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餐桌礼仪的对比

合集下载

中西餐饮礼仪的对比

中西餐饮礼仪的对比

中西餐饮礼仪的对比中西文化向来有着巨大的差异,那么中西餐饮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礼仪区别呢?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中西餐饮礼仪的对比,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一、用餐氛围的差异由古至今,国人都非常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感情。

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崇尚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讲究面子排场,气氛之热烈常常令人叹为观止。

在用餐过程中,国人喜欢相互敬酒,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地喝。

主人还要劝客人进食,生怕客人吃不饱、吃不好,甚至会不断用自己的筷子往客人的盘子里夹菜,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意。

虽然从卫生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不足,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和合”、“团圆”的普遍心态,由此可以看出延承至今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格。

当然,大声喧哗的就餐方式已经为现代就餐礼仪所摒弃。

西方人用餐时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实行分餐制,每人各自点菜,各持一份,只吃自己的盘中餐,不替他人取菜、不吸*、不劝酒;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嘴唇或咂嘴;可以与左右客人轻声交谈,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即可。

其实,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际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客人之间。

与*饮食方式的差异更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

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话都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对自我的尊重。

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总是缺少了和乐融融的气氛。

二、席位安排的差异中式餐饮一般采用圆桌共餐的形式,其席位一般是依餐厅的方位与装饰设计风格而定,或取面门、朝阳,或依室内装饰所体现出的突出位置设定尊位。

通常服务员摆台时会以口布折叠成花、鸟等造型,尊位造型非常醒目,使人一望而知。

在民间吃饭,尊位可以是主人就座,但当有前辈、领导、长辈或认为是重要的客人时,尊位必须请最长者、最重要的客人就座,主人可以陪伴在最重要的客人左右。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餐桌礼仪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之一。

中西方餐桌礼仪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就座顺序:在西方,主人会通过座位安排来显示人们的社会地位。

通常主人会坐在桌子的中央位置,而客人则坐在主人两侧或者对面的位置上。

而在中国,主人往往坐在最东方的位置,象征着东方的“吉庆”。

而其他人的座位则根据客人的尊卑和长幼排定。

2. 用餐工具的使用:在西方,用餐时使用刀、叉和勺子作为餐具。

刀和叉用来切剥食品,勺子用来托物。

而在中国,主要使用筷子作为餐具。

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夹取食物,传统认为筷子与两手都缺一不可,象征着夫妻的和睦和家庭的和谐。

3. 吃饭姿势:在西方,用餐时通常坐在餐椅上,双手放在桌子上。

而在中国,通常是坐在凳子上,双手放在餐桌以下。

另外,在西方,交叉双腿也是被接受的。

而在中国,交叉双腿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4. 餐桌礼仪:在西方,人们在用餐时会使用刀和叉将食物切割成小块。

在品尝菜肴时,使用刀和叉将食物夹起来,然后送入嘴里。

而在中国,使用筷子夹取食物是常见的做法。

而夹取食物时应该使用筷尖,而不是筷子的其他部分。

5. 餐前礼仪:在西方,餐前通常会有一段时间用于交流和饮酒。

主人会为客人倒酒,而客人则会向主人表示感谢。

而在中国,主人会以热水或茶的方式招待客人,并提供一些开胃小菜。

在中国,主人也会向客人倒酒,客人通常会表示感谢。

6. 餐后礼仪:在西方,人们通常会用餐结束后用纸巾擦拭嘴巴和手,并把纸巾放在餐盘上。

而在中国,人们通常会使用餐巾擦拭嘴巴和手,然后将餐巾折叠放在餐盘旁。

在西方,如果有剩余的食物,人们不会再食用,而是留下来作为下一顿的食材。

而在中国,剩余的食物通常会被认为是主人的问题,因此客人通常不会提前离开。

总之,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就座顺序、用餐工具的使用、吃饭姿势、餐桌礼仪、餐前礼仪和餐后礼仪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餐桌礼仪的理解和重视程度。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餐桌礼仪对比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餐桌礼仪对比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餐桌礼仪对比饮食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中西方国家,饮食文化的差异非常明显,这不仅体现在食品的口味和习惯上,更反映在了餐桌礼仪和习惯上。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餐桌礼仪的对比。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1. 饮食口味中西饮食文化的最大差异之一就在于食品的口味。

中餐通常以咸味和酸味居多,而西餐则偏好甜味和咸味。

例如,在中餐中,大热天的时候,人们会喝热汤来降温,而在西餐中,凉菜和冷饮是更为常见的食品。

2. 饮食节令中西方在食材的选择和食用习惯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中国,春天是饮食上积极“养阳”的季节,夏天就是多吃垂涎的时候,秋天则是进补以及祭过先祖的季节,而寒冬则是寻找铁锅炖茶的季节,这些饮食文化已经深深的刻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不断传承;而在西方,节令上则以品尝新奇美食为主,像是圣诞节那样,为了庆祝这一天,都会准备好大量的丰厚食品进行狂欢。

3. 食堂文化在西方,食堂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人们通常都会用午餐和晚餐的时间在食堂中与同事,朋友聚餐。

渐渐的,这种文化成为了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他们能够相互了解、学习和进步。

而在中国,食堂也是普遍存在的,但主要是公司和工厂内部或者学校校园内部,大家会在食堂内与同事朋友聊天。

但一些饭店广场等场所,大家依旧习惯选择到自己喜爱的餐厅聚餐,这也是传承饮食文化的一种方式。

4. 饮食节制在西方,饮食节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许多西方人认为,过度饮食会对健康造成影响,因此他们通常会控制自己的饮食量,在饮食和体育运动方面需要有所控制。

而在中国,人们则对自己的饮食非常讲究,尤其是在节日和假日,人们通常会尝试越多品种的食品和美食。

中西方餐桌礼仪对比1. 餐具使用中西方餐桌礼仪中,餐具的使用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餐中,用筷子夹食物是非常常见的,而西餐则是用刀、叉和勺子配合使用,之前始终用有一种时间倒流的感觉。

虽然中西方各自拥有自己的餐具,但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西方餐桌礼仪中的餐具使用方式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中西方文化对比--餐桌礼仪

中西方文化对比--餐桌礼仪

中西方文化对比--餐桌礼仪餐桌礼仪是人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社交场合中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

中西方文化对比下,餐桌礼仪的“行为规范”和“礼节习惯”各不相同。

下面就来具体对比。

一、餐桌礼仪行为规范中西餐桌礼仪在行为规范上的差异比较显著。

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食物主要是以碗和筷子进行摆放和取食,而西方文化通常使用刀叉等器具,因此,在使用餐器时,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就有所不同。

其中表现出的最大差异在于取食方式。

1、舀饭。

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舀饭时要掂起碗和吃筷,一个筷子固定住饭碗,另一个筷子舀出饭来,而在西餐中很少这么做。

在西方文化中,大多数情况下是用刀叉来切割食物,然后从盘子中翻起食物,送到口中。

2、使用器具。

在中国文化中,筷子的使用是有一定技巧的。

例如说,泡馍要用手搓成小坨,夹起来时要用两只筷子“夹住”它。

而在西餐中,人们会使用刀叉、勺子等更为常用的餐馆工具,以帮助他们获取食物。

二、餐桌礼仪礼节习惯除了行为规范的差异之外,中西餐桌礼仪在礼节习惯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1、用餐时间。

在中国的文化中,最为常见的用餐时间是晚上。

晚餐往往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在一些正式的社交场合,由于工作关系,中午也可能会参加商务宴会。

而在西方文化中,午餐和晚餐的时间都相对固定。

在工作日的中午,人们快餐或者简单解决饮食问题,而在晚餐时则会享受美食与美酒的盛宴。

2、口味趣味。

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讲究自然、养生健康,饮食有着多种养生之道和口味选择。

例如说,中国人很重视养生和保健之道,经常将不同的膳食组合作为养生,如养生汤、保健粥等。

而在西餐中,口味以酸、辣、咸、甜四种感官味道为主要体验,许多喜欢吃各种辣椒、葡萄酒、海鲜食品。

总之,中西方文化餐桌礼仪的差异体现在行为规范和礼节习惯上,也是由于各自的文化本质差异性的影响所导致。

无论是中式餐桌礼仪还是西式餐桌礼仪,都是要讲求文明、规范的。

在跨文化的交流中,了解和尊重不同的餐桌礼仪习俗,也是促进各种交流与互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餐桌礼仪的对比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餐桌礼仪的对比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餐桌礼仪的对比饮食文化是每个国家和地区独特的文化特征之一,各种饮食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餐桌礼仪、饮食习惯和食材选择等方面。

下面将对中西方饮食文化进行比较。

首先,中西方餐桌礼仪存在差异。

在中国,餐桌礼仪强调尊重长者和上级,家长和长辈会首先开口,作为晚辈的人要等长辈开口后才可以进食。

同时,中国人认为将饭碗端起来吃是不礼貌的行为,应该将饭碗放在桌子上,而且要吃得慢且安静。

在西方国家如美国和欧洲,餐桌礼仪相对轻松,人们可以随意开口说话和吃饭,也没有严格的次序要求。

其次,中西方饮食习惯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注重菜肴的搭配,咸甜酸辣五味俱全,追求菜式的口味层次感。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更注重主食和肉类的搭配,例如,肉类会与马铃薯、面包或意大利面等主食搭配。

此外,中国人习惯使用筷子进食,将菜肴一道道拿起来品尝,而西方国家则使用刀叉进食,将菜肴切割后再送入口中。

再者,中西方在食材选择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注重蔬菜、豆腐和米饭等植物性食物的摄入,认为这些食物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平衡。

而西方饮食文化偏向于肉类和乳制品的摄入,认为这些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质,有助于肌肉和骨骼的发育。

最后,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用餐时间上。

中国人习惯于分三餐,即早餐、午餐和晚餐,晚餐时间通常较晚,晚上8点左右。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用餐时间更加灵活,较早进餐,通常晚上6点左右吃晚餐。

总之,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体现在餐桌礼仪、饮食习惯和食材选择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人对饮食的态度和文化认知的不同。

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同时也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1. 中西方餐桌气氛上的差异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 中国餐桌上动。

西方人平日好动,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

中国人平日好静, 一坐上餐桌, 便滔滔不绝, 相互让菜, 劝酒。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中方餐桌举止在中国文化传统中, 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 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和发展中, 有进步的一面, 也有落后的一面, 有对传统的观看来, 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 而且危害人体。

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 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 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 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 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3. 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 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

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 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 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 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 ) ) 缺乏特色。

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 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

另外, 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 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 烹调时间精确到秒。

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 使其毫无创造性。

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 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 反而推崇随意性。

翻开中国的菜谱, 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

而且中国烹调中, 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 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 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 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

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 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

而在西方, 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 都毫无变化。

4. 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文化特征。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相似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相似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相似饮食文化是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承,也体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独特魅力。

在世界范围内,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习惯、餐桌礼仪和食材搭配上。

1. 饮食习惯不同中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有着显著的差异,比如西方人习惯在早晨吃甜食或蛋糕,而中国人则大都喜欢早餐吃面食或米饭。

此外,西方人会吃生的生牛肉、生蚝甚至生鱼片等生冷食品,而中国人则讲究熟食。

在煮汤的时候,西方人往往是把所有食材在一起煮熟,而中国人则十分注重煮汤技法,用不同的火候、时间和食材搭配,以做出口感鲜美的汤品。

2. 餐桌礼仪不同除了习惯上的差异,中西方的餐桌礼仪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如用具的使用,中国人用筷子而不是西餐用具;餐桌上的言行举止,中国人不习惯说笑打闹,而西方人则不禁开玩笑、讲故事;倒酒的方式,中国人注重沟通,要想尊重客人,常常轻轻敲碗,以示请客人喝酒,而西方人则直接倒酒,往往直接与客人碰杯。

3. 食材搭配不同中西方食材的搭配也有着显著的不同,特别是对于各类肉类的搭配方法。

中方烹调部分会选择对荤素搭配,鱼肉则精选好鲜活的食材为宜以普及家宴,而在西方的传统烹饪中,肉类搭配往往重口味,讲究用豆酱等调料去除腥味。

在食材的选择上,中国人以天然的绿色蔬菜、鲜奶、豆腐、果汁等为主,西方人则以养分高,色香味美的葡萄、芒果、水果、蔬菜、果汁等为主。

二、饮食文化相似虽然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在一些方面,它们又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相似之处。

1. 对食物的追求与珍惜中西方人都有一种对食物的追求和珍惜之心。

中国菜在选料和烤制炒炖加以精致,而西方人则热衷于寻找新的口味和美食;中方以健康与营养为重,西方则更头重脚轻,食材挑选更注重从生活体验感出发;不过无论是中西方,都非常珍惜食材,尤其对于粮食与肉类的重视。

2. 文化交融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的融合已经越来越明显。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和看法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和看法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和看法餐桌礼仪是一种文化传统,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社会价值观念。

中西方餐桌礼仪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历史、宗教、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影响造成的。

本文将从用餐起始、就座、用餐方式、餐具使用、交谈方式以及礼节等方面探讨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和看法。

首先,中西方餐桌礼仪在用餐起始上存在较大差异。

在西方,用餐前通常会边唱圣歌、边祈祷,以表示对上帝的感恩之情。

而在中国,用餐前通常会行酒令、互敬酒杯,以表示对宾客的欢迎和尊重。

可以说,中西方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在用餐起始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次,在就座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在西方餐桌上,通常会有固定的座位,宾客需要按照规定的座位就坐。

而在中国,座位通常是按照地位高低进行安排的,主人一般会坐在最显著的位置,而高级宾客会被安排在主人附近的位置。

这种安排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地位和尊重的重视。

第三,用餐方式也有一些差异。

在西方,用餐时使用餐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餐具,用刀和叉将食物切割后送入口中。

而在中国,用餐时通常使用筷子,将菜肴夹送到口中。

在中国,用筷子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被视为一种尊重食物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的方式。

因此,用餐方式的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对于饮食习俗和传统文化的不同理解。

此外,在餐具使用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餐具一般是公用的,不同菜肴会配以不同的碟子和盘子。

而在西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餐具,并且会根据不同的菜肴使用相应的餐具。

这种差异体现了中西方对于物品共享和个人私有的不同看法。

另外,交谈方式也是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的一部分。

在西方,用餐时可以随意交谈,没有特别规定的主题或者禁忌。

而在中国,用餐时的谈话通常是有组织和有限制的,一般是由主人带领话题。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对于社交礼仪和对他人的敬重方式的不同理解。

最后,餐桌礼仪中的礼节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使用餐巾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用餐前和用餐后都需要擦拭口和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饮食文化及餐桌礼仪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

从跨文化的角度揭示中西方饮食文化及餐桌礼仪的差异与不同,可以使人们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探究其文化底蕴,提高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饮食文化;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进入2l世纪以来,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由于地区差异,不同的民族、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

饮食文化及餐桌礼仪也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及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及其渊源,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不仅能增加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鹪,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误解和交际障碍。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理性的西方人更多关注的是营养与生存
中西饮食文化最大的差异是关注的重点不同,即“营养”和“美味”两者孰轻孰重的问题。

在西方国家,饮食大多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

西方饮食是一种理性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

他们拒绝使用味精,认为其是既不营养又有副作用的化学产品;生吃的蔬菜,不仅包括西红柿、生菜,甚至是洋白菜、西兰花。

因而他们的“色拉” 有如一盘饲料,使我们难以下咽。

虽然现在的中国人也讲究营养保健,也知道蔬菜爆炒加热后会丢失一部分维生素,生吃则避免丢失,可还是宁愿选择前者,因为习惯使然,更是因为味道确实好多了。

2.感性的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
在中国,民间有旬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

在中国人的眼里,“吃”远不单纯是为了饱,也不是为了营养,有时吃饱了,还要吃,这是因为受不了“美味”的诱惑而尽情进行味觉享受。

但在西方的理性饮食观看来,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危害人体。

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昧为第一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3.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
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

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缺乏特色。

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

另外,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

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使其毫无创造性。

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反而推崇随意性。

翻开中国的菜谱,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

而且中国烹调中,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

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

而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都毫无变化。

4.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
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和合”与“分别”的文化特征。

西菜中除少数汤菜,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鱼就是鱼,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这体现了“西方重分别” 的社会文化。

这种重分别的社会文化同样体现在用餐方式上。

西方人奉行的是分餐制,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形式更是各吃各的,缺少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5.向往和谐的中国人重和合与整体
中国人一向以“和” 与“合”为最美妙的境界,音乐上讲究“和乐”、“唱和”,医学上主张“身和”、“气和”,希望国家政治实现“政通人和”。

称美好的婚姻为“天作之合”,而当一切美好的事物凑集在一起时,我们将其称誉为“珠联璧合”。

而这种“和合”的思想体现在烹饪上就反映为“五味调和”。

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

中国人把做菜称之为“烹调”,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

因此中国人烹调不是“1+1=2”那么简单,而是应该等于“3” 甚至更多。

总之,中西饮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当然,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几千年来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促成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的不断融合。

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使得多样的饮食文化不断的互补与兼容。

今天,享受东西方各具特色的饮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

我们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法式大餐、肯德基等西方的舶来饮食,而中国菜馆也开遍了全世界。

二、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
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

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

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了解了两者的不同防止失礼于人。

1.餐桌气氛上的差异
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中国餐桌上动。

西方人平日好动,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

中国人平日好静,一坐上餐桌,便}舀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餐桌举止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和发展中,有进步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违背。

比如就餐时的衣着,要远比过去随意多了,可着中山装、夹克或西服等,这也正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变迁和发展,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汇,相互发生正迁移作用最好的例证。

当今许多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不喜欢吸烟或喝酒,许多人也不喜欢别人在他们的住处吸烟喝酒。

而在当今的中国,许多人既吸烟又喝酒,有一种社会怪现象似乎是“不吸烟不喝酒” 就无以社交。

所以在中国的餐桌上依旧存在吞云吐雾、烂醉如泥的“陋习”,尽管他们知道这有伤风范,但依旧不能禁绝之。

想必这就是文化迁移和发展的不完全性、不彻底性的表现,我们有必要在正确理解和认识文化现象的基础上,不断推动人文文化的发展,提高民族人文素质。

3.座位的排序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坐次安排。

中国人传统上用八仙桌。

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

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

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在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

对于餐桌的规矩,西方人进餐用刀叉,中国人用筷子。

当然刀叉和筷子的用法都有各自的规矩。

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不仅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传统,还折射出不同民族心理、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往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即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家庭结构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多为四代同堂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

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

因此,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
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对比研究过程中,各自的优、缺点显而易见。

这种研究有利于文化的正迁移作用,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促进本民族语言、人文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 SAMOV AR,1.A,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