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断章》赏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断章》课件(共18张PPT)

课堂总结
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 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 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 发现。正所谓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 雷特”,希望同学们回去再多读多思,从 而读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感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者诗词欣赏
为什么 卞之琳
我可以锁住笔 为什么 却锁不住爱和忧伤 在长长的一生里 为什么 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 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
末了,想起那么一段话: 鱼说:你看不到我在哭泣,
因为我在水里。 水说:我能感觉的到你在哭泣,
因为你在我心里。
布置作业
阅读卞之琳的新诗《断章》,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 章。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 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 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
卞之琳
1.通过品味诗歌意象,理解诗 歌的情感及其蕴含的哲理。
2.分析诗歌语言,感受诗歌的 意境美和画面感。
3.培养学生辩证联系看待事物 的能力。
卞之琳(1910—2000),笔名季陵,江苏海门人.现当 代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与李广田、何其芳 一起被称为"汉园三诗人".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 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1.镜头组合。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构成这首诗的正是 日常生活中的几个“镜头”。两节诗各是一 组镜头,镜头中主客的流转,增强了诗歌的 画面感和意境。
2.构思独特,意蕴深厚。
在艺术上,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 而又复杂的哲理,但是诗人并未直接陈述, 而是通过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地表现出 来。诗歌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 深邃悠远,富有暗示性。
卞之琳《断章》赏析

卞之琳《断章》赏析《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卞之琳《断章》诗赏析·原文

卞之琳《断章》诗赏析·原文论诗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断章》看作是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其实作为言情诗来读,诗味才足呢!那优美如画的意境,那浓郁隽永的情思,那把玩不尽的戏味,那独出机杼的题旨,细细品来,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诗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
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
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断章》讲析

作家作品
卞之琳(1910-2000), 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 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 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 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 派的代表诗人。
作家作品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 《鱼目集》写于1935年10 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
预习检查
1.字音
检查预 习
装饰(shì )
水般从窗外流泻进来,如梦如幻,“你”的心也 笼在盈盈的月色中,“你”从那扇被“明月装饰” 的窗口,打量着深邃的夜空,如薄纱一般的月色 给“你”一篇梦幻般的宁静与惬意。
新知讲解
11.诗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图画?这是全诗的第四幅图画:“你”在欣赏着如梦
幻的夜色,赏心悦目时,却不曾想这样的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给别人带来愉悦。 前三幅画面都是具体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事物,但 是第四幅画面只能从想象中展开,留给读者更多 的想象空间。
写作特点
2.建筑美。 第一节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一句包括标点符
号在内是九个字,“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加上标点 符号是十个字。第二节“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 饰了别人的梦”的字数则正好颠倒过来,整首诗从形 式上构成了两个对称的梯形图案,如一条中轴线两边 排列着两栋复体建筑,完整而又协调,诗歌形式给人 庄重统一的感觉。 3.画面美。
课堂小结
《断章》通过几组意象营构了丰富的诗境、 诗趣、诗思,又通过意象的顶真旋复在意象之间 搭设了一架“天堑变通途”的飞桥,在其逻辑结 构的贯联之下,意象的单薄骨架立即在人的视野 中变得充盈与丰富,并不断膨胀链接,最终形成 了无限丰富、完整、饱满的艺术世界。 主题归纳:这首诗含蓄蕴藉,但语言却极朴素、 平实,表现了陌生人之间因偶遇而产生的相知相 惜的缘分。
《断章》的赏析

《断章》的赏析有关《断章》的赏析有关《断章》的赏析1作者就像一株静立的树,站在桥头看着不息的人流,变幻的风景。
看着这里出演着一幕幕再也平凡不过的琐事。
他站在桥边,驻足远望,只是静静的看,毫无杂念。
看风景的人站在楼上,凭栏远眺,只是静静的看,心中没有一丝波澜。
他抬头仰望夜幕,月朗星稀,云影飘忽。
忽的,他想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样的佳句。
夜的帷幕落下来,皎洁的月光照在窗棂上,她轻抚着窗子,柔软的月光从指尖流泻走,似一层银粉铺在地上,映出她那纤手的倒影,四周闪着银光。
这首诗意境唯美,给人以宽阔的想象空间。
作者以安静,稍带忧伤的笔调向我们娓娓诉说。
全诗讲究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韵味。
我认为全诗的着重点在“装饰”二字上。
前一个“装饰”是对表面事物的装点;后一个“装饰”是深入内心的点缀,使诗的含义进一步深化。
有关《断章》的赏析2【一】断,情城市的夜,早已看不清人影。
我站在风中,听你细说一份还未萌生的情感絮语,路上行人交汇眼神那一刻,你是不是,已经跌落了我的江湖里?某年某月某个时辰的我们,披着文字的外衣,游走在网络中,你那张陽光般的笑脸,装着许多快乐,想一点一点,传递给我。
只是,找不到一个出口,来为你,安置小心翼翼的怜惜,我当作看不见,闭上双眼,任它逝去。
唏嘘的岁月,在青春年华上踱了一层淡黄的漆,那是我的保护色,你揭不开,抹不掉,其实,有些情感,不适合生长在你的心里,也不适合留在我的眼里。
于是,轻手删除关于你的所有言语,所有痕迹。
世间,没有哪一种情,可以毫无所求,毫无所恋,而倾尽一生去付出,即使你能,我也承受不起。
内心没有了任何感觉,无论你怎么闯,我的世界,依然平静如水,进不来的,饱受风霜雪月,也与我无关。
隔着窗,把昨日的记忆,留在昨日,轻轻敲响午夜的风铃,转身,又是一段天涯。
该如何,才能让你明白,心中无爱便是最大的慈悲?细想了好久,才敢动笔,为你写下只言片语,祭奠这段未谋面而萌牙的情愫。
若是你知,怨也好,恨也罢,能彻底的忘记,于我而言,将会是最欣慰的微笑。
《断章》卞之琳 原文及赏析

《断章》卞之琳原文及赏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是卞之琳先生的经典诗作,短短四行,却蕴含着无尽的韵味和深刻的哲理。
这首诗以其简洁而富有张力的语言,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让人在品读中不断有新的感悟。
先来看诗的内容。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一句描绘了一个常见而又平凡的场景,一个人在桥上专注地欣赏着周围的景致。
这里的“风景”可以是自然的风光,也可以是人生中的种种景象。
而“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则瞬间将视角转换,原本看风景的人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这种视角的切换,让我们意识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在观察他人,却未曾想到自己也可能成为他人观察的对象。
我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去看待世界,却忽略了自己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也在被他人所审视。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明月是美好的象征,它照亮了你的窗户,为你的夜晚增添了一份诗意和浪漫。
这里的“装饰”一词用得精妙,它赋予了明月一种主动的行为,仿佛明月是有意识地来美化你的生活。
然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句再次将视角转换,并且将这种相互的关系提升到了一个更具虚幻和浪漫的层面。
你在不经意间,成为了别人梦中的一道美丽的景致,也许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希望或者某种难以言喻的情感。
从诗歌的形式上来看,它结构整齐,语言简洁。
四行诗,两两相对,形式上的对称美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同时,这种简洁的形式并没有削弱诗歌的内涵,反而使其更加凝练,让读者在有限的文字中能够产生无限的遐想。
再深入探讨这首诗的主题,它所传达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相互关系,更是对人生、对世界的一种深刻洞察。
它让我们思考个体与他人、与世界的联系。
我们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欣赏自己眼中的美景时,也许正在不自觉地影响着别人的生活,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这也提醒着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可能在他人的世界里产生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断章》也反映了一种相对性的哲理。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卞之琳:《断章》写作背景及赏析

部编版卞之琳:《断章》写作背景及赏析卞之琳: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是一首载入中学课本的小诗,论诗者大都把它看作意蕴艰深的哲理诗。
其实这是一首言情诗,一个男孩向一个女孩表达爱意的诗。
从写下这首诗开始,他陷入了一场马拉松式的苦恋,说是苦恋,倒不如说是单相思。
他叫卞之琳,1933年夏天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时年虚岁23。
在大学期间,他就是一个很有名气的诗人了,同年还出版了诗集《三秋草》。
当时,闻一多先生曾夸他在年轻人中间不写情诗,是一个榜样。
其实,他自己也说一向怕写私生活,“正如我面对重大的历史事件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激情,我在私生活中越是触及内心的痛痒处,越是不想写诗来抒发。
事实上我当时逐渐扩大了的私人交游中,在这方面也没有感到过这种触动。
”诗人不写情诗,那是他还没遇到自己心仪的女孩,一旦遇上文字便泉涌般流出。
早在他毕业前夕,就发现过一个女孩,一个常来旁听的女孩。
他为女孩的容貌所吸引,但他不敢和她搭讪,也不知女孩家住何处。
1933年初秋,他做客沈从文家,竟然发现这个女孩也在。
原来,她是“张家四姐妹”的老四,沈从文的小姨子,张兆和的妹妹张充和。
她已被北京大学中文系特招,在文学上颇具才华。
卞之琳和张充和的这次偶遇,让他彻底动了情,他知道了什么是蕙质兰心,什么是窈窕淑女,楚楚动人。
他毕业离校,她刚刚上大一,于是天各一方。
他选择鸿雁传书,他偷偷地给她写信,可是她一封都没有给他回。
多年以后,他在《〈雕虫纪历〉自序》中这样坦言——“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结识,显然彼此有相通的‘一点’。
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颗朝露罢了。
不料事隔三年多,我们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
我开始做起了好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
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
《断章》卞之琳 全文及赏析

《断章》卞之琳全文及赏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是卞之琳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短小精悍,却蕴含着深邃而迷人的哲理与诗意。
先来看诗的内容。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一句描绘了一个常见而又平凡的场景,一个人站在桥上,专注地欣赏着周围的风景。
这个人或许沉浸在眼前的美景之中,忘却了周围的一切。
然而,“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视角瞬间转换,原本看风景的人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这种视角的转换带来了一种奇妙的效果,让人意识到我们在观察世界的同时,也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了被观察的对象。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明月的光辉洒在你的窗前,为你的窗子增添了一份诗意和浪漫。
这里的“装饰”一词用得巧妙,明月并非刻意为之,却在无意间美化了你的空间。
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则将这种相互关系进一步深化。
你在现实中的存在,不经意间进入了别人的梦境,成为了他们梦中美好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诗歌的结构上看,四行诗,两两相对,形式整齐而富有韵律。
前两行和后两行在内容上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
这种结构使得诗歌在简洁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让人反复品味。
在主题方面,《断章》探讨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它揭示了世界的相对性和相互依存性。
每个人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我们的行为和存在对于他人可能有着意想不到的影响。
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不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要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与周围世界的联系。
同时,也让我们思考美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风景之美、明月之美、人的美,都在不同的情境和视角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这首诗还具有一种空灵的意境。
它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背景的交代,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填充其中的细节,让诗歌与自己的内心产生共鸣。
此外,《断章》的语言简洁明快,却又意味深长。
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只用了最朴素的词汇,却传达出了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初中语文-打印版
《断章》赏析
《断章》是卞之琳的代表作。
这首诗短短4行,通过诗人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全诗分为两节,恰似并置在一起的两组镜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组镜头摄取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第一个镜头中“你”是看风景的主体,到第二镜头里,桥上的“你”就是楼上人眼中的风景,成为看的客体了,主客体位置不着痕迹的转换,暗示了宇宙中事物普遍存在的一种相对性。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两个镜头又构成了另一组并列蒙太奇,是对前一组镜头显示的哲学上的相对性的强化。
诗人解释说:“这是抒情诗,当然说是情诗也可以,但绝不是自己对什么人表示思慕之情,而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意味进一步体会,也就超出一对男女相互关系的意义。
”李健吾认为,这首诗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认为是“诗人对于人生的解释”,“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究尽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正是这首诗美丽的地方。
在艺术上,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观念与意绪,但是诗人并未进行直接的陈述与抒情,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表现,诗作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深邃悠远,又有着西方诗歌的暗示性,含蓄深沉,颇具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