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故都的秋
高一语文必修 上册(新教材)第七单元《故都的秋》知识点清单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新教材)第七单元第七单元《故都的秋》知识点清单14 故都的秋一、重点剖析1. “故都”就是北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标题写成“北平的秋”?答案:作者之所以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入题,是因为“故都”更能体现散文的抒情性。
“故”给人以历史悠久之感,也蕴含着怀念之情;“故都”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秋”确定了描写的内容。
“故都”与“秋”结合在一起,暗含着一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境界。
以此为题,明确而深沉。
2.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文章的“文眼”,其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答案:(1)特点:①运用了排比手法,文气顺畅;②先用了两个单音节词“清”“静”,又以一个双音节词“悲凉”结尾,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2)作用:概括全文意旨,奠定全文感情基调,总领下文。
作者借写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来表现自己因迷惑、抑郁、失望而徘徊的忧思与落寞之情;或者说,正因为作者有这样的心情,才感到故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
3. 为什么作者对“陶然亭的芦花”等著名风景的描写只是点到即止,却着力描写家家户户到处可见的秋景?答案这是由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决定的。
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他的内心投下了忧郁和凄凉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内心笼罩着淡淡的“悲凉”。
正因为如此,作者对“陶然亭的芦花”等著名风景的描写只是点到即止,而选择了最能表现自己内心感受的家家户户到处可见的秋景来着力描写。
在作者笔下,萧索的秋意与落寞的秋情是统一的。
4. 为了体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精心描绘了五个画面,请给每个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在这五个画面中,作者是如何突出故都的秋的特点的?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
5. “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可否改为“简直像是每一户的家虫”?答案:不能。
“家家户户”运用叠字,不仅使文章具有韵律美,还说明秋蝉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养在家里”则进一步拉近了秋蝉与家之间的距离,给人一种亲近感;“家里”既呼应了前面的“家家户户”,又照应了后面的“家虫”。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的知识点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的知识点一、秋天的概述秋季是一年四季中的重要季节之一,也是自然界变幻最为明显、变化最为迅速的季节。
对于故都而言,秋天更是一道美丽而深邃的风景线。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高一语文中关于故都的秋的相关知识点。
二、秋天的象征意义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代表着收获与成果。
在中国文化中,秋天寓意着团圆和感恩,同时也蕴含了离别与思念。
许多文人墨客将秋天描绘成了一幅幅富有情感的画卷,故都中的秋天更是别具一格。
三、故都秋天的景色1. 梧桐树:故都地区梧桐树是秋季的代表景物之一。
梧桐树的叶子在秋天会变得金黄,远远看去,整条大街仿佛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华服,给人一种温暖而庄重的感觉。
2. 故都历史建筑:秋天是游览故都历史建筑的绝佳季节。
古老的建筑与秋季的自然景色相辉映,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秋季的独特韵味,形成了一种恢弘而古朴的美感。
3. 秋天的天空:秋天的天空通常是湛蓝的,气候干燥,很少有云朵,使得整个故都的景色显得明亮而清澈。
四、故都的秋天文学作品在故都的秋天,许多文人都以秋季为题材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这些作品以优美的词句描绘了故都的秋天,让人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秋风乍起、秋叶飘零的情景。
五、故都秋天的传统活动1. 重阳登高:每年的重阳节,故都的人们会登高远眺,以迎接秋天的到来。
登高不仅可以欣赏到秋天的美景,还可以增加身体的锻炼和乐趣,也是人们享受秋天的一种方式。
2. 赏月祭月:在中秋节这一天,故都的人们会一家人或者亲友相聚,赏月并举行祭月仪式。
人们会欣赏到圆圆的中秋明月,品尝着月饼,共度一个团圆的夜晚。
六、故都秋天的传统美食1. 蟹黄包子:故都地区的秋季以蟹黄包子最为有名。
包子的馅料以鲜嫩的蟹黄为主,搭配其他秋季的食材,口感鲜美,让人回味无穷。
2. 栗子糕:栗子糕是故都的秋季传统糕点之一。
糯米和新鲜的栗子一起蒸煮而成,口感软糯,香甜可口,寓意着丰收和团圆。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教案一:课程目标——了解和掌握《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
教学内容:
1. 课前导读: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标题、目录,初步了解故事背景及内容。
2. 教师讲解:简要介绍《故都的秋》的作者、作品背景,以及主题思想。
3. 分析文学特点: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
4. 课文解读:逐段解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情节、人物形象、意象等。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文解读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6.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受文中所描绘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细腻情感。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以《故都的秋》为主题撰写一篇读后感,总结自己的感悟和认识。
教学方法:
1. 导读法:通过对课文标题、目录的导读,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法:对课文的背景、主题思想进行简要讲解,提供学生正确的理解方向。
3. 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
4. 讲解发问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教学重点
1. 掌握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
2. 理解课文中人物形象、情节,培养学生细腻情感。
教学难点
1. 理解和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细腻情感。
教学辅助材料
1. 《故都的秋》全文
2. 课文解析和学生作品欣赏材料
教学反思: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教学,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这篇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培养学生的细腻情感。
同时,通过讨论和写作,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

1、在北平即使不出去吧……感觉到十分的秋 意。 提问:从这里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主观色 彩”?
• 惬意、沉醉(一种文化人幽静恬适的审美心理) • 孤单(隐士之风,对社会的洁身自好,对秋光秋 花的孤芳自赏)
2、像花又不像花的那一种……极柔软的感觉。 提问:从这幅落蕊图中,你品味出作者怎样 的从哪个方面写故都的 秋?请用一字概括。(声、形、色、 味!)
2.读第1、2自然段,作者分别哪些字来 概括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征。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之秋 的依恋之情。
故都的秋在哪里呢? 思考题:
提问: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 还是悲秋?
•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 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 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 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 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故都的秋》说课稿7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7篇《故都的秋》说课稿1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故都的秋》。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是郁达夫先生的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
本文通过对“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秋枣的色彩”等画面描写表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赞美了故都秋色特有的美,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郁、冷清的情怀。
整体而言,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学习本文可以逐渐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感受散文情景融合的艺术之美。
二、说学情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高一的学生已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自主性不断增强,具备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初读和泛读的层面,难以深入理解本文的抽象形象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概括课文内容,品味文中形象,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领悟法、合作探究法,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作者悲凉、伤感的情绪。
四、说教学重难点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课的重点为: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本课难点为: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14.1《故都的秋》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槐树 落蕊
破屋 天色 枣树
牵牛花
日光 秋雨
驯鸽
秋草
扫帚
都市闲人
秋蝉
三
故都之秋的特点:
清、静、悲凉
悟秋情之 思考:郁达夫为什么要突出描写故都之秋的“清”“静” “悲凉”?
“知 人” “论 世”
“知人”
郁达夫出生于一个破落的书香之家。父亲在他不满三岁时 就去世了。祖孙六人全靠母亲缝补洗衣,节俭度日。才九岁的 姐姐,也被迫当童养媳。郁达夫在他的自传中说:“我所经验到 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迫 着我。”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
最 秋下草。,最使好作,陪还衬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悲根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
思考
作者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方法或技巧?
技巧: 1、运用感官:从视觉、听
觉两个角度,写出了观赏景物时 的心态、动作。
2、运用衬托的手法:以动 衬静,体现了环境的静谧。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 变衰。
——宋玉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断肠人在天涯。
——王实甫《西厢记》
总结
秋晨庭院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秋果奇景图
故都秋景图
秋晨庭院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果奇景
画面
景物
秋晨庭院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秋果奇景图
手法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9篇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9篇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并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通过品味语言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和故都情结。
教材分析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作者扣住文眼,从三个方面描写景物并赞美故都的秋,进一步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
二是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
其中由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到感受人文精神是教学中应突破的难点。
教学准备①课文配乐朗诵及《秋意》排箫演奏曲录音,②秋天风光录像,③PowerPoint课件,④多媒体播放设备。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提问谈话,简介作者,导入课题1.引导谈话:现在已是秋天了,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中国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中国历代诗文写“秋”,似乎总是“却道天凉好个秋”,或者“秋风秋雨愁煞人”,凄清悲愁是主流:如杜甫《月》的“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也有些欣喜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秋词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则把秋色写得生机勃勃:“万类霜天竞自由”。
而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情致……2.作者简介(PowerPoint幻灯片播放):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
浙江富阳人。
现代作家,诗人。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据说他家藏书4万卷,郁达夫在少年时就全都翻阅过,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二第2课 关于我父亲的故都的秋

关于我父亲的《故都的秋》郁飞《故都的秋》写于五十多年前的1934年,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总也有五十年上下了。
一代代的青少年大约都是从这篇写景文字接触郁达夫其人的吧。
1934年7月杭州酷热,父亲和母亲便带了才六七岁的我上青岛去住了一个月,随后又去当时的故都北平。
在他后来发表的《故都日记》里,8月16日的最后一段是:“接《人间世》社快信,王佘杞来信,都系为催稿的事情,王并且还约定于明日来坐索。
”17日的头一句又是:“晨起,为王佘杞写了两千个字,题名:‘故都的秋’。
”可见还是编者的函索坐索逼出来的急就章。
急就之章能写得这样隽永而有情致,就不能不靠平日的功夫,即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体会了。
从起头一段往下看,写秋意,秋季的院落,写槐树,秋蝉,秋雨,写果树,写悠闲的北平市民对答的神态,若非平日的观察体会深深印在脑际,是决然写不出这样看似信手招来的行之流水般的文字来的。
写此文的头一天,8月16日,日记的开头便说:“今天是双星节,但天上布满了灰云。
晨起上厕所,从槐树阴中看见了半角云天,竟悠然感到了秋意,确是北平的新秋。
”可见他随时随地都在体验环境。
第二天早晨他提笔就写《故都的秋》,同前一天清晨的感触怕是不无关系的吧。
这种功夫或者也就是鲁迅先生要求于有志写作者的头一条吧:“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
”(《答北斗杂志社问》)要活得有意义而不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是不是人人都应以此为修养目标之一呢?其次,若没有对故都北平的挚爱,也不会写出这样的文字。
父亲一生短短的49年中从未在北平久住,但是在此文的姐妹篇《北平的四季》(1936年)中吐露了对古都的感情:“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联合上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 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 层雨过,云 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 出脸来了。” • 这里写景不拖泥带水,一句一景,写出北 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 雨的阵势,写的活灵活现,逼真自然。
小 结
• 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 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 特殊的神韵。郁达夫笔下的秋味, 秋色,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 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散文紧扣 “清”、“静”、“悲凉”落笔, 情景交融,以情驶景。 “秋中有情 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寞。”
郁达夫
甘肃省通渭二中 邵建仁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体会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技能目标更多资源 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体会文 章借景抒情,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品味文 章简洁清丽、明白晓畅的语言。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在景物中寄托的向往和眷恋故都 之秋的真情及内心深处的忧思与落寞
模仿马致远《秋思》,借用散文中名词自己写诗 天净沙 秋思 破屋浓茶小院, 漏光鸽声残蝉, 闲人蓝朵残垣, 槐蕊铺地,落寞人在故都。
第二课时
问题与思考
1. 2. 3. 4. 对散文的“形散神不散”作分析。 散文中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 第12段议论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文中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 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 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给 人以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 具体说是那五幅秋色图。 • 文章的“神”是对故都自然风物 的赞美,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 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落 寞感。 • 二者通过“清、静、悲凉”紧密 的结合起来。
作者多次写南国之秋的原因
• 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 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 “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 透”,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 比,这样,南北的对比衬托,突出故 都的秋感人至深,令人向往眷念。
议论的作用
• 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 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 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 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来颂秋, 来赞颂北国之秋。
文中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 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 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给 人以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以静衬动,以有声衬无 声。形成了一种“蝉噪 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的艺术效果。
第一课时
介绍作者(郁达夫)
• 原名郁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 文家。1921年6月与郭沫若等人 发起成立“创造社”。7月,第 一部小说《沉沦》问世,震动文 坛。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 杀害于新加坡。
1919年郁达夫在日本
写作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 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 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 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 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 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 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 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 许多游记。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 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 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2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 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 色,听得到青天下驯 鸽的飞声…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 蓝朵,自然 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 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 为佳,紫黑色 次之,淡红者最下。”
• 这里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景物 写的十分细致,如“一丝丝”。同时也写 了作者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 数”“静对”等,透露出悠闲和惬意。
题目释义
•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 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含着一种文 化底蕴;“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 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 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 种意境。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散文结构赏析
第一部分:总起
• 对北国之秋的感受:“清、静、悲 凉”和作者的向往之情(第1段) • 江南之秋:“慢、润、淡”,总看 不饱、尝不透、玩不足(第2段)
小 结
文章开头与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南 国之秋作对比,表达了对北国之秋 的向往之情。中间部分则从记叙和 议论两个方面描述故都的清秋景象。 记叙部分用并列结构根据 “清”“静”“悲凉”三个层次, 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议论部 分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 之秋,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 往复。
课时作业与练笔
课后作业与练习
从四季中任选一个季节为 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散 文。文题自拟,立意自定, 情景交融。
谢 谢
2008.9
更多资源
第二部分:分写
• 记叙: ①庭院秋景(第3段)
• • • •
②秋槐落蕊(第4段) ③秋蝉残鸣(第5段) ④秋雨话秋凉(第6-10段) ⑤胜日秋果(第11段) • 议论:赞美北国之秋(第12段)
第三部分:总括
• ①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第13段)
• 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眷念 之情。(第14段) • ——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 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 感。
对散文语言的品味
1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 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 花的 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 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 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 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 花铺满地,写视觉;脚踏花地,写触觉。 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与之交 流,便只有与自然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