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标准

合集下载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藻类及其制品征求意见稿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藻类及其制品征求意见稿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藻类及其制品(征求意见稿)前言本标准代替GB 19643-2005《藻类制品卫生标准》。

本标准与GB 19643-200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标准名称修改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藻类及其制品”;——修改了范围;——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修改了感官指标;——修改了污染物限量指标;——修改了微生物限量指标;——删除了加工过程、包装、标识、贮存及运输、检验方法。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藻类及其制品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藻类及其制品。

2术语和定义2.1藻类是指植物界中一群最原始的低等类群,植物体构造简单,没有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多为单细胞、多细胞群体、丝状体、叶状体和枝状体等,仅少数具有组织分化和类似根、茎、叶的构造。

2.2 藻类制品以藻类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辅料,经相应工艺加工制成的制品。

2.2.1 即食藻类制品以藻类为主要原料,按照一定工艺加工制成的可直接食用的藻类制品,包括经水煮、油炸或其他加工藻类。

2.2.2 藻类干制品以藻类为主要原料,进行选剔、清洗等预处理,采用自然干燥或机械干燥的方法除去藻类组织中大部分水分,添加或不添加辅料制成的产品。

3 技术要求3.1 原料要求原料应符合相应的食品标准和有关规定。

3.2 感官要求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感官要求3.3 污染物限量3.3.1 污染物限量应符合GB 2762的规定(螺旋藻及其制品除外)。

3.3.2螺旋藻及其制品的污染物限量应符合表2的规定。

3.4 微生物限量3.4.1 致病菌限量应符合GB 29921的规定。

3.4.2 即食藻类制品微生物指标还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即食藻类制品微生物限量3.5 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GB 2760的规定。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藻类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藻类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藻类
藻类是指一种微生物,一些藻类可以生长在水体中,其中包括蓝藻和绿藻等。

藻类的存在可能对水质造成一定影响。

根据中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对藻
类的限制主要是通过检测藻类细胞密度来评估水质。

该标准规定,生活饮用水中藻类总细胞密度(以凝胶过滤法计数)不得超
过1×10^4个/ml。

此外,一些蓝藻属于一种叫做蓝藻毒素的细菌类群,会产生一些有毒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在水质标准中,也对一些特定的蓝藻毒素进行限制,如微囊藻毒素和类黄酮毒素的含量不得超过相关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是中国的标准,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水质标准和对藻类的限制要求。

在实际生活中,如果发现水质存在问题,建议咨询当地政府或相关机构来获取最准确的信息和建议。

2021淡水浮游藻类监测技术规范江苏

2021淡水浮游藻类监测技术规范江苏

淡水浮游藻类监测技术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淡水浮游藻类的监测原则、试剂和材料、仪器和设备、监测步骤、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湖泊、水库、河流等水体类型中淡水浮游藻类(粒径>3 μm)的监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HJ/T 91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SL 733 内陆水域浮游植物监测技术规程DB32/T 3202 湖泊水生态监测规范3 术语和定义GB/T 20000.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浮游藻类planktonic algae水中营浮游生活方式的藻类植物,易于在风和水流的作用下作被动运动,不包括细菌(蓝藻除外)和其他植物,淡水中常见浮游藻类主要包括蓝藻(Cyanophyta)、绿藻(Chlorophyta)、硅藻(Bacillariophyta)、裸藻(Euglenophyta)、甲藻(Pyrrophyta)、金藻(Chrysophyta)、黄藻(Xanthophyta)和隐藻(Cryptophyta)等门类。

3.2浮游藻类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 of planktonic algae浮游藻类群落中在数量或生物量方面占有优势地位的种类,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种类。

3.3浮游藻类密度planktonic algae density单位体积中某种类或全部浮游藻类的数量。

本文件规定浮游藻类密度以细胞数表示,单位为cells/L。

3.4浮游藻类生物量planktonic algae biomass单位体积中某种类或全部浮游藻类的质量。

本文件规定浮游藻类生物量以湿重表示,单位为mg/L。

3.5藻类水华algal bloom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表观特征为悬浮在水中或水色明显变化。

藻类食品卫生标准

藻类食品卫生标准
2.「mg/100g」係指每100g產品中既存脫鎂葉綠酸鹽或總脫鎂葉綠酸鹽之含量(mg)。
第六條本標準自發布日施行。
項目
限量(ppm)

1.0鎘Biblioteka 1.0汞0.5
無機砷
1.0
備註:以含85%水分之新鮮藻類計。
第五條脫鎂葉綠酸鹽(Pheophorbide)限量:
類別
項目
綠藻
藍藻
既存脫鎂葉綠酸鹽
60 mg/100g
50 mg/100g
總脫鎂葉綠酸鹽
80 mg/100g
100 mg/100g
備註:
1.本表僅適用於水分含量7%以下之綠藻及藍藻(以乾重計),生鮮產品及紅藻、褐藻等產品均不適用。
藻類食品
第一條本標準依食品衛生管理法第十七條規定訂定之。
第二條本標準適用於可供食用之藍藻、綠藻、褐藻及紅藻等食品。
第三條藻類食品之微生物限量要求,依不同之型態(如生鮮或加工等),適用「一般食品衛生標準」、「生食用食品類衛生標準」或「生熟食混合即食食品類衛生標準」。
第四條藻類食品中重金屬含量應符合以下限量標準:

蓝绿藻测试标准

蓝绿藻测试标准

蓝绿藻测试标准
蓝绿藻是一类固氮藻类,它们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组成部分,但过度生长可能导致水质污染和生态系统崩溃。

因此,进行蓝绿藻测试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规的蓝绿藻测试标准:
1. 藻密度测试:通过计数水样中的蓝绿藻细胞数量来评估蓝绿藻的密度。

常见的方法是显微镜计数或流式细胞仪分析。

2. 叶绿素测定:叶绿素是蓝绿藻的光合作用关键色素,其浓度可以用于评估藻类生长状态。

叶绿素可以通过光谱分析或压滤法测定。

3. 水中营养盐测定:蓝绿藻过度生长通常与过量的营养盐(例如氮和磷)相关。

测试水样中的氮和磷浓度可以帮助了解蓝绿藻生长的潜在原因。

4. 藻毒素检测:一些蓝绿藻产生毒素,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有害。

进行蓝绿藻测试时,通常会测定水样中的藻毒素浓度。

5. DNA测序:通过对蓝绿藻DNA进行测序,可以识别和分类蓝绿藻的不同物种和菌株。

这有助于理解蓝绿藻的种类组成和生态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蓝绿藻测试标准可能因地区和具体监测目的的
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进行蓝绿藻测试时,必须遵循相应的方法和标准。

裸藻 标准

裸藻 标准

裸藻标准
裸藻是一类单细胞的无细胞壁藻类,属于植物界。

裸藻的种类很多,包括裂藻、镰藻、鞭毛藻等,它们生活在海水、淡水中,也有少数生活在土壤中的裸藻。

裸藻的特点是细胞体较小,呈现球形、卵圆形或椭圆形,没有细胞壁,细胞膜较薄。

裸藻的细胞内含有叶绿素、叶黄素等色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

裸藻是一类重要的原核生物,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可以作为环境污染的指示生物。

同时,裸藻也是一类重要的浮游植物,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关于裸藻的标准,主要包括形态特征、生理特征、遗传特性等方面的描述。

对裸藻的分类和命名,可以参考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CN)和相关的专业文献。

不同种类的裸藻可能有不同的
标准和描述,需要根据具体的分类系统来进行研究和判断。

生态环境部 标准

生态环境部 标准

生态环境部标准生态环境标准是国家制定的管理环境质量和保护生态系统的一系列技术要求。

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控制环境污染,有效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规则,生态环境标准现已成为在政府部门内部实施立法和政策,以及在市场管理方面实现政府功能的重要框架。

一、空气质量标准1)细颗粒物(PM10)排放标准:PM10< 87.9 μg/m3;2)臭氧标准:一氧化碳< 0.150 京/立方米;3)二氧化氮排放标准:二氧化硫< 25 μg/立方米;4)苯标准:苯< 4.0 μg/立方米;5)氨氮排放标准:氨氮< 8.0 μg/立方米。

二、水质标准1)总氮排放标准:总氮限值应不超过 30 mg/L;2)氨氮排放标准:氨氮限值应不超过 5.0 mg/L;3)磷排放标准:磷限值应不超过1.0 mg/L;4)藻类排放标准:每升水中含氰酸根浓度不能超过15.0mg/L;5)汞排放标准:入海活性汞排放标准应不超过20 μg/L,工业废水汞排放标准应不超过50 μg/L。

三、固体废弃物标准1)工业废渣管理标准:应按照国家有关行业标准控制处理;2)全国统一收集、投放和处理标准:收集与投放标准应按照《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规定》;3)固体废物处理标准:应按照国家的相关行业标准执行;4)危险废物路线标准:应按照《关于固体废物危害环境、威胁人体健康和安全的法规》。

四、土壤环境保护标准1)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限值标准:重金属污染限值应按照《土壤污染防治法》及其附件规定执行;2)土壤肥力、有机质库容标准:应按照《 so4 污染评价标准》和《 p污染评价标准》执行;3)土壤污染修复标准:应按照国家土壤污染修复技术指南执行;4)土壤稳定性标准:应按照《土壤污染物稳定性》指导方针执行。

五、森林保护标准1)木质量保护标准:应按照《中国森林材料品质标准》执行;2)林业水利工程开发改造标准:应按照《林业水利工程开发改造标准》执行;3)森林健康管理标准:应按照《森林健康管理标准》执行;4)禁止野火使用标准:应按照《森林保护法》规定执行;5)森林绿化管理标准:应按照国家规定执行;6)植物保护标准:应按照《植物保护法》及附件规定执行。

一二三四类水质标准数据

一二三四类水质标准数据

一类水质标准数据如下:水温:最高水温不超过25℃,最低水温不低于5℃。

水质透明度:底层水质以上的平均透明度大于1.5㎝。

pH值:6.5~9.0。

氧化还原电位:≥220mV。

溶解氧:在水体表面(0.1m)至底层各段(2m)的溶解氧应大于2.0mg/L,0.3m层的溶解氧应大于2.5mg/L。

高锰酸盐指数:≤2.0。

二类水质标准数据:有机物含量不超过50毫克/升。

重金属含量不超过0.3毫克/升。

总硬度小于或等于400毫克/升。

水温小于或等于25℃。

悬浮物不超过150毫克/升。

藻类生物活力不超过100个/升。

乳化指数不超过500MPa.s/m3。

有害生物含量不超过2000个/升。

Zoogonium霉菌不超过200个/升。

三类水质标准数据:有机物含量不超过30毫克/升。

重金属含量不超过0.3毫克/升。

总硬度小于或等于450毫克/升。

水温小于或等于25℃。

悬浮物不超过150毫克/升。

藻类生物活力不超过100个/升。

乳化指数不超过600MPa.s/m3。

有害生物含量不超过3000个/升。

Zoogonium霉菌不超过300个/升。

四类水质标准数据:有机物含量不超过50毫克/升,重金属含量不超过0.3毫克/升,总硬度小于或等于400毫克/升,水温小于或等于25℃,悬浮物不能超过150毫克/升,藻类生物活力不能超过100个/升,乳化指数不能超过500MPa.s/m3,有害生物含量不能超过2,000个/升,Zoogonium霉菌不能超过200个/升。

请注意,以上数据是普遍的水质标准,实际的水质情况可能会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季节变化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海海带
一、保护范围
威海海带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山东省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申请威海海带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威政字[2005]81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山东省威海沿海的王家湾(中心位置北纬36°51.5′,东经122°22.5′)、石岛湾(北纬36°54.5′,东经122°25′)、桑沟湾(北纬37°6′,东经122°30′)、俚岛湾(北纬37°15.5′,东经122°34′)、荣成湾(北纬37°21′,东经122°36′)、港西-泊于-崮山(北纬37°27′,东经122°33′至北纬37°27′,东经122°18′)、威海湾(北纬37°28′,东经122°10.5′)、刘公岛(北纬37°30.4′,东经122°11′)、孙家疃-张村-初村(北纬37°34.5′,东经122°5.5′至北纬37°30′,东经121°55.5′)等海域。

二、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单海1号、单杂10号、远杂10号、荣海一号、荣福、901、日本真海带。

(二)环境条件。

保护范围内无城市污水、工业污水和河流淡水排入的海域。

水质应符合GB/T 11607和NY 5052的要求。

暂养环境:风浪小,潮流畅通,水质肥沃,透明度1m
至3m,浮泥杂藻少的内湾近岸海区。

养成环境:底质为平坦的泥底或泥沙底为好,软泥底也可。

海流的流速在0.17m/s至0.7m/s之间,以0.41m/s至0.7m/s为宜。

海带养殖作业不能危害海洋环境。

(三)养殖管理。

1.夏苗培育:
(1)苗种:采用头茬苗,选叶片舒展、色泽光亮、藻体健壮、柔韧的幼苗。

(2)种海带:采孢子前20天选择种海带。

一般7月中旬选种海带,从养殖的海带中选种应在海带收割之前进行。

采孢子时间一般在8月初,此时海水温度在22℃左右。

(3)培育:水温及光照强度见表1,施肥、每小时育苗池换水量、日加新鲜海水量见表2。

表1
表2
(4)病害及防治:夏苗培育期间病害及其防治方法见表3。

(5)夏苗暂养:
暂养水层:透明度偏小的海区,初挂水层可在50cm至80cm之间,10天内逐渐提升到20cm至30cm;透明度偏大的海区,初挂水层可在100cm左右,而后逐渐提升到30cm至50cm。

(6)分苗:10月底或11月初分苗,12月上旬结束。

分苗时苗长以15cm至20cm为宜,最低不小于10cm。

幼苗长到(20±2)cm即可分苗。

2. 海带养成:
(1)水深:水深5m至30m可养殖海带,其中20m至30m 海区是高产海区。

(2)养成方法:采用平养法。

浮筏为顺流向,通过吊
绳,使苗绳平挂于两台筏架间。

海带受光均匀,有利于生长。

(四)采收及采后处理。

在5月中旬,鲜干比达到7:1即可间收,水温15℃以上则整绳收割。

17℃冷风库贮存。

(五)质量特色。

1.干海带:
2.盐渍海带:
感官和理化指标
大丰东沙紫菜
地域保护范围
大丰东沙紫菜产地范围为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境内海域,北纬33°03′至33°24′、东经121°02′至121°15′。

质量技术要求
一、种源
条斑紫菜。

二、养殖环境
水质清新、无污染,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的海域,水流畅通,盐度25克/千克至30克/千克,pH值在7.4至7.8,海水流速0.2米/秒至0.3米/秒,海水透明度1米至1.5米,海水含氮总量≥200毫克/立方米。

三、养殖管理
1.栽培方式:
(1)半浮动筏式。

(2)全浮动筏式栽培。

2.育苗:4月下旬至9月中旬,将紫菜叶体成熟的种菜,放入盛有黑暗沉淀海水容器中,放散果孢子后附着到文蛤壳上,进入室内育苗。

3.苗网培育:9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将成熟度的壳孢子采集到紫菜网帘上,张挂到海上的筏架,让其自然萌发,放散单孢子。

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将苗网送进冷藏库冷冻处理。

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为养殖阶段。

4.采收:12月上旬开始至翌年的4月中下旬,当紫菜藻体长到15厘米至20厘米时,即可采收1次,采收后留茬7厘米至8厘米,全生产年度可采收5至6次。

四、加工
1.加工流程:洗涤→切碎→浇饼→脱水→干燥、剥菜→分级→再干燥→包装。

2.关键加工工艺:
(1)洗涤:将采收的鲜紫菜用海水水温低于12℃,盐度为15克/千克至25克/千克海水进行24小时以上沉淀洗涤,至排水口无泥沙排出为止。

(2)干燥:干燥室绝对湿度应保持在15克/立方米至19克/立方米,干燥温度34℃至55℃,片张干燥至65%至75%,剥菜时的紫菜含水量8%至11%。

(3)分级:分级室室温20℃至25℃,相对湿度40%至65%。

每百张以硬纸板分隔装入再干抽屉内。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本品呈深褐色,光泽明亮,厚薄均匀,无僵斑、菊花斑,死斑,味鲜香,柔韧性极好。

2.理化指标:水分≤7克/100克,蛋白质≥40克/100克,钙≥145毫克/100克,锌≥2毫克/100克。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大丰东沙紫菜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

大丰东沙紫菜的检测机构由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如东条斑紫菜
地域保护范围
如东条斑紫菜产地范围为江苏省如东县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条斑紫菜。

二、养殖环境
养殖海域的水质清新、无污染,水流畅通,盐度稳定在25—30,pH值7.4—7.8,海水流速20厘米/s,海水含氮总量≥200毫克/立方米。

三、养殖技术
(一)栽培方式
半浮动筏式栽培和全浮动筏式栽培。

(二)育苗
4月下旬至9月中旬,将紫菜叶体成熟的种菜,放入盛有黑暗沉淀海水容器中,放散果孢子后附着到文蛤壳上,进入室内育苗。

(三)苗网培育
9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将成熟的丝状体,壳孢子采集到预先准备好的紫菜网帘,张挂到海上的筏架上。

为避开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的高水温引发杂藻繁生、病烂,须将苗网送进冷藏库冷冻处理。

四、收割
(1)收获期为12月上旬至翌年4月中下旬。

(2)当紫菜藻体长到15厘米—20厘米时即可采收。

五、加工
(一)干紫菜
1.加工工艺流程
洗涤→切碎→浇饼→脱水→干燥→分级→再干燥→包装。

2.主要加工工艺要点
1洗涤
将采收的鲜紫菜用海水(水温低于12℃,盐度为15—25)进行24小时以上沉淀洗涤,至排水口无泥沙排出为止。

2切碎
用水温小于12℃,盐份小于1‰的水进行洗涤,前期菜洗涤时间为5分钟—8分钟,用水量为40升/分钟—80升/分钟;中后期菜洗涤时间为8分钟—15分钟,洗涤用水量大于100L/分钟。

3浇饼、脱水
脱水至游离水全部脱尽。

4干燥
干燥室绝对湿度应保持在15g/立方米—19g/立方米,干燥温度设定在34℃—55℃,剥菜时的紫菜含水量应在8%—11%,片张应干燥至含水率不超过2%。

5再干燥
再干温度与时间。

第一段40℃—45℃,时间为20分钟—30分钟;第二段50℃—65℃,时间为30分钟—40分钟;第三段65℃—75℃,时间为50分钟—70分钟左右;最后阶段80℃—90℃,时间为120分钟—180分钟。

(二)烤紫菜
1.加工工艺流程
原料分类→供台供菜→控温烘烤→人工挑选→包装封口→金属探测→包装。

2.主要加工工艺要点
控温烘烤,温度为150℃。

六、如东条斑紫菜质量特色
(一)感官特色
如东条斑紫菜外观呈黑褐色,光泽明亮,具有浓郁的天然鲜味和香气,紫菜片张平整光滑,具柔韧性。

(二)理化指标
水分:干条斑紫菜≤7.0克/100克,烤条斑紫菜≤5.0克/100克。

蛋白质≥36.0克/100克,钙≥400.0克/100克,锌≥30.0克/100克。

(三)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
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如东条斑紫菜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如东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

如东
条斑紫菜的检测机构由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