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铁血宰相俾斯麦

合集下载

“铁血宰相”:俾斯麦隆重登场

“铁血宰相”:俾斯麦隆重登场

“铁血宰相”:俾斯麦隆重登场1848年革命的退潮,促使整个德意志民族思考,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统一。

法兰克福议会曾经围绕两个问题出现了剧烈的争论:首先,是建立“大德意志”还是“小德意志”;其次,是由普鲁士还是奥地利充当统一德国的中心。

当时,德意志邦国控制了不少非德意志民族聚居区,比如奥皇统治下的波希米亚、匈牙利等地。

“大德意志”方案主张将所有德意志邦国领地纳入一个国家,即建立一个德意志人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

而“小德意志”主张建立德意志的单一民族国家。

拥有非德意志属地的主要就是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所以这两个问题实际可以合二为一。

在法兰克福议会的讨论中,“小德意志”派最终占了上风。

而奥地利强烈的保守态度,也使得议会倾向于普鲁士,只是由于普王不愿接受革命得来的皇冠,事情才最终告吹。

普鲁士作为民族解放战争的领袖,同时在自由化改革中也走在前列,逐渐成为德意志人众望所归的势力。

它开始着手加强自身力量,为统一事业打下基础。

早在1818年,普鲁士就联合部分小邦成立了“北德意志关税同盟”。

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囊括了18个邦,占德意志领土的三分之二。

同盟内部实行免税贸易,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对外实行统一税率,先后同英国、荷兰等国签订平等商约。

经济统一为政治统一创造了物质条件,同时也使得统一的需求更加迫切。

德国的工业革命也在快速起步。

19世纪30年代,德国建起了第一条铁路。

到1872年,全国铁路长度达到22426公里,超过了英国和法国。

1870年,德国煤、生铁和钢的产量分别达到3400万吨、139万吨和17万吨,分别比1850年增长了4.1倍、5.6倍和28倍,船舶吨位则增长了80%。

1861年机器制造厂达到300家,雇佣工人近十万。

普鲁士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和指导作用。

政府直接出资修建和收购铁路,19世纪70年代以后大部分铁路转为国有。

许多重要的工业基地,比如鲁尔的煤矿,几乎全部是由国家经营的。

名人故事:铁血宰相俾斯麦

名人故事:铁血宰相俾斯麦

名人故事:铁血宰相俾斯麦范文一:铁血宰相俾斯麦俾斯麦是我非常钦佩的历史名人,他被誉为“铁血宰相”。

俾斯麦出生在普鲁士的一个贵族家庭,他自小就受到了优良的教育和严格的训练。

他喜欢阅读历史、哲学和政治学方面的书籍,对政治非常感兴趣。

在年轻的时候,他曾担任过普鲁士军队的军官,后来成为了一名政治家和外交家。

俾斯麦的政治思想非常独到,他主张通过铁血手段来保护国家的利益。

他认为政治和战争是紧密相连的,只有通过战争才能保证国家的安全和繁荣。

在替普鲁士进行德意志统一的过程中,他采取了一些非常激进的手段,如插手奥地利巴尔干半岛争端、挑拨欧洲各大国家之间的矛盾等等。

虽然他的手段非常激进,但是他最终在德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俾斯麦的故事告诉我们,政治不是简单的斗争,而是需要实力和智慧的结合。

他的成功得益于他对政治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写作重点:描述俾斯麦的生平和思想,强调他的铁血手段和成功的原因,借此说明政治需要实力和智慧的结合。

用词分析:语言简练,富有铁血气息,使用明确的词汇和措辞,突出了俾斯麦的强势和坚定。

范文二:俾斯麦的铁血政治主张俾斯麦在德国历史上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的铁血政治主张赢得了一些人的赞同,也招致了一些人的批评。

俾斯麦认为,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政治手段应该足够强硬,只有通过不断的战争和征服才能保证国家的安全和繁荣。

他对德国和欧洲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采取的手段虽然非常激进,但是也带来了一定的成果。

俾斯麦的铁血政治主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教育人们不要投机取巧,要有魄力和决心去追求梦想。

在当今社会,也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只有保持魄力和铁血的决心,才能博得成功。

俾斯麦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下去,才能最终实现梦想。

写作重点:阐述俾斯麦的铁血政治主张和其对现实的启示,强调人们需要魄力和决心去追求梦想。

用词分析:语言清晰简洁,突出重点,富有启示性,使用的词汇和措辞凸显了铁血气息和决心。

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的传奇一生

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的传奇一生

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的传奇一生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俾斯麦-申豪森公爵(1865年),俾斯麦亲王(Fürst von Bismarck;1871年),劳恩堡公爵(Herzog zu Lauenburg;1890年)。

出生于德意志邦联申豪森,逝世于奥米勒弗里德里希斯鲁。

于1867年至1871年出任北德意志邦联首相。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时成为德意志帝国首相,直至1890年辞职告终。

俾斯麦作为一名政治人物,他首先为普鲁士地区以容克阶级为主的保守派利益发声,并成为他们的代表,借此拓展自己的名声。

随后在保守时代中成为一名外交官。

1862年普鲁士宪政危机期间,他被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为首相。

在与自由派的斗争中,俾斯麦无视议会的存在,在1864年到1866年间连续对丹麦、奥地利开战,让普鲁士为主的小德意志方案变成德国问题的解答。

借由1870年到1871年的普法战争,他促使了德意志帝国成立。

作为首相,俾斯麦为新生的德意志帝国制定了许多新颖的政策,尤其是其“铁血政策”,更因此被史学家和人们称作“铁血宰相”(德语:Eiserner Kanzler;“铁”指武器,“血”指军人的鲜血,可指战争)。

于1862年至1890年(于1873年短暂中断)担任普鲁士首相,为德意志帝国贡献良多。

对外他致力于欧洲的权力平衡。

少年时期1815年4月1日,俾斯麦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省施滕达尔内,阿尔特马克小镇申豪森(今处于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的申豪森堡。

俾斯麦小学时就读于约翰·恩斯特·普拉曼创建的小学,中学时则先后就读弗里德里希-威廉(Friedrich-Wilhelm)中学和格劳·恩克洛斯中学。

1832年,未满17岁的俾斯麦便入读了哥廷根大学。

然而,俾斯麦并不满意大学的生活。

俾斯麦

俾斯麦

Blood and Iron——铁血宰相俾斯麦由于俾斯麦性格刚强、政治手腕强硬,因此被人称为“铁血宰相”。

它拥有波澜壮阔的一生,他在德国近代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从上至下”统一德国的代表人物,以至于。

“铁血”是其代表,而从他的日常生活中的反应就可以看出来。

有一次,他与友人到森林里打猎。

友人不小心跌入沼泽中,动弹不得。

俾斯麦听到求救声,立刻跑来,他故作严肃地说“:我若贸然救你,一定连我也陷入沼泽中,所以我决定不救你了。

可是我又不能眼睁睁看你受折磨,为了免除你的痛苦,我只好下狠心一枪干掉你。

”话一说完,俾斯麦立刻举枪,友人害怕被杀,拼命地在沼泽中挣扎,最后终于死里逃生。

还有一次,俾斯麦租了一个地方当办公室。

他要求屋主在房间里装个电铃,但屋主以“没有置办装电铃的义务”为理由拒绝他。

当时,俾斯麦没说什么。

晚上,俾斯麦的房间忽然传来了枪声。

屋主以为发生了意外,立刻前去查看。

只见俾斯麦慢条斯理地在办公,书桌上摆着尚在冒烟的手枪。

屋主胆怯地问“:发生了什么事?”俾斯麦淡淡地说:“没事!我只不过用枪召唤我的部下罢了!”第二天一大早,俾斯麦的房间就安电铃了。

他反应机敏,口才一流。

他初次担任外交官,并出席了日耳曼同盟会议。

德国国王在任命他当外交官时,对他有点不放心,说:“你从无外交的经历,竟敢接此重任,实在很大胆。

”俾斯麦机智地回答:“陛下把此重任托付给我,是陛下胆量大。

至于我能否胜任,过一段时间就知道了。

如果我不能胜任,请陛下立刻撤我的职。

如今陛下敢下令,我就敢接受命令。

”如此看来,这种暴力深深地扎根于俾斯麦的血液中。

这次步入政坛,使俾斯麦一生命运改变。

他首先当上了河堤监督官,这份差事很适合俾斯麦好胜的性格,因此他当得很称职,很快便树立了正面的形象。

他藉此机会参加议会选举,虽然只当选为候补议员,但他却成功以手段逼使一位议员以患病理由退出,结果他成功当选为柏林州的正式议员。

这年是1847年5月,俾斯麦当时只有33岁。

德意志统一操盘手铁血宰相俾斯麦

德意志统一操盘手铁血宰相俾斯麦

封面故事COVER STORY
疋七*匕
、>%
;f、
/
1862年9月,为了解决宪法危机,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冯•罗恩的推荐下,任命.•驻法国大使奥托•冯•俾斯麦为首相兼外交大臣。

这位新首相一上台就杀气腾腾地向议
会宣布:“当前的种种重大问题不是演说词与多数决议阱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及刀849年所犯的错误——要解决它只有用铁和血!”俾斯麦因此获得了绰号“铁血宰相”。

这位“铁血宰相”说到做到,他一上台就不顾议会的反对扩军备战,从1864到1870短短六年间,先后挑起普丹、普奥和普法三场战争,通过“铁与血”最终完成了德国统一。

18洛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成为德国皇帝,俾斯麦也成
为德意志帝国宰相」'“
帝国成立后,俾斯麦力图为新生的帝国打造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

为此,他和欧洲大国通过一系列条约达成错综复杂的同盟,以至于有人将他的外交手腕比喻并“同时玩耍五个球,还能一个都不落地”。

然而,他精心打造的帝国内部潜伏着许多深层次矛盾。

1890年,俾斯麦辞职后,德国的军国主义、民族沙文主义不可遏制地恶性发展,最终走向了战争深渊。

他死后20年,德意志第二帝国灭亡。

OOOOOOOOXXXXXXXXXXXXXKXOOOOOOObO^^C^OOOOOOOOOOOOOO。

铁血名相

铁血名相

铁血名相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

德国所指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它的武力!——俾斯麦1815年,俾斯麦出生在普鲁士一个大贵族地主家庭。

从小贪玩好斗,小学时学校对他的评语是:“该生今后必须克制好发怒的习气,不能放纵自己”。

但学校的劝勉显然被俾斯麦当成了耳边风,随着年纪的增长,他愈发强暴蛮横、凶悍粗野,仅大学期间就与同学进行过27次决斗。

完成学业后,他回到家乡管理自己的两处领地。

1848年,德国爆发革命,俾斯麦在自己的领地上组织军队,准备武力镇压革命。

1851~1858年,他担任普鲁士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国大使,1861年改任驻法国大使,1862年他出任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

“铁与血”这番话来自俾斯麦当任首相后的首次演说,铁为武器,血为战争。

因为此番话语,以及日后他一系列的强硬政治措施,俾斯麦赢得了世界闻名的“铁血宰相”的称号。

历史上,德国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群龙无首的状态。

1815年,各个封建邦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建立了“德意志邦联”,它包括力量最强的奥地利、普鲁士两个邦国与其他32个小国,另外还有4个自由城市。

但这个邦联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各小国仍然具有完全独立的主权,有各自独立的政府和军队,不同的关税政策以及不同的发展水平。

实际上,所谓组成邦联,只不过徒具形式而已。

但是,各小国主动联合组成邦联,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分裂不利于经济发展。

为了全体德意志国家的共同利益,他们宁愿联合起来。

愿望是好的,可以说,德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怎样统一?由谁来统一?这才是问题所在。

光靠这种松松垮垮、无任何约束力的“邦联”是不行的。

这样,到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德意志的统一问题就提到了各邦国的议事日程。

各个封建小国都在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

形势显然对当时具有较强实力的奥地利和普鲁士两个大国有利。

奥地利的算盘是:以自己为中心来统一德国,普鲁士就与別的小国一样包括在内。

外国名人坚持梦想的励志小故事

外国名人坚持梦想的励志小故事

外国名人坚持梦想的励志小故事有时候看些别人坚持梦想的故事也可以使自己坚持自己的梦想哦。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外国名人坚持梦想的励志小故事,供大家参阅!外国名人坚持梦想的励志小故事:俾斯麦的政治生涯在别人的眼里,他桀骜不驯、刚愎自用,甚至暴力残忍,但他头脑清醒、意志坚定,凭着超人般的冷静与毅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是一位真正的铁血英雄。

在德国近代史上,只要一提到奥托·冯·俾斯麦(下称俾斯麦),世人脑海里就会呈现出这样一种印象:身材魁梧、桀骜不驯、刚愎自用、飞扬跋扈、傲慢无理、性格粗俗、暴力残忍。

像彼得大帝、拿破仑一样,俾斯麦在世时就是人们争相传颂的传奇式人物。

他运用“铁血”的手段,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大业,把德意志作为世界强国推上了历史舞台。

用抽烟挑战奥地利权威俾斯麦35岁时,担任普鲁士国会的代议士,这是他政治生涯的转折点。

1851年5月11日,年仅36岁的俾斯麦作为一名新代表进入法兰克福联邦议会。

当时奥地利在各邦中势力最为强大,而俾斯麦所代表的普鲁士势力相对较弱。

在联邦议会中,他对奥地利藐视一切的做法十分不满,想找机会对奥地利人提出挑战。

在议会中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就是只有担任主席的奥地利人才有权吸烟。

俾斯麦看不惯这种做法,在一次会议中,当主席抽出一支雪茄烟时,他立即拿出一支烟,并向主席借火点燃,大模大样地抽了起来,以此表明普鲁士与奥地利是平起平坐的。

俾斯麦这一举动令主席和其他各邦代表刮目相看。

俾斯麦做梦都想击败奥地利,统一德国。

但令人惊异的是,这样一个好战分子居然在国会上屡次主张和平。

其实这并不是他的真实意图,他说:“没有对于战争后果清醒的认识,却执意发动战争,这样的政客,请自己去赴死吧!战争结束后,你们是否有勇气承担农民面对农田化为灰烬的痛苦?是否有勇气承受身体残疾、妻离子散的悲伤?”在国会上,他为奥地利的行动辩护,这与他一向的立场背道而驰。

很多人被他迷惑了。

不过,当他当上首相后,立即对德国公众说:“对于一个外交家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抱有幻想。

铁血宰相俾斯麦

铁血宰相俾斯麦

俾斯麦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俾斯麦。

俾斯麦全名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劳恩堡公爵,普鲁士王国首相,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人称“铁血宰相”、“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

俾斯麦是十九世纪德国最卓越的政治家,他通过纵横捭阖的政治手段,成为19世纪下半叶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

1815年4月1日,俾斯麦出生在普鲁士波美拉尼亚地区申豪森的容克家庭。

父亲是一个容克地主,母亲出身于书香门第,有资产阶级家庭背景,俾斯麦在柏林就读大学期间,受到了资产阶级思想的教育和影响。

在家庭和教育的影响下培养出一个资产阶级化了的容克地主俾斯麦,他同时代表了普鲁士的两大支柱——贵族和官僚。

他2岁时随父亲移居其尼普甫霍夫庄园,并渡过了自己的童年。

于柏林接受初等教育,后来入大学学习。

在学习期间,他逐渐形成极端保王的立场.为人桀骜不驯,脾气火爆,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且仅受伤一次。

大学毕业后,在政府部门供职。

后因为屡次违反纪律和对上司不满而去职,并回到家乡管理领地。

后成为当地堤坝主管,并参加了普鲁士联合省议会。

由此展开了他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

1848年,德意志爆发革命,俾斯麦在自己的领地上组织起军队,准备入京勤王。

因其极端保王思想而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所认识.1851年~1858年,受国王任命为普鲁士邦驻法兰克福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大使,1862年改任驻法大使. 在任驻俄大使期间,威廉四世病死,威廉一世成为普鲁士国王,并与议会发生"宪法争执".政局动荡.在陆军大臣罗恩保荐下,俾斯麦于1862年被任命为首相兼外交大臣.俾斯麦一向政治立场强硬,常用恫吓威胁手段以达到目的.但是在其成为首相之际,其政治立场发生变化.由单纯的顽固保王分子变成以"德意志"为目标的政治家,并逐渐与极右顽固派决裂.俾斯麦担任首相期间,他立即推行代表容克地主利益的“铁血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人故事:铁血宰相俾斯麦
在世界近代史上,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的德意志各邦归于统一是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

它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欧洲的政治地图和力量对比,也对全世界乃至现代史的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德意志帝国的统一,与一代名相俾斯麦的名字是连在一起的。

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作为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从上至下”统一德国的代表人物,其一生正是德国从封建专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再走入列强行列的重要历史时期。

俾斯麦级战列舰是纳粹德国最大的主力舰,超越了英国皇家海军旗舰、战列巡洋舰胡德号,是当时世界上吨位最高战舰。

同级有两艘:俾斯麦号、提尔皮茨号。

其中,俾斯麦号以普鲁士王国首相和德意志帝国总理奥托·冯·俾斯麦命名,人称“铁血宰相”。

袁世凯此时还是希望能保全清廷的。

11月2日,袁克定告诉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其父计划通过占领一处控制汉阳的战略要地,以和革命党谈判。

袁克定还说,虽然“反满的情绪十分强烈而普遍,以至(革命一方)做出妥协的前景很不确定”,但“袁世凯本人希望建立一个保留满清王朝的完备的(君主)立宪政府”。

所以,在北洋军拿下汉口后,袁世凯下令停止进攻,让人写信劝降,许诺清廷将实行君主立宪。

1815年4月1日,俾斯麦出生于普鲁士雪恩豪森一家大容克贵族家庭,他的童年是在他父亲的庄园里度过的。

大学期间,他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

1835年于柏林大学毕业后,俾斯麦回到老家管理自己的两处
领地。

强壮的体格,粗野的个性,对待农民的残忍,追求目标的毅力和不择手段,以及现实主义的态度,构成俾斯麦鲜明的性格特点。

在19世纪40年代,俾斯麦政治上属于顽固的保守派。

1848年革命时,俾斯麦在自己领地上组织军队,准备前往柏林“勤王救驾”,武力镇压革命。

他尖刻地嘲讽法兰克福全德国民议会中资产阶级代表们的清谈阔论,主张用武力把它驱散。

俾斯麦狂热的容克信念和立场赢得国王的赏识,1851-1858年被任命为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公使,1861年改任驻法公使。

因此,他能清楚地了解俄国和法国统治阶层的意愿和图谋。

1940年,罗斯福第三次当选为总统,然而,连任的喜悦很快就被内外交困的局势冲淡了。

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罗斯福焦虑不安。

由于孤立派势力的束缚,他难以采取主动对国际局势施加影响。

1862年,俾斯麦得到国王威廉一世的赏识,出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

俾斯麦是一个主张使用武力的顽固分子,这就使他当上宰相后深知该如何使用武力去对付敌人。

俾斯麦当上宰相的第一周,就在联邦议会上发表了他的首次演说。

他非常激动地说道:“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

德国所指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他的武力!”这就是“铁血宰相”的由来。

那么他这番演说用意何在呢?
自9世纪以来,德国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

19世纪中叶,随着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迫切要有一个统一的国家,结束封建城邦割
据。

这是和全民族的利益一致的。

但是怎样实现统一呢?俾斯麦认为,
就是通过王朝战争,在容克阶级的领导下,自上而下地建立统一的君主国。

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第一步,就是1864年初挑起对丹麦的战争,把属丹麦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两公国(居民多数为德意志人)并入德国。

第二步是1866年挑起对奥地利的普奥战争。

1866年7月3日在萨多瓦战役中,普鲁士获得决定性的胜利。

根据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兼并了荷尔施泰因以及战争中站在奥方的几
个德意志联邦诸侯国,统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鲁士领
导下的北德意志联邦。

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第三步就是1870年的对法战争。

1870年9月17日,在俾斯麦的挑动下,法国向德国宣战。

拿破仑三世吹嘘说,这只是
一次“到柏林的军事散步”。

但他碰到的已不是昔日的普鲁士,而是一
个强大的、坚决反对分裂的德意志民族。

他对德国事务的不断干涉,激
起德国民族运动的高涨。

同时,欧洲列强也因同法国有矛盾而宣告“中立”。

俾斯麦利用这些有利因素取得节节胜利。

1870年9月2日,德军
在色当战役取得对法国的决定性胜利,生俘了拿破仑三世。

至此,统一
南德的障碍已除,德国的民族战争的任务已经完成。

但俾斯麦并不以此
为满足,驱兵直入巴黎。

1871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宣告了德国的统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国。

俾斯麦也同时出任德意志帝国的宰相。

专业的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在大学中,我同时注重的是思想和
品德上的完善。

在完成学业和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不断地加强自己的思
想道德修养,既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

诚实守信是我做人的基本
原则,“年轻就要吃苦”是我恪守的人生信条,积极奉献,乐于助人,
多次参与社会捐赠和公益活动,这是我坚持的爱心行动。

胡适对梁启超崇敬之至,他曾讲:“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中山、黄克强,岂能成功如此之速耶!(指辛亥革命)”。

那个时代的年青
一代知识分子,几乎无一不受梁启超思想和文字的洗礼。

毛泽东每当在《新民丛报》上看到梁启超的文章,都要反复地阅读。

郭沫若认为梁任
公在当时不失为一个革命家的代表,“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
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气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

这一天,数学老师的情绪非常低落。

看到老师那阴沉的脸孔,同学
们顿时变得紧张起来,知道老师又会在今天找他们的麻烦了。

第二天,刘邦果然轻车简从,只带了张良、樊哙等人登门赔罪。


见面就给项羽说好话,反复强调自己并无称王称霸的野心。

项羽觉得刘
邦认罪态度很好,也没有带护卫前来,对于杀不杀刘邦又开始纠结起
来。

俾斯麦统一德国后,执行为大资产阶级和贵族地主利益服务的政策,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

但他的“铁和血”却没有因此而停止。

1871年
他参与镇压了巴黎公社。

在国内,他为了加紧镇压德国工人运动,于1878年颁布了所谓《反社会主义者非常法》。

他对外组织军事集团,极
力巩固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

同时,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掠夺殖民地同英国争夺世界霸权。

到19世纪80年代末,俾斯麦的内外政策连遭失败,新上台的皇帝威廉二世也不喜欢他。

这样,俾斯麦被迫于1890年3月17日下台,最终成为自己所定制度的牺牲品。

德国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它有助于德国经济的发展,是进步的。

但是,俾斯麦本人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他的“铁血”政策却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德国历史。

统一后的德国实力逐渐强大,受“铁血政策”的不断影响,德国逐渐成为世界战争的策源地,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