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大业观后感 思修 、毛概课堂欣赏电影后有感
建国大业观后感2000字毛概

建国大业观后感2000字毛概作为一名观众,观看了电影《建国大业》,感触颇深。
影片通过历史的视角,生动地再现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演变过程,让人深刻认识到了中国从封建帝国到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转变。
首先,整个电影的结构非常清晰,先后讲述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立四个历史阶段,并融入了一些人物小传,使得影片更加有情感渲染力和生动性。
整部电影通过宏大叙事和细节刻画,让观众可以深度体验那段历史的波澜壮阔和悲壮感人。
其次,电影的画面相当精美,表现出场景的细腻和壮观。
例如,北伐战争中华南起义后的群众大规模汇聚,可以看到人民群众满怀热情和爱国情感;前线战斗的激烈和残酷,使得战争的血腥和惨烈尽收眼底;新中国成立时代的激昂和雄壮,则表现为成千上万人民欣喜若狂和高举党旗、国旗的英姿飒爽。
这一切都让人过目难忘。
再者,对于电影内容的理解和感受,我认为电影中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各种不公和艰难环境下的不屈不挠、坚强勇敢的精神。
如北伐战争时期,许多有志之士奔波于山野之间,参加革命斗争,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不惜牺牲生命;而在抗日战争中,人民英勇奋斗,与日寇顽强斗争,保卫国土;最后,在解放战争中,人民军队取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了,社会主义这种新的政治制度在国家层面确立。
这些历史事件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在推进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不屈不挠和十分努力。
第四,电影中画面和音乐等元素也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中,许多现实场景亦或文艺性场景,都采用了优美的交响乐,这实现了画面和音乐的融合,让人更深刻地感受到影片中的情感、意境和氛围。
同时,片中一些重要人物或场景的台词也非常引人深思,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让人在回顾历史的同时,又对当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有了认识和理解。
最后,对于电影所启迪我的思考和学习,我认为,不论在哪个时代,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感都是永恒的主题,我也深深体会到,这种精神是驱动国家建设、推动经济繁荣、维护国家繁荣富强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建国大业》观后心得体会(共5则)

《建国大业》观后心得体会(共5则)第一篇:《建国大业》观后心得体会《建国大业》观后心得体会记得好久以前我就看过一次《建国大业》,今天3月31日早上,单位组织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后我又看了一次《建国大业》。
一部《建国大业》成功再现了一代伟人们指点江山的风范。
而今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更加体会到了党的正确、伟大和光荣。
影片以抗战胜利至建国前夕为背景,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中共与国民党在对如何建国,如何安抚深受战争创伤的百姓采取了不一样的政策,双方利益分歧巨大,导致了内战的全面爆发。
共产党人重视各民主党派的力量,选择了民主建国,成立联合政府,并以分田地的方式关注了劳苦大众的利益。
而已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人却臵和平不顾,选择了一党治国,漠视共产党人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存在,漠视劳苦大众的利益,结果谈判失败了,一场不可避免的内战爆发了。
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通过建立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获得了全中国人民群众的支持,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李公朴、闻一多为代表的革命人士为了政协会议的召开,奉献了一切,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警醒后人。
影片中有几个片段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一是中国民党高级将领李宗仁率部围剿延安的时候,毛泽东说了一句至理名言:“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我们会以一个延安换回整个中国。
”死守延安,无凝伤亡惨重。
毛泽东选择了对人的关爱,决策无凝是高明的,这是共产党人以人为本的真实写照。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做到凡是为民造福的事情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凡是损害广大人群众利益的事情就坚决不办。
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4篇_观建国大业有感

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4篇_观建国大业有感《建国大业》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大片,其拍摄和开映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下面店铺整理了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篇一23日晚,市环保局组织观看了电影《建国大业》。
这是一部给建国60周年献礼的好作品,讲述了从抗战结束到新中国建立的这段历史。
新中国成立是那么来之不易,当影片演到革命党人闻一多被国民党暗杀时,那枪声来的是那么突然,不只是闻先生没有想到,也同样出乎在座观众的预料。
国民党为了维护自己的独裁统治,迫害了那么多共产党人和民主进步人士。
手段卑劣残忍,令人发指。
在记住历史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印象最深的是穷途末路的蒋介石对蒋经国说,腐败已经长到了国民党的骨头里,要反腐败,可是现在,反,则亡国,不反,则亡党。
当年建立新中国,真是无数人的鲜血铺的路。
共产党在当年可以迅速的获得各党派人士的支持,夺取政权,应该说还是民心所向!60年过去了,看着夜幕下霓虹闪烁,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城市,不知道如果当年他们都还在,会是种怎么样的心情?看完建国大业,想到的是,国家的进步,言论的进步。
建国大业是两条主线,蒋中正和毛泽东,没有一再的去诋毁败的那方是如何的背信弃义,如何的奸猾狡诈,也没有再洗脑式的宣扬我方如何正义凌然,民之所向。
反而我看到了一个演的十分出彩的蒋中正,和剧中我认为最亮点的陈坤的蒋经国。
政治斗争始终是残酷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国民党败就败在内部,败在了国民党自己人的手上。
建国大业确切的说讲的是,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是如何召开的,毛泽东等人是如何取得民主的。
毛泽东请到了国内各民主党派人士,名正言顺,堂堂正正;而蒋中正自立为王,不得民心。
淮海战役胜利之后,彭德怀,周恩来等人,唱着《国际歌》,流下了眼泪,英特纳雄尔,就一定要实现。
镜头转向了毛泽东的一双儿女,他们用无知的眼光观察着世界,不解着他们的叔叔为什么唱着歌,喝着酒,就抱着头哭了起来。
建国大业观后感5000

建国大业观后感5000篇一:建国大业观后感1500字顾秋彭会计12-2 22121932《建国大业》观后感毛概课上,我有幸观看了献礼祖国母亲六十岁的史实大片《建国大业》,让我对1945~1949年这五年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及我党第一代领导人的英雄事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影片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从延安飞往重庆,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进行和平谈判拉开序幕。
依次讲述了双十协定、校场口事件、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定都北平、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各阶级、各党派、广大人民群众反战情绪高涨。
于是,在民主爱国人士张澜等人的斡旋下,毛泽东代表的共产党与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拉开了重庆谈判的序幕。
为了表示诚意,中国共产党主动放弃了部分占领的解放区,然而,国民党却丝毫没有建立民主政府的意思,反而撕毁了《双十协定》,发动内战,驱赶民主党派,逐渐走向了军政府独裁统治的灭亡之路。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展开了白色恐怖下的血腥屠杀,像李公朴闻一多这样的一大批爱国民主人士遭到杀害。
此举遭到了以共产党为首的各党派的强烈反对。
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一幕戏中,冯将军大白天手持白灯笼闯入蒋介石的府第,要求见蒋介石,被拒绝后。
冯将军义愤填膺的说:“这个世道太黑了,我怕看不见。
”足以看出当时的时局是多么的恐怖,而冯将军在共产党邀约其参加政协会议后也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蒋介石的一意孤行的独裁统治与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为建设新中国团结人民和各民主党派形成的鲜明的对比,更是尖锐地讽刺了蒋介石。
影片中李济深,宋庆龄等一批国名党元老级的任务公开反对蒋介石,张澜领导民盟作推翻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宣言。
这些民主人士反蒋,更充分的说明了共产党的小车推出来的战役之所以能打败蒋介石的飞机大炮,是因为顺应了民心。
片中陈坤塑造的蒋经国也可圈可点。
蒋经国是民国所谓的太子,跟那些高干子弟有着根本上的区别,他忧国忧民,与孔令侃不顾国家濒临危难中饱私囊的形象形成强烈反差,只打老虎不拍苍蝇的气魄颇令人顿生敬佩。
《建国大业》观后心得体会

《建国大业》观后心得体会《<建国大业>观后心得体会》《建国大业》这部影片,以其宏大的叙事和深刻的历史再现,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建国历程。
观看完这部电影,内心的震撼与感慨久久不能平息。
影片开篇,便是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场景,让我深切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动荡与不安。
国家的命运风雨飘摇,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无数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他们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让我深受感动。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伟人的形象,在影片中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他们不仅有着卓越的领导才能,更有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胸怀。
毛泽东在指挥作战时的睿智与果断,周恩来在处理事务时的细心与周到,朱德在战场上的勇猛与坚毅,都让我对他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着乐观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为了实现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目标,不懈努力,勇往直前。
影片中,国共两党的斗争也是一大看点。
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和派系斗争,使其逐渐失去了民心。
而共产党则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群众,了解人民的疾苦,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这种鲜明的对比,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政党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艰苦的条件下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建立新中国,正是因为其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同时,电影也展现了众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建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他们在国共两党之间积极奔走,为实现和平建国、民主建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对民主的追求,让我感受到了在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各界人士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力量。
观看这部电影,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更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们。
影片《建国大业》观后感优秀3篇

影片《建国大业》观后感优秀3篇影片《建国大业》观后感篇一看完了《建国大业》,觉得现时的日常来之不易,是老一辈的革命家用鲜血换来的。
我们更应该珍惜现时美好的一切。
最让人难忘的是,淮海战争结束后,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我们敬爱的元首,听到战争结束我军大获全胜,那一刻,四个改变了国内历史的男人,四个改变了国内命运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
那一刻,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
那一刻,他们几十年历程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
五次围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
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
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我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
这一刻湿润,我心中澎湃。
解放上海,我军战士,打仗累了,没有占民宅,集体整洁的睡在马路上。
宋庆龄看到了,看到了为什么国内共产党会胜利。
这也是我们最亲爱的人。
更有无数的革命人士,为了政协会议的召开,奉献了一切,奉献了自我的生命。
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新国内的诞生。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重的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万众沸腾。
国内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踏向了悦来粤美好的明天。
台湾那边,落寞的是蒋介石那悲情的身影。
我们的日常来之不易,我们的日常更应该珍惜。
因为这是用鲜血换来的。
影片《建国大业》观后感篇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从井冈山开始到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从星星之火到燎遍中国大地红色火海。
其中的艰辛可以想象,观看《建国大业》后我更能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面对困难的不屈和其坚定的信仰。
影片以重庆谈判开始,共产党为了国家和平,避免内战,牺牲自身利益,对国民党妥协。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重,以国家为重。
然而,国民党却是假和平,真内战,之后的国共交锋当中,无不表现的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真正的政党和国民党自私自利为蒋家一家之天下。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红军攻占上海后,全部红军暂时都睡在大街上。
看了之后让人热泪盈眶,同时又有一个自豪感油然而生——为有中国共产党正义之党而自豪,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豪。
建国大业观后感1500字

建国大业观后感1500字(一)毛概课上,我有幸观看了献礼祖国母亲六十岁的史实大片《建国大业》,让我对1945——1949年这五年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及我党第一代领导人的英雄事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影片以中国共产党中央主席毛泽东从延安飞往重庆,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进行和平谈判拉开序幕。
依次讲述了双十协定、校场口事件、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定都北平、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各阶级、各党派、广大人民群众反战情绪高涨。
于是,在民主爱国人士张澜等人的斡旋下,毛泽东代表的共产党与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拉开了重庆谈判的序幕。
为了表示诚意,中国共产党主动放弃了部分占领的解放区,然而,国民党却丝毫没有建立民主政府的意思,反而撕毁了《双十协定》,发动内战,驱赶民主党派,逐渐走向了军政府独裁统治的灭亡之路。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展开了白色恐怖下的血腥屠杀,像李公朴闻一多这样的一大批爱国民主人士遭到杀害。
此举遭到了以共产党为首的各党派的强烈反对。
着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一幕戏中,冯将军大白天手持白灯笼闯入蒋介石的府第,要求见蒋介石,被拒绝后。
冯将军义愤填膺的说:“这个世道太黑了,我怕看不见。
”足以看出当时的时局是多么的恐怖,而冯将军在共产党邀约其参加政协会议后也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蒋介石的一意孤行的独裁统治与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为建设新中国团结人民和各民主党派形成的鲜明的对比,更是尖锐地讽刺了蒋介石。
影片中李济深,宋庆龄等一批国名党元老级的任务公开反对蒋介石,张澜领导民盟作推翻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宣言。
这些民主人士反蒋,更充分的说明了共产党的小车推出来的战役之所以能打败蒋介石的飞机大炮,是因为顺应了民心。
片中陈坤塑造的蒋经国也可圈可点。
蒋经国是民国所谓的太子,跟那些高干子弟有着根本上的区别,他忧国忧民,与孔令侃不顾国家濒临危难中饱私囊的形象形成强烈反差,只打老虎不拍苍蝇的气魄颇令人顿生敬佩。
建国大业电影观后感

建国大业电影观后感篇一:建国大业电影观后感*年*月*日,我有幸观看了献礼祖国母亲六十岁的史实大片《建国大业》,让我对1945——1949年这5年中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及我党第一代领导人的英雄事迹有了更加详细和深刻的了解。
短短两个多小时,我仿佛回到了那个艰难而又催人奋进的岁月中,去追忆那段历史,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
影片以重庆谈判到建国前夕为背景,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其中,影片依次展现了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定都北平,政治协商级以黑白史诗片段为表现形式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开国大典等具有重大历史的事件。
我向这部电影除了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之外,更重要的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原因的思考,历史上以各个阶段为领导的革命数不胜数,以农民阶级为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辛亥革命,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虽然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很正确的回答,但看过了这部影片后,我确实对革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想要革命,只有勇气和魄力,但想要革命胜利,我向这还远远不够。
革命需要坚持。
没有哪一次革命会一帆风顺,把时间从1945年往前调,我们国家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人的残忍,野蛮吓退了国民党,但吓不倒我党革命决心,国民党的那些所谓正统军校出身的大批军人只坚持了数月,就开始消极抵抗,甚至在抗日战争中期开始对自己的同胞共产党进行打压,但我党坚持住了,我党抗日战争的初期战斗中吸取经验教训,开展了广泛的敌后根据地,不断地从后方骚扰,打压敌人,迫使日本侵略者把自己的工作重心转向了后方战场,此时国民党的反动分子也向我党进行了进攻,但我党再次坚持住了,我党不要国民党的资助,不要同盟国的援助,在解放区实行自给自足,“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话是我党坚持的最好写照,我党还坚持分配土地给农民,动援任何一个可以团结的帮手,就这样,敌人的一次次进攻无攻而返,终于,因为我党对革命的坚持,终于赶跑了侵略者,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大业》观后感
在课堂上看完了《建国大业》之后,我很有感慨。
影片伊始,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抵渝,开始与蒋介石和谈。
此时的国内形势是:国民党军队主力在西南大后方,一时难以全部调往华北、华东、东北等前线。
中共在西北、中原、山东、华北等地拥有多个根据地,并力争夺取东北这一战略大区。
国际形势是美苏冷战格局正在形成,局部战争的爆发条件尚未成熟。
国内外舆论尤其是国内民心强烈反对内战。
百姓渴望和平建国、安居乐业。
然而,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此时的国民党及国民政府已不是清末民初的同盟会、国民党了。
以“蒋陈宋孔”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产阶级垄断了抗日战争以来的国民经济命脉,成为权势熏天的政治经济势力,故有“蒋家天下陈家党”之说。
在农村,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根深蒂固,农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而在中共领导下的解放区,广大农民生活明显改善,中共凝聚力不断增强,人民军队的作战能力也大大提高。
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之下,《双十协定》在中共和国民党的促成之下应运而生,但在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面内战还是爆发了。
国民党军队向全国各地的解放区进攻、但被逐一击破,迫使蒋介石改变策略,对陕甘宁及山东根据地发动“重点进攻”。
在国共双方正面厮杀的背后,还是依旧存在着民族党派。
影片中,民盟主席张澜多次出现,他在“第三方”中享有很高威望。
他对蒋撕毁双十协定感到不平:中共已履行诺言将江南根据地让出来,却没有换来和平。
“第三方”因为蒋的单方面撕毁和平协议已经开始向共产党一方靠拢了。
之后一系列的事情,蒋不断打压反对他的人,加之国民党本生的腐败滋生,导致国民党的失败已经是必不可免。
纵观全片,影片表现的重点之一是中共与宋庆龄、李济深、张澜等重量级人物的关系,旨在再现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民主党派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结下的深厚情谊。
《建国大业》在立意和题材上有所创新,而在领袖的形象塑造上,更加人性化、生活化,把领袖们还原成一个个普通人。
比如,淮海战役胜利后,几位领导人把酒言欢,颠覆了以往革命题材影视剧中领袖“高大全”的形象,令人耳目一新。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警醒后人。
《建国大业》不仅是一部描绘民族解放历程的煌煌精品,是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鸿篇巨制,更是一部刻画国民党从执政到下台、从辉煌到失败全程的史诗大作。
总结国民党执政末期的过失:其一,不顾民心向背,悍然发动内战;其二,纵容四大家族巧取豪夺、党政腐败。
治标尚且夭折,遑论治本。
蒋经国在沪改革遇阻后,老蒋对他说:“国民党的腐败已经到骨子里了。
反贪腐是件大事,难哪!反,要亡党;不反,亡国!”道出了当时国民党的严酷局面与深层矛盾。
其三,镇压学生运动,迫害民主人士,阻塞外部监督途径;其四,党内派系林立,尔虞我诈,倾轧争夺。
蒋、桂、晋等派系彼此猜忌,勾心斗角。
影片中,李宗仁与孙科竞争“副总统”获胜,蒋介石大为意外,连与李握手时都尴尬不已。
一个时代的发展与走向是和执政阶级的领导有着秘不可分的联系。
《建国大业》这部片子在中国共产党建党近八十多年的今天推出,可谓正是逢当其时。
如果要从影片的行业硬件制作水准来讲,其实国内近些年的水平已经到到并接近国际顶尖水平了,如果非要从一个普通的电影院想要找出同行业间明显的差距,几乎是不太可能。
很多人看完这部电影第一感觉就是:感觉像是在放幻灯片。
从电影的情节安排上来看,此语也并非言过其实。
但,今天我要说的并不是从技术角度对这部影片进行评价,而是从性质上进行辨析。
特别是老蒋感叹:不反腐败亡党,反腐败,亡国。
最后,老蒋选择了不反腐败。
因为,在亡党亡国之间,他宁
肯选亡国。
党是权力的工具,如果没有掌握权力的工具,失去了权力,国家对当权者来说,还有什么意义?正是因为这样的自私自利,国民党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天下。
电影拍的平平淡淡,点了国民党为什么失去了政权,但没有强调共产党如何赢得天下。
可能今天不好说。
共产党赢得天下是因为反对一党专制,反对党天下,家天下,反对独裁,积极主张民主、自由,反对政府官员贪污腐败,为民生而战,分田地,重民生,重民权。
一句话,共产党带表广大人民利益,用生命和鲜血推翻最腐朽、反动的政权。
那是一种了不起的英雄主义精神。
说真话,今天的中国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最自由,人民生活最美好、安定的时代,各级政府也最努力让人民高兴。
大家都兢兢业业。
最近的30年无疑是最近 60年来最好的30年,而且,越来越好!这是真的!但中国人不知道如何过好日子,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千百年来,中国人可以忍受最无耻的压迫,但一有好日子就瞎折腾。
不让中国人说话,中国人能忍,你让中国人说话,天堂的日子他也能说成地狱。
而且,永远不知足。
中国人不怕穷,不怕苦,但怕富裕,怕过好日子!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从上到下大家都紧张而不开心?为什么干事的人的总是挨骂,不干事发牢骚、骂街的人永远正确?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深重灾难,中华大地满目疮痍,民不聊生。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毅然选择了以暴力革命推翻腐朽的清王朝。
然而,革命派领导的同盟会虽然成功领导武昌起义,但革命成果却为袁世凯等北洋势力所篡夺,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依旧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民族前景依然一片黑暗。
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方向,民族解放的号角再度嘹亮响起,直到在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最近60年,特别是最近30年,由于全球化,特别是西方文明作为一个参照物,使中国文明数千年来的胜者王,败者寇的精神支撑跨掉了。
过去60年的历史证明:胜者不一定全对,胜者不一定不重复犯败者的错误;而败者,只要有机会,就可以证明自己不一定全错。
比如,国民党反动派,如此腐败的一个政府,一个政党,经过60年的发展,在台湾创造了民主、自由和繁荣的奇迹。
而胜者经过60年证明在中国文明固有的基础上,他们也无法避免重复犯古人的错误。
胜者自立国号,在西方文明的介入和影响下,造成了国家的分裂。
这在古代是不可能发生的。
如今我党正大力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汲取以上深刻教训,防微杜渐。
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从严治党,毫不手软地惩处腐败。
在经济改革中,要“利为民所谋”,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造福基层百姓。
在新的征程上,党必将带领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经过这次对《建国大业》影片的欣赏后,在活跃了毛概课气氛的同时,我对我国和党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最后,我祝愿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富强、我们共产党的建设越来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