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预言
俾斯麦名言名句

俾斯麦名言名句俾斯麦,全名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是19世纪德国政治家、外交家,也是德意志帝国的首任首相。
他在维护国家利益、实施外交政策以及推动国内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名句,这些话语通过简洁有力的表达,传达了他的思想和智慧。
本文将针对俾斯麦的名言名句展开论述,以探索其中的深意和思想内涵。
一、实力与权力俾斯麦在实现德国统一和提升国家地位的过程中,强调实力和权力的重要性。
他曾说过:“国家正是由功绩和胜利中获得实力的,决不是张扬和意气之所能使然的。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实力的认可和重视。
他认为,国家的实力是最基本的保障,只有通过实力的积累和胜利的获取,才能拥有真正的权力和影响力。
在实践中,俾斯麦追求德国的国力提升,致力于加强军事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家影响力。
他认为,只有拥有强大的实力,德国才能在国际舞台上保持独立和自主,获得其他大国的尊重和平等对待。
二、强国与平衡俾斯麦提出了“强国”和“欧洲权衡”的观点,即通过提升国家实力来维护国家利益,同时保持各大国力量的平衡,以维持欧洲的和平稳定。
他曾说过:“欧洲不是由需要、期望、感情合成的,而是由权力合成的。
”在19世纪的欧洲,各大国力量错综复杂,容易发生战争和冲突。
俾斯麦认为,通过保持各国力量的平衡,可以避免过度倚重某一国家而造成的不稳定局面。
他通过外交手段,推动大国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制衡,致力于维护德国的利益,并为欧洲的平衡与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政治与现实俾斯麦在实施政策和处理国内外事务时,强调政治的现实性和务实性。
他曾说过:“政治不是预言家的天堂,而是一种即时的现实,需要能以最好的手段应付时局的人。
”这句话反映了俾斯麦对政治的理解和看法。
在他的眼中,政治并非空泛的理论和思考,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最佳决策的行动。
他注重实际操作,善于在变幻莫测的政治环境中灵活应对,以达到国家的最大利益。
军国主义与沙文主义扩张不归路铁血宰相的遗产

106|国家人文历史■铁血宰相俾斯麦・军国主义与沙文主义扩张不归路:铁血宰相的遗产文I李思达1890年3月18日,因议会选举失禾U,反社会主义法注定失败,俾斯麦向新皇威廉二世递交了辞呈。
已经75岁的倔老头还耍了一个小花招:他声称自己身体不好,无法亲自前往皇宫递交信件,但等信差刚走,他就让手下人备马,然后骑着它晃晃悠悠地穿过街道和附近的公园,似乎是想用以此表达自己对威廉二世的抗议。
如同预兆一般,几乎没有路人认出老首相,他就像被光辉时代遗弃的幽灵,孤零零地走在柏林大街上。
3月29B,下台的俾斯麦离幵柏林,首都群众沿街送行,帝国政要出席欢送仪式——但皇帝没有出席。
火车开动时,仪仗队开始演奏一首慢速的进行曲,俾斯麦靠在车厢里,略带伤感地评论:“一场充满荣誉的国家葬礼。
”当然,对精力旺盛、感情强烈的俾斯麦来说,要他安分守己度过退休生涯是不可能的。
退职之后,他整天念叨"Le roi reverra"(国王会再召见我),但很快就发现不仅是皇帝,就连民众和政客都对他无动于衷。
这种漠视反而激起了他怒火和斗志,他开始以在野身份不断对政府政策方针发表各种评论,特别对新政府毁掉他曾花&/19O4年,在德国什未林市(位于今德国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州)俾斯麦雕像落成典礼上,俾斯麦正站在当地的男子合唱团前聆昕演唱。
1890年俾斯麦辞职下野,之后依然积极参与政洽活动,在各地举办演说中,极力敦促民众要更加尖锐地批评政府了大力气加以维护的德俄关系大肆抨击。
不过让人感到不习惯的是,下野之后的俾斯麦宛如换了一个人,声称“我绝对不是一个专制主义者,当然也不会在老年变成一个专制主义者”,还在公开演说中提醒民众“专制主义是不好的,官僚主义更加糟糕”,极力敦促民众要更加尖锐地批评政府。
在各地的演说中,他还表示:“我希望在议会中出现一个稳定的多数派……我对于我们民族机构的未来感到担忧,除非帝国国会能够有效地批评、审核、警告以及在某种条件下指导政府。
历史趣谈:政治外交家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什么可以称霸欧洲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政治外交家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什么可以称霸欧洲
导语:俾斯麦是德意志帝国的首任宰相,也就是大家所称的铁血宰相俾斯麦,“铁”指锋利的武器,“血”指的是残忍的战争,他是德国的“建筑师和领航
俾斯麦是德意志帝国的首任宰相,也就是大家所称的铁血宰相俾斯麦,“铁”指锋利的武器,“血”指的是残忍的战争,他是德国的“建筑师和领航员”,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外交家,他卓越的贡献是结束了黎塞留所打造的德意志分裂情况。
铁血宰相俾斯麦是在19世纪的德国政治家,担任普鲁士王国得到首相期间,他通过了一系列的铁血战争手段,去统一了德意志,自己同时也成为了德意志帝国的第一任宰相,或者叫作帝国总理。
铁血宰相俾斯麦是来自保守派,并且维护着专制主义,在战争中,秉持着残酷冷血的态度,取得了很多场战争的胜利。
他的行事风格,非常的激进,在军事上也是一个狂热的军事爱好分子,他的这种铁血战争,也为后来德国成为世界战争的发源国埋下了祸根。
铁血宰相俾斯麦由于自己对于德国的统一做出了贡献,加上自己的伟大成就,最后获升成为了德意志帝国的陆军上将。
到了1888年,威廉二世开始继位,在很多问题上和俾斯麦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在以后残酷的权利斗争中,俾斯麦逐渐感到了心灰意冷。
到了1890年,75岁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向威廉二世提出了自己的辞呈,正式回归了乡野。
1898年的时候,83岁的俾斯麦在自己故乡庄园逝世了,闲居期间他完成了自己一生的回忆录——《思考与回忆》。
俾斯麦外交
在威廉一世的统治时期,俾斯麦是担任着德意志帝国里的第一任宰相,掌握着实际的权利。
俾斯麦对外政策中的重点是去利用列强和矛
生活常识分享。
2021-2022年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21年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24.战国时期的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不满弹铗而歌:“长铗归来兮,食无鱼!”《战国策·齐策(四)》虽说是牢骚之语,却不是无理取闹,这表明A.分封等级制的崩溃B.孟尝君待客不周所致C.分封等级意识依然存在D.士阶层要求提高自己的地位25.唐太宗发现有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
负责审理此案的戴青却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息怒之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于是唐太宗收回成命。
此事件反映出A.法律暂居上风B.法律高于皇权C.皇权与法权之冲突D.皇权高于法律26.据一位历史学家分析,宋神宗时,全国约有l’700万户,每户人口4—5人,那么总人口约8000万,人均GDP在450多美元,名臣司马光曾感叹说:“世风日下,贩夫走卒皆着丝袜。
”这直接表明A.宋代经济超过前代B.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C.宋代农村市镇增多D.宋代人生活水平普遍提高27.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六七十年代,中国和日本都有人到欧洲考察,日本人注意学习西方的学制官制,而中国人专门打听人家的船炮如何制造。
当时德国的政治家俾斯麦看到这种情况就预言:“三十年后日本必强,中国必弱!”梁启超要表达的思想是A.两国国情差异,故学而不同B.改革政治制度是变法之根本原因C.改革需考量轻重缓急D.改革非一帆风顺,需强力推行28.中华文明一直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的,并以其优越性向外输出,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中国人习惯于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环视四方。
清王朝正是在这种历史沉淀中,发展完备了“天朝对外体制”。
这一“对外体制”A.客观地反映了清朝时期的世界形势B.是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C.在鸦片战争后被统治者完全抛弃D.使清朝君臣大多不了解世界局势29.N·佩弗《远东》中评论到:“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
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循迹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失败是坚忍的最后考验,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162年俾斯麦于普鲁士下院的一次演讲俾斯麦的这句名言对中国人来说可谓耳熟能详,在军迷圈中更是被奉为圭臬,甚至由此衍生出中国人独特的外交理解,就如两位那样,认为有了强大的武力就可以定义真理,从而为所欲为。
◎俾斯麦看到有人这么理解他的话,怕是会直接气昏过去我想任何熟悉人类历史发展的人,都清楚这句话的可笑,武力不能解决的事情太多,以至于这句话本身根本不值一驳。
但说出此番豪言壮语的人,有没有真的相它,践行它,就是一件值得探讨的事了,所以本文将带领大家从俾斯麦的外交方略入手,看一看俾斯麦的外交,真有这句名言那般上头吗?◎普鲁士的有限外交奥托·冯·俾斯麦,普鲁士勃兰登堡人,出身书香门第、贵胄之家,147年当选柏林州议员,正式步入政坛,4年后升为大使,开始在外交事业上发光发热,先后担任驻俄、驻法大使。
在此期间,他保持了一贯的暴烈脾气和直率性格,他曾因不满廉一世未能给他首相之职而拒绝内相职务,请辞驻俄大使,如此乖张的行为与学校给他易暴怒的评价遥相呼应,表明了在他发表著名演说之前,即已从心底里充满对暴力的认同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行事作风。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廉一世但内心的真理并不指导俾斯麦的作为,实际上他在外交事务上异常的理性与谨慎。
在他162年升任首相之前,普鲁士的外交非常克制,只迫于拿破仑的的强势扩张而参加反法同盟,在拿破仑失败以后,普鲁士再无于欧陆大兴兵事,即便其盟友俄国深陷克里米亚战争,它也保持了中立,在俄国希望它能出席战后和会时,也没有坚持要求参加,只在讨论黑海问题时,因其是《海峡公约》的签订国,在合理合法的加入和会。
如此放任的外交,怪不得160年的泰晤士报认为其“总要依靠别国,总是依赖别国帮助,从不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出席代表大会,却缺席战争”然而普鲁士软弱的外交并没有被性情刚直不阿的俾斯麦抨击,纵使他151年就已经从事外交工作。
《克劳备忘录1907》——不列颠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

《克劳备忘录1907》——不列颠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克劳备忘录》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外交部高级职员艾尔·克劳向国会提供的一份战略报告,该报告极具说服力地分析了德国的崛起与野心勃勃的战略目标,英德冲突必不可免以及英国的应对策略。
(8882.*)机密外交部,1907年1月1日1904年4月8日,英法达成协约(《英法协约》,Anglo-French Entente),两国各阶级、各党派无不慷慨推诚,以示忠信、热忱之意。
两国真诚努力,消弭众多分歧,由此,这份协议才能最终诞生。
若非协约告成,这些分歧可能会造成两国永久的摩擦。
英格兰普遍希望改善英法关系,英国政府顺水推舟、乐见其成。
和衷共济的愿景其来久矣,但协约只是在最近才初有成绩。
英国政府希望利用一切机会,尽可能接近各邦亲善的理想状况。
在这种理想状况下,英国和所有邻邦保持体面的和平。
实现理想状况,必须满足两种先决条件。
首先,法兰西政府应该意识到,礼尚往来的政策有利可图。
从它的观点看,这种政策或许要做出某些眼前的牺牲,但结果会消除来自强邻的一切争执。
其次,法兰西政治家如果执行这种政策,必然会影响本国的公共舆论,而没有公共舆论的支持,他们就不会有执行政策的力量。
近年来,激烈的战争和仇恨毒化了法兰西的心灵,它怀疑英格兰的计划和意图。
这种状况理应改变,它应该信任英国政府的坦率和忠诚,英国政府不仅会履行目前的约定,还会秉着和解和睦邻的精神,处理未来的一切纠纷。
自然,两国的信任不会一步到位,但可能经过缓慢演进的过程,渐渐增强。
变化之快出乎意料,切中要害。
无疑,这应该归功于国王持之以恒的主动和机智。
对此,英吉利海峡两岸都报以热情的认可和欢呼。
法兰西国民觉得,国王对他们的国家怀有个人的爱慕,他们认为:陛下的措辞和举动意在调和两国的政治分歧,为真挚而长久的友谊铺路,建立利益和期望的共同体。
两国确信摩擦的原因已经消除。
这种信念对和平有直接的贡献,本身就有独立的价值。
奥托·冯·俾斯麦

奥托·冯·俾斯麦
奥托·冯·俾斯麦,全名奥托·爱德华·莱昂哈德·冯·俾斯麦,是十九世纪德国重要
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他被认为是统一德国的功臣,促成普鲁士王国在德意志战争后建立起德意志帝国,成为首任德意志帝国总理。
奥托·冯·俾斯麦出生于1815年,成长于普鲁士贵族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在政治领域展现出优秀的才能和坚定的意志力,在担任普鲁士王国首相期间,成功实施了“铁血政策”,强化了德国的统一和国家实力。
在外交方面,俾斯麦追求实现对德国的利益最大化,采取了强硬的立场,与其
他国家进行外交谈判,并通过多次战争和谈判获取了德国领土的扩张和权益。
他倡导保守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政治理念,坚持国家至上和实力外交,被誉为“铁血宰相”。
除了外交政策,俾斯麦还致力于内部改革,通过实施社会保障政策和经济发展
计划,促进了德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他还通过立法规范了政府运作和司法程序,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机构的稳定性。
然而,俾斯麦也备受争议,他的强硬政策和专制倾向引起了一些反对。
随着时
间的推移,他与德皇威廉二世之间的矛盾加剧,最终导致了他在1890年被迫辞去
总理职务。
此后,德国政治进入了新的阶段,俾斯麦以他的政治智慧和执政手法成为历史上备受尊敬和争议的政治家之一。
总的来说,奥托·冯·俾斯麦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的政治思想和战
略在当今仍有深远的影响。
他为德国的统一和国家实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后人视为德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历史趣谈甲午海战之前德国凭啥就敢断言“日本必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甲午海战之前德国凭啥就敢断言“日本必胜”?导语:1896年,中国晚清大员李鸿章出访德国,主动求见俾斯麦。
当着这位铁血宰相的面,李鸿章主动套近乎,自比“东方俾斯麦”。
俾斯麦反唇相讥:没1896年,中国晚清大员李鸿章出访德国,主动求见俾斯麦。
当着这位铁血宰相的面,李鸿章主动套近乎,自比“东方俾斯麦”。
俾斯麦反唇相讥:没人说我是“欧洲李鸿章”。
李鸿章主动求见俾斯麦,俾斯麦只给了李鸿章十几分钟会面时间,在回答完三个问题后,他觉得礼节已到,就转过头与德国驻清国大使聊了起来,把李晾在一边。
有趣的是,李鸿章和俾斯麦之会是中国作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而这些“热脸贴到冷屁股”的细节,却很少被提到。
俾斯麦不太尊重李鸿章是有理由的,早在甲午战争之前,俾斯麦就进行过精准预言:“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
”战争还未爆发,这位德国首相凭什么认定中国必败、日本必胜?俾斯麦是根据他所见到的访德中日官员举动做出的判断。
“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的,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
而且更为糟糕的是,即使把这些东西“买了回去,也就算了”。
回顾这段话,不得不承认,“铁血宰相”长着一双鹰眼。
后来中日两国历史发展的事实,竟然惊人地按照他预测的轨迹演变发展。
其实,中日海战一触即发时,在西方国家眼里,看好日本的并不多,不少国家因为中国重金购入西方最先进的坚船利炮而看好中国,待战争有了结果后,西方大多数国家才知“中国虚实”,从而才对日本刮目相看。
而俾斯麦早就看到了中日两国的胜负手。
在俾斯麦眼里,他欣赏的东方政治家不是李鸿章,而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因为后者的行事风格更与他相符。
早在日本还未成大气候时,伊藤博文访德,就受到俾斯麦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俾斯麦预言
普鲁士统一德国的时候,铁血宰相俾斯麦说过一句话,普鲁士在战场上的胜利,早就在小学的课桌上已经被决定了。
从国王到普通的民众,真正重视教育,并且认为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的渠道。
1870年,在德国的街头,这位铁血宰相偶然遇到了两群东方人:一群是日本人,一群是中国人。
前者来自一个小小的岛国,后者来自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大国。
那个小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翻译典籍和制度。
那个天朝大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大部分在学做生意、挣钱。
铁血宰相说,30年内那个东方的岛国必将成为强国,而那个东方的天朝大国必将成为弱国,后者必将受前者的欺凌。
1870到1894、1895,差不多接近30年的时候,发生了甲午海战,中国清朝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