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合集下载

《三字经》全文及注释

《三字经》全文及注释

《三字经》全文及注释《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三字经》全文完整版,希望有所帮助!三字经全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寒燠均,霜露改。

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制。

称行省,三十五。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三字经原文及解释

三字经原文及解释

《三字经》完整原文及解释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释义: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因为本性相近,所以容易相互亲近,但是因为习惯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性格和行为会逐渐发生变化。

如果不进行教育和引导,人们的性格就会逐渐变得和善良远离。

因此,教育的道理贵在专一。

2.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释义:战国时期,孟子的母亲曾经为了给孩子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

她认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3.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释义:五代时期,燕山地区有一位窦禹钧,他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五个儿子都很有才华,同时名声也很好。

4.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释义:如果家长不进行教育和引导,就是家长的过错。

如果教师不严格要求学生,就是教师的懒惰。

5.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释义:孩子如果不进行学习,将来长大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年幼时不学习,将来老了会有什么用呢?6.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释义: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

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

7.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释义:为人子女,从小就应该亲近老师和朋友,学习社交礼仪。

8.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释义:东汉时期,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九岁的时候,就能孝顺父母,每当夏天蚊蝇多的时候,他总是跪着扇凉床席,让父母舒服;在冬天寒冷时,他则为父母温暖被窝。

9.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释义:汉朝时期,孔融四岁的时候,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

尊重长辈,懂得先后次序。

10.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释义: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其次才是学习知识。

11.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释义:一到十,十到百,百到千,千到万。

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数学教育方法。

12.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释义:天、地、人三个概念,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

13.父子亲,夫妇顺。

三字经全文注释(整理版)

三字经全文注释(整理版)

《三字经》全文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

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

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

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

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

史上最全《三字经》全文及译文~

史上最全《三字经》全文及译文~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当师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

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

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

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

三字经全文翻译注释(译文)

三字经全文翻译注释(译文)

三字经全文翻译注释(译文)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解释:天地起初是玄黄色的,是一片混沌的状态。

宇宙最初的时候是一片混乱无序的状态。

二、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解释:太阳和月亮交替显现和消失,恒星一圈一圈地绕着地球分布。

三、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解释:四季更替,寒冷的冬天过去,炎热的夏天来临,然后是秋天的收获和冬天的储藏。

四、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解释:如果一年有闰月,那么多余的这个月就是闰余。

律调谐,音乐调整阴阳平衡。

五、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解释:云腾而上,使天空产生雨水,露水结成霜。

六、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解释:金子出产于美丽的水中,美玉出产于高山昆冈之间。

七、剑销磨砺,枪破氛光。

解释:剑经过磨砺才能变得锋利,枪经过打磨才能破坏敌人的氛围。

八、曲突徙薪,泽流福长。

解释:曲折地穿过突起的障碍来搬运柴薪,水流会一直向下,福气也会一直流向那些善行之人。

九、江河载舟,阴阳定陈。

解释:江河可以载船,阴阳之道可以使世界保持平衡。

十、品茗山品,道德书弦。

解释:品味着茶山的茶叶,修道和研究道德的书躺在琴弦上。

十一、可贵巧言,久要可缺。

解释:巧妙的言辞能够得到别人的珍视,长久的需求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十二、失言有责,安言无忧。

解释:说错话会担负责任,安全的言辞则没有忧虑。

十三、和气致祥,祸因恶积。

解释:和蔼的行为能成就吉祥,祸患来自恶意的积累。

十四、善福无疆,罪孽深重。

解释:善行所得福报是无边无际的,罪孽会使人负重道行。

十五、龙德而隐,猛气则隆。

解释:龙是德行高尚而不显露的,只有当它发怒时才显得威猛。

十六、敏捷以遍,文以载道。

解释:动作敏捷可以应对各种情况,文章用来载道德的教导。

十七、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解释: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必须改正,知道了能力就不要忘记。

十八、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解释:不去谈论别人的缺点,也不要依赖自己的长处。

十九、信使可复,器欲难量。

解释:信使之字可以反复写得清楚,的价值难以衡量。

二十、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作者简介】《三字经》是中国古代著名教材之一,由王守仁所著,包含1个总目、118个小节,共计360个字。

本文将为您带来《三字经》全文及其解释,希望能给您带来更多对这部经典教材的认识和理解。

【全文及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解释:任何一个人,刚开始出生时,本质上是善良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虽然人类的本性相近,都是善良的,但所受的教育和环境等因素会使人们有所差异。

苟不教,性乃迁。

解释:如果不进行教育,人的本性将会发生改变。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进行教育的方法很重要,要注重专注、专心。

昔孟母,择邻处。

解释:古时候的孟母为了让孟子受到良好的教育,选择了一个好邻居。

子不学,非所宜。

解释:孩子不学习是不合适的。

幼不学,老何为?解释:小孩子不学习,长大后将会面临问题。

玉不琢,不成器。

解释: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人如果不学习,就无法明白道义。

为人子,方少时。

解释:作为一个子女,年少的时候要懂得礼仪和行为规范。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要尊敬师长和朋友,并学习礼仪规范。

传不习,不成立。

解释:如果不能教导后人,道德就无法传承。

幼不学,老无能。

解释:小孩子不学习,长大后就会无能为力。

童子无忌,点睛文。

解释:年幼的孩子可以无忌讳地提出问题,点亮知识的灯火。

诗礼烂,乱世云。

解释:没有诗和礼乐的陪衬,社会将变得混乱。

舞韵好,乐亦真。

解释:舞蹈优美,音乐也会更加动人。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解释:如果能积少成多,就能创造伟大的成就。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解释:水累积成深渊,大龙也将在其中产生。

短薄技,玉易销。

解释:技能不扎实,就像薄弱而脆弱的玉石。

人不堪,言不详。

解释:一个人如果不能承受困难,就无法言谈自明。

当仁不让,义重乾。

解释:遇到应当承担责任的时候,应该义无反顾地去做。

亲戚故,琴瑟友。

解释:亲戚是一起成长的,朋友就像琴瑟相和。

衣不完,琼玖琢。

解释:衣物不能完美无缺,玉石才能被琢磨成美玉。

三字经全文解释完整版

三字经全文解释完整版

三字经全文解释完整版1、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4、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三字经: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三字经: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1、三字经: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12、三字经: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解释】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字经全文及注释

三字经全文及注释

三字经全文及注释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2、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以前战国的时候,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个好的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菁菁博客注:这是对“五子登科”故事的概括] 3、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4、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5、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6、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至吃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0、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2、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解释】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3、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解释】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

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4、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解释】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5、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解释】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

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6、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解释】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

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7、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解释】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

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解释】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9、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解释】太阳行走的轨迹叫做黄道,大地所在的平面位于中间,这个平面叫做赤道。

根据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古人不知道地球是球体,所以古人所说的赤道应该就指的是他们所生活的这个平面。

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

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0、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解释】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

我们国家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1、寒燠均,霜露改。

右高原,左大海【解释】我国气候冷暖匀称而有霜露。

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2、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解释】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3、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解释】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4、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解释】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5、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解释】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6、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解释】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7、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解释】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稻梁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解释】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梁,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9、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解释】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

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

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0、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俱。

【解释】高兴叫作喜,生气叫作哀,害怕叫作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

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1、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解释】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行中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2、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解释】在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辩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3、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解释】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4、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解释】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5、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协。

【解释】我们的祖先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

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6、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解释】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7、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解释】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孙和曾孙。

从高祖父到曾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解释】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9、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解释】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

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0、此十义,人所同。

当顺叙,勿违背。

【解释】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

1、斩齐衰,大小功。

至缌麻,五服终。

【解释】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2、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解释】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3、惟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解释】在六艺中,只有书法现在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

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对于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帮助的。

4、有古文,大小篆。

隶草继,不可乱。

【解释】我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一定要认清楚,不可搞混乱了5、若广学,惧其繁。

但略说,能知原。

【解释】假如你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无从下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

6、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解释】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7、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解释】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解释】《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

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的有关孔子言论是一部书。

9、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解释】《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

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0、作中庸,乃孔伋。

中不偏,庸不易。

【解释】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1、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解释】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2、四书熟,孝经通。

如六经,始可读。

【解释】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3、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解释】《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4、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二易详。

【解释】《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二易” 二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5、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

【解释】《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6、我周公,作周礼。

著六官,存治体。

【解释】周公著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

7、大小戴,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

【解释】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8、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

【解释】《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实在是值得我们去朗诵的。

9、诗既亡,春秋作。

寓褒贬,别善恶。

【解释】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辩。

0、三传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谷梁。

【解释】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1、经既明,方读子。

撮其要,记其事。

【解释】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