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最经典的一首诗,豪情壮志鼓舞了无数人
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雁门太守行唐朝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雁门太守行》注释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雁门太守行》赏析李贺的不少诗向称难解,这一首解者纷纭,却莫衷一是。
对于诗意的理解也异常分歧。
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
李贺报国之志的诗句

李贺报国之志的诗句
摘要:
1.李贺简介
2.李贺的报国之志
3.李贺诗句中的报国情感
4.李贺诗句的艺术特点
5.李贺诗句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
李贺,字牧之,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因此他的诗歌多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和担忧。
李贺的报国之志强烈,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热爱。
李贺的诗句中充满了报国之情。
他的《马诗》中写到:“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句诗表达了他渴望为国家效力,驰骋疆场的心情。
他的《雁门太守行》中写到:“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舞。
”这句诗则表达了他愿意为国家付出一切,甚至是生命的决心。
李贺的诗句在表达报国之情的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艺术特点。
他的诗歌形象生动,寓意深刻,语言瑰丽,韵律优美。
他的诗句中常常运用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使他的诗歌更具有深度和广度。
李贺的诗句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他的报国之志也激励了后世的文人墨客,使他们更加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总的来说,李贺的诗句是他报国之志的体现,也是他的艺术才华的展示。
【抒情诗句】《致酒行》译文注释_《致酒行》点评_李贺的诗词

【抒情诗句】《致酒行》译文注释_《致酒行》点评_李贺的诗词致酒行[唐] 李贺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注释】:元和初,李贺带着刚刚踏进社会的少年热情,满怀希望打算迎接进士科考试。
不料竟以避父“晋肃”名讳为理由,被剥夺了考试资格。
这意外打击使诗人终生坎?。
不平则鸣,从此“怀才不遇”成了他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他的诗也因而带有一种哀愤的特色。
但这首困居异乡感遇的《致酒行》,音情高亢,表现明快,别具一格。
“致酒行”即劝酒致词之歌。
诗分三层,每层四句。
从开篇到“家人折断门前柳”四句一韵,为第一层,写劝酒场面。
先总说一句,“零落栖迟”(潦倒游息)与“一杯酒”连缀,略示以酒解愁之意。
不从主人祝酒写起,而从客方(即诗人自己)对酒兴怀落笔,突出了客方悲苦愤激的情怀,使诗一开篇就具“浩荡感激”(刘辰翁)的特色。
接着,诗境从“一杯酒”而转入主人持酒相劝的场面。
他首先祝客人身体健康。
“客长寿”三字有丰富潜台词:忧能伤人,折人之寿,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七字画出两人的形象,一个是穷途落魄的客人,一个是心地善良的主人。
紧接着,似乎应继续写主人的致词了。
但诗笔就此带住,以下两句作穿插,再申“零落栖迟”之意,命意婉曲。
“主父西游困不归”,是说汉武帝时主父偃的故事。
主父偃西入关,郁郁不得志,资用匮乏,屡遭白眼(见《汉书・主父偃传》)。
作者以之自比,“困不归”中寓无限辛酸之情。
古人多因柳树而念别。
“家人折断门前柳”,通过家人的望眼欲穿,写出自己的久羁异乡之苦,这是从对面落墨。
引古自喻与对面落墨同时运用,都使诗情曲折生动有味。
经此二句顿宕,再继续写主人致词,诗情就更为摇曳多姿了。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到“直犯龙颜请恩泽”是第二层,为主人致酒之词。
“吾闻”二字领起,是对话的标志;同时通过换韵,与上段划分开来。
雁门太守行原文注释与赏析

雁门太守行原文注释与赏析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注释、翻译、在线朗读与赏析【原诗】: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位于山西代县。
⑵摧:毁坏。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临危形势。
⑶甲光:铠甲迎着月亮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
燕脂,即胭脂,深红色。
这里写夕晖掩映下,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
塞上:亦有版本写作“塞土”。
燕脂:调脂饰女面,产于燕地,故曰燕脂,一种红色化妆品。
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据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
一作“胭脂”。
⑹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⑻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才、招揽隐士。
意:信任,重用。
⑼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朗读节奏划分】: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写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南园·长卿牢落悲空舍》翻译赏析

《南园·长卿牢落悲空舍》翻译赏析《南园·长卿牢落悲空舍》翻译赏析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南园·长卿牢落悲空舍》》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南园·长卿牢落悲空舍》作者为唐朝诗人李贺。
其古诗全文如下:长卿牢落悲空舍,曼倩诙谐取自容。
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
前言《南园十三首》,是唐代诗人李贺的组诗作品。
这十三首诗或写景,或抒情,刻画田园生活的安逸,抒发韶华易逝、抱负难酬的感叹,语言清新,诗情隽永,耐人寻味。
同时这组诗是了解、研究李贺居乡期间的思想和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注释⑽长卿: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的字。
⑾曼倩:汉代滑稽家东方朔的字。
⑿事猿公:据《吴越春秋》所载,越王勾践曾请一位善剑法的女子到王都去。
她在途中遇到一老翁,自称袁公,与此女以竹竿比剑术,后来老翁飞上树梢,化作白猿。
翻译司马长卿不得志,住在空房子里悲吟。
东方朔侍奉汉武帝,靠幽默滑稽换取宽容。
看来应该买把若耶溪所出的宝剑,明日回去拜个猿公那样的师傅练习武功。
鉴赏这是一首述怀之作。
前两句写古人,暗示前车可鉴;后两句写自己,宣称要弃文习武,易辙而行。
首句描述司马相如穷愁潦倒的境况。
这位大辞赋家才气纵横,早年因景帝“不好辞赋”,长期沉沦下僚,后依梁孝王,厕身门下,过着闲散无聊的生活。
梁孝王死后,他回到故乡成都,家徒四壁,穷窘不堪。
(见《汉书·司马相如传》)“空舍”,正是这种情况的写照。
李贺以司马相如自况,出于自负,更出于自悲。
次句写东方朔。
这也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他见世道险恶,在宫廷中,常以开玩笑的形式进行讽谏,以避免直言悖上。
结果汉武帝只把他当作俳优看待,而在政治上不予信任。
八年级雁门太守行知识点

八年级雁门太守行知识点《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这首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对于八年级的同学来说,理解和掌握这首诗的相关知识点非常重要。
一、作者简介李贺(约公元 790 年约 817 年),字长吉,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他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运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他的诗作多以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为主,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
二、诗歌原文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三、重点字词解释1、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2、黑云:厚厚的乌云。
这里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
3、压城:敌军像乌云一样压向城头。
4、城欲摧: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5、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6、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7、角:古代军中的号角。
8、塞上燕脂凝夜紫: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所以叫做“紫塞”。
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9、临:抵达。
10、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11、霜重鼓寒:天寒霜重,战鼓声音低沉。
12、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
13、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才、招揽隐士。
14、玉龙:宝剑的代称。
四、诗句翻译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似乌云压境,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耀下,如金色鱼鳞般闪耀。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秋色里,号角声震天动地;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成暗紫色。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沉闷。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的诗赏析

李贺的诗赏析
李贺的诗歌通常具有奇特的想象力和瑰丽的色彩,他的诗歌语言富有创造性,常以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来表现主题。
他的诗歌常常呈现出悲壮、凄凉、神秘、梦幻等不同的情感体验,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强烈的艺术魅力。
《雁门太守行》是李贺的一首代表作,诗歌描绘了边塞战争的悲壮场面,通过描绘黑云压城、甲光向日、角声满天、塞上燕脂等奇异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同时,诗歌中通过描写援军夜袭敌营的情景,表现了将士们为国捐躯的决心和忠义。
李贺的诗歌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也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生命、死亡、命运等永恒主题的思考和探索,以及对人类情感、人性、社会等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总的来说,李贺的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之一,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想象丰富、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诗鉴赏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诗鉴赏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诗鉴赏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
战争中的种种传闻,从烽火漫天的战场不断地传来,其中有失败的消息,也有胜利的凯歌;有怯懦的败将,也有奋战卫国的英雄。
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自然关心各地的战事,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州一带,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
诗的开头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
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
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如生,形象感人:黑云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
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
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
这里从声来写。
“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
暮色苍茫,边塞红色的城墙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深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承接上面四句的描写,继续展开气氛的渲染。
这里写易水,并非实指。
诗人是利用“易水”这个意象来引动读者的欣赏联想。
一提易水,人们心中就会浮起这一幕:在萧瑟的秋风秋色中,一群白衣白巾的'壮士们,在河水滔滔奔腾向东南流去的易水河边饯别。
他们为了自己国家的生存,送自己的勇士去赴死。
一位壮士庄重地取出一张弦乐器——筑,弹着一曲悲切的乐曲;另一位壮士,和着悲壮的音乐唱着:“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燕太子丹在易水送别荆轲的场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贺最经典的一首诗,豪情壮志鼓舞了无数人
本文导读:古人讲究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于是常常会出现避讳的现象。
例如司马迁的父亲名为司马谈,所以凡是名字带“谈”的人物,皆被改名,“张孟谈”改为“张孟同”;
唐太宗名为李世民,很多臣子因此改名,徐世勣更名为李勣;
还有杜甫为了避讳老爹“杜闲”,诗中从不用“闲”字。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我们如今看着觉得好笑,但在古代这是特别正常的。
最倒霉的应该是李贺了,他的父亲名“晋肃”,在他满怀热情准备进士科考时,却被人以避讳父亲之名的原因,剥夺了考试资格。
悲愤欲绝的他,写下了一首《致酒行》,表达了他虽遭受挫折也不改凌云志的慷慨悲情,其中一句“雄鸡一声天下白”更是鼓舞了无数有志之士。
全诗如下: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李贺我们都知道是唐朝有名的“诗鬼”,他的“鬼诗”凄冷诡异,辞藻瑰丽,想象奇谲,在唐诗中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可惜的是他29岁就因病去世,也算是文学史上的一大憾事。
和许多文人一样,李贺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抱负,可惜的是他比大多数文人都倒霉,好歹人家都有科考的机会。
可他却因为“避讳”这样荒唐的理由,被剥夺了考试资格。
抑郁悲愤的他写下了很多失意之作,这首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和他大多数略显消沉的诗歌不一样,这首诗慷慨激昂,乐观向上,令人深受鼓舞。
诗歌开头一句写的是劝酒的场面。
穷困落魄的他只能借酒消愁,连主人也持酒相劝,祝他身体健康。
都说“举杯消愁愁更愁”,可是对于抑郁不得志的诗人来说,除了借酒消愁,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能够让他忘却这忧愁呢?
这里的“客长寿”看似很突兀,人家很伤心,你祝长寿,不是风马牛不相及吗?
其实主要是“忧能伤身”,主人这里是在委婉地劝诫他不要过分伤心,要好好保重身体。
接着的六句引用了主父偃和马周的典故,以对话的形式劝谏少年人不该自此消沉,而应锐意进取。
主父偃是汉武帝时期的名士,曾游历诸侯国,但一直未
受到礼遇,甚至被当时的诸侯王的宾客嘲笑排挤。
后来他到了长安,上书汉武帝,终于得到重用。
而马周是唐太宗时期的宰相。
早年的他也是抑郁不得志,他去长安时,在路上投诉客栈,客栈老板待他连商贩都不如。
都说士农工商,士为首,商为末。
客栈老板如此本末倒置,可见是有多看不起马周。
可是后来他仅凭“两行书”便得到了皇帝的赏识,最后甚至官至宰相。
主父偃、马周都曾身处逆境,可是他们最后却成功逆袭,主人用这样的例子,意在激励李贺不该因一时的挫折而自暴自弃,鼓舞他积极进取。
主人的开导令李贺恍然大悟,于是便发出了如下的的豪情壮语。
迷失的魂魄无法召回,但是雄鸡一叫,天下大亮。
少年人就应该有凌云壮志,一味地唉声叹气,又有谁会怜惜你呢?
这里最出名的当属“雄鸡一声天下白”,不仅写的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更突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他相信终有一天他会一鸣惊人。
后来毛主席也曾引用这句诗“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雄壮的气象、开阔的心胸,令人激情澎湃。
全诗以“主客对白”的方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愈挫愈勇的豪情壮志,尤其是“雄鸡一声天下白”鼓舞了无数的仁人志士。
可惜的是即使壮志凌云,终逃不过命运的捉弄,他29岁便英年早逝,留下了无限的遗憾。
有人认为若他能多活个几十年,成就不一定会在李白杜甫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