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毕业论文
孔子的教育思想 毕业论文

孔子的教育思想毕业论文笔者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我们将历史上优秀的人物当成自己的榜样。
其中孔子是个德才兼备的人,无论是在学问方面还是在品德方面都是中国人最佳的榜样。
因此我以论语为参考文献阐述孔子这一儒学大家的教育思想。
孔子之为人:为了能更好的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查阅文献中孔子自己言行的描述,另一种是别人对孔子的描述。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9-16)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9-4)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9-6)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13)孔子的天生品德:孔子到曹国去,路过宋国,与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
宋司马桓魋想要害孔子,先令人伐掉大树。
弟子们劝孔子快走,于是孔子说了“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7-23)这句话即“老天爷使我有了这样的品德,桓魋能把我怎么样,”简易而知足常乐的生活: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9-14) 【译文】:孔子想住到夷人地区去。
有人说道:“那儿粗陋,怎么行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儿有什么粗陋的呢,”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入不可求,从吾所好。
(7-12) 【译文】:孔子说:“财富如果是可以追求到的话,即使是拿着鞭子守门,开路的事,我也去做。
如果不能求得,则还是干我自己喜欢的事。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6)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在这里头了。
不行道义而得到的富贵,对我来说向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7-4)谦逊不骄傲: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
与其不逊,宁固。
”(7-36)【译文】:孔子说:“奢侈了就会骄傲不谦逊,节俭了则显得寒酸(寒碜),与其骄傲,宁可寒酸。
孔子教育思想探究论文【最新版】

注:尊敬的各位读者,本文是笔者论文范文系列文章的一篇,由于时间关系,如有相关问题,望各位雅正。
希望本文能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如果您需要其它类型的论文范文,可以关注笔者其他系列文章。
由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部分内容侵权请联系笔者。
孔子教育思想探究论文一、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孔子非常重视学习和思考的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就是告诫学生在学习时把“学”与“思”紧密结合。
同时他还强调在老师的教学中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就是说,学生不到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老师不要去开导他;学生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老师不要去启发他。
从另外一个侧面告诉了我们思考的重要性,老师不要包办代替搞一言堂,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发言的机会。
现在我们经常倡导的“精思博学”、“先学后教”等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都体现了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
二、学习和笃行相结合孔子反对那种表里不一的人,批评那种光说不做的人,讨厌那种口是心非的人。
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即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了义不能去做,有了过错不能改正,这都是我所忧虑的。
他对学生不仅听其言而且观其行,他要求学生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多做少说,先做后说,“言必行,行必果,”“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他对弟子颜回粗衣淡食,刻苦好学,少说多做,一再给予表扬,孔子的言行告诉了我们学习和笃行相结合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提倡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知行相统一的原则,并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孔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所谓因材施教,是指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孔子说:“口欲味,心欲佚,教之以仁;心欲安,身欲劳,教之以恭;好辩论而畏惧,教之以勇;目好色,耳好声,教之以义。
”即对嘴里垂涎美味、心里想着安逸的人,要用仁德进行教育;对心里想着安闲身体却忙得不止的人,要用恭敬进行教育;对于喜欢与人辩论但遇事畏惧的人,要用勇敢进行教育;对眼睛看重女色、耳朵好听音乐的人,要用正义进行教育。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论文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论文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
从他的教育思想中可以得到不少对我们有益的东西。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全文如下:摘要: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
其中关于重视品德培养,引导学生笃信躬行;团材施教,注重循循善诱,发挥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主张博多思,学以致用等观念,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在深化德育、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高教改革;现实启示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既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也带来了大学教育剧烈转型和深刻变化。
要落实育人为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和人的需求发生的变化,正视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存在的偏差,从更新思想观念入手来开创高等教育的新局面。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他的教育思想观念“温故而知新”,或许有益于我国高等教育界正在求索的改革创新。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精华一个新型社会当它步进正常发展轨道的时候,不能不对自己民族的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探索。
不可否认,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的教育思想观念有糟粕和消极的东西。
只要我们摆脱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以历史唯物的辩证思维方法,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社会人生精论和富有哲理的箴言,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获得借鉴和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的源点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他主张仁政德治,社会各阶层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以“和为贵”,促进人和、家和、国和、天地人和。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品德高尚、博学多才、和谐的人。
他以“学而优则仕”、“有教无类”等理念,致力于育人,借以来推动社会的全面和谐。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毕业论文)孔子的教育思想[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古代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遍及世界,今天他是世界公认的大教育家。
他将自己的毕生经历贡献给教育事业,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孔子教育目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
孔子出身贫寒,没有资格进贵族学校接受教育,它完全依靠刻苦自学而成为知识渊博的学者.虽然生活贫苦,但15岁就“志于学”。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不耻下问。
为了求学足迹遍布鲁、卫、周等国。
它不仅向师襄、郯子、苌弘、老子等人学习,还向社会底层的人物学习。
因此乡人赞他“博学”。
孔子自30岁起就奔走于齐鲁之间,希望通过从政来实现他的理想,但没有被统治者重用,于是,他就开始招收徒弟讲学,55岁时率弟子周游列国,一面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面讲学,68岁回国鲁国,专门从事教育工作。
孔子在教育上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先是创办私学,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他不断广收弟子,随时随地讲学,先后从事教育工作达40余年。
他一生以?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的精神从事教育工作,这是他获得教育成功的根本条件。
孔子收集整理了《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作为教材,对古代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
他还通过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方面做了系统的论述,对后世教育影响深远。
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事迹,他的弟子们都有记录,被编成《论语》,成为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献。
(二)教育对象比较广泛提倡“有教无类”所谓“有教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
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
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
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
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孔子的教育目标、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来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目标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
他认为“君子”应具备道德修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孔子强调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倡导推崇“仁”的道德观念。
他认为“仁者爱人”,只有具备仁爱之心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二、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的教育理念主张以“教育天下”为宗旨,认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责任。
他提倡普及教育,主张教育的普遍性和公平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只有通过教育,人们才能获得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知识,提升个人素质,为社会作出贡献。
三、孔子的教育方法孔子提出了“学以致用”的教育方法,他认为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
他主张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学生,以身作则地影响他们。
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他强调学生应具备自律、勤奋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此外,孔子主张以“礼”为基础的教育,他认为学生应学习和尊重传统的礼仪规范,使他们在社会中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行为准则。
四、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这对于传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普及和公平,这对于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孔子的教育思想提倡以德育为先,这对于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总结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君子”,倡导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念,注重教育的普及和公平性,强调“学以致用”的教育方法。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有关孔子教育思想的论文(2)

有关孔子教育思想的论文(2)有关孔子教育思想的论文篇二《孔子教育思想研究》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以约驭博、寓教于乐等,分析其教育思想对当今教学方法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当代教育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一生非常重视教育,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含有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因素,因此至今仍有不朽的生命力,它对今天的教育仍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从中我们可以获得极大的教益和启示。
1 倡导“有教无类”,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与全面教育相结合孔子,作为我国第一所私学的开创者,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提倡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
孔子在招收弟子时,不重身份,不看财产多少,也正因为如此,孔子的弟子很多,各个社会、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还有父子二人同学于孔子的,如颜回、曾参等。
孔子的这种思想观点,奠定了后世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基础,开历史之先河,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教学中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但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忽视学生在资质、性格、才能、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就无法达到统一要实现的目标。
孔子将因材施教与全面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这一矛盾。
在《论语》中,有不少生动的事例表明,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法,例如,在(《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的资质较鲁纯,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已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创办私学,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篇一《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主要言行由其弟子整理编纂成《论语》一书,其真实详细地记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一书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其对我国的传统教育以及教育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千多年过去了,孔子所倡导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孔子《论语》教育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是我国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万世之师表”,和其童年的成长经历分不开。
据《史记》记载,孔子幼年时便失去了一个完整的家,其父在孔子仅三岁时便离他而去。
孔母颜徵在为更好地教育孔子便移居曲阜阙里。
孔母的心血没有白费,孔子幼年时就极为聪明好学,其自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在学习之余,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待孔子刚步入成人阶段时,其母颜氏也撒手人寰。
父母的离世使幼年的孔子过早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生活的磨砺也使孔子很快地成长起来;孔子在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了,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孔子自云:“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纵观孔子一生,其十七岁开馆办学至七十三岁去世,教学实践长达半个世纪;其教育成果也相当丰富,取得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伟大教育成果。
一、孔子对教育的态度和看法孔子对待教育的态度是严谨、认真的,同时他也认为学思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首先,孔子肯定了学习的重要价值,他认为学是教育的基础。
他在《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意思是说:“经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其又云“不学礼,无以立”。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主要表现在:“有教无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一切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德才并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大学生的培养形式。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启示孔丘,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几乎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
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第39章注:本文所引《论语》均在参考文献(1)里,以下不再叙述。
)[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
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打破了官府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让那些有意向学习又有物质保证的人都可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述而》第7章)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的见面礼的人,他都收做了学生,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
基于“有教无类”的原则,孔子招收学生,有八个不分:一是不分贵贱;二是不分贫富;三是不分智愚;四是不分勤惰;五是不分恩怨;六是不分老少;七是不分国籍;八是不分美丑。
这“八不分”说明孔子对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
孔子对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思想,适应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顺应了时代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二)“德才并重”的教育内容。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教育思想毕业论文笔者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我们将历史上优秀的人物当成自己的榜样。
其中孔子是个德才兼备的人,无论是在学问方面还是在品德方面都是中国人最佳的榜样。
因此我以论语为参考文献阐述孔子这一儒学大家的教育思想。
孔子之为人:为了能更好的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查阅文献中孔子自己言行的描述,另一种是别人对孔子的描述。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9- 16) 子绝四: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9-4)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9-6) 子曰: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2 -13)孔子的天生品德:孔子到曹国去,路过宋国,与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
宋司马桓魋想要害孔子,先令人伐掉大树。
弟子们劝孔子快走,于是孔子说了“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 (7-23) 这句话即“老天爷使我有了这样的品德,桓魋能把我怎么样,”简易而知足常乐的生活: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9 -14)译文】:孔子想住到夷人地区去。
有人说道:“那儿粗陋,怎么行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儿有什么粗陋的呢,”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入不可求,从吾所好。
(7-12)译文】:孔子说:“财富如果是可以追求到的话,即使是拿着鞭子守门,开路的事,我也去做。
如果不能求得,则还是干我自己喜欢的事。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 -16) 【译文】: 孔子说: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在这里头了。
不行道义而得到的富贵,对我来说向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7-4)谦逊不骄傲:子曰: “奢则不逊,俭则固。
与其不逊,宁固。
” (7 -36)译文】:孔子说: “奢侈了就会骄傲不谦逊,节俭了则显得寒酸(寒碜),与其骄傲,宁可寒酸。
”中庸: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7-38)孔子温和而又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
孔子之所慎与担忧:子之所慎:齐,战,疾。
(7-13)孔子所谨慎的有三种: 斋戒,战争,疾病。
子曰: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7 -3)译文】:孔子说: “品德不加以培养,学问不精勤讲习,听到道义在哪里,却不能亲身赴之,有缺点不能勇于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1 -16)以身作则:君子求诸几,小人求诸人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孔子强调孝顺父母: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1-1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1-2)弟子入则孝,出则弟,..(1-6)+ (2-7)+ (2-8)孟武伯问孝。
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忧。
” (2 -6)孔子之好学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 (5-28) 【译文】:孔子说: “就是十户人家的地方,一定有像我这样讲究忠信的人,但是比不上我这好学罢了。
子曰: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8-13) 【译文】:孔子说: “坚定信念,努力学习仁道,誓死固守它。
危险的国家不去,混乱的国家不住。
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官,不太平就隐居。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7-19)教育与学问的重要性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礼记. 学记)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 学记)古代君王,建设国家,统治人民,都把教育作为主要任务。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礼记. 学记)好学者的特征故君子之于学也,——所以, 善于学习的人,藏焉修焉, ——学习的时候全力以赴地专心学习息焉游焉. ——休息的时候尽兴的玩弄杂艺., 礼记学记,孔子的好学,重行不重知,除书本知识外,更指多闻、多见、多实践、不迁怒、不重犯错误等。
他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方向,就是学不必有师,而在有无学习的习惯。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矣。
” (1 -14) 【译文】: 孔子说: 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劳动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之人以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可谓好学也已矣。
”(19 -5) 学习方法【译文】; 子夏说: “每天知道所未知的,每月复习所已能的,可以说是好学了。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19 -6)译文】;子夏说: “广泛学习,志向坚定; 恳切地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中间了。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15)译文】:孔子说: 勤敏而又好学,不以请教比他差的人为可耻。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 中庸)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由〜诲女( 汝) 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 -17)子曰: “君子不器。
” (2 -12)君子学则不固。
(1-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 -11)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无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好直不好学,共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 (17 -8)译文】:孔子说:“仲由〜你听过六种品德便会六种弊病吗,”子路答道:“没有。
”孔子道:“你坐下〜我告诉你。
爱仁德,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容易被人愚弄。
爱智,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放荡而无基础。
爱诚实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容易被人利用,反而】害了自己;爱直爽,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说话尖刻,刺痛人心; 爱勇敢,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捣乱闯祸; 爱刚强,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胆大妄为。
” 学习中能有所发挥子曰: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 (2 -9) 好老师的特征:善歌者使人继其声; ——优秀的歌手能使人自然而然地跟着他唱;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同样, 优秀的教师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 其言也,约而达, 微而臧, ——他的讲解,简单而透彻,精微而又妥帖, 罕譬而喻, ——举例,打比方虽然不多,却能说明问题,可谓继志矣. ——这就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了孔子是老师的典范,他拥有一位好老师必备的素质。
孔子之讲学态度,不傲慢,不武断,虚怀若谷,自在流行,诲人不倦。
他不把自己的学生分为贫穷和财富,而且按照学生的才能和勤奋来评论他们。
只要学生向他请教,他就不厌其烦的教与他。
孔子对待学习的态度也是很难能可贵的,他把学习看作最快乐的事,常常废寝忘食的钻研知识。
虽人到晚年仍然不放弃学习和教育。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2 -11)译文】:孔子说: “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 子曰: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7 -2)译文】:孔子说: “(把所见所闻)默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感到厌倦,这些事对我有什么困难呢,”子曰: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 (7 -7)译文】:孔子说: “只要是主动带着薄礼来求见,我我没有不给予教会的。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 -8)译文】:孔子说: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而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他一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另三方的话,我便不再教他了。
独树一帜:很多老师尤其是咱们亚洲的,教学时照搬照抄西方材料,都不钻研此材料的出处?是否合于他们所在的情况?是否合于“学以致用”的原则?是否合于“克己复礼”,因此教学必须有创造性,笔者认为; 孔子让我们“学而不固”而且“学学半” 的原因之一就是能够启发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思想。
子曰: 述而不学,信而好古。
(7-1)译文】;孔子说: “阐述而不创造,以相信的态度喜爱古代文化。
”此句话有两种解释法; 述而不作,是因为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
或者反过来说,正因为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所以述而不作了。
笔者不是专家,不过感觉第二个说法更合适。
起码适合于我想达到的目标。
人民大学的毛佩琦教授,认为所谓好古,主要是好西周之古。
在汉代以后儒学发展中,述而不作”成为一种传统,其影响是很深远的。
但孔子对注重知识,创办教育,重视教学方法,在培养人才,整理历史文献与保存文化遗产方面,都有重大贡献,功不可没。
教学相长,学学半,“教学并重”和“教与学相互发生作用”的道理〜指出学生学习〜虽然必须依赖于教师的引导〜但教师的作用仅仅占了一半〜必须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和思考。
教师虽然以教人为主〜但遇到困难的时候还需要补修学业以求精进〜所以教师也是教人学习各占其半。
这种“教学相长”和教学各半的原理是极可宝贵的见解〜值得重视。
要是学生完全依赖教师课堂的教授〜不肯自己运用思考〜努力钻研,教师如果抱着固步自封的态度〜自己以为是〜不肯再去进修以求新的知识,那么他们犯了教学相长的原则。
这是教学上的大病。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学记)译文】:虽然又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高深至极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困惑。
求学者知道了自己的缺点,才会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地学习。
教者感到困惑,才会潜心钻研,孜孜以求,自强不息。
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的目标:学者学以求为君子也,学而不得者有矣夫,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
学然后知不足: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礼记. 学记)人在学习和天赋方面的等级:子曰: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16 -9)译文】:孔子说: “生来就知道的是上人; 学习然后知道的是次一等; 实践中遇见困难之后再去学习者也是再次一等; 遇见困难而不学,就是下等的愚民。
”学法与教法:子夏曰: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可谓好学也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