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赛德克.巴莱》影评:“出草”的文艺青年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賽德克·巴萊》上映了,據傳上集上映三天票房就破了一億新台幣。
一張票價格不菲,算它 250 塊吧,那就是四十萬人看過了。
這簡直是打選戰的規格。
偶像、金主、悲情、拜票、假想敵、造勢晚會,一應俱全。
和它的本土主義號召相映成趣,這恰恰是一部十分「非我族類」的電影。
電影中不論原住民還是日本人,他們的信仰、價值觀跟人生態度,都和我大相逕庭,和我所認識的大多數台灣人(受儒道佛三教薰陶)也大不相同。
為何如此異文化的事物,如此充斥仇殺跟血腥的故事,能在三天之內吸引四十萬台灣人走進電影院里?真是想不透。
只是廣告行銷的魔力使然?還是在這個社會溫良恭儉讓的表層底下果真潛藏著一條由累世無明的仇恨、殺伐與血腥匯合成的伏流,這部電影只是喚醒了或點燃了觀眾的集體潛意識,教他們經歷一場集體出草與血祭?就在這種時刻,特別使我覺得中國傳統文化有其長處。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伯夷說「以暴易暴,不知其非也」,這兩句話就是我給這部電影的最終評價,也希望所有看這電影的人別忘了這兩句話。
在我看來,原住民的勇士氣概、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都太偏頗狹隘。
可以理解,但不能同情,更不可能服膺。
本片成本據聞是七億台幣,如果七億成本只為了回應武士道精神的感召,那真是可惜了。
另外有幾點心得。
第一,有人批評此片對日本人的惡行揭露太少,相形之下賽德克人過於野蠻。
我認為導演本來就不覺得日本人壞,抗暴不是他的主題。
事實上日本人的理蕃政策必有其長處,否則難以解釋為什麼原住民在二戰期間踴躍從軍、大規模同化。
第二,有人批評此片對賽德克人的祖靈信仰、出草習俗交代得太過簡略空泛(例如如何血祭祖靈完全沒演,若回不去祖靈天家會去哪裏也沒說明)。
我也認為如此。
原因何在?我認為和導演的基督教信仰有關。
交代得太清楚,便有所謂偶像崇拜、祭祀邪神而違反教義之嫌。
導演是虔誠的基督徒(長老會),男主角更是。
男主角在現實生活中根本就是長老教會的牧師,他不可能只為了一齣戲違背自己的神職。
《赛德克·巴莱》影评

《赛德克·巴莱》影评这是一部令人心生敬畏的电影。
毫不夸张地说,随着影片的推进,我愈发对其肃然起敬。
在剧情高潮来临之前,导演以一种近乎无视市场反应和票房的态度,对土著文化进行了大篇幅的叙事,使得这部电影有别于传统的、纯粹基于二元对立的抗日题材文艺作品。
我该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对《赛德克·巴莱》这部迥异于大部分战争电影的独特感受呢?不妨以《勇敢的心》为例,在《赛德克·巴莱》面前,《勇敢的心》更接近于伪史诗。
因为它们给予你的是一面倒的崇高感,让你在电影院里为了那一声“freedom”绷紧全身,呼天抢地。
其叙事策略非常明确,就是直击你最愿意看到和听到的地方,而所有勾勒主人公缺陷的地方,都只是作为调味的罗勒草,有点清新,有点涩,但绝不会败坏你的胃口。
然而,历史远非简单的二元叙事,它并非在观众应该欢呼的地方,就戏剧化地出现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相比之下,国内的抗日电影在整个叙述过程中,毫不掩饰地展现了这群勇士的缺陷,也毫不美化他们为何要杀日本人的动机,没有过度地政治化。
这种真实的呈现,让观众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他们对导演在如此宏大的语境下处理复杂命题的分寸和尺度心悦诚服。
正如我开篇所强调的“越来越”那样,在电影的开头,大清朝的官员屈辱地在《马关条约》上盖上了自己的印章,然后带着愤恨的眼神逃离了日军雄伟的舰队,台湾自此进入了长达 50 年的殖民统治时期。
镜头一转,深入到台湾树木繁茂的山区,电影具象地展现了一个处于台湾岛上的土著生活景观——在热带雨林中繁衍生息,不同的部落有着强烈的领土意识和排他心理。
赛德克族的族律就是他们生活习惯的总和:仍处于自然经济的他们对资源有着相当的执着,而杀掉异己部落的人对他们来说是至高的荣耀——刺上部落战士刺青。
只有纹面了的战士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成年,才能娶妻生子,才能死后走上彩虹桥找到祖先们。
这一部分对文化习俗的刻画、信仰和神话传说的表现,为电影下文做了一个铺垫,并展现了原住民同时代脱节的滞后性以及他们朴素的部落价值观。
电影《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

电影《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电影《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电影《赛德克·巴莱》根据著名的“雾社事件”改编而成,讲诉了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故事。
影片由魏德圣导演,吴宇森监制,筹划长达十二年、拍摄跨国动员两万人,在环境险恶、资金匮乏的情况下拍成。
赛德克·巴莱是台湾原住民语言的音译,“赛德克”是“人”的意思,也是一个部落的名字;“巴莱”意为“真的、真正的”,因此“赛德克·巴莱”的准确含义为“真正的人”,也就是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英雄要有信仰,要不惧生死,影片着力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挺身而出抵御外侮的英雄主义和民族主义。
如果单从拍摄技术看,影片用4个半小时的时间讲诉了一部残缺的斗争史,情节上略显冗长,细节上也不尽完美。
但无可否认,它仍独具魅力。
很多人和我一样,未必真正明白“史诗”的含义,但看完《赛德克·巴莱》,这两个字就在我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影片里原滋原味的精彩故事,让人看了热血沸腾的战斗画面,丰满的人物形象,动听的背景音乐,都足以在人心里激起不小的波澜。
最为可贵的是该片有一种纵横捭阖的气势,在如今华语电影伪情感泛滥的时代拍出了血性和骄傲。
许多观众都把它比之为《勇敢的心》,我不觉得这是一种揄扬。
《勇敢的心》里,华莱士上断头台时仍高喊“Freedom”,并用被斫去指头的手摆出“V”(胜利)的姿势,让人为之感动。
而《赛德克·巴莱》则像一个矛盾体,用原始绿和绯红色呈现了台湾原住民内心的纠葛,彰显了一种独特的生存信仰与族群美学。
也有人说影片的战争场面和血腥镜头太多、太残忍,曲解了骄傲的含义。
在我看来,魏德圣很好地勾起了渐已被现代人遗忘的血性。
灵与肉、野蛮和文明、压迫与反抗、传统与现代,这些二元对立的结构向来是大多数文艺作品的母题,但往往因此落入俗套。
影片从刻画主人公莫那·鲁道的骁勇善战到选择隐忍,接受压迫和奴役,再到揭竿而起,他心中的火苗从未熄灭,他好似一条蛰伏的蛟龙,等待着时机,他让族人从外面带来火柴,就为把硫磺除下做火药。
《赛德克巴莱》影评

电影《赛德克巴莱》影评刚看到电影名字的时候,没反应过来这是一部什么样子的电影,没觉得什么特别的,直到上课老师播放的时候才了解,这是一部抗日题材的电影,而且电影时长很长,分上下两部。
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故事情节也逐步展开,血肉模糊的场景,让人震撼的画面,郁郁葱葱的深林扑面而来,不同于以往的我看过的电影。
上课老师播放了不到一半,回去后我又认真的看完了剩下的部分,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看完电影后,我查阅了一下电影的背景资料,对电影和电影背后的故事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结论是,这的确是一部不同寻常的电影。
这是根据赛德克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统治的雾社事件真是故事改编的,是一部史诗大剧,是《海角七号》导演魏德圣所执导的史诗英雄巨作,该片筹划长达十二年、跨国动员两万人拍摄,同样是台湾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里程碑之作。
故事讲述的是,一群真正的赛德克人,为了自己的信仰和所要守护的事情,奋不顾身,献出生命。
无论是上集《太阳旗》还是下集《彩虹桥》,都无疑是对赛德克人纯净的内心和对信仰坚守的一种赞扬。
这部影片甚至让人不禁抛开人们一直注重的民族精神去高歌内心力量给人的震撼。
影片中每个人物的设置,都是充满了血肉之情和立体感的。
人物设置中的各种不同追求和信仰都是让人为之感慨,赞颂的。
无论是莫那鲁道对侵略一直未变的反击决心还是铁幕瓦利斯对于赢得莫那鲁道成为英雄的尊严,都是人性光辉的闪光。
所以说,这才是赛德克巴莱,这才是真正的人。
当年轻时的莫那鲁道取下异族人头大喊:“战死吧,赛德克”时的坚决和杀气,就让人不禁感叹他到底有多少的能量。
随后莫那鲁道带领族人猎杀,战争,奔跑,放声高歌,导演并没有隐藏他骨子里的野蛮,但正是这种野蛮也让他后来的反抗更加决绝。
莫那鲁道被人拉到日本,他看到了满街的人,蛮横的武器,但最终还是奋起反抗,明知之后无非死路一条,还会连累族人。
300多个土著士兵自尽或战死,而女人早早将未成年的孩子扔下悬崖或亲自勒死然后集体投缳,为的是不给战士累赘。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在看了长达近五个小时的无删节版电影过后,又在youtube上看完了关于整部电影拍摄过程的一个纪录片,感触颇深。
毫无疑问,《赛德克.巴莱》是值得使劲鼓掌的,抗战电影的主角终于不是打不死的英雄,而日本鬼子也摆脱了小丑的模样。
在知道这电影之前,我确实对“雾社事件”几乎一无所知,更不用说“赛德克”这个民族了。
即使之前或许浏览过相关的信息,也大抵当做历史长河中的一颗小沙子,早早遗落在角落中,如同无数个被湮没的民族一样。
然而就在这4个多小时里,这个被湮没的民族从角落缓缓走出,在我面前高唱他们的骄傲,任凭我目瞪口呆地看着,直到退场,耳边仍缭绕着悠远的歌声。
其实瑰丽的画面、唯美的配乐、神秘的异族风情、华丽的动作、火爆的战争,凡是能吸引眼球的一切大片元素这里都不缺。
可是能让我心怀敬意的,却不是这些。
一部好的电影最打动人的部分,我想大概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那种诚意吧。
电影开篇即是年轻时第一次出草的莫那?鲁道,他飞速奔跑,穿过树林,踏过河流,他凶狠迅捷,挥刀而下。
他被印上了图腾,成为了“真正的人”。
宣告赛德克人成年的仪式,血腥、猛烈、野蛮、直接……夹带着一股倔强的酣畅淋漓。
没有给观众以轻歌慢语的时间,《赛德克*巴莱》的开头一幕,浓烈的就像马赫坡部落的烈酒,猎手们举起手中的砍刀,一刀砍掉了观众对台湾电影清新、含蓄和文艺表达的思维惯性。
震撼性的重口味场面,通过镜头毫无保留地呈现,一种消失的传统生活气场,得以重现荧幕。
导演魏德圣,这次要将一种蛮荒之美,一股纵横之气,灌注在近5个小时的讲述当中。
发生在日据时代的雾社事件,是台湾原住民一次惨烈的反殖民抗争。
《赛德克*巴莱》电影即是根据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
故事,属于高山莽林中的原住部落;精神,属于血祭祖灵时的诚实无忌。
世外桃源般的山林生活,在充满诗意的镜头中展开,对于赛德克族而言,时间仿佛停滞在不断求生与捍卫的轮回中:不同的部落集体捍卫着各自祖先的猎场,男人们猎取食物以及敌人的头颅以显示勇猛,博得夸耀,女人们繁衍子嗣,以期壮大部落成员。
浅析民族志电影《赛德克·巴莱》

在 二 十 一世 纪物 欲横 流 、金 钱 至上 的 所谓 文 明浪 潮 人 在 走 出 自 己文 化 圈被 迫 面 对 更 大 空 间 的 时 候 ,他 们 的 思 中,一部史 诗 巨作—— 《 赛德 克 ・巴莱 》腾 空亮相 ,它唤 想 是 痛 苦 的 ,要 在 自己 和 非 己文 化 中 苦 苦 挣 扎 。 赛 德 克 族
醒 了 人 们 内心 的 文 化 呼唤 , 填 补 了 台湾 原 住 民赛 德 克 族 历 人并不是 不接受 自由、平等等这 些现 代文 明理念 ,只是 以 史 的 空 白 。影 片 中 的 民族 意 识 和 文 化 力 量 点 燃 了 台 湾 久 违 现 代 化 为 幌 子 的侵 略 、 摧 毁 、掠 夺 、 奴 役 是 令 人 发 指 的 。 的影 坛 激 情 , 为大 众 呈 现 了 震撼 人 心 的 文化 盛 宴 。
苦 的 不可 磨 灭 的 民族 记 忆 。
的花 岗 一 郎最 终 也 选 择 了带 有 日本 武 士 道 精 神 的 剖 腹 。 他 更 优 秀 的 成 绩 和 学 历 ,但 是 他 仍 然 只 是 职 位 最低 的 警 员 。 不 出 日本 孩 子 ” , 在 临 死 前 被 问 及 “ 死 后 愿 意 进 神 社 还 是 回祖 灵 家 ” 时 ,他 已经 分 不 清 自 己到 底 是 日本 人 还 是 赛 德 克人 。 对 他 们 来 说 , 肉体 的 生 存 是 精 神 的 耻 辱 。文 化 的 移 个 民族 的存 亡 攸 关 ,被 抢 夺 的 这 一 切 都 是 一 个 种 族 的 延
一
那 在 两 种 选 择 中 徘 徊 。在 日本 人 的 枪 衣 炮 弹 中 ,赛 德 克 民
族 的 男 人 只 能 做 工 资 少 的可 怜 的 苦 力 活 , 这 种 职 业 在 日本 续 所 在 ,是 祖 先 保 留和 馈 赠 的 遗 产 。他 们 要 用 生 命 捍 卫 祖 在 荧 屏 当 人 眼 中 是 低 贱 的 ; 女 人 只 能做 帮 佣 或 是 陪 酒 , 赛 德 克族 人 先 的训 示 , 即使 输 掉 肉体 , 也 一定 要 赢 得 灵 魂 。Βιβλιοθήκη 二 、文 明与 野 蛮 的辨 析
《赛德克·巴莱》电影影评

《赛德克·巴莱》电影影评《赛德克·巴莱》是一部有灵魂的大片,它让我在电影院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这部电影以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了赛德克族人民的英勇和坚韧,以及他们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
从电影本身来看,它的故事、制作态度和主题都非常出色。
在故事方面,《赛德克·巴莱》比《阿凡达》和《与狼共舞》更加宽广和史诗,人物更加群像更加复杂,支线故事丰富多样,展现了人类的各种情感。
在制作态度上,制作者精益求精,对原住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细致的反映,从演员的衣着打扮到动作造型,从舞蹈仪式到歌唱曲目,从面部纹身到不同含义的图腾,都体现出了他们对细节的执着和对历史的尊重。
在主题方面,《赛德克·巴莱》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在面对不可避免的“文明”改造“野蛮”时,究竟是接受被改造的过程活下去,还是“可以输掉身体,但要赢得灵魂”宁可战死也不被同化?这个问题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和反思,这种多义而开放的主题使得电影更加深刻和有内涵。
关于如何看待影片浓墨重彩的战斗与杀戮,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韩寒说看这个片不用废那么多话,就是看如何像男人一样战斗。
的确,“打猎者与采集者”这种生活状态占据了我们人的历史的大部分时间,这种战斗基因肯定根植于我们。
但当我们看到“文明”社会的日本人为了利益奴役他人、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他人时,赛德克们为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士可杀不可辱”跟压迫者战斗到死,这却显得更加纯粹而接近生命本身。
影片对战斗场面大量描绘的背后支持及其用意应当也在于此。
这种保卫家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显然在“文明”的侵略者之上,那么在实验中牺牲自我的科学家、在政治运动中坚持真理的就义者之下么?我想他们行为的根源是相通的。
换句话说,影片中日本表面的文明后面是野蛮,而赛德克野蛮背后的生命力与不屈不挠的精神却是文明的本质。
所以观看影片的战斗场面,不仅仅满足了我们野蛮的基因,同时更包含生命的意义、纯粹的精神这些崇高感的体验。
《赛德克 巴莱》:影评

《赛德克巴莱》:影评先旨声明,看的是上下集四个小时的版本,觉得确实是一个好故事,虽然仍然认为他走得不够远,但在一个大片的背景气势下,能走到思考的这一步,确实已经很不容易了。
能把一个绝对主旋律的题材,拍出一些对主旋律的怀疑,这是一个反映近代历史的片子能走出的坚实一步,虽然这一步走得毕竟还是有点虚,还没有走到真正踏实的阶段,但毕竟是在努力往正确的方向前进,比起简单的教科书灌输思想要强的多了。
这个故事的核心在于反抗,但是野蛮的骄傲,先进的屈辱,这两者之间的取舍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实上越是生活化,真实化,这种似乎看起来非黑即白的选择其实很模糊。
谁都不喜欢被当成二等公民,这是实实在在的侮辱,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先进的二等公民,确实可能生活水准纵向上是提高的,这个时候怎么办。
当反抗起来以后,怎么对待敌人,敌人作为群体确实可恨,他们占领了祖先的土地,欺负当地人,但具体到个体,他们也不是人人都没人性,也确实有不少鸽派的占领者在,这些矛盾能演出来,确实比简单的打鬼子,要深刻的多。
毕竟是四个小时的时间,对于主人公的渲染可以做的很足,这是一个相当真实的反抗领袖,年轻时好勇斗狠,是部族里最牛的存在,但孙猴子再牛,碰上先进科技装备的如来佛,已然极端无力,只能是被压在手心里的结局。
憋着的一股火,因为偶发的事件彻底爆发,但这人一点不傻,他很清楚,以自己的实力反抗压倒优势的侵略者,绝对是毫无侥幸的被整体灭绝。
高傲的死去,或者忍耐着活下去,作为一个生番,在忍耐了一两次之后,他终于铤而走险了。
当然,最后也确实没有侥幸,就算发挥的再好,战斗策略再对头,最终也是预料之中的结局,带着自己部族的所有人,一起毁灭。
这种明知不可为而强为之的劲头相当慷慨激昂,也相当富有感染力,片子也花了大篇幅给热血战斗的片段,不过其实这些我倒不觉得有多么成功,因为说实话战斗部分的表现我觉得一般,是非常传统的勇敢灭杀一切,英雄少年在杀敌中迅速成长,最后悲壮玉碎的过程,但从这一段来看,似乎还真没超越传统主旋律的范畴,所以,只能算是中规中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赛德克.巴莱》影评:“出草”的文艺青年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文/王美丽
一个国家的电影,比任何其他艺术媒体都更为直接地反映出这个民族的心态。
而对于战争片这个类型,这一点更是如此。
由于战争电影及与战争相关的电影一般都耗资巨大,因此它会比任何类型的电影都更加鲜明地表达和反应出各种流行社会意识形态。
也就是说,我们能够从一部战争题材电影的观众反应中,看出当下社会对某个历史时期或事件的态度和思考。
而对于以“台湾本土原始民族反抗侵略者”为题材的电影来说,以何种态度和历史观去面对这个民族集体回忆上的巨大伤口,都是直接关系到影片成败的最关键所在。
此种类型的影片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也许根本没有平庸的机会
——要么被观众赞誉,要么被观众唾骂。
对于《赛德克.巴莱》这部台湾电影来说,它虽然在价值观上能够被大多数中国观众所接受,在台湾以8亿新台币刷新了票房纪录,但在大陆上映时却遭遇了3D 《泰坦尼克号》、《超级战舰》和《复仇者联盟》等大片,毫无疑问地在大陆票房一败涂地,仅仅1500万人民币。
在我的印象里,像《那些年》等台湾电影总给人一种“小清新”的文艺范,但是《赛德克·巴莱》一上来就是一种人猿泰山似的“原生态野蛮”。
认识导演魏德圣还是他的《海角七号》、《赛德克.巴莱》这个名字对于大陆观众来说确实很难记,我的朋友中就出现了奥德赛巴莱,塞德莱巴克,甚至还涌现了德克士巴乔!!对于《赛德克.巴莱》,你也许对雾社这个地方非常陌生,没有关系,就像你也许不知道牯岭街,但你只要知道少年杀人事件就够了。
《赛德克。
巴莱》就是一个“出草”的文艺青年。
赛德克。
巴莱》的故事发生在台湾
被日本占据时代骁勇善战的英雄莫那鲁道见证三十年的压迫统治,忍辱负重的莫那鲁道在深思后,虽知将面临灭族危机,但他明白唯有挺身为民族尊严反击,才能成为真正的赛德克人。
于是决心带领族人,循着祖灵之训示,夺回属于他们的猎场。
影片并无特别的过人之处,而是胜在对台湾原住民风俗的尽情展现,它一方面激发了台湾观众重新认识这段历史的欲望,另一方面又满足了岛外观众的猎奇心理。
相信这部影片公映后,关于雾社的书籍会卖得很畅销。
在文明与野蛮、殖民与反殖民的对峙中,文明固然可贵,但在卑躬屈膝的文明面前,野蛮的骄傲也足以让人尊敬。
《赛德克.巴莱》不是要像好莱坞电影那样,把莫那鲁道塑造成一个英雄般人物,让他高呼着“freedom”浴血厮杀,而是站在一个相对“中立”的立场上去重新审视这段历史。
因此,在表现战争残酷性的时候,战争的双方都不可避免的在犯罪——而野蛮的赛德克看起来罪孽
更重。
另一个值得观察的现象是电影里对日本人的态度。
电影里的日军不是中国战争片里那种凶神恶煞的魔鬼,反而更多的是像小岛一样文明礼貌、英俊潇洒、态度温和、力图了解族人并加快他们文明化进程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南京!南京!》中,陆川曾试图用一个中立的视角来反思战争,而《赛德克?巴莱》虽然也是尽量保持着中立的态度,但在后殖民的文化语境下,却要不可避免的向文明也就是日军一方倾斜。
毕竟台湾目前的现代文明从一定程度上说要归功于日本。
如果说《南京!南京!》中的中立态度是一种主动的历史性选择,那么《赛德克?巴莱》里的中立视角则只能是后殖民文化语境下的被迫与无奈。
作为人物的关键转折点和标志性事件,莫那鲁道送酒赔礼被日本人轰出的时刻,成为了这个英雄人物的成人礼。
《赛德克.巴莱》并没有刻意回避莫那鲁道残暴的猎人头目身份,但却通过这个情节,让莫那鲁道真正走上了通往英雄
的道路。
这种纯粹正义与纯粹邪恶的二元对立,可以说是西方式英雄精神的精髓所在。
《赛德克.巴莱》的名字与其被译作《高山族勇士》或许更能让观众记住。
它虽然作为一部电影已经达到了足够优秀,因为这样的一场巨大伤痛,文明与信仰的碰撞,那种痛彻心扉的悲怆和发问,只能由中国人自己完成。
身兼导演、电影公司、老板投资者三重身份的魏德圣导演为本片倾注的心血是令人钦佩的,他之前拍摄的《海角七号》曾是台湾最卖座电影,而魏德圣导演并没有就此裹步不前,不但将之前赚的所有钱都投入到《赛德克巴莱》中,还为此负债累累。
本片历时12年计划,前后多达2万人的拍摄人员最后之作成本高达七亿新台币,约合亿人民币。
是台湾历史上制作成本最高的电影。
整个拍摄和制作过程如同一场英雄冒险旅程,充满了各种不可思议的艰苦和挑战,但魏德圣导演最后还是完成了本片的拍摄。
作为一个台湾本地的导演,能够做
到这一点的,正是应了魏德圣的师傅杨德昌导演的一句话:“拍电影的人要带种。
”
注释:“出草”是台湾少数民族猎人头习俗(猎首)的别称,就是将敌人的头颅割下的行为。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