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非传统安全案例——能源安全

合集下载

我国能源安全战略面临的挑战与国际经验借鉴

我国能源安全战略面临的挑战与国际经验借鉴

我国能源安全战略面临的挑战与国际经验借鉴一、本文概述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能源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能源安全战略当前面临的挑战,包括能源供应安全、能源转型与环境保护的平衡、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还将借鉴国际能源安全战略的有益经验,为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国内外能源安全战略的实践与理论,本文旨在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能源安全战略建议,以促进我国能源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二、我国能源安全战略面临的挑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能源安全战略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国内能源资源有限,而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导致能源自给率不断下降,能源进口依存度不断上升。

这种供需矛盾加剧了能源市场的波动,给能源安全带来了风险。

能源结构不合理。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清洁能源比重相对较低。

煤炭的大量使用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也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同时,煤炭的开采和运输也存在安全隐患,给能源安全带来了挑战。

能源利用效率不高。

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能源浪费现象普遍。

这不仅加剧了能源供需矛盾,也增加了能源成本,降低了经济竞争力。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

能源国际合作面临挑战。

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中,我国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还有待提升。

同时,国际能源市场的不稳定、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也给我国能源国际合作带来了挑战。

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维护能源安全,是我国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我国能源安全战略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通过加强能源科技创新、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国际能源合作等措施,推动能源安全战略的实现。

非传统安全保障和措施

非传统安全保障和措施

非传统安全保障和措施非传统安全是指除了传统安全领域之外的一些与人类生存、发展和幸福密切相关的问题,例如环境安全、能源安全、网络安全、粮食安全、人口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安全等。

这些问题与传统安全相比,更加综合、复杂,其安全威胁不再仅限于武力冲突和军事威胁。

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障和措施来应对各种潜在的安全风险。

以下是一些非传统安全的保障和措施:一、环境安全。

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加剧,环境安全成为了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

我们应该加大环保力度,加强环境治理,推动绿色发展,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还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制定环境保护的国际法律和标准。

二、网络安全。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我们要完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监管机制,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同时,提高公众的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养网络安全专业人才。

三、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加大粮食生产力的提升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保障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管,防止粮食价格波动过大,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四、人口安全。

人口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稳定。

我们要加强人口管理,实施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

同时,要加强对妇女儿童的保护,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提高人口素质。

五、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我们要加强社会治理,完善法制建设,加强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

同时,要深化改革,实现社会资源公平分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六、经济安全。

经济安全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加强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同时,要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增加对外贸易,提高国际竞争力。

非传统安全的案例

非传统安全的案例

国家安全观念的转换霸权主义、局部战争等传统安全威胁仍影响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而进入新世纪第一年就发生的“9·11”恐怖事件,2003年发生的“非典”疫情,以及印度洋海啸灾难等都表明,非传统安全威胁正日益凸显,并与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人类社会面临着新的安全挑战。

如何应对这些安全领域的威胁和挑战,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一、安全观念的变迁安全是个人或社会共同体免于威胁的一种存在状态,是行为体间的“优态共存”,意味着个人或社会共同体生存危机的消解。

安全是国家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也是国际关系最基本的价值诉求。

人类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人类不断应对各种安全问题或安全威胁的历史。

国家安全的內涵因社会环境与时代潮流而有调整。

冷战時期,国家安全的定义著重于軍事安全,以达到维护国家主权与生存等目标。

安全主要涉及国家使用武力对抗其他国家对其领土完整、政治独立所造成的威胁,并结合外交、政治等“高阶政治”议题作为传统国家安全的主要內容。

随着两大阵营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加之全球化与信息化趋势的影响,传统上强调军力的概念遭到过于片面的批评。

经济发展、社会安全、政治安定等区别于传统安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或称“低阶政治议题”,日益凸显出来成为了国家安全政策的焦点。

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世界一体化,使得各国日渐充分地认识到,只有加強国际安全合作才能真正解决这些关系全球安全的突出问題。

在全球化的情势之下,国家只有更新观念,才能真正得到安全。

因此,今天我们所说的安全问题一定是指囊括了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综合安全。

大家知道,全球化在超越国家界限、缩短空间距离、共享人类文明等方面,越来越使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然而,与此同时,这种日益深入的全球化运动,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难以名状的痛楚:大规模的金融风暴、日益严重的环境危害、猖獗横行的跨国犯罪、喧嚣尘上的恐怖主义、肆虐流行的各种疫病等等。

可以说,全球化彻底地改变了人们既有的传统安全理念与安全环境,人类越来越需要面对更加趋于多元化、复杂化、普遍性的种种有形无形的新的威胁。

非传统领域安全

非传统领域安全

什么是“非传统安全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由来已久。

但冷战结束后特别是“9·11”事件以来,以恐怖主义为代表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影响国际安全的重大问题。

2008年,全球范围内非传统安全问题不仅仍有严重的恐怖主义,而且引人注目地扩展到金融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以及气候变化、食品和公共卫生安全等领域,对我国安全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国际金融危机迅速蔓延,金融安全问题特别突出。

2008年9月美次贷危机发展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美国向欧洲、从发达经济体向全球各地扩散。

多国股指恐慌性暴跌,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全球和各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

金融安全问题受到各国高度重视。

美欧等国推出总额达数万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但其效果尚待观察。

2008年11月,美国主办20国集团峰会,专门讨论金融安全问题。

11月22-23日,亚太经合组织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利马宣言》,承诺将密切协作,进一步采取全面、协调的行动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

我国政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参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并主张国际社会应在所有利益攸关方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

2008年下半年以来,在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影响下,我国经济困难明显增加,维护经济和金融安全的紧迫性进一步增强。

我国政府坚持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并决定从2008年10月起到2010年底共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着力扩大内需,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会因为这场国际金融危机而发生逆转,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今后一段时间会更加显现,我们必须要更加充分估计困难,更加周密扎实应对。

国际反恐斗争取得进展,但反恐形势仍很严峻。

截至2008年10月底,全球共发生恐怖袭击事件898起,造成4800余人死亡、8400余人受伤。

中日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与挑战

中日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与挑战

中日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与挑战近年来,中日两国在许多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尤其是在非传统安全领域。

非传统安全问题涵盖了众多领域,如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海盗活动等。

中日两国面临着共同的挑战,需要加强合作来应对这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日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与挑战。

一、反恐合作恐怖主义是全球范围内的威胁,中日两国都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

为了应对恐怖主义的挑战,中日两国加强了情报共享、警务合作以及反恐经验交流。

两国通过建立热线机制,及时分享情报信息,加强边境管控,共同打击恐怖组织。

此外,中日还积极参与国际反恐行动,共同推动建立和维护国际反恐合作机制。

然而,在反恐合作中依然存在一些挑战。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政治敏感性,中日两国在情报共享和警务合作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另外,由于恐怖主义形式的多样性和突发性,中日两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反恐合作机制,提高执法部门的反恐能力。

二、网络安全合作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

然而,网络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中日两国都遭受到了网络攻击和信息泄露的威胁,为了防范这些威胁,两国加强了网络安全合作。

中日两国在网络安全领域进行了信息共享、技术交流和网络安全政策的磋商。

两国共同制定了网络安全标准和规范,加强了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此外,中日还积极推动国际社会加强网络安全合作,共同应对跨国网络安全威胁。

然而,在网络安全合作中依然存在一些挑战。

一方面,中日两国在网络安全政策和立法方面存在差异,限制了合作的深入。

另一方面,网络攻击手段日益复杂,草率的技术合作可能无法有效应对新兴的网络安全威胁。

因此,中日两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研究和应对新的网络安全挑战。

三、气候变化合作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中日两国都承受着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两国加强了气候变化合作。

中日两国在气候变化领域进行了政策对话、技术合作和经验交流。

非传统安全问题名词解释

非传统安全问题名词解释

非传统安全问题名词解释
非传统安全问题指的是那些不同于传统军事威胁的安全挑战和威胁。

传统安全
问题通常涉及国家之间的军事冲突、领土争端和武力行动,而非传统安全问题则更加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
1. 环境安全问题: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对人类生活和健康造
成的威胁属于环境安全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健康风险。

2. 能源安全问题:能源安全问题涉及对能源供应的依赖性和稳定性的关注。


源的稳定供应对于实现经济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至关重要,对于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3. 经济安全问题:全球化和经济互联依赖使国家面临着来自全球市场的竞争和
不稳定因素。

经济安全问题可能包括经济危机、失业率上升和贫困问题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从而损害国家的安全。

4. 社会安全问题:社会稳定对于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非传统安全问题还包括了
犯罪、恐怖主义、毒品贩运和未成年人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社会不安定、治安状况恶化和国家形象受损。

5. 健康安全问题:全球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的爆发对人类健康和生活方式产生重
大影响。

这类问题包括了传染病的扩散、疫苗短缺和全球卫生危机等。

这些问题跨越国家边界,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协调来应对。

综上所述,非传统安全问题是指那些与传统军事威胁不同且涉及到人类生活各
个方面的安全挑战。

这些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共同努力来解决,以确保全球的和平、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非传统安全案例-能源安全讲解

中国非传统安全案例-能源安全讲解

• 我国能源运输安全面临诸多潜在威胁:
• 一是美国谋求控制世界石油供给和运 输链给中国能源运输安全带来潜在威胁。 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70%在中东,美国 的全球战略布局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石油 展开的,控制石油资源是美国在中东的基 本战略利益和目标。
• 二是海盗及海上恐怖主义对能源运输安全 构成的威胁。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南海是中国石油重要运 输线,这条航线上还有世界五大海盗多发
保障中国石油供给安全的对策建议
• (一)化解风险,努力实现油气供给多元化
• 实现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是分散石油供应风险, 保障石油安全的重要措施。除了中东外,非洲、 俄罗斯、中亚和南美是中国重要的石油供应地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二)建立强大的海运船队,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 建立规模庞大的石油运输船队对于维护国家经济 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现有的大型油轮远远不 能满足石油海运的需要。
• (三)石油进口的来源地相对集中

从世界范围上讲,中东、独联体、非洲和中
南美洲是国际原油主要出口地区,而沙特、伊朗
和俄罗斯是位居前列的原油输出国。
• 对我国而言,按2009年的原油进口数据,主要进
口来源国家集中在中东、非洲等地,一旦有关国
家政权更替、政局动荡,我国将首当其冲、深受 其害,石油安全的风险系数将随之攀升。
非传统安全案例——能源安全
背景:煤、电、油“三荒”
2010年1月27日,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能源 委员会,温家宝总理任主任,李克强副总 理任副主任,凸显出党中央、国务院对能 源问题的高度关注。保障石油安全是关系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随着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石油消费量大幅增加, 石油需求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石油安全 面临一些潜在的隐患。

论文 ——浅谈中国能源安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论文 ——浅谈中国能源安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浅谈中国能源安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刘曈曈摘要:能源是一个关系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政治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诸多方面,保证能源安全逐渐成为一项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要工作,涉及外交、军事、国家安全及能源等层面。

由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能源的逐渐减少,世界能源安全和中国能源安全都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由能源引起的冲突乃至战争日益增多,能源安全的地位日益凸显。

本文将浅析中国能源安全的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提出一些应对建议,改善我国的能源安全现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源安全体系,改善我国的能源安全环境,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合理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能源能源安全问题对策正文:一、能源安全的重要性能源安全是非传统安全中的一种。

是指为保障一国经济社会和国防安全,使能源特别是石油可靠而合理供应,规避对本国生存与发展构成重大威胁的军事、政治、外交和其他非传统安全事件所引起的能源供需风险状态。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内容,能源安全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国防的巩固和国家的稳定。

能源是国家经济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资源,比如说石油,其除了是重要的动力资源外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对于维护我国国家安全,经济安全,提高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存在的国际纷争和冲突,很多是为了争夺能源引起的,能源问题是其中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决定因素。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能源对于每一个国家都是极其重要的,随着能源储量的逐渐减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获得可靠优质的能源,保证本国能源安全成为了各国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内容。

各国为了争夺能源,造成了世界局势的动荡和紧张。

中日有关东海油气田的争端,美国为了控制中东石油资源而发动的两次海湾战争都是由能源问题直接引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罗斯远东石油管道“泰纳线”
日本75亿美元 “偷袭”安大 线
• 俄罗斯东部石油管道走向有南线、北线之争。南线是指从东西 伯利亚的安加尔斯克至中国东北的大庆,线路总长2400公里, 其中有800公里在中国境内,简称“安大线”。2002年底,俄 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又提出了主要向日本供油的北线方案,即修 建从安加尔斯克至纳霍德卡的长达4000多公里的输油管线,简 称“安纳线”。然而,南北线方案都无法实现俄罗斯利益最大 化。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今年提出了一个新方案。这条石 油管道方案的起点是东西伯利亚的泰舍特,途经贝加尔湖北部, 然后沿着贝加尔—阿穆尔大铁路和中俄边境地区,一直通往俄 罗斯的远东港口纳霍德卡,这就是“泰纳线”。 • 2004年12月31日,俄罗斯决定开建预计耗资107.5亿美元的泰 纳石油管线。为了这条8000万吨的输油管,日本早在2003年 已经开始不惜血本提出异常优惠的合作条件,引诱俄罗斯优先 铺设“安纳线”,并不断加码;当年6月29日,当时的日本外 交大臣川口顺子在“日俄间经济贸易合作问题委员会”会议上 表示,如果俄同意优先修建“安纳线”,日方将提供75亿美元 帮助俄开发东西伯利亚新油田。同年10月,日本政府进一步表 示,愿提供建设“安纳线”所需全部资金,且不用俄政府担保。 日本后来又承诺向俄提供总额高达135亿美元的投资。2004年, 日本又多次表示,日将以“矿物资源调查费”的名义,向俄方 提供84亿日元的无偿援助,帮助其进行“安纳线”输油管道铺 设工程的可行性调查。在日本的资金诱惑下,泰纳线方案再次
保障中国石油供给安全的对策建议
• (一)化解风险,努力实现油气供给多元化 • 实现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是分散石油供应风险, 保障石油安全的重要措施。除了中东外,非洲、 俄罗斯、中亚和南美是中国重要的石油供应地域。 • (二)建立强大的海运船队,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 建立规模庞大的石油运输船队对于维护国家经济 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现有的大型油轮远远不 能满足石油海运的需要。
中国周边的非传统安全
非传统安全:是相对传统安全威胁因素而 言的,指人类社会过去没有遇到或很少见过 的不很突出的安全威胁,是除军事、政治和 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 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 主要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人口 爆炸、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能源安全、 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跨国犯罪、 走私贩毒、非法移民、海盗、洗钱等
• (四)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从容应对可能 出现的短缺 • 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大规模的国家 战略石油储备,形成了严格的战略石油储 备运行管理制度。美国的石油战略储备相 当于158天的进口量,日本为160天,德国 达到127天,国际能源机构要其成员国建立 可供90天需求的石油储备
• (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石油利用 效率 • 在过去相当的时间内,我国经济增 长方式是高能耗、粗放型的,石油等资源 浪费严重。 • (六)拓展石油运输渠道,破解马六甲困 境。
• (三)石油进口的来源地相对集中 • 从世界范围上讲,中东、独联体、非洲和中 南美洲是国际原油主要出口地区,而沙特、伊朗 和俄罗斯是位居前列的原油输出国。 • 对我国而言,按2009年的原油进口数据,主要进 口来源国家集中在中东、非洲等地,一旦有关国 家政权更替、政局动荡,我国将首当其冲、深受 其害,石油安全的风险系数将随之攀升。
非传统安全案例——能源安全
背景:煤、电、油“三荒”
2010年1月27日,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能源 委员会,温家宝总理任主任,李克强副总 理任副主任,凸显出党中央、国务院对能 源问题的高度关注。保障石油安全是关系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随着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石油消费量大幅增加, 石油需求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石油安全 面临一些潜在的隐患。
• 我国能源运输安全面临诸多潜在威胁: • 一是美国谋求控制世界石油供给和运 输链给中国能源运输安全带来潜在威胁。 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70%在中东,美国 的全球战略布局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石油 展开的,控制石油资源是美国在中东的基 本战略利益和目标。
• 二是海盗及海上恐怖主义对能源运输安全 构成的威胁。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南海是中国石油重要运 输线,这条航线上还有世界五大海盗多发 带中最严重的两个,即亚丁湾与东南亚水 域。
之后的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它包括原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可以使原油运输不经过 马六甲海峡,从西南地区输送到中国。2013年9月30日,中缅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 开始输气。
中巴石油铁路与管道(规划)
中国能源进口格局
• (二)国民经济受石油供给情况的影响大 • 我国是能源进口大国,国民经济极易 受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国际油价每桶每 增加10美元,直接影响GDP约0.43%,若 进口原油为2亿吨,折合约14.7亿桶来估算, 一年将多支付147亿美元。
• 2008年7月11日,国际原油最高曾达到 147.25美元, 对经济运行情况和石油消费行 为影响显著。石油价格升高,不但增加经 济体系运行成本,加大了通胀的压力,而 且能源消费开支比例上升,反过来抑制其 他领域的消费。
石油安全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 (一)石油的进口依存度不断增加 • 根据《油气杂志》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底, 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1855.04亿吨,而我国石 油探明储量仅为27.88亿吨,居世界第13位,按目 前的开采速度,中国20年后可能出现石油枯竭的 局面. • 我国从1994年变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消费 量不断飙升,2009年,净进口石油1.99吨,为全 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51.3%。 预计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将达到5.63亿吨,石 油的对外依存度可能达到57.37%,与目前美国的 水平相当(美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8%)。
• 三是中国海上运输能力相对不足是能源运 输安全的重要隐患。我国海上石油运力的 严重不足已成为石油供应安全链条中的薄 弱环节。国际上,以承运本国进口原油的 份额来衡量进口石油运输安全问题,一般 而言,至少40%的进口原油由本国船舶承 运才算相对安全。而中国船舶只能承运进 口原油份额的10%,其余90%则依赖海外 油轮公司租船承运,这不但增加了成本, 而且很容易受制于人。
中哈石油管道,管道全长约1万公里,其中土库曼斯坦境内长188公里,乌兹
别克斯坦境内长530公里,哈萨克斯坦境内长1300公里,其余约8000公里位于中国 境内。管道分AB双线敷设,单线长1833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天然气管道。
中缅油气管道,中缅油气管道是继中亚油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海上通道
• (三)加快港口建设,确保石油供应渠道通畅 • 目前,我国港口建设以及海运业的发展,还 远远不能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海运业仍 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随着石油 大量进口和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陆续建立,大 量石油经船运从海上输入,港口的吞吐能力面临 严峻的考验,港口就成为供应渠道是否畅通的关 键因素。
中俄石油管道,起自俄罗斯远东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经中国黑龙江省和内
蒙古自治区,止于大庆。管道全长999.04公里,俄罗斯境内72公里,中国境内927.04 公里。按照双方协定,俄罗斯将通过中俄原油管道每年向中国供应1500万吨原油,合 同期20年。中俄原油管道2010年11月1日进入试运行阶段。2012年9月,中俄石油管道 谈判历经15年,最终签约。
• 而美国原油进口中,约70%来自来加拿大、 墨西哥、委内瑞拉等西半球,约30%来自 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地。当前,石油等 重要能源资源已经被少数发达国家和跨国 公司所垄断,国际自由贸易量不足总产量 的50%,进口需求不可能无限得到满足。
• (四)能源运输安全面临诸多潜在威胁 • 我国进口石油运输有海运、铁道运输 和管道运输三种方式,由于石油进口的来 源地相对比较集中,主要依靠海上油轮运 输,期间要经过一些重要的海上战略通道。 如霍尔木兹海峡、好望角和马六甲海峡, 尤其是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