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及对现代教育意义论文

合集下载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对现代教育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介绍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存在的现代意义,希望能帮到你。

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应该是"有教无类".在孔子之前,贵族阶层垄断了文化教育权,平民阶级没有受教育的可能,教育仅仅是局限在最高统治阶层范围之内的事,办教育的目的,也只是为统治者培养接班人.学校的贵族化,阻碍了文明的普及与发展,也扼杀了平民百姓的求知欲望.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便打破历史的陈规,创办私学,明确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思想.他认为,凡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而从善,应该一视同仁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教育不能被贵族所垄断.这一教育思想的提出,开创了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创举,也是人类教育史上一项很有革命意义的突破.孔子所创设的私学,也成了中国教育史上与"学在官府"相对立的"学移民间"的划时代的标志."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一生教育实践的总结.他不分阶级,不分贵贱,不分地域,不分贤愚,只要虚心向学,"自行束修(十条干肉)以上",他一律谆谆进行教育(《论语·述而》).孔子所招收的学生,除南宫敬叔和司马牛外,其余多出身贫贱.孔子从办学开始,直到73岁病逝,即使是在鲁国从政(任大司寇等职)和周游列国的十几年中,也没有中断过他所酷爱的教育事业.他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发展私学,用一生的心血和生命,谱写了成效卓著的教育事业的凯歌,在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历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一个人几乎用了成年之后的所有时间从事教育工作,培养出这么多有用的人才,真可以称得上诲人不倦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孔子的称颂,也是孔子高尚师德的主要内容.孔子经常以此来要求自己.当他的学生以"圣"和"仁"来称赞他时,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孔子教育学生,不但诲人不倦,而且毫无隐瞒,因而赢得学生们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景仰.孔子死了,学生们如同死了父母一般,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守孝三年.子贡深得老师器重,师生之情胜过父子,他为孔子守墓长达六年.有这样诲人不倦的老师,才能有这种守庐三年、六年的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在教育教学方面,孔子有许多发明创造.其中有些创见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仍不失其真理的意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就是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来者不拒,这样,学生之间,在年龄、性格、爱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孔子曾对有的学生作过评价: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子路》)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同上)由此足见他对学生们的了解.为了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他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 "因材施教".以《论语》中孔子对学生请教"仁"的不同回答为例,就可说明这个问题: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十二)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同上)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同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同上)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十七)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他心目中的最高道德标准.五个学生请教这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针对每个人的特点而各不相同.颜渊是孔子的学生中对他的思想理解得最好的一个,所以孔子对他的回答比较深刻、抽象,涉及到礼与仁的关系.仲弓即冉雍,有为政的才能,孔子认为他"可使南面"(《论语·雍也》,意即可以做一个地方的长官),所以当仲弓请教仁德时,孔子的回答就侧重于仁德在为政中的应用.司马牛"言多而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告诫他仁德的人话不多,说起话来好像是迟钝的样子,以此来纠正他性格上的偏差.樊迟的理解能力比较差,所以孔子对他的回答比较具体,告诉他仁就是要爱别人.子张有时过于偏激,办事情好走极端,这种人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则显得不厚道.所以当他请教仁德时,孔子讲得比较具体细致,告诉他如何与人相处.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对现代教育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

关于孔子的论文1500字

关于孔子的论文1500字

关于孔子的论文1500字篇一:孔子论文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影响化学化工学院 20211810010140 姚璐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

历代封建统治者,大都把孔子思想作为制定政策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内涵丰富,应用领域广阔,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他的这些教育经验和原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至今仍对全人类的教育实践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影响:一,有教无类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

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

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

在教育的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

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后一点。

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

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

“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

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做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

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论文

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论文

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论文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加上中外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是一个既充满生机活力又充满矛盾的时代。

以下是“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党中央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就是要用恰当的方法解决诸多矛盾。

当今世界局势正在向多极化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各自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在国际交往中,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既要寻找共同话语,维护世界和平;又要尊重各国的传统,保持各国的特色。

斯人虽远逝,其道冠古今。

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辉煌符号,是当之无愧的。

孔子的文章道德是中国和世界宝贵的精神财富。

孔子敏而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勤于向人请教,不到30岁,就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力图改变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局面。

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他的救世思想在鲁国行不通,到齐国也碰壁。

他周游列国,遭到不少隐士的嘲笑,累累如丧家之狗。

在陈蔡等小国,挨饿受冻,面有菜色。

晚年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孔子思想虽然也受到其他各家的冲击,但并没有消亡,一直存在发展壮大着。

孔子与其弟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在当时诸子百家中就是主要的一家,但所走过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有过匡被围之难,有微服过宋之险,有陈蔡绝粮之苦等等。

他的学派不但没有解体反而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势力越来越大,到了战国时代,成了影响最大的学派。

虽然秦国不用儒家用法家,用武力统一天下,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的封建王朝秦朝,然而,这个貌似强大的王朝,焚书坑儒,造成二世而亡的结局。

贾谊把秦的成败经验概括为一句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刘邦马上得天下,宣称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反驳: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刘邦听后立即改变态度,明白武力攻天下,而仁义守天下。

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从此,儒家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孔子也成为亘古一人的大圣人。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论文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论文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论文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

从他的教育思想中可以得到不少对我们有益的东西。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全文如下:摘要: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

其中关于重视品德培养,引导学生笃信躬行;团材施教,注重循循善诱,发挥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主张博多思,学以致用等观念,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在深化德育、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高教改革;现实启示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既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也带来了大学教育剧烈转型和深刻变化。

要落实育人为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和人的需求发生的变化,正视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存在的偏差,从更新思想观念入手来开创高等教育的新局面。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他的教育思想观念“温故而知新”,或许有益于我国高等教育界正在求索的改革创新。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精华一个新型社会当它步进正常发展轨道的时候,不能不对自己民族的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探索。

不可否认,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的教育思想观念有糟粕和消极的东西。

只要我们摆脱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以历史唯物的辩证思维方法,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社会人生精论和富有哲理的箴言,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获得借鉴和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的源点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他主张仁政德治,社会各阶层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以“和为贵”,促进人和、家和、国和、天地人和。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品德高尚、博学多才、和谐的人。

他以“学而优则仕”、“有教无类”等理念,致力于育人,借以来推动社会的全面和谐。

孔子教育思想学习心得范文(二篇)

孔子教育思想学习心得范文(二篇)

孔子教育思想学习心得范文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目的与方法,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关于教育的重要启示。

首先,孔子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才。

他认为人的德性是教育的基础,而才能是德性的发挥。

这种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对社会有用的。

孔子的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示,使我认识到,我们的教育不能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

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真正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他认为,人文素养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基础。

他强调学生应该学习礼仪、音乐、春秋等人文经典,通过阅读和学习这些经典来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这一观点使我深刻意识到,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只有具备人文素养的人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孔子还强调学生应该尊重师长,学习恭敬之道。

他认为学生应该谦虚谨慎,虚心接受师长的教诲,在学习上要有恭敬之心,不断进取。

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规范。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勤奋钻研,不断进取。

只有具备恭敬之心的人才能真正获取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另外,孔子提倡“学以致用”。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他人做出贡献。

只有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最后,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与时俱进问题。

孔子的教育思想虽然具有很高的普遍性,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的教育理念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需要。

其次是应试教育问题。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德才,但是现实中我们的教育却往往注重考试成绩。

这种应试教育使得学生仅仅追求分数,忽视了德育的培养。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孔子的教育目标、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来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目标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

他认为“君子”应具备道德修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孔子强调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倡导推崇“仁”的道德观念。

他认为“仁者爱人”,只有具备仁爱之心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二、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的教育理念主张以“教育天下”为宗旨,认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责任。

他提倡普及教育,主张教育的普遍性和公平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只有通过教育,人们才能获得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知识,提升个人素质,为社会作出贡献。

三、孔子的教育方法孔子提出了“学以致用”的教育方法,他认为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

他主张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学生,以身作则地影响他们。

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他强调学生应具备自律、勤奋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此外,孔子主张以“礼”为基础的教育,他认为学生应学习和尊重传统的礼仪规范,使他们在社会中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行为准则。

四、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这对于传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普及和公平,这对于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孔子的教育思想提倡以德育为先,这对于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总结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君子”,倡导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念,注重教育的普及和公平性,强调“学以致用”的教育方法。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创办私学,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篇一《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主要言行由其弟子整理编纂成《论语》一书,其真实详细地记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一书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其对我国的传统教育以及教育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千多年过去了,孔子所倡导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孔子《论语》教育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是我国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万世之师表”,和其童年的成长经历分不开。

据《史记》记载,孔子幼年时便失去了一个完整的家,其父在孔子仅三岁时便离他而去。

孔母颜徵在为更好地教育孔子便移居曲阜阙里。

孔母的心血没有白费,孔子幼年时就极为聪明好学,其自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在学习之余,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待孔子刚步入成人阶段时,其母颜氏也撒手人寰。

父母的离世使幼年的孔子过早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生活的磨砺也使孔子很快地成长起来;孔子在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了,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孔子自云:“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纵观孔子一生,其十七岁开馆办学至七十三岁去世,教学实践长达半个世纪;其教育成果也相当丰富,取得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伟大教育成果。

一、孔子对教育的态度和看法孔子对待教育的态度是严谨、认真的,同时他也认为学思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首先,孔子肯定了学习的重要价值,他认为学是教育的基础。

他在《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意思是说:“经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其又云“不学礼,无以立”。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之一,他对教育的思考和实践影响至今。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实用性、以德为先、强调经典和注重随机应变。

这些思想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孔子的第一条教育思想是实用性。

在孔子看来,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在社会中立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因此,他强调学习必须要有实际应用的目的。

在当今的教育中,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课程的实际应用可能会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将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中,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做好准备。

第二条教育思想是以德为先。

孔子认为,人们的素质和道德品质是教育的根本。

他强调在教学和学习中应该注重品德德育,而不仅是知识掌握。

现代教育中,该思想体现在学校不仅应该传授知识,而且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品德,让学生明白道德规范是他们在社会中行为的准则,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出适当的决策。

孔子的第三个教育思想是强调经典。

在孔子的教学中,文化传承是至关重要的。

他认为人们可以从古代文化和经典中获取智慧和启示,同时也能够了解过去的文化和历史。

同样,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文化传承和经典教育,使学生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最后,孔子的第四个教育思想是注重随机应变。

在孔子的教育中,注重随机应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能够引导学生学习灵活,适应变化。

现代社会变化迅速,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适应快速变化的能力,灵活地制定计划和目标,应对难题。

综合起来,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有广泛的影响。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意义并注重实用性。

在品德教育方面,绝不应忽视德育的作用。

文化传承还是非常重要的,而随机应变能够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变革并提高适应能力。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现代教育将走向更加深入、富有创造力的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及对现代教育的意义摘要:孔子顺应春秋时期的社会潮流,开办私学,开馆授徒,形成了一系列的有非凡价值的教育思想。

在其关于教育的对象、方法、过程、目的等的论述中,闪耀着辩证哲学的光辉,对后世影响深远。

对孔子的儒家教育思想,我们要充分的学习研究,使古为今用,促进现代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思想的完善,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别是教育现代化的有力促进因素。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019—01
一、中国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作为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历史功绩,主要是通过其教育家的言论和实践体现出来。

他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曾说过,“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里,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又差不多都由孔子那里出来。

”千百年来,有关孔子教育思想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历来备受社会所关注,人们对其存在着诸多不同的理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理解孔子教育思想显得非常重要。

孔子教育思想是他的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它以本心修养为开端,立足于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为教育目的,强调“修己以安人”,
君子既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更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活力来源于继承与创新的发展机制,在个人道德觉悟的基础上,通过教育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由人的发展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具有普适性价值。

着力探究了孔子教育思想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观念并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益
的启示。

二、“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

(一)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及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孔子认为,要实现“仁”,不是靠少数人,而是靠全社会,因此,受教育不应为少数人所独享,而应是社会事业,不论什么人都得有受教育的机会。

在孔子看来,在生理条件正常的情况下,他们的差别是微小的,只要后天好好教育培养,孔子主张教育的社会性,但不等于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提一样的要求,同一样的方法;而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二)以身作则,万世师表的教育思想
所谓以身作则:则即准则、榜样,以自己的行动做为准则。

”万世师表“者,当推孔子。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知何正?”他又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信”。

由此可见,孔子不仅从理论上强调以身作则,而且在实践上还作出了典范。

学而不厌,严于律己。

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
能学也。

”孔子不光认为教师应该做到“不厌”、“不倦”,还应该严于律己。

三、以“仁”的理念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孔子说:“仁者爱人”体现于教与学的关系上,就是讲平等,讲民主。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由此可见孔子不光强调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还应该做到“不厌”、“不倦”和“律己”,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同样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可以多次重的,即学生和老师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所谓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就是讲的是在某个领域的老师在另一些领域可以就是学生的角色。

真正的教育是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爱心的理解上,存在于师生心灵间平等的交流之中的。

真正的教育会像阳光一样终身关怀着每一个学生的人生。

四、思想道德教育
(一)中庸思想道德教育
孔子认为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应该是一个可以协调各种矛盾的人,他希望教育出来的主体,是可以被各方面都接受的主体,这便是“中庸”的思想。

首先,“性相近,习相远”,这是孔子关于人生哲学的命题。

事实也证明,在大学阶段,学习成绩的取得与智力因素的关系并不明显,而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学习习惯则占据首要位置。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人们把孩子送进学校时,首要的目的,并不是使他们学习具体知识,而是养成一个习惯。

”那么,对于大学生也是同样,在某种意义上说,养成一个习惯比学习具体知识更
重要。

(二)美育的伦理思想
在孔子看来,美育既是道德伦理,也是政治伦理。

对个人修养来说,美育既可修养身心,又能涵养品德,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就政治伦理而言,美育既可以治国安民,又可移风易俗,所谓“治上安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礼乐治国”成为孔子最主要的政治主张。

孔子认为,美的最高境界是尽善尽美。

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往往把美育狭隘地理解为艺术教育。

即使在艺术教育中,也只是强调其技能技巧层面的教育,忽视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由此导致现代人对美感体验的不足,进而造成境界的缺失,无法进入较高的审美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孔子所强调的尽善尽美的审美境界,对我们今天学校的美育工作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匡亚明.孔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37—46.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3]吴德耀.古今人对孔子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徐仲林.孔子教学思想评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