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导师与研究方向简介【VIP专享】

合集下载

研究生导师介绍

研究生导师介绍

研究生导师介绍张教授,是一位拥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研究生导师。

他目前在某大学担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授职务。

张教授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张教授出生于农村,从小就表现出对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浓厚兴趣。

由于条件有限,他曾努力通过自学来弥补自己的学习不足。

在高考中,他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进入一所知名大学,并选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自己的专业。

本科期间,他不仅在课程学习上表现出色,还积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尝试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解决实际问题做出贡献。

在获得硕士学位后,张教授决定出国深造。

他选择了一所世界顶尖的大学进行博士学习。

在五年的博士研究生阶段,他深入研究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并在该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他的博士论文受到很高的评价,被多家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录用。

回国后不久,张教授进入了某大学任教,成为研究生导师。

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指导研究生进行科研工作。

张教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并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他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培养出一定的科研能力,并为行业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作为一位优秀的研究生导师,张教授不仅在教学方面表现出色,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

他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与国内外顶级研究机构及企业保持密切合作。

他的科研成果被多家国际著名期刊和会议录用,并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此外,张教授还热衷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他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修养,积极引导学生注重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也是学生们学习和生活上的良师益友,经常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和沟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总之,张教授是一位认真负责、热爱教学科研的研究生导师。

他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丰富经验,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使他成为学生们理想的导师。

在与张教授共事期间,学生们不仅能够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能够培养学术研究的能力,并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更大的机会和挑战。

人文社科部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和招生方向汇总doc

人文社科部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和招生方向汇总doc

人文社科部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和招生方向(以拼音字母为序)1.陈挥教授男(1952-),历史学学士(上海师范大学)。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

开设的主要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代表性成果(著作、论文、课题等)一、著作1.《韬奋评传》,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

2.《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史》,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8月版。

招生方向: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研究。

2.陈伟宏副教授女(1976-),法学硕士(江西师范大学),中国伦理学会经济伦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伦理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经济伦理。

开设的主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商务职业道德、社会学。

代表性成果(著作、论文、课题等)一、论文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探微》,《求实》2011.1。

2.《简论跨国公司经营中的企业社会责任》,《道德与文明》2011.1。

3.《手机新媒体对大学生主导价值观形成的挑战及对策》,《新疆社会科学》2012.4。

4.《公民社会视域中微博传播的伦理思考》,《伦理学研究》2012.6。

5.《突发事件微博舆论传播的特征及道德调控探析》,《求索》2012.8。

6.《道德的个体价值》,《江西社会科学》,2014.1。

招生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3.冯国芳副教授男(1965-),法学硕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科部副主任。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开设的主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代表性成果(著作、论文、课题等)一、著作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二、论文1.《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新发展》,《理论学刊》2010.5。

(整理)导师研究方向最新修改版

(整理)导师研究方向最新修改版

彭华:男, 1982年1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学士学位。

现任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教授,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与旅游研究所所长,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丹霞地貌及旅游开发硕士生导师。

吴晓松: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教授,伦敦大学博士后。

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袁媛:讲师,中共党员,国家注册规划师,工学硕士。

研究方向: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与设计郭红雨:同济大学博士,副教授,广州“主色调”研究小组负责人。

研究方向为城市景观规划。

胡燕:讲师,博士学历,研究方向是人文地理和城市规划,主要研究方向是城市管制。

张尽晖:女,1972年生,云南省昆明市人。

获中山大学学士、硕士学位。

1999年9月至2000年3月在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环境管理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

授经济地理专业《工业地理学》《城市经济学》课程。

已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

胡华颖:讲师,中山大学本科学位,教学经验丰富,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和经济地理,现教授课程数量地理学等。

邓毅梅:讲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是岩土工程,现教授本科生建筑制图和房地产评估等课程。

柳意云:城市与区域规划系,讲师。

周春山: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主任。

多研究方向,主要为城市地理学。

总体规划、土地规划等。

主讲课程:《区域分析与规划》、《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地理学》、《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结构与形态》、《城市规划与管理信息系统》、《土地经济学》等。

李玲:女,副教授,博士,区域开发与城市规划方向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广东省人口学会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市人口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发展、城市与区域规划、人口发展与人口迁移、妇女发展。

李立勋:男,博士,副教授,注册城市规划师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主讲课程:城市战略规划(硕士)城市地理学(本科)城市发展战略(本科)项目可行性研究(本科)。

xx省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个人简介

xx省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个人简介

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个人简介于远望,男,1965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评估专业委员会理事、陕西省生理科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生理学方向学术带头人,《陕西中医学院学报》和《现代中医药》等杂志编委。

1989年6月本科毕业于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留校工作至今,其中1992年至1993年在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参加生理学助教进修班学习,1999年参加我院首届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现主要从事《生理学》、《实验动物学》、《解剖生理学》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具备坚实而全面的中西医基础理论知识,对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现代生物学机制具有深入的研究,在防治心力衰竭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

近五年主持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9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副主编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8部。

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高校科技成果奖3项,咸阳市科学技术奖4项。

张琪,男,1977年2月生,研究生学历,博士,副教授,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陕西中医学院“百名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陕西省中医体质与疾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陕西省中医脑病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实验室血管神经生理学实验室主任,中国生理学会、中国神经科学会和美国AHA会员。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杂志编委。

200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生理学博士学位。

2007年至2010年在美国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药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

2010年10月回国后,在我校进行科研和教学工作,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

已在Circulation Research,Hypertension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8篇。

研究生导师简介

研究生导师简介

研究生导师简介姓名:赵华平性别:女出生年月:1979年10月最后学历学位:博士研究生职称:副教授专业名称:会计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不动产评估、3S技术、空间统计分析承担的研究生课程:不动产概论、房地产金融、房地产智能化管理研究、项目管理与技术经济评价专题研究方向:3S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1. 科研项目(主持人、项目来源、项目名称、起止年月)[1]赵华平主持:山西省软科学课题,基于城市特征和规划预期的山西房地产空间评估研究(2014041024-1),2014.07-2015.12。

[2]赵华平主持:山西省软科学课题,山西房地产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2009041011-03),2009.05-2011.09。

[3]赵华平主持: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太原地铁规划对房价的非线性时空影响研究(2012233),2013.01-2014.12。

[4]赵华平主持:2009年山西省研究生立项优秀创新项目,山西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体系研究(20093094),2010.01-2011.12。

[5]赵华平主持:山西省社科联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项目,房地产投资风险动态评价与预警研究(SSKLZDKT2009028),2009.09-2011.09。

[6]赵华平主持:山西财经大学教改项目,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2012114),2012.01-2014.12。

[7]赵华平指导:2012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基于GIS的太原市住宅价格时空演变规律探索(2012172),2012.06-2013.12。

[8]张所地主持:城市不动产动态与预期评估模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0973072),第二参与,2010.01-2012.12。

[9]张所地主持:不动产价与回报混合评估系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0573066),第三参与,2006.01-2008.12。

硕士生或博士生导师简介

硕士生或博士生导师简介
研究领域
主要从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的注册心理师。南京师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兼职咨询师。
获奖及荣誉
代表论著
专著《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温尼科特研究》(2008)、
专著《温尼科特—儿童精神分析实践者》(2012)、
副主编《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2009);
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课题等。
在《教育理论与实践》、《南京师大学报》、《教育学术学刊》、《医学与哲学》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篇,部分论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转载。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完成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儿童精神分析思想的研究”,
主持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抑郁症的解读及治疗:现代精神分析的视角”,
(硕士生或博士生)导师简介
姓名*
郗浩丽
性别*

职称*
副教授
学历
博士
电话
电子邮件
通讯地址
邮编
简历
1992-1996,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
1996-1999,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2003-2007,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学博士研究生;
1999——,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学院教师。

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商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西方经济学专业孙新雷,男,中共党员,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导。

研究方向主要为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

主讲《西方经济学》,《国外经济学名著选读》等课程,先后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和参与编写学术性著作15部,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8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10多项。

孙学敏,男,教授,博士,硕导。

西方经济学学科带头人,郑州大学企业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讲授的课程有:西方经济学、管理经济学、西方企业理论、西方经济学流派、经济预测与决策方法和中小企业管理研究。

曾在《经济日报》、《中国物价》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出版《开放架构下的中小企业管理论丛》(1-6卷)、《豫商发展史与豫商案例研究》等学术著作20余部,主持“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后的管理问题研究”、“河南省骨干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河南省科技型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企业竞争方式研究”、“豫商发展史与豫商案例研究”、“农村企业家的生成与中国传统农业的改变”等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和横向课题20余项,获省级科研奖励8次,获郑州大学及郑州大学商学院科研及教学奖励15次。

其主讲的《微观经济学》课程荣获郑州大学“2004年精品课程”。

孙学敏教授是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进工作者,教学优秀奖二等奖获得者,“郑州大学最满意授课教师”称号获得者,郑州大学科研奖获得者,郑州大学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国民经济学专业杜书云,女,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导。

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

河南省经济学会副会长,郑州市房地产业协会常务理事,郑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房地产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先后获得郑州大学“三育人”、郑州市“三育人”、河南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多年致力于土地制度、地产市场尤其是房地产开发问题的研究,主编有<中国三农问题报告>学术著作;在《经济地理》、《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中国房地产报》等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土地农转非规律及其应用研究"(1997)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和对策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收益视角分析"(2005),主持省级和厅级项目7项;成果获省级奖励多项,2000年获郑州大学“科研优秀奖”,因辅导学生参加“挑战杯”论文竞赛本人获得国家“园丁奖”。

霍开明—硕士研究生导师个人简介【模板】

霍开明—硕士研究生导师个人简介【模板】

霍开明—硕士研究生导师个人简介1.导师的个人简介霍开明,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XX学院儿科学专业负责人,第二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儿科教研室主任,住院医师规培儿科专业基地主任。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儿童发育与疾病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第十六届青年委员,海南省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新生儿学组组长。

从事儿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二十多年,精通本专业的系统理论知识,并在儿科疾病防治方面有较深造诣。

熟悉与本专业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最新发展趋势,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并用于医疗实践。

具有丰富的临床和技术工作经验,能熟练进行本专业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工作,熟练处理急诊和危重症的抢救工作,熟练掌握各种诊断治疗的操作技术,能解决本专业复杂疑难的重大技术问题。

擅长于新生儿疾病、小儿神经系统、内分泌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治。

多次参加国际及国内学术交流,发病SCI论文6篇,在核心及国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4部。

获得科技进步奖多项。

2016年3月在医院支持下开设新生儿科,并在新生儿重度窒息、多器官功能衰竭、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肺出血、早产儿特别是极早产、超早产儿等危重病的救治方面达到国内较先进水平。

科室探索出了一套科学、规范、有效的早产儿特别是极早产、超早产儿救治措施,成功抢救了三胞胎极低出生体重儿,跟踪随访生长发育处于正常水平。

积极从事儿科疾病的防治研究,特别是新生儿及脑损伤的研究,曾在瑞典哥德堡大学脑损伤修复与康复中心(CBR)访学一年,具有追踪本专业先进水平及独立承担科研工作的能力,能根据本专业的发展提出课题,并有课题设计、组织和总结的能力,并具有熟练的基础实验技能。

发表新生儿及脑损伤防治方面论文多篇。

重视教学工作,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多年从事XX学院、XX学院本科生《儿科学》课堂授课及实习带教工作,从事XX学院留学生《儿科学》全英语课堂授课,从事《临床医学导论》课堂授课;2014年成功申报XX学院二附院国家级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并开始招收学员;2016年4月在学校的支持下作为专业负责人申报医学院儿科医学专业,并于2017年4月获教育部批准;积极申报教学教改课题,2019年《儿科学》课程成功申报校级精品课程,在研海南省教育厅教改课题一项;2016年开始儿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书馆学专业研究方向:用户研究与信息服务1、指导老师:陈朝晖,男,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总馆研究馆员、科学文化传播中心主任。

曾长期在中心从事信息服务工作,主要工作和研究领域有:国际联机检索、光盘检索、电子原文传递、个性化信息推送、学科信息导航、虚拟参考咨询、科技查新服务以及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组织管理方面等,曾组织参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建设多个项目的研发和服务的实施工作和国家科学图书馆研究生信息交流学习室、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项目工作;现从事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服务与研究工作,目前参与主持中国科学院科普基地建设、国家科学图书馆文化创意案例研究和特色科学文化传播网络资源组织机制及网络传播服务研究等项目,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发表论文20余篇。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时代的来临,图书馆也进入了复合图书馆的形态。

印本资源订购大幅下降,网络电子资源所占比重日益上升,到馆读者数量急剧减少,网络在线的用户增加,用户需求和信息行为也日益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从而使图书馆传统读者服务工作正在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根据环境和趋势的变化去不断开拓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如何探索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的用户信息服务是全球图书馆界面临的崭新课题。

该研究方向着重研究和探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网络数字化环境下新的信息服务理论、技术和方法;用户形态和需求的变化;图书馆新型服务模式的设计;新型图书馆物理空间组织和功能研究;用户研究与服务效果分析;基于开放共享的图书馆集成联合服务机制建设;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战略规划;图书馆在科学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与实践;图书馆如何在科技、经济、文化、社会的融合过程中发挥资源和服务平台的有效作用等。

2、指导老师:贾苹,女,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总馆研究馆员、文献服务部主任。

在本馆长期从事文献信息服务工作及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和信息服务需求的研究,曾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Seton Hall 大学图书馆进行学习交流。

2002年以来,主要从事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系统和服务机制建设、文献检索及文献获取途径和模式建设、新信息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等方面的研究,负责全院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的组织和管理,作为文献服务协调组负责人,主持全院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规范和管理机制的建设,形成中科院特有的集中-分布相结合的联合服务联合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建立第三方资源合理利用途径和机制,创新服务模式。

参与中德数字信息服务项目研究,并作为其中跨域信息服务子项目——中德文献传递合作的中方负责人,组织完成了中方三家不同系统图书馆与德国SUBITO 的合作项目China Direct的建设,实现跨域信息服务合作。

作为NSTL信息服务组成员,参与NSTL用户评价体系建设的研究,负责国外图书馆和文献机构文献传递服务的调研工作,组织NSTL代查代借服务发展研究,推动国家平台文献服务的发展;在上述工作和研究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发表论文近20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环境的变化,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也在发生变化:综合、多样、新颖、快速已经成为用户信息需求的特点,网络越来越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根据信息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变化趋势,探索网络化信息环境下的用户信息服务、开拓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面临的新的挑战。

本研究方向着重研究和探讨网络环境下新的信息服务理论、技术和方法;用户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变化;用户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的组织管理;进一步探索以网络为依托的文献提供服务的内容、模式的拓展与创新,以及质量管理和评价机制的建设;以开放共享为基础的图书馆集成联合服务机制建设等。

3、指导老师:吕俊生男,研究馆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学术委员会委员。

曾从事信息资源建设与文献组织,现从事学科化服务工作,任兰州分馆学科化服务主管。

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了中国科学院情报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评估指标体系”课题、甘肃省交通厅科研项目“加入WTO后甘肃省道路运输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嵌入式泛在个人研究平台”和“开放信息素质教育服务平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了本馆科研项目“基于知识产品的院所协同服务机制构建”、“化学化工经济信息网上资源的评价与服务”、“基于链接关系的资源环境网上信息资源的计量评价”等。

共合作撰写各类研究报告15篇,20余万字。

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用户与服务是图书馆学情报学关注的核心和焦点。

在网络、数字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和利用信息的行为发生很大变化,同时也为图书情报机构的用户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

开展新的环境下用户研究,应用信息技术建立基于用户需求的全新的用户服务体系; 从文献服务转变为知识服务,是当前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研究方向着重研究和探讨网络数字环境下新的信息服务理论、技术和方法,信息服务的过程调控与管理,用户认知与行为研究,用户服务体系和组织管理,用户服务的开拓与创新等。

4、指导老师:杨志萍,女,硕士,研究馆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助理,成都分馆副馆长(兼)。

四川省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兼职(客座)教授、成都市武侯区第五届人民代表、英国“World Patent Information”期刊编委成员。

曾作为访问学者和院高级研究学者身份,到过美国Seton Hall大学图书馆和英国SUSSEX大学科技政策研究所学习交流。

长期致力于科技政策研究、信息咨询服务和平台建设等方面。

承担有省部级项目,在相关学科核心期刊、优秀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和国内外会议论文五十余篇。

曾获有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目前承担有专利分析、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等项目。

研究方向:信息分析与服务研究是指借助于数字网络技术手段,为科研创新提供前瞻性、新颖性的信息研究,其研究结果将会为科研管理者提供科研活动决策参考依据。

本研究方向注重信息分析与服务研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利用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结合当今现代分析手段和分析方法,多方位开展对信息分析方法和内容的研究,主要指其它学科的引入交叉研究,偏重于科技前沿方向和热点的信息分析,科技政策和体制的研究,以及学科决策者的服务需求与内容的研究。

5、指导老师:鄢小燕,女,研究馆员,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硕士毕业,国家科学图书馆成都分馆(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业务处处长。

长期从事科技文献管理、科技文献资源分析研究、文献资源建设、信息服务和信息平台建设等工作。

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SPIE二次文献数据库的开发研究》课题,获四川省科技成果进步三等奖;作为项目管理负责人完成“全球图书情报系统资源门户网站”项目;作为项目副组长,主持研建“专利信息门户网站”;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SDP项目“国际防灾减灾重大计划(规划)和前沿技术情报研究”;作为项目主要研究人员参与 “中国科学院—西藏自治区院区合作信息平台(一期、二期)”项目、战略高技术·专利创新信息平台、药物创新信息平台等项目建设,发表论文20余篇,2005年获“四川省青年科技奖”。

当前在研项目有“四川省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规划与战略研究专项项目管理系统”,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图书馆门户网站建设、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建设、区域性文献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战略情报研究、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等。

用户与服务是图书馆学情报学关注的核心和焦点。

在网络、数字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和利用信息的行为发生很大变化,同时也为图书情报机构的用户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

开展新的环境下用户心理和行为研究,应用信息技术建立基于用户需求的全新的信息服务体系,是当前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

本研究方向着重研究和探讨网络数字环境下新的信息服务理论、技术和方法,用户认知与行为变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组织管理,信息服务的开拓与创新。

6、指导老师:江洪,女,研究员,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现任国家科学图书馆武汉分馆(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业务处处长,湖北省信息学会理事,2007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进修。

主要工作和研究领域有:科技文献管理、图书馆用户组织与管理、信息服务和信息平台建设,信息服务质量管理与评价,学科信息导航、产业技术分析、竞争情报研究等。

曾组织、参与多个情报研究项目的研究和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包括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基金项目“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科学文献数据库研究”、湖北省科技厅项目“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全文数据库研究”;“CSDL服务百所行项目”、 “CSDL全院联合网络参考咨询服务系统知识库数据著录标准”、“国家科学图书馆服务和管理考核体系研究项目”、 “国家科学图书馆馆藏空间布局研究”;国家科技文献信息中心“国家光电信息中心建设项目”、“湖北省科技文献信息平台建设项目” 、“科学数据共享机制与制度的研究”、产业技术分析研究项目以及产业分析、政策分析和企业竞争分析等项目研究,曾获湖北省科技信息成果一等奖2项(2005年)(2010年),湖北省科技信息成果二等奖3项(2003年)(2005年)(2010年),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发表论文30余篇。

用户与服务是图书馆学情报学关注的核心和焦点。

在网络、数字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和利用信息的行为发生很大变化,同时也为图书情报机构的用户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

开展新的环境下用户心理和行为研究,应用信息技术建立基于用户需求的全新的信息服务体系,是当前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

本研究方向着重研究和探讨网络数字环境下新的用户行为和用户认知方式,研究在新型用户需求的模式下,如何共享和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组织信息服务体系,开拓用户服务模式和新型服务模式的质量评价。

利用竞争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研究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服务过程。

7、指导老师:吴跃伟,女,1983年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本科毕业,研究馆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武汉分馆信息服务部主任,湖北省图书馆学会资源建设委员会、读者工作委员会委员,1999年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访问学者。

长期从事文献资源建设、信息资源组织、参考咨询服务、用户信息素质教育、数字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特点、用户信息行为、新型服务模式研究。

目前主要从事学科化服务及学科馆员工作探索和研究,面向用户的学科化、知识化、个性化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效果评价研究,重点从事面向科研的用户组织、专业信息获取、特色资源建设、知识化服务组织、学科情报分析、科研机构竞争力分析、个性化信息环境建设等工作。

曾参加“中科院《全国期刊联合目录》”、“中科院文献资源合理布局”研究,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近年来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知识服务集成融汇关键技术研究》、《领域知识环境建设》、《开放信息素质教育平台》、《数字知识资源环境开放组织引擎系统》、《数字档案信息融汇服务系统研究》、《重要会议开放采集与服务系统》等多个新型服务项目研究与试点应用,发表论文10多篇,合作撰写专著1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