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绪论

合集下载

材料合成与制备期末复习题

材料合成与制备期末复习题

材料合成与制备期末复习题第零章绪论1.材料合成:材料合成是指促使原子或分子构成材料的化学或物理过程;2.材料制备:材料制备是指研究如何控制原子与分子使其构成有用的材料,但材料制备还包括在更为宏观的尺度上控制材料的结构,使其具备所需的性能和使用效能。

3.材料合成与制备的最终目标是:制造高性能、高质量的新材料以满足各种构件、物品或仪器等物件的日益发展的需求。

4.材料合成与制备的发展方向:材料的高性能化、复合化、功能化、低维化、低成本化、绿色化;5.影响热力学过程自发进行方向的因素:(1)能量因素;(2)系统的混乱度因素; 6.隔离系统总是自发的向着熵值增加的方向进行。

7.论述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1)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对于可逆反应,增加反应物浓度可以使平衡向产物方向移动,因此,提高反应物浓度是提高产率的一个办法,但如果反应物成本很高,将反应物之一在生成后立即分离出去或转移到另一相中去,也是提高反应产率的一个很好的办法。

对于有气相的反应,如果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反应计量数不等,则增加压力会有利于反应向气体计量数小的方向进行。

另外,对于多个反应同时进行的反应,则应按主反应的情况来控制反应物的配比;(2)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对于一个可逆反应,正反应吸热,则逆反应就放热;如果正反应放热,则逆反应就吸热,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向吸热方向进行,不利于放热反应;对于放热反应,用冷水浴或冰浴使其降温的办法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但影响反应速率。

实际生产中,要综合考虑单位实际内的产量和转化率同时进行;(3)溶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溶剂在反应中的作用:一是提供反应的场所,二是发生溶剂化效应。

溶剂最重要的物理效应即溶剂化作用,化学效应主要有溶剂分子的催化作用和容积分子作为反应物或产物参与了化学反应。

若溶剂分子与反应物生成不稳定的溶剂化物,可使反应的活化能降低,加快反应速率;若生成稳定的溶剂化物,则使反应活化能升高,降低反应速率;若生成物与溶剂分子生成溶剂化物,不论它是否稳定,都会使反应速率加快。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 第一章 绪论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 第一章 绪论

29
青铜:第一种合金
3000BC,青铜的使用-制造合金
30
1450BC,铁的发现
注:人类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铁是陨铁(含铁量较高的铁、钴、镍等 金属的混合物)。在约公元前1500年左右,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开 始有炼铁业: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铁器才基本上从日常用具中排 挤了铜器而占统治地位、中国商代铜钺上就镶铸有铁刃,表明中国 在公元前1000多年就熟悉了铁的锻造性能。化学符号Fe来自铁的拉 丁文名ferrum。
2

学习方式
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配有实验课程, 同时可通过查阅文献及课堂讨论等形式, 借以促进学生了解并学习材料化学和材料 物理领域内材料合成的基本方法以及理论, 同时掌握一些新的材料合成技术。
3

课程重点及学习内容
单晶制备
非晶材料的制备 薄膜制备技术
材 料 制 备
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技术(高聚物基、
以脂肪族或芳香族的C-C共价键为基础 有机高分子材料 结构的大分子组成。一般又分为塑料、 橡胶和纤维。 金属、无机非金属和有机高分子材料 复合材料 等有机结合 15
“杂化材料” 从80年代开始,日本理部化学研究所山田瑛、 雀部博之等人,在应用化学学科中提出“杂化” (hybrid)的概念 —— 两种以上不同种类的有机、 无机和金属材料在原子、分子水平上杂化,从而 产生具有新型原子、分子集合结构的物质,属于 分子复合材料的范畴。
Advantages
③ 金属与塑料等不同材料可以通过这种连接 件连成一体; ④ 安装时不需要熟练的技术。
40
Chapter6 Metallic Materials
40
在医疗方面的应用
脊柱矫形棒、人工关节、人造心脏、美体内衣等。

《材料制备与成型加工技术》课件——绪论

《材料制备与成型加工技术》课件——绪论

成型加工(Forming and processing)
02
料制品各种成型方法及操作,成型工艺特点,成型工艺的适应性,成型工艺流程,成型设备结构及作用原理,成型工艺条件及其控制,成型工艺在橡胶、塑料、纤维加工中的共性和特殊性,各种高分子材料制品的成型加工过程,成型加工新工艺和新方法。
高分子材料(macromolecule material
按照高聚物来源分类
结构高分子材料--利用它的强度、弹性等力学性能功能高分子材料--利用它的声、光、电、磁、热和生物等功能
按照材料学观点
天然高分子材料--天然高聚物(natural)合成高分子材料--合成高聚物(compound)
2、高分子材料的分类(Classification of Polymer Materials)
2、高分子材料加工(Polymer material processing)
通常是使固体状态(粉状或粒状)、糊状或溶液状态的高分子化合物熔融或变形,经过模具形成所需的形状,并保持其已经取得的形状,最终得到制品的工艺过程。制造过程如下:
(1)成型加工过程的四个阶段
00
原材料的准备
01
使原材料产生变形或流动,并成为所需的形状
工程塑料(Engineering plastic)
01
是指拉伸强度大于50MPa ,冲击强度大于6kJ/m2,长期耐热温度超过100℃的、刚性好、蠕变小、自润滑、电绝缘、耐腐蚀性能等优良的、可替代金属用作结构件的塑料。
02
No.1
(3)橡 胶(rubber)
No.2
橡胶是室温下具有粘弹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在适当配合剂存在下,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硫化(适度交联)而制得的弹性体材料(橡胶制品)。按用途和性能可将橡胶分为通用橡胶和特种橡胶。

材料化学绪论曾兆华版pdf

材料化学绪论曾兆华版pdf

材料化学绪论曾兆华版pdf•绪论•材料化学的基础知识•材料化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目•材料化学的应用领域与发展趋势•材料化学的挑战与机遇录01绪论材料化学的定义与重要性材料化学的定义材料化学是一门研究材料的制备、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科学。

材料化学的重要性材料化学是材料科学的基础,对于新材料的发现、设计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材料化学也是化学、物理、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对于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材料化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材料化学的研究对象材料化学的研究对象包括金属、陶瓷、高分子、复合材料等各类材料。

材料化学的任务材料化学的主要任务是探索新材料的制备方法、研究材料的组成与结构、揭示材料的性质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开发具有特定功能的新材料。

材料化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通过经验和试错的方式制造各种材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运用化学和物理的原理来研究和制造材料,逐渐形成了材料化学这一学科。

材料化学的现状目前,材料化学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新材料层出不穷,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同时,随着计算机模拟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材料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材料化学的发展历史材料化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VS02材料化学的基础知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核外电子绕核运动。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序的化学元素列表。

它将化学元素按照其原子序数(即核内质子数)进行排序,具有相同的电子排布的元素被归入同一族,而具有相同外层电子数的元素则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成周期。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化学键化学键是指分子内或晶体内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力的统称。

分子结构分子结构,或称分子立体结构、分子、分子几何,建立在光谱学数据之上,用以描述分子中原子的三维排列方式。

分子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化学物质的性质、色泽、密度、硬度等。

新版材料合成与制备.pdf

新版材料合成与制备.pdf

第一章绪论1.材料按化学组成可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四类。

2.材料合成与制备是通过一定的途径,从气态、液态或固态的各种不同原材料中得到化学上及性能上不同于原材料的新材料。

研究内容:一是研究新型材料的合成方法;二是研究已知材料的新合成方法、新合成技术,从而指定节能、经济、环保的合成路线及开发新型结构和功能的材料。

3.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四个基本要素:合成与加工、组成与结构、性质、使用性能。

第二章无机材料合成实验技术1.表征真空泵的工作特性的四个参量:起始压强、临界反压强、极限压强、抽气速率。

2.平衡分离过程:借助分离媒介(如热能、溶剂或吸附剂)使均相混合物系统变成两相系统,再以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处于相平衡的两相中不等同的分配为依据而实现分离。

3.速率分离过程:在某种推动力(浓度差、压力差、温度差、电位差等)的作用下,有时在选择性透过膜的配合下,利用各组分扩散速率的差异实现组分的分离。

4.吸附分离过程: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与吸附剂表面结合力强弱的不同,即各组分在固体相(吸附剂)和流体相间的吸附分配能力的差异,使混合物中难吸附组分与易吸附组分得以分离。

特点:①多数吸附剂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同时,被吸附组分又可在不同的条件下脱附,方便被吸附组分的分别收集和吸附剂的再生利用;②吸附剂化学稳定性好,分离所得产物纯度高;③吸附与解吸速度快,为快速分离和获得小体积淋洗液创造了条件;④吸附剂价廉易得,实验操作简单;⑤为了增加表面作用位置,吸附剂通常制成多孔结构和大比表面积。

吸附机理:⑴吸附作用机理复杂,包括静电吸附、氢键作用、离子交换、络合作用等多种物理和化学过程;⑵从分子间作用力的观点来看,吸附作用是吸附剂表面的立场与吸附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是物理吸附;⑶硅胶、Al2O3表面含有大量羟基及O原子,能与许多物质形成氢键。

氢键和电荷转移相互作用均产生较强的吸附能;⑷极性吸附剂与极性分子之间的吸附力较强,选择性也较高。

材料学概论1-绪论

材料学概论1-绪论
《材料学概论》
材料是人类文明 发展的物质基础
内容:学习材料学的基本知识。主要涉及 到各种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应用以 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目的:材料类专业的入门课及专业基础课 之一。了解材料的基本知识,逐步扩大材 料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分析和解决有关材 料问题的初步能力。
第一章 绪论
1. 材料的定义与分类 2. 材料的地位和作用 3. 材料学的形成和发展
晶体管小到用 电子显微镜都 难以观察!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宽禁带半导体
SiC, GaN, ZnO 等,半导体是一种宽禁带半导体材 料,是继第一代半导体材料硅(Si)和第二代半导 体材料砷化镓(GaAs)后,发展起来的第三代半导 体材料。 在高技术中,尤其是军用和光电子 领域有优势,可以应用于: 1)高温器件
2)高功率器件
3)高频高速 4)发光与激光
SiC与Si使用范围比较
击穿电压
SiC
电子漂移速度
Si
导热率
使用温度
(使用温度>500 º C)
SiC研究和应用现状
高质量大尺寸的 SiC 晶体几乎被美国 Cree公司垄断。我国生产器件用的SiC 晶体全部依赖进口。 2英寸晶片售价为:500-800美元/片
1927~1937 1937~1966 1966~1975 1975~现在
采矿工程与冶金
采矿与冶金 冶金 冶金与材料科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3.3 材料科学的内容
材料科学的内容可以用一个四面体来表示,也就 是材料科学是研究一种材料的成分(结构)、合
成(工艺)、性质与效能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效能(performance)
2010
2020
在发动机上叶片材料应用的年份
合金晶粒结构的变化(约1970年代)

有机合成化学(叶非)第1章 绪论ppt课件

有机合成化学(叶非)第1章 绪论ppt课件

海葵毒素(分子式为C129H223N3O54,有64个不对称 碳和7个骨架内双键, 异构体数目多达271个)
O O OH H 2N HO OH O OH O OH Me OH OH OH OH O HN NH OH OH Me O OH O Me OH Me OH HO O HO OH OH OH OH O Me OH O OH HO OH OH OH Me OH OH OH HO O HO OH OH O OH OH HO OH OH OH HO OH OH
在人类已拥有的2400多万种化合物中,绝大多数是化学 家合成的,几乎又创造出了一个新的自然界。
纵观20世纪,合成化学领域共获得多项诺贝尔化学奖。 1912年格利雅因发明格氏试剂,开创了有机金属在各种 官能团反应中的新领域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狄尔斯和阿尔德因发现双烯合成反应而获得1950年诺 贝尔化学奖。 齐格勒和纳塔发现了有机金属催化烯烃定向聚合,实 现了乙烯的常压聚合而荣获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 甾体(Windaus,1928年诺贝尔化学奖)、 抗坏血酸(Haworth, 1937年诺贝尔化学奖)、 生物碱(Robinson,1947年诺贝尔化学奖) 多肽(Vigneand,1955年诺贝尔化学奖)
1965年有机合成大师Woodwa源自d由于其有机合成的独创 思维和高超技艺,先后合成了奎宁、胆固醇、可的松、叶绿 素和利血平等一系列复杂有机化合物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Wilkinson和Fischer合成了过渡金属二茂夹心式化合物, 确定了这种特殊结构,对金属有机化学和配位化学的发展起 了重大推动作用,荣获1973年诺贝尔化学奖。 1979年Brown和Wittig因分别发展了有机硼和Wittig反应 而共获诺贝尔化学奖。
2005年,法国科学家伊夫· 肖万、美国科学家罗伯特· 格拉布 和理查德· 施罗克因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领域作出贡献而获奖 。

材料工程复习思考题部分答案

材料工程复习思考题部分答案

《材料工程基础》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研究的对象有何异同?答:材料科学侧重于发现和揭示组成与结构,性能,使用效能,合成与加工等四要素之间的关系,提出新概念,新理论。

而材料工程指研究材料在制备过程中的工艺和工程技术问题,侧重于寻求新手段实现新材料的设计思想并使之投入使用,两者相辅相成。

6、进行材料设计时应考虑哪些因素?答:.材料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根据最终需求,设计出合理成分,制订最佳生产流程,而后生产出符合要求的材料。

材料设计十分复杂,如模型的建立往往是基于平衡态,而实际材料多处于非平衡态,如凝固过程的偏析和相变等。

材料的力学性质往往对结构十分敏感,因此,结构的任何细小变化,性能都会发生明显变化。

相图也是材料设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7、在材料选择和应用时,应考虑哪些因素?答:一,材料的规格要符合使用的需求:选择材料最基本的考虑,就在满足产品的特性及要求,例如:抗拉强度、切削性、耐蚀性等;二,材料的价格要合理;三,材料的品质要一致。

8、简述金属、陶瓷和高分子材料的主要加工方法。

答:金属:铸造(砂型铸造、特种铸造、熔模铸造、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低压铸造、离心铸造、连续铸造、消失模铸造)、塑性加工(锻造、板料冲压、轧制和挤压、拉拨)、热处理、焊接(熔化焊、压力焊、钎焊);橡胶:塑炼、混炼、压延、压出、硫化五部分;高分子:挤制成型、干压成型、热压铸成型、注浆成型、轧膜成型、等静压成型、热压成型和流延成型。

10、如何区分传统材料与先进材料?答:传统材料指已经成熟且已经在工业批量生产的材料,如水泥、钢铁,这些材料量大、产值高、涉及面广,是很多支柱产业的基础。

先进材料是正在发展,具有优异性能和应用前景的一类材料。

二者没有明显界限,传统材料采用新技术,提高技术含量、性能,大幅增加附加值成为先进材料;先进材料长期生产应用后成为传统材料,传统材料是发展先进材料和高技术基础,先进材料推到传统材料进一步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 功能材料(Functional material): 指具有优良的电学、磁学、光学、热学、声
学、力学、化学和生物学功能及相互转化的性能, 被用于非结构目的高技术材料。如光致变色材料、 电致变色、形状记忆材料等。此概念1965年由美 国 贝 尔 研 究 所 的 J.A.Morton 博 士 提 出 , 现 已 被 各国材料界重视和接受。
8
《辞海》定义可以总结为
原料
材料
经过人类劳动而 取得的劳动对象
经过二次加 工的原料
9
●上述定义的欠缺
共性 3个定义都指出了:材料是用来制作
某种物件或完成某一事情的。
差异 两种英文定义均未能指出材料使用过
程中本质方面的变化。辞海的定义虽 然阐明了原料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和区 别,但也没有指出材料在使用中本质 的变化。
12
2、材料的分类
➢ 从来源上分,材料可以分为: 天然的——木材,石料 合成——化学纤维,塑料,金属,陶瓷 半天然——纸张,布料
13
➢按照材料的化学属性可以分
金属材料
黑色金属 (铁、锰、铬及其合金) 有色金属
无机非金属材料
单晶形态
多晶形态。新型陶瓷材料(New Ceramics)或精细陶瓷(Fine Ceramics)
构造机制:离子界面消失,完全结晶化,因 此这种材料具有许多新的性能和用途。
15
➢按材料的性能分类 任何材料在使用过程中都能提供可利用的某种
或某些功能。根据这些性能可以将材料分为2大类: • 结构材料(Structural material)
以力学性能,如受力形变、脆性断裂和强度等 作为应用性能,具有抵抗外力作用而保持自己的 形状、结构不变的特点。如制造工具、机器、车 辆用的钢铁材料,建筑房屋、桥梁和铁路用的混 凝土材料。
11
因此,现代材料学可以如此来定义材料:
经过人类劳动获得的、在进一步的加 工过程中仍然保持原质的劳动对象称为材料 ( Materials )。例如:钢铁、金属、陶瓷、木材
等。
原料( Raw materials ):潜入了劳 动价值,但在以后应用中原质会发生变化的 劳动对象。如烧碱、中和反应所用的盐酸等化工原料。
2
材 料 化学合成 制 工艺技术 备
课程重点及学习内容
单晶制备 非晶材料的制备 薄膜制备技术 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技术(高聚物基、
金属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瓷基)
结构陶瓷 功能陶瓷 电子陶瓷通讯器件(压电陶瓷变压器、
扬声器)生产技术 功能高分子制备技术 纳米合成技术
3
Chapter5 Preparation of Materials
10
使用这些定义在实际中带来不便 如 ① 化工品烧碱(NaOH)? 按定义应是材料,但类似不胜枚举的化工产品都是原料。 ② 来自采掘工业的沙石、木材等等? 按定义似乎应是原料,但习惯上将其归入建筑材料。
思考? 食盐在加工中失去了其原质, 烧碱在应用于其它化工加工 过程时,也要失去原质,而食盐和烧碱一般都被看作是化 工原料,故原料在加工中一般均失去了原质。
课程介绍
材料已成为当今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材
料科学与基础科学亦日益融合形成了新的边沿科学——材
料化学和材料物理。在该专业本科生大三的第二学期开设
材料合成这门课,旨在将同学们在大学初期的知识模块融
和在一起,是专业培养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对大学
所学知识的一次汇总应用,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一次
训练,属于综合性质很强的高级专业课,共32学时,讲
课28,实验4。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几种材料的制备
技术,理解其制备原理,知道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和基本
实验思路、知道不同制备方法的特点,扩大视野,最终学
会自己设计实验,合成材料。
1
学习方式
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配有实验课程, 同时可通过查阅文献及课堂讨论等形式, 借以促进学生了解并学习材料化学和材料 物理领域内材料合成的基本方法以及理论, 同时掌握一些新的材料合成技术。
17
功能材料的功能及其示例 热学性能——热容、热传导、热稳定; 光学性能——与光的作用、吸光、发光和透光性; 电学性能——导电、介电和压电性等; 磁学性能——永磁、硬磁、软磁等; 化学性能——反应性、催化等; 生物功能——适应、生物活性、保健等。
以脂肪族或芳香族的C-C共价键为基础
有机高分子材料 结构的大分子组成。一般又分为塑料、
橡胶和纤维。
复合材料
金属、无机非金属和有机高分子材料 等有机结合
14
“杂化材料”
从80年代开始,日本理部化学研究所山田瑛、 雀部博之等人,在应用化学学科中提出“杂化” (hybrid)的概念 —— 两种以上不同种类的有机、 无机和金属材料在原子、分子水平上杂化,从而 产生具有新型原子、分子集合结构的物质,属于 分子复合材料的范畴。
●国内外3部大型辞书对材料的定义: ①《Longman Dictionary》《朗曼词典》 anything from which something is or may be made。
②《Oxford Advanced Learner’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that of which something is can be made or
参考资料 1、教材: 曹茂盛等主编,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哈尔滨 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2、其它信息库: -课堂 -图书馆(各章所需的参考书将会在每章列出来) -网络 -实验课程中
4
课程考察与成绩评定
总评积分公式为 100=70+10+20,即 总评=考试成绩+ 实验成绩+平时成绩
which something is done。
7
③《辞海》:
把自然界经过开采而获得的劳动对象称为原料。因 此,自然存在的,而未经过人类任何劳动输入的就不能 称为原料。例如,开采出来的矿物是冶金的原料,种植 出来的小麦是制造面粉的原料,单采掘工业中就没有原 料,而自身长出也未收割的小麦就不是原料。 同样,在加工工业中,一般把来自采掘工业和农业的 劳动对象称为原料,把经过工业加工的原料(如钢铁、 水泥)称为材料,而材料和原料合称为原材料。
1、考试成绩 常规闭卷,满分100,占70% 2、实验成绩 试验老师给出,满分100,占10% 3、平时成绩 到课情况、课堂听讲、回答问题
情况为主,满分100,占20%
5
绪论
1、材料的定义 ➢ 通俗定义:
材料是原料中取得的生产物质的原料。 材料是制成成品的东西。例如:高分子、 金属、陶瓷等等。
6
➢材料的专业涵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