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的教育学思想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合集下载

借鉴孔子仁学思想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借鉴孔子仁学思想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借鉴孔子仁学思想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借鉴孔子仁学思想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教育因素,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我发现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孔子成功办学的重要原因,也是他教学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孔子与学生建立起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跟他的仁学思想分不开的.孔子的仁学强调"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上忠信,徙义,祟德也",等等.认真学习和运用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于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获得教育教学的成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者:祝曦阳杨高益作者单位:浙江省江山市实验小学刊名:中小学校长英文刊名:PRINCIPAL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年,卷(期):2008 ""(4) 分类号:关键词:。

浅谈孔子的教育学思想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5篇

浅谈孔子的教育学思想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5篇

浅谈孔子的教育学思想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5篇第一篇:浅谈孔子的教育学思想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浅谈孔子的教育学思想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摘要:教育活动是由“教”与“学”两类相依相存、相互规定和相互建构的活动复合构成的。

《学记》提出:“亲其师,信其道”。

《师说》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也强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这些都充分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古代有名的教育家中,当属孔子为最。

孔夫子门下弟子三千,学生无不对他尊重敬仰,而夫子亦热爱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孔子和其弟子堪称良好师生关系的典范。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教育力量,它对学生接受教育的意愿起着制约作用,影响着整个教育过程的效果,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教学的质量。

《学记》提出:“亲其师,信其道”。

《师说》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也强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这些都充分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在孔子的思想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民主平等。

从古至今,教学活动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平等现象。

学生惧于教师威严的身份唯唯诺诺,而教师也习惯了学生的服从更加妄自尊大。

师生之间只有命令与服从,没有了心与心的交流。

不良的师生关系,不仅影响教学效果,更有可能引发难以挽回的悲剧。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使教师与学生处于民主平等的地位。

师生之间爱的河流是双向流动的,教师和学生如果能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彼此真诚相待,互相尊重,无拘无束,教学相长,平等对话,互敬互学,在这样的关系中,才能真正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才是最理想的师生关系。

在孔子和他的弟子身上我们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平等。

《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在和他的学生谈到颜回时,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浅析孔子的师生观

浅析孔子的师生观

浅析孔子的师生观摘要: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深邃思考总结出来的师生关系思想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值得广大教师深入思考和认真借鉴。

在对中国教育史上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孔子的师生关系观作出初步的探讨和分析,从而借此能推演出对此问题更深入并有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师生关系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润滑剂,它能促进教育教学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

教师要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既要对学生平等相待,说话要温和,更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要用学生应当遵守的言行准则规范他们。

《论语》中说:“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意思是说,孔子温和而又严肃,有威严而不凶猛,恭谨而又安详。

我认为,“温而厉,威而不猛”应当成为处理当今师生关系的准则。

首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要尽力和颜悦色地对待学生,用自己的修养来影响和感染学生。

孔子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要知道学生也是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一旦发现了学生的一点问题就横加指责、粗暴对待,一则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二则师生关系必然僵化。

《论语·先进篇》中,孔子让学生谈自己的志向时,“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应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孔子听了认为子路“其言不让”,是不谦虚的,但没有批评他,只是“哂之”。

试想,如果孔子以自己师长的地位动辄对子路挞伐,那么他们会成为形影不离的亲密无间的师生吗?不要动辄批评学生,不要总是板着面孔对待学生,那样学生会觉得你面目可憎,师生关系怎么会融洽呢?孔子的学生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意思是说,侍奉君主,如果频繁地提意见,就会招致羞辱;对待朋友,如果频繁地提出批评建议,就会招致疏远。

我们也可以说,假若为师者要与学生成为真正的朋友,那就不要紧抓学生的“辫子”不放。

孔子教育思想启示教师进入多种角色和谐师生关系

孔子教育思想启示教师进入多种角色和谐师生关系

37笔者以为,新时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学习孔子教育核心思想,能让教师进入三种角色,即教师在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启示下做人格上的平等者,在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启示下做精神上的引领者,在孔子“学思并重”思想启示下做知识上的传导者。

一、教师在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启示下做人格上的平等者。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带了拜师挚礼,没有我不教育的人。

这显示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所招收的学生众多,除南宫敬叔和司马牛外,像颜回、卜商、仲弓、原宪、伯牛等大多出身寒门,其余多出身贫贱。

孔子当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学生说过这样的话:“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先进》)意思是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话)。

这可以看出孔子非常地尊重学生。

很多学生在孔子面前能够侃侃而谈,大胆发表意见和看法,这应该和孔子平时平等相待他们息息相关。

而现在,一些教师还是有着师道尊严的错误观念。

从维护纪律和秩序等方面看,师生之间是一种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这在某种意义上能说得过去。

但是教师不是监管,视教育为管学生、管纪律、管问题,按自己的情绪去数落学生,那就容易走到学生的对立面,要么彻底地孤立自己,要么彻底地孤立学生。

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思想对教师影响甚深,教师稍不留意便被迷惑,从而陷入师生关系不平等的泥淖。

然而,对于师生关系,究其本质,从人格上看,双方应当建立相互平等的关系。

不但古时的孔子老师能平等相待学生,现在还有《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等法律层面的规定。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

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指出:尊重未成人的人格尊严。

教师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都应当以法律法规为底线,以师德师风为准绳。

教师自认为责任心很强的那种“我是为了你好”做法未必正确,比如对实在不像话的学生,动手打一下,虽然教师把握好了分寸,不大可能打出什么问题,但这就表现出师生间人格上的不平等。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师生观探析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师生观探析

兰台世界2012·9月下旬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其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着历史的发展和我国国民性格的形成,尽管两千多年过去了,他的思想并没有从我国的社会生活中消退,反而在新的时期与新的思想意识结合,萌生出新的思想成果,并且伴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走向世界。

尽管孔子的思想成果光芒四射,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他作为一个教育家所作出的贡献。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17岁即收学徒办学校,直至他73岁时去世。

他一生都在从事教育工作,在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总结之后,孔子总结了许多教育思想,这些思想中,最引人瞩目、后世谈论最多、对我国教育思想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师生观思想了,本文将集中探讨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师生观思想[1]。

一、孔子师生观思想的基础1.教师修养。

孔子认为教师的个人修养是他从事这个职业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他达到教育学生的这个目的的前提,是保持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很好的修养,就不配当一个老师,也不能教育好学生,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同时,不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个人素质也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师生关系自然可想而知。

孔子的言传身教足以证明他的良好修养[2]。

2.情感交流。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师生之间必不可少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引导思考的细节中需要情感的交流,在日常的生活中,在培养师生感情、促进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情感交流,保持师生间的和谐关系,最终有利于教学。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得知,孔子与学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情感交流和思想启发颇为频繁。

3.以生为本。

教育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有能力、会思考的人才,所以教育的一切活动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教师应该本着为学生服务为宗旨,教育机构也应该以学生为服务对象。

孔子的言行以及他所创办的教育机构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宗旨。

二、孔子教育思想中师生观的主要内容1.教师观。

(1)以身作则。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老师,首先就要端正自己的行为,如果不能保持自身的品质,就不可能去教育学生、传授知识。

浅述孔子教育思想中对学生和老师的要求

浅述孔子教育思想中对学生和老师的要求

浅述孔子教育思想中对学生和老师的要求发布时间:2021-07-06T11:29:46.64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7期作者:杨枝奇[导读]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杨枝奇六盘水外国语实验学校贵州六盘水 553600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其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那么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对学生和老师的要求都会有哪些呢?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对学生和老师的要求,笔者经过学习和总体分析,可以将其简单地概括为“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

也就是说对学生要求是“学而不厌”,对老师要求是“诲人不倦”,教育需要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相结合。

孔子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学习态度方面,即上文所说到的“学而不厌”。

我想在世间是没有谁不厌倦自己不喜欢、不感兴趣的事的。

对学习要做到学而不厌,那首先得喜欢学,对学感兴趣。

对此孔子提出了几个观点,首先是“乐学”,即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也就是说,只有把学习当作乐趣,迷上了学习,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效。

其次是“时习之”,即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也就是说学习要不时地进行温习,那是一件快乐的事。

这里我换个说法就是“学而实习”了,记得牢了,有一定成就感了,那么对学的喜欢、兴趣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

再次就是虚心好学。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韩愈《师说》)在学习过程中就是要摆正好自己的心态,虚心求学,即孔子之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师生关系与教育理念

《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师生关系与教育理念

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师生关系与教育理念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这些对话不仅揭示了孔子的教育观念和原则,也展现了他与弟子之间特殊且深厚的师生关系。

本文将详细分析《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师生关系以及孔子的教育理念。

师道传承在《论语》中,孔子被称为“圣人”,而他的弟子们被称为“贤人”。

这种尊称体现了古代中国重视师道传承的观念。

按照儒家思想,学生应该尊重老师,接受老师的教诲,并把老师所教知识和道德观念发扬光大。

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孔子与他的弟子之间建立了良好而独特的关系。

虽然学生们对待孔子怀有尊重之情,但他们并不畏惧孔子。

相反,他们大胆提问、质疑和辩论,与孔子进行不断的思想交流。

这种开放而包容的学习环境使得弟子们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从中获得启迪。

师生互相尊重孔子一直强调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但同时他也相信老师应该尊重学生。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才能和优势,老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潜力并引导他们发展。

他常常称赞学生们的进步,并鼓励他们追求更高的目标。

弟子教育理念孔子的教育理念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格,注重道德修养和知识积累。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仁、义、礼、智等美德,以及各种实用技能。

孔子提倡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实际操作来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师道渐进根据《论语》记载,弟子在孔子身边接受教育的时间各不相同且有阶段性。

初时,弟子们被视为学徒,主要学习孔子的言行举止以及基本道德规范。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接触更高层次的知识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这种渐进式的教育方法有助于弟子们逐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教育目标与成就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一批有品德和智慧的领导者,他们能够在政治、社会和家庭等各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对弟子们构建了深厚、长久的师生关系,孔子成功地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传授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结论《论语》中孔子与弟子之间建立起独特而深厚的师生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儒家教育体系。

论述孔子的教师观及启示

论述孔子的教师观及启示

论述孔子的教师观及启示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他的教师观念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孔子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学生的榜样和启迪者。

以下将从孔子的教师观及其启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孔子的教师观可以概括为“三种教”,即慕思教、传道教和诲人不倦。

慕思教是孔子自己的教育方式,他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学生,让学生模仿他的行为,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

传道教则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和技能。

诲人不倦则是指教师要不断地教导和引导学生,让他们不断进步和成长。

孔子的教师观可以给我们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首先,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

孔子认为教育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的事情,教师应该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学生。

其次,教师应该注重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和技能。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如品德修养、道德观念等。

最后,教师应该不断地引导和教导学生,让他们不断进步和成长。

总之,孔子的教师观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现代教育也有很大的启示。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注重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不断引导和教导学生,让他们不断进步和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孔子的教育学思想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摘要:教育活动是由“教”与“学”两类相依相存、相互规定和相互建构的活动复合构成的。

《学记》提出:“亲其师,信其道”。

《师说》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也强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这些都充分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古代有名的教育家中,当属孔子为最。

孔夫子门下弟子三千,学生无不对他尊重敬仰,而夫子亦热爱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孔子和其弟子堪称良好师生关系的典范。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教育力量,它对学生接受教育的意愿起着制约作用,影响着整个教育过程的效果,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教学的质量。

《学记》提出:“亲其师,信其道”。

《师说》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也强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这些都充分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在孔子的思想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民主平等。

从古至今,教学活动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平等现象。

学生惧于教师威严的身份唯唯诺诺,而教师也习惯了学生的服从更加妄自尊大。

师生之间只有命令与服从,没有了心与心的交流。

不良的师生关系,不仅影响教学效果,更有可能引发难以挽回的悲剧。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使教师与学生处于民主平等的地位。

师生之间爱的河流是双向流动的,教师和学生如果能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彼此真诚相待,互相尊重,无拘无束,教学相长,平等对话,互敬互学,在这样的关系中,才能真正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才是最理想的师生关系。

在孔子和他的弟子身上我们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平等。

《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在和他的学生谈到颜回时,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问子贡和颜回比,谁强些?子贡说我怎能和他比,他能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

孔子说你不如他,我自己也不如他。

他从颜回身上看到了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

孔子不以圣人自居,谦虚好学,与学生完全处于一种平等地位。

在《论语》中,老师与学生平等对话是贯穿全书的一个特征。

《论语·公冶长》记载:“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孔门的老师与弟子围坐一起,各抒己见,毫无顾忌。

这是孔门最常见的一种讲学方式。

而此时,子路发言总是带有侠勇之气,而颜回的讲话谦虚、谨慎,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学生与教师都各有所得。

2、尊师爱生。

学生对教师尊敬信赖,教师对学生关心爱护,是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心爱护学生是期望他们承担起建设未来的重任。

教师要把爱的甘霖洒向所有学生,因为只有用爱浇注的教育才是最完美的教育。

孔子高扬“有教无类”的旗帜, 这是师爱的最高境界。

他把师爱惠及每一个学生,所收学生不分贫贱,不分老少,不分智愚,不计前科,而且聚弟子三千之众。

可见,孔子是本着一颗仁爱之心为平民办学,在下层中“诲人不倦”,这是何等高尚神圣的师爱情怀啊。

孔子和他的学生之间互相尊敬,吃住在一起,感情深厚,关系融洽,情同手足。

孔子弟子颜回之死令孔子伤痛至极,倍感遗憾。

《论语·先进》记载,“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

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过度了!孔子说:是悲伤过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为谁呢?他看到他的学生闵子蹇、子路、冉有、子贡的表现,感到由衷的高兴。

原宪家贫,他常接济。

冉伯牛有病,他去看望,并十分感伤。

他和学生之间亲密如同父子兄弟之情。

孔子赢得三千弟子的信赖,并取得辉煌的教育成果,与他对学生的深厚感情是分不开的。

爱是相互的。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扶持和引导。

因此,学生又必须尊重教师,信赖教师,依靠教师。

《学记》提出:“师严而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古时天子上朝面南而坐,臣子北面而朝。

若天子到学校向老师请教,则面东,教师面西,不以臣子相待,以表示尊师重道)”,“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君主尚且可以不以臣下之礼对待老师。

学生对教师的尊敬来自于教师的渊博学识、高尚的品行和崇高的威望。

从而使学生对老师感到一种威严而信服的精神力量。

这种力量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

在《论语》所纪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不愧是为人师表的典范。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正因为如此,学生们对孔子不倦的教导很感动。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

”颜回的感叹是学生对老师的最高赞叹。

也只有像孔子这样的老师,才获得如此崇高而近乎神秘的描述。

孔子的弟子曾陪伴孔子周游列国14年之久,足迹遍布卫、陈、蔡、曹、宋、郑、楚等国。

在陈、蔡曾被兵马围困,绝粮7日。

所到之处,不受欢迎,到处碰壁,被人骂作“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累累如丧家之犬”。

尽管如此,他的弟子们仍始终跟随左右,不曾有半点异心。

孔子逝世后,学生为他守孝三年,“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

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

”学生们深深怀念着这位伟大的父亲般的恩师。

这充分体现了孔子与弟子之间深挚的师生感情。

我国古代也流传下许许多多尊师敬师的感人故事:如程门立雪,秦始皇拜荆条,张良拜师等。

3、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就是群体成员在心灵上的协调一致与互相谅解。

师生心理相容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在心理上彼此协调一致,相互接纳。

心理相容会造成师生之间融洽的气氛,对维系正常的师生关系起着良好的情感作用,对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师生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关系。

师生之间一般要经历“接触、亲近、共鸣、信赖”四个步骤,才能建立起较为亲近的关系。

师生之间要加强在思想、情感、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双向交流。

通过这种交流,可以建立起友好、理解、亲近的心理关系,形成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心理环境。

所以,要创造条件,加深师生之间的了解,缩短师生之间心理上的距离,从而建立起真诚的师生关系。

综观孔子的育人生涯,他从来没有把教师的地位看得多么神圣。

相反,他说“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孔子也从来没有把“师”的地位绝对化,他认为“能者为师”。

由于每个人都有长于别人的地方,因此教师的角色不是完全固定的,师生有时也会发生角色转换,从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心理相容还包括教师要善待后进生,发扬孔子的“恕道”精神。

孔子给后人树立了一个良师的形象。

《论语·阳货》论述“仁”的含义是“恭、宽、信、敏、惠”,把“宽”放到了第二位,《论语·里仁》也有“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就是说,教师要以宽厚的胸怀,善于与性格、品行、智商有差异的学生,甚至后进生实现心理交融。

《论语·述而》提出:“与其沽也,不保其往也。

”即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灵中还有善的一面,不能因为他有缺点就全盘否定,而是着眼发展,既往不咎。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暇豚,陵暴孔子。

”子路对孔子不礼貌,但孔子并不计较,而是循循善诱,感化了子路。

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们。

那样,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他们追求上进的希望之火4、教学相长。

教师与学生互切互磋、教学相长,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方法。

教育教学活动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

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师生存在着相互促进、彼此推动的关系。

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品德修养的提高,不能单靠教师的传递,还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体验、修炼。

教师的作用只是做学生掌握知识的领路人,提高觉悟的启迪者。

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与思考。

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知识学问是广阔无垠的。

一个再好的老师,他的知识往往也存在局限性。

正如韩愈所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说明,教师尽管闻道在先,但并非尽知天下之事。

因此,教师就需要了解自己的学生,从学生身上汲取营养和智慧。

对于教师,孔子主张“学无常师”,“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可以择善而从之。

对于学生,孔子认为“后生可畏”,主张“当仁不让于师”。

荀子提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冰。

”也体现出教师与学生水乳交融、老师应虚心向后辈学习,学生也会后来居上超过老师的思想。

教师要善于根据来自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思路、修正教学方法、完善知识结构,这就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