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三)资料

合集下载

第三章 (古代汉语) 语法

第三章 (古代汉语) 语法

二、动词、形容词
1.动词
跟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动词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 晋侯见郑伯,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乃筑诸侯之馆。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及物动词
A组: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王生日饮酒,不视太守。
B组: 硕鼠硕鼠,无食我泰。 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


语法

第一节 古代汉语的实词
一、名词
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
左右欲兵之。
尔欲吴王我乎?
夫人之,我可 以不夫人之乎?
名词作状语
状态 态度 方位、处所 方式 凭借 时间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 遂入见王,涕泣膝行。 晋楚不务德而兵争。 宰予昼寝。
他,表示旁指的指示代词,可对译为“别的”“其他的”。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及燕、梁佗国皆然。
然和尔作为指示代词,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可对译为“这样” 或“如此”。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柔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焉,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指示代词,可理解为“于+是(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4.无定代词
“或”和“莫”是古代汉语特有的无定代词。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
A.泛指假设的对象,译为“有人”: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
B.指代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或隐含着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 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莫,在句中作主语,指称人时意思是“没有谁”,指称事物时, 意思是“没有什么”。

古汉语语法全解析

古汉语语法全解析

第三章语法(上)第一节语法概说每一种自然语言都有一定的语言的组合法则,人们只有按照一定的组合法则把语法单位组合起来,才能构成语言,才能表达和交流思想。

语言中的这种组合法则就是语法。

人们对于自然语言中的组合法则进行研究所形成的科学,就是语法学,或叫理论语法,亦简称语法。

目前语法学界将语法单位一般分为四级,即语素、词、短语、句子。

各级语法单位内部又可以根据不同的语法特点而分成若干大小不同的类别,例如词可以分为实词与虚词,实词又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虚词又可以分为介词、连词、助词等;短语可以分为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等;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和复句内部又可以分为若干类。

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在语音、词汇和语法这语言的三要素当中,古今语音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今词汇的发展变化也是相当大的,而只有语法是比较稳定的。

尽管语法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交又网络,并且处在变动之中,然而就其基本结构来看,古今语法仍然具有一致性。

当然,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语法毕竟有它的显著特点。

譬如: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词类的数目大致相同,一般分为十二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然而在语法功能方面它们之间还是有所不同,例如:现代汉语里一般把代词划归实词,而古代汉语里则划归虚词,这是根据古今汉语里代词的不同特点而划分的。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实词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古代汉语里存在着大量的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并且往往是其他类的实词活用为动词。

现代汉语里也有词类活用,但远不及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那样普遍。

从词性方面来看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数词用作动词。

从用法方面来看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一般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动词。

另外,古代汉语里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还有为动用法,等等。

古代汉语语法(三)

古代汉语语法(三)

4、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方式或工 具。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 上赏。(《战国策 齐策》)
5、表示动作进行的凭借或依据。

会天大雨,度已失期。失期, 法当斩。(《史记 陈涉世家》) (将军)复立楚国之社稷,功 宜为王。(同上)
(二)时间名词作状语
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用如 动词。 (儒者)不耕而食,不蚕而衣。(《盐铁 论》)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大楚兴,陈胜王。 同“者”组成“者”字短语的名词用如 动词: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梦溪笔谈 采草药》)
同“所”组成“所”字短语的名词用如 动词: 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蚕。(苏洵 《易论》)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 鱼腹中。 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 词就用如动词。 权,然后知轻重。(《孟子 梁惠王 上》) 使武安侯在者,族矣!(《史记》)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鄂侯争之急,辩之疾,故脯鄂侯。(《战 国策 赵策》)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左 传 襄公二十二年》)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 晋世 家》)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四、意动用法:
形容词、名词后面带上宾语,表 示主语所代表的人主观上“认为宾语 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这 种用法叫意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带 宾语用如意动,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 所代表的事物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 质或状态,或者成为名词所表示的人 或事物。
1、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 折也。(《庄子 养生主》) 今有人日攘其邻人之鸡者 。 (《孟子 滕文公下》)
2、用在形容词或表示性质变化的动词前面, 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变化。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而乡邻之生日蹙。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卒至 河上。

王力《古代汉语(语法)》

王力《古代汉语(语法)》

王力《古代汉语(语法)》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在现代汉语里,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系词(判断词)“是”字来联系,例如“我是中国人”。

但是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

例如: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虢,虞之表也。

(左传僖公五年)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宣公二年)而母,婢也。

(战国策?赵策)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隐公元年)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战国策?赵策)彼吾君者,天子也。

(战国策?赵策)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臣之所好者,道也。

(庄子?养生主)这种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字容易被人误解为系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

例如:是吾师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在这两个例子里,“是”字用作主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战国策?魏策)(今天就是这样。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孟子?梁惠王下)汤之问棘也是已[1]“是已”略等於“是也”,“已”字也是语气词。

?。

(庄子?逍遥游)在这三个例子里,“是”字用作谓语,“今日”“武王”“汤之问棘”是主语。

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於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为明确。

例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庄子?逍遥游)在第一个例句里,“是”字复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情,其馀由此类推。

古代汉语语法专题

古代汉语语法专题

古代汉语语法专题古代汉语语法专题第一讲绪论一、古汉语的概念和范围。

1、从时间上看,在“五四”以前的悠久的历史时期内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

它是通过书面形式保留下来的。

2、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六朝时对佛经的翻译用了当时的口语。

文人们也渐渐认识到模仿古人的弊端。

其实,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古汉语书面语和古白话都与当时的口语联系紧密。

《尚书》,在我们看来似乎是非常难读的,却也只是当时的口语而已。

其实,说它难读也不然。

我们现在有不少成语都出自《尚书》。

如:若网在纲,有条不紊。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尚书?说命上》)玩物丧志,玩人丧德。

(《周书?旅獒》)《史通?杂说》:“晋楚方言,齐鲁俗语,六经诸子载之多矣。

”《史记》中也夹杂着不少方言口语,而《汉书》在语言上却主要是模仿先秦。

随着时代的发展,口语也是在不断地发展着的。

而书面语却不愿意发展了。

于是,此两者便渐渐有了差异。

到六朝时,文人也多不满意作文的一味仿古,所以也开始书写当时的口语。

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及至唐代,故白话发展达到成熟期。

当时出现了一种说唱形式的,称为“变文”。

(“变文”原称“转变”,原用以宣传佛经故事。

常常是一幅图加上一段文字,有些像我们现在的小人书。

)古白话到了宋元明发展到最高阶段。

二、古汉语语法教学体系。

实际上,我们所讲述的,是一种共时的语法。

以先秦为基础,兼顾两汉的和古白话。

三、古今语法的主要不同点。

语法,包含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词法,是指词的结构和部分变化形态的规则。

句法,是指用词造句的规则。

例: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现代汉语语法相同)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了)1、文言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优。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

三、古代汉语被动句式
被动与被动句式 所谓被动,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 为动作的受事者。 蔓草犹不可除。(《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 五蠹》) 这种句中没有任何特殊词语能体现其被动 含义的被动句,被称为“无标志的被动句”。 被动句式: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 被动性。 现代汉语中典型的被动句式是“被”字被 动句式,而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除“被” 字句外,还有其他的被动句式,如“于”字 句、“为”字句、“见”字句等。
五、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一般名词充当状语,必 须靠介词的帮助,即与介词组成介词词组 再作状语。 如:我们[在教室]上课。 只有时间名词和少数一般名词,才能直接 充当状语。 如:我们[明天]看电影。 他[感情]用事。 在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可以不用介 词的帮助,经常直接放在谓语中心语前面 作状语,我们称之为“名词作状语”。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 主要内容 • 宾语前置 句 判断句 被动
一、宾语前置
• 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组合的 先后次序。 词序在汉语中却十分重要。汉 语的词序一般不能随意变化,如果词序变化 了,句子的意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 没有太大的变化。即基本次序为:主语—— 谓语——宾语。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法 条件下,宾语可以从谓语中心语的后面移至 谓语中心语的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 “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
三、意动用法 主语主观认定宾语具有谓语形容词或名词的性 质或身份。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备这个活用的形容词所 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 “异之”即“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 异”。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
特点:名词用作谓语动词,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 代表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3.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 (1)孟尝君客我。“客”为名词用作意动,即把我
当作贵客。 (2)今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
鹿。”“侣”、“友”在这里都是名词活用做意动 用法,即“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 特点: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是充当谓 语动词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即“认为宾语 是……”。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史记》)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
武……武曰:“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 前!”(《汉书·苏武传》)
精选课件
8
(三)动词活用
动词活用作名词。例如: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指出产的东西;“入”指收入的钱财。
精选课件
第三章 语法·实词的活用
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各词类的语法功能相对,在句子中临 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叫 “词类活用”。
注意:活用与兼类区别:临时/经常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 能的表现,是经常性的而不是临时的。因而这个词 同时兼属不同的词类。
精选课件
12
活用的条件
(1)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众贤”为形 容词“众”后面带上了名词“贤”,两者不是修饰 关系,所以这里的形容词“众”活用为动词,意思 是使贤人增多。
3、 名词、形容词处在助动词、副词或辅助代词 “所”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后面这类词 一般只修饰动词)。例如: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本是名 词,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可知已活用为动词, 意思是游水。
精选课件
4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第三章古代汉语语法第一节古代汉语语法及其研究一、《马氏文通》以前的《古汉语研究》汉语语法研究由来已久。

古人对汉语语法的各种有意识的解释和研究,一般散见于哲学、经典、文献学、训诂学和词汇学的著作中,有的甚至著有专著。

战国时期,注释《春秋》的《公羊传》和《古梁传》已经涉及到汉语的语序、句子成分和句型。

例子:a.《僖公元年》“邢迁于陈仪。

”主――谓――补b.《庄公十年》:“宋人迁宿”。

主――谓――宾《公羊传》:“迁者何?其意也。

迁之者何?非其意也。

”描述:a.例的“迁”是不及物动词,邢侯自愿迁到陈仪。

b.例“迁”及物的词,是宋国强迫宿国迁移。

例2:承德年:“秋天,国王的师被贸易军打败”。

《公羊传》说:“谁败了,包庇金败。

”但为什么不说打败了金?国王是不可战胜的,不敢当国王。

"说明当时运用被动句是指不如意、不愉快的事,为了隐讳晋军打败王师的事实,改用一个简化被动式代替主动式。

西汉初年:诗《毛传》提出“辞”的概念:《文王》“思皇多士”。

传:思,辞也。

《汉广》:“不可求思。

”传:“思,辞也”。

《苤q》:“薄言采之。

”传:“薄,辞也。

”《山有扶苏》:“乃见狂且。

传:“且,辞也”。

《载驰》:“载驰载驱”。

传:“载,辞也”。

《大叔于田》:“叔善射忌。

”传:“忌,辞也”。

即语辞,语助。

唐朝:左昭二十年孔英达提出“语法”的概念:“唐骏还打电话给他的弟弟说:‘如果你适合吴,我就死。

你应该鼓励它,并遵循它来治疗。

’(汉)傅千柱:“相互服从总比共同死亡好。

”孔英达说:“遵守意思,让成员跟随他的话。

在语法上,两个人之间的互动被称为‘阶段’。

仅仅让成员跟随自己的语言不能被称为‘阶段跟随’。

”1这种语法是古代书面语的习语。

按:“相自”——相垂直,各不强;“为了更好,为了更好。

”(宋代)洪迈提出了“句法”一词。

《容斋四书》:“其作文主旨的句法与前人有内在的相似性,音节响亮,这是不一样的。

”―指作文的“语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语法特征看,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的情 况如下:
代词前面的名词往往用作动词 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
驴》) 从左右,皆肘之。
副词后边的名词往往用作动词 距关无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范增数目项王。(史记 项羽本纪
鸿门宴) 晋灵公不君。
能愿动词后边的名词往往用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特点是: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实施的, 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 行的。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并不施行 作为谓语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 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 作。
“庄公寤生,惊姜氏。”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重为之礼而归之。(《左传》)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 季氏》)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
魏氏人张仪,材士也,将西游于秦, 愿君之礼貌之也。
(二)方位名词用作一般性动词
秦师遂东。 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
(史记 项羽本纪 鸿门宴)
(三)关于名词用作动词的鉴别
由这一名词在具体的上下文中所表示的 意思决定
“范增数目项王”
由这个名词在句中的地位,即在句中的 语法特征决定(名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 和它结合,跟它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 等等)。
其后秦稍蚕食魏。(《史记 魏公 子列传》)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 谊《过秦论》)
2、表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 孙子 吴起列传》)
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 赵 策》)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梦溪笔谈 技艺》)
活用是临时的偶然的用法,是在一定的条件 下,即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 的某种功能。
一、名词、形容词用作一般性动词 (一)普通名词用作一般性动词
译为一个相应的动词:
时墨者东郭先生北适中山以干仕, 策蹇驴,囊图书,夙行失道。
译成一个动宾短语: 许子冠乎?
“用+名词+动词” :
“囊图书”
“用----方式对待”:
会天大雨,度已失期。失期, 法当斩。(《史记 陈涉世家》)
(将军)复立楚国之社稷,功 宜为王。(同上)
(二)时间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
折也。(《庄子 养生主》) 今有人日攘其邻人之鸡者 。
(《孟子 滕文公下》)
2、用在形容词或表示性质变化的动词前面, 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变化。
3、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处所方位: 舜勤民而野死。(《国语 鲁语》)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4、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方式或工 具。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 上赏。(《战国策 齐策》)
5、表示动作进行的凭借或依据。
(三)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向。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 陈涉世家》) 时墨者东郭先生北适中山以干仕(《中 山狼传》)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 政理。(《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三、使动用法:
动词、形容词、名词后面带宾语,主 语使宾语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状、成为名词 所代表的事物,这种用法就叫使动用 法。
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 分之一,用作动词。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而。(张溥《五人 墓碑记》)
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用如 动词。
(儒者)不耕而食,不蚕而衣。(《盐铁 论》)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大楚兴,陈胜王。
同“者”组成“者”字短语的名词用如 动词:
古代汉语语法
第四讲 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定义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的条件 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 即原属甲类的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 临时具有了乙类词的语法功能和词汇意 义。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做词 类活用。
“从左右,皆肘之”
注意区分活用与兼类
所谓“兼类”,就是一个词兼有不同的词类 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的表现,是经常性 的而不是临时的,因而这个词同时兼属不 同的词类。古今汉语都存在词的兼类现象。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而乡邻之生日蹙。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卒至 河上。
3、“日”用在句首,表示追溯往事。
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州 田。(《左传 昭公七年》)
日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 (《左传 昭公十六年》)
日者,淮南、衡山修文学,招四方之士。 (《汉书 晁错传》)
左右欲刃相如。(《史记》)
名词前边有介宾短语作状语,或后边有 介宾短语作补语,这个名词往往用作动 词。
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
田间将二十万之众,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 其中必有一个名词用作动词。
大楚兴,陈胜王。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4、表示动作行为依据、按照的时间。
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 有余。(《庄子 庚桑楚》)
谨食之,时而献焉。(柳宗元 《捕蛇者说》)
5、“时”用在主语前或谓语前,有 “当时”、“那时”的意思。
时周瑜受使至鄱阳,肃劝权召 瑜还。(《资治通鉴 赤壁之 战》)
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韩 愈《祭十二郎文》)
(四)形容词用作一般性动词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 襄王。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 十余年。(《史记 魏公子列传》)
益烈山泽而焚之。(《孟子 许行》)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二、名词用作状语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带有比喻的 意义:
豕人立而啼。(《左传 庄公八 年》)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梦溪笔谈 采草药》)
同“所”组成“所”字短语的名词用如 动词: 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蚕。(苏洵 《易论》)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 鱼腹中。
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 词就用如动词。 权,然后知轻重。(《孟子 梁惠王 上》) 使武安侯在者,族矣!(《史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