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解读文本而精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因解读文本而精彩

摘要: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之根。对教材的解读既要立足于教材,还要高于教材,跳出教材,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教材,才能准确把握知识点,熟练地驾奴课堂。从而做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具体说就是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基于教材但又不为教材所束缚,使教学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

关键词:解读文本多角度

我曾多次参加很多教研活动,聆听名家异彩纷呈的课堂展示,对百花齐放的生成性动态课堂深深地折服,同时,这些精彩的课堂引发了我的思考:纵观名师的课,教法也不过是普通老师常用的几种方法——读一读、悟一悟、议一议、写一写等,关键是名师们文本解读的功力不同——他们总可以在老课文中发掘出新的亮点,引领学生走进品味语言文字的殿堂,让课堂时时绽放出精彩。

因此我觉得: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之根。“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我们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的高屋建瓴,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儿童的眼光走进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

那么,应该如何解读教材?

一、走近作者解读文本——把准文本的价值取向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实际上是一段社会史,一节作家个人心灵史的短片,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情感会表达不同的意思。解读需要多元,同样也需要遵循文本的价值取向。为此,教师在提炼时,要把它放在一个大时代的广阔背景下,与时俱进,多些思考,多些师本对话,挖掘文本内涵,赋予文本以时代鲜活的思想,而不是唯教参至上。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渔歌子》是唐代张志和写的一首词,当时诗人因看不惯朝廷的昏暗,放弃做官,畅游于山水中之间,写道“斜风细雨不须归”,作者的那种悠闲自得跃然纸上。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词中“斜风细雨不须归”时并没

有只局限于文本的理解,而是引导学生结合当今时代讨论,到底该不该“归”,有的学生认为不须归,应该享受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有的学生认为一个人应该为社会做贡献,不该逃避现实。于是我引导他们明白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从小应有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小学语文教学论坛》中,刊登了美国一堂阅读课《灰姑娘》的课堂实录,其中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震撼:孩子们认为继母太坏了,老师却说:她并不是坏,而是没有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别人的孩子。试想,如果我这位老师也说:是的,这继母太坏了。那么,学生幼小的心灵会留下一个阴影,可能会由此推彼,所有的继母都是心地丑恶的,仇恨的种子一旦播下,就会生根,发芽,后果不堪设想。我非常佩服这位教师在价值取向的把握和引导时,能本着一种宽容,一种理解。如果我们的教育一直给予这种善良的呵护,那么,我们的孩子心中一定充满阳光和希望的。

二、走近教师解读文本——悟出读者的独特理解

记得有一句名言“你的思想有多深,你就能走多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特别需要“透过纸背读文章”的能力,让语文教材不再是一叠冷冰冰的印满铅字的纸张,而是一幅生动的画,一首优美的歌,一出感人的场景。教师对教材有着独到的理解,才能轻松地带着学生去潜心会文,去捕捉作者的写作意图,去感受语言的魅力。

例如我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中“天高地阔地吃起来”这个句子的解读也有独特之处。我认为这个句子不仅表现了乡下人家门前晚饭时视野的开阔,还把人们用餐时时舒适惬意、聊天的内容海阔天空,心情的悠然自得、质朴浓烈的的生活情趣、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真切感受和向往这些信息都传递给了读者——抬起头,扑入眼帘的是天边那绚丽的晚霞、还有一群群归巢的鸟儿;眺望远方,掩映在绿树红花从中的农家小院参差错落,鸡鸭们在悠闲地觅食;环顾四周,青青的竹子悠悠摇曳、朴素而又华丽的小花清香扑鼻;一阵阵凉爽的晚风吹走了人们一天的辛劳……在广阔的天地中,他们聊天的内容也是天南地北:从家中孩子的学习、村里的新鲜事、国家政策、天下要闻无所不谈,这一切,构成了一副自然和谐、清新质朴的田园风景画面……

三、走近学生解读文本——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小学语文还姓“小”。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6-12岁的学生,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因此,教师要懂得弯下腰来看教材,站在《语文课程标准》的角

度掌握难易程度,依据文本特点,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经验角度出发,找准学生阅读文本时的兴奋点;分析学生学习的疑难点。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日月潭》。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描写景物的文章:作者以清晨、中午和雨中这三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清晰,景美情浓,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这一句是对中午时分日月潭美景的描写。然而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句话显得比较抽象,因此就需要我们在解读教学目标、解读学生能力的同时,对每一个词进行充分的预设:由理解“清晰”一词入手,接着播放日月潭风光的课件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然后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说一说:此时此刻,你看到了眼前哪些清晰的美景?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生活体验、调动认知经验、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描述“太阳高照”、“湖水碧绿”、“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的名胜古迹”所展现的旖旎风光,这样,学生不仅对“清晰”一词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通过文本这一凝练的语句的品味,日月潭的美就具体形象地扎根在学生的脑海里。

四、走进学科解读文本——凸显语文的本体特征

语文课应该体现出语文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尽力挖掘教学中有价值的问题,面对语言文字,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如我在上《月球之谜》一课时,颇有感受:这是一篇典型的科普知识短文,像这样的文章很容易上成科学课。教学中我以“谜”为线索展开——第一部分以“遐想”一词激发,放飞学生的想象,进而理解遐想的意思并读出遐想的韵味;第二部分紧扣“奇异”组织教学。启发学生体会“却”、“满是”、“任何”、“一片荒漠”等词传递出的讯息,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对月球作出个性的评价——你能说月球是个()的星球吗?最后回扣“奇异”了解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既加深了对重点词的理解,扎实有效地训练了中年级学生对段的阅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

总之,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如果说我们的阅读教学是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可以说文本解读就是大树的“根”,教师解读文本越深入,阅读教学这棵大树就会越加生机勃勃,苍翠欲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