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自清的《论雅俗共赏》有感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100字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100字《雅俗共赏》这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书中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入剖析和探讨,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深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书中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也进行了深入思考,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先,书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剖析和探讨令我受益匪浅。
书中通过对《诗经》、《易经》、《孟子》等经典文化作品的解读,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使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尤其是对于《诗经》的解读,书中提到了五种思维模式和对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使我对这部古代诗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书中还对《易经》等经典著作进行了独到的阐释,让我对这些经典著作的智慧与哲理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通过对这些经典文化作品的深入解读,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次,书中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思考也给我启发。
书中指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并不是对立的关系,传统文化可以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命力和价值。
书中通过对各个方面的实例和分析,让我深入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书中提到的传统文化在社会建设、教育发展、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积极影响,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实际应用和当代价值。
同时,书中还对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发展提出了深入的思考和建议,让我对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书中对传统文化的辩证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艺术解读也给我很大的启发。
书中对传统文化的辩证分析和评价,让我领悟到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化体系。
书中通过对《红楼梦》、《水浒传》等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让我对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书中还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对话,探讨了传统文化在艺术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通过书中的辩证思考和艺术解读,我对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在阅读《论雅俗共赏》的过程中,我对于朱自清先生的观点和见解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这本书不仅是对雅俗共赏这一主题的探讨,更是对文学、艺术、审美等方面的思考和反思。
朱自清先生对于雅俗共赏的探讨让我深感其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雅俗共赏并不是简单的折中或调和,而是对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能产生共鸣和感染的艺术形式。
这种共鸣和感染来自于对于人性、情感、社会等方面的真实、深刻的表现,以及对形式、技巧、审美等方面的精妙、独到的运用。
这种观点不仅对于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也对于艺术和审美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朱自清先生在书中提到了许多文学作品的例子,这些例子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雅俗共赏的本质和特点。
他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比较,揭示了雅俗共赏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我发现,这些作品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它们都能够超越时代、地域、文化、阶层的限制,深入人心,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感动。
这种共鸣和感动来自于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情感、社会等方面的真实、深刻的内容,以及所运用的精妙、独到的形式和技巧。
“雅俗共赏,并不是要打成一片,而是从对立中求同,所谓‘和而不同’。
”(出自《论雅俗共赏》)这句话是朱自清先生对于雅俗共赏的独特理解。
他指出,雅俗共赏并不是将高雅与通俗合为一体,而是从两者的对立中寻求共同点,即“和而不同”。
这种观点强调了不同文化、阶层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而不是简单的折中或调和。
“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乎有这‘永久性’。
”(出自《论百读不厌》)这句话强调了文学作品的“永久性”价值。
朱自清先生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持久的魅力,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这种“永久性”不仅来自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的深刻性,也来自于作品所运用的形式和技巧的独特性。
“欣赏和批评都是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但欣赏重感性,批评重理性。
”(出自《论逼真与如画》)这句话揭示了欣赏和批评的不同之处。
读《论雅俗共赏》有感

读《论雅俗共赏》有感读《论雅俗共赏》有感读《论雅俗共赏》有感1《论雅俗共赏》最早是由观察杂志社于948年出版,是朱自清先生生前的最后一本书。
书中共收录文章十四篇,有三分之一谈诗歌,谈朗诵诗。
《论雅俗共赏》放在第一篇,并且用作书名,朱先生有其独特的用意。
用现代”论雅俗共赏”的立场解读传统,充分体现了俗人或常人的立场,更体现了人民的立场。
同时,书中各篇论文都体现了人民立场,也向着人民说话。
雅俗共赏,语出自明代孙仁孺《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
”具体讲的优美、通俗,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雅俗共赏”是雅文化和俗文化的最高境界。
学者刘双平说,人类文化是多元共存、丰富多彩的。
从总体上看,可以分成两大类:”俗文化”和”雅文化”。
所有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的文章、艺术都属于”俗文化”,如新闻通讯稿、报告文学、民间艺术团体的各种表演等。
雅文化又可分两类:”曲高和寡”之雅和”雅俗共赏”之雅。
雅文化要保持其生机与活力,就应从小众走向大众,为大众服务,让群众喜闻乐见,做到”雅俗共赏”。
雅文化如果只为”小圈子”服务,脱离群众、脱离生活,注定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书中的《百读不厌》出自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中指出,人要多读经典,也要多读诗、文章、小说等。
诗文的”百读不厌”主要是靠声调,因为人们的吟诵,可以让诗文给人以别致的感受。
小说的”百读不厌”,主要是靠故事或情节。
在现代文艺里,让人”百读不厌”的作品也很多。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茅盾先生的《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余华先生的《活着》。
这些作品让人每一次阅读都有不同的感受。
虽然”百读不厌”以趣味为主,但还是要积极向上的纯正的趣味才能长久流传的。
书中的十四篇论文,让我受益匪浅。
如《歌谣里的重叠》让我知道歌谣以重叠为生命,脚韵只是重叠的一种方式。
大家小书论雅俗共赏读后感500字

大家小书论雅俗共赏读后感500字示例文章篇一:《〈大家小书论雅俗共赏〉读后感》读了《大家小书论雅俗共赏》这本书,我心里有好多想法呢。
书里讲的雅和俗的东西,就像两座山。
一座山很高很险峻,那就是雅的东西,像古典音乐、高深的绘画。
另一座山呢,比较平缓,那就是俗的东西,像流行歌曲、搞笑的漫画。
以前啊,我觉得这两座山离得老远老远了。
雅的东西,都是那些有学问的大人在研究、在欣赏,像我这样的小学生,就只能远远地看着。
俗的东西呢,大家都能很快接受,像我听的那些儿歌,简单又好玩。
可是这本书让我改变了想法。
我记得书里有个例子,就说以前的诗词,那可是很雅的东西。
但是慢慢地,这些诗词里的一些句子就流传到民间了,大家都开始说,开始用,这时候雅的东西不就变成俗的了一部分了吗?就像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现在谁不知道啊,这就像是从那座高雅的山尖上飞下来一只美丽的鸟,落到了民间这座俗山上。
我就想到我爷爷和我。
爷爷喜欢听京剧,那京剧的唱腔、动作,都很有讲究,爷爷说这是雅的艺术。
我呢,喜欢看动画片,那里面的故事简单又有趣,我觉得很俗。
可是爷爷有时候也会陪着我看动画片,他说这里面也有很有趣的道理呢。
我就想,那我是不是也可以去听听京剧,找找里面的乐趣呢?我觉得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雅俗理解的新大门。
以前觉得雅俗之间有道鸿沟,现在发现它们就像两条河流,是可以交汇在一起的。
雅的东西可以慢慢变得通俗,让更多人接受;俗的东西如果经过提炼,也能变得高雅起来。
就像我们的生活,有高雅的梦想,也有通俗的快乐,它们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我想啊,以后我再看东西、做事情的时候,就不会把雅俗分得那么清楚了,而是会去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我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的。
示例文章篇二:《〈大家小书论雅俗共赏〉读后感》读了朱自清先生的《大家小书论雅俗共赏》,真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想,这会是一本多么深奥的书呀。
可是当我慢慢读进去,就发现它特别有趣。
语文版语文高二读朱自清的《论雅俗共赏》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读朱自清的《论雅俗共赏》读中学的时候,学习过朱自清的两篇文章《荷塘月色》、《背影》,至今印象深刻。
曾经全文背诵过《荷塘月色》,被朱自清的美文所陶醉,曾经在盛夏的晚上,到大连劳动公园的荷花池,去寻找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无论是月下的荷塘,还是荷塘上的月色,呵呵,都没有找到朱自清的优雅、朦胧、幽静的“荷塘月色”,概因我是没有朱先生的心境吧。
倒是《背影》,以真言抒真情,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父爱。
虽然我的父亲已经离开我多年了,但是至今想起父亲,犹在眼前。
已经成为人父,总想给儿子留下点伟大父亲的烙印。
呵呵,可是感觉我的儿子不领情啊。
我的方法有问题啊。
我喜欢逛书店,可能受王海军童鞋影响,以前与海军出差的时候,海军每到一地肯定去书店转转,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
一次出差购得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在漫长的火车旅途中看完。
近日又细读,感受不一样。
得出结论如朱自清先生所论:趣味性的小说等可以在旅途中阅读,名家作品必须要端坐,认真阅读才有收获。
所以,古人读书、写字都要端起架子,不无道理啊。
读《论雅俗共赏》,深为朱自清先生博古论今的渊博的知识所折服。
何为雅?士大夫。
何为俗?小市民、农家子弟。
对此,至今仍有人感兴趣,论来论去,把东北二人转都论进去了,弄得春晚导演很头痛。
呵呵。
私下认为,无需区分过于严格,有人喜欢就好,管他雅与俗呢。
读书是一种习惯,读书有时候就像抽烟一样,习惯养成了,不读书感觉少点什么的。
过去读书目的性很明确,肯读书就能改变身份和地位。
当今,读书是否仍然能够改变身份和地位呢?真的不好说啊。
对于“百读不厌”的理解。
我觉得百读不厌的书,肯定是好书。
因为读书不但获得了快乐,也肯定获得了知识。
当然了,百读不厌是根据读者个人的兴趣决定的,所以不能因此来评判这本书的好与坏。
学以致用,是读书人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升华的体现,这也是根据读者个人的情况而定的。
我有一友,可谓读书之多,高我不知多少,但是至今没有把其所读之书,所获得的知识在生活中体现出来。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100字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100字摘要:1.雅俗共赏的定义与意义2.雅俗共赏的作品特点3.雅俗共赏的审美价值4.雅俗共赏的现实意义5.如何在创作中实现雅俗共赏6.雅俗共赏在当今社会的应用正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艺术的审美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其中,“雅俗共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审美标准。
所谓雅俗共赏,指的是一种艺术作品既能体现出高雅的审美情趣,又能让普通大众易于接受和欣赏。
这种作品往往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成为人们共同的精神食粮。
首先,我们要了解雅俗共赏的作品特点。
这类作品往往以真实、贴近生活为主题,既不高傲自赏,也不媚俗迎合。
在艺术表现上,它们既保留了高雅艺术的韵味,又具有通俗艺术的亲和力。
正如著名画家齐白石所说:“艺术要贴近生活,为大众服务。
”他的画作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将高雅的文人画与民间艺术相结合,使广大民众都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其次,雅俗共赏的审美价值在于它能满足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需求。
在这种作品中,高雅与通俗相互融合,既能提升观众的审美品位,又能使他们感受到艺术的乐趣。
这种审美价值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
在现实生活中,雅俗共赏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提倡文化包容性,鼓励人们跨越阶层、地域、年龄等界限,共同享受艺术的美好。
同时,它还强调艺术作品的社会责任,要求创作者关注民生、传播正能量。
那么,如何在创作中实现雅俗共赏呢?首先,创作者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既能吸收高雅艺术的养分,又能了解通俗文化的特点。
其次,创作者要真诚地关注生活、关注人民,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为人民抒发情感。
最后,创作者要勇于创新,打破传统艺术的束缚,以崭新的艺术形式展现雅俗共赏的魅力。
总之,雅俗共赏作为一种审美标准,既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据我了解,《论雅俗共赏》是朱自清先生的生前的最后一本书。
《论雅俗共赏》放在了本书的第一篇,并且被用作书名,我想朱自清先生对于此篇文章的意义是不同一般的。
作者在文章中有意的提到了文学中的俗人、雅人。
“‘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这里并非打到旧标准,只是要求那些雅士理会到或迁就些俗士的趣味,好让大家打成一片。
”“但就玩意儿而论,‘雅俗共赏’虽然是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
文章通过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史来阐述观点,从唐朝安史之乱的门第垮台使得社会等级不再像先前的那么固定,“士”和“民”两个等级的划分也不再像先前的那么严格和清除,到中唐时期比安史之乱还早些,禅宗的和尚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再到宋朝出现的笔记和唐朝的传奇,作者罗列出这些,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文学正在逐步向大众化靠近。
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更多的人来欣赏阅读,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永久。
这一点是必须承认的,因为毕竟高文化水平的在群众中也是占少数的,文学作品,若在群众中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其价值将会得到更深层次的发掘。
群众,无论在哪个么方面都是规律发展所必须考虑的一个方向。
毛泽东曾经就说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
”毛泽东在军事方面的成就主要还是因为他认识到了群众的重要性,以群众为中心,积极拉拢群众,走群众路线,得到了民心,众心所向,成功也就唾手可得了。
在我看来,“雅”与“俗”也并非有着不可跨越的界线。
正如我们时时刻刻挂在嘴边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等这些诗句一般,都是古人在属于他们的那个时代所创造出来“雅”文化,而在如今,几乎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每个读了一点点书的人都可以哼上那么一小段,几乎达到了一种全民吟诵的地步了。
经典长谈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

经典长谈论雅俗共赏读后感《读<经典长谈·论雅俗共赏>有感》读到《经典长谈·论雅俗共赏》时,感觉就像是在一场文化的盛宴上穿梭,时而遇到高雅文化的精致摆盘,时而又陷入俗文化的热闹场景。
特别触动我的是朱自清先生对雅俗文化演变历程的细致剖析。
先生谈到唐朝的时候,那时候诗歌盛行,一部分诗歌是文人雅士在书斋里精心雕琢而出,充满着高雅的韵味。
像李白的诗,很多时候其意境高远,用词华丽而富有诗意,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在文人阶层中广为传颂,是雅文化的代表。
但是呢,同时也有一些民间俗文化在悄然生长。
就像很多民间的歌谣、故事,它们用最直白、最简单的语言讲述着百姓的喜怒哀乐。
这让我想起现在的流行歌曲和民谣,流行歌曲往往有着精美的制作包装,是一种受到大众追捧的现代雅文化,而民谣则相对质朴,更像扎根于民间的俗文化。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有不理解的地方。
对于雅俗文化的界限有时候感觉很模糊。
作者提到在宋朝的时候,词这种体裁的兴起,原本是民间俗文化,后来逐渐被文人雅士改造,变得雅化起来。
我在想,这个转变的界限到底在哪里呢?后来我明白了一些,也许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界限,它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受众的变化而慢慢过渡的。
比如有些网络文化,一开始是非常草根、通俗的表达,可随着它被更多人关注和接纳,其中一部分元素也开始向雅的方向转变。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不仅仅是雅俗的概念,更是一种文化融合的观念。
从古至今,雅俗文化互相影响,不断发展。
从古代民间俗文化不断为高雅艺术提供素材灵感,到高雅文化又向民间传播渗透影响俗文化的内涵。
这就像现在的一些艺术形式,如相声,以前被视为街头俗艺,可是如今经过许多相声艺人的努力创新内容和表演形式,加入了国学知识、文学经典等高雅的元素,同时还能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讲给老百姓听。
这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深受欢迎。
《论雅俗共赏》让我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多元文化的时代,对于文化不应有过于狭隘的区分眼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朱自清的《论雅俗共赏》有感
读朱自清的《论雅俗共赏》有感
《论雅俗共赏》最早是由观察杂志社于1948年出版,是朱自清先生生前的最后一本书。
书中国共产党收录文章十四篇,有三分之一谈诗歌,谈朗诵诗。
《论雅俗共赏》放在第一篇,并且用作书名,朱先生有其独特的用意。
用现代”论雅俗共赏”的立场解读传统,充分体现了俗人或常人的立场,更体现了人民的立场。
同时,书中各篇论文都体现了人民立场,也向着人民说话。
雅俗共赏,语出自明代孙仁孺《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
”具体讲的优美、通俗,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雅俗共赏”是雅文化和俗文化的最高境界。
学者刘双平说,人类文化是多元共
存、丰富多彩的。
从总体上看,可以分成两大类:”俗文化”和”雅文化”.所有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的文章、艺术都属于”俗文化”,如新闻通讯稿、报告文学、民间艺术团体的各种表演等。
雅文化又可分两类:”曲高和寡”之雅和”雅俗共赏”之雅。
雅文化要保持其生机与活力,就应从小众走向大众,为大众服务,让群众喜闻乐见,做到”雅俗共赏”.雅文化如果只为”小圈子”服务,脱离群众、脱离生活,注定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书中的《百读不厌》出自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中指出,人要多读经典,也要多读诗、文章、小说等。
诗文的”百读不厌”主要是靠声调,因为人们的吟诵,可以让诗文给人以别致的感受。
小说的”百读不厌”,主要是靠故事或情节。
在现代文艺里,让人”百读不厌”的作品也很多。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茅盾先生的《幻灭》、《动摇》、《追求》三部
曲,余华先生的《活着》。
这些作品让人每一次阅读都有不同的感受。
虽然”百读不厌”以趣味为主,但还是要积极向上的纯正的趣味才能长久流传的。
书中的十四篇论文,让我受益匪浅。
如《歌谣里的重叠》让我知道歌谣以重叠为生命,脚韵只是重叠的一种方式。
从史的发展上看,歌谣原只要重叠,这重叠并不一定是脚韵;那就是说,歌谣并不一定要用韵。
韵大概是后起的,是重叠的简化。
现在的歌谣有又用韵又用别种重叠的,更可见出重叠的重要来。
重叠为了强调,也为了记忆。
顾颉刚先生说过:对山歌因问作答,非复沓不可。
……儿歌注重于说话的练习,事物的记忆与滑稽的趣味,所以也有复沓的需要。
(《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上)
”复沓”就是重叠。
这对于现代人写诗与小说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古到今,从古诗到今天的散文,或者再到今
天的影视,”既重复又新变”的复沓手法几乎成了一条艺术的铁律。
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的”三”的运用——”三打白骨精”、”三打祝家庄”、”三进山”……,”三” 意味着反复出现,增强审美刺激;而”三”中每一次出现都不同,都有新变化,这就在反复的审美刺激中,增加变化的内容,增加新的审美体验,当”三”个即重复又新变的审美体验一整合,艺术的效果、艺术的魅力就构成了。
(大石桥乡中心小学教师梁天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