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孔子的思想与教育

孔子的思想与教育

孔子的思想与教育春秋时期,孔子被尊为我国古代哲学家兼教育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对于世界各国的教育都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的儒家思想,其核心是“仁”。

它强调了对人类的尊重,也就是说,要尊重人们互相之间的关系。

孔子认为,如果人们尊重和爱护其他人,那么社会就会和谐。

整个儒家思想的发展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展开的。

在儒家思想里,道德准则和文化传统都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尊重并继承文化传统,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既强调了道德,又重视实用。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有道德修养、善于思考、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而不是仅仅追求升学率或者发展经济。

他提倡“原则强于规则”,意思是说,“规则”只是表面上的东西,而“原则”才是最重要的。

孔子主张“教育要因材施教”,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因人施教,使其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三、孔子的教育方法孔子的教育方法充分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最好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

他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讲授经典文化和道德准则:孔子认为,经典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准则,因此应该通过讲解经典文化和道德准则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2. 重视礼仪规范:孔子认为,礼仪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规范,因此应该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

3. 强调语言表达:孔子认为,语言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因此应该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4. 以问答为主要授课方式:孔子认为,学生只有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因此应该采用问答的方式来教育学生。

四、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仍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应该注重道德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2. 教育应该注重实用性,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之一,在他的生平和思想中,教育思想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孔子的教育思想如此伟大,以至于它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是:民族性、生命性、思辨性和道德性。

这些特点导致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复杂性和完整性,同时也说明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的民族性孔子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价值观。

孔子始终坚持“以天下为己任”的信念,他认为教育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而且是国家和民族的事情。

他希望通过教育,使学生掌握中国文化传统和智慧,塑造自己的人格,从而使整个民族更加强大。

二、教育的生命性孔子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造就和自我完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

他认为,教育应该使学生富有生命活力,使他们的精神得以升华和发挥,而不是仅仅掌握知识和技能。

三、教育的思辨性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思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应该通过不断的思考、探究和反思得到提升,同时,他也主张对于多个观点的碰撞,该以开放心态、审时度势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这种思辨性的教育理念,鼓励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育的道德性孔子的教育理念主张道德修养和道德约束。

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决定了他的成长和发展。

孔子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培养,他强调学生应该遵守道德准则,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注重人文关怀,而非把人视作工具,这种特点让孔氏教育思想变得更加人性化。

总之,孔子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民族性、生命性、思辨性和道德性,这些思想不仅对古代中国影响深远,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学习和研究,对人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尊重传统文化、弘扬和创造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创办私学,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篇一《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主要言行由其弟子整理编纂成《论语》一书,其真实详细地记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一书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其对我国的传统教育以及教育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千多年过去了,孔子所倡导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孔子《论语》教育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是我国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万世之师表”,和其童年的成长经历分不开。

据《史记》记载,孔子幼年时便失去了一个完整的家,其父在孔子仅三岁时便离他而去。

孔母颜徵在为更好地教育孔子便移居曲阜阙里。

孔母的心血没有白费,孔子幼年时就极为聪明好学,其自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在学习之余,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待孔子刚步入成人阶段时,其母颜氏也撒手人寰。

父母的离世使幼年的孔子过早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生活的磨砺也使孔子很快地成长起来;孔子在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了,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孔子自云:“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纵观孔子一生,其十七岁开馆办学至七十三岁去世,教学实践长达半个世纪;其教育成果也相当丰富,取得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伟大教育成果。

一、孔子对教育的态度和看法孔子对待教育的态度是严谨、认真的,同时他也认为学思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首先,孔子肯定了学习的重要价值,他认为学是教育的基础。

他在《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意思是说:“经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其又云“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孔子是中国古代最崇高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相信大家都听过著名的孔子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也许大家不知道其实它是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

下面,我将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两个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孔子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1. 教育的目的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人要先学会做人,才能做好全家,再行治国平天下。

2. 教育的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十分强调学习和传承。

孔子认为,学习过去的故事和经验,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3. 教育的内容孔子认为,教育的内容分为德、智、体、美四个方面。

德是为人处事的道德规范;智是知识技能的熟练掌握;体是强身健体,增强体魄;美是人文艺术的修养。

4. 教育的道德规范忠、恕、礼、义、廉、耻是孔子提出的六大道德规范,这些规范被孔子奉为立身之本。

5. 教育的师道孔子认为,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教育者要为学生建立并坚守道德规范,并且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学生,使其受到良好的教育。

二、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1. 对中国教育的深远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既重视传统又秉持开放,强调以保持传承为前提条件,以发扬创新为归宿。

这个思想在中国教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孔子强调的“温故而知新”,不仅表现在中国教育传统中继承了中华文化精华,同时也在进一步创新中不断调整适应当代发展。

2. 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孔子强调的教育的目的和方法,不仅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整个人类文明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孔子关注的是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修养,他的教育理念寄托了对人类未来的期待,他提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念,对当代世界的人才培养与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 对国际教育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学院建设和孔子文化普及计划的推动,都是孔子教育思想国际化推广的结果。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孔子教育思想的运用,逐渐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教育中。

孔子教育思想窥探

孔子教育思想窥探

孔子教育思想窥探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和推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让我们来一起窥探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孔子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学以致用”,他认为学习知识、修养自己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实现自我价值,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

因此,他强调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二、修身养性的教育思想孔子强调“修身养性”,认为一个人不管是在什么领域取得的成就,都取决于他的性格和品德。

他鼓励人们要追求自我完善,注重自我修养,强调要让自己变成一个内心丰富、品德高尚的人。

他认为,只有通过深入反思自己可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人才能够更好地获得情感和智慧的提升。

三、重视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孔子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教育,他认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能力和兴趣爱好,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他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在实际表现中的优势和不足,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

四、强调家庭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孔子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他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长是孩子最早接触的老师,因此他强调家长要有责任和义务给孩子合理的指导。

同时,孔子还强调要传承民族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中,教育后代懂得如何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涵盖了广泛的方面,无论在教育的目的、方法还是态度上,都有独具特色的见解和思考。

他思考的问题很多都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成长,也为后人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教育思维。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生于公元前551年,逝子公元前479年。

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1、立志有恒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

他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现在和将来的关系时,总是教导学生立足于现在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方向。

孔子常和学生们“言志”,一天,他对学生颜渊、子路说:“你们何不谈谈各人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拿出车马、衣服、皮袍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洲说:“我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说:“我们愿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通过与学生无拘束的谈话,示意学生朝着“仁”道的方向去修养去提高,这是他指导学生立志的一种方式。

孔子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

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

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和阶段性。

孔子教育学生“志于仁”。

“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与理想,他要求学生以“仁”指导日常的道德行为,坚持道德信仰而不动摇。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要求君子在吃一顿饭的瞬间也不要离开仁德,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不要离开仁德,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也不要离开仁德。

他要求学生“骂信好学,守无善道”,对仁德和理想要鸳信,要好学,要坚守,并用生命去捍卫。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即要求君子仁人,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要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有哪些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有哪些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有哪些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用八个字来概括的话,就是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作为春秋末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上,孔子倡导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倡导根据每个人特点的不同因材施教,同时也提倡严谨的治学态度。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

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

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孔子影响孔子提出了儒家学说,尽管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而《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于“仁爱”和“中庸”,即“和为贵,恶不相射”的道德标准
和“十二经”的文化经典。

首先,孔子教育思想注重道德修养,提出“仁爱”作为指导人们行为的标准。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独立于自然界,是因为人有良知和人性,而良知和人性的本质就是仁爱。


孔子来说,仁爱不仅是对亲人、朋友和社会成员的友爱关怀,更是对任何人的尊重和同情。

因此,孔子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良知、仁爱、正直和尊敬,使其成为具有高度道德抱负的人,具有“忠、孝、仁、义、礼”等中华传统美德。

其次,孔子教育思想强调求知和自我修养。

孔子认为,追求知识和自我修养是人类的
使命,教育应该是实现人类价值的手段之一。

因此,孔子主张学生应该读书、沉思、欣赏
和学习优秀的人们的品德和思想。

学生应该把精力放在刻苦学习和自我修养上,并且要通
过深入学习和实践,实现知行合一。

第三,孔子教育思想注重对孝道、礼仪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孔子的眼中,家庭是文
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因此,孔子教育非常注重弘扬孝道、礼仪和传统文化。

孔子认为,教
育应该通过培训学生的行为和语言,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有文化素养、有人文关怀和有道
德修养的人。

通过以上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受到了举世瞩目的尊敬和崇拜,而孔子教育思想则成为了中国教育的基石。

在现代,我们也应该从孔子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使教育成为实现人类价值和社会进步的重要
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摘要:尊师重教是儒家学派的优良传统,历史上大部分的儒家学者都是教育家,当代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曾说:“儒家哲学是教育家的哲学”,范文澜先生提出“儒家教育思想理应是中国教育史的一条主线”。

从这个意义上说,探讨儒家教育思想,特别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揭示孔子的教育智慧,对于准确把握孔子教育思想的脉络以及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髓具有深远意义,因此,针对当代中国的教育体制,探讨孔子的教育目标,孔子的教育内容,以及孔子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精神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孔子;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精神儒家教育思想,特别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创立的教育目标,使几千年来中国的学子发愤图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其提倡的教育内容,不仅使中国的教育体制更加完善,也使得中国的教育领域更加广阔,其总结的教育方法,是当代教师引以为自豪的教学工具,为向学生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利器,其归纳的教育精神,不仅是指引中国的教师不辞劳苦的进行教育的精神支柱,也为世界各国教师推进本国教育提供了指路明灯。

儒家教育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一生力求以信示人,力求以德育人,力争以情感人。

在施教方面,他潜心钻研,博学以致教,仁爱而博收弟子,不仅把“学在官府”变成“学在庶民”,也把“学在有限”变成“学在无限”。

孔子作为第一个把文化知识普及到平民中去的圣人,深受各个阶层人民的爱戴与敬仰,孔子不仅提出了具有指引性意义的教育目标,也提出了涉及多个领域的教育内容,以及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方法和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教育精神,真可谓是博大精深,震撼后世。

一、孔子的教育目标其一,孔子提倡广施“仁德”,把他的弟子培养成道德高尚,仁爱有礼,博学多才的君子。

他认为,一个人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仁道”,还要将道德与德行铭记于心,他提倡人与人在交往时要相互尊重,相互敬爱,时时刻刻以君子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社会和谐。

正如《论语·述而》篇中提到的“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正体现了孔子对“道”,“德”,“仁”,“艺”的追求与探讨。

其二,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标除了用仁、义、礼来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另一个重要目标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的著名的“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思想。

事实上,在孔子七十二个得意门生中,从政者为数不少,就连孔子也参与过政事,这说明,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统一的,孔子虽然官运坎坷,但是他依然通过言行身教鼓励其弟子以“仁爱”之心施政于民,以正确的价值观来服务于人民,用正确的“义利观”来效劳人民,达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成就圣贤人格,由内圣达到外王。

二、孔子的教育内容1.孔子在施教时,提倡书本知识、社会实践、道德修养的结合在孔子的教育体系中,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是教育的基础,高尚的道德修养是教育的方向,而学习书本知识和进行社会实践又是实现一个人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手段和途径,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人们学习书本知识和指导社会实践的航标和灯塔。

正如《论语·述而》中“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所倡导的,“文”、“行”、“忠”、“信”的结合,这四教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此外,孔子还在《论语·学而》中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因为“行”“忠”“信”是专门的具体科目,要通过“文”来体现。

2.孔子在施教时,还注重《诗》、《书》、《礼》、《乐》的教育孔子认为“君子不器”(《论语·为政》),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君子,不能只局限于做一个专才,而是要向做一个通才不断努力,可是要做一个通才并不容易,不仅要见多识广,还要有丰厚的功底和学以致用的才能,这就需要学习《诗》、《书》、《礼》,《乐》。

第一,《诗》博大精深,涉及了多方面的内容,如在《论语·为政》中“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就是孔子希望他的学生通过学习《诗》,达到思想典雅而端正。

又如,在《论语·阳货》中“子曰:‘小子何莫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可见,诗教可以修身,诗识可以改知,诗用可以治国。

第二,《尚书》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是儒家五经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

因此,孔子除了自己学习《书》之外,也向其弟子讲解《书》的精华,如《论语·为政》中“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此处,孔子通过讲《书》,使其弟子懂得齐家与为政、治国的关系。

第三,《礼》作为人们生活中潜在的行为准则,对我们的行为起着约束和导向的作用,孔子特别提倡其弟子对《礼》的学习与应用,在《论语·八佾》中“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教授他的学生,礼的根本是,适宜、恰当、和谐。

通过强调礼的实质,引发其弟子深思。

第四,《乐》不仅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也可以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孔子对音乐特别的痴迷,就像在《论语·述而》中说的“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可见孔子对《韶》乐的如痴如醉。

除此之外,孔子还虚心学习音乐,如在《论语·述而》中“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总之,孔子对《诗》、《书》、《礼》、《乐》的教育是十分重视的,就像他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把《诗》、《礼》、《乐》作为修身立事三部曲,以此来振奋志气,达到完美人格。

三、孔子的教育方法1.“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圣人,其教育理念是以人为中心,他从“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出发,认为每个人的心理、智力、能力等不同,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正如《论语·雍也》中“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句话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总则。

孔子为了更好的施教,他从获取知识的角度把人分成四个层次,即“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孔子认为针对这四个层次的人,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孔子在教学方面,反对“填鸭式”的做法,他要求学生“举一反三”,在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疏导,就像《论语·述而》中“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因此,朱熹在充分了解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之上,著:“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讲得就是启发式教学的前提条件,“求通而未得”、“欲言而未能”,离开这个契机的“启发式”则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启而不发。

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在恰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启发式教学,可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3.“比喻式”的教学方法孔子为了使其弟子更好的理解他所教授的知识和道理,有些教学内容或者问题答案,不是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把知识或者道理比喻成一个抽象并且形象、生动的物,让学生自己思考在这个物中隐藏的道理。

如“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孔子通过“器”,这一个字就揭示了通才与专才的区别与联系,鼓励其弟子学习各个方面的知识,向通才发展。

另外,孔子在与子贡的对话中也充分地体现了“启发式”教学,如“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曰:‘瑚琏也。

’”(《论语·公冶长》)这是孔子对子贡的评价,子贡虽然非常优秀,孔子的评价却是“瑚琏”,这一评价,既具有一定高度的肯定色彩,也有一定的惋惜似的否定,令子贡深思。

四、孔子的教育精神1.“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个好为人师的圣人,注重每一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他的弟子颇多,从横向来说,涉及各个领域,不论是平民还是大夫,从纵向来说,各个年龄的都有,不论是小孩还是老夫。

就像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对此句有三种解释,“第一种是:只要给我一点薄礼,我没有不教育的。

第二种是:凡是十五岁以上的,我没有不教诲的。

第三种是:凡是那些能够自我约束又有自觉进取精神的人,我从没有不给予悉心指点教诲的。

”这三种解释都有其道理,总的来说就是受教育者应是机会均等,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权利,都有掌握技能和知识的权利,这种“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在当代社会也发挥着重大作用。

2.“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传说孔子有三千弟子,而孔子认为“受业申通者七十有七人”。

孔子教授的内容涉及文化、道德、音乐等各个方面,其授课方法也使得每个学生心悦诚服,他一生孜孜不倦的教育每一个学生,就像他曾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从精神上说明了孔子认为学无止境,教授别人不知疲倦,也许这就是他一生贡献于教育事业的精神动力。

此外,孔子还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这句话正表现了孔子对“圣”与“仁”的自谦,也表现了孔子对“教”与“学”的自信,孔子正是在不断地追求“圣”与“仁”的同时,才不断地提升自己,进而向大众平民和弟子撒播着他无价的仁爱,深受人们的敬仰。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教育目标准确而精炼,教育内容丰富而精彩,教育方法灵活而实用,教育精神博大而引人深思,这些正确的、积极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不仅可以为我们所用,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孔子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精神也是指引着我们不断投身于教育事业的精神动力和指路明灯。

因此,研究和探讨儒家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参考文献:[1]邵汉明,刘辉,王永平.儒家哲学智慧[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2]安德义.论语解读[M].北京:中华书局,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