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中考作文素材典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位叫俞伯牙的人,他在弹琴方面很有天赋,他的琴声高妙,优美动听,但是能听懂其中韵味的人却没有。
有一年,伯牙坐船出去旅行。
船走到一座山下时,突然下起了雨,伯牙就把船停在山脚下,在船舱里弹起琴来。
正当他沉浸在优美的琴声中时,忽然看到江边有一个樵夫,心里一惊,弹断了一根琴弦。
这位樵夫正是钟子期,不管伯牙弹奏什么曲子,他都能听出琴声所表达的意境。
俞伯牙为自己遇到了知音而高兴,请钟子期喝酒。
两人约定来年还在这里相会。
第二年,俞伯牙如期赴约。
他在江边弹奏一曲又一曲,却没有等来钟子期。
伯牙四处打听才知道,子期前不久得病去世了。
去世前,子期让家人把他葬在江边,他还要听伯牙的弹奏。
俞伯牙很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悲伤的弹奏了《高山流水》。
弹奏完,伯牙将琴摔碎了,直到去世也没有再弹过琴。
1 / 1。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
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
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
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
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
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
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
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
”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
[作文素材]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哲理故事
![[作文素材]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哲理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0b51d15ba0d4a7303763a39.png)
[作文素材]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哲理故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哲理故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荆州)人俞伯牙在山西做官,有一次与晋国君出来办事,由于留恋故土,就推病迟回,泛舟江上。
时值八月十五中秋节,俞伯牙泛舟汉阳江口,忽然狂风大作,便避山崖之下,命书僮取琴来弹,弹的是"孔子哭颜回"。
四句歌词才弹了三句,忽然弦断。
俞伯牙说:"莫非有人偷听?莫非有刺客?"命书僮寻找。
这时,忽然听见一个人说:"大人休怪!我是一个樵夫,因为避雨躲在山崖之下,听您弹琴。
"俞伯牙便叫这樵夫上船来,询问他关于弹琴的道理,樵夫对答如流。
俞伯牙便为他弹了一首曲子,此人说:"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
"(多么美的曲子啊,广阔高远,您此时的心情在高山啊。
)俞伯牙又为他弹了一曲,此人说:"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
"(多美的曲子啊,浩渺无际,您此时的心情在流水啊。
)俞伯牙大惊,没想到一个憔夫,居然如此知道我的琴音、心音,真是难得的知己啊。
于是以礼相待,询问他的.姓名。
樵夫说:"我是汉阳钟家村人,姓钟,名子期,二十七岁。
"俞伯牙说:"我大你一岁。
"于是两个人约定第二年中秋节的五、六天之内再相会。
第二年,俞伯牙果然如约而至。
来到后,便到钟家村寻访钟子期,村里人告知说:"钟子期已经死了。
"俞伯牙便拿着琴到钟子期坟前凭吊,边弹琴边唱着悲伤的歌。
众人都笑俞伯牙太傻,伯牙听后愤而碎琴。
一个老头问他:为什么要把好好的琴摔碎呢?俞伯牙说:"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说完扬长而去,从此以后再不抚琴。
小故事大道理: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伯牙再会子期伯牙到子期的坟前,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捧无情的黄土。
伯牙失声痛哭,说着:子期你去世后叫我怎么办?你是我的知音,今日是我与你的相会之日,我见到的却是你的墓碑,你死了,我谓世再无知音。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相传在中国古代,有一位琴师名叫伯牙,他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音乐家,擅长弹奏古琴。
而他的好友琴友子期,也是一位琴艺精湛的音乐家。
两人情投意合,常常一起探讨琴艺,互相切磋琴技。
有一天,伯牙邀请子期到他家中听琴,子期欣然前往。
伯牙在琴前弹奏起来,音乐如梦如幻,令人陶醉。
而子期却面露不悦,伯牙问及其原因,子期却说,“伯牙兄,你的琴艺虽然高超,但你的琴曲却无法打动我的心灵。
”。
伯牙听后大为震惊,他深知子期的琴艺非同凡响,竟然无法打动他的心灵,这让他感到十分沮丧。
于是,伯牙决定前往山林隐居,专心修炼琴艺,希望能够弹奏出能够打动子期心灵的琴曲。
在山林中,伯牙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每天都沉浸在琴声中,苦练琴艺。
经过数年的苦心修炼,伯牙终于感觉自己的琴艺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决定再次邀请子期前来听琴。
子期收到伯牙的邀请后,依旧欣然前往。
伯牙在琴前弹奏起来,音乐如泉水般清澈,如山涧般悠扬,如春风般温柔。
子期闭上双眼,聆听着音乐,渐渐地,他感到心灵被琴声所触动,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伯牙见状,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感动。
他知道自己终于弹奏出了能够打动子期心灵的琴曲。
两人相拥而泣,彼此感激对方的真诚与执着。
从此以后,伯牙与子期成为了知音,他们琴艺更上一层楼,互相切磋琴技,共同探讨音乐的奥秘。
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人们常常用“伯牙摔琴谢知音”来形容真挚的友谊和执着的追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诚和执着是成功的关键。
伯牙为了打动好友的心灵,不畏艰辛,毅然隐居修炼琴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而子期也因为伯牙的真诚和执着,感受到了真挚的情感,两人的友谊也因此更加坚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伯牙一样,对待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坚持不懈地追求,不畏艰难,不怕困难。
只有真诚和执着,才能最终获得成功,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而在友情中,我们也应该像子期一样,珍惜那些真诚而执着的朋友,共同分享友谊的美好,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和琴,钟子期和鼓,这是两对知音。
伯牙是战国时期的古琴演奏家,钟子期是鼓手。
他们是一对知音好友,因为他们都对音乐有着共同的热爱。
伯牙弹琴钟子期击鼓,两人合作默契,音乐声声入耳,感情深厚。
然而,伯牙的知音好友钟子期突然去世了。
伯牙悲痛欲绝,他不愿再弹琴了。
他觉得没有了知音,音乐就失去了意义。
他决定去寻找另一个知音好友,以继续他们的音乐梦想。
伯牙辗转来到了越国的朝廷。
他听说了一个鼓手名叫鼓子期的人,他听说鼓子期的鼓艺非常高超,可以与伯牙的琴相媲美。
伯牙心中一动,他决定去找鼓子期,看看他是否可以成为自己的新知音好友。
终于,伯牙见到了鼓子期。
他们一见如故,心心相印。
伯牙拿出琴来,开始弹奏起来。
可是,鼓子期却没有击鼓,而是默默地听着。
伯牙弹了很久,可是鼓子期依然没有击鼓。
伯牙感到非常奇怪,他问鼓子期为什么不击鼓。
鼓子期却说,“我不会击鼓了,因为我知道我和钟子期是一对知音,而你和钟子期也是一对知音。
我不愿意替代钟子期的位置。
”。
伯牙听了,陷入了沉思。
他明白了鼓子期的心意,也明白了自己的心意。
他明白了,知音是无法替代的,每一对知音都是独一无二的。
他再也不愿意去找替代钟子期的知音了。
于是,伯牙放下了手中的琴,他再也不愿意弹奏了。
他明白了,知音是无法取代的,失去了知音,音乐就失去了灵魂。
他不愿意再去寻找新的知音了,因为他知道,再也找不到第二个钟子期了。
伯牙的这个决定,让人们感到非常震惊。
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伯牙会放弃音乐,放弃寻找新的知音。
可是,伯牙却坚定地坚持着自己的选择。
他明白了,知音是无法取代的,失去了知音,音乐就失去了灵魂。
伯牙的故事,让人们深思。
知音难觅,失去了知音,音乐就失去了灵魂。
伯牙的故事,让人们明白了,知音是多么的珍贵。
生活中,我们要珍惜身边的知音,因为他们是我们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55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550字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是一个历史典故,讲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两个好友俞伯牙和钟子期相识于山中,两人志趣相投,共同酷爱音乐。
俞伯牙善奏琴,钟子期则喜欢吹笛。
两人经常结伴而行,互相欣赏对方的音乐才华。
某一天,俞伯牙与钟子期一起上山游玩。
在山上的一座亭台上,俞伯牙开始弹奏琴声,声音悠扬而优美。
而就在这时,壮美的山风吹起,将钟子期的笛声吹得狼狈不堪。
钟子期心生自卑,觉得自己的音乐才华寒酸不堪,与俞伯牙相比简直无法相提并论。
于是,钟子期决定采取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和伤心,他站起来,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笛子摔在地上。
俞伯牙愣住了,面对这突然发生的情况,他不禁感到吃惊和心痛。
俞伯牙知道,钟子期这并不是真的要摆脱他们之间的友谊,而是钟子期觉得自己与俞伯牙在音乐上的差距过大,无法相提并论,所以他选择了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和懊悔之情。
俞伯牙深深地理解钟子期的心情,他也非常珍惜与钟子期之间的友谊。
于是,俞伯牙决定放弃自己的琴,他知道,在钟子期的眼中,他的琴声是如此激昂而高亢,使钟子期的笛声相形见绌。
俞伯牙当场把自己的琴摔在地上,表示自己也不能与钟子期相提并论。
他不希望钟子期因为音乐上的差距而感到自卑,甚至放弃音乐。
两人相互抚摸着摔坏的乐器,面对眼前的情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眼中都流露出泪花。
二人毫不犹豫地决定继续他们的音乐之旅,他们约定再次相聚时,用更美妙的音乐彼此打动对方,让音乐成为他们永远的纽带。
这个故事意味深长,它表达了深厚的友谊和理解。
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音乐才华不是问题的焦点,而是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彼此之间真诚的友谊。
他们不会因为音乐上的差距而产生嫉妒和争执,而是选择互相理解,相互鼓励,让友谊得以继续。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一个典型的比喻,用来形容在团队或者友谊中互相理解和包容的重要性。
人们在面对差异和问题时,不应该急于利用极端的方式来摆脱彼此,而是应该以更加和谐的方式互相协作,相互支持,从而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六年级作文】伯牙绝弦_1200字

【六年级作文】伯牙绝弦_1200字相传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伯牙的音乐家,他非常擅长弹琴。
一天,他听说了有一位琴音很美的知音,便决定拜访这位知音。
伯牙来到了知音的家门口,却得知知音已经去世了,心中非常悲伤。
他决定在知音的坟前演奏一曲《高山流水》,以示哀思。
伯牙弹奏的声音震动了整个山林,引来了一群鹤鸣而过,令人感叹不已。
伯牙弹琴,声音中蕴含了对知音的思念和感慨,鹤儿也似乎在为他的琴音而舞蹈一般,这一切都彰显出了他的音乐才华和真挚情感。
此时,一个少年闻声而来,他看到了伯牙的表演,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少年问伯牙,你的琴声为何如此悲伤?伯牙解释说,我是在缅怀一个过世的知音,他也是一名琴师,我们曾约定互相弹奏琴音,但因为病故而没有实现。
少年被伯牙的故事深深打动,他对伯牙说,请你在我坟前弹奏琴音,让我们在另一个世界再次相遇吧。
伯牙点头答应了,他随着少年来到了一个茂密的树林,树下躺着一个黯然的坟墓,仿佛在等待伯牙的琴音。
伯牙端坐在坟前,开始弹奏起了《高山流水》,他的手指轻轻地拨动着琴弦,琴音如泉水般悠扬澄澈,仿佛在述说着一段美丽的往事。
而周围的鸟儿也被琴音所吸引,纷纷飞来围观,仿佛在为伯牙的琴音而翩翩起舞。
少年在旁静静地听着,眼中满是感动和敬仰。
伯牙的琴音如泪如诉,感动了天地,也感动了少年的心灵。
此时,天空中飘过了一群白鹤,它们也被伯牙的琴音所感染,纷纷鸣叫飞舞,仿佛在为伯牙的表演而唱和。
琴音回荡在山林间,仿佛唤起了一段段过往的美好故事,也唤起了伯牙心中那份对知音的深情。
伯牙和少年闭目聆听,心中都油然而生了一种深深的悲壮之感。
伯牙的琴音回荡在山谷中,仿佛在述说着一个流逝的故事。
这样的琴音却也给人以希望,希望在另一个时空,知音能够听到伯牙的琴声,再次相会,再次演奏。
少年看着伯牙,心中也产生了一种愿望,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像伯牙一样的音乐家,用琴音来传递真挚的情感和美好的情谊。
当《高山流水》演奏结束时,伯牙和少年的心中都充满了敬仰和敬畏,他们互相目视一笑,仿佛在默契地说着一句话:“琴音永恒!”这段琴音,不仅感动了天地和鸟兽,更感动了少年和伯牙自己的心灵。
伯牙鼓琴摔琴断弦的悲痛欲绝的情形作文150字

伯牙鼓琴摔琴断弦的悲痛欲绝的情形作文150字第一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山高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都能领会.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边停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伯牙弹琴,他的朋友钟子期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泰山.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泰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钟子期患病死了,伯牙心里非常悲伤,他把琴打破了,把琴弦也扯断了,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像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值得自己为他弹琴了.不仅弹琴是这样,有才德的人也是这样.虽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良马不是自己变成千里马的,而是等待伯乐然后变成千里马。
第二篇: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钟子期就成了俞伯牙的一个知音。
钟子期去世了以后,俞伯牙以为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就摔坏了琴,折断了弦,终身不再弹琴了。
我很了解他的这种心情,因为我也想找到我自己的知音,我的手风琴已经练到八级了,可是还是没有遇到我的知音,我好伤心呀。
俞伯牙学琴时还有一个小故事呢,这个故事是这样讲得:俞伯牙和他的师傅学琴,可是他弹得音准了,却没有感情。
他的师傅就把他带到一座岛上,让他感受大自然。
十几天后他的师傅来接他,他不但弹得有感情了还做出了《高山流水》这首曲子。
后人就用“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来比喻知音难觅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读懂了干什么都要重情重义,还懂了知音难觅——寻找知音真困难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事例内容
春秋时期有位出色的琴师名叫俞伯牙。
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据说连吃草的马也会抬头倾听。
伯牙创造出许多优美的乐曲。
其中他最满意的是《高山流水》。
虽然人们都喜欢听这首曲子,但是却不能理解它的含义。
后来,伯牙遇到了一个能听懂高深音乐的人。
他就是钟子期。
一次,伯牙向钟子期弹起了这首曲子。
钟子期闭上眼睛,静心聆听。
当弹完一个段落后,钟子期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伯牙没有答话,继续弹下去。
琴声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演奏停止后余音袅袅。
钟子期深情地说:“真妙啊,我仿佛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啊!”
伯牙激动地说:“你真是我的知音啊!”
分别时两人相约,一年后的今天再到这里来相会。
但到了那一天,钟子期却爽约了。
几经打听,伯牙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在不久前去世了。
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
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
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二、解读
因为这则故事,后世人们用“知音”代指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用“高山流水”来形容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用“伯牙绝弦”来形容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一、事例内容
娄师德是唐代的一位名臣。
他性情温和,为人厚道,为官四十年,从不与人结怨。
武则天欣赏他的才能,委以重任。
一次,他的弟弟被提拔到代州去做刺史。
临行前,娄师德对弟弟说:“我和你都蒙受皇上的恩宠,待遇十分优厚。
这是很容易招惹别人妒忌的,一定有人想找我们的过错。
如果遇到这样的人,你将怎样应对呢?”
他的弟弟想了想,说:“假如有人把口水吐到我脸上,我绝不和他计较,擦干净就是了。
”
没想到娄师德却说:“人家既然把口水吐到你脸上,表示心中在怨恨你,擦干净一定会增加他的怒意。
所以,你应该让口水自己干掉,含笑承受,这样他的怒气才会消失。
”
弟弟大为折服,忙说:“谨受教。
”
二、解读
古圣贤一直提倡“以德报怨”,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并包容他人的错误,可以避免冲突,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唾面自干”无疑是一种“以德报怨”的态度。
然而,“以德报怨”也应当是有限度的,无原则的妥协退让,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消解矛盾,反而可能纵容坏人,埋下更大的祸患。
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好宽容的“度”。
一、事例内容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曹操在官渡之战前各方面均处于劣势地位。
一天,听说袁绍的谋士许攸(yōu)来投奔自己,他竟顾不得穿衣服,打着赤脚慌忙出来迎接,对许攸十分尊重。
许攸被曹操的诚心所感动,于是尽力为他出谋划策。
他建议曹军偷袭袁绍屯粮之所乌巢,曹操依计而行,果然大败袁绍于官渡,从而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然而,曹操也吃过不尊重别人的亏。
当时的益州牧刘璋管理着川蜀一带,一次他听说有人要来攻打自己,束手无策。
属下张松自告奋勇前去许都,想说服曹操前来救援。
张松原准备把西川(现在的成都)地图献给曹操,不料曹操见其相貌猥琐,为人高傲,不予礼遇,还乱棍打出。
张松在归川的路上,受到了刘备的热情款待,他被刘备的礼贤下士所感动,就将西川地图献给了他,为其建立蜀汉政权立下了大功。
在这件事上,曹操因为自己的傲慢无礼遭受了重大损失。
二、解读
所谓“谦受益,满招损”,同样是曹操,谦和待人就能赢得他人倾力相助,从而成就大事;傲慢无礼就会让人背心离德,从而蒙受巨大损失。
一、事例内容
顾恺之是东晋时期最著名的画家,他博学多才,为人豪爽大方,又极其幽默,同时又有点痴呆,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
现存于世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就是顾恺之的传世名作。
顾恺之曾经跟随大司马桓温做过参军。
有一天,顾恺之跟着桓温去江陵视察,当地官员来拜见桓温,带来了当地的特产甘蔗。
桓温见了十分开心,说:“这里的甘蔗非常有名,大家都尝一尝。
”于是,大家都吃起了甘蔗,并且不断夸赞甘蔗很甜。
唯独只有顾恺之一人出神地望着江面没有去拿甘蔗。
桓温见他出神,于是就故意挑了一个很长的甘蔗,把甘蔗尖头给了顾恺之。
顾恺之也没注意,就开始啃了起来。
桓温看到顾恺之的吃相,笑了起来,说:“甘蔗甜吗?”周围的人也跟着笑了起来,说:“我们的甘蔗可甜了,不知道顾参军的甘蔗如何?”
这时,顾恺之才回过神来,看到自己吃的是一根甘蔗的尖头,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嘲笑自己。
他顺手举起甘蔗,说:“你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吃甘蔗,吃甘蔗可是有很大的讲究的。
”大家看他这么认真回答,笑着说:“那你说怎么个讲究法?”顾恺之说:“你们一开始就吃这么甜的部分,后来就越吃越不甜,最后就反胃了。
而我从尖子开始吃起,到最后越来越甜,这就叫做‘渐入佳境’。
”
后人常用“顾恺之吃甘蔗”形容先苦后甜、从坏到好的过程。
二、解读
与之类似的还有一个吃葡萄理论:一串葡萄,有人先挑最大最好的吃,有人先吃最小最差的。
于是有人得出结论:第一种人乐观,因为他所吃的每一粒葡萄都是所剩葡萄中最好的;而第二种人悲观,因为他所吃的每一粒都是最差的。
还有另一种结论却恰恰相反,理由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而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聪明的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