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鲁教版地理必修1《水圈与水循环》word教案-地理知识点总结
鲁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教学设计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确定依据1、课标及其解读:课标: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标解读:1、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2、本条标准关注水圈中的海洋水。
学习主要归结到“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从而对传统高中地理中有关的洋流知识做了大量的简化。
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学习目的,而“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是知识基础。
2、教材分析根据课标要求,本节教材由整体到部分一次介绍了水圈、水循环和洋流,通过图、表、活动、知识窗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材料,系统理解水圈和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3、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了解水圈的组成和水循环的基本环节,通过示意图用海陆间循环把水循环联系起来,学生接受的难度不大。
洋流的知识是难点,学生读图、归纳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是难点,重点是水循环和洋流的地理意义。
二、学习目标1.自学水圈的概念和组成,能够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并记忆。
2.结合河流径流量图,分析不同河流水的补给形式。
3. 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根据等温线的分布,判断洋流的性质。
4. 通过分析实例,总结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评价设计1、目标一的达成情况通过提问学生,根据语言的准确性、全面性来评价,能正确说出人数要达到95%以上。
高中地理水圈与水循环教案鲁教版必修一

水圈和水循环【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涉及到地理新课程标准的两项要求:①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②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明确水圈的概念、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
⑵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读水循环示意图,锻炼学生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⑵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了解各种水体的相互转化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水作为可更新资源,其循环过程是有规律可寻的,其数量也是有限的。
从而自觉增强节水意识,提高保护水资源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各种水循环的过程2.水体的各种补给关系【教学难点】水体的各种补给关系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具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教学方法】教案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地球上存在着海洋水、湖泊水、江河水、大气水等不同类型的水体,这些水体之间有联系吗?生活中我们经历的雨雪天气,这些大气降水的水分来自哪里,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有没有思考这些问题。
讲授新课一、水圈的组成和水循环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水圈的定义,并说说水圈有哪些水体组成。
板书:〔一〕、水圈的组成讲解:1、定义:水圈是指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连续而不规那么的圈层。
水圈中的各种水体我们按照其空间分布可以分为大气水、陆地水、海洋水,其中陆地水体我们还可以将其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具体的分类:大气水河流水地表水湖泊水水圈陆地水冰川水等潜水地下水海洋水承压水讲解:地球表面大约71%被水覆盖,因此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海洋水占地球总水体的96.53%,陆地水大约占3.5%,其余为大气水,淡水仅占全球水体的2.52%。
读图:读课本地球表面淡水组成图,分析各种淡水的比重。
提问:同学们我们通常所能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哪几种水体?回答:〔略〕讲解:人类能够利用的水体主要有河流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这些水体在淡水中的比重非常低。
高三地理复习学案——水圈及水循环 鲁教版必修1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第一课时水圈及水循环【明确考点】水圈的组成。
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1)在图中再画出七个箭头,完成水循环的全过程。
(2)填写出图中各代号在循环中所代表【思维拓展】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是怎样的?水循环主要有四个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输送。
目前人类活动对全球大气的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而对地表径流输送在局部地区可以施加某些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水循环的规律,恰当地改变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化害为利。
例如,一个地区修建水库、引水灌溉,修建跨流域的调水工程(如引滦人津工程)等都属于这种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例子。
人类活动如果忽视了某地区水循环的规律,不恰当地改变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如大面积地滥伐森林,大面积地排干湖泊和沼泽,过度抽取地下水,就会给生产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例如,1998年夏长江流域出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其主要原因:一是气候异常变化;二是人类活动,大面积毁坏森林和大面积围湖造田(如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所造成的。
我们要接受这个教训,大面积植树造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
【自我评价】1.下列地理现象中直接参与海陆间水循环的是()①长江②大西洋上未登陆的飓风③东南季风④塔里木河河水蒸发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2.以下属于海陆间大循环中水汽输送环节的是( ) A.冬季风南下B.钱塘江水入海C.台风登陆宁波D.高山冰川融化3.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水循环是()A.海陆间循环B.陆上内循环C.海上内循环D.大洋循环4.在下列水循环的各组成环节中,目前人类在某些地区某些时候可施加一定影响的是( )A.降水B.地表径流C.蒸发D.水汽输送5.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是( ) A.人类活动B.大气运动C.岩石圈的物质循环D.水循环6.引水工程、跨流域调水能影响水循环的环节是()A.蒸发B.水汽输送C.地表径流D.下渗7.下列环节在三种水循环中都具备的是( ) A.蒸发和降水B.蒸发、降水和径流C.蒸发、降水、径流和水汽输送D.蒸发、蒸腾和降水8.下列地理现象中,参与海陆间水循环的有( ) A.苏必利尔湖的水分蒸发B.塔里木河的径流C.冬季影响我国的冬季风D.我国季风区域的降水二、综合题9.完成方框中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把代表水循环各环节的字母填入方框内相应位置。
水圈与水循环-鲁教版必修一教案

水圈与水循环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圈和水循环相关知识;2.掌握水圈和水循环的概念、构成和作用;3.掌握水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方法;4.学会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节约用水。
二、教学内容1. 水圈1.水圈的概念;2.水圈的构成和组成;3.水圈的作用。
2. 水循环1.水循环的定义;2.水循环的过程;3.水循环的重要性。
3. 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1.水资源的开发;2.水资源的保护;3.水资源的利用。
三、教学重点1.学生掌握水圈和水循环的概念、构成和作用;2.学生学会水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方法。
四、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重要性;2.学生意识到重视和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
五、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合作学习法;3.实验教学法;4.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1. 水圈1.回顾水的基本概念,引入“水圈”概念;2.分组讨论水圈的概念以及水圈的构成和组成;3.整合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展示给全班,让全班学生对比一下不同小组的看法;4.点名几位同学讲述他们对水圈的认识;5.学习水圈的作用:观看相关视频,引导学生理解水圈对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 水循环1.引入水循环的定义和重要性;2.展示水循环的示意图,让学生明白水循环的过程;3.实验教学:开展水循环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循环的过程,从而加深印象,体验它对我们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4.带领学生分析水循环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1.引导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重要性;2.带领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开发方法,包括:水利工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设计、水资源评价等;3.带领学生了解水资源的保护方法,包括:加强水资源的监测、保护水源地、保护水资源的生态环境等;4.带领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方法。
七、教学总结1.概括本课所学的知识点和重点;2.点名两三位同学汇报今天的收获和体会;3.列举一些案例,增强学生的学科交叉理解和应用能力;4.引导学生思考今后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
水圈与水循环教案-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

《水圈与水循环》教学设计授课年级与学科:高一地理《水圈与水循环》教学设计【教学分析】1、课标分析:“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其中,利用示意图非常重要,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也可借助景观图像、地理视频,对知识进行详细的挖掘与理解。
2、教材分析:《水圈与水循环》为鲁教版(2019)第二单元的第二节,是对地球圈层的深入研究,其中原本的教学顺序为水圈的组成、海水的性质及作用、海水的运动及影响、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而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的学习可帮助理解海水的性质等,所以调整为第一课时的研究内容为水圈的组成和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3、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安宁中学太平学校高一学生,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为中间水平,提升空间较大。
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读知识点的处理多为记背,对知识点的理解分析方面相对欠缺,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能力相对较弱,本堂课设计读图分析、合作讨论探究,以培养高一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1、区域认知:从区域视角认识水圈的组成及可利用淡水的来源。
2、综合思维:分析水循环各环节与地理环节的关系。
3、地理实践力:运用相关科学原理来推理水循环过程及绘制水循环示意图,说出人类可以通过哪些环节来影响水循环的环节。
4、人地协调观:结合现实中的地理现象,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当地淡水资源的数量变化;结合现实中的地理现象,说明水循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水资源的更新速度对比,呼吁学生珍惜用手,保护水资源。
【教学重难点】1.了解水圈的的组成以及明确淡水资源的存在形式和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
2.分析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影响。
3.从水循环的角度出发,探究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并给出措施。
4.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探究经典,提出质疑”:李白在《将进酒》中这样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二章第三节水圈与水循环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水循环的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二、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在前面的教学中已经了解了组成地球的四大圈层,本章内容的前两节已经介绍了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本节课的内容为水圈可自然而然的进入。
同时水是人类生存得必要条件之一,学生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来进行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会比较好。
三、课程标准1.知道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理解河流补给的主要类型。
3.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主要意义。
四、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对地球上水圈的组成的饼图的分析和水循环示意图的分析与绘制,培养学生从图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和绘图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人类生存得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五、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六、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陆地水体之间相互补给关系。
七、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探究式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八、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水循环教具九、课时安排1课时十、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云南山泉宣传片视频,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中常常听到很多水的广告,农夫山泉——有点甜,娃哈哈——我的眼里只有你,云南人自己的水——水回味甜。
地理必修1鲁教版2.3水圈与水循环教案第1课时教案

第二章第三节水圈与水循环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涉及到的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材首先利用图2-3-1“水与地理环境”及问题,激发学生运用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学习水圈和水循环知识的兴趣。
在第一目“水圈的组成”中,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水圈的概念,接着运用图2-3-2“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比重”及文字介绍了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得出淡水资源的不足以及节约、保护水资源迫在眉睫的结论。
在第二目“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中,全球水循环的过程和规律是本节的一个重点。
教材简要介绍了水循环的概念以及按空间范围不同所划分的三种水循环类型,重点阐明了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规律。
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材紧扣水是自然界最活跃的因素这一特点,从两个方面加以阐明:水循环维持着全球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实现热量传输、能量交换和物质流动,影响自然环境。
在对水资源的可更新性进行论述后,又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水资源的开采超过了更新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造成水资源枯竭的角度论述了水资源的有限性。
活动从陆地淡水资源更新的角度,主要介绍了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河流水的补给。
活动题2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本节内容体现了圈层之间的联系性,为以后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2)说出自然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过程与方法:(1)运用有关材料和数据,分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2)通过阅读和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掌握主要环节及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水资源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四、学习者特征:对课本中的有关文字不理解,如势能动能,水质型缺水等;缺乏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及策略:1.要求学生先学习课本,完成预习学案。
2.2水圈与水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知识难点:
-水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相互联系及其地理意义。
-分析水资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实际能力。
-水循环对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圈与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运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法,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强化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4.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践报告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评价内容:重点关注学生对水圈与水循环知识的掌握,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标准:以学生能理解、运用水圈与水循环知识,具备一定的地理学科素养为评价标准。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资料分析水循环过程及其地理意义的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数据等资料,分析水循环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并解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状况,提高水资源节约与保护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圈与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水圈的概念、组成和特点。
-水循环的主要过程:蒸发、降水、径流等。
-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学目的:
-让学生掌握水圈与水循环的基本知识,理解其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3.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图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水圈与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
-研究性作业要注重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明确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了解水循环的途径、规模,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理解洋流的成因;解释、应用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观察地理图表,收集地理信息并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现状的描述,增强学生对水资源,水环境的保护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并逐渐形成科学发展观。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自制多媒体课件,一幅世界洋流分布图。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2、洋流分布规律和意义[教学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教学过程](多媒体展示从太空拍摄到的地球照片)同学们,从太空看到的地球表面大部是什么颜色?(蓝色)为什么会是这种颜色呢?地球表面大约有71%被水所覆盖,地球又有“水球”之称。
水是地球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物质之一。
水以固、液、气三态形式存在于空气、地表、地下及生物体中,它相互转化,不断循环运动,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圈层——水圈。
本节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水圈的组成及水的循环、运动。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板书课题]一、水圈的组成。
[活动]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①地球上的水有哪些存在形式?每组一位代表发言,比一比哪一组说出的形式多。
[多媒体课作展示:地球水体的主要形式]②在各种水体中,哪一种占的比重最多?哪些水体形式人类可以直接利用?③要求学生按各种水体所占的比重画一幅扇形百分比图。
[展示课件:各种水体所占比重图]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主要有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等,这些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总水量的很小一部分,且分布极不均匀,因此我们必须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承转]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不断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地运动,这一过程称水循环。
二、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多媒体展示课件]:水循环示意图。
[活动]在小组内讨论完成以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
①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可分为哪几种?②水循环的主要能量来源是什么?③海陆间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哪些?④在海陆间水循环的各节中人类可以施加影响吗?试举例。
(学生回答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提示,并加以总结)[活动]学生自学教材P49页4-6段内容,概括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师总结]①水循环不仅将地球上的各种水体组成连续统一的水圈,同时也将大气圈、岩石圈与生物圈联系在一起。
②水循环是巨大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使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得到缓解。
③由于水循环的存在,水资源才能周而复始地补充更新,成为可再生资源。
④水循环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水循环是地球表层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刻的动力过程之一。
[学生对下述问题自主感悟后小组讨论,然后回答,教师总结]既然水是可循环再生的资源,为什么还要节约用水?[继续活动]比较P50页图2-3-4、2-3-5中两条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度化有何异同,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教师给予必要的提示:A图中的河流主要靠而水补给,河流径流量变化与降雨量变化基本一致,B图中的河流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
河流径流量与气温变化基本一致。
河流径流量变化过大往往不利于水资源的利用,径流量太大会造成洪涝灾害,径流量过小又会造成河流断流,造成沿岸地区工、农业生产严重缺水,甚至饮水发生困难。
那么,我们能采取哪些措施,调节河流径流呢?你能举出我国对河流径流调节的一些重大工程吗?——三峡工程——主要目的是防洪;南水北调工程——主要目的是缓解北方缺水。
)[承转]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作为中国人,我们为先辈的光辉业绩而自豪,但同学们是否想过,600年前,在远洋航海技术非常落后的情况下,郑和先后率领庞大元伦的船队七次下西洋,他究竟靠什么作为动力呢?同时每次船队为什么总选择冬季出发,夏季返回?(主要利用洋流和季风)三、洋流及其地理意义1、洋流概念及分类:学生阅读教材自学,回答:①什么叫洋流?②洋流的主要动力是什么?③根据水温状况,洋流可分为几类?根据洋流的成因,可分为哪几类?(洋流是海水常年大规模定向运动的现象。
洋流的主要动力是大气运动,根据水温状况,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
洋流的成因分类:①风海流:近地面风带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运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风海流,世界上大多数洋流都是风海流。
②密度流:因相邻海区海水向密度大的海区流动称为密度流。
③补偿流: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前来补充所形成的洋流补偿流。
以上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提下,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讲解。
)2、洋流的分布[学生活动]读下列全球风带与大洋环流相关模式图,找出风带与大洋洋流的关系以及主要的洋流类型。
(解析:在赤道两侧的信风作用之下,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形成南北赤道暖流,在中纬度盛行西风的作用下,海水自西向东流动从而形成中纬度西风漂流,大洋东西两侧的海水由于地转偏向力和补偿流动的共作用,形成由低纬流向高纬度的暖流或由高纬流向低纬度的寒流。
)[承转]世界洋流分布虽然有一定的规律,但具体的分布受盛行风,陆地轮廓,海陆分布等影响还是很复杂的。
[活动]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示意图。
1)说明洋流流向与盛行风向之间的关系。
2)分析南纬40º附近海区洋流的分布与北半球同纬度海区相比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南纬40º附近各大洋西风漂流连在一起,形成横亘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全球性环流,其性质是寒流,这是因为①南极是冰雪大陆,气温极低,会影响其周围水域的水温。
②南极大陆周围漂浮着许多冰山,浮水融化吸热降低了海水温度。
③南极大陆干冷的极地东风加剧了海水降温。
而在北半球,40ºN附近的西风漂流是日本暖流和墨西哥湾暖流的延续,这两股暖流从低纬度流来,故属暖洋流。
)3)观察中低纬度大洋东、西岸洋流性质的差异,归纳洋流流向与洋流性质的关系。
[讨论]假如要使一个漂流瓶由北美沿岸漂流到亚洲沿岸,或由南美沿岸漂流到澳大利亚沿岸,漂流瓶应在哪里投放?其可能的路径有哪些?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继续活动]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后,填下表归纳。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水圈和水循环》检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地球水体中储量最大的是:A、河湖水B、冰川水C、海洋水D、地下水2、地球上淡水储量最大的水体是:A、湖泊水B、河流水C、地下水D、冰川水3、海洋热量的收入,主要来自: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辐射D、地热释放4、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是:A、波罗的海B、北海C、红海D、黄海5、赤道海区盐度低的原因是:A、降水量大于蒸发量B、降水量小于蒸发量C、附近有寒流经过D、附近有暖流经过6、北大西洋暖流属于;A、风海流B、密度流C、上升补偿流D、下降补偿流7、秘鲁渔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西风漂流影响B、南赤道暖流影响C、下降补偿流影响D、上升补偿流影响8、暖流经过的海区与同纬度的寒流经过的海区相比较:A、水温低、盐度低B、水温度、盐度高C、水温高、盐度高D、水温高、盐度低9、暖流对流经海区有A、增温、减湿作用B、降温、增湿作用C、降温、减湿作用 D增温、增湿作用10、关于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南半球副热带海区的洋流作顺时针方向流动B、北半球副极地海区的洋流作顺时针方向流动C、南半球副热带海区东岸是寒流D、北半球副极地海区西岸是暖流11、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区是:A、加勒比海B、波罗的海C、阿拉伯海D、孟加拉湾12、寒流对流经海区有:A、降温、减湿作用B、降温、增湿作用C、增湿、减湿作用D、增温、增湿作用13、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A、地球上所有的水体B、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C、地球上各种淡水资源D、各种地表淡水14、人们利用水资源的重点是()A、河流水和深层地下水B、冰川水和淡水湖泊水C、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D、河流水和冰川水二、双项选择题15、关于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四个大洋都有南北两个洋流系统B、寒暖流交汇处往往形成大渔场C、大洋东部都是寒流,西部都是暖流D、洋流对调节全球热量的分布有重要意义16、下列洋流中,属于风海流的是:A、日本暖流B、秘鲁寒流C、西风漂流D、北大西洋暖流17、关于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一海区的水温夏季高于冬季B、不同海区的水温高纬度高于低纬度C、同纬度海区相比,暖流流过的海区高些,寒流流过的海区低些D、同一海区的水温受地热影响随深度增加而递增18、影响海水盐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有:A、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B、河川径流的注入C、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D、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19、下列有关海水比热的叙述,正确的是A、海水比热容比土壤和岩石大,温度变化慢B、海水比热容比土壤和岩石小,温度变化慢C、大气对海水水温有调节作用D、海水对大气温度有调节作用20、由于寒流和暖流交汇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而形成的世界著名的渔场是:A、秘鲁沿海渔场B、东南大西洋渔场C、纽芬兰渔场D、北海道渔场三、读图填图题21、图A4-1为“北半球洋流分布模式图”,读后完成下列要求:(1)在图中短线上添画箭头符号,正确表示各洋流的流向(2)在图中用虚线表示出寒流。
(3)如果此图为北太平洋海域,则世界著名的渔场在A、B、C、D中的点,该渔场的名称是渔扬。
22、图A4-2为两个海区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图,图中数值为度,箭头表示洋流流向。
读后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判断图中哪些是暖流,哪是寒流:甲是流,已是流。
(2)判断甲、乙两海区哪是北半球,哪是南半球:甲属半球,乙属半球23、图A4-3为澳大利亚及其周围海域简图,读后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洋流名称:1 ,2 ,3 。
(2)按成因类型,1属流,2属流。
(3)三支洋流中,属暖流的是24、读图A4-4,完成下列要求:(1)由于大西洋与地中海的盐度和密度有差异,表层海水由流向,底层海水由经由直布罗陀海峡注入流入。
(2)在图中添画箭头符号,正确表示表层和底层海水的流向。
三、简答题25、简要说明海洋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26、简述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一、1.C 2.D 3.A 4.C 5.A 6.A 7.D 8.C 9.D 10.C 11.B 12.A 13.C 14.B二、15.BD 16.CD 17.AC 18.AB 19.AD 20.CD三、21.(1)略(2)略(3)B 北海道22.(1)暖寒(2)北南23.(1)西澳大利亚寒流西风漂流东澳大利亚暖流(2)补偿风海陆(3)3 24.(1)大西洋地中海地中海大西洋(2)略五、25.海洋不仅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