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修改译文
文言文《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原文及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原文及【作品介绍】《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是柳宗元写给好朋友杨敬之的一封信,文中对朋友家遭逢火灾、财物殄灭的残酷现实表示同情和慰问,同时又以道家的无为思想对受害者进行开导劝慰,鲜明表达出作者自由旷达的人生观。
【原文】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得杨八①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
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
盖将吊而更以贺也。
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
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③,去来之不可常。
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
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
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④,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
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能出诸口。
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
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
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⑤,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
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
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⑥言而痛之。
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
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
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
是祝融、回禄⑦之相吾子也。
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
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⑧;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
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
许不吊灾,君子恶之⑨。
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
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又何阙焉?【注释】①[杨八]名敬之,在杨族中排行第八。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原文翻译,超级实用)

据史书记载,曾参孝行约有这么几件。
释题: 本文标题诙奇,出人意料,颇有悬念。 王参元是鄜坊节度使王栖曜yào的小儿子, 作者柳宗元的朋友,朋友家里‚失火‛, 生活失去着落,作者不去劝解、安慰,反 而要‚祝贺‛,实在是‚奇特尤甚‛。
第1节:得杨八书, 知足下遇火灾,家无 余储。仆始闻而骇, 中而疑,终乃大喜, 盖将吊而更以贺也。 道远言略,犹未能究 知其状,若果荡焉泯 焉而悉无有,乃吾所 以尤贺者也。
第5节:仆自贞元十五 年见足下之文章,蓄 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 是。仆私一身而负公 道久矣,非特负足下 也。及为御史尚书郎, 自以幸为天子近臣, 得奋其舌,思以发明 天下之郁塞,然时称 道于行列,犹有顾视 而窃笑者,仆良恨修 己之不亮,素誉之不 立,而为世嫌之所加, 常与孟幾道言而痛之。
我从贞元十五年看见您的文章, 赞美的话藏在心里大概六七年 了,从来不曾讲过这些话。这 是我偏爱(形作动)自己因而 辜负公道已经很久了,不只是 辜负您啊。等到我当上御史台 的尚书郎,自以为侥幸做了皇 帝的近臣,能够施展(逞)我 的口才,想(乘此机会)来消 除(古今)天下间的郁闷。然 而,有时在同僚(古今)中称 赞了您(状后),还有相视而 暗笑的人。我非常遗憾自己的 修养不高,平素的声誉没有树 立,因而被世人把这种猜疑凌 驾在自己身上,我经常和孟幾 道谈到这事并为此感到痛心 (意动用法)。
王参元能否因此而得以发挥自己的才能? 你认为他的命运会因此改变吗?
当时社会的积弊丛生。小人当道、积毁销骨,连柳宗元这样 的耿介之人甚至做了监察御史之后说话也无济于事;贪赃枉法, 贿赂公行,猜忌横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廉名之 士不敢称善‛,可见舆论环境不正常,廉名之士不敢行公道之事, 不能振拔于流俗,更是可悲可叹;君主不贤明,社会黑暗。 官场口诀:一笔好字,二等才情,三斤酒量,四季衣服,五 子围棋,六出昆曲,七字歪诗,八套清曲,九品头衔,十分和气。 柳宗元不可能意识到这是制度的问题,他以为妨碍王参元施 展才能的只是‚嫌疑‛。 如今一把天火终于烧去所有的嫌疑,柳宗元怎能不为之而大 喜,怎能不为此而恭贺王参元?最后作者进一步阐述自己‚吊以 贺‛的理由。
《国语》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
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
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贷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
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
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
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选自《国语》,有删改) 材料二: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
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
盖将吊而更以贺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
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
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
古之人皆然。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
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能出诸口。
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
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
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
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
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
是祝融之相吾子也。
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
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 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选自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有删改)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或将大有A为也B乃始厄困C震悸D于是E有水火之F孽G有H群小之愠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怀,指归附,与“终苟免而不怀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怀”的意思不同。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句子翻译答案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句子翻译原毁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翻译:古时候的贵族士大夫,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严格而全面,所以就不会懈怠;宽容又简约,所以人家都乐意做好事;2.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翻译:现在的君子却不这样,他对别人要求全面,对自己却要求很少;对别人要求全面,所以人家很难做好事;对自己要求少,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3.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翻译: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的良心,还没有多少收获就停止了,不也是要求自己的太少了吗4.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翻译:这就叫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尊重自己的啊5.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翻译:因此,如果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了,诽谤也就随之却产生了;如果一个人的品德是高尚的,诋毁也就随之而来了;唉读书人生活在这个世上,而希望名誉发扬光大,德行推行,难啊留侯论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翻译: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动怒,这是因为他抱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2.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翻译:张良在桥上接受一位老人赠送兵书,这件事确实很怪诞,然而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特地出来考验张良的呢3.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翻译:富贵人家的子弟,不愿死在盗贼手中;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懂得生命的可贵,不值得在同盗贼相斗中死去;4.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翻译:一个人虽有复仇的大志,却不能屈己尊人,这不过是凡夫俗子的刚强;5.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翻译:圯上老人与张良平生素不相识,突然在荒野相遇,却命令张良去替他干奴仆所做的事,而张良却十分坦然地去做了,一点也没有惊诧愤怒的情绪;进学解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翻译:学业的精通由于勤勉,而它的荒废是由于嬉戏;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而它的败坏是由于因循苟且;2.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翻译:具备一点儿优点的人都被录用,能治一种经书的人没有不被录用的;搜罗选拔人才并且磨炼造就人才;3.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翻译:先生少年时代就开始懂得好学,勇于实践;成年以后,精通礼法,行为得体:先生的为人,可以说是很完美了;4.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翻译:然而圣君不加处罚,也没有被大臣斥逐:这难道不已是我的侥幸了吗动不动就受到别人的毁谤,名声也跟着受到影响,被弃置在无关紧要的位置上,这正是理所当然的事;越州赵公救灾记1.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译文:赵公担心他们将要流亡,在城市和乡村都设置了发粮的地方,总共有五十七处;2.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译文:赵公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但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3.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译文: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操劳身心疲惫也没有丝毫懈怠,事情无论大小都一定亲自处理;4.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翻译:用来经营安排的措施前前后后整个过程,周到细致,没有一点不完备的;游褒禅山记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翻译:我们出洞以后,便有人责怪那主张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不能尽享那游览的乐趣;2.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翻译: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索、思考深邃而且广泛,无处不在;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翻译:平坦并且路程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就少;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翻译: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盲从别人而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够达到而未能达到那里,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对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翻译: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达到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6.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翻译: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甚为惋惜,又因此叹惜那些古代文献未能存留,后世的人弄错了流传的文字却没有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后赤壁赋1.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翻译:流动的江水发出响声,陡峭的江岸高峻耸立;山峦很高,月亮就显得小了,水位降低,原本淹没在水里的石头就露出来了;才过了多久啊,以前的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2.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翻译:踩着险峻的山岩,拨开杂乱的野草,坐在像虎豹一样的山石上,再爬上像虬龙一样弯曲的树干,攀登猛禽栖居的悬崖,俯视水神冯夷的深宫;3.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翻译:我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张中丞传后叙1.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翻译:在张、许二公防守睢阳之初,他们怎么会料到别人最终不肯来救援,预先放弃守城而逃走呢2.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翻译:但是叛军会拿国家和皇上已被消灭的情况告诉他,许远见救兵不来,而叛军越来越多,一定会认为叛军所说的是真的;3.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翻译:在那个时候,丢掉城池而只想保全性命的人,不在少数;拥有强大兵力却坐视不救的人,一个接着一个;4.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翻译:我曾经在汴州、徐州任职,多次经过两州之间,亲自祭吊人们所说的双庙; 伶官传序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翻译:国家兴盛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为因素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2.“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翻译:这三者,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宗庙里; 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翻译:此后出兵,庄宗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宗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装着,背着它走在队伍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宗庙;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翻译: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气骄盛,真可谓雄壮极了5.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翻译: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6.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翻译: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翻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送李愿归盘谷序1.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翻译:他们把利益恩惠施给别人,名声显扬于当世,在朝廷上参与政事,任免百官,辅佐皇帝发号施令;2.大丈夫之知遇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翻译:这就是受到皇帝的知遇,在当朝掌握了很大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啊我并非厌恶这些而躲开的,只是命中注定而不能侥幸得到啊;3.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翻译: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4.嗟盘之乐兮,乐且无殃;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翻译:啊,盘谷中的快乐啊,真是快乐无穷;虎豹远离这儿啊,蛟龙逃避躲藏;鬼神守卫保护啊,赶走了灾殃;送董邵南序1.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翻译:董生被推举考进士,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怀抱杰出的才能,心情抑郁地要到那个地方去;2.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翻译:像你这样不遇于时,如果是仰慕仁义并勉力实行的人,都会同情怜惜你的;何况燕、赵一带的豪侠之士奉行仁义是出于他们的本性呢3.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翻译: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哪能料想燕赵现在比起古时候所说的没有什么不同呢姑且用你此行去证实吧;教战守策1.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翻译:现在人民的祸患究竟在哪里呢在于只知道安乐却不知道危难,能享受安逸却不能劳累吃苦;2.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翻译:因此小小的安禄山一旦乘机作乱,四方的人民就象鸟兽奔窜一样,求作囚犯和俘虏还来不及;国家分裂,而唐王朝当然因此而衰弱了;3.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翻译:畏惧风雨寒暑有些太严重了,保养自己的身体也有些太过分了,稍不注意,寒暑就侵入身体了;4.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翻译:奉送给他们的财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财物的人是不会满足的,这种形势必然导致战争;5.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翻译:没有什么原因就惊动百姓,虽然有些小的恐慌,可是这与那突然发生的危险相比,哪个更严重呢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1.足下勤奉养,乐朝夕,唯恬安无事是望也;翻译:您辛勤奉养父母,安宁的过日子,只盼望平安无事;2.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以中而疑也;翻译:这个道理宽阔无边,漫无边际;即使圣人不能认为这是一定可信的,因此到中间我又怀疑起来;3.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翻译:爱好自己清廉名声的士人,都害怕顾忌不敢称称赞您的高才;4.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翻译:大火烧黑了房屋,烧红了墙壁,来表示你一无所有;5.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翻译:大火帮助了你,使你的实际情况显现出来,使那些把称赞你的话藏在心里的人,都能张开他们的嘴;主持考试的人,授予你官职也不提心吊胆了;段太尉逸事传1.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翻译:邠州人中那些偷薄无行而贪心、暴戾凶恶的家伙,大都用贿赂手段在军队中列上自己的名字,于是为所欲为,官吏都不敢去过问;2.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翻译:大乱从您这儿发生,人们都会说您是倚仗了副元帅的势力,不管束部下;既然这样,那么郭家的功名,还能保留多少呢3.今之称太尉大节者出入,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翻译:现在人们谈论段太尉的生平大事,认为他是武夫一时冲动而不怕死,从而博取天下的美名,却不了解太尉立身处世就如同这样;祭十二郎文1.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翻译:我从小就失去了父亲,等到长大,连父亲是什么样子都记不清,只有依靠哥哥和嫂子;2.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翻译:如果早知道会出现这么个结局,即使有万乘之国的公卿宰相职位等着我,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就任啊3.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翻译:难道这是真的吗还是做梦呢还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4.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翻译:难道你竟然因为这种病夺去了你的生命吗还是另有别的重病而造成这不幸呢柳子厚墓志铭1.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翻译:按照当地的风俗,制定了教谕和禁令,赢得了柳州民众的顺从和依赖; 2.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翻译:此地风俗借钱时用自己的子女作抵押,如不能按约期赎回,等到本金和利息相等的时候,就没收为奴婢;3.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翻译:你已落入圈套,他不但不伸手援救,反而乘机排挤,往下扔石头,前面说到的那种人都是这副嘴脸;4.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翻译:自从子厚被贬斥以来,卢遵一直跟他住在一起,直到他去世从没有离开过;送子厚归葬以后,还将要料理子厚的家事,这样的人真可以说是一位有始有终的人;。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方案修改译文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方案修改译文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一、全文翻译得到杨八的信,知道您遭遇火灾,家里没有一点积蓄了。
我开始听到很惊骇,中间又有些怀疑,最后却非常高兴了,本来我准备慰问您,现在却改换成了祝贺。
(由于)道路遥远,信里说的简略,我还不能彻底了解灾情程度,如果(家产)确实荡然无存、毁灭殆尽,那就是我更要向您贺喜的原因。
您一向勤勉地奉养双亲,安宁的过日子,只希望能够平安无事。
而如今却遭到火灾的不幸使你受到了极大的震惊,甚至饮食方面的必需品,也许因此不能自给,我因此刚听到消息之时是非常惊骇的。
大体上,人们的话都这样说:吉凶祸福互相依存,可以转化的。
来来去去,不可能永恒不变,有的人将要大有作为,开始时却会遭遇艰难,受到惊吓,因此有水或火的祸殃,有小人的怀恨,经过劳累辛苦、变迁动荡,这才能够见到光明,古代的人都是这样的。
这个道理深远而不可捉摸,即使圣人也能断定这种说法一定可信的,因此我到中间又怀疑起来。
凭您读了很多古人的书,能写文章,擅长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你确实这样有多方面的才能。
出来做官却不能超过一般读书人,来取得显要尊贵的地位,这没有别的缘故啊。
只因为京城的人大多数说您家有很多钱财,官员中那些爱好廉洁名声的人,都害怕顾虑不敢称赞您的高才。
只是自己了解你,藏在心中,强忍着不让它从嘴里说出来,这是因为公正的道理难以说清楚,而社会上又有很多猜忌啊。
一说出称赞您的话,那些喜欢讥笑别人的人就认为得到许多贿赂。
我从贞元十五年看见您写的文章,藏在心里有六七年从来不曾说过,这是我只顾偏爱自己而辜负公道很久了,不只是辜负您呀!等到我做了御史尚书郎,自认为幸运地做了皇上身边的臣子,可以使用我的嘴巴,想利用这个机会来推荐你,消除你的郁闷。
但是当我在同僚面前称赞您时,还有那种互相使眼色而暗暗耻笑的人,我深恨自己的品德修养不高,平素的名誉没能树立起来,因而遭到世人的猜疑。
上课: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以:凭借
小学: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 为:是 而:表转折,却 进:做官 群士:众人,百官 以:表目的,来
者:……的地位
得:了解(您) 蓄:保存 衔忍:藏在心里 诸:之于 以:因为 嫌:猜忌的人
嗤嗤者:喜欢讥笑别人的人
以为:以(之)为
第5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 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 七年,未尝言是。仆私 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 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 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 近臣,得奋其舌,思以 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 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 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 之不亮,素誉之不立, 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 孟几道言而痛之。
重点句子翻译
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果真
……的样子
……的原因 尤其,特别
如果真的烧得精光而一无所有,那正是我 要特别祝贺您的原因。
第2节
焚炀赫烈
yáng
烈火焚烧
脂膏滫瀡
xiǔ suǐ
泛指食物
文言句式
惟恬安无事是望
宾语前置
殷勤奉养父母
足下勤奉养, 宁朝夕,惟恬 安无事是望也。 乃今有焚炀赫 烈之虞,以震 骇左右,而脂 膏滫瀡之具, 或以不给,吾 是以始而骇也。
• 作者引用古人的事例的目的是什么?
• 这两位儒家杰出人物的言行都体现了一种精神追 求,一种生活境界。柳宗元引用这两位古代贤人 的事例,目的是鼓励朋友要学习先人的安贫乐道、 “忧道不忧贫”的高尚品德,以此来提高自己的 志趣。这两处典故的引用把自己的劝慰、朋友的 想法和盘托出,语言简洁但富有趣味。
柳宗元这种看似违背常情的作法, 实则是愤世嫉俗。王参元遭到诽谤而不 得伸,赤贫如洗后便没有了可造谣的借 口,才能得到公平待遇。作者借此既同 情、安慰了朋友,又鞭笞了那些在朝的 卿士,挞伐了那些谗言伤人的小人,也 抒发了自己受谗遭贬的郁愤。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阅读答案原文及翻译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阅读答案原文及翻译贺进士王参元失火柳宗元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
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
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果若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
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①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
或将大有为焉,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
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
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
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
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
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
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
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
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显白而不污。
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
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
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皆相吊。
许不吊灾,君子恶之。
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注释:①滫瀡(xiūsuǐ)这里指淀粉一类烹调用的东西。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相:帮助B.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
发明:启迪,开导。
C.许不吊灾,君子恶之吊:安慰D.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彰:清楚,明白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⑴或将大有为焉⑵若不阙秦,将焉取之B.⑴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⑵桑之未落,其叶沃若C. ⑴授子而不栗⑵青出于蓝而胜于蓝D. ⑴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⑵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7.朋友家失火,作者将吊而更以贺的原因是什么?(3分)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议论性文言文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斯论〔清〕鼐子瞻谓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
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
当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
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
因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
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乱,然使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
何也?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缺乏以中侈君吾之宠。
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
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
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①无与者矣。
嗟乎!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
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
而氏以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者,斯也。
商君禁游宦,而斯谏逐客②,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斯事颇相类。
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注释]①宴然:安闲的样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修
改译文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译文及内容理解一、全文翻译
得到杨八的信,知道您遭遇火灾,家里没有一点积蓄了。
我开始听到很惊骇,中间又有些怀疑,最后却非常高兴了,本来我准备慰问您,现在却改换成了祝贺。
(由于)道路遥远,信里说的简略,我还不能彻底了解灾情程度,如果(家产)确实荡然无存、毁灭殆尽,那就是我更要向您贺喜的原因。
您一向勤勉地奉养双亲,安宁的过日子,只希望能够平安无事。
而如今却遭到火灾的不幸使你受到了极大的震惊,甚至饮食方面的必需品,也许因此不能自给,我因此刚听到消息之时是非常惊骇的。
大体上,人们的话都这样说:吉凶祸福互相依存,可以转化的。
来来去去,不可能永恒不变,有的人将要大有作为,开始时却会遭遇艰难,受到惊吓,因此有水或火的祸殃,有小人的怀恨,经过劳累辛苦、变迁动荡,这才能够见到光明,古代的人都是这样的。
这个道理深远而不可捉摸,即使圣人也能断定这种说法一定可信的,因此我到中间又怀疑起来。
凭您读了很多古人的书,能写文章,擅长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你确实这样有多方面的才能。
出来做官却不能超过一般读书人,来取得显要尊贵的地位,这没有别的缘故啊。
只因为京城的人大多数说您家有很多钱财,官员中那些爱好廉洁名声的人,都害怕顾虑不敢称赞您的高才。
只是自己了解你,藏在心中,强忍着不让它从嘴里说出来,这是因为公正的道理难以说清楚,而社会上又有很多猜忌啊。
一说出称赞您的话,那些喜欢讥笑别人的人就认为得到许多贿赂。
我从贞元十五年看见您写的文章,藏在心里有六七年从来不曾说过,这是我只顾偏爱自己而辜负公道很久了,不只是辜负您呀!等到我做了御史尚书郎,自认为幸运地做了皇上身边的臣子,可以使用我的嘴巴,想利用这个机会来推荐你,消除你的郁闷。
但是当我在同僚面前称赞您时,还有那种互相使眼色而暗暗耻笑的人,我深恨自己的品德修养不高,平素的名誉没能树立起来,因而遭到世人的猜疑。
我常常和孟几道谈这些事情就非常痛心。
可现在幸好您家被火烧得精光,所有人们的猜忌疑虑,都变为灰烬。
大火烧黑了您家的屋宇,烧红了您家的墙壁,以此来表示你家中的财物一无所有了;而您的才能也就可以显现明白,不被污辱,那真相也就显露出来了,这是祝融、回禄在帮助你啊。
那么我和几道与你十年知己相交,还比不上这次火灾一夜之间给您树立的清白名誉。
(火神)帮助了你,让你的真情实况显现出来,使得那些把称赞你的话话藏在心里的人,都能毫无顾忌地张嘴为您说话了;主持科考的官员,授予你官职而不再提心吊胆了。
即使想要像以前那样畏忌世嫌,受人讥笑,难道还可能吗?在这一点上我对你的前程充满希望,因此最终却非常高兴起来。
古时候宋、卫、陈、郑等诸侯国有了灾祸,同等地位的诸侯国都去慰问它。
许国不派人去慰问,主持公道、明白事理的人就憎恶它。
如今我所说的情况与古时候有所不同,所以我将慰问你却改成了祝贺。
清贫的颜渊和曾参对父母的供养,那种天伦之乐是非常大的,如果和他们相比,你又缺憾什么呢!
您先前来信向我要文章和古书,我一点都没有忘记,只是想等到有几十篇后就一起寄给您。
吴二十一从武陵来我这里,说您写有《醉赋》和《对问》,非常好,可以寄给我一本。
我近来也喜欢写文章,与在京都时很不一样,想和你们谈谈这些事情,可是干碍很多,还没有机会,趁着有人从南面来,我写信询问你的健康状况。
其余的事不多说了。
柳宗元。
二、归纳各段段意
第一段:得知友人家遭火灾,作者不吊反贺。
第二段:写作者初听到友人的灾情是惊骇。
第三段:解释自己为什么疑惑,俗套的安慰怎么能宽心呢?第四、五段:昔日友人有资财时,自己不敢畅快地为友人鸣不平。
第六段:火灾把所有的疑忌全部烧去,友人前途因此光明,是可贺的原因。
第七段:回应前文,重复自己的祝贺理由,平穷照样可以孝养父母。
第八段:谈论两人的作品交流情况。
三、内容分析
1、提问:作者大喜而贺的原因是什么,“喜”从何来他的观点能成立吗
明确:天火涤荡,显白不污。
“天火涤荡”掉什么财产、嫌疑。
究竟是什么'显白不污'才能。
天火可以'黔其庐,赭其垣',但是天火不能'黔其才,赭其志'。
柳宗元祝贺的其实并不是王参元家失火,而是祝贺王参元可以因失火而得以施展才华,他的'贺'就是'吊',是对王参元的宽慰和祝福,观点能够成立。
2、提问:王参元能否因此而得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你认为他的命运会因此改变吗明确:当时社会的积弊丛生,小人当道、积毁销骨,连柳宗元这样得耿介之人甚至做了监察御史之后说话也无济于事;贪赃枉法,贿赂公行,猜忌横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廉名之士不敢称善'可见舆论环境不正常,廉名之士不敢行公道之事,不能振拔于流俗,更是可悲可叹;君主不贤明,社会黑暗。
柳宗元不可能意识到这是制度的问题,他以为妨碍王参元施展才能的只是'嫌疑'。
如今一把天火终于烧去所有的嫌疑,柳宗元怎能不为之而大喜,怎能不为此而
恭贺王参元最后一段作者进一步阐述自己'吊以贺'的理由。
最后作者勉励王参元做一个'安贫乐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