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
【教学论文】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教师职称评定】

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现代化”[1],一般是指欧洲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急剧变革、工业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指经济落后国家以发达国家现代化生产力为发展目标,努力追赶的过程。
对这个历史过程的学术研究早就开始了。
“欧风美雨”、“西学东渐”,指的就是中国的现代化过程。
“现代化”(或者“近代化”)这个词,20世纪20年代就出现在汉语里了。
30年代,中国思想界还就“中国现代化”问题为题展开过讨论,那时已经较为全面地论及中国现代化的内外部条件、中国现代化应该走什么道路、现代化与政治统一的关系、现代化的资金与人才问题、现代化中的“工化”与“农化”的关系、现代化中的文化建设等等。
[2]但是在学术上建立“现代化”的研究框架,从现代化的研究视角来研究现代化过程,则是20世纪60年代才起步的。
我国研究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学者、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对现代化理论的形成过程作过认真研究。
他指出,从社会思潮的角度看,现代化理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性工业化高潮阶段形成的关于社会变迁的新理论架构。
战后西方出现的这一社会思潮,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美国社会思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衰败了,18—19世纪形成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只有美国充分享受了战争的胜利果实,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达到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顶峰。
美国学者纷纷著述,大吹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现代世界体系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体系。
现代化不仅是“西方化”,首先是“美国化”。
这些观点反映了美国在战后已处于世界的中心地位,带有强烈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色彩。
在这种氛围下形成的现代化理论思潮,是乐观的社会进化论思潮的产物,是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思潮的产物,是战后“美国第一”的自大狂思潮的产物。
美国学者认为:“现代化概念主要是一个美国式的概念。
”[3]这是现代化理论产生的基本的社会背景。
现代化理论产生的另一个国际背景是,战后东西方尖锐对峙,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间形成了长期“冷战”的局面。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读书笔记

《现代化新论》《新论》一书的价值,首先在于提出并详尽地论证了一元多线历史观。
所谓一元,指人类所经历的生产力形态的一致性。
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人类历史发展归根到底是围绕以生产力发展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的中轴转动,我们称之为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中轴原理,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一元论”(第一章70页)首先,应该尽可能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观的原意。
马克思在早年曾认为历史社会是按一定顺序单线发展的,但在他的著作中从来没有说过他所提到的几种生产方式之间有“一个产生一个”的必然性。
而从他的晚年著作来看,更是明确认为社会发展是多道路多模式的。
其次,生产方式生产诸力与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过程中的结合体是马克思分析社会生产时使用的一个综合性概念,其中最关键的是生产力系统,这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变革的基本动因。
其四,世界历史上有两种形式的大变迁一种是大生产力形态的转变,在历史上迄今只发生过两次,第一次大变革是一万年到八千年前发生的“新石器时代革命”,它使人类从渔猎和采集生产方式过渡到农业定居生产方式第二次大变革是两百年前的工业革命,它使人类开始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过渡到现代化工业生产方式。
这两次大变革都是创新性的社会巨变。
另一种是在同一生产力形态中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转变。
这两种形式的历史运动,是由众多因素的交互作用造成的,每个社会都是一个有机体,处在一个复杂的互动作用的网络系统之中,各种因素都是双向和多向运动。
其五,由于生产力水平和交换方式的限制,农业文明都是地方性的,当时世界历史的发展是多中心的。
只有现代工业文明才是世界性的,它把各区域性文明联成一体,汇合成为世界性文明,世界历史第一次显示出一种全球性的发展趋势。
作者阐明:第一,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异常复杂的运动,众多的独立和依存的变数在交互作用,单凭任何一个单因素都不能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历史发展是多因素的。
第二,历史发展中数不清的相互作用的变量形成的历史合力总是围绕经济发展的中轴线,经济发展的程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现实的生产力系统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因。
西方现代化的历史与文化进程研究

西方现代化的历史与文化进程研究现代化是世界上各个国家不断追求的目标之一。
它代表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是各个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竞争的基础。
西方文化和历史在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主要探讨西方现代化的历史与文化进程。
一、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背景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朔到17世纪时期。
当时,欧洲的国家开始不断地进行殖民扩张,推动着欧洲国家的贸易与经济发展。
同时,工业革命的发生也成为了世界发展的转折点。
西方的技术、经济和政治等领域都在逐渐发展、壮大。
19世纪后期,暴力和战争让欧洲陷入了一片混乱,但在此过程中,国家又通过自我调整和革新,顺利地走向了现代化。
这期间,西方文化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随着各家思想家的贡献,使西方现代化的历史和文化进程加速了许多。
二、西方现代化的文化进程西方的现代化就像一条包罗万象的大河,它不断地向前流淌,并展现出它的独有特点。
在这条大河中,西方文化和思想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化给人们带来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同时也为文化创新和发展开辟了空间。
首先,西方现代化文化进程中的一大特点来自于人文主义的思想影响。
人文主义是一个化身为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哲学思潮,它提倡个人发展,人人平等,法治和社会制度等价值,这为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次,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绘画、建筑、雕塑等艺术创作,以及17、18世纪的科学革命则为现代化与文化进步提供了强烈的推动力。
这些文化成果不仅在当时对西方文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启示了现代科技、经济和文化进步的路径和方向。
另外,在当代西方社会中,新兴的文化形式和文化载体的出现,更为现代文化进化注入新鲜血液,并推动了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从摇滚乐到嘻哈音乐、电影、流行文化等领域,当代西方的文化形式和文化载体已经趋于多样化,大大丰富了现代文化的内在含义和外在表达。
三、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始于18世纪末期,随着人口增长、技术进步和市场发展,现代化进程不断地加速和扩张。
现代化理论研究综述

现代化理论研究综述摘要本文旨在综述现代化理论的相关研究现状和成果。
现代化理论涉及广泛领域,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是当前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现代化理论的内涵、研究现状、应用研究等方面,并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化理论、研究现状、应用研究、研究方法、经济增长引言现代化理论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套理论体系,旨在解释和预测现代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现代化理论越来越受到。
然而,现代化理论在解释和预测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现象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选取现代化理论的研究现状和不足进行综述。
主体部分1.现代化理论的内涵和历史背景现代化理论主要涉及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文化变迁等多个方面。
它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试图从中寻找现代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的一般规律。
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经典现代化、后现代化和当代现代化三个阶段。
2.现代化理论的研究现状和争论焦点当前现代化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现代化动力机制、现代化路径选择、现代化代价问题等。
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对现代化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
然而,现代化理论在解释和预测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现象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它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些国家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后却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困境;也无法预测未来的现代化趋势和发展方向。
因此,学界对现代化理论的争论一直不断。
3.现代化理论的应用研究现代化理论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者运用现代化理论来解释经济增长的奇迹;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者则运用现代化理论来分析社会结构的变化;政治学领域的研究者则现代化理论对民主化进程的解释力。
然而,现代化理论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现代化理论难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进行比较分析;另一方面,现代化理论在解释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时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现代化研究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问题与对策
产业结构不合理
中国的产业结构仍然以传统制造 业为主,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发 展相对滞后。应加大对科技创新 的投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
业升级。
区域发展不平衡
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 地区较为发达,西部地区相对落 后。应加强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贡献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研究中国现代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有助于深入探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和规律。
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和规律,为推动中国现 代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 论的研究,深入探讨中国现代化的发 展路径和规律,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 程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推动资源共享和技术转移。
资源环境压力增大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 了严重破坏,应加强环境保护, 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
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与对策
城乡差距较大
中国的城乡差距较大,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应加大对 农村地区的投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 生活水平。
解释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关系,以及如何实现二 者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预测与展望
01
预测了中国现代化发 展的未来趋势
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分析,我 们可以预测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未来趋 势,如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全面进步 等。
THANKS
感谢观看
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中国近代史

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中国近代史前言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是一个令人艰辛的过程,因为它涉及到许多具有极其复杂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为了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史,需要运用现代化理论,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什么是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是指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出发,研究现代化问题的一种理论。
它的核心是现代化的因素和现代化进程。
现代化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现代社会,并且为我们探索社会变革的要素提供了参考。
中国近代史中的现代化问题中国近代史经历了从封闭固执的封建社会到开放交流的现代社会的大转型。
这个转型以社会变革和现代化为核心,并伴随着日益增长的全球化影响。
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是一个重要话题。
政治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进行体制改革,提高国家治理的能力,以及加强人民的民主权利。
近代中国政治领域的一些事件,例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煞费苦心,开拓了中国政治的新局面。
经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则是指中国从传统“天下为公”的农业社会到现代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转型过程。
经济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要环节和保障,不仅意味着水利设施和工业生产的现代化,也意味着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则是指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转型的过程。
这意味着道德、行为、价值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变革。
现代社会的诸多挑战,例如城市化和大量工业化、人口老龄化和教育、健康和人权等问题,都是这个转型过程的核心问题。
运用现代化理论探索中国近代史在探索中国近代史时,我们必须采用现代化理论这个研究方法。
以下是几个运用现代化理论探索中国近代史的实例。
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发生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初期阶段,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事件。
甲午战争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据考证,这场战争的原因是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没有进行全面的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脉络与推进路径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1BKS0039);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2022YB0163);河南省高校庆祝建党100周年专项课题(2021-ZXJH-024)作者简介:朱永刚(1983—),男,河南信阳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建设研究。
2023 6No 6,2023 学 术 探 索AcademicExploration2023年6月Jun ,2023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脉络与推进路径研究朱永刚(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科学阐发的重大标志性概念范畴与话语创新范式,是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文脉肌理、主题主线与核心话语,是具有深邃历史逻辑、深刻思想内涵、鲜明实践表达的话语范式建构与思想理论体系。
从革命时期“两个转变”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提出,到“四个现代化”目标与“三步走”战略的确立,再到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演化跃迁呈现清晰的历史脉络。
其理论体系蕴含包括“本质论”“特征论”“战略论”“系统论”“方法论”“关键论”在内的话语建构。
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跃迁升华,应坚持两个“行”的科学理论指导,保持三个“务必”的精神状态,掌握“六个坚持”的科学思想方法,聚焦“九大任务”的战略要求,发挥“第二个答案”的巨大引领作用。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脉络;思想内涵;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23)6-0001-07 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于建党百年之际首次提出的重大标志性概念范畴,是党的二十大科学阐发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与话语创新范式,是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文脉肌理、主题主线与核心话语,是具有深邃历史逻辑、深刻思想内涵、鲜明实践表达的话语范式建构与思想理论体系。
读书笔记《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内容纲要(文字版)

读书笔记《<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内容纲要(文字版)第一编大转变时代的新历史观第一章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现代化”还是“近代化”,应先正名时间尺度上,泛指从中世纪结束以来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一个“长时程”价值尺度上,指区别于中世纪的新时代精神与特征现代化的含义是什么现代化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上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
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过程的统称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换句话说,现代化可以看作是代表我们这个历史时代的一种“文明的形式”。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第二章西方的现代化思潮与现代化研究不断变化中的社会思潮现代化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性工业化高潮阶段形成的关于社会变迁的新理论架构。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西欧和北美在19世纪陆续进入了工业化时期,蒸汽机这个巨怪的出世塑造了一个新社会即工业社会的轮廓。
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咄咄逼人的发展势头使乐观主义的论调占了优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声把社会进化的乐观主义思潮一下子轰得烟消云散。
现代工业文明走入歧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的社会思潮开始出现新的转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美国社会思潮20世纪60年代——“发展”与“现代化热”现代化研究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中迅速兴起的一门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
首先由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提出来。
最先开辟的新领域发展经济学现代化流派代表:著名经济史家华·惠·罗斯托其现代化论点也被称为“传播学派”(现代化问题的提出是密切为美国对外政策服务的)20世纪60年代对政治发展的研究中,至少有三大流派系统——结构功能研究法,主要受帕森斯的理论支配;社会过程研究法,主要是探讨政治行为过程与工业化、都市化等社会过程的关系;比较历史研究法,这是较为接近传统的一种方法现代化理论形成的历史特点1.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东西方处于尖锐对峙、国际关系很不正常的“冷战”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时间:2012-09-11 08:43来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第3期王加丰一、现代化理论的产生和演变现代化理论,现在通常叫发展理论。
它的本义,或者说从狭义上看,指研究第三世界或后进国家如何发展的理论。
其产生可以追溯到18世纪后期,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就是当时发展理论的代表作,在这部书中,他探讨了诸如中国、印度等为什么不发展起资本主义的问题。
美国建国初期的财政部长汉密尔顿,19世纪上半叶的一些经济学家,如德国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专门讨论过后进国家如何进行工业化的问题。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期,关于发展理论的研究大体停滞,或者说没有引起应有重视,因为这时的发达国家都忙于解决因为工业化而引发的一系列国内国外的迫切问题,无暇顾及第三世界的发展。
二次大战结束后,一大批第三世界国家获得了独立,它们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变得非常尖锐。
当时正处于冷战的气氛中,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竭力想缩小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影响,殚精竭虑的要把这些刚刚开始主宰自己命运的国家拉入自己的怀抱,设立专门机构,探讨这些国家的发展问题,现代意义上的现代化理论由此开始。
1949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所谓的“第四点计划”(即对落后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的计划),用大量美援来争取第三世界国家,为此需要研究这些国家如何使用这些援助的问题,这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现代化理论产生的契机。
可想而知,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现代化研究带有三个特点:反共色彩浓厚;企图为第三世界国家找到一条模仿西方模式的发展道路;由于把西方的发展道路作为楷模,所以又有必要对西方的发展道路进行新概括。
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华·惠·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1916-2003)。
罗斯托原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从经济史入手研究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1960年肯尼迪上台后任命罗斯托为国家安全事务副特别助理、国务院顾问等职务。
1960年罗斯托出版了《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该书的副标题是《非共产党宣言》。
这一方面表现了他的反共特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自命不凡:他要用这本书来取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
另外,从学术探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把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研究与对发达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概括结合起来。
这为后来的现代化研究提出了一种方向,即一方面研究第三世界的发展,另一方面研究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
罗斯托在这本书中把现代化过程分为五个阶段: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起飞,向成熟推进,大众高消费。
后来,他又提出第六阶段:追求生活质量。
罗斯托的理论是从反共出发的,但不是说他书中的观点一无是处,否则今天可能没有人再读他的这本书了。
他把现代经济增长分成若干阶段的做法是一种创新,尽管你可以不同意他的六个阶段的分法。
书中的一些具体结论也很有说服力或有一定的预见性。
比如,他认为苏联的发展模式能较容易进入工业成熟阶段,但很难进入大众高消费阶段;如果进入了高消费阶段,其发展模式也“很可能会萎谢”。
他在1990年写的《第三版序言》中还这样讲到中国:“包括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巨人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现在已超过了起飞而向技术成熟阶段前进,这就避免了德国、日本和俄罗斯在20世纪进入该阶段时出现过的“世界悲剧”。
[1]这里的意思是,一个国家在起飞阶段最具侵略性,过了这个阶段就可能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
这是从他的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来看“中国威胁论”或诸如此类的理论的。
罗斯托的现代化理论在当时具有代表性,但不是西方或美国关于现代化问题的惟一理论,对他的反共立场也一直有人持不同意见。
到20世纪60年代中,一些人开始从比较中立的立场来研究现代化问题。
如巴林顿·摩尔的《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1966)就把社会主义看成现代化的一种模式。
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二战后西方的黄金时代已经成为过去,进入经济滞胀时期;而且,由于冷战的结束,右翼的保守主义和反共思潮受到严重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化理论中的反共色彩开始淡化,现代化成为真正学术意义上的研究对象;同时,现代化学说也随着来自各方面的批判而日趋冷落,或不再有60年代那样火爆的势头。
进入80年代后,“发展”的概念渐渐取代了“现代化”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也介入了现代化理论的研究。
从历史学角度介入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学者中,最著名的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荣渠(1927~1996)。
他把现代化的概念分成广义和狭义的两种。
他说:“从历史的角度来透视,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
狭义而言,现代化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地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超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
”[2]把现代化的概念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种,是罗荣渠先生对现代化理论的重要贡献。
因为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一般只研究第三世界的发展问题,相当于罗先生所说的狭义上的现代化概念;而罗先生提出的广义上的现代化概念有独特的含义,即把它看成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接着罗先生通过一系列的理论论证,把现代化过程纳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体系,视其为人类社会必经的一个历史阶段,为现代化理论的研究带来的新的生命力。
二、现代化理论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的切入点一般说来,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急剧变动过程的统称,这种史无前例的变化,不仅限于工业领域或经济领域,同时也发生在知识增长、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等各方面。
或者说,现代化是由于自然科学的进步,人类的生产能力空前增长,各种传统制度适应于知识增长和生产发展而发生的各种功能性变化过程。
工业化是其主要内容,但现代化研究并非专门着眼于工业化的经济属性,而是注意社会制度与工业化和经济的关系,注意随经济发展而发生的政治、社会、思想等方面的变化,包括国际相互依赖的加强,非农业生产(特别是工业和服务业)比重的提高,死亡率降低,经济持续增长,收入分配趋于拉平,各种组织与技术的专门化和大量扩增,科层化,群众性的政治参与,各级教育水平的提高,等等。
由于现代化理论研究的范围如此广泛,研究现代化过程可以从众多的方向切入,所以可以说现代化又不是一个统一的理论,各个学科都在从不同的方向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社会学有发展社会学,经济学有发展经济学,政治学有政治发展理论,还有的学者特别强调文化发展和精神发展等等,如有人提出了人的现代化问题。
但各种理论都有一个基本的框架,那就是大体上把工业化以前的东西看成是传统的,把工业化以来的东西看成是现代的,不管什么理论,不管从什么角度切入,种种理论就建立在这种把传统和现代对立起来的基础上,都是研究传统的东西是如何转变为现代的东西的。
发展经济学着重研究传统经济即传统农业经济如何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过渡,发展社会学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科层化社会转变的过程,政治发展理论研究传统的君主政治向现代议会民主政治转变的过程。
这样一种研究框架从一开始就招致激烈的批判。
一种批判意见认为,“传统”是“现代性”确定下来后的一个“剩余概念”,即不属现代性的东西都是传统,所以传统的概念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杂烩,或一只垃圾箱,如从原始部落到德川时代的东西都可装进这只垃圾箱。
实际上传统与现代绝非完全互相排斥,现代社会中仍有许多传统的东西保留下来。
还有一种批判意见是,传统与现代之间其实并非可以截然分开,比如殖民地社会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它可能是一种既非传统也非现代的社会。
另外,很重要的是,传统社会并非没有变化,而且变化很大,这种变化属什么性质?由此又引起了什么是“现代性”的问题。
现代性完全与传统无关吗?凡现代社会的东西都是属于现代性的东西吗?另外,各发达国家可说都是现代社会,但仍然有许多差别,这些互相差别的东西也是现代性的吗?这些批判促使人们重新审视现代化理论的一些观点。
我们的看法是,现代化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必经的历史阶段,是一场生产力的大变革,围绕这一大变革,各个方面(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等)均发生全面变化;在这场变化中,一些传统因素消失了,一些新因素出现了,但一些传统因素经过改造而继续发挥作用,有的甚至未经什么大的变革继续发生作用。
这说明,人类社会无论变化如何激烈,总不可能完全割断与过去的联系。
这样一来,我们的研究任务不是减轻了,而是更复杂了,因为必须研究为什么有些传统的东西要消失,而为什么有些能继续发挥作用,为什么有的会和新的因素结合而形成某种新的东西等等。
还必须说一下,对这些内容的研究仍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学科的视野来切入。
在这里,历史学是最具综合性的一种研究方法,不管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研究均是这样。
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总的说来,现代化理论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
由此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大量与当代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课题尚处于空白或几乎空白的状态,等待着我们去研究、总结,等待着我们去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以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可先从经济方面来看看这个问题。
如果说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那么研究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就成为现代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工业革命,就不免要涉及资本主义起源问题。
以往我们更多地是从劳资关系的角度,即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的角度来研究的,但问题是,这种生产关系似乎历史上早已出现过,于是就有了资本主义萌芽之说。
而这样一来,问题就复杂了:究竟这种关系发展到什么程度才能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现代化理论的主要视角不是生产关系,而是生产力,它着重研究现代生产力如何产生的问题。
当然,单纯研究生产力也不能解决现代生产力的产生问题,工业生产力的发生需要一定的体制或环境,所以什么样的体制或环境才能产生现代生产力成为这个问题研究的重点。
但这里,关于体制或环境的研究必须围绕着现代生产力如何出现的角度来进行,这与围绕着生产关系来进行是有很不一致之处的。
它所关注的是现代经济发展机制是如何形成的问题。
比如,在当今的西方国家,不存在由政府来一会儿强调农业、水利,一会儿强调发展什么的问题,因为在那里,资源的配置由市场来进行,什么领域需要多投入,什么领域已投入过多,市场本身会感受到,政府作适当指导就够了。
但在我们这些发展中的国家却不行,许多事情仍需政府来大力推动,甚至一度还出现了政府应该强迫人们发财之说,因为在某些落后地区,部分群众缺乏追求现代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