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汇总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分类1、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如空气、溶液等。
纯净物则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如氧气、水等。
2、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O₂)、铁(Fe)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水(H₂O)、二氧化碳(CO₂)等。
3、酸、碱、盐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如盐酸(HCl)、硫酸(H₂SO₄)等。
碱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OH⁻),如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₂等。
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NaCl)、碳酸钠(Na₂CO₃)等。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分散系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混合物。
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质,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为分散剂。
2、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散系可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溶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 1nm,外观均一、透明、稳定。
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在 1nm 100nm 之间,具有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
浊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 100nm,外观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静置后会分层或沉淀,如泥水。
三、离子反应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酒精、蔗糖等。
2、电离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3、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书写离子方程式时,要遵循“写、拆、删、查”的步骤。
4、离子共存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之间不会发生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共存。
四、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完整版)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必背知识点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清单一、物质的分类1. 元素的存在形式有两种,分别是什么?游离态(单质)、化合态(化合物)2.从熔沸点角度看,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何差别?纯净物有固定的熔沸点,混合物没有3.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吗?不一定;如氧气与臭氧、石墨与金刚石组成的都是混合物4.从与酸或碱反应的情况看,氧化物是如何分类的。
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CO2、SO2、SO3、P2O5)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Na2O、CaO)不成盐氧化物:既不与酸反应,也不与碱反应的氧化物(如CO、NO)5.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吗?不一定,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吗?不一定,如CO、NO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吗?是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吗?不一定,如Al2O3、Mn2O76.酸碱盐是如何定义和再分类的?酸的定义: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都是H+的化合物。
酸可以分为强酸与弱酸;或含氧酸与无氧酸;或一元酸与多元酸;或氧化性酸与非氧化性酸等;碱的定义: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是OH-的化合物。
碱可以分为强碱与弱碱;或一元碱与多元碱等。
盐的定义: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盐可以分为正盐与酸式盐;或可溶性盐与难容性盐等盐的溶解性:钾钠硝铵全都溶,盐酸不溶银亚汞;硫酸难容钡和铅,碳酸只溶钾钠铵;钙银硫酸盐微溶;亚硫酸盐似碳酸。
7. 常见物质俗名和化学式生石灰:CaO 熟石灰:Ca(OH)2 石灰石:CaCO3碱石灰:CaO+NaOH烧碱(苛性钠):NaOH 纯碱(苏打):Na2CO3小苏打:NaHCO38.分散系如何分类的?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类的标准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其中小于1-100nm属于溶液,1-100nm之间的属于胶体,大于100nm的属于浊液。
9.常见的胶体有哪些?云、烟、雾、牛奶、豆浆、河水、血液、有色玻璃等10.胶体有哪些性质?丁达尔效应、聚沉、电泳、渗析使胶体聚沉的方法有哪些?加热、搅拌、加入电解质溶液、加入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化学物质及变化知识点总结

化学物质及变化知识点总结化学物质及变化是化学的基本概念,它涉及了化学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以及化学变化的规律。
以下是化学物质及变化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总结:1. 化学物质的分类化学物质可以根据其组成、性质和结构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 元素:由具有相同原子数目的原子组成,不能被常规化学方法分解为其他物质。
- 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固定的比例组成。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进行分解。
- 混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物质的组合而成,各组分维持各自原有的性质。
2. 物质的性质化学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物理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而不改变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如颜色、硬度、密度等。
- 化学性质:只有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会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燃烧、腐蚀、氧化等。
3. 原子与分子化学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原子和分子。
- 原子:构成化学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分子:由两个或更多原子以共用电子方式结合而成的粒子。
4.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由一系列化学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而成的表格。
它按照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元素构造进行分类,有助于理解元素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5.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化学物质发生转化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原有化学物质被转化为新的化学物质,其特征是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
- 反应物:参与反应的起始物质。
- 生成物:在反应过程中形成的新物质。
-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和符号表示化学反应。
6.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在封闭系统中,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保持稳定的状态。
在化学平衡中,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以相同的速率进行,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可以用化学方程和反应物浓度表示。
7. 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是指反应物转化为产物的速度。
它受到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8.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在中和反应中,酸的质子和碱的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水,并释放出大量的热。
化学物质及变化知识点总结

化学物质及变化知识点总结化学物质及变化知识点总结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学习和工作中的优缺点,让我们抽出时间写写总结吧。
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化学物质及变化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
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化学的学习方法重视基础知识化学的基础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初中化学,很多学生都是刚开始接触的,要把这些化学的基本常识学准了,学精了,才能为以后的化学学习打好基础。
不要觉得基础简单没意思,这是一种错语的认识,简单的基础是以后学习高深的化学的第一步。
重视实验的作用化学是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因此同学们要认真、细致地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认真做好每一次分组实验,对实验所用的仪器、药品、装置以及实验原理、步骤、现象和注意事项,都必须记熟悉,弄清楚。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归纳备用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归纳教学目的:1. 巩固物质的分类际胶体的性质。
2.巩固学习离子反应及离子共存等相关知识。
3. 巩固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
一:物质分类1.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⑴物质分类的方法⑵化学反应分类的方法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反应类型举例表示式化合反应C+O2CO2A+B==AB分解反应CaCO3CaO+CO2↑AB==A+B置换反应C+CuO Cu+CO↑A+BC==AC+B复分解反应AgNO3+NaCl==AgCl↓+NaNO3AB+CD==AD+CB②根据化合价是否变化——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③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与——离子反应和分子反应2. 分散系及其分类⑴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
⑵组成:分散系散质——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分散剂——微粒分散在其中的物质⑶分类:当分散剂是液体或水时,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类:分散系溶液胶体悬(乳)浊液分散系粒子的直径<1nm 1nm~100nm >100nm分散质粒子的组成小分子或离子大分子或分子集合体许多分子的集合体外观均一、透明大多均一、透明不均一、不透明能否透过滤纸能能一般不能能否透过半透膜能不能不能实例食盐水、糖水淀粉胶体、Fe(OH)3胶体泥水⑷胶体①胶体的制备:Fe(OH)3胶体的制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胶体的性质A:丁达尔效应:光束通过胶体,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B:布朗运动:胶体分散质粒子作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的现象C:电泳现象: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微粒在分散剂里做定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电泳。
D:胶体的聚沉:消除胶粒所带电荷,并使其凝集沉降的方法方法1.加电解质溶液(也称盐析):如盐卤点豆腐。
2.加带相反电荷的胶粒;3.加热:如煮鸡蛋。
③胶体介稳定的原因: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所以胶体粒子带电。
同种胶体粒子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另外,胶体粒子在不停的做布朗运动。
高中化学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点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一、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A――→组成⎩⎪⎨⎪⎧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1)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2)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5.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6.同素异形体(1)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 ,如O 2和O 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7.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图二、物质的分类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如图为氧化物的分类)2.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包含关系。
考点2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一、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二、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转化关系1.理解物质转化关系图2.形成转化关系一条线:(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
三、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学反应⎩⎪⎪⎪⎨⎪⎪⎪⎧按反应物、生成物种类及数目多少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离子参与分为⎩⎪⎨⎪⎧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向分为⎩⎪⎨⎪⎧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按反应的能量变化分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四、物质变化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八化”归类考点3分散系与胶体一、分散系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剂)中所得到的体系。
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百度文库

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百度文库第1节物质的分类1、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前者称为分散质,后者称为分散剂。
9种分散系335、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孔隙,而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6、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现象。
放电影时、光线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入密林时都可以观察到丁达尔效应。
7、溶液也可以发生丁达尔效应,但是极其微弱,无法观察到。
8、胶体粒子带电:(1)电泳: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Fe(OH)3胶体的电泳:在电极两端加上直流电压后,带有正电荷的Fe(OH)3胶体粒子向阴极移动,阴极附近颜色逐渐加深,阳极附近颜色逐渐变浅。
(2)聚沉:向胶体中加入少量电解质溶液后,加入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中和了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使胶体粒子聚集成为较大的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这个过程叫做聚沉。
带有相反电荷的胶体粒子相混合时,也会发生聚沉。
★聚沉后的胶体若仍包含着大量分散剂,就成为半固态的凝胶态,如豆腐、肉冻、果冻。
(3)应用:★利用胶体粒子带电的性质,除去胶体体系中的有害物质,如工厂中的静电除尘装置。
★存在于污水中的胶体物质,常用投加明矾、硫酸铁等电解质的方法进行处理。
(十二水合硫酸铝钾,又称白矾,KAl(SO4)2·12H2O,明矾溶于水后电离产生了Al3+,Al3+与水电离产生的OHˉ结合生成了氢氧化铝,氢氧化铝胶体粒子带有正电荷,与带负电的泥沙胶粒相遇,彼此电荷被中和。
失去了电荷的胶粒,很快就会聚结在一起,粒子越结越大,终于沉入水底。
这样,水就变得清澈干净了。
)★胶体化学应用于制备纳米材料。
第2节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2、电离: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是因为它们在溶液里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一、第二章知识结构梳理1、物质的分类(1) 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2) 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2、物质的化学变化二、本章重难点概括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1)电解质应该是化合物;(2)电解质的导电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不是发生化学反应的生成物(如CO2、SO2、SO3、NH3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但是本身为非电解质)。
【注意】(1)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2)(纯净的)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电解质包括:酸碱盐、大多金属氧化物、水;非电解质包括:大多数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氨。
(3)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NaCl晶体},能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石墨、金属单质、混合物}。
(4)熔融状态下,一般的盐和强碱能导电,酸不能导电{分子构成}。
(5)液氨、液态HCl、HCl、酒精是纯净物,氨水、盐酸是混合物。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可拆:强酸、强碱、可溶盐;不可拆:弱酸、弱碱、不溶盐、单质、气体、氧化物。
(2)HCO 3-不可拆、HSO 4-要拆开。
3、H + + OH -= H 2O 虽然能表明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但只能表示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盐的酸碱中和反应。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1)得失电子不守恒、电荷不守恒、原子个数不守恒。
(2)弱酸、弱碱、难溶盐、气体、氧化物没写成化学式。
(3)反应不符合客观事实。
5、离子共存(1)无色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有颜色离子:Cu 2+(蓝色)、Fe 3+(棕黄色)、Fe 2+(浅绿色)、MnO 4-(紫色),但有颜色离子可大量存在于澄清透明溶液中。
(2)强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以下离子:OH -、CO 32-、HCO 3-。
(3)强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以下离子:H +、NH 4+、Al 3+、Fe 3+、Mg 2+。
(4)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标要求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3.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5.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的意义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6.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7.了解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常见变化的分类方法。
9.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10. 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1.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12.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要点精讲
一、物质的分类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胶体胶粒是由许多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溶胶、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
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3、胶体的制备
A.物理方法
①机械法:利用机械磨碎法将固体颗粒直接磨成胶粒的大小
②溶解法:利用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淀粉溶于水、聚乙烯熔于某有机溶剂等。
B.化学方法
①水解促进法:FeCl3+3H2O(沸)=(胶体)+3HCl
②复分解反应法:KI+AgNO3=AgI(胶体)+KNO3,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
思考:若上述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应方程式?
提示:KI+AgNO3=AgI↓+KNO3(黄色↓),Na2SiO3+2HCl=H2SiO3↓+2NaCl(白色↓)
4、胶体的性质:
①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物理现象。
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这一现象叫光的散射),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
当光照在比较大或小的颗粒或微粒上则无此现象,只发生反射或将光全部吸收的现象,而以溶液和浊液无丁达尔现象,所以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②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胶粒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运动,称为布朗运动。
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③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胶体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是同一种胶粒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另外,胶粒
在分散力作用下作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使其受重力的影响有较大减弱,两者都使其不易聚集,从而使胶体较稳定。
说明:A、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荷,但胶体都是电中性的。
胶粒带电的原因:胶体中单个胶粒的体积小,因而胶体中胶粒的表面积大,因而具备吸附能力。
有的胶体中的胶粒吸附溶液中的阳离子而带正电;有的则吸附阴离子而带负电胶体的提纯,可采用渗析法来提纯胶体。
使分子或离子通过半透膜从胶体里分离出去的操作方法叫渗析法。
其原理是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和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
但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故不能用滤纸提纯胶体。
B、在此要熟悉常见胶体的胶粒所带电性,便于判断和分析一些实际问题。
带正电的胶粒胶体:金属氢氧化物如、胶体、金属氧化物。
带负电的胶粒胶体: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As2S3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特殊:AgI胶粒随着AgNO3和KI相对量不同,而可带正电或负电。
若KI过量,则AgI 胶粒吸附较多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而带正电。
当然,胶体中胶粒带电的电荷种类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
C、同种胶体的胶粒带相同的电荷。
D、固溶胶不发生电泳现象。
凡是胶粒带电荷的液溶胶,通常都可发生电泳现象。
气溶胶在高压电的条件也能发生电泳现象。
胶体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可分为粒子胶体(如胶体,AgI胶体等)和分子胶体,蛋白质溶液(习惯仍称其溶液,其实分散质微粒直径已达胶体范围),只有粒子胶体的胶粒带电荷,故可产生电泳现象。
整个胶体仍呈电中性,所以在外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的是胶粒而非胶体。
④聚沉――胶体分散系中,分散系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
能促使溶胶聚沉的外因有加电解质(酸、碱及盐)、加热、溶胶浓度增大、加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等。
有时胶体在凝聚时,会连同分散剂一道凝结成冻状物质,这种冻状物质叫凝胶。
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1)胶粒小,可被溶剂分子冲击不停地运动,不易下沉或上浮(2)胶粒带同性电荷,同性排斥,不易聚大,因而不下沉或上浮
胶体凝聚的方法:
(1)加入电解质:电解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胶粒所带的电荷发生电性中和,使胶粒间的排斥力下降,胶粒相互结合,导致颗粒直径>10-7m,从而沉降。
能力:离子电荷数,离子半径
阳离子使带负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Al3+>Fe3+>H+>Mg2+>Na+
阴离子使带正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SO42->NO3->Cl-
(2)加入带异性电荷胶粒的胶体
(3)加热、光照或射线等:加热可加快胶粒运动速率,增大胶粒之间的碰撞机会。
如蛋白质溶液加热,较长时间光照都可使其凝聚甚至变性。
5、胶体的应用
胶体的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如常见的有:
①盐卤点豆腐:将盐卤()或石膏()溶液加入豆浆中,使豆腐中的蛋白质和水等物质一起凝聚形成凝胶。
②肥皂的制取分离
③明矾溶液净水
④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⑤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
⑥水泥硬化
⑦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
⑧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⑨硅胶的制备:
⑩用同一钢笔灌不同牌号墨水易发生堵塞
6、胶体的提纯净化
利用渗析的方法,将胶体中的杂质离子或小分子除去。
①实验步骤
(1)把10mL淀粉胶体和5mLNaCl溶液的混合液体,加入用半透膜制成的袋内,将此袋浸入蒸馏水中(如图)(半透膜可用鸡蛋壳膜、牛皮纸、胶棉薄膜、玻璃纸等制成,它有非常细小的孔,只能允许较小的离子、分子透过)。
(2)2min后,用两支试管各取烧杯中的液体5mL,向其中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AgNO3溶液,向另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碘水,观察现象。
②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在加入AgNO3溶液的试管里出现了白色沉淀;在加入碘水的试管里并没有发生变化。
③实验结论:Cl-能透过半透膜,从半透膜袋中扩散到了蒸馏水中,淀粉不能透过半透膜,没有扩散到蒸馏水中。
胶体分散质的粒子比溶液分散质的粒子大。
④注意事项:半透膜袋要经检验未破损,否则,淀粉粒子也会进入蒸馏水。
不能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否则,实验结论不可靠。
一般要在2min以后再作Cl-的检验,否则,Cl -出来的太少,现象不明显。
四、离子反应
1、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他们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不仅如此,酸、碱、盐等在熔融状态下也能电离而导电,于是我们依据这个性质把能够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统称为电解质。
2、电离方程式
硫酸在水中电离生成了两个氢离子和一个硫酸根离子。
盐酸,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氯离子。
硝酸则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硝酸根离子。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酸。
从电离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酸的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
那碱还有盐又应怎么来定义呢?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