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与北京城

合集下载

老舍与北京

老舍与北京

谢谢欣赏
《四世同堂》中老舍与北平
老舍先生对北平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爱北平这座城,另 一方面,他又恨北平人。‚多么可爱的城,多么可耻的人啊!‛正如 他写到蓝东阳的所谓‚成就‛:‚他所有的成就全仗着两样东西:自 己的厚颜无耻与北平人的逆来顺受。‛又如他借抗日斗士奇瑞全之口 说:‚(他)才也骄傲地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而不仅是北平人,他几 乎有点儿自愧是北平人了。‛在第三部分里,老舍先生更是直言自己 对于北平人的看法:‚北平人是爱看热闹的。只要眼睛有东西可看, 他们便看,跟着看,一点不觉得厌烦。他们只要看见了热闹,便忘了 耻辱、是非,更提不到愤怒了。‛不由自主地,令读者想起鲁迅先生 所刻画的‚看客‛形象。其实,这何尝是对北平人的一种讽刺呢,做 惯了亡国奴的中国人,就像小说中的马老太太那样:‚她的这种地道 中国式的‘辩证法’是她永远能格外原谅人,也能是她自己受了委屈 还不动怒。‚一句话,脊梁骨是软的。 而对于北平,总共一百段的 小说里,几乎每一段都有作者对于北平的季节、风俗、建筑、文艺等 等的深情描述。春夏秋冬,被老舍先生的眼睛一一捕捉了去,倾入这 本小说之中。如老舍先生描写北平的夏天:‚假若不愿在家,他可以 到北海的莲塘里去划船,或在太庙与中山公园的老柏树下,品茗或摆 棋。‘通俗’一点儿的,什刹海畔接着柳树支起的凉棚内,也可以舒 爽地吃半天茶,咂几块酸梅膏,或呷一碗八宝荷叶粥。愿意洒脱一点 儿的,可以拿上钓竿,到积水潭或高亮桥的两边,在河边的古柳下, 作半日的垂钓。‛ 老舍笔下,人不离城,城不离人,北平和北平人, 是息息相关的,如是方能组成一幅完成的北平风俗画。
地道的北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四世同堂》
小说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 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 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 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 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作品记叙了北 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中,日寇铁蹄下广 大平民的悲惨遭遇,那一派古老、宁静 生活被打破后的不安、惶惑与震撼,狠 狠地鞭挞了附敌作恶者的丑恶灵魂,揭 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更反映 出百姓们面对强敌愤而反抗的英勇无畏, 讴歌、弘扬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 精神和坚贞高尚的民族气节,史诗般地 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杰出贡献, 气度恢弘,可歌可泣。

老舍以北京为背景的文章

老舍以北京为背景的文章

老舍以北京为背景的文章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以描写北京平民生活为主要题材,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北京市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他的许多作品都以北京为背景,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充分展现了老舍对于北京这座古都的深厚感情。

《骆驼祥子》是老舍最著名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北京胡同为舞台,生动描绘了主人公祥子和其他平民百姓在北京大街小巷中艰难谋生的景象。

作品细腻入微地刻画了祥子的性格和命运,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北京贫民区的生活现状。

老舍运用了诙谐幽默的语言,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北京人物形象。

《茶馆》是老舍的中篇小说代表作,故事发生在一家北京老字号茶馆中。

茶馆是北京人日常生活的缩影,老舍通过各色人等在茶馆中的对话,展现了北京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描写了普通市民的喜怒哀乐。

小说语言诙谐有趣,富有北京味儿。

老舍的北京背景小说,记录和反映了20世纪前半期北京的城市面貌和居民生活,是研究老北京风俗的生动实录。

他的作品不仅有文学价值,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是了解上世纪北京的一面镜子。

老舍作品“京味”形成的主要因素

老舍作品“京味”形成的主要因素

老舍作品“京味”形成的主要因素老舍作品“京味”形成的主要因素老舍生长在北京,他不但熟悉北京的“胡同文化”,而且还有一个“北京情结”――爱北京。

他用北京平民语言,写北京平民的生活情趣,写北京的自然景观,写北京的历史风俗,写北京的“官样”文化,形成了老舍作品的“京味”。

一、对北京城和北京人的熟悉与热爱1.洞达北京蕴“京味”老舍的生长经历,是他的文学作品“京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的“贫民区”,对北京城和北京“胡同市民”的人和事了如指掌,在他的大脑里储存了无数个含有“京味”素材的文学语言细胞,为他日后的“京味”作品创作打下了独具特色的、丰厚坚实的思想基础。

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贫寒的旗人家庭。

父亲是清皇城一名护军,牺牲于抵抗八国联军的战斗中。

生活全靠母亲缝洗和当佣工的收入来维持。

老舍“刚一懂点事,便知道了愁吃愁喝”,“自幼过惯了缺吃少穿的生活,一向是守着‘命该如此’的看法”。

母亲的含辛茹苦,经济上的羞涩拮据,生活上的巨大压力,给老舍幼小的心灵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这些艰难的生活经历使他身不由己地处在北京底层市民的行列里,与贫穷阶层的市民朝夕相处,使得大杂院、小杂院、车行、小巷里居民的琐碎事充满于耳,灌满于心。

这种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埋下了老舍对“胡同市民”同情和对封建传统文化愤懑的种子。

老舍在北京生活近三十年所“吮吸”的素材“营养”,加上他思想成熟后对“北京城”的琢磨、消化,欣赏、品味,成为老舍用北京口语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京味”源泉,也是老舍成功创作的绿色源泉。

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受教育在北京,处女作和压卷之作写北京,北京融在了他的生命之中。

老舍对北京环境的熟悉,对北京“胡同居民”的熟悉,对北京传统文化的熟悉,对北京语言的熟悉,使得他的文学作品好似在“北京城”里发酵的美酒一样,“京味”浓浓飘香。

正像老舍说的:“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声音,我都熟悉。

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文化与城市风貌描写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文化与城市风貌描写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文化与城市风貌描写老舍(1899年-1966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擅长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城市的繁华与人情,其作品中的北京文化与城市风貌描写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通过分析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文化与城市风貌描写,展示其对于这座古老城市的深刻洞察和独特体验。

一、京味文化的展现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文化展现了鲜明的京味,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贯穿在整个小说中。

例如,在《骆驼祥子》中,老舍生动地描绘了北京的胡同、茶馆、车马、北京话等京味元素,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首先,老舍以独到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描写,呈现了北京独特的城市风貌。

他通过描绘胡同巷弄中的人们生活场景,表现了老北京的热闹与喧嚣。

例如,在《茶馆》中,老舍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破旧但充满生活气息的茶馆,里面坐满了各色人等,琳琅满目的特色小吃和鲜活夺目的京腔让读者沉浸在北京独特的城市韵味之中。

其次,老舍善于通过语言的运用,展现了北京话的精髓。

北京话作为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民俗特色。

在《四代同堂》中,老舍巧妙地运用北京话,为读者塑造了一群真实可爱的老北京人物形象,进一步强化了北京文化的烙印。

二、城市风貌的描绘老舍的作品中,对于北京的大小事物描写以及对城市风貌的描绘都极其细腻。

他凭借着对日常细节的关注,以及对城市演变的洞察力,成功地把北京的风物人情娓娓道来。

其一,老舍善于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描写来突出北京城市风貌中的独特美感。

例如在《骆驼祥子》中,他以生动形象的文笔描绘了早晨中胡同中的喧嚣和熙攘,透过胡同里的人来展示城市的繁华和喧嚣。

其二,老舍在作品中对于北京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也有着深入的观察和描写。

他善于将作品中的人物与背景环境融为一体,生动地表现了北京的特色建筑,如老北京的四合院、宫殿和寺庙等,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城市画卷。

三、对时代变迁的思考老舍的作品既描绘了北京的文化与城市风貌,也通过对时代变迁的思考展现了城市的发展和变迁。

老舍与北京城

老舍与北京城

老舍与北京城作者:谢鹏程来源:《文化产业》2015年第04期摘要:老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一生六十七年中在北京度过四十二年。

老舍的文学创作是围绕北京城展开的,他的《茶馆》取材于北京的市民生活,描写了三个时代旧北平形形色色的人物;北京话构成了老舍小说世界的主要媒介,描写北京市民平常人生时,融入了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老舍笔下的北京是真实的,山水、名胜、胡同、店铺都是现实中的存在。

正是北京城孕育了人民作家老舍,正是老舍笔下的文学作品为北京城增添了无穷的文化魅力。

关键词:北京;京味语言;文化特色;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2老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六十七年中在北京度过四十二年,最后在北京去世。

老舍与北京城的关系较为显著地表现在他的小说中,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全部是写北京的。

老舍用富有北京地域特色的语言讲述北京的故事、描写北京千姿百态的人物,因而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因此探究老舍与北京城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老舍的文学世界、探究文学创作和地域的深层关系都将具有积极的意义[1]。

一、老舍与北京城的人——《茶馆》老舍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他的《茶馆》取材于北京的市民生活,描写了三个时代旧北平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个人像展览式的“浮世绘”。

老舍选取“茶馆”作为剧本的场景,笔触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

老舍在《茶馆》中主要描写了两类富有代表性的人物,表达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一)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与赞美《茶馆》中以“裕泰大茶馆”的掌柜王利发贯穿全剧,塑造了王利发典型的北京小市民的人物形象。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文化与城市风貌描写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文化与城市风貌描写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文化与城市风貌描写嘿,咱今天就来聊聊老舍作品里那让人着迷的北京文化和独特的城市风貌。

说起老舍先生,那可是文学界的一位大咖!他笔下的北京,就像是一幅生动鲜活的画卷,一点点在我们眼前展开。

在《骆驼祥子》里,那北京的胡同就仿佛是有生命的。

祥子拉着车,在狭窄的胡同里穿梭,夏日里的蝉鸣,冬天里的寒风,都成了胡同的背景音。

那些四合院的大门,有的斑驳破旧,有的还透着几分昔日的辉煌。

门口的石狮子,虽然历经风雨,却依然威严地守着那一方天地。

还有那《四世同堂》,里面的北京老百姓的生活场景,简直太真实了。

祁家的屋子里,摆着老旧的家具,墙上挂着的字画都带着岁月的痕迹。

每到饭点,那炊烟从各家各户的烟囱里升起,饭菜的香味弥漫在整个胡同里。

孩子们在街上嬉笑打闹,大人们则聚在一起唠着家长里短。

记得有一次,我去北京的一个老胡同里游玩,正好赶上一场小雨。

雨水顺着屋檐滴滴答答地落下,在青石板路上溅起一朵朵小小的水花。

胡同里的人家有的赶紧收衣服,有的则坐在门口,静静地看着雨景。

那一刻,我突然就明白了老舍先生笔下的那种宁静和祥和,那种独属于北京的韵味。

再看看《茶馆》里,那茶馆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

各种各样的人在那里汇聚,有穿着长袍马褂的老爷,有穿着短衫的苦力,还有那些精明的商人。

他们喝着茶,谈论着天下大事,也聊着家长里短。

茶馆里的伙计们忙碌地穿梭着,吆喝声此起彼伏。

那热闹的场景,仿佛让我看到了老舍先生就坐在角落里,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

老舍先生对北京的描写,不仅仅是在建筑和场景上,更是在人物的性格和语言里。

北京人的豪爽、热情、幽默,在他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

就像祥子,虽然命运坎坷,但骨子里那种坚韧和对生活的希望,就是典型的北京人的性格。

而且啊,他对北京的季节描写也特别传神。

春天的北京,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公园里的花开得正艳,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感受那温暖的阳光。

夏天呢,炎热中带着一丝慵懒,人们在树荫下乘凉,吃着西瓜,唠着嗑。

四世同堂中对北京的描写

四世同堂中对北京的描写

四世同堂中对北京的描写
《四世同堂》中对北京的描写主要体现在对北京的季节、气候、自然环境、人文风情以及市井生活的描绘上。

首先,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对北京的夏季有着独特的描绘。

老北京的夏天明亮而热烈,悠闲而舒爽,有浓荫,有蝉声,有荷影,有市井生活百态,更有说不尽的乡愁。

其次,老舍也描绘了北京的秋天。

玉泉山的泉水还闲适地流着,积水潭、后海、三海的绿荷还在吐着芬芳,北面与西面的青山还在蓝而亮的天光下雄伟地立着;天坛公园中的苍松翠柏,还伴着红墙金瓦构成最壮美的景色。

然而,在苍松与金瓦的上面,悬挂着的是日本旗。

这段描写展现了金秋时节的北京,绚烂而美丽。

老舍先生基于对于北京城的了解,将东西南北各个名胜进行了总揽式的描写,连景物也带着活力,带著北京风情的“闲适”与“活泼”。

总的来说,《四世同堂》就像是一幅老北京的浮世绘,通过对北京不同季节的描绘,展现了北京独特的人文风情和自然环境。

【高考作文】2024年高考满分作文 老舍与北京

【高考作文】2024年高考满分作文 老舍与北京

【高考作文】2024年高考满分作文老舍与北京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骆驼祥子》、《茶馆》等都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珍品。

而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老舍和北京,两者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两者又有着紧密的联系。

作为高中生,我们有幸能够学习老舍的作品,更有幸能够生活在北京这样的城市中。

在这个题目中,要求我们以老舍与北京为主题,畅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接下来,我将结合我的亲身经历和对老舍与北京的理解,展开我的写作。

老舍与北京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老舍生于北京,成长于北京,他的成长经历和思想情感都深深地融入到了这座城市的土地和文化之中。

老舍笔下的故事,大多发生在北京这个背景下,他将自己对北京的热爱和对民生百态的关怀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之中,从而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北京风情。

在老舍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城的街巷、胡同、四合院,以及城里的百姓和他们的生活状态,这些都是老舍深深地烙印在心中的北京。

北京这座城市不仅是老舍作品的背景,更是他心中的家园和精神寄托。

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北京的年轻人来说,老舍作品中的北京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北京。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走过老舍笔下的街巷和胡同,我们也或许听说过老舍笔下的人物和故事。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既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我们亲身感知的生活所在。

在这个时代里,我们身处这座城市,生活在老舍笔下的故事中,这不仅让我们更加亲切地理解了老舍的作品,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魅力和历史底蕴。

在总结了对老舍与北京的一些感悟之后,我想说,老舍与北京,两者是紧密相连的,两者又是互相渗透的。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是他心中的家园,更是他作品的灵感来源;而我们生活中的北京,也时刻提醒着我们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魅力。

老舍和北京,一位是伟大的作家,一座是古老的城市,两者的结合不仅在老舍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更在我们这些生活在北京的年轻人心中得到了深刻的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与北京城虽然几乎从打有了作家老舍起,人们就在议论他与北京这座城市的关系,但是,这个话题好像至今仍然没有谈透。

或者我们也可以说,随着历史的推进,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伸展,“老舍与北京”这个题目是很难彻底作完的。

老舍与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我看来,要讨论“老舍”与“北京”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不能忽视二者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概念——“满族”。

老舍与北京的关系,并不是一般的北京人与北京城的关系,他跟北京这座城市有一种先天注定的、生死相托的不解情缘。

我们知道,老舍一家在他出生之前许多代,就早已隶属于满洲八旗之一的正红旗下。

因为尚没有任何资料证实他们这一家族在清朝定鼎北京之后有过怎样的调动迁徙,所以,只能假定他们是自17世纪“从龙入关”后,始终归属在京城里的正红旗麾下。

1644年,由满族贵族主持的清政权,进入了中原,取明王朝的中央政权而代之。

史籍记载,为了集中自身能够调动的全部力量来应对新的异常繁复的政治和军事局面,完成一统天下的大帝国梦想,他们曾经要求原来居住在从白山黑水之间到辽沈地区的几乎全部满洲人,倾巢出动。

当时,对于那些“故土难离”的旗下将士,甚至于不惜动用了将旧有田园付之一炬、焚为焦土的策略,才将其所属的几十万族众悉数驱使入关。

他们进入中原后的第一个落脚点,便是已经被确定为新政权首都的燕京(即北京)城。

把燕京定为首都后,他们随即推行了另一项与历史上各个朝代均不同的措施:在京城内实施旗、民分城居住。

大约相当于今日东城、西城的内城,只许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的官兵及其家眷居住,而将原来住在内城的汉、回等其他民族的百姓,全部迁移至京师外城——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崇文、宣武两区。

内城的中心是皇城,围绕皇城,三个八旗严格地被分置于四方八隅。

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黄旗驻德胜门内,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镶红旗驻阜成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镶蓝旗驻宣武门内,正蓝旗驻崇文门内。

这种畛域严整的格局,直到清中期以后,才逐渐有了些许的突破,因为旗人们也得过日子,不可能与外界完全隔绝,他们得随时向商贾们购买生活所需,至于旗人贵族更须观览世风、消遣娱乐,也免不了要跟外民族成员们打交道。

这样,少量原先住在外城的“民人”[①],通过种种关系,也便搬进了内城,而内城的王公贵族也有破例获准去到外城辟地设府的了;再后来,受到日益严重的“八旗生计”[②]逼迫,有一些城里的贫苦旗兵典出了自家的居舍,离开最初的本旗指定居住地域,向着附近——包括各个城门之外的关厢地区——得以容身之所搬迁。

不过,即便有了这种种的变化,八旗在内城的基本居住及驻防区划,却一直到清朝灭亡以前,都没有出现大的变异。

在京城的八旗区划内,始终分别设立着八旗都统衙门,这些个衙门,不但掌管着京城旗人由军事到户籍的一切事务,还把随着军事与政治需要而分别派驻到全国各地几十处的驻防旗人们,也都统辖起来。

从道理上讲,遍布全国各地的八旗驻防旗兵,都是从京城这个“大本营”派出去的,他们一旦战死在疆场,其遗骸都应当被送回京师“奉安”。

这种方式,是与清初最高当局将本民族的中心由祖国东北地区彻底移到北京的整体部署一致的。

这就像雍正皇帝说过的:“驻防不过出差之所,京师乃其乡土。

”[③]老舍出生的时候,已是清代末年。

他的家住在京师内城西北部的小羊圈胡同。

这个胡同,就是由西四北大街往北走,过了护国寺街口,再往前的东边第一条胡同。

老舍的父亲永寿是当时京师正红旗下的一名护军士兵,小羊圈胡同距离由正红旗所分工驻守的西直门,也就只有三五里地。

看来,进关之后,舒氏家族世代始终没有离开他们驻防的这片“热土”太远。

随着时光的流逝,世居京师二百多年的旗人们,对祖国东北的“发祥地”,记忆已经变得模糊起来,至多也不过是在满足忆旧情感需要的时候,才笼统地提一提祖籍“长白”的传统说法。

一代又一代的旗族人氏,越来越分明地将北京认作了自己的家乡,把北京作为乡土来亲近和爱戴,“京师即故乡”观念已经根深蒂固。

他们,已然成了北京城里地道的“土著”。

老舍一家人也不例外。

可是,当我们去查阅清代京城的八旗区划地图,又会多少有点儿意外:老舍一家居住的小羊圈胡同,偏偏已经脱离了正红旗的居住区域,它已经属于正黄旗的范围。

由此可以想见,老舍的父亲永寿或者是他的前辈,也有过因故做短距离搬迁的经历。

好在,他家并没有走远,也不可能走远。

小羊圈胡同南面的护国寺街以南,以及出了这条胡同西口的西四北大街以西,都是正红旗的地盘。

也就是说,从他们家向南或者向西,都只要经过几十米,便可以进入正红旗原先的居住地。

关切这一居住地点的人们,在释去上述那点小小的意外之后,会随后接触到感兴趣的另一点,就是:正黄旗,乃是老舍的母亲——舒马氏娘家所隶属的那个旗。

我以为,对这个坐标点的捕捉和省视,大概暗含着两点意义:第一点,是具有象征意味的。

日后的老舍,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主要是姓氏与血脉,还有他那为国尽忠的高尚精神,这很重要。

而老舍从母亲那里继承的,却不但有血脉,更包括着一生用之不竭的性情和品质,以及绝不轻易改变的做人方式,这想必更为重要;第二点,则应当说是可以在老舍毕生的多种成就中不难得到印证的,即他的呼吸、他的经历、他的气质、他的感情……都是从这里开始生成、放射与升华的,在这里,深扎着他的人生之根、人文之本。

舒乙先生发现:“从分布上看,老舍作品中的北京地名大多集中于北京的西北角。

西北角对老城来说是指阜成门——西四——西安门大街——景山——后门——鼓楼——北城根——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这么个范围。

约占老北京的六分之一。

城外则应包括阜成门以北,德胜门以西的西北郊外。

老舍的故事大部分发生在这里。

”[1](p 87)而这个发现,支持着的,应当是如下的一种思考:这片作家一生写也写不倦的老城西北角,刚好相当于是清末(也即老舍儿时)的正红旗驻地和正黄旗驻地。

清代的八旗制度对旗人们的命运和行动是有严格限制的,他们不仅一生一世要被束缚在当兵吃饷的人生轨道上,而且连日常居住和出行的自由也被剥夺了。

他们只可以居住在本旗驻防地域之内,即使是因贫困等原因要典出原来的住所,也不许可离开本旗驻地太远;至于每日里的外出也只是允许按规定的路线上岗下岗,在没有获得准许的情况下假如擅离本旗驻防地较远,便会以“逃旗”的罪名,受到严厉制裁:妻小财产会被充公,本人甚至要被流放到边疆做苦役。

老舍成为作家的时候,清朝已经灭亡,八旗制度也早已废止。

没有谁再来约束他的写作范畴必须如何。

然而,我们却意外地发现,早年间对旗人世世代代产生控制作用的旧制度,此时,竟对清朝解体后若干年才问世的老舍作品,产生着某种潜在的精神制约。

这不能不让人多少有点儿诧异。

我们几乎很难想象,北京老城的西北角,在这片浸润着老舍父精母血的旗籍“热土”中,所萌发出来的文化心理意识,对作家的终身,居然产生了如此深刻的潜在影响!老舍与北京城的不解情缘,还由于他有着一位为了保卫这座城池而壮烈捐躯的旗兵父亲永寿。

永寿在八旗军队中的身份,用满语讲叫作“巴亚喇”,用汉语说就是“护军”。

清代的护军,是“拱卫京师”诸兵种中的一支,它的任务,是专门负责捍卫整个京师的安宁。

许多年来社会上曾经人云亦云地传布八旗子弟全都是些堕落人物的流言,其实很不确切。

有清一代,满民族为我们祖国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付出的牺牲也是巨大的。

虽然到了清代中晚期,官场上的腐败风气日盛,但这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个民族。

直至清末,在八旗下层官兵的心间,旧日形成的为爱国护民而不惜奉献一切的精神,“不得捐躯国事死于窗下为耻”的观念,依然是相当牢固的。

迟至19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及其之后几十年间,八旗将士前仆后继、浴血抗敌的事迹,仍然在各类史书上记载良多。

以至于远在西方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也曾撰文高度赞扬八旗官兵誓死保卫国家的壮烈之举。

在当时的京师八旗营房中,贫穷尚武的旗籍士兵们,在家徒四壁的情况下,还是要按照八旗制度的规定,自购兵器战马,不忘国家重托,他们嘴上常常挂着的口头禅,还是那么一句掷地有声的硬话:“旗兵的全部家当,就是打仗用的家伙和浑身的疙瘩肉!”[④]他们一贯地忠勇可敬,贫苦困顿从未折损了世代相袭的拳拳报国之心。

[2](p4)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即庚子年,为反抗八国联军的疯狂入侵,八旗军人们为护卫祖国的首都而蹀血奋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老舍的父亲永寿就是在这一战斗中尽忠殉国的。

对于这片撒下过父兄们一腔热血的土地,作家老舍会持有怎样的情感,我们是不难想见的。

老舍在心理上有浓重的恋京情结。

他1936年发表的《想北平》[3](p62),文章不长,拢共不到2000字,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其真挚、深沉程度,却是异乎寻常的。

作者不是泛泛地历数北平(北京)历史文化或者风光习俗的诸多可供思怀之处,从一落笔,便向属于几乎是私密式的的情感深井中开凿:……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

在我想作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

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青蜓一直到我梦里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个小的事件里有一个我,我的每一思念里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来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里有个北平。

可是我说不出来!“说而说不出”,是老舍意欲书写自己与北平之间那份特殊情感时,一再使用的说法。

一位本来是多么擅长于语言表达的优秀作家,写到此处,竟然几乎到了喑哑失语的地步,足见其动情之切和伤情之彻。

北平,对老舍来讲,早已不简单地是一座古城和一方一般意义上的故土,早已不是寻常人们那种“枝枝节节”的记忆,那是他一生都将叠印在心头的、亲人般亲切可感的深刻形象,那是与作家自我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在这段历史上面,深深地镌刻着满民族先人们为国家和民众慷慨付出、在国家和民众的危难关头奋战到底以身相殉的事实。

然而,这段依然留存着父兄们斑斑血痕的、由烈火和生命写就的历史,却在民国年间,因为到处风行着大汉族主义的民族歧视[⑤],而教作家老舍牢牢铭记心头却又只能是欲言又止!老舍一提起北平(北京),当然会本能地产生出子规泣血样的心理冲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