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论文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全文如下:

摘要: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关于重视品德培养,引导学生笃信躬行;团材施教,注重循循善诱,发挥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主张博多思,学

以致用等观念,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在深化德育、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

方面的改革,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高教改革;现实启示

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既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

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也带来了大学教育剧烈转型和深刻变化。要落实育人为本、办人民

满意的教育,必须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和人的需求发生的变化,正视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存

在的偏差,从更新思想观念入手来开创高等教育的新局面。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他的教育思想观念“温故而知新”,或许有益于我国高等教育界正在求索的改革创新。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精华

一个新型社会当它步进正常发展轨道的时候,不能不对自己民族的精神及传统文化进

行反思。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探索。不可否认,两千多年

前的孔子的教育思想观念有糟粕和消极的东西。只要我们摆脱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以历

史唯物的辩证思维方法,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社会人生精论和富有哲理的箴言,遵循“古为

今用”的原则,获得借鉴和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的源点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他主张仁政德治,社会各阶层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以“和为贵”,促进人和、家和、国和、天地人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

品德高尚、博学多才、和谐的人。他以“学而优则仕”、“有教无类”等理念,致力于育人,借以来推动社会的全面和谐。这种力主促进和谐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本文只能针对

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作简要介绍。

1.德者本也,笃信躬行。

“德治”是儒家的政治思想,强调道德教化,反对单靠政令刑罚治国。在育人上,提

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即学的原则在于发扬光明的德性,革

新民心,达到完善。明确指出“大德者必受命”,“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德其名,必得其寿。”“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即只有品德高尚才能承担大任,得到地位、名利、人们的信任和长寿。这里显示出功利性,但只要理解马克思所说的“思想一旦离开

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这种功利追求是合乎人之常情的。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学”的基础和前提。他说:“弟子入则孝,出

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

而不仁如乐何?”指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提出仁德的外

在标准是“刚、毅、木、讷木意质朴,讷意谦虚”,实践仁德的标准为“恭、谦、信、敏、惠”。达到仁德的方法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强调要以制度约束自己,以己推及别人。而道德的最高

境界子曰:“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毛泽东指出:“孔子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

但孔子仅从教育人的角度做了浅显的解释:“不偏于狂,不偏于狷急躁”,“择而两端”,“善则称人,过利称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使对立面统一、联结、平衡、和谐。在品德修养上,孔子强调从自己做起,从所能接触的人和小事做起,要重视“修身”、“齐家”、“爱人”、“亲亲为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不以言举人,不

以言废人”、“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提出“益者三友”、“益者三乐”、君子有“三

愆过失”、“三戒”、“三畏”、“九思”《论语》季氏篇,以及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

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都主张从自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些思想对学者品

德修养及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很有借鉴意义。

2.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他爱学生,“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哭得很悲痛,别人劝解时他说:“我不为这个人悲伤又为谁呢?”伯牛病了,他前去探望,握着伯牛的手曰:“斯人也而

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他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提倡“当仁,不让于师。”

鼓励学生崇尚真理。和子夏讨论《诗》后,说:“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孔子问子贡:“是你行还是颜回行?”子贡说:“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孔

子说:“我和你都不如他。”还认为“子路好勇过我。”联系“三人行必有我师”,“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种谦虚的态度,促进了师生互敬互学、教学相长。

他很注意观察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秉性、特长,有针对性的施教。诸如“由也果”、

“赐也达”、“求也艺”,“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孔子在《论语》中和学生七次讨论“仁”,但回答每次都不同。樊迟问“仁”三次,先后回答是:“爱人”、“先难而后获”、“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

弃也。”司马牛问“仁”,回答是“其言也讱说话笨一点。”子张问“仁”,回答是:“恭、宽、信、敏、惠。”这些回答都有一定的针对性。《论语》中多处记载孔子与弟子

平等友好地探讨学问,如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讨论治国的方法,孔子认为他们都

没有谈到根本,仍然说:“这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言其志也!”子路和冉有同样:“听

到了就行动起来吗?”这个问题,孔子回答完全相反,公西华感到疑惑,想问个明白。孔

子说:“冉有总是退缩,故进之;子路好勇过人,故退之。”对个别学习有困难想打退堂

鼓的人,孔子进行鼓励。冉求曰:“非不说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