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大国重器第二季》有感_心得体会
大国重器第季观后感

大国重器第季观后感《大国重器第二季观后感》最近看了《大国重器第二季》,心里那叫一个激动!这片子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感受到了咱们国家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强大实力。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些制造大型船舶的场景。
一艘艘巨大的轮船在船坞里逐渐成型,那场面简直太震撼了!我记得有一集里,详细展示了一艘超级油轮的建造过程。
从最开始的钢板切割,到后来一点点焊接组装,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技术和智慧。
那些工人们戴着安全帽,在巨大的船身上忙碌着,他们的身影在庞大的船体面前显得那么渺小,但他们的工作却又如此重要。
切割钢板的时候,那火花四溅,就像节日里的烟火一样绚丽。
但这可不是为了好看,每一块钢板的尺寸、形状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
工人们拿着各种测量工具,眼睛紧紧盯着,生怕有一丝一毫的偏差。
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专注和认真,仿佛在对待一件无比珍贵的宝贝。
焊接的环节更是让人惊叹。
一道道明亮的电弧光闪过,就把两块钢板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
焊工师傅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面罩,手里的焊枪在他们手中就像是一支神奇的画笔,描绘出坚固的线条。
我能看到他们的汗水顺着脸颊不停地流淌,可他们的手却始终稳稳的,没有一丝颤抖。
在组装的过程中,巨大的吊车吊起一个个巨大的部件,精准地安装到指定的位置。
这可真是个技术活,稍微有点偏差,都可能导致整个工程的延误。
操控吊车的师傅们坐在高高的驾驶室里,全神贯注地操作着,那神情仿佛在进行一场至关重要的手术。
当整艘油轮终于完工,缓缓驶出船坞的时候,那场面真的让人热泪盈眶。
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钢铁巨人,威风凛凛地驶向大海。
而在它的背后,是无数工人的辛勤付出,是无数技术人员的日夜钻研。
看到这些,我不禁想起了我们国家的发展历程。
曾经,我们在工业领域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但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们一步一个脚印,逐渐追赶甚至超越。
这些大国重器的诞生,不仅仅是一件件冰冷的机器,更是我们国家实力的象征,是无数人梦想和汗水的结晶。
如今,我们能够自主建造如此先进的大型船舶,能够在世界工业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这是多么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啊!这让我深信,未来我们国家还会创造更多的奇迹,会有更多让世界瞩目的大国重器问世。
大国重器第二季构筑基石观后感

大国重器第二季构筑基石观后感《大国重器第二季构筑基石观后感》观看《大国重器》第二季,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巨大进步和创新能力。
这档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一系列令人震撼的高科技项目,无论是航天、工程、军事还是能源领域,都让人惊叹于中国科技的崛起。
首先,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纪录片中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从长征火箭到嫦娥探月工程,让我看到了中国在载人航天、卫星发射和深空探测方面的突破。
同时,我也了解到中国正在研发火星探测器,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实现火星探测任务。
这些令人振奋的消息表明中国航天事业正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其次,中国在工程领域的成就也令人瞩目。
纪录片中介绍了中国建设的一系列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如高铁、大桥和隧道等。
这些工程项目不仅展示了中国的工程技术水平,更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更加便利和高效的交通工具。
同时,中国还在国内外承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如非洲的铁路建设和南美的水利工程。
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展示了中国的工程实力和国际合作能力。
另外,中国的军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纪录片中展示了中国军队所采用的一些新型武器装备,如航母、战斗机、导弹和潜艇等。
这些先进的军事技术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防水平,也体现了中国在军工领域的成就。
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维和行动和国际军事演习,展示了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安全的贡献。
最后,纪录片还介绍了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努力和创新。
中国正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展,通过建设风电场、太阳能发电站和核电站等,以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型和绿色发展。
这些新型能源项目不仅提供了清洁的电力资源,也改善了中国的环境质量。
中国在为全球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赏。
通过观看《大国重器》第二季,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高速发展和创新能力。
这部纪录片展示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科技项目,无论是航天、工程、军事还是能源,都展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和能力。
大国重器第二季构筑基石观后感

大国重器第二季构筑基石观后感最近看了《大国重器第二季构筑基石》,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以往咱对国家那些厉害的工业设备啥的,了解得不多,这次算是好好补了一课。
节目里展示的那些大家伙,每一个都让人惊叹不已。
就说那巨大的盾构机吧,以前我可从来不知道挖隧道还有这么牛的家伙。
以前我就觉得挖隧道嘛,不就是工人拿着铁锹、镐头一点点挖呗,能有多复杂?看了这个节目我才知道,自己的想法简直太幼稚啦!这盾构机,好家伙,那真是个超级钢铁巨兽!它的个头超级大,身子长长的,前面是个巨大的圆形刀盘,上面布满了各种各样的刀具。
当它开始工作的时候,刀盘就会飞速旋转,像是一个超级大的电钻,把前方的岩石、土壤啥的都给啃下来。
而且这玩意儿在地下工作的时候,那可是稳得很,一点都不会晃悠。
它一边往前挖,后面还能同时铺设隧道的支撑结构和轨道,这效率,简直高得吓人!我还记得节目里介绍的一个案例,是在修建一条穿越山脉的隧道。
那座山啊,又高又险,以前大家都觉得要在这地方挖隧道,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是有了盾构机,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施工团队把这个大家伙运到了山脚下,然后进行了一番精心的调试和准备。
当盾构机启动的那一刻,所有人都紧张又期待地盯着它。
刚开始的时候,进展似乎有点慢,毕竟这山的地质情况太复杂了,有坚硬的岩石,还有松软的泥土。
但是盾构机可没被这些困难吓倒,它不断地调整着刀具的转速和力度,一点点地向前推进。
那些操作盾构机的师傅们,眼睛紧紧盯着屏幕上的各种数据,手里熟练地操作着控制杆,那专注的样子,真像是在指挥一场超级大战。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隧道一点点地延伸。
有时候遇到特别坚硬的岩石,盾构机的刀具都磨损得厉害,工人们就得赶紧停下来,给它换上新的刀具。
这换刀具的过程可不容易,又脏又累,还得特别小心,不能出一点差错。
但是大家都没有抱怨,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为了能让隧道早日贯通。
在隧道里工作的日子,工人们也很辛苦。
里面又闷又热,空气也不流通,但是大家都咬牙坚持着。
大国重器第季观后感

大国重器第季观后感《大国重器第二季观后感》最近观看了《大国重器第二季》这部纪录片,内心深受触动。
它不仅仅是一部展示国家工业实力的影片,更是一曲对中国工人智慧与勤劳的赞歌,让我对“大国重器”这四个字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纪录片中,那一项项领先世界的技术,一个个超级工程,一件件强大的装备,无一不让人感到震撼和自豪。
从“天眼”探空到“蛟龙”探海,从神舟飞天到高铁奔驰,从北斗组网到超算发威,从国产大飞机起飞到航空母舰下水……中国在众多领域实现了从追赶到超越的华丽转身,这背后凝聚着无数科技工作者和劳动者的心血与汗水。
其中,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中国高铁。
曾经,我们在高铁技术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但经过不懈的努力,如今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世界的一张名片。
它以速度快、安全性高、舒适性好等优势,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
高铁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更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中国的盾构机也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
过去,我们在隧道挖掘方面依赖进口设备,不仅价格昂贵,而且维修困难。
如今,通过自主研发和创新,中国的盾构机不仅性能优越,而且价格合理,成功占领了国内外市场。
这一突破,让我们在地下工程建设领域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还有中国的大飞机制造。
从无到有,从仿制到自主研发,C919 大飞机的成功试飞标志着中国在民用航空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这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努力和无数次的试验与改进。
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让中国的大飞机翱翔在蓝天之上。
这些大国重器的诞生,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引导。
国家在科技研发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同时,也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和刻苦钻研。
他们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在当今世界,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只有不断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大国重器第二季构筑基石观后感

大国重器第二季构筑基石观后感大国重器第二季是一部以中国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纪录片,展现了中国在各个领域努力实现突破和创新的过程。
通过该片,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创新力量的强大,并对中国科技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本季的纪录片围绕着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展开,通过展现不同实验室的实力和成果,揭示了中国科技创新的现状和前景。
在观看的过程中,我被中国科学家们的才华和付出所震撼。
他们在各种领域进行的研究工作表明,中国不仅有着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更有着良好的研发环境和政策支持。
这种全面的支持使得中国科技的发展走在了世界前列。
纪录片中,我特别关注了中国在人工智能、航天航空、生物科技等领域的突破。
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迅猛,不仅在技术上不断创新,还在应用层面取得了巨大成果。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同样令人瞩目的是中国在航天航空领域的科技进步。
中国正在努力实现航天技术的超越,探索更多未知的空间。
而中国的生物科技也在取得突破,通过基因编辑和仿生学技术,中国科学家们正在探索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新途径。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科技创新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和成果,不仅对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对于全球科技创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科技创新实力的提升,不仅仅关乎国家的发展,更关乎全人类的福祉。
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中国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例如,纪录片中提到的在基础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以及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市场化仍然存在的难题。
我相信,随着中国科技创新生态的不断完善和政策的支持,这些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中国科技创新的成果会更好地造福人民。
通过观看大国重器第二季,我认识到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国的科技创新实力已经得到了全球的认可,这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更是对于全球科技进步的巨大贡献。
希望未来,中国能够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培养更多科技创新人才,推动中国科技实力进一步提升。
大国重器第二季构筑基石观后感

大国重器第二季构筑基石观后感《大国重器》是一档栏目,通过真实的纪录片形式,展现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
第二季节目延续了第一季的风采,继续向观众们展示了中国在卫星导航、超级计算机、高铁、核电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和创新。
观看完第二季的《大国重器》,我深受震撼和鼓舞。
首先让人瞩目的是中国在卫星导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实现了全球覆盖,为全世界提供了精准的导航服务。
在过去,我们对这方面的依赖度较高,而如今中国已经在这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这对于构建一个强大的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推出,不仅仅是卫星导航技术的进步,更是中国科技实力和国家形象的体现。
其次,超级计算机也是《大国重器》第二季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的超级计算机,尤其是天河二号,不仅有着强大的计算能力,而且在创新方面也走在了全球前列。
这些超级计算机的问世,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巨大支持,也在国防安全、金融、天气预报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有理由为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感到自豪,同时也期待未来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更多突破。
高铁是另一个让人感到自豪的领域。
在很短的时间内,中国的高铁网络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并在一些国家得以实施。
高铁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出行效率,也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在《大国重器》中,我看到了高铁建设背后的艰辛努力和科技含量,不禁对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有着更大的自信心。
核电在《大国重器》中也得以展示,中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大大提高了核电运行的安全性和效益。
中国的核电技术正在助力国家实现绿色发展和能源结构的优化。
而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清洁能源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正在加大在核电领域的投资和建设力度,努力实现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大国重器》第二季让我对中国的科技实力有了更加直观和具体的认识。
在这个纪录片中,我看到了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勤奋努力和智慧结晶。
大国重器第二季构筑基石观后感

大国重器第二季构筑基石观后感最近看了《大国重器第二季构筑基石》,真的是被震撼到了!这片子让我看到了咱国家在工业领域的那些了不起的成就,心里头那股子骄傲和自豪啊,就像烧开的水一样咕噜咕噜往外冒。
片子里展示的那些大型装备、先进技术,每一项都让人忍不住“哇塞”!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关于高铁制造的那部分。
以前坐火车,那“哐当哐当”的声音和慢悠悠的速度,能把人的耐心一点点磨没。
可现在的高铁,那速度,简直像飞一样!我还记得第一次坐高铁的情景。
那天,我早早地到了高铁站,站在那宽敞明亮的大厅里,看着电子显示屏上不断跳动的车次信息,心里充满了期待。
不一会儿,开始检票进站了。
我随着人群,通过那自动检票闸机,来到了站台上。
远远地,就看到一列白色的“巨龙”安静地停在轨道上。
走近一看,哇,那车身线条流畅,车头尖尖的,充满了科技感。
上了车,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
座位宽敞又舒适,能调节靠背的角度,还有小桌板,方便得很。
车子启动了,刚开始还没啥感觉,可没一会儿,我往窗外一看,好家伙,那景色“唰唰”地往后飞,快得让人不敢眨眼。
我就好奇啊,这高铁咋能跑这么快还这么稳呢?看了这个片子,我算是明白了。
原来,从高铁的轨道铺设,到车身的制造,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和心血。
先说那轨道吧,铺设的时候,精度要求高得吓人。
工人们得用各种精密的仪器,一点点地调整,确保轨道的平整度和直线度。
这可不像咱们在家里铺个地砖,随便弄弄就行。
这轨道要是有一点点偏差,那高铁跑起来可就不安全了。
再看那车身,用的材料那叫一个先进。
高强度、轻量化,既要保证坚固耐用,又要减轻重量,提高速度。
制造车身的工厂里,到处都是大型的机器设备,机器人手臂灵活地舞动着,精准地完成着每一道工序。
那些工人师傅们,眼睛紧紧盯着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一点瑕疵。
还有高铁的动力系统,那更是厉害。
以前的火车靠烧煤,后来靠烧油,现在的高铁靠的是电。
这电从哪里来?通过那高架的输电线路,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高铁上。
【大国重器第二季观后感】观看大国重器观后感(多篇)

【大国重器第二季观后感】观看大国重器观后感(多篇)【第一篇】《大国重器》精选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机床、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电气装备、重型装备、通用装备、港机装备、船舶、关键零部件、节能装备等10余个重点领域、18家行业领军企业。
以独特的视角和震撼的画面,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通过人物故事和装备制造中的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在充分阐释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成就的同时,展望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的未来前景,全面展现近30年来我国装备工业取得的伟大成就。
目前各类媒体去工业化倾向严重,全国财经类媒体很多,但用于房地产、金融、证券、投资之类非工业类经济报道太多,而关于工业的报道不仅偏少,且负面居多(如产能过剩、亏损破产、污染严重等)。
这让社会很多人无法体会工业(如装备制造业)对国家、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与工业人的艰辛奉献。
正如《中国工业报》社社长陈卫在《大国重器》开播式上所说的那样,长期以来,以我国工业发展为题材,特别是展示装备制造业的影视作品少而又少,《大国重器》了却了装备制造人对工业题材影视展现的心愿,实现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和我国工业发展的“中国梦”鼓与呼。
长期以来工业被媒体忽视,作为工业人主体的工程师、技术工人群体也自然被媒体所“遗忘”。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各类娱乐明星充斥着电视与媒体,整个社会很难看到工程师、技术工人的身影与贡献,其地位也远低于公务员,于是青年学子逃离工科成风,工程师、技术工人队伍后继乏人也就不足为怪了。
而纪录片《大国重器》尽管也有政府官员与企业高管的镜头,但该片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不仅纪录大国重器研制、生产本身,且将更多的镜头对准了生产一线的工程师与技术工人,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真实记录了几十位有名有姓的中国工程师、技术工人在挑战制造极限、攻克技术难关中所付出的艰辛与创造性贡献,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影《大国重器第二季》有感
记录片大家是不是还停留在《荒野求生》这一类栏目,那都是购买的外国版权在我国播放的记录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人对于高质量生活的期盼一大批国产记录片应运而生,比如前几年比较火的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那可是火遍了大江南北,连外国人看了都感叹中国有那么多的美食,其实连我们国人都感叹那么多好吃的我们都没有品尝过,里面解说的声音大家还熟悉嘛?对就是李立波老师,那富有磁性的声音听了是那么多熟悉,那么的美,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部纪录片也是李立波老师解说的。
《大国重器》顾名思义就是讲我国高精尖的装备制造业。
大国重器第二季共8个部分,第一集:构筑基石;第二集:发动中国:第三集:通达天下:第四集:造血通脉:第五集:布局海洋:第六集:赢在互联:第七集:智造先锋:第八集:创新体系。
这里有首次向媒体开放的超级工厂,有首次披露的核心技术关键突破,有最先进的世界级试验平台,有最高水平的中外装备同台竞技。
中国自主研发的16米立式机床用于加工核压力容器,这是全世界唯一一个能实现流水化作业的核压力容器生产工厂。
中国制造的页岩气压裂车,全球体积最小,单机功率最大,拥有双倍于常规压裂车的实力。
最新一代空中造楼机,一次可以举升总重接近4000吨,相当于3000辆小汽车,可以在5个小时内,整体顶升4.5米。
通过全景式的“重器巡礼”,记录迈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中国制造故事。
内容很丰富,故事很精彩,很多已经披露或者还有很多不能被采访或者不能被电视报道的地方很多,彰显了我国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装备制造业的突飞猛进,从党18大以来国家希望通过改革让国家变强,人民变富裕的过程。
看了欧洲尤其是德国经历就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强弱是有该国是否拥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决定的,这几年国家大力提倡,投资装备制造业,也让我们的装备制造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势头,虽然我们跟制造业强国还有差距,我们应该能等到中国制造业引领世界的那一天,为祖国装备制造业喝彩,给中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