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古籍版本学及其发展的阶段性

合集下载

论古籍版本学发展研究的历史职能和现实意义

论古籍版本学发展研究的历史职能和现实意义
第 3 卷 第 6期 1
河 南图 书馆 学刊
21 0 1年 1 2月
论 古籍版 本学发展研 究 的历 史职 能和现实 意义
刘 红
( 西北 大学 图书馆 , 陕西 西安 关键 词 : 雕版 印刷 术 ; 古籍 刻本 ; 版本 学 ; 字版 活 706 ) 10 9

要: 版本 学是 古 籍研 究、 理 必需的 一 门重要 学科 , 管 它有 着悠 久的 历 史。 先驱 学者 对版本 学的创 建流 通 已
杭 州 为 上 , 本 次之 . 建 最下 。 师 ( 开 封 ) 蜀 福 京 今 比岁 印版 . 不 减杭 州 , 纸 不 佳 ; 与福 建 多 以柔 木 刻 殆 但 蜀 之 . 其 易成 而速 售 , 取 故不 能工 ” ] 是对 宋 代 “ 【 4 这 四大
刻 书 中心 ” 的客 观评 价 . 具影 响力 颇
积 累了丰 富 系统 的 经验 . 了一套 完整 的 内涵与 有效 的理 论体 系 , 后 人得 以 享有借鉴 。 有 使 时至今 日, 门学科 这
又 渐被 忽略 而 成 了边 沿小学 的倾 向 为 了发 扬光 大 中国古籍 的研 究成 果 , 必须 呼唤从 事该 项 工作 的年轻 学人
关 注重视 。 是本 文 的一 孔之 见 。 这
原 因 之 一
元代 是 蒙古 族 统 治 中 国的 时期 。 以 尚武 著 称 。 素 但 文 化 事业 并 没有 衰 落 , 印刷 业 仍在 继 续 发展 。 世 元
祖 忽 必 烈尊 重 孔孟 . 不改 汉制 . 中 国图 书 的印 刷还 对
是重 视 的 。 承宋 代 遗 风 , 元 中枢 置 秘 书 监 , 又设 兴 文 署 等 机 构执 掌 管理 雕 印 图 书 。 时 除 山西 平水 ( 临 元 今

古籍版本学在读书和治学中的意义

古籍版本学在读书和治学中的意义

古籍版本学在读书与治学中的意义古籍,是指1911年以前产生的内容为反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资料;版本学,是一门研究图书在制作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和流传过程中的递变演化,考辨其真伪优劣的专门科学。

作为版本学的一个分支,古籍版本学在古籍文献的整理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订正、修缮古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古代的图书,主要是以写本和印本两种形式流传后世的。

由于写刻的时代不一,地区有异,写刻者不同,以及抄写方式和刻写方式的差别等原因,特别是其中可能有藏书家进行修改、删订,古代图书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版本。

而古籍版本学就是让我们研究这些古籍的流传与递变,教会我们分清优劣、辨明真伪的一门学问。

古今伪书极多,情况比较复杂,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古籍版本形式多样,鉴定版本,研究版刻流传情况,可以帮助我们鉴别伪赝古本,去伪存真,保护真正的宋元善本,也为古代的文史研究提供可信的文献资料。

甄选出其中的优秀版本,剔除其中的伪书、讹传,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我国古籍版本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自先秦开始,便有学者从事与古籍版本相关的修改、删补等工作,孔子可以说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从西汉初,政府开始注意对图书的搜集与校理。

到西汉末,则出现了刘向、刘歆父子领导的大规模校书活动。

从西汉到唐末五代,版本活动逐步发展起来。

但是在这一漫长时期内,图书虽有简册到纸写的发展,但其形制以卷轴装为主,人们还不大注意,对图书版本风格的特征的研究,更没什么理论可言。

古籍版本学到明清时期达到了兴盛时期,涌现了大批版本目录学著作,在体例上更加完整,路数版本内容更加广泛,也出现了许多版本学鉴定专家。

然而直到当代,我国的古籍版本学才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是长期显得零散而模糊的古籍版本学成为一门自成系统、独具放歌且颇有发展前途的学科。

古籍版本学对于我们阅读图书和学术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以现在影印古籍为例,学习版本学是整理古籍的第一道工序。

浅析曹之的《中国古籍版本学》(修订本)

浅析曹之的《中国古籍版本学》(修订本)
又 能 做 到 语 言 生 动 形 象 .例 如 作 者 在 论 述 版 本 学 发展 的脉 络 时 , 将 清 代 比喻 为人 的 “ 年 ” 成 ,将 清 代 以前 的 时期 分别 比喻 为 人 的 “ 年 ” “ 年 ” 作 者 用 形 象 生 动 的语 言 来 驳 斥 “ 代 以前 无 版 本 青 、童 。 清 学 ” 说 . 说 “ 管 童 年 和 青 年 时期 不 大成 熟 , 至 幼稚 可笑 , 之 他 尽 甚 但 同样 要 一 视 同 ‘ … : 如 对 “ 绢 幼 妇 外孙 齑 臼 ” 解 释 ,很 生 人 再 黄 的
古 籍 的 版 式 、 物 画像 、 人 出版 社 的 旧址 、 关 抄 书 刻 书 的 工 具 、 有 藏
书 印章 等 等 。一 切 有 关 版 本 和 古 籍 的典 型 的 资 料 , 者 都 附 加 图 作 片 予 以说 明 。例 如 在 第 十 二 章 根 据 形 式 鉴 定 版本 第 七 小 节 , 者 作 分别 将 “ 者 生 ” 欧 体 、 体 、 体 、 体 、 体 书 体 分 别 进 行 比 天 的 颜 柳 赵 匠 较 . 我 们 在 阅 读 此 书 时 对 这 些 字 体 有 了更 清 晰 的 认 识 ; 如 第 让 再 九 章太 平 天 国刻 书 第 3 9页 到 第 3 0页 列 出关 于 太 平 天 国 知 见 2 3 书 目. 得 我 们 对 太 平 天 国刻 书情 况 一 目了然 。 使
曹 之 先 生 的 《 国 古 籍 版 本 学 》 修 订 本 ) 由 武 汉 大 学 出 版 中 ( 是
社 于 20 0 7年 版 8月 出 版 。 书从 1 9 此 9 2年 到 2 0 0 7年 三 次重 印 , 作 者 几 经 修 订 , 有 体 例 完 善 、 理 清 楚 、 容翔 实 、 先 . 书体 例 完 善 . 理 清 楚 。卷 首 有 作 者 的 自序 和 目录 。 本 条

第二章 中国历史文献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中国历史文献的发展历程

五、目录学的进一步发展:王重民的目录学成就 《中国善本书提要》 《中国目录学史》
王重民(1903 ~1975), 字有三,号冷庐主人,河 北高阳县人。中国古文献 学家、目录学家、版本学 家、图书馆学教育家、敦 煌学家。
六、张元济的古籍出版事业
1、《四部丛刊》《续编》《三编》 2、《百衲本二十四史》 3、《续古逸丛书》 4、《丛书集成初编》
“纸上之材料” 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 印证
王国维(1877—1927年), 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 人。国学大师。
1、三个阶段的划分

资产阶级思想:
胡适: “假设求证法” “历史演进法” “比较研究法”
胡适(1891—1962),安徽 绩溪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之一、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1、三个阶段的划分
张元济(1867—1959) 号菊生,浙江海盐人。
《四部丛刊》《续编》《三编》
2、《百衲本二十四史》
3、《续古逸丛书》
4、《丛书集成初编》
七、历史文献资料的数字化

《文渊阁四库全书》及《四部丛刊》电子版 汉籍全文检索系统 一切传世文献电脑化资料库 超星数字图书馆 中国基本古籍库
——《燕大月刊》第七卷1、2合期,1930
傅斯年:“史学便是史料学”
(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 历史学家、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 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曾任北 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他 所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 东西”的原则影响深远。
三、辨伪学的突出成就:顾颉刚与古史辨派的新考据学
二、古文献领域的扩展:罗振玉、王国维对出土文 献的研究
罗振玉(1866~1940) 近代江 苏淮安人,字叔言、叔蕴,号 雪堂。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一、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起源与发展1. 先秦时期:古籍整理的萌芽在先秦时期,我国古籍尚处于萌芽阶段。

诸子百家争鸣,各家著作纷呈,为古典文献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当时,已有学者开始对古籍进行整理,如孔子编订《诗经》、《尚书》等。

2. 汉代:古典文献学的确立汉代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使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汉代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与研究,形成了以经学为核心的古典文献学体系。

3. 魏晋南北朝:文献学研究的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传入,使得文献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整理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其他领域的古籍,如道藏、佛经等。

4. 隋唐时期:古典文献学的繁荣隋唐时期,我国古典文献学进入繁荣阶段。

唐代学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古籍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颜师古的《汉书注》等。

5. 宋元明清:古典文献学的深化与发展宋元明清时期,古典文献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考据、训诂、校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等。

同时,私家藏书和刻书业的兴起,为古典文献学的传播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古典文献学将继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古籍版本研究:探究古籍的版本源流、刊刻年代、流传过程及版本间的差异,为学术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2)文献目录学:整理和编纂古籍目录,揭示古籍的分类、编目、检索和利用,为学者查找资料提供便捷。

(3)校勘学:对古籍进行校对、勘误,力求恢复古籍的原貌,确保文献的准确性。

(4)训诂学:解释古书中的字词、成语、典故,阐明古书的词义和句意,帮助后人理解古代文献。

新中国70年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综述

新中国70年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综述

新中国70年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新中国70年,中国古典文献学经历了曲折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这一时期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要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研究动态及其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

文章首先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古典文献学从初创到逐步成熟的过程,分析了各个历史阶段的研究特点和主要成就。

然后,文章重点梳理了新中国70年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文献分类与编目、版本鉴定与校勘、文献史料研究、古典文献数字化等,并对这些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文章还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古典文献学面临的新挑战和发展机遇,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通过对新中国70年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的综述,本文旨在为推动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新中国70年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历程与特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历经了七十年的沧桑巨变,其发展历程与特点鲜明,反映了我国学术研究的深厚底蕴和时代变迁。

研究历程:新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围绕古典文献的整理和保护进行,学者们致力于对传统文献的挖掘和保存。

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随着学术环境的改善和对外交流的增多,古典文献学研究逐渐走向开放和多元化,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方法也不断创新。

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至今,古典文献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跨学科的研究成为一种趋势,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为文献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研究特点:七十年来,新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的系统性不断增强。

学者们不再满足于对单一文献的研究,而是致力于构建完整的文献学体系,对古典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学者们开始运用计算机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手段进行文献学研究,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小议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里的瑕疵

小议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里的瑕疵

全 书 总 目研 究 ・ 四库 全 书 总 目与 辑佚 学 》社 会 科 学 文 献 出版 社 2 0 年 出版 。而 《 定 四库全 书总 目》 为 : “ 04 钦 今仰 蒙指授 ,裒 辑 2 0 年 出版 的曹之 的 《 07 中国古籍版本学 》,是一部很 值得大家 成 编者 ,凡 经 部六 f 种 、 史 部 四 卜 种 、子 部 一 百三 种 、集 一 六 一 研读 的著 作。就 目前来 说 ,讲 中国古籍版本学 的著作 中,它不仅信 部 一 百七 十 五 种 ,共 四千 九 百 卜 卷 。 ”王 欣 夫 《 献 学 讲 六 文 息量大 ,内容丰富 、体 系也很新颖 。书前附有彩 图 ,书 中还 有大量 义》 : “ 至清 代修 《 库全 书 》时 ,朱筠 建议 把 《 大典 》中失 传 的插 图、表格 、图示等 ,真 正做到 了图文并茂 、显 而易学 。 的古书 , 开局搜辑 。 已辑 出的, 凡经 部六 十 我们都 知道 任何 事物 都不 可 能是完 美 的 ,曹 之先 生 的这 本书 六 种、 史 部四 十一种 、子部 一百 三种 、集 部一 百七十 五种 , 当然 也不例外 。我 在学 习这本 书的过程 中发现 了以下几 个 问题 : 共 四干 九 百二十六 卷 。” 关于 “ 善本 ”一 词的最 早 出处 问题 不 知道著 者为 何不 引用 《 钦定 四库全 书总 目》原文 ? “ 本 ” 一 词 的最 早 出处 ,一 直 是 每 个 版 本 学者 关 心 的 问 善 四、校勘 方面 的一些错 误 题 。当然 , 目前 学术 界对 于这 个 问题还 没有 统一 的定 论 。本书 认 l 、关于 书中纪 年 的一些错 误 为 “ 本 ”一词 最早 出于清 吴任 臣 《 国春 秋 ・ 越十 三 ・ 善 十 吴 僧羲 寂 ( )7 页 “ 兴 六 年 ( 1 2 )六 月 专 门公 布 了 《 1 7 绍 13年 校雠 传》 : “ 羲寂 曾语 德 韶 ,智 者 之 教惟 新 罗 有 善本 ,愿 借 大 力 致 式 》 ”绍 兴六 年应 为公元 1 3 年 。 6 l 之 。德 韶 以 闻忠 懿 王 ,乃 遣 使 航海 ,传 写 而 还 。 ”据 我 所 看 到 ( )2 9 “ 初建 立 ,至元 四年 ( 2 8 2 1页 元 16 )初罢 。 ”至元 四 的资 料 , “ 本 ” 的 一词 出 自宋代 文 献 。 《 善 辞海 》在 “ 本 ” 年应 为公 元 16 年 ,2 0 善 27 2 页也存在 样 问题 。 词条 目后给 出 的例 证足 :宋 欧 阳修 《 阳文 忠 公全 集 ・ 古 录 欧 集 ( )3 3 “ 父刘锦 藻 为光绪 ■ 十 ( 8 4 )进 士,清 3 3页 其 年 14 年 跋 尾 》卷 八 《 田 弘 正家 庙 碑 》 : “自天 圣 以来 , …… 学 者 多 末著 名学 者 ”。光绪 十年 应为 公元 1 9 年 。 唐 84 读 韩 文而 患集 本 讹舛 ,惟 余 家 本屡 更 校 正 , 时人 共 传 , 号 为 善 ( )3 4 “ 熙元 年 ( 8 年 )高 文进 画 ,僧 知礼 刻 《 4 5页 雍 95 弥 本 ” 。南宋 叶梦德 《 林燕 语》 : “ 石 藏者 精 于雠对 ,故 往往 皆有 勒佛 像》 等 ”雍 熙元年 应为 公元94 。 8年 善本 ”。黄永 年 《 古籍 版本 学》 : “ 善本 ”这 个词 语始 见于 宋代 ( )3 4 “ 1 2 5 8 页 图 O 清光 绪 十年 ( 8 4 )上海 点石 斋 石 印 19 年 的文 献 。如江 少虞 《 宋事 实类 苑》卷 j 一 “ 皇 藏书 之府 ”第 一八 工厂 图 ”清 光绪 十年应 为公 元1 8 年 。 84 条: “ 嘉佑 四年 ,仁宗 谓辅 臣 日: ‘《 》 、 《 》 、 《 》 、 宋 齐 梁 ( )4 7 “ 1 4 康熙 卜七年 ( 7 8 )林 佶 写刻 《 6 5 页 图 1清 , 10 年 午 《 陈》 、 《 魏 》、 《 后 后周 》 、 《 齐书 》 ,世 间罕有 善本 ,未 亭文 编》 ”康熙 十七年 应为 公元 1 7 年 。 北 68 行之 学官 ,可委编 校官精 加校 勘 。” 以上 纪年 分别 查 阅方诗 铭 、万 国鼎 的 《 中国历 史纪 年表 》核 由此可 见 , “ 善本 ”一词 目前 最早 出处 见 于宋 人文 献而 非清 实 。 人文献 。 2 、关于 书 中人 物介 绍方 面出现 的一些 错误 二 、关 于刘 向著录 《 别录 》而非 《 略》 的问题 七 ( )5 页 “ 安 ( 1  ̄35 ”应 为:道 安 ( 1 ̄35 1 7 道 32 8 ) 34 8 ) 曹 之先 生 的这本 书在 讲到 “ 代版 本 目录 ”这一 小节 时 ,把 汉 ( )6 页 “ 惠蔚 ( 4 5 7 2 0 孙 约4 8 1 ), ”应 为 :孙惠蔚 ( 5 42 《 略》定 为刘 向所 著 。 “ 《 七 七略 》著 录 的图 书都是 刘 向等经 过 5 7 》里的瑕疵

古代中国的书籍与出版业发展

古代中国的书籍与出版业发展

编排设计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 类、编排,并设计版面和装帧 形式。
审稿与定稿
邀请专家或学者对稿件进行审 稿,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完
善,最终定稿。
校勘方法与原则
对校法
利用不同版本或相关资 料进行比对,找出异同
并判断是非。
本校法
依据本书前后文义进行 校勘,发现并纠正书中
的错误。
他校法
参考其他相关书籍或资 料,对本书内容进行印
明清时期
在继承唐宋时期出版业的基础上,明清时期出版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尤其是明代中后期至清代前期,随着商品经 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坊刻和私刻书籍大量涌现,内容涵盖经史子集、小说戏曲、医药科技等多个领域。 同时,官方也加强了对出版业的监管和控制,以确保意识形态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04
古代书籍的流通与传播
证和补充。
理校法
运用逻辑推理和语言知 识,对书中的疑难问题
进行辨析和校正。
著名编辑家及其贡献
刘向
西汉时期著名编辑家,主持校勘皇家 藏书,编成《别录》一书,奠定了我 国目录学的基础。
刘歆
刘向之子,继承父业并有所创新,编 成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
颜师古
唐代著名编辑家,主持编纂《隋书· 经籍志》,对古代典籍进行了系统整 理和分类。
版本鉴定方法与技巧
内容比对
通过比对不同版本的文字内容、篇章结构、字句增删等方面,判 断版本的优劣和异同。
纸张、墨色等物理特征
观察书籍的纸张质地、墨色深浅、字迹清晰程度等物理特征,推断 其年代和印刷工艺。
题跋、序跋等辅助信息
借助书籍中的题跋、序跋、藏书印等辅助信息,了解书籍的流传历 程和版本特点。
善本、孤本等珍稀版本的收藏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8卷 第5期略论中国古籍版本学及其发展的阶段性张次第(郑州大学学报编辑部,河南郑州450052)摘 要:在梳理版本与版本学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版本学具有提高阅读效果、校正谬误、探究源流、鉴定真伪的意义。

指出中国古代版本学发展具有历史阶段性,即它历经了古籍版本学的萌芽阶段(西汉至唐末五代时期);古籍版本学的确立阶段(宋、金、元时期);古籍版本学的兴盛阶段(明清时期);古籍版本学的总结研究阶段(民国初至当代)。

并通过对每一历史阶段版本学所呈现出的特定历史风貌之描述,揭示出其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和内在联系。

同时还规定出中国古籍版本学史的研究内容及任务。

关键词:版本;版本学;阶段;意义中图分类号:G2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2001)05—0094—04作者简介:张次第(1960—),女,辽宁建平人,郑州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

撰写本文的目的在于描述和说明中国古代版本学的发展及其阶段性。

版本与版本学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出现并非同步。

在此两个概念及其所蕴涵的文化意蕴的各自相对独立的发展中,于晚清时代而渐渐归为一门。

在它们既往的各自发展中,许多的文化因素都曾给予或大或小的影响;这样,它们的归一也就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比较广阔而深刻的领域。

这里有关于版本和版本学概念的梳理,也有对于此一学科研究对象和任务的确定,同时还包括对于这一门学科发展过程的描述和分析。

一、版本与版本学版本(亦称板本)一词,在我国版本学发展史上,其含义有一个变化过程:最初的含义是指雕版印本书籍,此一含义最早出现于北宋太宗朝。

《宋史・李觉传》云:淳化(宋太宗年号)初,上以经书板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

真宗朝也如此称呼,《宋史・崔颐正传》:咸平(宋真宗年号)初,又有学究刘可名言诸经版本多舛误,真宗命择官详正。

又《宋史・邢炳传》:景德(宋真宗年号)二年,上幸国子监阅库书,问炳经版几何,炳日:“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具。

臣少从师业儒时,经具有疏百者无一二,盖力不能传写。

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辰之幸也。

”可见,北宋初年已普遍使用之。

它的出现,主要是为与写本书加以区别;以后,历经元、明、清均沿用此称,含义也无变化;到清末国初,版本才开始指称一切形式的书本。

如刻本、写本、抄本、影抄本、批校题绂本、活字本、排印本等。

所谓版本学,是一种比较版本异同,考论版本优劣,鉴定版本时代、真伪,研究版本及探讨各类版本发展过程与规律的学科。

其名称较早见于叶德辉的收稿日期:2001—06—103本文是国家社科十五规划项目《版本学流派研究》之绪论。

・49・著述。

叶氏为清末民初人,其《书林余话》云:版本之学,为考据之先河。

一字千金,于经、史尤关紧要。

”(卷下)又《书林清话》云:近人言藏书者,分目录、板本为称学派。

大约官家之书,自《崇文总目》以下,至乾隆所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为目录之学。

私家之藏,自宋尤袤遂初堂、明毛晋汲古阁,及康、雍、乾、嘉以来各藏书家,齿斤齿斤于宋元本旧钞,是为板本之学。

然二者皆兼校雠,是又为校勘之学。

(卷-《板本之名称》)。

这是较早把版本学与目录学、校勘学并立起来,并视为一种专门学科的言论。

其内容也由原来的专指版印本而延展至抄本。

从此,学者们把版本学真正作为一门学问,进行专题研究,并有一些专著问世。

就今看来,叶氏之前,人们一般把版本学看成是目录学或校勘(雠)学的一部分的观点,其实是不全面的。

唐前版本学确实脱胎于校勘学,表现于目录学,但也有对版本的独立的研究成分,如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就有这方面的材料。

至唐代,则有了版本鉴定,至宋则出现了对版本的多方面研究,更加大了独立于校勘学、目录学之外的成分。

但也不能否认,版本学与校勘学、目录学以及训估学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说,版本学正是随着它们的发展而发展的。

但到了清末民初,则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即学者们把版本学真正作为一种学问,开展了专门研究。

于是,出现了研究版本学的专著、论文。

就专著而言,清末有叶德辉的《书林清话》;民国时有张元济《中国板本学》、孙毓修《中国雕版源流考》、钱基博《版本通义》;解放后,有五十年代北京中国书店的《古籍版本知识》、陈国庆先生的《古籍版本浅谈》、屈万里等人所著的《国书版本学要略》;六十年代,有毛春翔先生的《古书版本常谈》;七十年代,吴则虞《版本通论》;八十年代又有魏隐儒、王金雨《古籍版本鉴定丛谈》、施廷镛《中国古籍版本概要》、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九十年代,则有李致忠先生的《古书版本学概论》问世。

上述著作的相继行世,使版本学真正成为有一定系统、一定学术特色的独立学科。

其研究的领域也越加广泛,其发展的道路也更加广阔。

由上可见,中国版本学所研究的内容,是随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发展,尤其随校勘学、目录学、训诂学以及古籍整理、印刷事业、图书事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并扩大的。

大体说来,这一发展和扩大表现在七个方面:(一)比较版本的异同;(二)研究抄本、批校评注本、稿本和印本的特征,尤其以印本的纸张、黑色、字体、刀法、藏章印记、款式题跋、行款版式、封面牌记为研究对象。

(三)考论某代、某本的优劣得失;(四)分析某种刻印、传抄本的源流;(五)辨别某种版本时代与真伪;(六)研讨各类版本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七)探索其发展的历史。

从这种认识出发,我们可以发现,以往某些版本学研究著作只把历代刻本作为主要对象,是不全面的,它或者可称为狭义的版本学。

二、研究古籍版本学的意义古籍版本学是我们所界定的版本学中最重要方面,它以研究古籍版本为主要对象。

所谓古籍,一般是指1911年以前的历代典籍。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各代均有大量古籍。

据初步估计,我国现存的古籍至少有八万种。

这些古籍经过长期传抄转刻,不免出现一些舛误与差异。

因此,我们在阅读、整理、研究古籍,或利用古籍从事有关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的研究时,必须重视古籍版本的选择与研究,才能避免或少出错误。

古籍版本学的价值意义具体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提高阅读效果。

清人张之洞在《书目答问・略例》中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

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这是切身感受之言,说明了读书与讲求版本的关系。

阅读古籍欲获好的效果,必先选择好的版本。

这是因为古籍在流传中,总会出现讹误,如果不研究版本,就不明何者劣、何者善。

如读了误本、劣本,非但不能真正掌握原意,甚至会闹出笑话。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篇》载:江南有一权贵,读误本《蜀都赋》注,解“蹲鸱,芋也”,乃为“羊”字。

人馈羊肉,答书云:“指惠蹲鸱。

”举朝惊骇,不解事义。

久后寻迹,方知如此。

元氏之世,在洛京时,有一才学重臣,新得《史记者》,而颇纰缪。

误反“颛顼”字;“顼”当为“许录反”,错作“许缘反”。

逐谓朝士言:“从来谬音‘专旭’,当音“专”耳。

“此人先有高名,翕然信行。

期年之后,更有硕儒,苦相究讨,方知误焉。

以上两则,均由读误本书而闹出笑话来的。

颜氏举例告诫子弟,读书要重视版本,说明在很早以前,古人就悟出了研究古籍版本的重要意义。

读误本与己有害问题还不算大,如用以教人,则会误人子弟。

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云:自改经术,人之教子者,往往便以一经授之,他经纵读,亦不能精。

其教之者,亦未必能皆读《五经》,故虽经书正文,亦率多遗误。

尝有教官(原注:教官乃姚祜也。

)出《易》题云:“乾为金,坤亦为金,何也?”举子不能晓,不免上请。

则是出题时偶检福建本,坤为金字,本谬,忘其上两点也。

又尝有秋赋,向“井卦何以无彖?”亦是福建本所遗。

福建本,即宋元麻沙本,因地属福建,故称。

麻沙・59・本《易经》多误,身为杭州教授的姚祜不能辨别,以此书本教人,险些铸成大错。

北宋苏轼在《题渊明饮酒诗后》又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见南山”是境与意会而出,不但描绘出了自然的幽静之景,同时反映出作者闭适自得之意,更具传神之妙。

“望南山”则是作者有意看山,如此就失去了自然之趣。

这是俗本妄改,使诗意索然。

如误读俗本,则不会更准确的领悟陶诗之妙。

这是宋人对误本危害的进一步认识。

我国古代抄刻的文诗集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从中更能看出研究古籍版本的重要性。

(二)校正谬误。

这主要表现在点校古籍上。

点校古籍从刘向父子即开广搜众本之例,宋岳珂校刻《九经三传》竟用了二十三种不同版本。

这样做的目的。

就是要比较各版本的优劣异同,从而找出精善之本为底本,然后再与其他版本勘比校对,是正谬误,最后整理出更好的精校本。

这中间,首先要有一个研究确定版本的过程,没有这种工作,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三)探究源流。

这也主要是应用古籍研究上,要把这种工作做好,必须通过前人的版本目录著作,找出历代对某书不同版本的著录,并进一步通过前人有关此书的提要或题跋,了解其版本源流。

这样就可以大致掌握此书在版本上的发展变化,然后选择出最有价值的版本,以供研究之用。

(四)鉴定真伪。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古籍已成为珍贵的文物。

其价值已远远超出自身所具有的学术资料性。

如宋、元版,到了明代就成为文物中的珍品。

旧时书贾射利,于是挖空心思地多方作伪。

据明人高濂《遵生八笺》卷十四记载,明代书贾在伪造宋元版上已有刮、剜、薰、改序文年号等多种办法。

后世为鉴定版本的真伪,有效地收藏和保护珍贵版本,就必须重视版本学的研究,掌握有关的版本知识。

三、中国古籍版本学史的研究内容及任务与上一问题相关密切的是,关于中国古籍版本学史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这也是版本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方面之一。

就目前版本学的进展而言,中国古籍版本学史的研究尚属新的课题,即有论及也甚少。

其中卢中岳在《版本学研究漫议》中言:版本学史,它研究历史上各时代的版本学思想,研究版本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总结版本实践活动的经验,阐述版本学的发展规律。

这是颇具启发性的探讨。

但从版本学的发展历史的实际情况来看,此方面的研究还有相当多的继续认识与补充的余地。

笔者认为,这些余地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方面:(一)论述我国古籍版本学由孕育到发生、确立、兴盛的纵向发展的历史。

其中包括各阶段版本学思想、理论、方法与版本实践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各阶段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探讨各个版本学发展阶段上,版本学的时代特点、成就与地位,以及版本实践的经验,对不同阶段的版本学发展内容进行横向的概括。

(三)在以上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与总结我国古籍版本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揭示它随着校勘学、目录学、图书事业、学术研究、古籍整理的发展而发展的内含,以及与社会政治经济及历代的历史观、审美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在联系;还有,对其自身发展内在动力的揭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