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变化
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胶体外观不均匀B .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C .胶体不能通过滤纸D .胶体比溶液稳定2.人们常根据物质各种特点对物质进行分类.下列分类中,前者包含后者的是A .氧化物、化合物B .溶液、分散系C .含氧酸、酸D .化合物、电解质34A .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还原反应B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元素化合价降低C .物质中某元素失去电子,则此物质是氧化剂D .还原剂中必定有一种元素被氧化5.下列化工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 .用氯气制漂白粉B .用石灰石制生石灰C .从卤水中提取溴单质D .用氨气制硝酸6.下面关于电解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均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B .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指化合物而言,单质不属于此范畴C .BaSO 4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故BaSO 4是非电解质D .纯水的导电性很差,但水是电解质7.下列电离方程式错误的是A .NaHCO 3===Na ++H ++CO 32-B .NaHSO 4===Na ++H ++SO 42-C .Mg(NO 3)2===Mg 2++2NO 3-D .Na 2SO 4===2Na ++SO 42-8.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化学反应属于阴影部分的是A .Cl 2+2KBr===Br 2+2KClB .2NaHCO 3=====△Na 2CO 3+H 2O +CO 2↑C .4Fe(OH)2+O 2+2H 2O===4Fe(OH)3D .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9.在无色透明的强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 .Na +、NO -3、Al 3+、Cl - B .Na +、CO 2-3、Ca 2+、NO -3 C .K +、SO 2-4、Cl -、Cu2+ D .OH -、HCO 3-、Ca 2+、Na + 10.下列水溶液中的各组离子因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A .Na +、Ba 2+、Cl -、SO 42-B . Ca 2+、HCO 3-、C1-、K +C .Fe 3+、K +、I -、H +D . H + 、Cl - 、Na + 、CO 32-11.(双选)下列各组离子因为生成难溶物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A .Cl -、Fe 3+、NO -3、OH - B .HCO -3、Cl -、Na +、H + C .Ba 2+、Cl -、CO 2-3、K+ D .NH +4、K +、OH -、Cl - 12.某溶液能溶解Al (OH)3,不能溶解SiO 2,在该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 .Fe 2+、Na +、Cl -、NO 3-B .K +、Ca 2+、CH 3COO -、HCO 3-C .Na +、Mg 2+、NO -3、SO 42-D .Ba 2+、K +、Cl -、SO 42-13.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够大童共存,当溶液中的pH =1时,有气体产生;而当溶液中的 pH =13时,又能生成沉淀。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测试题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1.物质分类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化学工作者经常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研究。
近年来发现,在金星大气层中存在三氧化二碳。
下列物质与它属于同类的是A.H2、O3B.H2SO4、H2CO3C.SO2、NO D.Na2SO3、KClO32.科学家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报道,他们用DNA制造出了一种臂长只有7纳米的纳米级镊子,以便能够夹起分子或原子并对它们随意组合。
下列分解系中的分散质的粒子大小与纳米粒子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A.溶液B.胶体C.悬浊液D.乳浊液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鉴别Al(OH)3胶体(无色)和食盐水,可以不用任何试剂B.鉴别白糖水和食盐溶液,可以不用任何试剂C.鉴别粉笔末与水、豆油与水组成的浊液,可以不用任何试剂D.鉴别NaCl与CuSO4两种溶液,可以不用任何试剂4.FeCl3溶液与Fe(OH)3胶体共同具备的性质是A.加入饱和MgSO4溶液都发生聚沉B.分散质的粒子都不能透过半透膜C.都比较稳定,密封保存一段时间也不会产生沉淀D.加入盐酸先产生沉淀,后沉淀溶解5.一化学兴趣小组在家中进行化学实验,按照图1连接好线路发现灯泡不亮,按照图2连接好线路发现灯泡亮,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 NaCl是非电解质B. NaCl溶液是电解质C. NaCl在水溶液中电离出了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D. NaCl溶液中水电离出大量的离子6.下列电离方程式中,错误的是(图1)(图2)A.H2CO3H++HCO3-HCO3-H++CO32-B.H2SO42H++SO42-C.NaHCO3 == Na++H++CO32-D.NaHSO4==Na++ H++ SO42-7.在下列各溶液中,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A.强碱性溶液中:K+、Al3+、Cl-、SO2-4B.含有0.1 mol·L-1 Fe3+的溶液中:K+、Mg2+、I-、NO-3C.含有0.1 mol·L-1 Ca2+的溶液中:Na+、K+、CO2-3、Cl-D.室温下,pH=1的溶液中:Na+、Fe3+、NO-3、SO2-48.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铁和稀硝酸反应Fe+2H+==Fe2++H2↑B.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Fe3++3H2O Fe(OH)3↓+3H+C.硝酸银溶液中滴入食盐水Cl- + Ag+== AgCl↓D.氯气通入烧碱溶液Cl2+2OH-==Cl-+ClO-+H2O9.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A.在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盐酸:HCO3-+H+=CO2↑+H2OB.把金属铁放入稀硫酸中:2Fe+6H+=2Fe3++3H2↑C.向氯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Fe2++Cl2=Fe3++2Cl-D.钠跟水反应:Na+2H2O=Na++2OH-+H2↑10.在无色透明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Cu2+、Na+、SO42-、Cl- B.K+、Na+、HCO3-、NO3-C.OH-、HCO3-、Ca2+、Na+ D.Ba2+、Na+、OH-、NO3-11.在强酸性溶液中,下列离子组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是A.Na+、K+、OH-、Cl- B.Na+、Cu2+、SO42-、NO3-C.Mg2+、Na+、SO42-、Cl-D.Ba2+、HCO3-、NO3-、K+12.周杰伦在歌曲《青花瓷》中唱到“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其中的“铜绿”即是铜锈,它的化学成分是Cu2(OH)2CO3(碱式碳酸铜)。
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本章概要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本章概要本章作为教材第二章,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科学素养,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章为化学必修课程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此它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
本章的主要内容为电解质的概念,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的性质,酸的定义并能将其定义方法迁移到碱和盐的定义上去。
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并能通过类推迁移的方法判断离子反应能否发生,通过实验培养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通过应用实例来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性,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志于化学科学的发展。
本章重点之一是氧化还原反应,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概念,综合应用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会比较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
会书写离子反应中离子方程式,熟练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掌握离子反应的条件,会判断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
本专题涉及的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联系在一起,这有利于我们从“质”“能”两方面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的理解。
氧化还原反应贯穿于整个化学知识之中,无论是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合物、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等内容都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密切的联系,同时,该知识内容又能与能源问题、环境保护、电化学知识等许多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
氧化还原知识的综合运用,包括电化学知识中的电子转移问题的讨论、物理学中的电量与电子转移数目的综合分析。
另外,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在生活、最新高科技成果、新型材料和绿色化学中均有应用。
新课标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新课标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2.简单分类法就是把大量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它是人们最熟悉、也是最方便的一种工作方法。
意义:当分类的标准确定过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类事物的了解使我们做到由此及彼。
3.交叉分类法:为了弥补一种分类方法的局限性,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设定不同的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认识,这种方法叫交叉分类法。
例1:对班级学生采用交叉分类法,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便于班级的管理,其分类标准和意义如下:(1)按性别分:男生、女生。
意义:①男女生体能不同,劳动分工不同,运动会报名分男子组和女子组。
②男女生生理特征不同,剧烈活动要考虑女生的特殊例假。
③男女生的思维特点和个性心理不同,分班时尽量考虑男生女生的均衡性,以形成优势互补。
④男女生身材特点不同,审美情趣不同,夏季校服的设计要考虑男生女生的区别。
(2)按学习成绩、平时表现分:学优生、学困生。
意义:抓学优生保升学率,抓学困生保稳定,控制学生流失率,抓两头带中间,保整体进步。
(3)按高考发展方向分:文史类、理工类、艺体特长类、保送类、意义:不同类别的学生,在学习时侧重点不同,老师要求也不同,将来发展方向也不同。
(4)按是否承担社会工作分:干部、群众意义:干部与群众在责、权、利三方面都不会相同,干部的锻炼机会更多些、责任更大些、有机会参与优秀干部的评选,群众则没有。
(5)按政治面貌分:团员、群众意义:团员的政治觉悟要更高些,学校活动参与得更主动些,表现更优秀些,活动效果老师更放心些。
(6)按家长工作单位分:城市的(管局的、油公司的、炼化的、石化的、市政的)、农村的、招商的意义:根据家长的工作单位和收入情况对学生进行理财教育,避免奢侈浪费,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对城市低保护、农村低收入家庭进行政策性照顾,实现胡锦涛主席“学有所教”的十七大目标。
高一化学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规划1.地位和功能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学科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
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内容结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对于多达千万种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人们要想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
这既反映了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因此,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是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
考虑到学生在进入高中化学学习时,一般都需要复习初中的知识,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等。
因此,把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编排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
从化学物质的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在初中已初步介绍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
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因此,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
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只是从胶体与溶液区分的角度,涉及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从化学反应的分类来看,本章涉及化学反应分类的三个标准:(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按此标准划分,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这四种反应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2)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3)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
高中化学集体备课《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苏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集体备课《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苏教版必修高中化学集体备课《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苏教版必修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一 )授课班级课时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科学抽象、概括整理、归纳总结,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幻灯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好学上进的情感。
2、创设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与讨论,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兴趣,并体验成功喜悦。
重点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难点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一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1交叉分类法Na2CO3 钠盐Na2SO4 钾盐 K2SO4 硫酸盐 K2CO3 碳酸盐2、树状分类法二、分散系 ( dispersion system)及其分类1、分散系 (1)分散系:将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和分散剂: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3)、分类:常见的分散系有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等。
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 的为胶体。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引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物质形态多样而丰富。
如此之多的东西,如果不进行分类,那对于科学研究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比如到图书馆借书,如果书目没有进行分类,要找一本书简直是大海捞针。
所以说分类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必备的手段,物质进行分类后,同一类物质由于具有相似的性质,故更方便对比。
投影图书馆中陈列的图书、超市中的商品摆放。
导入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物质的分类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在初中的基础上来进行研究。
高考化学总复习(人教版)学案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学案二

学案二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在配平及在定量测定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各概念,掌握其内在联系。
2.了解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得失电子守恒。
3.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应用的学习,增强科学的态度、探索精神,提高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氧化还原反应在Ⅱ卷计算及定量测定中的应用。
【考情分析】命题点五年考情分析解读氧化还原反应规律2017·课标全国Ⅱ,T82016·课标全国Ⅰ,T8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及应用是课标卷每年的必考内容,但一般不单独命题,而是分散在选择题的某个选项或非选择题的某些设问中,选择题往往与阿伏加德罗常数或化学计算相结合,非选择题则可能与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及工艺流程题相结合,分值一般占4~6分;从考查的内容上看。
侧重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配平及相关计算的考查,尤其是陌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近几年来更是常考不衰,随着新课标对考生能力要求的提高,这种趋势将会有增无减。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配平) 2017·课标全国Ⅰ,T27(6) 2017·课标全国Ⅲ,T28(2) 2016·课标全国Ⅱ,T28(2)氧化还原反应定量计算2017·课标全国Ⅱ,T26(4) 2015·课标全国Ⅱ,T28(3)1.氧化还原反应规律(1)价态规律升降规律: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有升必有降,升降总值相等。
价态归中规律含不同价态的同种元素的物质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该元素价态的变化一定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
而不会出现交叉现象。
简记为“两相靠,不相交”。
例如,不同价态硫之间可以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是注:⑤中不会出现H 2S 转化为SO 2而H 2SO 4转化为S 的情况。
歧化反应规律“中间价―→高价+低价”。
具有多种价态的元素(如氯、硫、氮和磷元素等)均可发生歧化反应,如:Cl 2+2NaOH===NaCl +NaClO +H 2O 。
第二章_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

6、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①生成沉淀(难溶物质) ②生成气体(挥发性物质) ③生成水(难电离物质即弱电解质) 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实质上就是两种电解 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 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 交换离子的反应
二、离子共存问题
1、同一溶液中若离子间符合下列任意 一个条件就会发生离子反应, 一个条件就会发生离子反应,离子之间 便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 便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
反应物
性质
实质
特征
反应
反应产物
还原剂
具有还原性
失电子
化合价升 化合价升高
发生氧化反应 发生氧 (被氧化)
氧化产物
化合价
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被氧化 还原剂) (还原剂)
升失氧, 升失氧,降得还
电子得失
常见的氧化剂有: 常见的氧化剂有: ①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如:Cl2、O2等。 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如: ②高价金属阳离子如:Fe3+、Cu2+等。 高价金属阳离子如: SO4、 ③高价或较高价含氧化合物如:MnO2、浓H2SO4、 高价或较高价含氧化合物如: 酸化KMnO HNO3、酸化KMnO4。 常见的还原剂有: 常见的还原剂有: ①活泼或较活泼的金属:如K、Na、Al、Fe等。 活泼或较活泼的金属: Na、Al、Fe等 Si等 ②一些非金属单质:如H2、C、Si等。 一些非金属单质: ③较低态的化合物:CO、H2S等。 较低态的化合物:CO、
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只取决于在相同条件下(温 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只取决于在相同条件下( 外电压等)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大小 度、外电压等)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大小 和离子所带电荷的多少 溶液与30%醋酸 NaCl是强电 例:浓度极稀的NaCl溶液与 浓度极稀的 溶液与 醋酸 是强电 解质,但浓度极稀时,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很小。 解质,但浓度极稀时,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很小。 所以导电性醋酸更强。 所以导电性醋酸更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离子反应(第1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知识链接】1、金属能导电的原因?2、NaCl溶液能导电的原因?【学习过程】例1、NaCl的电离例2、如图表示的是将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有关粒子之间反应的示意图.请回答:(1)分别写出HCl、NaOH的电离方程式(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该反应的式子(即离子方程式)为(4)从图中可看出该反应的微观本质是___ .即该反应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生成H2O,使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减小。
(5)反应开始前,向NaOH溶液中加几滴酚酞,溶液显色。
滴加足量盐酸后,溶液显色。
从微观粒子的角度分析,能够使酚酞显红色起作用的离子是。
例3、为证实Ba(OH)2溶液和H2SO4溶液的反应是离子反应,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如下:如图所示连接好装置,向烧杯中加入25 mL 1 mol/L的Ba(OH)2溶液,再一边不断地滴加 1 mol/LH2SO4溶液,并轻轻振荡。
试完成下列内容:(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Cl的电离方程式:.(2)在下列有关粒子之间反应的示意图中,用“О”表示体系中的微粒,并在“О”中写明微粒的化学式(原溶液中水分子不需表示出来)。
(3)分别写出H 2SO 4、Ba(OH)2的电离方程式 (4)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5)该反应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生成 ,使溶液中 离子的浓度减小。
(6)右图是Ba(OH)2溶液中滴加H 2SO 4溶液反应过程中沉淀质量变化的图像,BC 段沉淀质量不变的原因是: (7)已知:溶液的导电能力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有关,离子浓度越大,溶液的导电性越强。
下图是向25 mL1 mol/LBa(OH)2溶液中滴加H 2SO 4溶液过程中混合溶液的 导电能力与滴加硫酸溶液体积间关系的图像。
① AB 段导电能力减小的原因: ② B 点导电能力最小的原因: ③ BC 段导电能力增大的原因: (8)向一定量的AgNO 3溶液中逐步加入NaCl 固体过程中,混合溶液导电能力随加入NaCl 的质量变化的图像(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
①写出AgNO 3电离方程式:②NaCl 固体溶解时发生电离的方程式:③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⑤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⑦反应过程中导电能力几乎保持不变的原因:25 mL 1 mol/L 的Ba(OH)2溶液 1 mol/LH 2SO 4溶液ABC第二节 离子反应(第1课时) 课后练习1、在下列有关粒子之间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中,用“О”表示体系中的微粒,并在“О”中写明微粒的化学式(原溶液中水分子不需表示出来),然后回答相应问题。
(1)氯化钙溶液 碳酸钠溶液 反应后体系电离方程式: 、 、 NaCl = Na ++Cl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2)稀盐酸 硝酸银溶液 反应后体系电离方程式: 、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3)稀硫酸 氢氧化钠溶液 反应后体系电离方程式: 、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4)稀盐酸 碳酸钠溶液 反应后体系电离方程式: 、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5)蓝色Cu(OH)2固体 稀硫酸 反应后体系电离方程式:(Cu(OH)2为难溶于水的固体).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6)石灰石 稀盐酸 反应后体系电离方程式:(CaCO 3为难溶于水的固体).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2、上述六个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综上可知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是 3、为证实Ba(OH)2溶液和H 2SO 4溶液的反应是离子反应,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如下:如图所示连接好装置,向烧杯中加入25 mL 1 mol·L -1的Ba(OH)2溶液和2滴酚酞溶液,再一边不断地滴加1 mol·L -1H 2SO 4溶液,并轻轻振荡。
(已知溶液的导电性与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有关) 试完成下列内容: (1)在下列有关粒子之间反应的示意图中,用“О”表示体系中的微粒,并在“О”中写明微粒的化学式(溶剂水分子不需要表示出来)。
H 2SO 4=2H ++SO 42- Ba(OH)2=Ba 2++2OH - 生成白色沉淀BaSO 4和H 2O(2)实验现象及分析:①溶液颜色变化为 ,原因是 。
②灯泡亮度变化为 ,原因是 。
③溶液变浑浊,原因是 。
(3)实验结论:稀H 2SO 4与Ba(OH)2溶液反应的实质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第二节离子反应(第2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2、进一步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学习过程】问题1、下列物质能够导电的有(填写序号);①铝丝②NaCl晶体③NaCl溶液④酒精⑤蔗糖溶液⑥ NaOH溶液⑦稀H2SO4⑧HCl气体⑨熔融的NaCl ⑩石墨⑾CO2●电解质的概念(看教材P30):上述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填写序号)请再列举三种不同类别的电解质问题2、请填表●认识离子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的对应关系:请再写出两个与表中离子方程式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拓展】NaHSO4和NaHCO3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从电离的角度对酸、碱、盐再认识:电离时生成的离子全部是的化合物叫做酸;生成的的化合物叫做碱;生成的化合物叫做盐。
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问题3、请填表问题2和问题3表格中涉及的反应属于何种基本反应类型?●综合问题2和问题3,认识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问题4、请填表问题5.指出下列离子方程式错误的原因。
(1)铁片插入稀硫酸2Fe+6H+===2Fe3++3H2↑;(2)将铜片放入盐酸Cu+2H+===Cu2++H2↑;(3)氢氧化铜溶于稀硫酸:H++OH-===H2O ;(4)氧化铜与盐酸反应:O2-+2H+===H2O ; (5)将铜丝插入硝酸银溶液:Ag++Cu===Cu2++Ag ;(6)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CO32- + H+=CO2↑+H2O(7)Ba2++OH-+H++SO2-4===BaSO4↓+H2O●小结:书写离子方程式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快速判断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正误?第二节离子反应(第2课时)课后练习1、下列物质不属于电解质的是A. H2SO4B. NaOHC. NaClD. 蔗糖E. 乙醇F. CO2G. BaSO42、写出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1)H2SO4(2)Ca(OH)2(3)AlCl3(4)Fe2(SO4)3(5)Na2SO3(6) Ba(OH)2(7)NaHSO4 (8)NaHCO33、写出下列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1)稀H2SO4与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2)蓝色Cu(OH)2固体溶解于稀硫酸;(3)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产生白色沉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盐酸与纯碱反应产生气泡;(5)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取CO2;(6)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镁溶液混合产生白色沉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铁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气泡;(8)铁与CuSO4溶液反应,铁片上附着一层红色固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用稀盐酸清洗铁锈(Fe2O3) ;(10)少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11)向硫酸铁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12)黑色氧化铜溶解于稀硫酸;(13)碳酸氢钠与硫酸氢钠溶液混合产生气泡4、写出与下列离子方程式对应的化学方程式(1(2(3(4(55、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不能用离子方程式Ba2++SO42- =BaSO4↓表示的是:A.Ba(NO3)2+H2SO4 = BaSO4↓+2HNO3 B.BaCl2+Na2SO4=BaSO4↓+2NaClC.BaCO3+H2SO4=BaSO4↓+H2O+CO2↑D.BaCl2+H2SO4=BaSO4↓+2H ClE. Ba(OH)2+H2SO4= BaSO4↓+2H2OF. Ba(NO3)2+K2SO4 = BaSO4↓+2KNO36.含有自由移动Cl -的有( )A .KClO 3溶液B .液态氯化氢C .氯化钾溶液D .固体氯化钠 7.下列状态的物质,既能导电又属于电解质的是( )A .氯化钠固体B .氯化钠溶液C .乙醇(C 2H 5OH )D .熔融氯化钠 8.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在1molBa(OH)2中含有OH -离子数目为2N AB. CO 32-的摩尔质量是60gD. 在标准状况下,0.1mol O 2的体积约为2.24lL D .在100mL2mol/LH 2SO 4溶液中含有0.2molSO 42-离子 9.下列离子反应不能发生的是( )A .NaOH +KCl===NaCl +KOHB .AgNO 3+NaCl===AgCl↓+NaNO 3C .Na 2CO 3+Ca(OH)2===CaCO 3↓+2NaOHD .H 2SO4+Na 2CO 3===Na 2SO 4+CO 2↑+H 2O10.下列各组的两种物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A .氢氧化铜与盐酸、氢氧化铜与硫酸B .氯化钡溶液与硫酸钠溶液、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C .碳酸钠溶液与盐酸、碳酸钙与盐酸D .石灰石与硝酸、石灰石与硫酸(提示:CaSO 4微溶于水) 11.只能表示一个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是( )A .H ++OH -===H 2OB .CO 2-3+2H +===H 2O +CO 2↑ C .Zn(OH)2+2H +===Zn 2++2H 2OD .Cu 2++SO 2-4+Ba 2++2OH -===BaSO 4↓+Cu(OH)2↓ 12. 下列离子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 +2Cu+-OH 2=2)(OH Cu ↓ 3223)(2CO Na OH Cu NaOH CuCO +↓=+B. O H CO H CO 22232+↑=++-O H CO CaCl HCl CaCO 22232+↑+=+C. ↓=+-+3232CaCO CO Ca33323)(NaNO CaCO NaCO NO Ca +↓=+ D. O H OH H 2=+-+O H SO K SO H KOH 2424222+=+13.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A .澄清石灰水与稀盐酸反应 Ca(OH)2+2H +===Ca 2++2H 2O B .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 OH -+H +===H 2O C .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 Cu +Ag +===Cu 2++AgD .氯化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Mg 2++2OH -===Mg(OH)2↓E .往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少量CO 2:Ca 2++2OH -+CO 2===CaCO 3↓+H 2O F .用小苏打(NaHCO 3)治疗胃酸(主要是盐酸)过多:HCO -3+H +===H 2O +CO 2↑ G .碳酸钡中加入稀盐酸: O H CO Ba H BaCO 22232+↑+=+++H .氢氧化钡溶液与稀H 2SO 4反应: Ba 2++SO 2-4+H ++OH -===BaSO 4↓+H 2O第二节离子反应(第3课时)【学习目标】1、进一步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知道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