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过秦论》文言文知识点

《过秦论》文言文知识点

《过秦论》文言文知识点《过秦论》文言文知识点在平日的学习中,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

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过秦论》文言文知识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过秦论》文言文知识点11.固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③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2.因①因遗策(沿袭,动词)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3.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4.制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5.兵①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兵器,名词)6.策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7.致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8.之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9.及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10.北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11.度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12.遗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13.爱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跑的军队)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使…灭亡)14.区区①然秦以区区之地(小小的.)②何乃太区区(见识浅薄)③感君区区怀(诚恳)指出句式特征(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

(完整版)《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通“横”2、孝公既没/始皇既没通“殁”,死亡3、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通“纵”4、威振四海通“震”,震动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6、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7、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8、百有余年矣通“又”二、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从散约败古,在这种情况下;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以致天下之士古,来招致;今,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情况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事情。

3、宽厚而爱人古,爱护人民;今,丈夫或妻子。

4、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古,在这时;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5、秦人开关延敌古,打开函谷关;今,可以使电路开路、使电流中断或使其流到其他电路的电子元件。

6、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古,划分;今,整体的事物分开。

7、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古,这样以后;今,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发生另一件事。

8、才能不及中人古,平常的人;今,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9、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山东省。

三、重点实词:1、蒙:继承。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2、相与:一道,共同。

相与为一3、延:迎接,引进。

秦人开关延敌4、橹:盾牌。

流血漂橹5、奋:振作。

余烈:遗留下来的功业。

奋六世之余烈6、隳:毁坏。

隳名城,杀豪杰7、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地方。

余威震于殊俗8、蹑足:插足,参加,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

蹑足行伍之间9、揭:举。

揭竿为旗10、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抗:匹敌,相当。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11、度、絜:用尺量,衡量。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12、万乘:兵车万辆。

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致万乘之势13、作难:起事,首事。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14、固据崤函之固/崤函之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坚固,特指险要的地势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形容词,牢固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防御15、举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动词,并吞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动词,攻取16、度内立法度名词,制度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动词,用尺量17、因因遗策动词,沿袭因利乘便介词,趁着因河为池介词,凭借,依据18、遗因遗策动词,遗留下来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遗失,丢失19、策蒙故业,因遗策名词,策略、计策振长策而御宇内名词,马鞭子20、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动词,吝惜宽厚而爱人动词,爱护,尊重21、致以致天下之士动词,招纳,招致致万乘之势动词,达到、获得22、制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动词,统率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控制,制服履至尊而制六合动词,控制,统治23、兵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名词,军队收天下之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名词,兵器24、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丢失,损失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亡的军队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灭亡25、北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溃败的军队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词作状语,在北方26、及及至始皇介词,等到……时候才能不及中人/非及向时之士动词,比得上四、重点虚词1、而外连衡而斗诸侯/会盟而谋弱秦/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表目的,来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赢粮而景从/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表修饰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序八州而朝同列表并列叩关而攻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表承接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表转折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表因果2、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以致天下之士/以愚黔首/以弱天下之民连词,表目的,来尝以十倍之地介词,用然秦以区区之地介词,凭借以为桂林、象郡/铸以为金人十二/临不测之渊,以为固以之为,把……当作自以为关中之固动词,认为然后以六合为家把……当作3、之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并吞八荒之心/修守战之具/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兼韩、魏……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九国之师/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奋六世之余烈/百越之君/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收天下之兵/据亿仗之城,临不测之渊/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始皇之心/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雍州之地,崤函之固/陈涉之位,……之君也/谪戍之众,……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试使山东之国/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助词,的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指示代词,这自以为关中之固指示代词,这样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代词,他们商君佐之代词,代秦孝公聚之咸阳代词,代天下之兵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席子一样;像布包一样;像口袋一样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在国内,对内;对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向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向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2、名词作动词过秦论指摘过失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鞭,用鞭子抽;笞,用竹杖打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序八州而朝同列排列座次3、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4、形容词作名词据崤函之固/崤函之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险要的地势/坚固的防御尊贤而重士贤者,贤能的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贤能;财富5、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逃跑的军队;溃败的军队6、使动用法外连衡而斗诸侯使……争斗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使……弱,削弱约从离衡使……离散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击退以愚黔首使……愚昧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7、为动用法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为……做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被动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意念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3、省略句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铸(之)以(之)为金人十二/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聚之(于)咸阳/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身死(于)人手4、宾语前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崤函之固,自若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5、定语后置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城千里6、状语后置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政治观点1.王道政治:荀子主张以王道来治理国家,认为君主应当保持智慧、明理、审慎和德行,奉行仁义之政,以对国家进行正确的管理和统治。

2.法治政治:荀子认为君主应实施严厉的法律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对于犯罪分子要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以达到激励良善和制止邪恶的目的。

二、伦理观点1.人性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和适当的社会约束,才能使人具备道德品质。

他主张人们应当追求道德美德,注重修身养性,使自己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2.心性论:荀子提出了心性平等论,认为人们的心性本质相同,都有追求利益和避免危险的本能。

他认为人们作为社会成员应该以利益和责任感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和谐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3.小人与君子:荀子区分了小人和君子,他认为小人追求个人私利,缺乏高尚的道德品质;而君子则追求公义、仁爱和道德的完善,以支撑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

三、教育观点1.教育的作用:荀子认为个人的行为和品质是通过教育来塑造的,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智慧能力,并通过教育来塑造个人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2.教育的方法:荀子主张以规范和纪律来管理学生,通过刻苦钻研来培养学生的智慧能力,以及通过道德榜样和儒家经典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3.教育的目的:荀子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仁义之德,使人们能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以实现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

四、文化观点1.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荀子强调传统文化对于社会的重要性,认为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历史和道德的价值,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保证。

2.文化的养成:荀子主张通过学习和研究古代经典,以及模仿先贤的行为和品德,来培养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

3.文化的传承:荀子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持续的努力,需要通过教育和学习来培养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使其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作用。

总的来说,《过秦论》主要涉及政治、伦理、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对于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过秦论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一路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⑥倔起阡陌当中〔倔,通"崛",崛起〕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二、古今异义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1.固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巩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巩固,形容词用作名词〕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结实,顽强,形容词〕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意外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2.因①因遗策〔沿袭,动词〕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3.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丧失,损失,动词〕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③吞二周而亡诸侯〔衰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衰亡〕4.制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5.兵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②收天下之兵/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斩木为兵〔兵器,名词〕6.策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谋,名词〕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7.致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②致万乘之势〔抵达、取得,动词〕8.之①不爱保重视宝肥沃之地〔的,构造助词〕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9.及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10.北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②追亡逐北〔失利的军队,动词作名词〕11.度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12.遗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丧失,动词〕13.爱①不爱保重视宝肥沃之地〔吝惜,动词〕②宽厚而爱人〔保护,尊重,动词。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一、人性观点1.人性本恶: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们的天性多是贪婪和自私的。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治理才能改变人们的行为。

2.人性可塑:荀子认为,尽管人性本恶,但人们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改变自己。

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德性。

二、政治伦理观点1.君主权威:荀子主张君主集权,认为君主是国家的核心和灵魂,应该具有绝对的权力。

他提出君主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

2.君主将德:荀子认为君主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和智慧,以治理国家。

他主张君主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使臣民服从。

3.民众安居乐业:荀子认为,君主的最终目标是让百姓安居乐业,享受安定和繁荣的生活。

他提出君主应该关注经济发展,推行农耕,实施减税政策。

三、社会道德观点1.礼义道德:荀子强调了礼义道德的重要性,认为它们是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基础。

他主张君主应该制定并实施相关法律和制度,以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行。

2.社会等级:荀子认为,社会应该按照人才和功绩来划分等级,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效率。

他主张君主应该依据人们的才能和贡献来任用和提拔人才。

四、军事策略观点1.“兵贵神速”:荀子认为,战争中时间的重要性,主张充分利用时间和战机,实施神速的军事行动,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2.军队统一指挥:荀子主张军队应该由一个统一的指挥者领导和指挥,以确保作战的效果。

3.兵力集中:荀子主张兵力要集中,以增强军队的实力,同时减少内外操练和演习,以提高军队的战斗能力。

总结:《过秦论》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以对秦国政治和军事策略的分析为基础,探讨了人性、政治伦理、社会道德等问题。

其中,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却也强调人性可塑;主张君主集权,但也要求君主具备高尚的道德和智慧;强调礼义道德的重要性,同时主张军事策略中的“兵贵神速”,以及军队统一指挥和兵力集中等方面。

《过秦论》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世的政治学和伦理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过秦论》文言知识整理

《过秦论》文言知识整理

《过秦论》文言知识总汇一、重点字词1.务.耕织(致力于)2.蒙.故业,因.遗策(蒙:继承。

因:沿袭。

)3.西举.巴蜀(攻取)4.东割膏腴..之地(肥沃)5.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6.以致.天下之士(招纳)7.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控制。

弊:弱点。

)8.奋六世之余烈.(功业)9.焚百家之言.(著作)10.以愚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11.隳.名城(毁坏)12.销锋镝.(箭头)1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窗户)14.氓隶..之人(下层人民)15.才能不及中人..(平常人)16.非銛.于钩戟长铩也(锋利)17.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衡量)18.然秦以区区..之地(形容词,少、小)19.一夫作难.(起事、首事)二、通假字1.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

)2.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4.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5.百有余年(“有”通“又”。

)三、古今异义而迁徙之徒也(古义:征发。

今义:迁移,搬家。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义:山东省。

)三、词类活用A.名词作状语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用席子那样;包:像用包布那样;囊:像用口袋那样)2.内立法度(内:对内。

)3.外连衡而斗诸侯(外:对外。

)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5.争割地而赂秦(争:争着。

)6.南取百越之地(南:向南。

)7.北筑长城(北:向北。

)8.南下而牧马(南:向南。

)9.天下云集响应(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

)10.赢粮而景从(景:像影子一样。

)B.名词作动词1.过秦论(过:指出……的过失。

)2.瓮牖绳枢(瓮:用破瓮作;绳:用草绳系。

)3.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鞭笞:用鞭子打,用竹杖打。

)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5.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完整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完整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完整一、秦朝的兴起1. 秦朝的建立: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由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而成。

2. 秦朝的领袖:秦始皇为秦朝的创始人和领袖,他在位期间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1. 中央集权制度:秦开始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取消封建诸侯,直接管理地方政权。

2. 郡县制度:秦朝实行郡县制度,将国家划分为郡县,地方政权实行一元化管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3. 队伍制度:秦朝实行队伍制度,将百姓抽调到各地来劳役,用以工程建设和军事防御,加强国家的力量和国土的防卫。

三、秦朝的军事制度1. 废除诸侯国:秦始皇通过统一战争废除诸侯国,将中国领土统一纳入秦朝版图。

2. 军阀统一:秦始皇统一了诸侯国军队,将所有诸侯国的军队整合到一起,形成了大一统的军队。

3. 兵制改革:秦朝进行了兵制改革,采取了兵役制度、徭役制度和兵士制度等措施,提高了国家的军事实力和防卫水平。

四、秦王朝的社会生活1. 社会地位的变化:秦王朝废除诸侯国,取消了封建诸侯等级的存在,实行一元化的社会等级制度,社会地位和财产都和崇尚的礼教等级有关。

2. 人民生活改善:秦朝实行共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军事实践,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兴替带来的景象是积极的。

3. 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秦王朝推行农园制、兴办水利工程,多方面实施了一些农业和手工业技术改革,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五、秦王朝的文化特色1. 统一文字:秦朝统一文字,规范了古代汉字的使用和标准,为后来的文字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统一法律:秦朝实行统一的法律制度,建立秦律法统一标准,对后世的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礼乐之争:秦朝统一了礼乐等文化制度,推行了法家思想,将以往的儒家文化取而代之,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风貌。

六、秦始皇的治国方针1. 统一思想:秦始皇提出“遍访天下并求天之格”、“一统五帝、而非诸侯”、“儒、道、阴、阳、兵、黄纵而害民,故并灭之”等统一思想,并通过法律制度等手段推行这些思想,并进行思想上有关网络人民的群众教育工作措施。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1.秦始皇的政治手段:《过秦论》认为秦始皇通过强行统一六国,推行统一的秩序以及推行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措施来保持自己的统治。

这些手段包括制定统一的法律制度、削弱地方豪强势力、修筑长城以保卫国家安全等。

2.法家思想与秦始皇的统治:《过秦论》强调了法家思想在秦始皇统治中的重要性。

法家主张统治者应该采取残酷的手段来压制不服从的势力,并通过制定严苛的法律来监控民众。

秦始皇的政治手段和统治思想都受到了法家思想的影响。

3.中央集权的害处:《过秦论》指出,虽然中央集权的政府可以确保统一和秩序,但也带来很多问题。

中央集权导致地方豪强势力被削弱,而中央政权的强大可能导致君主集权和个人专制,在政治上缺乏制衡。

另外,中央集权还造成了官僚主义、腐败和不公正等问题。

4.统一的利与弊:《过秦论》认为,秦始皇的统一通过铸币、标准度量衡、修高速公路等一系列措施,带来了统一的利益,如便利了贸易和交流,提高了生产效率。

然而,统一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大规模的强制劳役、文化的同化和统一思维的压制等等。

5.文化上的一元化:《过秦论》指出,秦朝统一后,中央政权致力于将文化统一为一种标准,通过焚书坑儒等手段来规范思想和文化。

这种一元化的文化统一导致了思想的贫乏和人民个性的受压制。

6.霸权外交的危机:《过秦论》警告了秦朝霸权外交的危险性。

秦朝通过武力强加于他国,将他国变为属国,但这种霸权外交付出了巨大代价,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引发了民族矛盾和地域矛盾,最终导致秦朝灭亡。

7.历史观的思考:《过秦论》对历史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影响。

书中以秦朝为例来分析政权的兴衰和社会问题。

通过这种思考,谢林岳认为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统一的帝国从开始就包含着它自身的衰亡的种子。

8.政治权力的作用:《过秦论》探讨了政治权力的本质与作用。

书中认为政治权力是一种表达人类欲望和力量的工具,但如果权力滥用或者过度中央集权,就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人民的不满和政权的灭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通假字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突然兴起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通“亢”:强
孝公既没./始皇既没.通“殁”:死
合从.缔交通“纵”:纵向联盟赢粮而景.从通“影”:影子
百有.余年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盘问
约从离衡.通“横”:横向联盟
三.古今异义
国家古:国:诸侯国今: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
爱人古: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铸以为金.人十二古:把……作为今:认为
山东古:崤山以东的地区今:指山东省
西河.之外古:黄河今:一般河流
流血漂橹.古:盾牌今:使船前行的工具
因河.为池古:护城河今:池塘
赢.粮而景从古:担负今:获胜、胜利
以致
..天下之士古:用来招纳今:连词
铸以为金.人十二古:铜人今:黄金
三.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席卷
..、包举
..、囊括
..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向南、向西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东、向北
南.取百越之地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向北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
(2)名词作动词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作窗户、做门轴
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
外连衡
..而斗诸侯采取连横的策略
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将.数百之众率领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按次序排列
会盟.而谋弱秦结盟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逃走的军队(2)动词使动
外连横而斗.诸侯使……相斗流血漂.橹使……漂浮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约从离.衡使……离散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险要的地势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有利的形势(2)形容词动用
且夫天下非小弱
..也变小,变弱
(3)形容词使动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弱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愚蠢
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使……弯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余威震于殊俗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2)宾语前置句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陈利兵而谁何。

(3)被动句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4)省略句
商君佐之,(秦孝公)内立法度
以(之)为桂林象君
聚之(于)咸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