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疖肿中药方剂

合集下载

多发性疖病医案

多发性疖病医案

多发性疖病医案
【病例】某女,28岁。

1993年3月3日初诊。

多发性疖病已有4月余,此愈彼起,所发部位为鼻尖、臀部、腹股沟等处。

刻下:鼻尖红肿、脓少。

苔黄厚腻,脉濡。

【辩证】属湿热壅蒸皮肤。

【治则】宜清热和营化湿。

【处方】黄连6g 黄芩12g 生山栀、厚朴各9g 蒲公英30g 野菊花9g 紫花地丁30g 金银花、连翘(各)12g 大黄、陈皮(各)9g 生山楂、生黄芪(各)30g。

7剂。

【用法】水煎服。

【二诊】鼻尖部疖肿依然红肿、疼痛,但黄腻苔渐化,脉濡。

湿热之邪渐化,邪去五六而正气未复,治宜益气养阴,清热化湿。

【处方】生黄芪30g 生地15g 黄连6g 黄芩、厚朴(各)9g 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g 野菊花、银花、连翘(各)12g 皂角刺15g。

7剂。

【用法】水煎服。

此后根据病情,逐渐加重生黄芪用量,用至45g时疖肿已不再新发。

同时嘱患者以75%酒精揩拭鼻尖部。

期间因过量食用毛竹笋,鼻尖部又有小红丘疹发出,轻度疼痛,嘱停食后,病情稳定。

坚持服用3个月,疖肿未再发作,临床治愈。

半年后随访,述停药后至今未发,且食纳鱼腥发物亦无异常。

【说明】虽然益气养阴之法为治疗疖病的根本大法,但湿热内盛时,亦需首先祛邪。

扶正与祛邪密切相关。

扶正可以祛邪,而祛邪也可使正气复原。

但疖病气阴两虚是发病之本,如过用苦寒燥湿之品,又常可耗气伤津,故苦寒之品仅可一时应用,邪去大半,即需益气养阴以扶正祛邪。

疔毒疖肿方|-9方

疔毒疖肿方|-9方

疔毒疖肿方|-9方
第一方
主治:脓肿初起。

处方:鲜蒲公英四两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第二方
主治:脓肿初起。

处方:鲜蒲公英三两,白矾一两。

用法:共捣烂敷患处,每曰二次。

第三方
主治:疮疖,外伤感染。

处方:马齿苋二两,白糖适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二次分服。

第四方
主治:对口疮。

处方:胡椒十五粒,血余炭一钱。

用法:共研为细末,香油调搽。

第五方
主治:膁疮。

处方:猪脂一两,黄丹三钱,炉甘石粉四钱。

用法:共捣成膏状,敷患处,隔日-次。

第六方
主治:对口疮。

处方:银珠二钱,轻粉<研细末>三钱,
冰片<研细末>-钱,蜂蜡二两,香油+两。

用法:香油熬开后,加蜂蜡和轻粉,然后倒入瓷碗中,
待冷却后再加入银珠和冰片,搅匀调搽患处,每日一次。

第七方
主治:手指庁疽。

处方:蜈蚣二条,猪苦胆一个。

用法:将蜈蚣焙黄研末,放入猪苦胆中,然厉将手指放入猪苦
胆内包扎好。

第八方
主治:手指疔疽。

处方:雄黄三钱,枯矾二钱。

用法:共研细末,放入鸡蛋清中将手指浸入十五分钟,-天两次。

第九方
主治:无名肿毒。

处方:红皮大蒜-头,红糖少许
用法:将蒜烧熟同红糖一起捣烂敷患处。

中医医案——多发性疖肿

中医医案——多发性疖肿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仙方活命饮加减治愈多发性疖肿病案:竹某,男,35岁。

初诊:1965年夏。

主诉及病史:患者于1952年开始患疖肿,每经溃破排脓后即收口而愈,但随即又在他处复生,10余年来此伏彼起缠绵不愈。

屡用抗生素类药物,均未能根治。

经细菌培养,证实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

诊查:诊见患者身强体壮,颐、肩、背部生疖肿10余处,大者如手指头,小者如黄豆。

辨证:此乃热毒壅结,气血凝滞。

治法:治宜清热解毒,理气活血。

方投仙方活命饮加减。

处方:金银花20g 连翘10g 花粉9g 陈皮5g 制乳没各9g(布包)防风9g 甘草5g 赤当9g 皂角刺6g 白芷9g 土茯苓15g 归尾5g 炮甲珠6g 浙贝母9g服上方药3剂后,患者因转入农村工作,煎药不便,遂以银花20g、甘草5g,每日泡开水代茶饮。

连服1个月后,10余年痼疾终获痊愈。

追访至今未见复发。

1按语痈疮肿毒,多因热毒壅结、气血凝滞而成。

患者多发性疖肿反复不愈10余年,病邪虽盛而体尚壮实,仙方活命饮有“疡门开手攻毒第一方”之称,力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随方加入土茯苓,旨在增强其解毒功能。

继以银花、甘草泡开水代茶常服,亦具有清热解毒、消散疮肿作用。

笔者数十年来,每于夏秋疖肿多发之季,常用此法治疗儿童痈疮肿毒,颇为得心应手,患者亦乐于服用。

此例虽壮年之体、病程绵长,但连服月余,积年痼疾亦告痊愈,足以说明此法具有简、易、便、廉之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619-620,蒋日兴医案。

蒋日兴,字星,1919年生,主任中医师。

广西桂林市人。

出身于中医世家。

幼承庭训,家学渊源,复参师访友,集各家之所长一炉而治,对中医经典著作及基础理论融会贯通,施于临床,得心应手,经验丰富。

22岁起开业于桂林市,从事中医工作近50年。

1956年后,历任桂林市卫生局中医科长、市中医院内科主任。

疖肿实用秘验方

疖肿实用秘验方

疖肿实用秘验方疖肿亦名“暑节”或“热疖”、“疖”,中西医同名,暑热天常发,尤其小儿、产妇多见。

主要症状为头面、胸腔处出现2~4厘米的疖肿,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出脓即愈。

多伴寒热头痛,心烦口苦,便干尿黄,头昏乏力,恶心胸闷等。

【验方1】野菊花15克,嫩苦参15克,生大黄15克。

以上3味用水煎浓汁,待温用。

每日早、晚各温洗1次,连洗7~10日可愈。

【验方2】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鲜荷叶10克,鲜竹叶10克。

以上4味,沸水冲泡。

代茶凉饮。

【验方3】冬瓜300克,薏苡仁45克。

将冬瓜切碎,与薏苡仁一同加水煎汤,调入适量食糖和盐即可。

代茶饮,每日或隔日1剂。

【验方4】蒲公英15克,甘草3克,加水500毫升,煮沸10分钟后去渣,加入绿茶1克,蜂蜜15毫升即可,每日1剂,分3次温服。

【验方5】赤小豆30克,土茯苓24克。

将二者共放锅内,加适量的水,熬煮1小时,去渣取汁,用盐少许调味。

1次饮完。

每日1~2剂,连服5日。

【验方6】蟹壳3个,皂角刺7枚,焙干研末,黄酒冲服。

治疗无名肿毒。

【验方7】蜂黄30克,烧灰存性,与白芷45克共研细末,入酒和匀,外敷患处,每日换药2次,连用3~5日。

【验方8】苍耳子、马齿苋、白矾各6克。

以上3味加200毫升水煎沸20分钟,取药液,待凉后洗患处,每次5~10分钟。

每日早、晚各1次。

【验方9】豆腐皮。

烧存性,研末,麻油调敷之,每日2次。

【验方10】鲜芋艿适量。

将鲜芋艿捣烂,加少许盐,再捣烂如泥,敷于患部,早、晚各1次。

【验方11】蒲公英120克。

烘干,搓碎,装入枕心,制成药枕,令患者枕之。

【验方12】忍冬藤10克。

沸水冲泡。

端午节前代茶饮,每日1剂,连饮5日。

【验方13】蟹数只,洗净捣烂,加热酒适量,浸1小时,然后加热内服。

【验方14】金银花及叶适量,米酒煮服,可加甘草,宜多饮。

治疗一切肿毒初起。

【验方15】侧柏叶30克,捣烂。

另用白矾细粉3克,入酒30克溶化,倒入侧柏叶和匀,调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

治疖子验方三

治疖子验方三

治疖子验方三
偏方·故事
疖子是夏季的常见病。

我家住在乡下,每年到夏天,给家人治疖子就用三个方子,而且是在疖肿刚起的时候用,效果蛮好,在此可以介绍给大家。

第一个方子:将新鲜仙人掌切成薄片,贴在疖肿上,每日换2~3次。

也可用仙人掌适量,芒硝60克,共捣烂如泥状,外敷疖肿处,每日换药1~2次。

第二个方子:用生葱、蜂蜜各适量。

将以上2味共捣烂如泥,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2次。

第三个方子:鲜蒲公英150克,鲜紫花地丁150克。

水煎频服或代茶饮。

注:疮疖初起皮肤局部红肿,疮形突起,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即现代医学的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与过食辛辣或热性食物有关,出脓即愈。

二、疖病方(一)内服方---1.清暑汤

二、疖病方(一)内服方---1.清暑汤

二、疖病方(一)内服方---1.清暑汤二、疖病方疖是一种发生在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随处可生。

初起可分有头、无头两种。

有头者称毛囊疖,无头者称汗腺疖。

本病症状轻,易治疗。

但亦有处理不当形成“蝼蛄疖(疖生于头,肿形似蛐蟮拱头,溃后似蝼蛄串穴,故谓之蝼蛄疖或蟮拱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或反复发作,日久不愈,称多发性疖。

发生在夏秋之间称暑疖,又名软疖、热疖、石疖,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疖或汗腺脓疡,汗管周围炎。

本病多发于头面,小儿易患之,产妇也常见此病。

临床表现为初起局部潮红,次日发生肿痛,范围局限多在3cm左右。

有头疖先有黄白色脓头,随后疼痛渐剧,自行溃破,流出黄白色脓液,肿痛随之渐减;无头疖初起结块,表面无脓头,局部红肿热痛,肿势高突,3~5天成脓,切开脓出黄稠,若迁延1周以上,切开脓出稍薄,或夹血水,再经2~3天收口。

症轻者无全身症状,重者可遍体散发疖肿,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局部潮红胀痛,伴有寒热头痛、心烦胸闷、口苦咽干、便秘等全身症状。

疖发于面部,若初起用力挤压或碰伤,可转变成“疔疮;若患发于头顶,如果脓成不早泄,或切口太小,疖肿相互串空头皮,形成“蝼蛄疖。

多发性疖好发于项后、背部、臀部等处,或在一定部位发几个到几十个,反复发作,缠绵经年不愈。

亦有在身体各处散发,一处将愈,他处又起,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

西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抵抗力低下、个人不注意卫生、局部皮肤擦破等情况下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治疗原则初起外敷消炎药膏,脓成切开排脓,重症多用抗生素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可由外感风邪,内郁湿火,蕴阻皮肤所致;或因夏秋季节,气候炎热,强光下暴晒,受暑湿热毒引起;或因痱子反复搔抓,破伤染毒而发本病;体质衰弱者,皮毛不固,易受外邪侵袭,更易发生本病;消渴症(糖尿病)、习惯性便秘等慢性病,多阴虚内热,亦易发生疖病。

其治疗常以清热解毒、清暑化湿等法,必要时行扩创手术及外贴膏药。

下述诸方,可供临床参考选用。

『疖与疖病』李氏治疖方

『疖与疖病』李氏治疖方

『疖与疖病』李氏治疖方
[处方名称]李氏治疖方
[功能主治]功能清热解毒,泻火通腑,除风祛湿。

主治多发性疖肿。

[处方组成]蚤休9克、苍耳子3克、野菊花6克、麻黄1克。

紫花地丁15克、稀莶草6克、生大黄6克、芒硝6克、银花30克。

生甘草3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治疗多发性疖肿患儿10例,均获痊愈。

最少者服药3剂,最多者服12剂。

[处方来源]李超
[处方备注]本方以银花、地丁、野菊、蚤体治热解毒;稀莶草、苍耳子散风除湿;用生大黄、芒硝通腑泻火逐瘀及麻黄引经,概因肺主皮毛,又与大肠相表里,通腑而起到治疗皮肤热毒的作用。

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蔡德培)。

疖有什么偏方能治10个治疗疖的中药方

疖有什么偏方能治10个治疗疖的中药方

疖有什么偏方能治10个治疗疖的中药方疖是一种化脓性毛囊及毛囊深部周围组织的感染,那么,疖有什么偏方能治?10个治疗疖的中药方治疗疖偏方1【组成】黄连6克,黄芩1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金银花10克,蚤休10克,连翘10克,三棵针15克,生甘草6克.【操作】先将上药,用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再放火上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每日1剂,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早晚各服1次.【适应证】主治坐板疮,发际疮.治疗疖偏方2【组成】鲜马齿苋5份,青黛1份.【操作】前药洗净,捣成泥状,外敷患处,厚度1厘米左右,用纱布包扎,1~2小时换药1次,致肿消为止【适应证】主治疖肿.治疗疖偏方3【组成】苦参16克.【操作】水煎加糖服.【适应证】用于痈疖.治疗疖偏方4【组成】鲜积雪草30~60克(干品减半).【操作】水煎去渣加冰糖适量代茶饮;另用鲜品适量捣烂绞汁,加药少许调成糊状,敷于患处.【适应证】主治小儿暑疖.治疗疖偏方5【组成】鲤鱼1条(重约100~150克),绿豆100克.【操作】将鲤鱼去内脏后,放入瓦罐中和绿豆一起煮熟,喝汤吃肉,连服3~5日【适应证】适用于顽固性疖疮.治疗疖偏方6【组成】白及30克,明矾15克,白蔹30克.【操作】研末醋调,涂患处.【适应证】用于痈疖.治疗疖偏方7【组成】蛇蜕0.5克.【操作】将蛇蜕剪成细末,加鸡蛋一个搅拌均匀,放人加有少量豆油的锅内(不加盐),煎炒熟后,晚上临睡煎服.每日1剂,【适应证】主治多发性疖肿.治疗疖偏方8【组成】嫩松香2500克,藤黄50克,乳香、没药各20克,飞辰砂30克.【操作】依法用麻油适量熬成膏药肉,离火稍冷,加入飞辰砂30克调匀,乘热摊于桐油纸上,如铜元大小,即成红色小纸膏,对折备用.用时将小纸膏经酒精灯或置热水杯烘烊掀开,剪圆贴患处,未溃者每日更换1次;破溃脓出者,每日更换2~3次.【适应证】主治小儿暑疖.治疗疖偏方9【组成】雄黄、明矾各3克,蟾酥1克.【操作】研末醋调,涂患处,【适应证】用于痈疖.治疗疖偏方10【组成】生地30克,新鲜瘦猪肉30克.【操作】加水适量同煮或蒸,待猪肉熟后,将药、肉及汤炖服,亦可分次服完,每日1剂.【适应证】适用于疮疖.注意:服药期间忌生冷辛燥之品.病愈后严禁食用病死的家畜或家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