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相声历史资料
漫谈相声历史(上):相声沿袭100余年,晚清民国英才辈出

漫谈相声历史(上):相声沿袭100余年,晚清民国英才辈出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铜骡子于三胜倒像是活的一样。
这是清朝道光年间,八角鼓满族票友随缘乐(本名:司瑞轩)在他的《随缘乐》书中写到的,在“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这句话中,提及了“相声”“张三禄”,而张三禄也成为了当前文字记载中最早的相声艺人。
“管儿张”张三禄漫画像张三禄,原为八角鼓艺人,因表演时喜欢现场抓哏(即:现挂),使得很多同行都不愿与其合作,无奈之下,他开始在北京天桥撂地演出,并逐步脱离八角鼓的表演定式,将“说学逗唱”融入表演过程,并为他的这种表演取名:相声。
旧时北京天桥盛景“相声”,取“相”貌之“相”,“声”音之“声”,谓之相声。
这是相声真正作为艺术形式予以沿袭的开端,而相声真正走上艺术舞台,则需要从张三禄的徒弟“穷不怕”朱绍文开始,而这又是另外一段故事了。
穷不怕油画形象“穷不怕”朱绍文:撂地演出仪式感,对口相声奠基人当时的天桥演出,与现在的园子演出很不一样,不提前卖票,而是靠路人打赏,有些像西方街头艺人,大家八仙过海,各凭本事,你唱你的小曲,我打我的大鼓,吸引来人驻足观看,才有可能得到赏钱,可以说,当时是一个凭本事吃饭的时代。
“穷不怕”朱绍文的天桥雕像朱绍文的演出很有仪式感。
他在天桥撂地表演时,往往先用白砂石磨成的细粉末在天桥一隅画出演出的场地,随后,仍然用白粉末一边在地上勾出“福”“寿”字样,一边唱着《太平歌词》,招徕人群。
朱绍文从始至终,一直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即使当时有王府宴请他去表演,也不过寥寥数场,不愿被养在内院,这一点,他的一位后辈倒是颇有他的风采!一开始时,朱绍文以单口相声见长,随着他收徒“穷有根”、“贫有本”之后,不时地以二人,或三人进行集体表演,这便是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的雏形。
“穷不怕”朱绍文用过的竹片,上书文字可见其风骨关于朱绍文,相声第四代(如以张三禄为第一代,算是第五代)门长张寿臣曾经说过:在朱绍文(也作:朱少文)之前也有相声,但那是“暗相声”,是口技和故事的组合,而“明相声”的形成,始祖就是朱邵文。
中国曲艺种类介绍——相声

中国曲艺种类介绍——相声
相声是中国曲艺中最具有喜剧特征和幽默品格的一种表演形式,它是中国曲艺艺术种类中影响最大、最受群众欢迎的一种,广泛流传于中国南北各地的城市和乡村。
中国历史上类似相声的表演形式有很多种,它们和相声一样,都是以机智的对话和幽默的故事来吸引观众。
相声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表演形式,大约形成于清代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已知最早的相声艺人是张三禄和朱绍文。
清末民初(公元20世纪初)以来,相声艺术在表演技巧上日益完善和丰富,涌现出大批代表不同风格的著名艺人。
作为通过逗乐来完成艺术审美的曲艺形式,相声表演的基本要求是让观众发笑。
相声的笑料行内人称作“包袱儿”,通常要求笑料能于偶然中显示必然,让观众既感到是意料之外,笑过细想又觉得全在情理之中。
因而欲擒故纵、声东击西、误会巧合、谐声双关等思维智慧与修辞技巧在相声艺术中常被使用。
相声通过笑料来启迪观众,表达思想与爱憎,因而在幽默之外,讽刺是其另一基本的审美尺度。
相声的表演形式包括单人表演的“单口相声”、两人表演的“对口相声”和三人或三人以上集体表演的“群口相声”三种,其中以“对口相声”最为常见和普遍,它是相声艺术样式的主体。
在中国一些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还出现了“方言相声”和少数民族语言表演的相声等形式。
中国相声发展史

中国相声发展史
中国相声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间艺术,特别是戏曲中的小品、段子等节目形式。
相声最早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一些戏曲演员在表演中添加了一些口语对话,逐渐形成了类似相声的表演形式。
而真正意义上的相声,则要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
当时,一些沪剧演员开始在剧场以独唱方式表演相声,成为相声的鼻祖。
在20世纪40年代,上海电影厂的相声电影《无字碑》和北京的相声小品《独板秧歌》等,为相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相声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认可和喜爱,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马三立和侯宝林等相声大师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相声的发展。
马三立是“相声八德”之一的马德禄之子,新中国成立后是当时相声界年龄最长、辈分最高、资历最老、造诣最深的“相声泰斗”。
他在相声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对相声优秀传统的全面继承。
侯宝林是相声界具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
新中国成立后,他带头净化了相声,使相声进入剧场,还使相声走进了中南海,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声也经历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相声不仅要继续发挥讽刺、歌颂、娱乐三大功能,还要与时俱进,适应新的观众需求和市场环境。
同时,中国相声也面临着国际化发展的新趋势,需要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的表演元素和创作理念,不断创新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相声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相声演员和作品,为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声的发展

相声的发展来源相声()1949年后,一大批以侯宝林为代表的从中国共产党建政之前就在说相声的演员逐渐转型,将相声的内容加以改造,去掉了大量色情、挖苦别人生理缺陷之类的段子。
相声快速普及,成为全国性、全民性的曲艺形式。
相声的流行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它是一种以声音为主的艺术,适合以被普及的无线广播作为主要媒体。
相声被称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
除了重新整理的传统相声之外,初期还有很多讽刺型的相声,讽刺“旧社会”或者新时代思想落后的人。
但由于共产党的政策,一些人意识到歌颂社会主义的相声的需要。
1958年总路线时期,一批歌颂型相声开始大量出现。
其间以马季等为代表人物。
尽管如此,在随后的文化大革命中,很多相声艺人遭到打压,曾一度让相声在中国大陆绝迹,只有一些歌颂型相声得以在文革时期仍然能够演出。
文革之后相声迅速走红。
以杨振华、金炳昶的《假大空》,姜昆、李文华的《如此照相》和常宝华、常贵田的《帽子工厂》为代表的一大批讽刺“四人帮”的相声迅速流行。
从前侯宝林等人的相声也重新在广播电台播出。
进入80年代,在小品的冲击下,表演形式简单的相声不再得到以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体的观众的青睐。
一些新的相声形式如弹唱相声、相声剧等发展起来,但市场仍不大(与此同时,大量相声元素被吸收到小品中)。
尽管如此,这段时间里相声还是获得了不小的发展:新一代演员涌现,各种内容和形式上崭新的相声段子不断登台,形成了有别之前的“当代相声”。
其中无论是歌颂娱乐型还是针砭时弊型的段子,都有很多深受大众欢迎的例子。
在这一时期的各种大小文艺场合,相声仍是娱乐大众的主角。
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相声开始逐渐式微,新段子越来越少,脍炙人口的更是凤毛麟角,而且内容中讽刺时政的内容也日益罕见,老式的纯娱乐风格相声开始逐渐占据绝对主流地位。
在此同时,包括许多知名演员在内的相声演员离开了相声舞台转而从事其他工作,可是新人中能接班的却不多。
相声的地位逐渐为繁荣的小品所取代。
相声史上的创新与演变

相声史上的创新与演变相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起源于北京。
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代表之一,相声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相声也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了不断的创新与演变。
一、相声的起源与发展相声起源于明朝,诞生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一种说笑戏曲中。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清朝时期,相声已经成为一种有规律的艺术形式。
当时的相声以讲传统故事为主,要求言辞质朴,不做过多的炫技。
到了民国时期,相声的形式逐渐扩大,并与其他文艺形式结合,比如与杂耍、歌舞等相结合。
相声的主要表演方式变为连珠琐语和引经据典两种,呈现出强烈的时代色彩。
二、相声的创新与演变1. 告别单调的台词表演相声原本是一种将笑声作为主要目的的表演艺术,而演员们靠的是死板的台词表演,缺乏主动互动和自然的联想和脱口秀技巧。
而如今的相声演员,除了说相声的能力,还靠自己的才智、能力、语言、八卦、肢体表演等多方面的能力和无数俏皮有趣的语录默契搭档构成了营造一个生动有爱的展示。
2. 多元化的形态表现随着年轻观众群体的加入,相声演员开始尝试多元化的形态表现方式,同时也以观众为中心,让他们参与演出。
颠覆传统相声方式的形式逐渐进入演出,比如手机相声、翻唱相声等,引发年轻观众更多的兴趣。
三、相声的发展前景近年来,国家文化政策对于传统文化的扶持力度加大,相声得到了更加广泛的社会认同和传播。
相声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及唱相声的人数的逐年增多使得相声传承的发展空间更为广泛。
相声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和文化性,同时还表现出了不断创新的发展趋势,相信经过新一轮的发展,相声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将会有着更加广泛和光明的前景。
中国近代相声历史资料

「百年历史,三位大师」相声界公认的祖师爷是朱少文(又作朱绍文,艺名“穷不怕”),而对相声发展贡献最大的则是张寿臣。
中国相声自从有了张寿臣先生,格调升高了,地位提高了,用句时髦的话说,开始和文化接轨了。
但说到历史,就不得不提三个人———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
马三立是平民艺术家,他的相声带有强烈的市民性,嘲弄神圣,启发明志。
因为生活在天津市井俚俗的环境中,所以他的表演从不装腔作势,没有过于依附政治。
主要作品充满了小人物的矫捷、幽默和遇到尴尬的自我解脱、自我嘲弄。
马三立知名的相声,比如传统相声《开粥场》———幻想自己很富有,要开粥场,周济穷人。
通过理想幻觉的破灭,引起人们的哄笑。
再比如嘲弄神圣的作品《吃元宵》———孔子在周游列国遇到尴尬的时候也做出了常人不齿的事情———元宵一文一个,孔子改为一文十个。
通过调侃孔子造成反差,取得会心的一笑。
这都是经典作品,艺术家通过相声反映了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
相对于马三立,侯宝林的相声更讲求文化品位,唤醒人们认识社会,以人为本。
是他把相声从市井艺术的格调中拔高,去伪取精,让相声登上大雅之堂。
他的作品带有中华民族的机智和文化。
比如侯宝林的代表作《关公战秦琼》。
这个作品在非常的环境下违背常规的合理性,由大军阀操纵,让不是一个年代(汉、唐)的两个人打仗,荒唐对荒唐,于是演出了一场闹剧。
“我在唐朝你在汉,咱俩打仗为哪般———让你打来你就打,你若不打他不管饭”。
原来,在一定的时候,为了吃饭,原则是可以改变的,这才是经典的相声,既有娱乐作用,又有笑后引人思索的作用。
单口相声大师刘宝瑞与前两位大师又有不同,他被称为中国短篇小说的劲敌。
他的作品以描述人情世态和社会不合理现象居多,除了劝解人们遵守传统道德,也有反讽的意味。
比如《贾行家》———贾行家急于开药铺,找的合作伙伴是满不懂,由于不了解内部结构,没有科学态度而简单对待生意,结果把老婆孩子都作为商品卖了———贾行家一当家,倾家荡产。
相声知识点介绍

相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幽默诙谐的对白和夸张滑稽的动作表演,向观众传达笑声和智慧。
相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一直以来都备受欢迎。
下面将介绍一些相声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加了解这一独特的表演形式。
一、相声的起源和发展相声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最早出现在明代。
起初,相声是一种街头艺术,由一些专门表演相声的艺人在市井间演出。
后来,相声成为宫廷和贵族的娱乐活动,也逐渐进入了戏剧舞台。
二、相声的表演特点 1. 对白幽默:相声的核心是对白的幽默,演员通过夸张、夸大和变换语调来制造笑点。
2. 夸张动作:相声表演通常会配以夸张滑稽的动作,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笑点。
3. 手法多样:相声的表演手法多种多样,如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每种手法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风格。
三、相声的演员和角色相声演员通常会分为主角和配角两种角色,主角负责主要的对白和表演,而配角则在一旁配合主角的表演。
相声演员需要有良好的口才和表演能力,能够灵活运用语言和动作来与观众进行互动。
四、相声的经典作品相声的经典作品有很多,其中一些代表作品包括《猜拳》、《卖炭翁》、《打牌》等。
这些作品通过精彩的对白和搞笑的情节,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五、相声的地位和影响相声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受众欢迎的娱乐形式,也是一种宣传思想、传递社会信息的手段。
相声中经常融入了社会热点和时事评论,让观众在欢笑中思考。
六、相声的传承和发展相声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
目前,许多相声演员通过电视、电影和网络等渠道将相声带给更广泛的观众。
同时,一些新的表演形式和创新正在相声领域中出现,使相声得以与时俱进。
相声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饱含着智慧和幽默,一直以来都深受观众的喜爱。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读者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相声的知识点,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和魅力。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文本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文本中国传统相声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
它以幽默诙谐的对话和模仿、夸张等手法,将人们生活中的琐事和社会现象进行娱乐化的表现。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传统相声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一些经典作品。
一、背景与历史相声起源于中国北方,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
它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
最早的相声形式主要是一种虽简单但富有趣味的口头表演,演员主要依靠声音和肢体动作进行表达。
后来,相声逐渐加入了对话和角色扮演的元素,演员开始创造和扮演各种丰富多样的角色形象。
到了清代,相声开始融入文言文和戏曲的元素,形成了更加完整的表演形式。
二、特点与表现手法中国传统相声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特点:1. 幽默诙谐:相声以幽默的方式表达,通过对话和夸张的形象描绘,让观众在欢笑中思考生活中的问题。
2. 对白技巧:演员通过巧妙的对白技巧,展现出不同角色之间的独特对话和互动,增加观众的趣味和理解。
3. 夸张模仿:相声中经常运用夸张和模仿的手法,通过对人物、事件和事物的夸张表现,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其中的娱乐和笑点。
4. 善于抓住社会热点:相声作品通常会关注社会中的热点事件和人物,演员通过幽默的方式表达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观点,使得观众在娱乐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启发和思考。
三、经典作品中国传统相声有很多经典的作品,其中一些代表作品是:1.《围城》:由马三立创作,在表达了城市人和农村人的差异与冲突的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缺点和问题。
2.《卖油翁》:由侯宝林演唱,以夸张和幽默的表演方式,讲述了一个卖油翁的故事,将普通人的生活琐事诙谐地表现出来。
3.《单刀会》:由郭德纲扮演的角色表演,以幽默的方式描绘了单刀会成员之间的生活和冒险经历。
这些经典的相声作品代表了中国传统相声的精髓和魅力,它们在演员的表演和语言技巧上都有着较高的水准和创新。
四、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相声是一门独特而珍贵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历史,三位大师」相声界公认的祖师爷是朱少文(又作朱绍文,艺名“穷不怕”),而对相声发展贡献最大的则是张寿臣。
中国相声自从有了张寿臣先生,格调升高了,地位提高了,用句时髦的话说,开始和文化接轨了。
但说到历史,就不得不提三个人———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
马三立是平民艺术家,他的相声带有强烈的市民性,嘲弄神圣,启发明志。
因为生活在天津市井俚俗的环境中,所以他的表演从不装腔作势,没有过于依附政治。
主要作品充满了小人物的矫捷、幽默和遇到尴尬的自我解脱、自我嘲弄。
马三立知名的相声,比如传统相声《开粥场》———幻想自己很富有,要开粥场,周济穷人。
通过理想幻觉的破灭,引起人们的哄笑。
再比如嘲弄神圣的作品《吃元宵》———孔子在周游列国遇到尴尬的时候也做出了常人不齿的事情———元宵一文一个,孔子改为一文十个。
通过调侃孔子造成反差,取得会心的一笑。
这都是经典作品,艺术家通过相声反映了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
相对于马三立,侯宝林的相声更讲求文化品位,唤醒人们认识社会,以人为本。
是他把相声从市井艺术的格调中拔高,去伪取精,让相声登上大雅之堂。
他的作品带有中华民族的机智和文化。
比如侯宝林的代表作《关公战秦琼》。
这个作品在非常的环境下违背常规的合理性,由大军阀操纵,让不是一个年代(汉、唐)的两个人打仗,荒唐对荒唐,于是演出了一场闹剧。
“我在唐朝你在汉,咱俩打仗为哪般———让你打来你就打,你若不打他不管饭”。
原来,在一定的时候,为了吃饭,原则是可以改变的,这才是经典的相声,既有娱乐作用,又有笑后引人思索的作用。
单口相声大师刘宝瑞与前两位大师又有不同,他被称为中国短篇小说的劲敌。
他的作品以描述人情世态和社会不合理现象居多,除了劝解人们遵守传统道德,也有反讽的意味。
比如《贾行家》———贾行家急于开药铺,找的合作伙伴是满不懂,由于不了解内部结构,没有科学态度而简单对待生意,结果把老婆孩子都作为商品卖了———贾行家一当家,倾家荡产。
这个简单的段子告诉我们必须讲求科学发展观,如果像贾行家这样,只能使社会倒退,家庭破裂。
广播时代马季脱颖而出新中国成立后,很多艺术家在自己演出、培养学生、继承传统中作了努力,比较典型的就是相声改进小组。
这是相声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老艺术家开始意识到仅仅是民间艺人不能拯救相声。
他们非常明智地拜师求教,侯宝林、高凤山等向老舍等请教,从那时起,相声作品更加注重提高品位。
当时包括老舍都参与了相声创作,作品体现了对新生活新思想的歌颂,比如,常宝华早年相声《水兵破迷信》。
不久后,常宝华、马季等新一代相声人脱颖而出,他们经历过新旧社会的演变,对相声形式从小耳濡目染。
而在他们成为艺术家之前又受到新中国的政治教育和培养,于是他们发现旧社会讽刺黑暗落后,追求美好生活的相声,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需求,需要转变传统技法,融进时代精神。
马季年轻时是新华书店非常优秀的青年先进生产者,业余生活喜爱相声,1958年左右,他参加全国汇演,被侯宝林发现后脱颖而出。
因为对新中国的热爱和新生活的向往,他的作品多以歌颂登山英雄、劳动模范、解放军等为主。
上世纪60年代,他的代表作《女队长》,反映当时的女强人破除旧社会封建迷信,产生了很大反差,后来又创作《画像》,说的是画家去山东为劳动模范画像,但总也画不完,因为劳动模范太忙了。
他的另一篇《找舅舅》,则反映了新旧社会的变化。
相声的七代演员第一代:过去流传一种说法:“穷不怕”是相声的开山鼻祖,而早于“穷不怕”的张三禄则鲜有提及者。
最早提到张三禄的是百本张钞本《随缘乐》子弟书:“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铜骡子于三胜到像活的一样。
”据推断,这个钞本是光绪年间的,而张三禄的艺术活动还会早些。
第二代:上面说的朱、阿、沈三派,除朱少文外,阿彦涛、沈长副都鲜见于记载。
云游客《江湖丛书》载云:“团春的这行里,虽称为朱、阿、沈三大派,沈二的门户不旺,其支派下的门徒很少,并且没有什么出奇的角儿。
阿刺三的的支派和沈派是相同的。
”第三代:贫有本和富有根都是艺名,连同“穷不怕”的另两个弟子徐有禄、范有缘,都很少见到文字记载。
富有根,旗姓“桂”,就是传说中的小贵,同行称之为桂三爷。
徐有禄,又名徐有福、徐永福。
据《江湖丛书》载云:“穷不怕的徒弟是徐永福,生意人都称他为徐三爷。
徐永福的徒弟为李德祥、李德锡、玉德隆、马德禄、卢德俊、焦德海、周德山。
第四代:这里着重评介李德鍚。
李德鍚,原名李佩亭,艺名“万人迷”。
生于1881年,卒于1926年。
先拜相声艺人恩绪为师,后有从艺于相声名家徐有禄、桂先生,打下坚实的功底。
李德鍚嗓子好,吐字发音功力深厚,表情动作传神,有擅长“先挂”,演来颇有新意。
当时,以黄色成分诱惑观众的“荤口”相声颇为盛行,李德鍚却不为动,坚持说“清口”相声,以艺术高雅取胜,深受欢迎。
相声素有单口、对口,明春、暗春之分,李德鍚样样皆能,堪称全才。
他曾与师弟张德泉合作,改编并演出了《大审案》、《交租子》、《耍猴儿》、《洪洋洞》、《文明词》等传统相声段子。
第五代:焦少海,著名相声艺人焦德海之子。
焦德海的艺术特色是言语趼隽永,台风稳健,据说能说200段相声。
焦少海得其父传授,擅于表演对口相声,但因人缘不佳,结不成相声对子,于是收徒赵希贤,取名小龄童,师徒合作说相声。
小龄童出师以后,艺名大噪,单立门户,但对其师焦少海照顾备至,传为曲坛佳话。
焦少海也曾拜师习学评书《永庆升平》,可惜未能成功,于是仍回本行说相声。
郭荣起,其父郭瑞林也是相声名家,曾与“万人迷”、马德禄一起“撂地”演出。
郭荣齐自幼随父学艺,后又先后拜师李瑞峰、马德禄,技艺逐渐精进。
通过几十年的艺术实践,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擅长说功,嘴皮子利落,吐字发音功力深厚,尤其是“倒口”。
他表演的传统相声《绕口令》独具特色,堪称一绝。
他擅长表演“柳活”,《改行》、《山东二簧》都是他拿手的段子。
他能根据切身的生活体验和艺术表达需要,刻画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他的相声格调高雅,摒弃那些庸俗低级、哗众取宠的成分,坚持追求真正的艺术创作。
第六代:这里主要介绍相声世家:常家,包括第五代的常连安及其子常宝堃、常宝霖、常宝霆、常宝华、常宝丰。
常连安,自幼学习京剧,倒嗓以后,声音失润,改行变戏法,并说相声。
他表演的《山东斗法》等传统单口相声,生动形象,幽默诙谐,深受欢迎。
他热情培养、扶植新生力量,早年曾为其子常宝坤量哏,既为一例。
在常氏家族中,艺术造诣高、影响大的有常宝坤、常宝霆、常宝华。
下面着重评介常宝坤。
常宝堃,1921年生于张家口,因其地盛产口蘑,艺名叫小“蘑菇”。
他聪慧机敏,勤奋好学,自幼打下良好的艺术功底。
他博采众厂,多才多艺,能演说、学、逗、唱各种相声段子,尤以说、逗见长,表演生动、自然,活灵活现,台风热烈自成风格。
常宝堃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抗日战争期间曾两次被捕:一次是表演相声《耍猴儿》,是了个“现挂”:耍猴儿必得敲锣,他对捧哏的说:“咱俩耍猴儿的话,我得用嘴模仿锣的声音了。
”捧哏的问:“你的锣呢?”他说:“我的锣献了铜了。
”另一次是表演常宝霖创作的讽刺日伪占区物价飞涨的相声《牙粉袋儿》。
第七代:这里着重评介相声演员苏文茂。
苏文茂,1929年生于北京。
自幼家境清寒,后拜常宝坤为师,曾参加启明茶社相声大会的演出活动。
这里拥有赵霭如、罗荣寿、王长友、白全福、王世臣等相声名家,堪称“相声大学”。
苏文茂如鱼得水,多方吸取营养,迅速成长为优秀演员。
他以说、逗见长,口齿伶俐。
表演朴实自然,不瘟不火,以清新的幽默取胜,俗称冷面滑稽。
他擅演文哏段子,长期与著名相声演员张寿臣合作,整理、演出《论捧哏》、《文章会》、《批三国》等传统段子,深受观众的欢迎。
相关链接:相声的传承由来相声一词,古作像生,原指摹拟别人的言行,後发展成为象声。
象声又称隔壁象声,明朝即已盛行。
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20世纪20年代,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
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後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
相声艺术是地道的北京“土特产”,老艺人们都说它是由八角鼓脱颖而出的。
早年,演八角鼓的着名丑角张三禄,能即兴编词,当场抓哏,见景生情,随机应变,不落俗套,颇受欢迎。
但他性格古怪,不易搭班,受人排挤,乃愤而撂地,即以说学斗唱卖艺,但他不再称八角鼓,乃改称相声。
张三禄是目前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
根据相关记载并[推测]:张三禄本是八角鼓丑角艺人,後改说相声,他的艺术生涯始于清朝的道光年间。
後来继之而起的是朱绍文,艺名“穷不伯”。
原是京剧丑角,後在天桥以白土子“画锅”(画个大圈当演艺场)说单口相声…,较一般艺人知识渊博,思路敏捷,能即兴抓哏,俗不伤雅,为妇孺所共赏。
他的演出是“说文解字”性的,表演时,地下放个小布袋,内装白土子,他左手打着“玉子”(唱太平歌词用的两块小竹板,有说是“穷家门”的玩艺儿,为朱洪武御赐之物,故谐其音称为“玉子”)右手用白土子往地上划字,边划、边说、边唱,常演的节目有《字象>《拆十字>等。
1949年後,相声普及很快,成为中国全国性、全民性的曲艺形式。
相声作为“文艺战争线上的轻骑兵”。
以侯宝林、常宝坤、马季为代表的相声艺人积极整理、改编传统段子,创作新曲目。
侯宝林改编、演出的曲目有《改行》、《戏剧杂谈》、《戏剧与方言》、《关公战秦琼》《空城计》《阴阳五行》等。
现代题材曲目有《夜行记》、《百分迷》、《离婚前奏曲》、《种子迷》、《醉洒》等。
常宝坤编演的新曲目有《新灯谜》、《思想问题》等。
马季善于表演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曲目,创作、演出的相声作品达100多个,《登山英雄赞》、《画像》等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