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六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详细复习资料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详细复习资料

带花的成语: (百花齐放)、(春暖花开)、(繁花似锦)带月的成语: (月光如水)、(晚风残月)、(清风朗月)ABB: (笑呵呵)、(毛茸茸)、(绿油油)、(红扑扑)、(灰蒙蒙)、(亮晶晶)AABB: (重重叠叠)、(千千万万)、(上上下下)、(急急忙忙)、(安安静静)、(清清楚楚)AABC: (恋恋不舍)、(彬彬有礼)、(咄咄逼人)、(格格不入)、(耿耿于怀)、(岌岌可危)ABAC: (无穷无尽)、(若有若无)、(尽责尽职)、(多姿多彩)、(大嚷大叫)含比喻的: (挺拔如峰)、(清亮如溪)、(凝滑如脂)、(洁白如雪)、(浩瀚如海)ABCC: (兴致勃勃)、(威风凛凛)、(议论纷纷)、(生机勃勃)、(小心翼翼)带数字的: (成千上万)、(雷霆万钧)、(三年五载)、(千军万马)含近义词的: (日思夜想)、(挟风带雨)、(天长日久)争奇斗艳、(奇花异草)(兴国安邦)(翻山越岭)背井离乡)时间短的词: (顷刻间)、(一刹那)、(一瞬间)、(转眼间)含反义词的: (一来二去)、(七上八下)、(三长两短)(东倒西歪)(扬长避短)(前赴后续)四、古诗1.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过: (经过)怪生: (怪不得)安仁:(县名。

在湖南省东南部, 宋时设县。

)篙: (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棹(船桨)这首诗描写了渔童行舟过江, 以伞作帆, 张伞使风的情景, 展示了两个孩子的童真和聪明, 表现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描绘了(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小童形象。

)可以看到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舟过安仁》的作者是(杨万里)。

诗题“舟过安仁”应理解为(一叶小舟经过安仁县), 诗人看到了(儿童张伞的模样的)2.碛中作(唐)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 (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 (平沙万里绝人烟)硕: 沙漠。

走马: 骑马。

欲: 将要辞: 告别, 离开两回圆: 表示两个月诗意: 诗人从长安出发, 走马疾行, 风尘仆仆地向西域进发, 离家乡已经很远了, 现在已来到一望无际, 辽阔高远、天地相接的戈壁滩, 看到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下, 诗人不禁想起这已经是离家以后第二次看到明月, 离家至今已有两个月了, 看着明月照耀下无边无际, 荒无人烟的沙漠, 想到今日晚上将士们又能宿在何地?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行军生涯的艰苦, 显示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

鄂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课件

鄂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课件
段析:因为祖母死了,“我”才能睡在祖父的屋子里, 才有很多时间和机会跟祖父学诗。
早晨念诗,晚上念诗,半夜醒了也是念诗。念了一阵, 念困了再睡去。
句解:这句话强调“念诗”,突出表现了小姑娘爱读诗 的特点。“早晨”、“晚上”、“半夜”从时间上表达,让 读者看到童年的“我”念诗到了痴迷的程度,表现出“我” 是经常读书。
少年旅行队队员们一路唱着欢乐的歌走来——齐读《旅 行者之歌》。结合课文说一说你对“长久的忠实于生活的旅 行者”的理解。
《少年旅行队》是一组散文诗,它由《出发》《老师》 《小纸船》《标本》《旅行者之歌》五首诗组成。这五首 散文诗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的联系。该组诗以少年旅行 队的远足旅行为线索,写了旅行队队员们在旅行中的所见、 所闻、所做、所感,抒发了队员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 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们渴望到生活的海洋里探索求知,在 生活实践中锻炼成长的美好心愿。
段析:写“我”认为不好听的诗,“我”就不学。
祖父于是就换一首,换一首不好,我还是不要。
段析:写“我”凭着高兴学诗,祖父也由着“我”高兴教。 “我”不喜欢学的诗,祖父也不勉强“我”。体现了祖父的慈 爱与宽容。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 少。”(孟浩然《春晓》)这一首诗,我很喜欢,我一念到 第二句,“处处闻啼鸟”那处处两字,我就高兴起来了。觉 得这首诗,实在是好,真好听!“处处”该多好听。
“永远”、“长久” 说明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谁能美美地读,读出旅行队员们出发前的期待与渴望。
“我们不停地探寻,要走遍生活,走遍这个无边的知识的世 界。”
句中的“无边的知识的世界”表示什么? 说一说。
1.细读文章,了解大体内容,标出不懂的问题。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3.由课文留白处展开合理的想象。 4.有感情地朗读。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鄂教版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劳动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劳动安全与卫生、农业生产技术、工业生产技术、现代服务业技术、科技创新与创业等。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劳动观念和技术知识,对劳动与技术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劳动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兴趣点和特长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劳动与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劳动安全与卫生,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技术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与创业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责任感和自信心,使学生认识到劳动与技术的重要性,增强为社会作贡献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劳动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劳动安全与卫生、农业生产技术、工业生产技术、现代服务业技术、科技创新与创业等知识。

2.教学难点:劳动安全的实践操作、农业生产技术、工业生产技术的实际应用,以及科技创新与创业的实践能力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工作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劳动与技术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劳动与技术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3.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充分了解教材内容,掌握劳动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了解学生学情,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2024年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5.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

2024年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5.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

黑纸片遮挡的叶子有什么变化?并提出可以用在叶子上
滴加碘液的方法证明叶子里是否含有淀粉。
4.出示实验材料,学生思考实验方法,验证叶子中是否
含有养分。
强化对比实验要控制好不变量,
实验过程:
只改变叶子是否受到阳光照射这
①准备大小烧杯各一个,在小烧杯中倒入半杯酒精,大 一个因素,从而证明植物叶子的
烧杯中倒入半杯 70-80 摄氏度的热水。
在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回答问题, 归纳概况出光合作用的概念,训 练学生有理有据说明想法的能 力。结合视频的播放,进一步了 解光合作用意义所在。
3.观看视频了解光合作用对我们的意义。
四、练一练
一、选择题
1.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从哪里来?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A.植物所需要的养分全部从土壤中来。
B.植物所需的养分主要是来自水。
A.根 B.叶 C.花 D.果实
二、判断题
1.植物的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 (
)
2.植物的光合作用只能在有光条件下进行。(
)
五、整理
参考答案: 1.C 2.B D 3.B 1.√ 2.√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5.植物的光合作用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六、板书设计
绿色植物的叶片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 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
重点 能够通过已有知识和视频资料推测植物所需养分的来源。
教学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难点 了解证明植物在光照下能够制造养分的实验方法。
教学 教师:1.爱牛课件优化 教师:2.蜡烛、火柴、绿色植物、烧杯、酒精灯、石棉网等实验材料一套。
准备 学生: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案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案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案一. 教材分析鄂教版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案主要内容包括:手工制作、家务劳动、农业技术、工业技术等方面。

通过本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和实践经验,对劳动与技术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一些劳动工具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加强指导。

同时,学生对新技术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拓展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各种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会简单的技术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各种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简单技术的操作。

2.教学难点:新技术的认知和应用,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技术操作要领。

2.演示法:展示劳动工具的使用过程,新技术的实际操作。

3.实践法:学生动手实践,合作完成任务。

4.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六. 教学准备1.劳动工具:准备相关的劳动工具,如锤子、锯子、螺丝刀等。

2.新技术设备:准备一些新技术设备,如智能机器人、3D打印机等。

3.教学材料:准备制作手工的素材,如纸张、木板、塑料等。

4.教学场地:安排合适的教学场地,保证学生的安全。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劳动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同学们,你们会使用哪些劳动工具?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项新的技能,你们期待吗?”2.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新技术设备或手工制作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例如:“今天我们将学习智能机器人的操作方法,请大家认真观察,然后尝试自己动手操作。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1课生锈与防锈1.铁在有(水)和(空气)的条件下更容易生锈。

2.铁和铁锈的性质(不同), 它们不是同一种物质。

铁生锈后变成了另一种物质, 发生了(化学)变化。

4.防止铁生锈的原理就是破坏铁生锈的条件: 隔绝(空气)或隔绝(水)。

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喷漆)、(涂油)、(擦干)、(电镀)、(组成合金)等。

其他的金属也会生锈, 比如铜表面的铜锈(绿色), 铝表面的锈斑(白色)。

第2课蜡烛的燃烧1.蜡烛熔化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 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过程中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炭黑)等新物质, 故蜡烛的燃烧是(化学)变化。

2.蜡烛燃烧需要(空气);蜡烛燃烧消耗的不是瓶中所有的空气, 而是其中的(氧气)。

3.(氧气)可以助燃, 能支持燃烧。

4.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证明了空气是一种(混合气体)。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 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空气体积中, 氧气约占(21%), 氮气约占(78%), 其他气体约占(1%)。

第3课颜色变化1.紫甘蓝汁是一种(酸碱指示剂), 遇(酸性)物质变成(红色), 遇(碱性)物质变成(绿色), 遇中性物质不变色。

2.白糖在加热过程中经历了两种变化:一种是白糖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 没有生成新物质, 这是(物理)变化;一种是白糖颜色由白色变成黑色, 生成了(新物质), 这是(化学)变化。

4.危险化学物品是指具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危险性质的化学物品。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 物质总在发生(变化)。

第二单元田野里的生物第4课植物的简单分类1.每种植物都有多种特征, 如蚕豆的叶片是(椭圆形)的, 花是(蝶形)的。

根据植物的一些(特征), 可以对植物进行分类。

2.根据植物(茎)的特征, 可以将植物分为(草质茎)和(木质茎)。

根据植物的一种特征, 可以将植物分成(两类);再选择其他的特征, 对这两类植物进一步分类……直到将所有的植物分开, 这种分类方法叫作(二歧分类法)。

2024年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1.生锈与防锈(教案)

2024年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1.生锈与防锈(教案)
人教鄂教版 六年级上册 《物质的变化》单元 1.生锈与防锈 教学设计
单元
《物质的变化》
课题
1.生锈与防锈
课时
1
核心 概念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学习内容及要求
2.3物质变化的特征
5-6年级 ①知道有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如纸燃烧、铁生锈等,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在学生了解防锈方法的基础上,对铁制品做防锈处理。其他金属的生锈和防锈问题涉及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关系领域,和生活紧密相关。学生可以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一些高科技防锈方法,体会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四、练一练
1.铁生锈的条件和原因是什么?
2.请列举三种常见的防锈方法,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3.请描述铁生锈的化学反应过程。
在比较中让学生知道它们是不同的物质,铁生锈的过程产生了新物质。
三、拓展与应用(预设5分钟)
谈话:今天,我们探究了铁生锈的条件,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防止铁制品生锈呢?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防止铁生锈的方法,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防锈方法。
布置课后任务:对生活中一些铁制品做防锈处理。
最后,教师提出问题:其他金属也会生锈吗?鼓励学生课后搜集资料了解更多金属生锈和防锈的知识。
方法三保持干燥:保持金属表面干燥,防止水分与铁发生化学反应。
3.铁生锈的化学反应过程是:铁与氧气和水发生反应,生成铁锈。
4.铁锅生锈:铁锅在潮湿环境中生锈,影响烹饪效果。
自行车生锈:自行车链条在雨水中生锈,影响骑行性能。
铁制品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铁制品在户外环境中生锈,降低美观和使用寿命。
5.铁钉、水、氧气、盐、棉签、酒精灯。

人教版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梳理

人教版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梳理

一、概述人教版和鄂教版是我国一、二线城市使用的教材版本,在教育界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声誉。

而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是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的科学认识和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人教版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升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物部分1.生物的多样性2.植物的结构和功能3.动物的结构和功能4.人体呼吸5.生物的维持稳态6.植物的营养三、地球部分1.地球运动2.水圈-水资源和用水3.空气和大气4.水和生命5.一种天体-月亮6.水体特征7.地球的创伤8.常见的天体现象四、力部分1.速度2.力和物体的状态3.简单杠杆4.摩擦力5.弹力6.简单机械五、热部分1.热和温度2.热传导3.物质的熔化与凝固六、物质部分1.常见物质2.物质的变化3.混合物4.空气中的气体七、科学实验1.设计实验2.实验报告3.科学问题八、总结与展望通过对人教版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进行梳理,我们不仅仅是内容的整理,更是对科学思维和方法的传授。

希望学生们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借助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最终做到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九、生物部分扩展在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中,生物部分涉及到植物、动物和人体的相关知识。

生物的多样性是生命多样性的表现,包括各种生物形态特征、行为、生态、生活史等相关方面。

通过学习,孩子们可以了解到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是如此丰富多样,每一种生物都在构成着生物多样性,并对整个生态系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植物的结构和功能是生物部分中的重要内容,包含了根、茎、叶等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孩子们通过学习,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植物结构对植物的生长生理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能认识到不同的植物结构适应着不同的生存环境,是生物适应性多样性的表现。

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主要涉及到各种动物的特征、器官、适应环境等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练习题第一单元(1课)一、填空题1、要知道我与去年比较,身体发生了变化,就应该测量我的(身高)(括号内为参考答案,下同。

)、(坐高)、(体重)、(头围)、(脚长)、(臂长)等数据。

2、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身体变化比较明显的是(身高)和(体重)。

3、从统计结果看,我班女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比男生(高)和(重)。

4、观察课本第3页中间图,人在一生中一般要经历(婴儿期〈又叫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

5、自己与妈妈或爸爸在形态特征等方面相似的现象,是一种(遗传)现象。

二、问答题1、你从三年级到六年级进行过几次体检,一般在哪里检查的?(据实回答)2、说一说你与去年相比,身体还发生了哪些变化?(据实回答)3、你的形态特征等方面与爸爸相似还是与妈妈相似?(据实回答)4、你的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的形态特征与爸爸相似还是与妈妈相似?(据实回答)5、动物、植物有遗传现象吗?举例说明。

(有)、(如小猫、小狗、小鸡都分别与它们的爸爸、妈妈形态相似;小麦、稻谷、油菜等植物小的与大的也相似)第二单元(2——5课)一、填空题1、世界上最早提出“地球说”的是(古希腊人)。

2、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认为“天地”就象一个(鸡蛋),地球是(蛋黄),蛋清、蛋壳就是(“天”)。

3、1915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4、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州)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叫(赤道),在南北半球上各有一条纬线(虚线)叫(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

6、地球最北端的一点叫(北极)。

7、地图上的颜色表示地形的高低,颜色越深的表示地形、地势越(高)、颜色越浅的表示地形、地势越(低)。

8、“0-360千米”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地球上的实际距离为(360千米)。

9、我国的首都是(北京),我省的首府是(武汉),我市的市府是(荆门)。

10、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半径平均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11、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

二、问答题1、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哪些艰难历程?(站在地面观察、航海环球观察、到太空中观察等)2、地球表面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海洋面积大)3、地球陆地上是山多还是平原面积大?(山多)4、在月球上看地球,地球是什么样子的?(象一个蓝色为主的彩色“月亮”)5、从地图上看,我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总的趋势是西高东地)6、我国的地形象什么形状?(象一只雄鸡)7、长江、黄河的源头在哪里?(在青藏高原)8、怎样制作地球档案?(地球的形状、大小、地形、地貌、陆地、海洋、动植物、物产、矿藏、人类和环境等资料)三、技能题1、看课本第9页左上图,为此图写上解说词。

(自由发挥)2、说出制作地球仪的方法。

(参见课本第11页下)3、为了保护地球环境,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自由发挥)第三单元(6-9课)一、填空题1、“太阳中心”学说是(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于1543年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来的。

2、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

3、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天,地球绕轴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

4、地球的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往东)自转。

5、我国大陆最早见到太阳升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绥芬河市),最晚见到太阳升起的地方是(新疆的喀什市)。

6、一天之中,温度最高的时候是(14时)左右,温度最低的时候是早晨(6时)左右。

7、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趋势是早晨6点-下午12点(由低到高),下午12点-早晨6点(由高到低)。

8、太阳照射地面的情况与温度的变化关系是(太阳直射地面,气温高;太阳斜射地面,气温低)。

9、人类一般是白天(工作),夜晚(休息),猫头鹰则是白天(休息),夜晚(工作)。

10、大多数植物是白天(生长)夜晚(休眠)。

二、问答题1、地球绕太阳公转和绕地轴自转时,地轴的北极始终对着哪个方向?(北极星)2、太阳是不是宇宙的中心?(不是,它只是太阳系的中心)3、我国发射的神舟6号载人飞船一天绕地球168圈,那么,飞船上的人一天可以看到多少次太阳升起和落下?(168次)4、下午6点钟从北京乘飞机到新疆乌鲁木齐需2.5小时,天还未黑,这是为什么?(因为有2.5小时的时差)5、引起一天中气温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太阳的照射)6、小学生为什么不能经常熬夜?(经常熬夜破坏了人的生活规律,对小学生生长发育不利)7、养鸡场为什么要用电灯给蛋鸡照明?(用电灯给蛋鸡照明,使鸡以为是白天,它们就不停的生蛋,可以提高蛋鸡的产蛋率)8、为什么要在黑暗处养蚯蚓?(因为蚯蚓是喜欢黑暗的动物)9、经常睡懒觉的人为什么会发胖?(睡觉人就生长)10、你有没有经常熬夜的不良习惯?(略)三、技能题1、“昼夜交替”模拟实验你做过的,请回答以下问题:(1)、你的猜测是:(2)、你做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是:(3)、你的结论是:(参考课本第22页的实验)2、你到过全国和世界哪些有名的大城市,哪个城市日出时间最早,哪个城市日出时间最迟?(学生自由回答)3、画出课本第27页上图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4、分别说出三种以上的在白天和夜晚活动、生长的动物和植物。

5、调查或查阅资料,看一看一天中气温变化与海洋或沙漠有没有关系。

(有关系,海洋散热慢,一天气温变化不大,沙漠散热快,一天中气温变化很大)6、有什么办法让肉鸡长得又肥又大。

(圈养、暗处,让肉鸡多吃多睡)四、实践题1、回家养几盆菊花,观察、记录看它是白天开花还是晚上开花。

(略)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美国夏威夷、俄罗斯莫斯科、英国伦敦、日本东京、新加坡、美国纽约、加拿大多伦多等几个城市,按日出早晚顺序用红铅笔将它们连起来。

3、调查了解一下,你家里(或农村亲戚家里)承包地里种的是什么作物?看看它们是白天生长还是晚上生长?(略)4、查阅资料,了解一下我国冬天北方比南方冷的原因。

(北方太阳大都是斜射的接受的光照少,所以就冷一些)第四单元(10-16课)一、填空题1、我们经常在(沙堆里)、(公路上)、(河床中)等地方见到卵石。

2、我发现卵石大都集中在河床的(下)游。

3、往石灰岩上滴几滴稀盐酸,我发现石头会(冒气泡)。

4、我们荆门最有名的三大溶洞我知道是(京山的空山洞)、(钟祥的黄龙洞)、(东宝的香龙洞)。

5、我在语文上学过,我知道浙江金华有个著名的溶洞是(双龙洞)。

6、我曾经进过溶洞,我观察后发现,钟乳石是(吊在洞顶上的)、石笋是(从地下往上“长”的)。

8、黄河流到河南省郑州市以后,河床就逐渐高出两岸达(10)米以上。

9、(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10、到了黄河的中下游,河中的泥沙含量达到每立方米(30)多千克。

11、沙尘暴多发生于(沙漠)、(沙地)和干燥的(沙质裸露)的地表。

12、我国沙尘暴发生的次数随着工业的发展在逐年(增加)。

13、我们都知道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时间为(2008年5月12日),地震强度为(8)级。

14、20世纪初,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15、在2亿年以前,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是(一块大陆)。

二、问答题1、河滩上的卵石是从哪里来的?(是通过流水的冲击从河的上游搬运下来的)2、河流上游的岩石是怎样变成下游的卵石的?(通过石块、河床[河岸]、流水等摩擦、冲击和流水的搬运而形成的)3、溶洞的形成应具备哪些条件?(1、石灰岩地貌,2、有含酸性的水流过)4、黄河下游河床中沉积下来的泥沙等物体是从哪里来的?(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带走了那里的大量的泥沙,被河水搬运到下游,流水速度减缓,泥沙就沉积下来了)5、黄河两岸的大量泥沙流失沉积到黄河中,是哪些原因造成的?(过度放牧、植被破坏、水土流失)6、产生沙尘暴的原因的什么?(过度放牧、植被破坏、土地沙化)7、地震是怎样产生的?(岩层相互跻压、变形,最后发生断裂,就发生了地震。

)8、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办?(见课本第50页)9、火山爆发是怎样形成的?(地层内融化的岩浆剧烈活动,压力很大,往地面猛冲,一旦冲出地表,喷发出来,就形成了火山喷发。

)10、看课本第54页下的资料,推测3亿年前,黔江可能是什么样的地貌?(3亿年前这里可能是海洋地区)三、技能题1、认真做课本第37页的实验,说一说该实验使用的材料和看到的现象。

(材料:水槽、酒精灯、坩埚钳、水、石块)(现象:将石块反复烧热、反复用冷水浸泡,发现石块表面会开裂或脱落)2、做一做课本第41页的实验,回答以下问题:(1)、你的猜想-(2)、你看到的现象-(3)、你的结论-(见课本第41页内容)3、人类的活动给黄河带来了哪些影响?我们应该怎样做?(工业不断发达,过度开发利用土地,导致土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地球环境越来越坏,人类居住环境越来越差;我们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优化美化人类的居住环境。

)4、认真分析课本第49页实验,说说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当挤压到一定程度,纸板承受不了较大的压力就会断裂,形成“地震”)5、你们在学校进行过防地震演练吗?你们是怎样做的?(略)四、拓展题1、调查访问,说一说地震发生前会有什么征兆?2、上网查阅,了解火山暴发时有什么现象发生?3、制作课本第46页曲线图,我们有什么发现?(近年来我国沙尘暴发生的越来越频繁;我国土地沙漠化越来越严重)第五单元(17-20课)一、填空题1、冬夜,仰望星空会看到很多闪亮的星星,其中(猎户座)最为明显了。

2、(星图)是找星座的最好办法。

3、找星座是这样找的,面对(南方)站立,把冬季南天星图举到一定角度,进行对照观察。

4、在不同季节里,我们所能见到的主要星座都不一样,春季有(狮子)座、夏季有(天鹅)座、秋季有(飞马)座。

5、星座可以帮助我们(辨认方向),晴朗的夜晚,我们可以利用(北极星的位置)找到北方。

6、地球上的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绕太阳公转且地轴倾斜方向不变)有关。

7、荆门地区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是(冬季),其中(1、2)两个月最冷,最热的季节是(夏季),其中(7、8)两个月最热。

8、荆门地区下第一场雪的时间一般为(12月底或1月初)。

9、冬天,天气寒冷,很多地方会出现(结冰)的现象。

10、我知道我家乡有水的地方在冬季(流动的水)不容易结冰,(静止的水)容易结冰。

11、我知道很多动物过冬的方法,如蚕、菜青虫等一些昆虫(用虫卵)过冬,野兔、野鼠等(在洞里)躲藏过冬,牛、马、鸡、狗等一些家养地位(用长毛〈或〉羽毛)过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