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方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活血化瘀方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精品PPT课件

• 痰浊阻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和活血化瘀药
•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稳定性心绞痛相比, 血瘀寒凝较重,所以中医治疗时要注意以 下方面:
加重活血化瘀药:如川芎、当归、元胡等 活血化瘀止痛药,甚至在补气温阳的基础 上,加用破血散瘀药,如土元、地龙、桃 仁、水蛭等
偏于温通:桂枝、薤白
破血类:水蛭、虻虫、三棱、莪 术等
概述
辨证分型 瘀血痹阻 气滞血瘀 气虚血瘀 寒凝血瘀 顽瘀久瘀
常用药物
代表方剂
川芎、赤芍、当归、 桃红四物汤 丹参、桃仁、红花等
陈皮、香附、元胡、 柴胡疏肝散或血府逐 檀香、沉香、柴胡等 瘀汤
人参、西洋参、黄芪、 补阳还五汤 党参、五味子等
桂枝、附子、干姜、 当归四逆汤 细辛、川芎等
胸闷甚,遇寒即发,舌质淡,脉沉弦或迟
胸痛甚及遇冷即发
五心烦热,口干,盗汗, 面潮红,舌质红,脉细数 或促
精神倦怠,自汗或冷汗, 肿胀,面色白,舌淡或胖, 脉沉细
心悸
头晕,目眩,耳鸣, 腰酸肢麻 身寒肢冷,心悸
身寒肢冷,夜尿频数
身寒肢冷,腹胀, 食少,
心悸及其余两项以上
前具二项以上,后具一 项以上 身寒肢冷,心悸及其余 一项以上 身寒肢冷,夜尿频数及 其余两项以上
虫类药如水蛭、土元、 大黄蔗虫丸 虻虫、全蝎、地龙等
概
活其
活 血脉 血 (改善
生理
化 功能)
瘀 化其 的 瘀滞
(消除
药 病理 理 变化)
述
改善心脑及周围血管功能 改善冠状动脉循环 改善血液理化性状(粘、聚、滞、血小板功能) 其它
抗心肌缺血 抗脑缺血 抗动脉硬化及血栓栓塞 抗病毒、抗炎 抑制组织增生(良性、恶性) 调节免疫功能 其它
浅析活血化瘀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 ] 虞人 杰. 生 儿窒 息复 苏的 热 点与挑 战 [] 中华 儿科 杂志, 5 新 J.
2 0 ,5 9 :4 _4 . 0 7 4 ( ) 6 16 3 ( 稿 日期 :0 70 - 收 2 0 _92 0)
浅 析 活血 化 瘀 法 在 临床 中 的 应 用
李 腾
( 犁州 医院奎 屯铁 路 分 院 , 疆 奎 屯 8 3 1 ) 伊 新结果
实 用 医技 杂 志 2 0 0 7年 1 2月第 1 4卷 第 3 6期 ( 刊 ) JMT,D cm e.20 V 11 N .6 Ise vr T nD 旬 P ee br 0 7,o.4, o3 (s dE ey e a u
[ 关键词 I中西 医; 中药; 活血化瘀 [ 中图分类号]1 4 [ 1 2 文献标识码 ]B [ 2 文章编号] 6 1 9 (0 7 3 _020 17  ̄0 8 20 )65 2 —3 祖 国医学对血瘀病 的认识及 活血化淤疗法 的应用 源远流 长。早在 《 内经》 中就有 详细 的记载 。如 《 问》 “ 素 日: 血实宜 决之 ” “ ,疏其血气 、 令其 调达 、 而致 和平” “ , 心痹者 、 不通 ” 脉 “ 之与气 , 走 于上 , 为大 厥” 痛 入络 、 病多瘀 、 病 血 并 则 久 久 怪 多瘀 等皆是对其临床经验的总结 。当前对血瘀病及活血化瘀 疗法 的探索研究 已成为 中西 医结 合领域 中卓有成 效 、 前景广 阔的课题之一 。尤其在 内科 、 外科 和妇科方 面功 效卓著 。从 实验 室到 临床 等方 面提 出对 血 瘀 病 及 活血 化 瘀 药 物 的 客 观化 及量 化标 准 , 为血瘀病在 国内外的 临床实验 和研究 治疗提供 了规 范 可靠 的科 学 依 据 。 活 血 化 淤 疗法 在 临 床 各 科 得 到 了 深 入 研 究 和 广 泛 应 用 。 尤其在心脑血管方 面 , 如冠心病属 于 中医心悸 、 胸痹 等范畴 , 病因为心阳不振、 痰浊 内生 , 导致气滞 血瘀 、 心脉 瘀阻 。现 代 医学认 为多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或血液粘稠度增加 , 流减 血 慢导致心肌缺 血缺 氧 , 久之冠脉痉挛 、 狭窄 , 甚至梗死 , 症现 心 前区绞索压榨样剧痛 , 伴心慌胸 闷气短 、 汗出、 面色苍 白, 至 甚 休克等。治疗 以活血化瘀 、 疏通心 络 、 宣痹 通 阳、 芳香 开 窍为 主, 以扩张血管 、 除冠 脉痉 挛、 解 降低血液黏度 、 增加 冠脉血流 量、 改善 心肌缺血缺 氧。常用方剂 如 : 冠心 Ⅱ号 、 方丹参 注 复 射液 、 速效救心丹 、 血府 逐瘀 汤、 苏合香丸 、 桃红四物汤和桂甘 龙牡 汤等等。常用药物如丹参、 川芎 、 葛根等。丹参 可活血化 淤、 除烦止痛 、 扩张血管 、 改善微循 环 , 增加冠 脉和 脑血流量 , 并能有效改善心脑血液循环 。经临床研究证实 , 冠心病 、 对 心 绞痛 、 血 性 脑 中风 以丹 参 治疗 为 主后 血 液稀 释血 流加 快 , 缺 同 时还 可延 缓 血 小 板 凝 集 , 利 于 血液 的流 动 和血 栓 的溶 解 , 有 川 芎可 以活血化瘀祛风止痛 , 降低 血小板凝 聚, 可 并能舒张血管 增加血流量 , 降低 血压 。对 缺 血性 脑 中 风 疗效 良好 , 无 明 显 且 副作用。葛根活血化瘀升 阳通络的药理研究证实 : 葛根 素、 葛 根黄酮均可扩张脑血管 , 增加脑 血流量。《 伤寒 论》日: 太 阳 “ 病、 项背强几 几…… 葛根 汤主 之” 故 对颈 椎病 、 动脉 硬化 , 脑 引起的脑缺血综合征均有较好疗效 。此外 , 桂枝温通心阳 , 疏 通经脉 , 可促 进管内血流 , 增加 心肌收缩 力和冠 脉血流量 , 减
中药路路通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路路通的功效与作用中药路路通的功效与作用中药路路通是一种以中草药为原料制成的中药制剂,用于治疗血管疾病和改善血液循环。
它由多种中草药组成,具有很强的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抗凝血、降脂抗氧化等功效,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
本文将介绍中药路路通的功效与作用,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探讨。
一、活血化瘀中药路路通的主要功效之一就是活血化瘀。
它含有多种活血化瘀的草药,如川芎、红花、桃仁等,这些草药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使血液得到有效的滋养和氧气供应,从而达到治疗血液循环障碍的目的。
另外,中药路路通还能够溶解血液中的淤血物质,疏通血管,消除血液凝结,减少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的形成,降低血液黏稠度,保持血液流动通畅。
二、通络止痛中药路路通还具有通络止痛的功效。
它含有多种独特的中草药,如全蝎、蜈蚣、白芷等,这些草药能够通过活血通络,缓解疼痛,舒筋活络,改善血液流通,从而起到止痛的作用。
临床研究发现,中药路路通对于中风后的肢体麻木、疼痛、偏瘫等症状有显著的缓解作用,对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疼痛症状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三、抗凝血中药路路通具有抗凝血的作用。
它含有多种具有抗凝血活性的草药,如黄芪、当归、红花等,这些草药能够减少血小板凝聚和释放血栓素,抑制血液凝结酶的形成,延长凝血酶原时间,从而达到抗凝血的效果。
临床研究发现,中药路路通能够显著降低血液凝块的形成,减少血栓的发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四、降脂抗氧化中药路路通还具有降脂抗氧化的作用。
它含有多种具有降脂作用的草药,如黄莲、山药、金银花等,这些草药能够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调节血脂代谢,预防和治疗高血脂症。
此外,中药路路通还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保护血管免受氧化损伤,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中药路路通的临床应用中药路路通在临床上主要用于以下方面的治疗:1.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药路路通对于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活血化瘀法在心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应用

临 床 及 实 验 研 究 [] 中 国 中西 医 结 合 杂志 ,94 1 ( )4 5 J 19 ,4 8 :6
[O 1 ]马梅 芳 , 文 海 .葶 苈 子 近 3 吕 O年 研 究 进 展 [ ] 中 医 药 信 息 , J
2 0 ,2 5 :5 6 0 5 2 ( ) 3 —3
[ 键 词 ] 活血 化 瘀 法 ; 脑; 73 中 7 4 22 R 4
[ 献标 识 码 ] B 文
[ 文章 编 号 ] 10 8 4 (0 8 1 ~10 —0 0 8 8 9 2 0 )2 8 7 2 参 通过 抑制 磷 酸 二 酯 酶 、 列 腺 素 E 、 前 25一羟 色 胺 、 D A P等 的 合 成作 用 , 抑 制 血 小 板 聚 集 。② 溶 栓 作 用 。J 芎 嗪 能 促 进 而 I I 血 栓溶 解 , 芍 、 参 、 仁 等 中 药 有 溶 解 血 栓 作 用 。 ③ 对 血 赤 丹 桃 液 流 变 学 的 影 响 。丹 参 对 解 除 血 液 流 变 性 异 常 出 现 的 浓 、 、 黏 凝 、 状 态 有 改 善 作 用 ; 花 有 降 低 血 液 黏 度 作 用 , 其 降低 聚 红 尤 低 切下 的 血 黏度 作 用 明显 。④ 改 善 微 循 环 作 用 。 丹 参 、 芍 、 赤 红 花 、 血 藤 和 毛 冬 青 均 有 扩 张 血 管 作 用 , 加 血 流 量 , 进 鸡 增 促 血 液 的恢 复 , 善 微 循 环 的 灌 流 量 ; 参 能 增 强 毛 细 血 管 的 张 改 丹 力, 以降 低 毛 细 血 管 的脆 性 , 善 微 循 环 , 使 青 紫 舌 复 红 或 改 可 恢 复 正 常 。 ⑤促 进脑 侧 支 循 环 的建 立 和微 循 环 的 自动 调 节 作
活血化瘀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活血化瘀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活血化瘀药物是指一类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药物,在传统中药理论中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对活血化瘀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旨在探讨其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研究对象和方法:
选取了10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冠心病、脑梗塞、中风等常见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所有患者均在传统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药物进行治疗,治疗周期为3个月。
观察指标包括:心脏彩超、脑部磁共振 (MRI) 检查、血液生化指标、临床症状评估等。
结果分析:
在治疗后3个月的随访中,我们发现有80例患者的心脑血管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包括心绞痛、头晕、记忆力不良等症状。
另外,经过心脏彩超和脑部MRI检查,我们发现在治疗后,心脏功能和脑部血流情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此外,血液生化指标也显示出了明显改善,包括血小板聚集率、血清脂肪等指标均有所下降。
总的来说,活血化瘀药物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在安全性方面,我们并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在治疗期间,有个别患者出现了轻微头晕、恶心等症状,但随着治疗的进行,这些症状很快得到缓解。
结论:
活血化瘀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
然而,我们仍需加强对该类药物的研究,以便更好地评估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并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不同活血化瘀中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学术探讨·204·不同活血化瘀中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张贵平湖北省丹江口市中医院 湖北 十堰 442700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现代流行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日趋升高,仅在我国每年约有26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因此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刻不容缓。
血瘀证是临床十分常见的证候之一,广泛存在于心血管疾病中。
瘀血之轻重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痊愈,如《素问•调经论篇》曰:“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因此活血化瘀以使气血通畅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恢复极为重要。
活血化瘀中药在临床上的主要作用为疏通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等。
传统医学和现代药理实验表明活血化瘀中药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
现对活血化淤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应用及其药理作用概况综述如下:1.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病机心血管疾病又称循环系统疾病,系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疾病。
中医学认为,气和血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中医认为,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统血;血能化气,血能藏气,血能载气。
气不得血,则气无所依附,气布以血为根;血不得气,则血不得流通,血行以气为帅。
气血冲和,分布均匀。
正如《读医随笔》云:“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
”气血失和是导致人体疾病的基本原因。
心血管病大多以气虚血瘀为病机。
《景岳全书》言:“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瘀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气虚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学呈黏、聚倾向,微循环障碍,凝血功能亢进,纤溶活性降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缩血管物质减少,细胞酶活性降低,免疫细胞功能低下[1]。
2.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传统医学认为,凡能“和血”、“活血”、“散血”、“行血”、“破血”、“逐瘀血”、“祛恶血”的药物,均属于活血化瘀药范围。
06-活血化瘀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合理应用

对于头痛、头晕等症状,服药后20分钟左右能迅速起效 对于失眠,通常1周有明显的改善 对于记忆力减退、老年痴呆、中风后遗症,通常1-2个月 有明显改善。 疗程: 舒脑欣治疗头痛、失眠、用脑过度、健忘等疗程为 1个月 ; 治疗中风后遗症、痴呆等疗程为 3个月;
舒脑欣治愈老年痴呆
(错误的服法、用量)
24
中成药的联合用药
许多中老年患者 各种机能和脏器功能减退, 血管衰老, 往往合并多种疾病。
所以往往一方一药是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的, 需要合理联合其它中成药,兼治标本,顾及整 体。
27
参麦颗粒
【成 份】红参、麦冬、南沙参、黄精干浸 膏、山药、枸杞子。 【功能主治】养阴生津。用于面黄肌瘦,津少 口渴,腰膝酸软,食欲不振,头晕眼花,心悸 气短,神经衰弱。
2
关于活血化瘀药几个问题???
一、 “功能主治”大同小异,但临床疗效却差异很 大。有些患者用某药显效,而有些患者却无效甚至 加重病情。为什么? 二、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也大同小异。仅从现代机 理理解,往往造成临床滥用。不仅延误病情,甚至 出现副作用。为什么? 三、许多中成药在临床实验阶段的有效率一般报导 都能达到90%左右,但一旦上市,有效率往往只能 达到50%左右。为什么? 四、为什么现代机理研究一定要结合中医辨证指导 用药?
【功能】 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主治】用于血虚血瘀引起的偏头痛、
头晕、视物昏花、健忘、失眠等。
而且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川芎、当归中的有效成分对大脑 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长期服用能够显著改善记忆力、 提高学习能力。
川芎嗪对脑系的作用机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改善脑血流速、提高脑供血 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减少能量消耗 抗氧自由基的损伤 钙离子拮抗剂的作用 提高ATP酶的活性 调节蛋白质在基因转录水平的表达(增加抗细胞 调亡蛋白的活性/降低促细胞调亡蛋白的活性) ⑦ 调节血栓素与前列环素的平衡 ⑧ 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且能使 已聚集的血小板解聚
活血化瘀缓解心脑血管疾病

活血化瘀缓解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指血液在心脏和脑部供应血液的血管中出现的病理性改变,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和脑卒中等。
这些疾病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预防和缓解心脑血管疾病,活血化瘀法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
活血化瘀通过促进血液循环,调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弹性和降低血脂,有助于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症状,下面将详细探讨活血化瘀缓解心脑血管疾病的机制和方法。
一、活血化瘀的机制活血化瘀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来改善心脑血管疾病。
当血液循环不畅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降低,导致红细胞聚集和血栓形成,进一步加重了血液循环障碍。
而活血化瘀能够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释放一氧化氮(NO),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
同时,活血化瘀还能减少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粘附性,防止血栓的形成。
通过这些作用,活血化瘀能够减轻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活血化瘀的方法(一)中药活血化瘀中药活血化瘀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
在中医理论中,许多药物被认为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如丹参、川芎、红花等。
这些中药成分能够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NO释放,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
此外,中药中还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化合物和多糖,具有抗炎、抗氧化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这些作用有助于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症状,减轻疾病的进展。
(二)针灸活血化瘀针灸是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达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针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NO释放,扩张血管。
同时,针灸还可以调节体内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免疫功能。
许多研究表明,针灸与常规治疗相结合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运动活血化瘀适量的运动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非常重要。
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和血管的功能,提高血液的运输能力,促进血液循环。
此外,运动还能够降低血脂、调节血糖和改善体重控制,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
• • • • • 炙甘草汤 参附注射液 葛根素 生脉注射液 稳心颗粒剂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
• 葛根素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 经Holter检测室性早搏大于100次/h, lown分级Ⅱ-Ⅳ A级,诊断为室性心律失 常患者54例。按入院顺序单号为葛根素 组27例,男16例,女11例,平均年龄64 岁。双号为安慰剂组27例,男14例,女 13例,平均年龄63岁。葛根素组有效率 74%,安慰剂组33%,两组相比有显著性 差异(P<0.01)。
13.2% 16.3%
30.9% 36.6%
防治108例冠心病PCI后再狭窄
芎芍胶囊防治108例PCI后再狭 窄临床观察,结果证明术后常规
治疗加中药组的心绞痛复发率显著 优于术后常规治疗组,PCI后再狭 窄率治疗组31.3%,优于对照组的 80.0%,并且两组血瘀证积分值比 较亦有显著性差异。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7):404.
心宁胶囊治疗快速心律失常
• 心宁胶囊(组成:琥珀、胆南星各2份, 山豆根、葛根、常山、甘松、苦参、炙 甘草各1份)为主治疗快速心律失常304例 的疗效,对照心律平。2组均以2周为1个 疗程。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304例, 痊愈率为46.38%,总有效率为95.06%; 对照组100例,痊愈率为34%,总有效率 为79%。
脉细涩不畅,沉弦,结代不齐 肿块,质硬,部位固定,压痛,色青紫或暗红 出血,血色紫暗或有瘀块者
血瘀证的临床表现
外伤或有手术病史 奇异神态表现
久治不愈的痼疾
生化影像病理检查:血管硬化、血流减 慢、血管或肌肉痉挛、组织细胞异常增 生、局部组织充血、炎症浸润
活血化瘀的作用机理
•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稳定性心绞痛相比, 血瘀寒凝较重,所以中医治疗时要注意以 下方面: 加重活血化瘀药:如川芎、当归、元胡等 活血化瘀止痛药,甚至在补气温阳的基础 上,加用破血散瘀药,如土元、地龙、桃 仁、水蛭等 偏于温通:桂枝、薤白
陈旧性心肌梗死
• 扶正:宗气、元气并补,药用人参、 西洋参、黄芪;或黄芪、党参、仙灵 脾、菟丝子等 • 敛心气、安心神:五味子、麦冬、炒 枣仁 • 祛瘀生新:三七、血竭、云南白药等。
注:和对照组相比,P<0.05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6):64
心功能不全中医治疗要点(1)
• 补阳(气)稍佐养阴:如麦冬、生地等,可使 阳(气)内守,以贯血脉,运血行。 • 温通勿过宣散:真武汤、苓桂术甘汤为阳虚 水泛、水气凌心,咳喘上逆、胸中窒闷的治 标之法;葶苈大枣泻肺汤为治肺气贲郁、喘 息不得卧的权宜之计。真武、苓桂辛温耗散, 久用易伤阴耗气;葶苈大枣泻肺若不合补气 同用,则有泄利伤正之弊。
中 成 药
• • • • 复方丹参滴丸:活血通脉 参芍片:益气活血、行气止痛 地奥心血康:活血化瘀、扩张冠脉 冠心苏合丸:芳香温通、活血化瘀、理 气止痛 • 苏合香丸:芳香温通止痛 • 速效救心丸:理气活血止痛
注 射 剂
• 复方丹参注射液,活血化瘀 • 生脉注射液:益气养阴复脉 • 蝮蛇抗栓酶:活血化瘀、通 络止痛。
辨 证
标 实 痰 浊 偏寒 偏热
标 准
胸痛痞满,恶心,心悸, 心慌 苔白滑或腻,脉沉滑 或结代 苔黄腻,脉弦滑或弦 数 胸痛、痛有定处,舌质暗或瘀斑,脉弦细、涩促或结 代 胸闷痛,憋气,苔薄白,脉弦 胸闷甚,遇寒即发,舌质淡,脉沉弦或迟 五心烦热,口干,盗汗, 面潮红,舌质红,脉细数 或促 心悸 头晕,目眩,耳鸣, 腰酸肢麻 身寒肢冷,心悸
其 它 抗心肌缺血 抗脑缺血 抗动脉硬化及血栓栓塞 抗病毒、抗炎 抑制组织增生(良性、恶性) 调节免疫功能 其 它
概
述
活血化瘀中药可通过多环节、多 靶点的整体调节作用,发挥治 疗心脑血管病的作用
活血化瘀和冠心病
• 1982年以来,国内发表活血化瘀治疗冠心 病心绞痛论文459篇,病例数60000余例, 其中心绞痛有效率85%左右,疗效明显提 高。活血化瘀已成为冠心病的主要治法, • 与单一西医治疗方法比较,具有改善症状、 毒副作用小、提高生活质量、经济、适合 我国国情等优势。
活血化瘀和慢性心衰
温 组别 心 肾 参附及丹参注射液73例 活 西药常规治疗68例 血 总有效率 90.4%、 76.4%
注:和对照组相比,P<0.01 江西中医药.1996;27(4):29.
益 气 温 阳 活 血
组别
总有效率 益气活血中药黄芪、人参、86.67% 丹参、桂枝、红花等 西药常规治疗 70%
三、活血化瘀和慢性心衰
• 慢性心衰属于中医的“虚劳”、“喘 症”、“水肿”、“痰饮”、“症瘕” 等范畴 • 病程日久,反复发作,病机多为阴损 及阳、阳损及阴。因心气不能主血脉, 多有瘀血滞脉、瘀血不利化水的病理 改变。
活血化瘀和慢性心衰
• 治则: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利水。 • 益气:黄芪、人参补心气、元气,不应只 用党参;温阳用桂枝,以温通血脉。 • 活血化瘀利水:活血化瘀为主,利水为辅。 活血化瘀选用丹参、泽兰、益母草(扩张 肾动脉、增加肾小球滤过率、促进水液代 谢);利水选用车前子、赤小豆、白茅根、 猪苓、茯苓等(淡渗利水而不伤阴)
必备条件
胸脘痞满及苔腻或恶心, 脉滑
证
血 瘀
气 滞 寒 凝 阴 虚 心阴虚 肝肾阴虚 心阳虚
胸痛及舌质暗有瘀斑
胸闷或憋气 胸痛甚及遇冷即发 心悸及其余两项以上 前具二项以上,后具一 项以上 身寒肢冷,心悸及其余 一项以上 身寒肢冷,夜尿频数及 其余两项以上
溏中一项及其余一项以上
本
阳 虚
肾阳虚 脾阳虚 心气虚
稳心颗粒剂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 临床疗效观察(6家三甲医院)
• 组成: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 松等组成 • 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 • 对窦性心动过速、房结性早搏、房颤、 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具有较好效果
中医临床辨证治疗心律失常应 注意的问题
• • • • • 在辨证的基础上注意以下几点: 活血化瘀、调和血脉 滋阴养血、荣润血脉 敛心气,使其主血脉 安心神,使心气内守
瘀的传统认识
概念
1. 狭义 2. 广义 3. 4. 5. 6. 7. 病理产物来源 主要相关功能 主要相关脏腑 属 性 病因病机
瘀
1. 瘀积不行之血 2. 血液运行不畅或局部阻滞及离经 之血 3. 血液和组织 4. 血液运行和组织变性 5. 心肝脾 6. 阴邪 7.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跌扑损伤 ,久病入络,影响心肝脾等脏腑 而致血行不畅或离经外溢
心功能不全中医治疗要点(2)
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利水为基本: • 益气温阳以温运气血,使血脉流通;活 血化瘀利水,促进滞留代谢产物排泄。 益气用黄芪、人参补心气、元气,不应 只用党参;温阳用桂枝,以温通血脉。 无血脉凝寒、四肢逆冷或肾阳虚、阴寒 内结者,不用附子。附子大辛、大热、 大燥,易伤阴散气,长期应用,于慢性 心功能不全的长期预后不利
概
活血化瘀中药
和血药-养血活血 活血药-活血行血通瘀 破血药-破血消瘀攻坚
述
和血类:丹参、当归、赤芍、丹 皮、鸡血藤 活血类:川芎、元胡、蒲黄、三 七、乳香、没药 破血类:水蛭、虻虫、三棱、莪 术等
概
辨证分型 瘀血痹阻 气滞血瘀 气虚血瘀 寒凝血瘀 顽瘀久瘀 常用药物 川芎、赤芍、当归、 丹参、桃仁、红花等 陈皮、香附、元胡、 檀香、沉香、柴胡等
概
述
• 血瘀证往往和其他病因间夹 一起:如气虚血瘀、气滞血 瘀、痰阻血瘀、寒凝血瘀、 阳虚血瘀等
血瘀证的现代病理
血液循环障碍为主 血液理化性状改变 组织异常增生 离经之血 炎症浸润
血瘀证的临床表现
血瘀证:涉及临床各科,主要表现为:
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瘀点
皮肤、粘膜瘀斑瘀点
面部、口唇、皮肤、爪甲、舌质发青色紫,面 部黧黑,肌肤甲错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活血化瘀和心律失常
气血不和、脉气不相顺接为主要病机,中 医治疗总以调和心脉、使脉气顺接为目的。故
无论虚实,调和血脉是一主要治疗方法 • 快速性心律失常以气虚、阴虚、心脾两虚、 虚热扰心为多见。中医治疗有益气养心、滋 阴降火、宁心安神等法。同时辅以调和血脉、 宁心安神之法: • 调和血脉:当归、鸡血藤、红花、焦山楂、 白芍等; • 宁心安神:酸枣仁、夜交藤、远志、柏子仁、 朱砂、珍珠母等。
• 西药常规治疗20例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用温肾活 血法(附子、熟地、山茱萸、仙茅、仙灵脾、丹参、 当归、川芎、干姜)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21例
显效率 治疗组 对照组 57.1% 20.0%
有效率 90.5% 65.0%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01:23-24.
养心活血方(人参、麦冬、当归、 丹参、黄连、红花、炙甘草、枣仁、 郁金、川芎、甘松)治疗快速心律 失常92例,总有效率达到91.3%, 优于对照心律平组(P<0.05)
前一项以上,后两项
前三项中必具两项以上
1. 心绞痛发作期: 病机以气滞、寒凝、血脉瘀滞为主。 治疗应以芳香温通、急开其痹为大法。 开痹之法,唯气味芳香、性温善通之 药方可达到速效的目的。 2. 中成药:冠心苏合丸、速效救心丸、 苏冰滴丸、宽胸气雾剂等,药取冰片、 苏合香、檀香、良姜等。
急性期心肌梗死:
活血化瘀方药在心脑血管疾 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室 史大卓(北京,100091)
概
述
现代医学防治心脑血管病进展主要为: 血运重建治疗 机械方法干预 新药物 基因治疗和心肌干细胞移植
概
述
• 血瘀是心脑血管病的常见病机
• “脉者,血之府也”,脉以通为顺,心脑 血管病主要病变再血脉,无论虚实,血瘀、 血脉运行不畅,总是其病机的一个主要方 面; • 瘀血在脑,血运不利,则会引起中风、眩 晕、痴呆等;在心脉,则发为胸痹心痛、 心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