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战列舰”的最后九个昼夜(二)
莱特湾海战的简介

莱特湾海战的简介莱特湾海战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菲律宾莱特岛附近的一次海战。
此战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战,此战彻底摧毁了日本海军的航母力量,为后期美军登陆菲律宾群岛等地打下了基础。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莱特湾海战的简介,希望你喜欢。
莱特湾海战的分析中文名称:莱特湾海战参战部队:美国、日本战争结果:美军获胜时间:1944年10月23日~10月26日地点:菲律宾莱特湾人物:哈尔西尼米兹金凯德栗田健男小泽莱特湾海战的详情整个海战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部分:锡布延海战栗田最强大的“中央舰队”由五艘战列舰组成(五艘战列舰:大和号、武藏号、长门号、金刚号和榛名号),加上10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和15艘驱逐舰。
栗田的舰队企图突破圣贝纳迪诺海峡,攻击莱特湾内的登陆舰队。
1944年10月23日子夜后栗田的舰队经过巴拉望岛水域,他的舰队被美国潜艇海鲫号和鲦鱼号发现。
虽然大和号上的电报员发现了两艘潜艇报告他们发现这支舰队的电讯,日本舰队没有采取反潜行动。
06:43,海鲫号(SS-247)首先发动攻击,在1000米距离上对准重巡爱宕和高雄各射出6枚鱼雷,爱宕号命中4雷沉没,高雄号中2雷重伤,06:56摩耶号重巡洋舰则被鲦鱼号命中4雷沉没。
高雄号重巡洋舰被鱼雷击中在两艘驱逐舰的保护下返回文莱。
美国潜艇尾随着它,10月24日由于海鲫号搁浅被迫被放弃。
栗田将他的旗舰移到大和号上。
1944年10月24日约08:00美国无畏号航空母舰上的飞机发现这支舰队进入狭窄的锡布延海。
哈尔西命令集结第三舰队的三支航空母舰分舰队集中攻击栗田的舰队。
从无畏号和卡伯特号航空母舰和其它航空母舰上起飞的共260架飞机约于10:27开始不断攻击这支舰队。
醒目的大和号和武藏号成为美军主要攻击的目标。
妙高号重巡洋舰首先中弹,舰尾被命中1雷,负重伤返航。
武藏号、大和号和长门号相继中弹,武藏号在六波攻击中共命中鱼雷19枚,炸弹17枚(另有近失弹18枚)后沉没,大和,长门均受伤,航速下降至24节,金刚、榛名轻伤,轻巡矢矧中弹,驱逐舰滨风、清霜受伤返航。
终极堡垒!-十大宇宙战舰排行

·1门中型三管粒子加农炮,位于主船体前部,在战斗中有时此炮会被6个导弹发射器替代。
·4门单管有轨加农炮,位于太空堡垒的双肩
·16门三管激光/粒子光线炮,炮塔遍布整个船体
·12个鱼雷发射管,可以发射战略导弹
在定期升级的情况下,老式的巨兽级大和战舰依旧延续其持久的设计,即使是新式的力士和人身牛头怪级别的战舰依然秉承其与众不同的锤头形状。每艘大和战舰可以选择一种方案进行改装,使其强大的火力更上一层楼。
大和火炮是一种可怕的武器,它通过一个强烈的磁场将核爆炸集中为一束能量发射出去。火炮需要储备巨大的能量才能发射,但即使以最保守的眼光来看,它对目标的影响也十分惊人。等离子鱼雷则使大和战舰具备了对目标区域进行致命攻击的武器,是击退来袭攻击,破坏防御点的理想武器。和大和火炮一样,大和战舰需要储备足够的能量才能释放等离子鱼雷炮击。
------------------------
NO.7黑客帝国-Nebuchadnezzar号
-带领锡安和人类走向真正的和平拥有异常先进Zero1专利的“反推力矢量线圈技术”,又配备原始的动能弹武器。可以说是现代科技和枪炮兵器时代融合的产物,映射出锡安的资源匮乏和人类的逆境求生存而衍发的文明科技。
NO.4星际争霸-人族大和战舰Battlecruiser
-火力决定人族命运生产于:星际港口(Starport)
武器:激光电池、大和火炮、等离子鱼雷
角色:大型军舰
这些庞大的重装战舰是名副其实的飞行堡垒,建造它们是用来维护和平并支配Koprulu星区的星际航线。这些配备着纵行排列的激光电池和厚重装甲的雄伟战舰是人族星空上最强大的。在长久以来的战争中,许多指挥官都选择大和战舰作为他们的旗舰。例如Duke将军的Norad II号和Norad III号,以及由Jim Raynor指挥的Hyperion号都是经由大和战舰特别改装的。
身中11弹坚挺不沉的奇迹航母——地中海海战(七):重创光辉号

身中11弹坚挺不沉的奇迹航母——地中海海战(七):重创光辉号文:橙子的舰船俱乐部本期我们继续通过维内托级战列舰的战史简析地中海海战中的大小战役。
由于题材比较冷门,这几期文章的阅读情况大概率不甚理想。
还请读者朋友们转发、点赞、收藏三连支持一下。
全文共计7377字,配图26幅本期涉及到的事件有:MC.4行动、MC.6行动、轰炸那不勒斯、轰炸光辉号MC.4行动在1941年1月初,英军计划在整个地中海区域开展一场全方面行动。
H舰队、地中海舰队和地中海的潜艇部队都将参与到这场行动中。
本行动代号为MC.4,其主要任务是由代号超额的船队将补给物资从直布罗陀运输至马耳他和比雷埃夫斯。
MC.4行动中还包括从马耳他向亚历山大港运输补给物资(MW.5船队的1/2)和掩护空商船从马耳他返回亚历山大港(MW.5船队的1/2和ME.6船队)。
与此同时,H舰队中的B编队也将从爱琴海运送500名士兵和飞行员到马耳他。
此外,为了确保MC.4行动取得圆满成功,英军还专门制定了更具攻击性的MC.6行动以牵制意军。
MC.6行动的任务是打击意大利到利比亚的航线。
参与此行动的是以光辉号航空母舰为核心的地中海舰队主力A编队。
MC.4行动中的H舰队,从左至右依次是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马来亚号战列舰和声望号战列巡洋舰参与行动的英军舰艇如下:•H舰队H舰队:声望号战列巡洋舰(萨默维尔中将旗舰)、马来亚号战列舰、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谢菲尔德号轻巡洋舰和以及5艘驱逐舰(从直布罗陀出发)超额船队:4艘商船(其中3艘前往比雷埃夫斯、1艘前往马耳他)、邦纳文彻号轻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从直布罗陀出发)B编队:格罗斯特号和南安普顿号轻巡洋舰以及2艘驱逐舰(从爱琴海出发,到达马耳他之后加入MC.4船队)•地中海舰队A编队:厌战号(地中海舰队司令坎宁安上将旗舰)和勇士号战列舰、光辉号航空母舰和7艘驱逐舰(从亚历山大港出发)、ME.6船队(9艘商船,从马耳他出发)C编队:MW.5船队(2艘商船)、加尔各答号轻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从亚历山大港出发)D编队:约克号重巡洋舰、猎户座号轻巡洋舰、4艘护卫舰和荆棘号油料补给船(从亚历山大港出发)、阿贾克斯号和珀斯号轻巡洋舰(从苏达出发)行动中的A编队,图中可见勇士号战列舰1941年1月8日,H舰队与超额船队一同离开了直布罗陀。
苏俄战列舰传奇12唯一的战后战列舰24型

苏俄战列舰传奇12 唯一的战后战列舰24型1940年12月,针对23型及其改进型存在的问题,苏联海军准备进一步对其进行改进。
后来他们发现,由于23型首舰最快也要到1943年下水,后续舰改进时间比较充裕。
而23型的基型设计缺陷难以在改动进行修正,还不如干脆借此机会重新设计一型新的超级战列舰,彻底抛弃23型的桎梏。
1941年5月,海军向波罗的海厂第四设计局提出了技术指标要求。
和23型相比,主副炮未做变化,但100毫米高射炮要增加到12-16门。
航速提升为30节,续航力要大幅度增加到10000海里/18节。
根据弹着角的不同,侧装甲采用365、375、380、390、406、420和425毫米混合布置,水下防御系统改为多重防鱼雷隔舱式,舰底防御水平改为防1条鱼雷命中。
工作刚开始不久,列宁格勒就从大后方变成了最前线。
第四设计局的300多名设计人员连同全部的技术档案资料被迫于8月份疏散到莫斯科以东的喀山市。
即使情况如此不堪,但第四设计局仍然顽强地将设计工作延续下去。
由于实在缺乏必要的力量,战列舰总体设计暂时停止。
第四局将主要精力转向水下防御系统的设计上。
他们为新舰装备了多重防鱼雷式水下防御装置,比23的普列赛系统还要宽0.4米。
最先完成的初步设计方案满载排水量65530吨,主副武备同23型,16门100毫米炮和48门37毫米机关炮,航速29节,侧装甲带最大厚度390毫米,前后装甲横隔墙厚250、380毫米。
这个方案仍然是23的放大型,且航速也没有达到规定要求。
由于德国人在前线的压力太大,无论是苏联海军还是设计局都没有闲暇精力去关心纸上的战列舰到底能达到多少节的航速,24型的设计只能暂时终止。
一直拖到1944年7月,好容易开始轻松起来的苏联海军才想起来已经被浮尘淹没的24型。
根据战争中的经验,苏联海军要求将副炮和高射炮群合并为12座双联装130毫米平高炮,同时用威力更大的四联45毫米机关炮替代37炮。
1944-45年间,苏联海军技术委员会以60000吨的美国"蒙大拿"级战列舰为假想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课件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共94张PPT)

C
23(2011年成都市).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海 域发生强烈地震,强震导致福岛第一 核电姑发生爆炸引发核危机,这不禁 使我们联想到日本历史上遭受的第一 次“核”爆炸,它出现在 A.1942年 B.1943年 C.1944年 D.1945年
D
(2011· 四川宜宾) 7.“坦克的使用”和“原子弹的爆炸” 分别出现于“一战”和“二战”。下列有 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坦克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B.原子弹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C.都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D.都加大了战争的惨烈程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战争形势开始向着有利于 反法西斯国家一方转变了
阿拉曼战役—— 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1942.6
有人说,诺 曼底登陆开辟了 欧洲第二战场, 这是什么意思?
苏联从东线向法 西斯国家展开进攻, 其他盟国从诺曼底登 陆,从西线展开对法 西斯国家的进攻。先 存在的东线就是“第 一战场”,后来的西 线就被称为“第二战 场”。
D. 阿拉曼战役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场形势发生根本性 转变的年份是 A. 1941年 B. 1943年 C. 1942年 D. 1944年
C
4. 使德军陷入了苏军和美英盟军东西夹击 铁钳的军事行动是 A. 莫斯科战役 B. 苏军进攻柏林 C. 阿拉曼战役 D. 第二战场的开辟
D
5.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国家投降的 先后顺序是 A. 意、德、日 B. 德、意、日 C. 日、德、意 D. 德、日、意 6.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 A. 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B. 反帝反封建战争 C.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D. 民族民主战争
C
13(2011年重庆市). 右图所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 国的战争宣传海报,主题是“全力以 赴,摧毁日本”,它最早可能出现于 A.1941年 B.1942年 C.1943年 D.1944年
二战战列舰战役

二战战列舰战役作战背景也许是为了洗雪当初仓皇撤离菲律宾之辱,1944年7月,美军攻占塞班岛后,美国高层将下一步作战目标选定为菲律宾。
为此,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倾力出击,其中第七舰队包括6艘战列舰、18艘护航航母、9艘巡洋舰、108艘驱逐舰以及众多轻型舰艇,掩护400多艘登陆舰杀向菲律宾。
10月17日,美军在菲律宾莱特岛登陆。
此时,已现颓势的日军联合舰队发出“捷一号”作战计划,命令粟田舰队自文莱向莱特湾增援,其麾下的西村舰队使命“特殊”——率领战列舰“扶桑”号和“山城”号、重巡洋舰“最上”号及4艘驱逐舰,强行穿越苏里高海峡,吸引附近美军海空火力,为粟田舰队其他同僚争取成功回援的机会。
对西村来说,这几乎就是死亡任务。
因为他手下最强的“扶桑”号和“山城”号是日本最早的“超无畏战列舰”,虽然各装备12门356毫米舰炮,火力不弱,但由于设计时强调火力,防护能力反被削弱,况且它们的舰龄已达30年,舰体老化,最高航速仅能达到24节,会严重拖累舰队的行动速度。
事实上,这2艘老舰平时只是用来训练新兵而已。
作战过程10月22日西村舰队出航,最初两天没有遇到任何敌军,反而遇到了己方的志摩舰队。
志摩舰队跟西村舰队不是一个指挥系统,两位舰队司令的军衔和资历也相差无几,虽然都被要求穿越苏里高海峡,但却决定各自为战。
舰载机空袭24日上午,美军舰载机呼啸而来。
日军战列舰拼命对空发射三式弹在炮弹中装填480个充满燃烧剂的小铁管,杀伤半径达152米,但只击落1架美军战机,反而所有日舰皆受轻伤。
此时,美国航母发现了日本主力舰队,于是掉头北上,西村舰队和志摩舰队侥幸逃过一劫,但其位置已被告知美军第七舰队。
当晚,39艘美军鱼雷艇以3艘为一组率先出动,艇上官兵用艇载简易雷达细致搜索海面,终于在22时36分发现西村舰队。
PT-131号艇冒着日舰炮火,一边向敌舰发射鱼雷,一边向舰队司令部发报,不仅拖延了西村舰队的行进速度,还重创志摩舰队的1艘轻巡洋舰。
昔日的海上巨无霸,盘点二战那些最著名的战列舰

昔⽇的海上巨⽆霸,盘点⼆战那些最著名的战列舰 第⼆次世界⼤战是⼈类迄今为⽌规模最⼤、交战国及⼈⼝最多、范围最⼴、伤亡⼈数及损失财产最多的⼀场全球性战争。
这场战争带给⼈类的是难以抹去的记忆,是⽆可估计的损失。
所谓有失必有得,这场战争样带给⼈类同样的机遇,科学技术在这⼀时期出现井喷式的发展。
例如计算机、雷达、原⼦弹、导弹、喷⽓式飞机、抗菌素等等。
这些东西直接影响⼈类⾄今。
同样的这场战争也造就了⽆数的将军,数不清的经典战列,但有些东西是经典中的经典,这些东西失终究属于历史,⽆可代替。
那些昔⽇的海上巨⽆霸,海军曾经的辉煌,随着舰载航空兵的出现,终究是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它们那些狰狞的巨炮,庞⼤的⾝躯却永远停留在⼈们的脑海⾥!! 美国的⾐阿华级战列舰 依阿华级战列舰是第⼆次世界⼤战期间美国建成的吨位最⼤的⼀级战列舰,也是世界上最后⼀级退出现役的战列舰,依阿华级战列舰计划建造6艘,⾸舰依阿华号1940年始建,共建成4艘,分别是依阿华号(Iowa 舷号BB-61),1940年6⽉27⽇在纽约海军⼯⼚正式动⼯,1943年2⽉22⽇正式服役,新泽西号(New Jersey 舷号BB-62),1943年5⽉23⽇加⼊现役;密苏⾥号(Missouri 舷号BB-63),1944年6⽉11⽇正式服役;威斯康星号(Wisconsin 舷号BB-64),1944年4⽉16⽇加⼊现役。
伊利诺斯号(Illinois)1945年8⽉停⼯;肯塔基号(Kentucky)1950年1⽉下⽔后停建,均未建成 南达科他级战列舰 南达科他级是在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基础上改进⽽成,由于北卡罗来纳级的装甲仅仅能够抵御14英⼨⼝径炮弹的攻击,显得攻强守弱,因此该级舰在设计时被要求在吨位、⽕⼒不变的情况下加强防护⼒,因此尽可能的减轻⼀些不必要的重量,重点优化装甲防护。
南达科他级的设计⽅案被定为“1939式战列舰”。
南达科他级保持与北卡罗来纳级相同的最⼤舰宽,减少舰体⽔线长度,以节省结构重量。
1929~1933年间美国海军历次“舰队问题演习”以及航母航空兵的发展

1929~1933年间美国海军历次“舰队问题演习”以及航母航空兵的发展作者:Ryan David Wadle目录1、序言2、海军航空兵,1910~19283、以往的演习,1889~19284、“来路漫漫,前途遥遥”:第九次舰队问题演习5、舰队作战中的航空母舰:第十、十一次舰队问题演习6、“最有趣的研究”:第十二次舰队问题演习7、战时的无价之宝:第4次联合大演习和第十三次舰队问题演习8、失败与奖赏:第十四次舰队问题演习9、结论第一章序言自从1911年尤金•伊利首次从军舰甲板上驾机起降的那天起,美国海军对于航空的兴趣便与日俱增,一战的爆发更加速了其发展的步伐。
美国海军航空兵虽然不断壮大,并初步取得了政治层面上的支持,然而其进度仍然落后于其他国家,尤其是英国。
已经在“混血航母”上做过测试的英国人于1918年服役了该国第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而美国海军直到1919年才获得了建造一艘航母的拨款。
2 0年代初期,美国海军决定利用每年冬季舰队集中的机会来举行演习,以便让舰队的大部分兵力都能参加。
这一系列年度演习一直举办到二战前夕。
在初期的舰队问题演习中,飞机出场不多,这主要是因为海军航空兵此时还处在襁褓之中,而且美国也只有一艘航母——试验性的兰利号。
第二、三艘航母——列克星顿号和萨拉托加号于1927年服役,使得美国海军可以对航空兵在舰队战中扮演的角色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探讨。
这两艘新型航母因华盛顿条约而诞生,并从1929年起参加年度演习。
本文将会分析航空母舰在1929~1933年间的第九至第十四次舰队问题演习中的表现。
虽然已经有许多著作提到了舰队问题演习中的航母活动,特别是演习对于海军观念发展的影响,但此前还没有人专门研究过航母的演习表现对于未来航母设计的影响、航空兵在媒体报道中的形象、或是舰队问题演习的政治影响等等问题。
从第九次舰队问题演习到第十四次,航母部署方式和演习背景设定的变迁过程反映了海军航空兵对于独立性、进攻性的航母空中力量的向往,这一点也表现在了约克城级航母的设计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级战列舰”的最后九个昼夜(二)
2020年08月30日09:08:35
来源:燃烧的岛群
0人参与0评论作战目的的实现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战力量与计划的有效配合,在英德两国海军力量对比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情况下,在雷德尔海上破交作战的“棋局”中,作战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就显得是那样的举足轻重。
二、一波三折的作战计划
一
力量对比
▲“俾斯麦”号战列舰
▲“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
▲预先展开于海上的U-556号艇(VIIC型)
在1941年5月“莱茵演习”开始前,大西洋上英德两国海军力量对比是毫无悬念的:
纳粹德国海军:“俾斯麦”号战列舰、“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预先展开于海上的7艘U艇和8艘油船,特遣舰队指挥官吕特晏斯上将。
▲“英王乔治五世”号战列舰
▲“胡德”和“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
▲“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
英国皇家海军:“英王乔治五世”、“威尔士亲王”、“罗德尼”、“拉米雷斯”、“复仇”号战列舰;“胡德”、“反击”、“声望”号战列巡洋舰,“胜利”、“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以及三十余艘巡洋舰、驱逐舰,本土舰队指挥官托维上将。
毋庸置疑,实力对比的天平上皇家海军占有着绝对优势,但是在广袤且海况恶劣的大西洋上,面对着规模有限,但机动、火力、防护均占有明显优势的对手,现在就断言胜负,显然是为时过早。
而对于德国海军来说,作战计划的周密细致,尤其是实现隐蔽和突然性就成为压倒一切的首要目标。
二
计划决策
▲纳粹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
根据雷德尔和德国海军参谋部的最初设想,“莱茵演习”将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大规模进攻行动”(《雷德尔回忆录》),是此前不久吕特晏斯指挥“沙恩霍斯特”、“格莱森瑙”号成功完成的“柏林行动”的升级版。
计划以“战列舰
+战巡”的编组模式,在7艘U艇和8艘油船的支援掩护下,从波罗的海经挪威峡湾出击,由丹麦海峡突入大西洋,以期取得超越“柏林行动”的战果,给英国摇摇欲坠的海上交通线以致命一击。
同时,在地中海方向,旨在夺占克里特岛的作战行动发起在即,“莱茵演习”既是“深入开展”“巡洋作战”,实现海上破交战略的现实需要,也是有效牵制皇家海军本土舰队,确保其不向地中海方向增兵驰援的策应掩护之举。
事实上,后来的海上作战进程也“超额实现”了这一目标。
▲“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
▲“格莱森瑙”号战列巡洋舰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
在雷德尔看来,为期两个月的“柏林行动”不仅是德国海军开战以来巡洋作战“全要素模式”的首次成功尝试(此前的“巡洋作战”均为单舰模式或局部试探性出击),而且是即将发起“莱茵演习”作战的彩排预演。
期间,获得并积累了突破英国海军严密封锁海峡水道、利用雷达发现并摆脱敌巡洋舰跟踪监视,以及“有选择”地攻击护航运输编队、与U艇进行大洋协同配合和远洋油水物资补给等一系列宝贵经验,但也在攻防能力、作战持续性保持等方面暴露出仅仅使用战列巡洋舰遂行“巡洋作战”的局限性。
这一系列经验和教训都促使德国海军
参谋部和雷德尔本人决心投入最新型战列舰“俾斯麦”号,与“沙恩霍斯特”和“格莱森瑙”号,甚至与后续即将服役的“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并行展开于大西洋上,向大英帝国的海上交通线发起致命一击。
▲指挥“柏林行动”的舰队司令吕特晏斯
在“莱茵演习”任务准备期间,作为这次行动的实际指挥者,刚刚完成“柏林行动”并晋升为海军上将的吕特晏斯非但没有被“大好形势”冲昏头脑,相反却表现得异常冷静,实事求是地向雷德尔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
他是雷德尔的老部下,也是一个与邓尼茨不相伯仲的优秀将领,他很精干,也很务实,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不说空话套话假话,在当时“群情激愤”的“狂热背景”之下,他不仅对“柏林行动”中暴露出的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且本着“料敌从宽、御敌从严”的原则,向希特勒汇报了大西洋作战所取得的经验,以及他本人对“俾斯麦”号战术使用的观点,还极富预见性地提及在即将发起的“莱茵演习”中“俾斯麦”号可能面临敌航母舰载机的空中威胁。
很不幸,被他一语成箴。
吕特晏斯的建议很客气也很婉转,可道理却很简单、直白——一句话:船太少,而且“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综合作战能力太弱。
为了保证在面对拥有战列舰护航的运输船队时能够拥有足够的交战能力(战巡主炮威力不足、装甲过薄),他力主“俾斯麦”号待姊妹舰“提尔皮茨”号入役后再一齐出击,再不济也要采取“战列舰+战巡”的编组模式,否则不仅交战毁伤效果堪忧,就连舰艇的自身生存能力都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实事求是地说,吕特晏斯的建议是客观中肯的,但此时德国海军的硬件条件却不允许,没船啊!“沙恩霍斯特”号因为机械故障无法出航,“格莱森瑙”号遭英国人的空袭严重受损,就连他“看不上眼”的“欧根亲王”号也因为触雷受伤进坞修理,至于他所期待的“提尔皮茨”号,要等到至少半年之后才能完成相应的作战准备。
如果说吕特晏斯作为战役指挥员的关注点主要放在执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上的话,那么雷德尔作为负责全局决策的战略指挥员,他的关注点显然就
要更高更远,全局性、政治性也更强了。
他更侧重于从破交战略,甚至是战争全局出发。
一句话:时间不等人啊!因为“沙恩霍斯特”和“格莱森瑙”号的驻泊地——法国布列斯特港离英国太近,在持续战略轰炸之下,等待两艘舰完全恢复战斗力的时间将是“极其漫长的”;如果等到“提尔皮茨”号服役再开始“莱茵演习”的话,就将意味着半年之内整个德国海军的大型水面舰艇将无所作为,在美国参战颠覆大西洋整体战略态势的可能随时都会发生的背景下,半年时间啥也不干,不论对于雷德尔还是希特勒来说,都将是一个无法接受的结果。
因此,在这样的“苛刻”现实背景之下,仓促上阵、“低配出行”就成为吕特晏斯不得不面对的严酷现实。
▲“莱茵演习”行动计划是极为复杂的
因此,作为“事后诸葛”的我们,或许只看到了“俾斯麦”和“欧根亲王”号这样一次“简单的”破交行动,只看到了“俾斯麦”号击沉“胡德”号这样的震撼场景,只看到了皇家海军主力围追堵截“俾斯麦”号的惊险刺激,却“选择性忽视”了制定“莱茵演习”作战计划的复杂、繁琐和周密、细致,以及派出这
一大一小两艘战舰前往大西洋未知深处的权衡、取舍与慎重。
这一作战行动可能源自海军战略思考决策的错误,也可能源自对英国皇家海军力量投入和决心的低估,还可能源自指挥决策者对政治、军事因素的权衡取舍,但是必须承认,德国海军和雷德尔本人在计划决策时是经过仔细考量和深思熟虑了的,不能仅仅由于“俾斯麦”号覆灭的结局就从根本上否定计划决策的整个过程,将复杂的失败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头脑发热”和“大意轻敌”,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严肃的。
这一点对于致力于复盘战例经典,探求制胜之道的我们来说尤为重要。
“一波三折”的作战计划终于出台了,下面这场好戏就要看“俾斯麦”,看“欧根亲王”,看吕特晏斯,对了,还有上天的眷佑的了。
(未完待续……)
排版:江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