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孔子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誉为“至圣先师”。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今天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性观、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师道尊严。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性善论”,即认为人性本善。

孔子认为人天生具有善的品质,不论出身贫寒还是贵族,都有通过教育修养和培养使自己成为君子的潜质。

这一观点与西方的原罪论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人的天性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培养和发展人的天性,使其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仁人。

仁者爱人、尊重他人,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行为。

孔子强调通过学习和修养,使个人能够理解道德的重要性,积极展现仁的特质。

对于孔子来说,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

孔子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学而时习之”的“诵读经典”、“示范教学”和“以身作则”。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持久的过程,循序渐进地进行。

学生需要不断重复读经典,通过诵读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孔子还强调师生的互动和示范教学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师应该做出榜样,以自己的行为和品德影响和教育学生。

孔子对师道尊严有着极高的要求。

孔子认为教育家应该具备卓越的品德、学识和教育能力,必须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他认为只有真正有道德修养和教育水平的人才有资格从事教育工作。

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强调教育家应该具备学问和修养,才能够成为合格的教育者。

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对人性的肯定和关注,主张培养有道德、智慧和修养的人。

他强调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修养和教养,塑造学生的品格和道德情操。

他强调师道尊严,要求教育者具备卓越的品德和教育能力,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和方法仍然对于今天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思考。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摘要:孔子是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中有很多记载孔子教育主张和教育活动的篇章,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了详细的阐述。

它是后人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

这些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也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很丰富的,既涉及基本理论问题,又包括许多教育教学的实际经验。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当代教育一. 倡导“有教无类”,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与全面教育相结合1.孔子,作为我国第一所私学的开创者,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提倡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

孔子在招收弟子时,不重身份,不看财产多少,也正因为如此,孔子的弟子很多,各个、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还有父子二人同学于孔子的,如颜回、曾参等。

孔子的这种思想观点,奠定了后世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基础,开历史之先河,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教学中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但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忽视学生在资质、性格、才能、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就无法达到统一要实现的目标。

孔子将因材施教与全面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这一矛盾。

在《论语》中,有不少生动的事例表明,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法,例如,在(《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的资质较鲁纯,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已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孔⼦的教育思想孔⼦是我国古代⼀位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创办私学,把⽂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中国古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孔⼦的教育思想⾮常丰富,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的东西很多,下⾯仅从三个⽅⾯加以探讨:第⼀,孔⼦办教育为实现⾃⼰的政治理想服务;第⼆,教育弟⼦全⾯发展,把德育放在⾸位;第三,教育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积极参加改⾰。

孔⼦⼀⽣认为最理想的社会是尧舜时代和奴⾪社会全盛时期的西周。

他的孙⼦⼦思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武”。

朱熹注:“祖述者,远宗其道;宪章者,近守其法”。

这就是说孔⼦远则推崇尧舜时期的政治,近则遵守西周初期⽂王、武王时的法度。

孔⼦对西周时代特别推崇,他说:“周监于⼆代,郁郁乎⽂哉,吾从周”。

这是说西周的政治制度礼制,是吸取夏商⼆代的经验制定出来的,那是多么美好的制度啊!我愿意推⾏西周的礼制。

他说:“如有⽤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如果有谁⽤他治国,他就要在东⽅推⾏西周的政治制度,重建西周那样的国家。

孔⼦毕⽣把实⾏尧舜之政,恢复西周盛世作为他的最⾼政治理想。

孔⼦⽣活在春秋晚期,社会历史正处于⼤变⾰时代,奴⾪社会正在崩溃,封建社会即将诞⽣,历史潮流不可逆转。

孔⼦要历史回到西周奴⾪制盛世去是不可能的。

他在鲁国从政与当权者季⽒不合,从三⼗五岁开始招收门徒,培养⾃⼰的追随者。

随后⼜带着弟⼦遍访东⽅各国,历尽艰⾟地宣传⾃⼰的主张,终不被各国执政者所⽤,最后,他只得痛苦地回到鲁国。

返鲁后,他⼴招门徒,开门设教,意欲通过办教育培养⼈才,为实现⾃⼰的政治理想服务。

孔⼦的教育思想是要培养推⾏德政礼治的⼈才。

在⼀个国家推⾏德政礼治,要靠圣君、贤⾂和良民。

圣君、贤⾂、良民不是天⽣的,但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出来。

因此,他很重视教育的作⽤。

他说:⼈之“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他主张⼈⼈都应受教育,这就是他的“有教⽆类”的光辉思想。

在他看来,春秋时代不但没有圣君,就是具有君⼦品德的圣君也没有见过。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摘要: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主张有教‎无类的大众‎化教育,强调德育和‎智育的有机‎结合,总结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和‎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身体力行的‎倡导乐学和‎终身教育,期望通过教‎育培养士和‎君子推行德‎政礼治,构建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

孔子的教育‎思想内涵博‎大精深,不仅在当时‎对推动社会‎发展、维系国家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当今‎的新课改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教育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诸‎多譬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颇有见地的‎教育思想,打破了贵族‎教育的垄断‎局面,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优‎秀人才的培‎养,维系了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性相近,习相远”,“人非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也”,孔子指出人‎的天性禀赋‎相近,是教育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人也并不是‎一生下来就‎通晓知识,是后天的教‎育才使人博‎学多才,强调了教育‎在人格培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孔子后半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大开私学广‎收门徒,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形态,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拥有‎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的‎人才,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

孔子认为教‎育的对象不‎一定全是上‎层社会的贵‎族,下层民众也‎有受教育的‎机会,于是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对‎象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既提倡教育‎的平等性。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学生只需拿‎一点薄礼即‎可在私塾读‎书,孔子会一视‎同仁的进行‎传道授业解‎惑。

孔子的“有教无类”这一思想将‎固有的学在‎官府的教育‎形态改为学‎在民间,是中国教育‎史上平民教‎育的始端,实质上是对‎人性价值的‎肯定,一定程度上‎具有平等的‎思想价值。

读《论语》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读《论语》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读《论语》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孔子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有明确的办学方针,有系统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内容。

通过50年的教育实践,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孔子独特的教育思想及教学活动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学习的重要性孔子看到了人才对社会的作用。

他强调选用善良的人,去教育还没有某种能力的人,以改善社会风气:“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孔子认为贤才是通过教育和学习培养起来的,学习达不到某种程度就不能担任某种职务。

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问身心发展上的巨大差别,主要是由于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以及个人的实践活动不同所造成的。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肯定后天“习”的作用大于先天“性”的作用,并且“习”起着决定性作用。

这是正确的,具有唯物主义因素。

孔子肯定了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则不固”。

(<论语·学而>)他经常教育他的学生要认识学习的重要,要认真学懂道理,才能解除固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爱好仁德、聪明、信实、直率、勇敢、刚强六种美德,但不爱好学习、不明白道理,就会有愚笨受骗、放荡不羁、伤身害义、说话尖刻、犯上作乱、轻率狂亡等毛病。

教育的对象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育面向何种人的问题。

对此,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

孔子私学的招生对象,不受族类、地区、贵贱和年龄的限制。

“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论语·述而>)他的学生有贵族的南宫敬权,有鄙人出身的子贡,有作过“大盗”的颜涿聚,而更多的是出身平民的如子张、子夏、曾参等。

试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点

试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点

试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点孔子在教育对策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教育宗旨上主张培养“内圣外王”的人才,在教育内容上倡导“文、行、忠、信”,在教学态度上主张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在教育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标签:孔子;教育思想;特点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思想,开始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宣扬传统的道德理念。

孔子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其以德为上的政治思想,还有平等、善学、善思的教育思想。

对于孔子教育思想的研究也成为我们今天发展人才实力、实现科教兴国人才梦的重要体现。

孔子教育思想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在教育对策上主张有教无类在西周时期的奴隶社会,按照人的尊卑、贵贱、贤愚严格的把人分为三六九等。

因此也形成了“礼不下庶人”的社会风气。

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需要给予每个人以平等的机会,足以显示惊人的魄力和远见的能力,勇于冲破封建礼制的束缚来谋求教育的大众化和平等化机制。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指出只要是到了十五岁以上行过束修礼了,那就没有理由不去教诲他。

这恰恰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

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主张教育对象的有教无类,一方面,这是教育从贵族的特权而向广大平民转变,使得教育对象广泛化,同时在广泛的社会群体中宣扬仁政、爱人的思想,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有教无类的思想这是教育对象公平化的重要体现。

孔子广收门徒,打破传统的对人的三六九等的划分,使每个人都能够享受教育的平等,使教育对象有专门化向平等化转变,这也是孔子仁爱思想的集中体现。

二、在教育宗旨上主张培养“内圣外王”的人才在孔子的思想中对于君子和小人的描述是比较多的,在孔子的教育宗旨上,同样也主张培养“内圣”之才,即君子。

对“内圣”之才进行正确的政治引导和治国策略的培养。

使其拥有一颗仁政爱民之心,从而实现“外王”的目的。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在孔子的教育宗旨上不是引导那些学习优秀的人去做官,从而达到光宗耀祖的目的,而是倡导学与仕的良好关系。

读《论语》试述孔子教育思想

读《论语》试述孔子教育思想

读《论语》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 年,卒于公元前479 年.他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在记录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论语》中,能体现出很多孔子所推崇的教育思想及理念,学习了解这些教育思想,对当代的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为仁由己" 。

孔子曰:"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孔子"反求诸己"的教育思想实际上就是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性。

学生只有具备自我教育和反思的能力,才能自立,自强,自信,辨别是非,才能自觉抵制环境的不良影响,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 第一,"为仁由己"要求学生应具备自主意识,善于独立分析问题.孔子认为君子应有自己的主见,不能随波逐流,他一向反对"乡人"的角色,强调人要有独立意识.子贡曾经问孔子:"乡人皆好之,何如?"孔子回答说:"未可也".又问:"乡人皆恶之,何如?"孔子回答:"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第二,要求学生自立,自强.孔子提倡"不怨天,不尤人"的品格.在孔子之前,人们相信宿命论,普遍认为人的命运是由神来决定的,人只能被动地接受自己的命运.孔子的思想唤起了人文精神的崛起,强调命运就掌握在人自己的手里,人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命运的.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概括.孔子虽然认为"性相近",但他并不否认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上的差异,即"习相远".由于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人的智力,能力,情感通常是不一样的,对优秀的学生可以传授深奥的学问,对普通的学生就只能传授一般的学问了.因此.教育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三、学思行的有机结合在孔子的教育思想里,学思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第一,孔子肯定了学的重要价值,他认为学是教育的基础, "不学礼,无以立".学的目的是获得前人已有知识,足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孔子一生勤奋好学,为学生树:芷了光辉的榜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意思是说, 孔子在发奋学习的时候,忘记了吃饭和忧愁,不知道自己已经老了. 第二,孔子经典地论述了学与思,学与行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好学而不加以思考,就会迷惑不解,无所收获;只知道思考而不学习也是不行的,脱离现实的空想会带来危害.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阶段,思考的过程使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是认识的升华,所以学和思不可偏颇.在学与行的关系上,孔子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孔子认为学了不会使用就相当于白学,可见孔子以致用的务实态度.四、"有教无类"。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内容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内容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内容孔子在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他认为人人都可以追求知识,接受教育。

孔子打破了贵族的知识垄断,授徒不问出身,这促使了人才的向上流动,符合当时底层人民的心声。

孔子还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新颖说法,他认为每个人的性格差异在学习上有其不同的影响,应该按照各人的性情天赋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这是说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品德,成为君子之后,就该去做官,为国家政治做贡献,为平民百姓谋福利。

孔子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有杰出才能品德的君子去为官,治理天下,所以教育首重德教,道德思想教育应该是最重要的。

孔子在教育劝学方面留下了很多的名句,如“温故而知新”,教育学子要经常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劝导人们读书学习要并重学习和思考,不能空想也不能死读书。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主张老师应该启发学生自己思考知识所得和自己的观点,而不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将所有知识观点一股脑灌输给学生。

孔子不但培养了诸多杰出的弟子,而且他的教育思想也为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国古代私塾教育开创了先河。

孔子的经济思想受于历史局限,不倡导提倡经济利益,这对古代的商业经济发展产生了桎梏的作用;孔子的教育思想则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观点至今也还有积极的作用。

孔子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巨大,他不论在道德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还是在教育方面、美学方面、史学方面、旅游方面以及人生观念上都有着其自身的思想成就。

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上“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主张以德、礼治国。

他强调人道主义,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

而孔子的这些思想适用于任何时代,从中可见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在经济方面,孔子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主张在利和义两者中应该更为重视义,在获取利益前要考虑所做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孔子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

虽然历代统治者把孔子作为圣人,给他装上各种神圣光环,顶礼膜拜,但真实的孔子并不走运。

他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确实如此,孔子一生经历人生三大不幸:早年丧父。

在孔子三岁的时侯,父亲病故。

年轻的母亲带着年幼的儿子,背景离乡,从陬邑昌平迁居到鲁国国都曲阜城里的阙里居住。

母子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

正值孔子中年时,他的妻子亓官氏去世。

到孔子晚年七十岁的时侯,他的独生儿子孔鲤不幸早逝。

虽然孔子也曾一度官运亨通,官至中都宰,兼摄相事。

但大多数时间,以教书为业。

尽管孔子一生最大的理想是从政,但最大的成就却在教育上。

作为在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学派、立定教育宗旨、编写“六经”为教学内容、培养大批弟子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吸引着后人不断研究。

本文着重研究他所倡导的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工作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

进行教育创新,就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研究孔子温故知新和教学相长教育思想,借鉴孔子的经验,古为今用,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温故知新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孔子的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

孔子认为温故知新是做教师的基本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精神。

温故知新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

第一,故即古,指的是过去政治历史知识、文化知识。

新是指今,指的是现在的社会实际问题。

他要求学生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认识当代社会实际。

温故知新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从已知到未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已有知识是认识的成果,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孔子要求学生在温习旧知识时能积极思考、联想,扩大知识范围或将知识进一步深化,从而获得新的知识。

第三,温故知新也就是温故创新。

温故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学校教育中、社会生活中创造、创新。

何谓创新?根据辞海释义,“创,始造之也”。

根据此意推断,有独到的见解叫创见。

首创未所有的事物叫创造。

文学艺术作品的问世叫创作。

新是指初次出现的,往往相对旧而言的。

孔子一生虽自称述而不作,而事实上是有述有作,是当时知识的集大成者。

他编写、整理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流传后世的宝贵文献就是他温故知新的结晶。

从已知到未知孔子非常善于用已有的文献资料来推断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过去的朝代推测将来的社会。

有一次,子张问孔子:“十世可知也?”孔子胸有成竹地答道:“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认为:殷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袭殷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假定有人继承周朝而当政,就是以后一百代也是可以推想而知的。

孔子反对“不知而作之者”。

他说世上大概有一种人,自己什么也不知道却凭空想象、主观臆测。

不学不思,如何能知呢?孔子自认为绝对不会这样做的,“我无是也”。

他在传授弟子“六经”的时候,在讲到历代礼的发展沿革时就说道:“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他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夏代的礼,我能说出来,但他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

殷代的礼,我也能说得出来,但他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

这是他们的历史文献不够的缘故,若有足够的文献,我就可以引来作证了。

孔子强调以事实为依据是他一贯主张,以致于他的学生子贡一再感叹:“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这是因为道德文章是可视可闻的,而人性与天道是不可捉摸的。

有一次,他的学生季路向他请教有关鬼神之事。

孔子很不高兴地对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不能完全处理好,怎么去讨论处理人与鬼的事;人生活着的的道理都未能弄明白,怎么能懂得死?举一反三孔子善于用启发式教育,他的得意门生颜回曾形容老师的教学艺术高超,“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他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独创了著名的启发诱导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师一方面要把握学生求知欲最强的时机,即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予以启发诱导。

另一方面教师应要求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到举一反三,说出新意来。

在孔子的悉心教导下,他的学生大多都有自己一些独出心裁的见解,或能做到“问一以知十”、“问一以知二” 孔子在教学及日常生活中,总是善于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那怕是与已不同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有所启发,总是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杨。

他与学生子贡讨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问题时,对子贡能联想到诗经中诗句的理解,给予充分肯定,表杨他“告诸往而知来者。

”他的学生陈亢曾经问他的同学,也就是孔子的独生子伯鱼一句话“子亦有异闻乎?”从伯鱼的回话中。

陈亢居然能有大收获:“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可以说,这都是孔子平时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的结果。

叩其两端孔子强调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训练,叩两端就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从考察事实的不同方面入手,辨别是非,进而解决问题。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有一次,有人向孔子请教问题,孔子并不了解这方面的情况。

但他从这个问题的首尾两端、正反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和解决办法。

孔子还常用这种方法去训练学生,启发他们进行求异思维和创新思考。

有一次,他和子贡讨论什么样的人是好人,什么样的人是坏人的问题时,孔子就借机教给子贡这种辨证思维的方法。

子贡问:“乡人皆好之,何如?”孔子说:“未可也。

”子贡又问“乡人皆恶之,何如?”孔子回答说:“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由此得出好人的标准应是:全部的好人都喜欢他,全部的坏人都痛恨他。

反之,则是坏人。

这种思维方法,注意了事物的对立面,在分析矛盾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判断。

孔子强调学与思并重,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结果。

在学习过程中,必先掌握丰富的知识材料作依据,然后凭借这些材料作有效的思考。

怎么样去思呢?孔子提出了“九思”,强调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全面性、完整性的训练。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从看、听、说等九方面入手,强调观察时要看清楚,听话时一定要听明白,发表言论一定言之有据,并对自己的话负责。

二、教学相长讲到古代的师生关系,人们总会提到师道尊严。

认为师生之间壁垒森严,老师十分威严,动不动斥责或施之于棍棒,甚至有人还把孔子作为提倡师道尊严的第一人。

事实上,孔子对学生是非常平易近人的,也很民主,常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

一部记载了大量孔子师徒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教学相长的故事。

教学相长一词虽语出《学记》,而《学记》主要是记载和总结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教学经验的。

因此,也可以说教学相长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真实情况的写照。

各言其志《论语》中关于孔子教学情况记录中最著名的事例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言志的事例了。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平和地对学生说,“我年纪大了,不会再去从政了。

平时都说没有人了解你们,假若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想干什么?”子路抢先发言,然后其他弟子一一作答。

最后到了曾皙,曾皙说:我与他们三位的志向不同。

暮春三月,与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小孩,谈论谈论学问,唱唱歌,跳跳舞,岂不快哉。

公西华请孔子评论一下,孔子说:只不过是“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他不但没有批评曾皙这种休闲的生活态度,反而觉得对自己启发很大,赞同和向往这种教书育人,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

由此可见,孔子与学生相处是十分随意,气氛轻松。

学生可以一边听同学和老师对话,一边可以自己演奏音乐,自得自乐。

孔子既不强求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又乐于接受吸收学生的正确见解,从善如流。

正因为如此,学生可以与老师大胆交流,畅所欲言,为教学相长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论语》中大量记载了这方面的故事。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说,如果卫国国君让我执政,我第一件事就是“正名”。

子路当面与孔子争辨的起来,认为老师太迂腐了,执政与正名有什么关系。

于是孔子一面批评子路强词夺理,一面为他解释为什么要从正名入手。

师生两人虽近乎对骂,但孔子毫不介意,最终以理服人。

相互启发孔子晚期的学生子夏是孔门四科教学中的文学人才,有一次,子夏引用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来请教孔子。

孔子说:有酒涡的脸,笑起来才美丽,有黑白分明的大眼睛,才能顾盼生情,美丽的花卉是画在洁白的底子上的。

子夏由此引申到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

孔子听了非常高兴地说:“你真是个能启发我的人,现在我可以和你进一歩讨论了。

孔子的学生在各种场合都敢于用孔子的话反驳孔子,孔子也乐于接受意见,修正自己的观点或做法。

有一次,孔子到子游做县长的武城,听到了弹琴瑟唱诗歌的声音,就笑着说:“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说,治理这种小地方,用不着教育。

子游听后就反驳说:从前我听老师讲过,做官的学习了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习了就容易治理,教育总是有用的吧。

孔子听了这番话后很高兴,连忙对跟随的学生说: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那句话不过是同他开个玩笑而已。

孔子曾想应邀到晋国的佛刖处谋职,子路知道后,就出面阻止说:“从前我听老师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

如今佛刖盘踞中牟谋反,你却要去为他做事,这怎么行呢?” 最后,孔子听从了子路的劝说,放弃了为佛刖做事的念头。

孔子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对提不出不同观点的学生,反而有些不满。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孔子在许多场合称赞“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能做到“其心三月不违仁”孔子还把颜回视为知己,曾感慨地颜渊:“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用之,则做出成绩,不用,就藏起来,除了你我,还有谁能做得到呢?尽管孔子如此器重颜回,但对颜回唯唯诺诺,从不提不同见解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不违如愚”。

子路虽经常顶撞孔子,但孔子内心还是对他爱护有加。

当子路遇难的消息传来,孔子悲痛不已。

可以说孔子是教学相长的榜样。

以友辅仁孔子不但在教学上提倡当仁不让、教学相长,同时在道德上也师生相互砥砺,做到以友辅仁。

孔子要培养智仁勇艺俱全的从政者,因此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

他认为教育人首先是教人做人的教育。

一个统治者应该是一个卓而不群的君子。

而君子应做到智者不惑、仁者不惧、勇者不忧并且多才多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