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解读文本而精彩
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文本解读

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文本解读教师对文本的教学解读不同于一般的读者解读,也不同于学者解读,它应该是立足于课堂教学的解读。
立足于课堂教学的解读有着相对稳定的立场、原则、方法与价值追求,它至少要保证与课标要求、文体属性、编者意图、学情教情的适切性与吻合度。
具体到实践环节,就是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一、“这一篇”是怎样的文章,它是合宜的教学文本吗?《五柳先生传》是一篇文言小传,单元目标、课前导语、课后习题等相关表述都明确了这一点。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和评价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该文篇幅短小,语言凝练,内蕴丰富,完全具备课标要求的“浅易”,适于“积累、感悟和运用”等基本特征。
二、“这一课”能教什么该教什么,它有着怎样的教学价值?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它是“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合金”。
朱自清先生说,“在中等及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阅读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
其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做一个有相当教养的国民,至少应对本国的经典有直接接触的义务。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若干经典,培育过咱们的祖先,培育过社会的精英,培育着咱们的国民,年轻人更应享受到经典的滋养。
”因此对于文本字面的理解不是学习的重点,学习的重点在文化的传承与反思。
当然,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上,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不宜过分突出,适宜的做法是随文学习随文积累,这符合文言文的学习规律,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克服学生文言学习的畏难情绪。
从“文章”与“文学”入手,从文本“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矛盾节点处”切入,随文习“言”,旨归在“文化”,当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理想选择。
课堂因对话而精彩——执教《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课堂因对话而精彩——执教《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沈喜青
【期刊名称】《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年(卷),期】2017(000)013
【摘要】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标识。
师生都敞开心扉、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是学生对文本的的理解、欣赏、评判,是学生张扬个性的一种自我超越。
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
他们用自己的经验世界和理解方式去阐释着文本,这是天然的由内而外的精神表达,课堂因对话而精彩!
【总页数】1页(P257-257)
【作者】沈喜青
【作者单位】广西鹿寨县城南实验小学,545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
【相关文献】
1.完整的学科立场人本的学习方式——有感于王林波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J], 张咏梅;
2.词语教学也能美不胜收——听王崧舟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J], 欧阳艳
3.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执教《圆明园的毁灭》精彩片断赏析 [J], 郑百苗
4.这是一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听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J], 朱炜平
5.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执教《圆明园的毁灭》精彩片断赏析 [J], 郑百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学设计应以文本解读为核心——《方山子传》课堂实录

@实践I教学设计应以文本解读为核心—《方山子传》课堂实录林枫竹*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至关重要。
在备课阶段,教师首先要深入挖掘文本,在挖透文本的基础之上进 行教学设计,只有把文本读透,教学设计才能水到渠 成。
在《方山子传》的教学设计中,笔者以一个“异”字为核心,以“异在何处”“缘何而异”“如何看异”三 个方面来整合课堂,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文本,提升思维品质。
【课堂实录】师: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一般来说,为别人作传,若非受人所托,定是有为而作,也就 是其人身上有某种让作者很感兴趣的东西。
那么,今 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苏轼的《方山子传》,看看方山子 身上的什么特点让苏轼如此感兴趣。
首先,请大家齐 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方山子 一生的特点的一个字。
(生齐读课文)师:我请一个同学来说一下你找到的是什么字。
生1:我找到的是“豪”字。
师:有不同意见吗?生2:我感觉是“异”。
师:为什么呢?生2:因为“豪”只能概括他早年的生活,概括方 山子的一生,好像“异”字更好。
师:很好,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同学点头表示赞同)师:那么,他有哪些地方是表现得比较“异”,也就 是与众不同的呢?(板书:异在何处)生3 :他家里很有钱,但是他却选择到山中当隐士。
师:一般人处于他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呢?生3:这么有钱,就吃喝玩乐、享受生活嗔。
(众笑)师:那么方山子仅仅是有“钱”吗?生3:还很有权。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呢,给大家读一下好吗?生3(读):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 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 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师:“使从事于其间”怎么理解?生3:假使他在官场任职。
*林枫竹,单位系广东省深圳中学。
48k i n束栄师:好。
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人生选择与众不同。
还有什么地方是“异”的吗?生4:他小的时候想做侠客。
师:小时候想做侠客,这很“异”吗?生5:小时候想做侠客,后来又“折节读书”,然后 又归隐,这个转变也太大了。
让阅读课堂因练笔而精彩

字 里行 间, 走进课 文所 描述 的美好情境 中 , 触摸 其
物, 目睹其形 , 闻其声 , 耳 学生就能被其 中的情境所 触 动, 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振 、 感上的共鸣 , 情 随
之嫌。 总之 , 只有恰 当的练笔才能让 学生在独具个 性 的 自由表达 中放 飞心 灵 , 阅读课堂 因练 笔更 让
唧喳喳, 仿佛在 向人类致谢。 教学 时, ” 笔者通过 “ 亲 历体验 ” 的方式 , 让教师、 学生、 文本之间的” 心灵对 话” 共奏出一曲 “ 的赞歌 , 后请 学生根据结尾 爱” 然 续写。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 力是不可估量的, 经过片 刻的思考 , 他们的发言声就如 “ 大珠小珠落玉盘”: “ 列车开动了, 我们在 温暖的车厢里唧唧喳喳地
想 重 温 年 轻 时 的 美好 时光 , 而且 老 奶 奶 也 不是 随 随 便便乱采的, 而是 很 珍 惜 地 摘 下 , 行 可 原 。 其 ”
就这 样 , 学生能够及 时练 笔 , 捕捉 自己情 感的 喷发点 , 将情感积淀 下来 , 久而久 之便会提升 语文
素养 。
“ ‘ ’ 此 花 只应 天上有 , 间能有几回 ‘ ’ 老 人 见 。 奶奶并没有错 , 错在 那花 太美了, 让人控制不住 。 ” “ 花是有生命的 , 谁都 不能剥夺 它的 生存权利 。
过来 ! 告诉大家一个好 消息, 我发现新 大陆 了。 一 在 条清 澈的 小河上有一 个小 岛, 岛上有 一棵50 0 多年
着。 者抓 住这个课 堂的生成 点 , 笔 叫大 家拿 起笔亮
出 自己 的观 点 。 分 钟 后 , 室 里 的 气 氛犹 如 “ 瓶 几 教 银 乍破 水浆 进 , 骑 突 出刀 枪 鸣 ”: 铁
课堂因对话衍生精彩

言 之 为 学术 。 ”可 见 ,他 完全 没 有 个人 情 感 偏 向 ,没 有 民族 偏 见 , 热心 地 帮助 来 自弱 国 的鲁 迅 学 习技 术 ,这 正是 藤野 先
了充分 的 发 挥 。
例如在教学 《 藤野先生》一 文时,学生一开始有畏难情 生让鲁迅深情记忆,无 限感激 的原因所在 。在这一轮的课堂 ‘ 生 开展 平 等 的对 话, 引领 学 生 更深 层 次地 理 解藤 野 先 生 的形 象 。 于 是笔 者 以这 样 一个 问题 为 切入 一
、
生 生 对话 ,活 跃 课 堂气 氛 ,优 化 自我 结 论
生 生对 话 即 学生 与 学 生之 间 的 互相 交 流 。 生生 互动 的课 点 展 开 了与 学 生 的 对 话 : “ 果 藤 野 先 生 只 是 一 个 生 活 俭 如 一 堂 是 流动 的 、鲜 活 的 、生 机 的 课 堂 。诚 如 萧伯 纳所 言 : “ 你 朴 、 治学 严 谨 ,关 心 学生 的 人 ,那 么 这 是许 多老 师所 共 有 的 有 …个 苹 果 ,我 有 一个 苹 果 , 彼此 交 换 ,每 个 人 还是 一 个 苹 ・ 果 ; 但 如果 你有 一 种 思想 ,我 也 有一 种 思想 ,彼 此 交换 ,那 一 良好 品质 ,应 该 不 会让 鲁 迅 如此 感 激 , 还有 没 有其 他 方 面 的 原 因 呢 ?哪位 同学 能 从文 中找 到答 案 帮 老师 解 开 疑惑 ? ”学
造 性 、追 求 人性 化 的 教 学 。相 对 于传 统 的 “ 白式 ” “ 独 问答 组 织 和 管 理 知 识 。 课 堂 里 师 生 都 是 探 究 者 , 都 面 对 着 新 问
巧抓文章关键元素,妙设问题解读文本——谈王君《散步》一课的教学

2021·5王君,是青春的,因而,她的语文也是青春的。
无论是她顾盼生辉的眼睛,还是宛如黄莺般灵动的语言,都准确无误地向人们传达着这一点。
作为“青春语文”的掌门人,王君老师以其灵动、独特、奇崛的课堂教学,让众多语文教师对“青春语文”仰之弥高。
课如其人,此言不虚。
王君老师的课就像她自己一样,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课堂上到处溢满灵秀和奔放。
今天,通过网络直播,又一次被她精妙的课堂设计、独特的切入视角所震撼,被她深沉博爱的语文情怀所感动。
聆听她的《散步》这节课的教学,如同“曲径通幽”,一点一点纵深到文本的深处,纵深到语文的深处,也纵深到学生思想的深处。
当学生时便很喜欢《散步》这篇文章,那时节说不出它的美妙,只是单纯地被文字里透露出的那种美好的亲情、亲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包容和谦让而感动,觉得这样的情感实在是太美好了!尤其是文章最后一句话,让我一生铭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是整个世界”。
虽然当时对这句话不是特别懂,但是却莫名地被它打动着,感染着。
今天,听王君老师的这节课,内心颇受触动,她以四两拨千斤的授课功力,轻松而深刻地带领学生一步一步走进文本深处,字斟句酌,细品慢咂,让美好与美好生动地相遇,课堂上精彩的火花不断迸发。
首先,感怀于王君老师精妙的教学设计。
她的课堂并不是大水漫灌式的,而是巧妙地抓住文本的几个重要元素,主线分明地逐层推进,让学生的个性阅读逐渐深入。
王君老师这节课,总共抓住了文本的三个关键元素——我们,田野,散步。
很明显,她是从人物、地点、事件这三个维度来把握的。
虽然我们平时上这节课也会涉及这些方面,可是王老师对这三方面的分析引导,却是非常有内涵、有底蕴的。
她独特奇妙的思路,是我们无法企及的。
先来看看“我们”这个关键元素的分析。
这一板块中,王老师设计的活动是聊一聊“我们中的每一个人”。
请注意,王老师用的词是“聊一聊”,这就一下子将课堂严肃拘谨的气氛冲淡了,营造了一种很放松、随意的课堂氛围,完全消除了学生对“标准”答案的敬畏。
语文课堂有效解读文本的策略

语 文课堂有效解 读 文本 的策 略
●俞 劲 梅
文本 作为语 文课堂教 学的重 要载体 ,被赋 予 了十 分丰 富而精 彩的 内容。在 当今 新课程 理念 的背 景 下 , 如何有效 解读 文本 , 关乎
着语文课 堂教学效 率的高 低。
一
了有 效解读 文本 的钥 匙。 荷塘月色 》 通过 作者行 踪线索 和与之 如《 , 平行 发展 的情 感线 索 。我们 就可 以随着作者 的足迹 变化 触摸 到作
学生 与作者 的心 心相 印。学 生的读 , 并非是 漫无 目的的重 复 , 目 无
的的重 复是低 效甚至 无效 的。 有在教 师的悉心 指导行 为下 。 过 只 通
是一个老 师走得 多远 , 学生就 走得 有多远 。老 师多有激情 , 生就 学
对文 章语句 的推 敲 、 摩 、 揣 品味 , 能真 正培 养和提 高 学生 的语 文 才 素养 。朗读应 该是渐 入佳境 的 ,是 在理解感 受的基 础上读 出感 情 来。 越读 越好 . 品越 有味。 越
三 、综 合 多 层 次 多 角 度 解 读 文 本
多有激情 。 陌生 化。“ ② 陌生化 ” 就是通 过一定 的技巧 , 将熟悉 的东
西改变一定 的情景 后 , 出现 的面 目的改变 、 内涵 的变化 。它是 对 习
惯 思维 的一 种冲击 , 也是开 启学生 思维 的一把钥匙 。 比如说步 行 。 “ 由于我们 走来走 去 , 我就 不再 意识 到它 ” 而 “ , 当我们跳 舞 时 , 无意 识 的步行姿 态就会给 人 以新鲜 之感 ” “ 。 陌生化 ” 是教 师在深度解 读
学 贴近生 活 , 走进 生活 , 这是语 文教学 的需要 ; 只有 这样 . 也 才能让 学 生体会 语文 的多姿 多采 , 受到语 文学 习的切实有 用。 重学生 感 注
解读文本细节 成就精彩课堂

解读文本细节成就精彩课堂一位专家说过:细节,往往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
过去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学细节并没有受到教师的足够重视,也没有系统的理论对它们的必要性和规范性给予深入的探讨,但从新课改开始,我们对细节的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教学细节也开始被当成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去认识。
笔者试着从文章的语言、思路、线索等方面,就文本细节开发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语语悟其神”语文教学离不开品词赏句。
文章字字句句背后皆是作者的至情深意,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品味语言是进入文本教学的必经之路。
如果能通过反复咀嚼文本,巧妙抓住文本中一个足以结构全文或铺展教学主要内容的词或句,在这些地方精心打造,必定使语文课堂精彩纷呈。
沈从文先生的《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歌多、人多、景多,场面宏伟,人事纷杂,能否抓住文章灵动的“文眼”,找到一条直达作者心灵深处的幽径呢?《云南的歌会》中,沈先生两处提到“意思”一词,一处是在第四段“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意为前文必也很有意思),另一处在第五段“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意为后面所唱更有意思)。
显然“意思”一词在这儿是承上启下作用。
还有,本文节选时删了前面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最有意思了。
”(这里的“意思”该是作者的真正心声吧)由此看来,“意思”就是本文的文眼,抓住“意思”二字,大有文章可做,浙江省初中语文名师杨聪老师正是抓住“意思”这个词,打造了一节经典的语文精品课,把教学推向极致。
发现“意思”。
课堂伊始,杨老师抛出一个问题:你觉得这篇课文有意思吗?(学生纷纷点头)老师故意卖了一个关子:我读了好几遍,觉得挺没意思,我这人喜欢细节,你要用细节说服我。
[课件显示:意思(地点、方式、环境、气氛)](学生细读文本,跃跃欲试)没“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因解读文本而精彩
摘要: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之根。
对教材的解读既要立足于教材,还要高于教材,跳出教材,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教材,才能准确把握知识点,熟练地驾奴课堂。
从而做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具体说就是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基于教材但又不为教材所束缚,使教学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
关键词:解读文本多角度
我曾多次参加很多教研活动,聆听名家异彩纷呈的课堂展示,对百花齐放的生成性动态课堂深深地折服,同时,这些精彩的课堂引发了我的思考:纵观名师的课,教法也不过是普通老师常用的几种方法——读一读、悟一悟、议一议、写一写等,关键是名师们文本解读的功力不同——他们总可以在老课文中发掘出新的亮点,引领学生走进品味语言文字的殿堂,让课堂时时绽放出精彩。
因此我觉得: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之根。
“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我们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
教师的高屋建瓴,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儿童的眼光走进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
那么,应该如何解读教材?
一、走近作者解读文本——把准文本的价值取向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实际上是一段社会史,一节作家个人心灵史的短片,都是时代的产物。
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情感会表达不同的意思。
解读需要多元,同样也需要遵循文本的价值取向。
为此,教师在提炼时,要把它放在一个大时代的广阔背景下,与时俱进,多些思考,多些师本对话,挖掘文本内涵,赋予文本以时代鲜活的思想,而不是唯教参至上。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渔歌子》是唐代张志和写的一首词,当时诗人因看不惯朝廷的昏暗,放弃做官,畅游于山水中之间,写道“斜风细雨不须归”,作者的那种悠闲自得跃然纸上。
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词中“斜风细雨不须归”时并没
有只局限于文本的理解,而是引导学生结合当今时代讨论,到底该不该“归”,有的学生认为不须归,应该享受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有的学生认为一个人应该为社会做贡献,不该逃避现实。
于是我引导他们明白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从小应有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小学语文教学论坛》中,刊登了美国一堂阅读课《灰姑娘》的课堂实录,其中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震撼:孩子们认为继母太坏了,老师却说:她并不是坏,而是没有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别人的孩子。
试想,如果我这位老师也说:是的,这继母太坏了。
那么,学生幼小的心灵会留下一个阴影,可能会由此推彼,所有的继母都是心地丑恶的,仇恨的种子一旦播下,就会生根,发芽,后果不堪设想。
我非常佩服这位教师在价值取向的把握和引导时,能本着一种宽容,一种理解。
如果我们的教育一直给予这种善良的呵护,那么,我们的孩子心中一定充满阳光和希望的。
二、走近教师解读文本——悟出读者的独特理解
记得有一句名言“你的思想有多深,你就能走多远”。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特别需要“透过纸背读文章”的能力,让语文教材不再是一叠冷冰冰的印满铅字的纸张,而是一幅生动的画,一首优美的歌,一出感人的场景。
教师对教材有着独到的理解,才能轻松地带着学生去潜心会文,去捕捉作者的写作意图,去感受语言的魅力。
例如我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中“天高地阔地吃起来”这个句子的解读也有独特之处。
我认为这个句子不仅表现了乡下人家门前晚饭时视野的开阔,还把人们用餐时时舒适惬意、聊天的内容海阔天空,心情的悠然自得、质朴浓烈的的生活情趣、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真切感受和向往这些信息都传递给了读者——抬起头,扑入眼帘的是天边那绚丽的晚霞、还有一群群归巢的鸟儿;眺望远方,掩映在绿树红花从中的农家小院参差错落,鸡鸭们在悠闲地觅食;环顾四周,青青的竹子悠悠摇曳、朴素而又华丽的小花清香扑鼻;一阵阵凉爽的晚风吹走了人们一天的辛劳……在广阔的天地中,他们聊天的内容也是天南地北:从家中孩子的学习、村里的新鲜事、国家政策、天下要闻无所不谈,这一切,构成了一副自然和谐、清新质朴的田园风景画面……
三、走近学生解读文本——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小学语文还姓“小”。
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6-12岁的学生,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
因此,教师要懂得弯下腰来看教材,站在《语文课程标准》的角
度掌握难易程度,依据文本特点,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经验角度出发,找准学生阅读文本时的兴奋点;分析学生学习的疑难点。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日月潭》。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描写景物的文章:作者以清晨、中午和雨中这三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文章结构清晰,景美情浓,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这一句是对中午时分日月潭美景的描写。
然而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句话显得比较抽象,因此就需要我们在解读教学目标、解读学生能力的同时,对每一个词进行充分的预设:由理解“清晰”一词入手,接着播放日月潭风光的课件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然后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说一说:此时此刻,你看到了眼前哪些清晰的美景?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生活体验、调动认知经验、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描述“太阳高照”、“湖水碧绿”、“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的名胜古迹”所展现的旖旎风光,这样,学生不仅对“清晰”一词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通过文本这一凝练的语句的品味,日月潭的美就具体形象地扎根在学生的脑海里。
四、走进学科解读文本——凸显语文的本体特征
语文课应该体现出语文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尽力挖掘教学中有价值的问题,面对语言文字,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
如我在上《月球之谜》一课时,颇有感受:这是一篇典型的科普知识短文,像这样的文章很容易上成科学课。
教学中我以“谜”为线索展开——第一部分以“遐想”一词激发,放飞学生的想象,进而理解遐想的意思并读出遐想的韵味;第二部分紧扣“奇异”组织教学。
启发学生体会“却”、“满是”、“任何”、“一片荒漠”等词传递出的讯息,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对月球作出个性的评价——你能说月球是个()的星球吗?最后回扣“奇异”了解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既加深了对重点词的理解,扎实有效地训练了中年级学生对段的阅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
总之,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紧密联系,密不可分。
如果说我们的阅读教学是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
那么,可以说文本解读就是大树的“根”,教师解读文本越深入,阅读教学这棵大树就会越加生机勃勃,苍翠欲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