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现象学》读后感_《精神现象学》读书心得五篇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精神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杰作,是他哲学体系中的关键部分。
这部作品不仅揭示了人类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而且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历史与人类精神交互作用的重要视角。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以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详细描述了意识从“意识”到“绝对知识”的各个阶段。
这一过程不仅是意识自身的发展,也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反映。
他强调了“绝对精神”作为哲学最基本的概念,将逻辑与历史统一于其中。
这一观点不仅为我们理解人类意识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也为我们理解历史与人类精神的交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感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深邃与博大。
他不仅关注个体的意识发展,更将这一发展置于人类历史与文化的大背景中。
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意识到,个体的意识与行为不仅受到自身经验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同时,《精神现象学》也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黑格尔不仅揭示了事物内部的矛盾与冲突,也强调了这些矛盾与冲突在历史与人类精神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世界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然而,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其难度与复杂性。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深邃且博大,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阅读与思考。
尤其是在阅读一些较为晦涩的部分时,我更是需要反复推敲与琢磨。
尽管如此,我仍然深感这部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总的来说,《精神现象学》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哲学著作。
它不仅为我们揭示了人类意识与历史、文化的交互作用,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世界的新视角与新思路。
虽然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可能会有些艰难,但只要我们耐心细致地阅读与思考,就一定能够收获满满的知识与启示。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精神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杰作,首次出版于1807年。
这部作品不仅在哲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我们理解人类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黑格尔以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详尽地描述了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各个发展阶段。
这些阶段包括“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伦理精神”、“宗教”和“绝对知识”。
这些阶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映射的。
黑格尔认为,这些阶段是人类意识在历史中所经历的发展阶段的缩影。
这一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理解人类意识的演进和发展。
其次,《精神现象学》充满了辩证法的思想。
黑格尔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例如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人类意识的发展与历史进程的相互影响等。
然而,尽管这些见解有着极高的价值,但黑格尔始终将“绝对精神”作为自己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
这使得辩证法和历史在某种程度上统一于“绝对精神”。
这一观点虽然有其局限性,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和人类意识的发展。
此外,《精神现象学》初步建立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轮廓和基本概念。
它总结了黑格尔以前的哲学家们的哲学研究成果,并宣告了未来哲学的大纲。
这部作品对于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它不仅奠定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础,而且对于后续的哲学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精神现象学》的出版标志着黑格尔和F·W·J·谢林在哲学上的彻底决裂。
这一决裂进一步凸显了《精神现象学》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它不仅仅是一部阐述黑格尔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纲领性巨著,更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对于后来的哲学家,尤其是海德格尔来说,《精神现象学》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德格尔与黑格尔在某些哲学观点上有着相似之处,尤其是在对待绝对知识与经验的关系、认识如何起始等方面。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一座丰碑,它宛如一幅展现人类精神发展历程的宏伟画卷,带领我们穿越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宗教直至绝对知识的不同阶段,领略人类思维从低级向高级的演进。
从内容上看,黑格尔从最基本的感性确定性开始分析意识。
在感性确定性阶段,意识以为自己能直接把握对象的真实,但黑格尔指出这种确定性是最抽象、最贫乏的,因为它所知道的仅仅是“这一个”,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述。
随着意识的发展,进入到知觉阶段,意识开始认识到对象具有多种属性,并且意识到自身与对象的区别。
这一过程体现了意识从对事物的简单直观到对其属性和关系的理解。
在自我意识阶段,黑格尔重点探讨了主奴辩证法。
他认为自我意识是通过与另一个自我意识的对立和斗争而发展的。
在主奴关系中,主人通过奴隶的承认获得自我意识,但主人依赖于奴隶的劳动,而奴隶在劳动中克服了对自然的恐惧,通过对对象的改造获得了自我意识。
这一辩证法深刻地揭示了自我意识的形成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复杂联系。
从思想价值而言,《精神现象学》是一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哲学著作。
它为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奠定了基础,是理解其绝对精神概念的关键。
这部作品打破了传统哲学对静态知识的研究模式,将目光投向了人类精神的动态发展过程。
它促使后来的哲学家们关注精神发展的历史性和逻辑性,对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和实践的理论有着重要的启发。
在思想内涵上,这部作品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它让我们认识到人类精神的发展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充满了矛盾和斗争。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停留在对事物的表面认识,而要不断深入思考,通过否定之否定来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
同时,主奴辩证法提醒我们在社会关系中,压迫与被压迫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被压迫者在特定的实践中可以获得成长和解放。
这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公平、人权等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引导我们去反思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中的不平等现象。
大学生《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大学生《精神现象学》读后感下面是XXXX为大家整理的,更多请关注XX。
【一】【二】【五】哲学意味着“爱智慧”,爱智慧并不仅仅意味着追寻智慧,更意味着最根本的惊奇:万物如何聚集为一个整体的世界,存在是如何和谐的。
在这一意义上;现象学引导我们“回到哲学本身”:因为现象学不再贸然去问世界是什么,而是去问世界“如何是”,现象学所指向的不是哲学研究对象之实事性的“什么”,而是哲学研究的“如何”。
另外,哲学首先是一种“思”的活动,但人们却更多地把眼光停留在了这种活动的产物上。
现象学以一种激进的“做”哲学的方式试图恢复哲学的原貌,它“是一种的‘做’哲学的方式,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套体系”。
哲学之思始于惊奇,现象学的悬置使我们永远处于惊奇之中。
悬置是“回到实事本身”的基本前提和道路,是现象学之“思”的态度的基本表现。
现象学的自身反省意识所追求的,正是一种“自觉地思”的状态。
作为哲学本身的现象学的教育学意蕴非常丰富,可通过以下所列几项窥一斑而知全豹。
知识是教育系统的基本交往媒介,但知识不是教育的旨趣,知识所承载的个体价值是智慧的养成。
把知识传承当做教育的终极目标,无异于把手段当做目的。
“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
”以智慧养成为目的的会思、会想的人才可能是有智慧的人。
因此,教育中重要的不是作为确切答案的知识,教育过程追求真正的有知识: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把知识多次地反复地思考过,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
这一过程就是一个引导学生由学习“如何思”并走向“自觉地思”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把学生带入到思的状态中去的过程。
思,才是教育中的“渔”。
如果教育不能使受教育者成为“思”者,那只是造就了一些有学识的无知者。
对于教育者来说,对所教内容的理解越深刻,就越容易把学生引入到思的状态,也能把学生往思的道路上引得越远。
教育理论一般被视为实践性理论:“一种有关阐述和论证一系列实践活动的行动准则的理论,与解释性理论所关注理性的认识不同,实践性理论关注理性的行动。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精神现象学》读后感1《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一部奠基之作,它宛如一幅描绘人类精神发展历程的宏伟画卷,带领我们穿越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宗教直至绝对知识的各个阶段,展现了精神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为我们理解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的演变提供了深刻的视角。
黑格尔从意识阶段开始阐述,这个阶段包括感性确定性、知觉和知性。
感性确定性是最直接的意识形式,它试图把握纯粹的“这一个”,但黑格尔指出这种确定性是虚幻的,因为当我们试图言说“这一个”时,它已经消失在语言和普遍性之中。
例如,当我们说“这朵花”时,“这朵花”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概念,而不再是我们当下所感受到的那个独特个体。
知觉则是对事物属性的综合把握,而知性则进一步深入到事物的内在规律。
这一过程让我们看到意识从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认知逐渐向更深入、更具普遍性的理解过渡。
自我意识阶段是精神发展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是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来确立自身的。
主人与奴隶的辩证法是这一阶段的核心内容。
主人通过奴隶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但同时,主人在对奴隶的依赖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而奴隶在劳动中却逐渐获得了自我意识。
这种辩证关系深刻地揭示了自我意识的形成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社会关系和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类似的现象,比如在工作场所中,员工通过工作实践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而雇主与员工之间的权力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
理性阶段标志着精神开始以更加自觉的方式认识世界。
理性试图在世界中发现自身,它经历了观察的理性、实践的理性和自在自为地实在的个体性等环节。
观察的理性对自然和人类现象进行科学观察,但黑格尔指出这种观察往往是片面的,因为它没有认识到观察对象与自身的内在联系。
实践的理性则强调行动和实践的重要性,它通过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这一阶段让我们意识到理性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精心整理《精神现象学》读后感《精神现象学》读后感(一)哲学的起点与终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既不是今天意义上的现象学,也不是哲学立场的类型学,也不是一个哲学导言。
它是由欧洲哲学的引导问题和基本问题所推动的、由德国唯心主义即海德格尔一书的书名、副标题和曾作为“体系第一部分”的理解,讲解了现象学与逻辑的关系。
他认为1807年时黑格尔的体系分为两部分:现象学体系与百科全书体系,后者相当于传统的形而上学,包括了逻辑和实在逻辑。
这其实是继承了康德哲学的体系,即一般形而上学——本体论,特殊形而上学——心理学、宇宙论、神学,只不过黑格尔将心理学改变为精神哲学,宇宙论变为自然哲学,把神学合并到逻辑中,逻辑成为关于本体论与神学的理论。
但是黑格尔后来改变了自己曾策划的现象学体系的地位。
为什么发生这种改变,海德格尔认为这与黑格尔的追求有关,他在早期即追求“全部的哲学”,即哲学作为“体系”(System),所以当“哲学”被设想为一个绝对知识的体系时,他就必须以一个绝对的东西为起点,而只有逻辑符合这一要求。
所以他最后放弃了曾经策划过的现象学体系,现象学必须为逻辑学让路。
我们认为,这里体现了海德格尔的解读与一般黑格尔研究的不同。
现代黑格尔研究强调早期黑论,础,或“科学的基础”,只具有“从属性”的意义。
对存在的提问才是真正内在的哲学问题海德格尔在讲课中重复了他的一个基本观点,由巴门尼德到黑格尔哲学的最内在和真正的哲学问题就是对存在的提问。
但是这一提问在自古希腊以来的传统中一直是从“在者”的立场出发的,而且一直在与逻辑、思想、理性的关联中加以回答,黑格尔使其达到最完备的形态,“在者作为在其真正和完全的现实性中的现实东西,就是理念、概念。
但是概念是时间的力量,也就是说,纯粹概念消除了时间。
换句话说,只有当时间被消失了,存在问题才到来,才在它真正的理解中”。
所以不是存在的方式,而是存在的真正内容,才是哲学应该关注的东西,在者()与逻辑(λóγos)的关系,即存在论的问题,应该被重新提出。
读《精神现象学》有感: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

读《精神现象学》有感: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
《精神现象学》是一本探讨心理与社会问题的引人入胜的著作。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是心理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而它正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指的是一种超越生命限制的精神状态,它使我们能够以更高的平台来思考、感受和行动,带来更高的境界。
这种自我实现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是一种能力,它使人们能够超越现实,拥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力,进而创造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第二,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是一种态度,它涉及到如何去看待我们自身,包括如何去看待他人、人际关系甚至是对社会的看法等等;第三,它也是一种信念,即每个人都拥有潜能,只要我们有勇气利用其中的潜能去发掘我们的才华,就可以实现自我的超越。
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也有助于我们自身的发展,从而改变我们的前景甚至整个社会的运作。
因此,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努力加强自身的意志力,积极去主动参与,努力使自己拥有更多的自我实现能力,从而达到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
把自己当作是一个有能力做好自己事情的人,不断保持自我努力拼搏的信念,把握自己的人生,把握自己的未来,努力实现自我实现的梦想,让我们的未来充满希望。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精神现象学》是密涅瓦尔的重要著作,阐述了他对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的哲学思考和观点。
在阅读该书后,我对自己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认识有了一些新的启发和思考。
首先,密涅瓦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提出了“观照”(Epoché)的概念,即暂时性地悬置我们的偏见和先入之见,以便更客观地去观察和理解世界。
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我们常常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所困扰,很难看到事物本身的真实性。
通过“观照”,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事物。
其次,我对于意识的本质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密涅瓦尔认为,意识是一种主动的和无限的活动,是我们对世界的直接体验和感知。
通过意识,我们能够认识和理解世界,探索事物的本质和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意识不仅仅是 passively receive information,而是 actively construct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这个观点让我对意识的功能和作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最后,我对于心灵和身体的关系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密涅瓦尔认为,心灵和身体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作用并构成了我们的精神活动。
由此,我开始思考心灵和身体之间的关系:到底是心灵决定身体的反应,还是身体的反应影响我们的心灵活动?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这些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它们引发了我对于人类本质和存在的思考。
综上所述,《精神现象学》给我带来了丰富的哲学思考和启发。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自我、世界和意识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思考。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哲学著作,更是一本引导我深入思考人类存在和精神活动的重要指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_《精神现象学》读书心得五篇精神现象学就是关于精神实象的科学,是由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 G.W.F.黑格尔提出。
精神现象学把生活和历史的全部多样性都归结为"意识"对"对象"的关系,并把这种关系头足倒置起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在迄今为止的中文海德格尔研究中,他关于“存在”、“本有”、“语言”等问题的原创性思想一直受到重视,而隐藏在这些思想背后的哲学思想史的“痕迹”或“源头”则有时模糊不清。
换言之,人们在凸显他思想突破性的同时,忽视了这种突破性与历史的传承关系。
最近以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善,回到海德格尔思想的源头开始引起学界重视。
他的—现象学之源得到详细研究。
他与亚里士多德、康德、尼采等人的思想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澄明。
但他与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则一直晦暗不清。
人们在强调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毁灭性批判时,往往很少注意到他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关联。
在这两者之间,在古典哲学与现代哲学的转换之中,人们看到的断裂性往往要多于连续性。
思想任何时候都不是无源之水。
为了回溯海德格尔的“源”,本文将首先回顾海德格尔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系列哲学史讲座,力图揭示他是如何在西方哲学史中寻找自己的思维定向或突破口。
然后以他在1930/1931年的“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讲座(GA32)的“序言”部分为蓝本,谈谈海德格尔与黑格尔的思想关系。
我们将看到,在哲学应该面对的问题、绝对知识与经验的关系、认识如何起始等方面,他与黑格尔有“亲缘”关系,有时甚至选择与黑格尔站在一边,并且与当时的现象学立场拉开距离。
近年来,随着《海德格尔全集》的陆续出版,海德格尔与黑格尔的思想交集初露端倪: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多次提到黑格尔;1930/1931年冬季学期开设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讲座;1938/1939年,他尝试着写作《黑格尔》(GA 68);1942/1943学期的讲课中他再次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尤其是其中的经验概念,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为主要题材,并在小范围的朋友圈就这两题目做过报告;1950年出版的《林中路》收入《黑格尔的经验概念》一文,基本是对《精神现象学》“序言”部分逐段的解读;1959年在一个研讨班的活动中发表《黑格尔与希腊》(法文),并在1960年以德文首次出版,可见他对此文是重视的;此外,他在“德国唯心论与当代哲学问题”的讲座中,也以较大篇幅论述了黑格尔哲学。
总体来看,海德格尔在和哲学史人物打交道时态度是有区别的:第一,对希腊古典哲学中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夸赞有加,把他们解读得比实际更强大,然后在和他们的对话中加进一些自己的“武断”理解。
第二,对20世纪30年代前后正在流行的新康德主义,尤其是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思潮,他在1927年前是有所“认同”的,但在30年代的系列讲座中,明显持批判态度,认为他们回避了哲学基本问题,没有面对思想的“实事”,满足于哲学作为方法论和局部真理。
第三,对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希特和黑格尔以来的传统,他认为方向是对的,只是囿于某种时代局限,黑格尔想用“辩证的”改造来跳出这个怪圈,不过没有成功。
第四,对尼采他早先赞扬,认为他向旧形而上学发起进攻,但后来多谈尼采的不足,认为他倒在进攻的路上,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沼。
这是海德格尔在1930/1931年冬季学期在弗莱堡开设的每周两小时的讲座课。
该讲座课有他本人留下的完整手稿,共48页,还有一些小纸条夹在其中,作为某些问题的补充或上次讲课的复述。
海德格尔在世时亲自委托I.Grland主编,并在1980年作为《海德格尔全集》第二部分“1923-1944诸讲座”中之一卷正式出版。
全书小标题由编者所加,主要是为了更好理解海德格尔在讲座中所提到的问题。
海德格尔在文中不同位置亲笔所写的标题只有:“精神现象学”,“Ⅰ.感性确定性或这一个和意见”,然后的标题都和黑格尔原文相同,直至“B.自我意识。
Ⅳ.它自身确定性的真理”。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序言;第一部分:意识;第二部分:自我意识。
全文又根据讲课的需要被整理成13个小节。
各小节的内容基本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相关章节对应;各小节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自然地从一个问题引申出另一个问题。
在长达一个学期的讲座中,海德格尔只涉及了《精神现象学》的序言和导论、意识与自我意识两个章节。
为什么这样?我们认为,因为海德格尔在此是把黑格尔当作对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哲学立场的发展与克服来看的,即高度重视黑格尔如何从意识—哲学总体角度克服康德在哲学根本问题上的不彻底性。
因此黑格尔关于哲学基本态度(“序言”与“导论”)和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前两章受到认真对待,而后面更受黑格尔本人高度重视的关于实践哲学的诸章节(尤其是“理性”、“精神”两章)则被置之一旁。
换句话说,海德格尔考虑的是哲学基本问题,实践哲学在他的视野之外。
由于本书篇幅较大,我们在下文中仅对海德格尔在“序言”(第1—5节)中的几个主要观点作一述评,它们涉及他对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些基本评价,体现两者思想上的某种“相近”。
现象学与逻辑学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先写导论,借康德关于认识以前先考察认识自身的观点,力图阐明意识如何从经验始,经历其自身的种种不实在形态,最后到达科学,即真正哲学的起点。
这是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回应。
他后来改变写作初衷,把本书写成了精神在历史中的诸形态及其发展。
在最后才完成的“序言”中,他阐明了对哲学改造的基本立场和看法。
他在“序言”与“导论”之间的不一致常引起人们的误解。
海德格尔注意到了黑格尔的这种不一致。
他在开篇就详细讲解了他对《精神现象学》一书的书名、副标题和曾作为“体系第一部分”的理解,讲解了现象学与逻辑的关系。
他认为1807年时黑格尔的体系分为两部分:现象学体系与百科全书体系,后者相当于传统的形而上学,包括了逻辑和实在逻辑。
这其实是继承了康德哲学的体系,即一般形而上学——本体论,特殊形而上学——心理学、宇宙论、神学,只不过黑格尔将心理学改变为精神哲学,宇宙论变为自然哲学,把神学合并到逻辑中,逻辑成为关于本体论与神学的理论。
但是黑格尔后来改变了自己曾策划的现象学体系的地位。
为什么发生这种改变,海德格尔认为这与黑格尔的追求有关,他在早期即追求“全部的哲学”,即哲学作为“体系”(System),所以当“哲学”被设想为一个绝对知识的体系时,他就必须以一个绝对的东西为起点,而只有逻辑符合这一要求。
所以他最后放弃了曾经策划过的现象学体系,现象学必须为逻辑学让路。
我们认为,这里体现了海德格尔的解读与一般黑格尔研究的不同。
现代黑格尔研究强调早期黑格尔注重“实践哲学的优先性”,指出黑格尔的哲学起点源自他对实践哲学的偏爱,他的初衷是想完成康德在实践哲学领域的革命,1800年后才转向理论哲学。
但是海德格尔重点在强调黑格尔对哲学整体问题的重视,对“绝对”问题的关心,认为他清楚哲学的根本目标,没有为哲学的某个“部分”问题所迷惑。
哲学作为绝对知识由此,海德格尔阐发了黑格尔对哲学的理解。
在他看来,黑格尔追求的哲学是作为“科学”的哲学,也就是“科学的体系”。
这种体系不是各门学科的集合,而是“最高和真正知识的全部”,这种知识既不是逻辑也不是科学哲学,而是与费希特“知识学”意义类似的关于“科学”的理论,这才是哲学,即作为绝对知识的自我展开。
这里海德格尔特别强调哲学作为绝对知识,只与自己相关,它一定要超越有限性的知识,而且不应该只是为诸科学或有限性知识提供一种合法性论证。
他认为以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其贡献就在于把哲学与追求绝对知识联系起来,思考与“存在”相关的问题。
在此海德格尔批评了当时的流行趋势,即把哲学当作诸科学的基础,要求哲学具有严格的科学形式。
这里隐含着海德格尔对柏拉图、笛卡尔和康德哲学传统的批评,更是对胡塞尔追求哲学应有一种严格科学形式的指责,认为他们追求的这种哲学,即作为“方法论”或“科学的基础”,只具有“从属性”的意义。
对存在的提问才是真正内在的哲学问题海德格尔在讲课中重复了他的一个基本观点,由巴门尼德到黑格尔哲学的最内在和真正的哲学问题就是对存在的提问。
但是这一提问在自古希腊以来的传统中一直是从“在者”的立场出发的,而且一直在与逻辑、思想、理性的关联中加以回答,黑格尔使其达到最完备的形态,“在者作为在其真正和完全的现实性中的现实东西,就是理念、概念。
但是概念是时间的力量,也就是说,纯粹概念消除了时间。
换句话说,只有当时间被消失了,存在问题才到来,才在它真正的理解中”。
所以不是存在的方式,而是存在的真正内容,才是哲学应该关注的东西,在者()与逻辑(λóγos)的关系,即存在论的问题,应该被重新提出。
这里海德格尔捎带批评了新康德主义和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它们把一切概念的东西和实质问题都贬低为纯技术和模式之类,他明确表示自己从未想过要发布一个“存在主义哲学”。
这里可以联想到他在1946年的所谓“人道主义通信中”对自己的哲学所持有的人道主义立场的否定。
对克尔凯郭尔和尼采,他认为既不能随便说他们不是哲学,也不能说他们属于真正的哲学,毋宁说,它们被用来反对哲学,在其中出现一些不是真正哲学的东西。
海德格尔认为,当代哲学表现出空虚和混乱的趋向,与真正哲学传统相距甚远,必须把它们推到一边,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问题出发。
经验概念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最初的书名是“意识的经验科学”,海德格尔对“经验”这一概念十分重视,他询问:什么叫做经验?他指出,在康德那里,经验是对当下在场的在者(自然)的理论认识的界限,这种经验成为哲学认识的对象和题材,因此《纯粹理性批判》可以被理解为“经验的科学”或“经验的理论”,是关于“经验是什么”的理论。
但是他指出,黑格尔的经验概念绝不是康德意义上的,黑格尔的现象学也不是关于经验的知识,黑格尔不会随意或没有理由地把“经验”概念置于中心地位。
他认为,两者的区别在于:康德或传统意义上的产生经验意味着,“自己通过对事情的直观来证明和证实关于某物的意见”;而黑格尔意义上的产生经验意味着,“事情自己证明自己是如何与经验处在真理之中,也就是让自己被证实”。
前者的典型代表是舍勒在1910年前后讲的“现象学经验”,后来胡塞尔也在此意义上使用这一经验概念,认为现象学描述了被正确理解的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
与此相反,黑格尔的经验与生物和历史的理解无关,它不是对作为客体的意识或经验行动的分析,而是意识作为主体自己产生关于它自身的经验。
在产生经验的过程中,意识借助经验认识到自身,在经验中把握自身。
具体讲,意识首先借助某物,然后发现它并不是它所显现的那样,它在其真理中是一个它物,但是,意识并不是把这个它物扔到一边,而是认为它的如此之显现也属于产生经验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