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及铁血政策

合集下载

俾斯麦

俾斯麦

论“铁血宰相”俾斯麦张玉凤(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09级学号:1052409032)摘要:德国历史上的“铁血宰相”俾斯麦用其铁腕将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改革为一个统一的发达的德国。

他用“铁”与“血”实现了普鲁士的霸主地位,成就了德意志民族的统一。

同时,俾斯麦既维护了容克地主阶级的利益,又保护了资产阶级的权益。

他巧妙地使两个阶层互相妥协。

他高喊民族主义的口号,使国内人民万众一心;在国外,发动三次王朝战争。

最终俾斯麦成就了德国的统一,而德国亦成就了俾斯麦这位“铁血宰相”。

关键词:俾斯麦;“铁血政策”;德国的统一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凡尔赛镜厅被立为帝国的皇帝。

一个统一的德意志民族重又屹立与欧洲大陆上。

在德意志的统一进程中,“铁血政策”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当时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下,俾斯麦审时度势,通过普丹、普奥和普法战争,一步步实现了德国的统一。

一、有利的国内外形势就国际环境而言:首先,普鲁士的最大阻碍——俄国,由于其盟友奥地利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背板,导致战争失败导以及由此引起的国内政治经济危机。

借此机会,俾斯麦发挥他在外交上的才干,利用俄同英、法、奥在中东和巴尔干的矛盾, 实行亲俄政策, 稳住沙俄, 牵制英、法、奥, 使俄不干涉德志内部事务, 在俾斯麦发动对丹、奥、法国战争时保持中立的。

英国,忙于对拉丁美洲国家进行经济侵略; 在中国建立半殖民地, 与清政府勾结镇压太平国运动; 同沙俄争夺中亚; 国内发生政治危机。

①法国拿破仑三世穷兵黩武,在国际上被孤立,国家整体实力下降,也就不会去干涉别国的斗争。

在国内,19世纪中叶,德意志的工业和经济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有了长足的发展。

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他们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统一的商品市场,因此,他们要求民族统一。

1858年成立的德意志经济学家协会,1861年,成立了全德性的商会“德意志商会”,都鼓吹德国的统一。

在政治方面,1859年9月成立了德意志第一个跨邦的政治组织。

“铁与血”演辞——俾斯麦

“铁与血”演辞——俾斯麦

“铁与血”演辞——俾斯麦
俾斯麦
……虽然我们不去寻求,但很难避免德意志的纷扰,这是真实的。

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

德意志南部各邦——巴伐利亚、符登堡和巴登——愿意浸沉于自由主义之中,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没有人愿把普鲁士应充当的角色派给它们!普鲁士必须集聚她的力量并将它掌握在手里以待有利时机,这种时机曾一再到来而又被放过。

自从维也纳条约以来,我们的边界就不是为一个健全的政治集合体而适当设计的。

当前的种种重大问题不是演说词与多数议决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及1849年所犯的错误——要解决它只有用铁与血。

(1862年)
简评
俾斯麦(1815—1898)是欧洲近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以“铁血宰相”著称。

在政治上他属于保皇派、曾任普鲁士王国宰相,任职期间,推行他的政策,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及普奥战争、普法战争。

他通过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并任德意志帝国的首相。

这个演说词是俾斯麦在1862年9月在会议中答复资产阶级自由派想建立宪君主制的要求而作的演说。

这番话充满了对软弱怯懦的资产阶级的蔑视,表明他要用“铁和血”来推行容克地主阶级的一切对内对外的反动政策,包括统一德国。

他的语调坚定、语词有力,不容别人置疑,反映出他惯于专制的性格。

他宣称“当前的种种重大问题不是演说词与多数议决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及1849年所犯的错误,要解决它只有用铁和血。

”“铁血政策”一词成为战争政策的同义词。

“铁血宰相”:俾斯麦隆重登场

“铁血宰相”:俾斯麦隆重登场

“铁血宰相”:俾斯麦隆重登场1848年革命的退潮,促使整个德意志民族思考,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统一。

法兰克福议会曾经围绕两个问题出现了剧烈的争论:首先,是建立“大德意志”还是“小德意志”;其次,是由普鲁士还是奥地利充当统一德国的中心。

当时,德意志邦国控制了不少非德意志民族聚居区,比如奥皇统治下的波希米亚、匈牙利等地。

“大德意志”方案主张将所有德意志邦国领地纳入一个国家,即建立一个德意志人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

而“小德意志”主张建立德意志的单一民族国家。

拥有非德意志属地的主要就是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所以这两个问题实际可以合二为一。

在法兰克福议会的讨论中,“小德意志”派最终占了上风。

而奥地利强烈的保守态度,也使得议会倾向于普鲁士,只是由于普王不愿接受革命得来的皇冠,事情才最终告吹。

普鲁士作为民族解放战争的领袖,同时在自由化改革中也走在前列,逐渐成为德意志人众望所归的势力。

它开始着手加强自身力量,为统一事业打下基础。

早在1818年,普鲁士就联合部分小邦成立了“北德意志关税同盟”。

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囊括了18个邦,占德意志领土的三分之二。

同盟内部实行免税贸易,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对外实行统一税率,先后同英国、荷兰等国签订平等商约。

经济统一为政治统一创造了物质条件,同时也使得统一的需求更加迫切。

德国的工业革命也在快速起步。

19世纪30年代,德国建起了第一条铁路。

到1872年,全国铁路长度达到22426公里,超过了英国和法国。

1870年,德国煤、生铁和钢的产量分别达到3400万吨、139万吨和17万吨,分别比1850年增长了4.1倍、5.6倍和28倍,船舶吨位则增长了80%。

1861年机器制造厂达到300家,雇佣工人近十万。

普鲁士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和指导作用。

政府直接出资修建和收购铁路,19世纪70年代以后大部分铁路转为国有。

许多重要的工业基地,比如鲁尔的煤矿,几乎全部是由国家经营的。

关于世界近代史上德国俾斯麦及其

关于世界近代史上德国俾斯麦及其

关于世界近代史上德国俾斯麦及其“铁血政策”的问题
1学生:什么是“铁血政策”
老师:铁血政策,是指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德国统一的政策。

俾斯麦竭力主张以强权和武力统一德国,对障碍德国统一的强大的国内外势力而采取的武力统一德国的“铁血政策”,是实现德国统一的强有力的手段。

他依靠其“铁血政策”,先后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

2学生:那您怎么评价俾斯麦这个人呢?
老师:他可是一个历史上颇有争议的任务。

(留给同学讨论,有人佩服他的强有力的手腕,有人称赞他灵活的外交手段,还有人对俾斯麦的狡黠诟病)他是资产阶级化的容克,是一位强硬而睿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除了“铁血政策”,成功推动了普鲁士的军事政治改革;他还利用灵活的外交政策,去的三次王朝战争的胜利。

但是,他肆意镇压工人运动,这就表现了他的局限性。

总之,俾斯麦为德国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其强硬的政治外交形象也留笔于史册。

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的传奇一生

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的传奇一生

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的传奇一生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俾斯麦-申豪森公爵(1865年),俾斯麦亲王(Fürst von Bismarck;1871年),劳恩堡公爵(Herzog zu Lauenburg;1890年)。

出生于德意志邦联申豪森,逝世于奥米勒弗里德里希斯鲁。

于1867年至1871年出任北德意志邦联首相。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时成为德意志帝国首相,直至1890年辞职告终。

俾斯麦作为一名政治人物,他首先为普鲁士地区以容克阶级为主的保守派利益发声,并成为他们的代表,借此拓展自己的名声。

随后在保守时代中成为一名外交官。

1862年普鲁士宪政危机期间,他被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为首相。

在与自由派的斗争中,俾斯麦无视议会的存在,在1864年到1866年间连续对丹麦、奥地利开战,让普鲁士为主的小德意志方案变成德国问题的解答。

借由1870年到1871年的普法战争,他促使了德意志帝国成立。

作为首相,俾斯麦为新生的德意志帝国制定了许多新颖的政策,尤其是其“铁血政策”,更因此被史学家和人们称作“铁血宰相”(德语:Eiserner Kanzler;“铁”指武器,“血”指军人的鲜血,可指战争)。

于1862年至1890年(于1873年短暂中断)担任普鲁士首相,为德意志帝国贡献良多。

对外他致力于欧洲的权力平衡。

少年时期1815年4月1日,俾斯麦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省施滕达尔内,阿尔特马克小镇申豪森(今处于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的申豪森堡。

俾斯麦小学时就读于约翰·恩斯特·普拉曼创建的小学,中学时则先后就读弗里德里希-威廉(Friedrich-Wilhelm)中学和格劳·恩克洛斯中学。

1832年,未满17岁的俾斯麦便入读了哥廷根大学。

然而,俾斯麦并不满意大学的生活。

历史大帝国26:德意志第二帝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统一德意志

历史大帝国26:德意志第二帝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统一德意志

历史大帝国26:德意志第二帝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统一德意志提到德意志帝国,一定不能略过铁血宰相俾斯麦。

俾斯麦威名赫赫,整个欧洲听闻他的名字,都战栗发抖。

俾斯麦的智慧和意志力远远超越时代,他的功业彪炳千秋——统一德国,完败奥地利,战胜法兰西,瓦解丹麦,实现德意志帝国的霸业。

俾斯麦极大地影响了德国及欧洲的历史走向。

历史大帝国26:德意志第二帝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统一德国、瓦解丹麦、完胜奥地利、战胜法兰西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外领地分布图德意志帝国(德语Deutsches Kaiserreich),亦称德意志第二帝国,是指从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王国统一日耳曼地区到1918年11月9日霍亨索伦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为止的德国。

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后来魏玛共和国和纳粹德国的正式国号。

展开剩余90%德意志第二帝国属地列表在德国统一之前,德意志地区分成39个独立的州国。

这些邦国包括王国、大公国、公国、亲王国、自由汉萨城市和帝国直辖领。

普鲁士是众多构成帝国的州国中面积最大的,领土占整个帝国的六成。

德意志第二帝国本土,普鲁士王国为蓝色新的德意志帝国包括25个国家(含三个汉萨城市)和一个直辖领地。

它实现了“小德意志方案”(不包括奥地利),而非“大德意志方案”(将包括奥地利)。

德意志帝国虽然时常有君主联盟支撑,但它严格来说是一个国家的联盟。

德意志第二帝国邦国成员帝国成立后,普鲁士国王和首相兼任德国皇帝和首相,实行君主立宪制,设立上议院和下议院。

帝国共经历三个皇帝,分别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

威廉一世在任期间十分信任俾斯麦,几乎所有政务都由首相俾斯麦处理,因此又称为“俾斯麦时代”。

【俾斯麦统一德意志】俾斯麦与威廉一世1862年,当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与议会自由派的对峙战愈演愈烈时,远在法国巴黎的俾斯麦似乎成了最后的赢家,这一年,他被威廉一世召回并任命为首相兼外交大臣。

铁血政策

铁血政策

铁血政策
19世纪中叶,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迫切要有一个统一的国家,结束封建城邦割据。

这是和全民族的利益一致的。

但是怎样实现统一呢?当时存在着两条不同的路:一条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推翻各邦王朝,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共和国,另一条是容克阶级领导的,通过王朝战争,自上而下地建立统一的君主国。

1862年9月30日(距今154年),出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还不满一周的容克政治家俾斯麦,在普鲁士议会的“预算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鼓动性的讲话。

他要求普鲁士内部停止对抗,“聚集力量”共同对外。

他在讲话中宣称:“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用说空话或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


统一德意志依靠“铁和血”,即凭借战争暴力,这是俾斯麦的纲领和信条。

他出任宰相后,根本不听议会那一套空谈,他不理睬议会多数派否决政策拨款,也不理睬他们的指责,独断独行,擅自支付经费,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改革。

在“为德意志民族利益”的口号下,他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对奥国的战争,对法国的战争,终于以“铁和血”击溃阻碍德国统一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完成了德意志统一大业,1871年1月18日,宣布德意志帝国的成立。

列宁指出:“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进步的事业。


俾斯麦出任德意帝国的首任宰相,由于他是用“铁和血”统一德意志的,历史上称他为“铁血宰相”,他所奉行的政策,被称为“铁血政策”,后来发展为“专制和战争”的代名词。

高一历史必修1_学术观点:关于俾斯麦及其“铁血政策”的评价问题

高一历史必修1_学术观点:关于俾斯麦及其“铁血政策”的评价问题

学术观点:关于俾斯麦及其“铁血政策”的评价问题
近代德意志的统一是由铁血宰相俾斯麦及其实施的“铁血政策”来实现的。

过去史学界普遍对此持否定态度。

近年来,学术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德国的统一虽然是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实现的,但是却顺应了德国历史的发展。

“铁血政策”是统一德国的“高效催化剂”,是德国独立的主要保证,因而应当肯定。

俾斯麦通过“铁血政策”统一德国较之以往的德国分裂,乃是一种“革命”;俾斯麦的统一道路较之无产阶级的自下而上的统一道路,则是一种“倒退”。

前一种对照体现了俾斯麦统一德国的巨大历史进步性,后一种对照反映出俾斯麦道路的历史保守性。

总之,不是俾斯麦创造了一个统一的德国,而是德国统一的客观需要为他提供了生活的舞台。

作为现实主义政治家,俾斯麦采取的“铁血政策”基本上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其历史进步性是主要的。

1/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俾斯麦1.奥托·冯·俾斯麦(1815—1898),人称铁血宰相。

1815年4月1日出生在普鲁士波美拉尼亚地区申豪森的容克家庭。

他2岁时随父亲移居其尼普甫霍夫庄园,并渡过了自己的童年。

于柏林接受初等教育,后来入大学学习。

在学习期间,他逐渐形成极端保王的立场.为人桀骜不驯,脾气火爆,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且仅受伤一次。

大学毕业后,在政府部门供职。

后因为屡次违反纪律和对上司不满而去职,并回到家乡管理领地。

后成为当地堤坝主管,并参加了普鲁士联合省议会。

1848年,德意志爆发革命,俾斯麦在自己的领地上组织起军队,准备入京勤王。

因其极端保王思想而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所认识.1851年~1858年,受国王任命为普鲁士邦驻法兰克福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大使,1862年改任驻法大使. 在任驻俄大使期间,因为腓特烈威廉四世精神错乱,其弟威廉一世任摄政王.后腓特烈威廉四世病死,威廉一世成为普鲁士国王,并与议会发生"宪法争执".政局动荡.在陆军大臣罗恩保荐下,俾斯麦于1862年被任命为首相兼外交大臣.俾斯麦一向政治立场强硬,常用恫吓威胁手段以达到目的.但是在其成为首相之际,其政治立场发生变化.由单纯的顽固保王分子变成以"德意志"为目标的政治家,并逐渐与极右顽固派决裂.俾斯麦当上首相的第一周,他在下议院一次会议上即兴说道:“德国所指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他的武力!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

”这就是“铁血宰相”的由来。

那么他这番演说用意何在呢?原来,许多世纪以前,德国就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这种群龙无首的情况名闻欧洲。

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

各封建战胜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

维也纳会议决定组织德意志邦联以承接被法国在战争中彻底摧毁的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一帝国)。

邦联包括力量较强的奥地利、普鲁士和其他小邦共34个国家和4个自由城市。

但这个邦联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各小国仍然具有完全独立的主权,有各自独立的政府和军队,有各自不受侵犯的疆域、不同的关税政策以及不同的发展水平。

实际上,所谓邦联,只不过是封建帝国的最终表现形式而已。

由于分裂不利于自由经济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因此德国统一成为了德意志资产阶级的要求,成为了历史必然趋势。

形势显然对当时具有较强的两个大国有利,那就是奥地利和普鲁士。

奥地利想以自己为中心来统一德国(所谓"大德意志"),并希望把普鲁士与别的小国一样,包括在内。

而俾斯麦心中的以普鲁士为中心的统一则不同,他计划要在统一的国家中排除奥地利(即"小德意志")。

50年代初,普奥争霸中奥地利处于较优势地位。

1848年革命后,普鲁士趁机意欲统一。

1850年5月,奥地利在法兰克福召集全德代表会议,会议在奥地利的操纵下要求恢复全德议会,并由奥、普轮流担任主席。

普鲁士拒绝。

奥地利联合他国威胁普鲁士。

普鲁士最终妥协。

普鲁士称其为“奥尔米茨之辱”。

此事件加剧了普奥关系恶化。

50年代末,普鲁士与众多德意志小邦发展了经济联系,建立“关税同盟”。

并利用1859年法、意与奥地利打仗的机会,企图迫使全德议会交出领导权。

1862年9月,俾斯麦担任首相之职时,正是普鲁士军事力量处于上升时期,这正好为他的铁血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俾斯麦深知,议会里的资产阶级议员有着很强的软弱性,没有勇气对抗政府,所以,为了更有效地实行“铁血政策”,他干脆一脚踢开议会,在议会指控政府“违背宪法”的情况下,他不但不害怕,反而公开表示:“冲突在所难免,在冲突中最有力量的方面,一定获胜!”同时,他还知道,一旦自己的“铁血政策”得到最后胜利,取得了全德的统一,那么,这些叽叽喳喳的资产阶级议员就会立刻拜倒在他的面前。

俾斯麦“铁血政策”的第一步,就是向丹麦进攻。

1863年末,丹麦合并了属德意志邦联的施列斯维希和霍尔施泰因。

次年初,俾斯麦以此为由对丹麦作战。

奥地利亦随之参战。

丹麦以4万士兵对6万联军,结果战败。

普鲁士得到了施勒斯维希。

奥地利也得到了霍尔施泰因。

“铁血政策”的第二步,就是挑起对奥地利的战争。

打败丹麦后,俾斯麦调转枪口,对准了奥地利。

但打败奥地利并不象打败丹麦那样容易。

于是俾斯麦先联合意大利,意大利因在威尼斯地区与奥地利有严重冲突,所以马上答应了普鲁士的请求,双方结成反奥联盟。

然后,俾斯麦三次亲往法国,假意许诺拿破仑三世,打败奥地利后,让法国得到一份领土报酬。

这样,稳住了法国。

做好了这些后,俾斯麦一再挑起摩擦,要求奥地利将不久前从丹麦手中得到的霍尔施泰因让给普鲁士,同时提出改革德意志联邦法案,以期排除奥地利在整个德意志的影响。

奥地利当然不答应,于是就联合不少德意志小邦反对普鲁士。

普奥战争爆发。

1866年6月,奥军28万人对付普军25万人,7月3日,双方主力集结于萨多瓦村附近展开决战,俾斯麦下决心一举击溃奥军,并自带毒药,准备一旦失败就服毒自杀!结果,普军获胜。

10天后,普军逼近奥地利都城维也纳。

在包括国王在内的多数人提议一举攻入奥都维也纳时,实际而有政治远见的俾斯麦拼命抵制,他估计到法俄会出面干预,另外,他一旦和奥地利签订宽松条约,那么未来奥可能成为德潜在盟友。

果然,拿破仑三世出面进行了调停,双方达成协议。

奥地利被迫宣布退出德意志。

这样,普鲁士就统一了德国整个北部和中部地区,建立北德意志联邦。

这时只有德意志南部紧邻法国的四个邦国(巴登、符腾堡、巴伐利亚、黑森-达姆施塔特)仍旧保持着独立。

俾斯麦想兼并这四个邦国,但他知道,法国一定会干预,导致德国的统一难以实现。

所以,俾斯麦“铁血政策”的第三步,就是进行普法战争,打败法国。

在1870年,以"埃姆斯电报"事件为导火索,普法战争爆发.普军大获全胜。

普鲁士军队开进巴黎附近的凡尔赛,并在凡尔赛宫,宣布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帝国成立。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为帝国宰相。

德意志的统一最终实现。

这就是“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他采用这种政策,终于使德国走上统一。

统一后,俾斯麦一方面对内以军工业为主导发展经济,并同时颁布《五月法令》挤压以中央党为代表的天主教的势力,颁布《非常法》镇压无产阶级与社会主义者极其政党社会民主党。

同时,他也领导建立了世界第一个社会福利系统.另一方面对外展开"均势外交",维护欧洲的相对和平以利于德国发展。

威廉二世上台后,二人发生严重冲突。

在互相鄙视的情况下,俾斯麦于1890年被迫辞职。

1898年7月30日去世。

2.美国北达科他州首府。

在州中南部,密苏里河东岸。

人口4.4万(1980)。

1872年作为修建北太平洋铁路的基地而兴建的居民点,因德国出资修建该铁路,故采用了当时德国首相俾斯麦之名为地名。

1875年建市,1889年建州时成为首府。

春小麦地带农畜产品集散地。

主要工业有农机制造、石油炼制、食品加工等。

铁血政策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德国统一的政策。

俾斯麦代表容克贵族(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竭力主张以强权和武力统一德国。

俾斯麦针对障碍德国统一的强大的国内外势力而采取的武力统一德国的“铁血政策”,是实现德国统一的强有力的手段。

他依靠其“铁血政策”,先后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

俾斯麦对资产阶级的“宪法统一”极为鄙视和不满。

他不相信宪法的任何一个条文会有使人超生的力量,他说:“假如确实成功地按照这条新的、正在走的道路争得了一个统一的德意志的祖国……那我可能会对这个国家新秩序的创始人表示我的感谢;但是现在对我们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确信,普鲁士的荣誉并不取决于为了那些正在生病的议会著名人士在德国到处扮演唐·吉诃德”,“德国的统一和在议会的讲坛上作报告的权力不是同一类问题。

”俾斯麦轻蔑地说:“一个议会比一支军队更容易被动员起来。

”“通过议会的辩论,通过11票之多数是不可能对这些原则作为一种判决的。

”当然,俾斯麦除了把宪法统一视为毫无用处外,还敏感到议会宪政对普鲁士容克统治的危害。

在他看来,议会的民主政治思想,始终是一种有可能被街垒战士掌握统治权的威胁,说“这可能把民主政治的毒药撒进纪律严密的普鲁士。

”俾斯麦强烈地主张:“要对这个(德国)问题作出决定,根本就不是在我们的议院中,而是在外交以及战场上”,德国的统一“只能通过同反对者进行战争的道路来实现。

”因此,他始终把一个国家的军事上的强大看作是决定这个国家价值的要素,竭力主张建立强大的武装,认为:“没有普鲁士的军队,并且是一支强大的普鲁士军队,德意志民族的观念根本就不会实现。

”有个语言学家叫马克·梅勒的曾向俾斯麦抱怨道:“现在每一个欧洲人都是士兵,我们甚至就像猛兽一样生活在史前时代。

……如果在欧洲大陆上,某一个国家没有许多大炮就会感到非常不安全,那么作为邻国应该对它说些什么呢?”对此,俾斯麦只说了这么一句话:“含糊的人道主义!”这个早就立志要“以训练新兵的军刀刀刃为乐事”的“烈性容克”决心“要用火或刀”治好德意志的衰败懦弱病。

1862年9月30日,即他任首相后的一个星期,他出席了议会预算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与会的只有20多个委员)。

会上讨论了关于1863年拨款的决议草案。

俾斯麦在发言中,开始时还以和缓的口气表示他是多么重视政府与议会共同解决预算问题。

接着,他把话锋一转,直截了当地提出他对解决德意志问题的基本见解:“普鲁士必须积聚自己的力量并将它掌握在手里以待有利时机。

”“这种时机已被错过好几次。

维也纳条约所规定的普鲁士国界是不利于健全的国家生活的。

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议决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错误——,而是要用铁血来解决。

”这就是被后人所概括的所谓“铁血政策”,俾斯麦也因此被冠以“铁血宰相”的美名。

在议会里所发表的“铁血”演说,俾斯麦原认为自己只不过是说出了政治生活的事实。

但它却招来了舆论大哗。

整个内阁,除了陆军大臣罗恩外,没有一个阁员支持他。

就连起用他的普王此时也深感忧虑,一度闪过念头:是否应当在俾斯麦能给朝廷造成更多损失之前就把他免职?10月5日,威廉一世在从巴登返回柏林的途中会见俾斯麦时懊丧地说:“我完全可以预见这一切将会如何终场”,“在歌剧院广场前,我的窗子下,他们将会砍下你的头,过些时候再砍下我的头。

”普王悲观地将俾斯麦和自己喻为英国的斯特拉福伯爵和查理一世。

面对层层的阻力和重重的障碍,俾斯麦不却步。

“没有别的路可走,只好奋斗”。

他劝说普王:“我们能不能死得更体面一些?”“我自己是在为我的国王的事业和陛下奋斗。

”俾斯麦终于用他坚定果敢的态度消除了威廉一世内心的保留态度,把对俾斯麦原先的临时任命予以正式确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