、方剂的分类1.七方:最早源于《黄帝内经》“大、小、缓急、奇、偶、重”。
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明确提出“七方”的名称,“大、小、缓急、奇、偶、复”。
,宣可去壅, 通可去滞, 补可去弱, 泄可去闭, 轻可去实, 重可去怯, 滑可去著, 涩可去脱, 燥可去湿, 湿可去枯。
《景岳全书》补方之制,补其虚也;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攻方之制,攻其实也;用散者,散表证也;寒方之制,为清火也,为除热也;热方之制,为除寒也;固方之制,固其泄也因方之制,因其可因者也。
4.方剂的分类方法(1)“七方”说:《黄帝内经》、《伤寒明理论》。
(2)病证分类法:《五十二病方》(首推)、《伤寒杂病论》、《外台秘要》等。
(3)主方分类法:明代施沛《租剂》(4)功用(治法)分类法:十剂: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北齐徐之才《药对》,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
综合分类法:汪昂《医方集解》,吴仪洛《成方切用》、张秉成《成方便读》。
三、方剂的组成1.“君臣佐使”的概念最早由《黄帝内经》提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考研新增方剂学内容
一、重点方剂(下列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加减应用及注意事项)
解表剂
香苏散: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舒气机。
理气剂
柴胡舒肝散:柴胡舒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立能除。
枳实消痞丸:枳实消痞四君全,麦芽夏曲朴姜连,蒸饼糊丸消积满,消中有补两相兼。
(失笑丸)
祛湿剂
二妙散:二妙散中苍柏煎,若云三妙牛膝添,痿痹足疾堪多服,湿热全除病自痊。
二、掌握方剂(下列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及配伍特点)
解表剂
正柴胡饮: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姜,轻疏风邪解热通,表寒轻证服之康。
葱白七味饮: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
和解剂
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用川芎,白术苓泽六味同,妊娠腹中绵绵痛,调肝理脾可为功。
清热剂
栀子豉汤:山栀香豉治为何,烦恼难眠胸窒宜,十四枚栀四合豉,先栀后豉法煎奇。
泻黄散:泻黄甘草与防风,石膏栀子藿香充。
炒香蜜酒调和服,胃热口疮并建功。
祛暑剂
香薷散: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补益剂
人参蛤蚧散:人参蛤蚧做散服,杏苓桑皮草二母,肺肾气虚蕴痰热,咳喘痰邪一并除。
八珍汤:气血双补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人参养荣汤:人参养营即十全,除却川芎五味联。
陈皮远志加姜枣,脾肺气血补方先。
石斛夜光丸:石斛夜光枳膝芎,二地二冬杞丝苁;青葙草决菊杏药,参味连苓蒺草风;
再入犀羚清虚热,养阴明目第一功。
七宝美髯丹:七宝美髯何首乌,菟丝牛膝茯苓具,骨脂枸杞当归合,专益肝肾精血虚。
左归饮:补肾滋阴左归饮,熟地山药山茱萸。
枸杞苓草同煎服,肾阴亏损此方医。
右归饮:右归饮中用附桂,地杞萸药杜草配。
鹿菟当归易炙草,丸能温阳添精髓。
龟鹿二仙胶:龟鹿二仙最守真,补人三宝精气神,人参枸杞和龟鹿,益寿延年实可珍。
安神剂
交泰丸:心肾不交交泰丸,一份桂心六份连。
怔忡不寐心阳亢,心肾交时自然安。
固涩剂
易黄汤:易黄山药与芡实,白果黄柏车前子,能消带下粘稠秽,补肾清热又祛湿。
清带汤:清带汤中薯茜草,龙骨牡蛎海螵蛸。
赤带二钱芍苦参,白带三钱术鹿角。
理气剂
四磨汤:四磨汤治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浓磨煎服调滞气,实者枳壳易人参。
加味乌药汤:加味乌药汤砂仁,香附木香姜草伦,配入延胡共七味,经前胀痛效堪珍。
理血剂
丹参饮:心腹诸痛有妙方,丹参十分做提纲,檀砂一分聊为佐,入咽咸知效验彰。
治风剂
玉真散:玉真散治破伤风,牙关紧急反张弓,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内服一方通。
治燥剂
益胃汤:益胃汤能养胃阴,冰糖玉竹与沙参,麦冬生地同煎服,甘凉滋润生胃津。
祛湿剂
当归拈痛汤:当归拈痛羌防升,猪泽茵陈芩葛人,二术苦参知母草,疮疡湿热服皆应。
祛痰剂
小半夏汤:小半夏汤用夏姜,药虽两味效佳良。
呕吐痰多因浊逆,祛痰降逆即能康。
滚痰丸:滚痰丸用青礞石,大黄黄芩与沉香,百病多因痰作祟,顽谈怪症力能匡。
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常用方,半夏杏仁均可加,寒痰水饮咳嗽康。
定痫丸:定痫二茯贝天麻,丹麦陈蒲远半夏,胆星全蝎蚕琥珀,竹沥姜汁草朱砂。
消导化积剂
鳖甲煎丸:鳖甲煎丸疟母方,蟅虫鼠妇及蜣螂,蜂窠石韦人参射,桂朴紫葳丹芍姜,瞿麦柴芩胶半夏,桃仁葶苈和硝黄,疟缠日久胁下硬,癥消积化保安康。
海藻玉壶汤:海藻玉壶带昆布,青陈二皮翘贝母,独活甘草夏归芎,消瘿散结效或睹。
消瘰丸:《医学心悟》消瘰丸,牡蛎玄参贝母研。
颈生瘰疬因痰火,化痰清热可渐安。
驱虫剂
化虫丸:化虫丸中用胡粉,鹤虱槟榔苦楝根,少加枯矾面糊丸,专治虫病未虚人。
布袋丸:参草苓术明砂荟,使君芜荑布袋丸。
小儿虫疳用此方,补养脾胃功效良。
伐木丸:伐木丸中有绿矾,苍术酒曲醋糊丸,泻肝宜脾消黄肿,钩虫为患效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