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

如何看待

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

朱兴珊周大地

摘要保障能源安全必须弄清能源供应的主要非安全因素是什么,这些非安全因素来自哪里,并根据经济和环境承受能力,选择合理的方式,使环境和经济的综合成本最小。我国总的能源供应对外依存度并不高,到2020年我国的能源产量能保证一半的石油供应,保证最基本、最关键的需要;世界油气贤源丰富,随着技术进步,勘探开发成本不会有太大增加;预计进口石油所需支付的外汇始终不足中国预期出口收入的6%。综合考虑,我国能源保障供应安全的战略和途径应是:(1)用尽可能低的代价进一步增强国力;(2)尽量减少国民经济对石油的依赖;(3)加强与石油消费国和输出国的对话;(4)逐步扩大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加强与产油国和跨国公司的合作;(5)实行能源供应多元化,石油进口来源、获取方式、运输通道多元化等战略;(6)实行正确的资源战略,尽可能多地和安全地利用国际资源;(7)建立石油战略储备。

主题词能源石油安全供应战略中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环保要求的提高,我国能源优质化趋势明显加强,石油需求迅速增加。由于仅靠国内的资源和产量已不能满足需要,中国的石油进口不断增加。中国的能源供应历史上也曾有过依赖国外石油而受制于人的经历。因此,能源供应及经济安全问题引起了我国有关决策部门、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去年石油进口量增加、国际油价上涨和外汇支付大幅度增加,国内石油消费市场受到一定冲击的情况下,石油进口和相关的能源安全问题更成为热点问题。

一、能源安全及保障能源安全的原则

能源安全即能源供应安全,指的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消费者可以稳定而可靠地获得所需要的能源。这种可靠性包括能源供应来源、运输通道和相关供应系统的可靠。保障能源安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保障国有能源企业的安全,而是为确保广大消费者和国民经济建设能经济地、安全地得到所需要的能源。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完全能够保证国内需求,但油气资源相对不足。因此,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主要指进口油气供应安全问题,其中石油供应安全问题更为紧迫。国际能源价格的波动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但价格波动相对于供应保障,仍是第二位的问题。

保障能源安全首先必须弄清能源供应的主要非安全因素是什么,这些非安全因素来自哪里。只有了解这些,战略和措施才有针对性,才能既经济又有效。我们考虑保障能源安全时,要同时考虑其花费的经济成本和造成的环境影响。安全是相对的,不可能不惜一切代价来追求绝对安全,只能根据经济和环境承受能力,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可以达到的安全程度),并且选择合理的方式,使环境和经济的综合成本最小。

二、为什么要重视能源安全问题

1.近几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增加迅速

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石油净进口量迅速增加,近几年更有加快增长的趋势。根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0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产需缺口将分别达到1.55亿~1.87亿吨和2.4亿~2.95亿吨,石油供应对外依存度分别为46.3%~52.3%和55.8%~62.1%。广东LNG项目将拉开天然气进口的序幕,估计到2010年我国将进口天然气1000亿立方米以上。

2. 近两年国际油价较高,进口石油的外汇支付压力增加

我国石油进口量快速增长的时期,正值国际油价飞涨时期,给外汇支付造成了一定压力。

去年我国进口原油花费外汇近150亿美元,其中原油净进口金额为127.4亿美元,比1999

年增加了227.5%,比1998年增加了628%。

3. 国内缺乏应对国际油价波动的政策和措施

国内油价与国际市场接轨后,国际油价变化无常,而国内从硬件到软件都不适应接轨的

要求,缺乏应对政策和措施,使国际油价波动对国内市场产生了较大冲击。

4. 当今世界仍存在非和平因素

海湾战争的阴影还没有完全散去,就发生了北约轰炸南联盟甚至轰炸中国大使馆,北约

东扩和美日安全防卫合作范围扩大,美国布署导弹防御系统,以及撞机事件等等。种种迹象

表明,当今世界仍然存在非和平因素,石油供应中断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三、中国能源安全所面临的形势

我们认为,未来中国确实存在能源安全问题,但是否像现在有些人说得那么严重呢?是

否严重到要重新依靠煤炭或别的能源来摆脱对进口油气的依赖?回答是否定的。其理由如下:

(1)虽然未来国际形势不容乐观,但只要我们有清醒认识,积极融入国际体系,还是能

够争取到和平环境的。积极与中国接触,符合发达国家的利益;融入国际体系也有利于我们

与发达国家的合作。

(2)我国能源资源丰富,从总量来看,完全能够满足国内的能源需求。虽然油气供应对

外依存度较高,但总的能源供应对外依存度并不高。预计到2020年中国能源总需求量为20

亿吨标油,石油和天然气的净进口量为3.16亿~3.68亿吨标油,仅占总消费量的15.8%~

18.4%。到2020年,中国原油产量将达到近2亿吨,能保证近一半的石油供应,遇到进口石

油供应中断时,国内产量仍能保证最基本的和最关键的需要。

(3)世界油气资源丰富,在可预见的将来供应充足,并且由于技术进步,勘探开发成本

不会有太大的增加。

(4)自1993年以来,我国石油进口并未形成外汇支付方面的较大压力。即使在去年石油

进口量和国际油价均大幅增加的情况下,石油净进口额也仅占外贸出口总额的5%左右,并

没有导致国际收支失衡。虽然近几年石油净进口量增长速度加快,但从长期来看并没有形成

这种趋势。从1993年到2000年中国石油净进口年均增长率为32%,从2000年到2020年年

均增长率只有6.4%~7.5%,今后20年的净进口量增长速度是递减的。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

的研究表明,随着国际石油预期价格的上升,中国进口石油所需外汇支付的增长速度会高于

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但依旧不会形成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压力。按照2020年国际原油价格

为25美元/桶,净进口石油2.95亿吨,出口收入1万亿美元计算(见表1),石油净进口所

需要的支付规模始终不足中国预期出口收入的6%。

表1 中国GDP和对外贸易增长预测

单位:万亿美元项目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GDP 出口

对外贸易

贸易依存度

资源来源: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

四、中国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战略和途径

1.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

经济规模和综合国力是我国以较大步伐进入世界石油资源和产品市场的基本条件和保

障基础。目前,我国的GNP总量位居世界第7位,需要并具备了相应的实力参与国际石油资

源和产品市场的竞争。但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当务之急就是力口速发展经济。而进一步改革开放,融入全球资源、经济、贸易和资本循环是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我们要用尽可能低的成本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如果为了保证绝对安全而不惜成本和代价,必然会降低经济发展速度,影响综合国力的提高,反而不安全。

2.在不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国民经济对石油的依赖

(1)引导合理用油,努力减少不必要的石油消费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把降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作为重要的能源政策内容,采取种种政策措施,合理引导石油消费,以减少高耗油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对于中国来讲,合理引导石油消费更为必要。只要是可以使用煤炭又可以有效控制环境污染的设施和用途,要严格控制用油。特别是电力,必须坚持火电以煤为主的方向。在冶金、建材等行业也要充分利用煤炭资源。在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的基础上,防止石油用途的不合理扩张。

(2)提倡和促进节约用油,培养国民形成节约用油的生活和消费方式

对所有的用油设施和用油设备,都要捉高能源效率,积极节油。要对国民广泛宣传中国的能源形势,形成节油的社会共识。我们不能盲目追求现有发达国家的消费方式。中国的国情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探索有别于现有发达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研究、开发和引进先进的节能及节油技术至关重要,国家应制定有关的政策,促进节约用油。从长远利益出发,逐步提高用户的石油消费成本,例如实施较高幅度的燃油税,对排气量大的小轿车征收特别附加消费税等,都是可取的推动节油的重要经济政策,在许多国家都有这种政策实例。国家在进行汽车工业发展规划时,要把节油放在重要位置,鼓励生产节油型汽车。

(3)促进研究和开发利用石油替代能源

在许多情况下,石油是可以替代的,如汽车燃料可用天然气、醇、醚等替代,也可发展电动汽车(包括电车、燃料电池和充电汽车);内燃机车可被电气化机车所替代;还可以将其他能源形式转化为能替代石油的能源形式,如天然气合成油,煤炭液化、洁净煤和核燃料、水力发电等。作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一部分,这些替代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都要认真考虑。同时,这些替代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将取决于它们的相对经济性,不能不惜成本。对一些成功的替代性技术,例如压缩天然气汽车、城市交通轻轨化和电气化、铁路电气化等,现在就可以大力推广。使用粮食造乙醇成本太高,只能作为解决存粮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措施,而不能作为能源安全措施。中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炭液化技术对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煤炭液化成本比较高。“十五”期间上煤炭液化项目,目的不能是生产石油,而应该是真正掌握技术作为技术储备,形势需要时就能迅速扩大生产能力。汽车是最大的用油设备,对电动类汽车的开发研究,应给予充分重视,争取实现跳跃式发展,使之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3.积极开展能源国际合作,加强与石油消费国和输出国的对话

加强国际合作,增加国内能源政策和市场信息的稳定性和透明度,可以消除其他国家的猜疑和担心,促进国际市场稳定。在总体外交战略中要把石油外交置于重要地位。我们应参与东亚、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合作,与俄罗斯和中亚的合作,以及与某些中东国家的合作等;继续加强与重要产油国(区)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关系;有选择地加入相关的国际组织,积极参与有关石油的国际贸易、金融、运输和相关经济组织的活动,如参与马六甲海峡安全管理事务等;积极参与产油国和石油消费国的多边对话,充分利用相关国际能源多边协调机制,趋利避害,化解矛盾,切实保护中国在利用国际石油资源方面的利益;中国的国防安全战略,也应考虑海外来源的石油供应安全保障问题,例如积极参加维护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等。 4.加快石油行业的市场化改革,逐步扩大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加强与产油国和跨国公司的合作

中国加入WTO在即,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按照加入WTO的要求逐步扩大开放程度

和开放领域是必然趋势。这对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不是坏事,而是好事。一方面,我们要尽快建立公平、有序的竞争市场,使所有中外企业有公平竞争的条件。同时建立现代化的监管体系,适当地将能源安全这个因素反映到以市场为主的价格体系上,另一方面,要给国内企业充分的自主权,并制定一定的政策鼓励它们“走出去”。

在上游领域,可以利用跨国公司的资金、技术及管理经验来提高国内的石油储量和产量。利用跨国公司在华的利益,增加我们在国外与其合作的可能性,减少相应国家对中国海外石油开发的政治阻力;在下游领域,既要考虑与跨国石油公司的合作,也要考虑与产油国的合作,并开放成品油销售市场。与跨国公司合作可利用其资金与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与产油国合作可利用产油国的资源,最主要的目的是与介入者建立伙伴关系,扩大并安全利用国外石油资源。在国内建立石油期货交易市场,让国外的石油供应商到中国来卖油也势在必行。 5.实行多元化战略

首先是实行能源供应多样化,在开发利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同时,重视水力和核能,以及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其次是石油供应多元化,包括:

(1)进口来源多元化

分散进口石油的来源地,避免过分依赖来自不稳定地区(如中东)和通过不稳定区段(如马六甲海峡)的石油供应。

(2)石油品种多元化

从长远看,特别是加入WTO后,成品油市场将逐步开放。应该考虑经济合理地利用国际上各种原油、成品油和化工原料资源。为此,国家应建立利用进口原油、成品油和化工原料来调节国内石油消费市场的灵活机制和环境。

(3)获取方式多元化

除石油贸易外,获取海外份额油、与产油国合资建设石油加工企业以及出让部分销售市场等都是得到石油资源的有效方式。各种方式互相补充有利于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和安全供应。

(4)运输通道和运输方式多元化

例如建立自己的远洋船队、开辟新的海上通道和修建跨国石油管线等。应抓紧开辟俄罗斯伊尔库茨克——满洲里陆上通道和俄罗斯萨哈林岛——天津海上通道。今后还要考虑开辟伊尔库茨克——二连浩特陆上通道、哈萨克斯坦——新疆陆上通道以及中东经缅甸到中国西南的通道。

(5)国内资源的勘探开发也是多元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开发国内资源而进行的研究工作和一般勘查工作实际是一种储备,需要得到政府的重视、支持和鼓励。

6.实行正确的资源战略

首先,应从比较优势出发,经济合理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对于国内那些勘探开发成本和运输成本较高的石油资源,可以暂时保留,待技术进步使成本下降,或国际石油价格上升时再开采。其次,为了保障中国石油的长期稳定供应,应该在制定安全保障战略和措施时,考虑国内石油资源开发利用量占消费总量必要比例的长期性(我们认为应保持在50%左右)。从现在起就应该控制国内原油产量,使其在石油消费中的比重保持在50%左右,并能保持尽量长的时间,以利尽可能多地和安全地利用国际资源。建议立即取消原油以及部分稀缺成品油和化工产品的进口关税。

7.实行石油储备战略

中国建立战略性石油储备势在必行。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和较多资金,可考虑及早启动,逐步达到预期目标。

石油储备战略包括:(1)政府建立国家战略储备。由中央政府直接投资、拥有和控制,作为由于突发事件造成进口石油供应大量减少甚至中断的应急和威慑手段;(2)以法律形式规定并以优惠政策鼓励石油相关企业在正常的周转库存之外,建立和增加相应的商业储备,作为战略性石油储备的重要补充。

为此,首先要制定石油储备法规和建立全社会石油库存统计体系。可考虑从建立和增加民间商业储备起步,逐步达到战略储备的目标。同时要加强国内油气储运基础设施建设,使之系统化,增加其可靠性。

能源安全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之一,也只能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加以解决。保证能源安全必须考虑其代价和自己的承受能力。企图保证绝对安全,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正在逐年提高,外贸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加强合作和对话,争取和维护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保持国家的稳定,加快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是维护中国的经济安全包括石油安全的基础。当然也要针对石油的具体安全问题及时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措施。只要认识正确,措施得当,石油安全问题是完全可以妥善解决的。

参考文献

1 房宁,王小东,宋强等。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 沃论?克里斯托弗著。书广辉,张林宏,符晓等译美国新外交:经济防务民主——美国前

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回忆录。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3 A J Nathan,R S Ross著。柯雄,贾宗宜,张胜平译。长城与空城计——中国对安全的寻求。北京:新华

出版社,1999

4 周凤起中国石油供需展望及对策建议。国际石油经济,2001 ⑸

5 开放求双赢——十五位专家纵论石油产业改革开放。中国能源,2000 ⑶

收稿日期:2001-07-19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对进口石油依存度过高,能源安全和环保问题日益严峻。本文通过对各种可再生性能源的利用状况进行比较,认为我国发展生物质资源产能潜力巨大,如麻风树、油桐等陆生植物制备的生物柴油在近期会有较大的发展,特别以微藻为主的水生植物制备生物柴油,将有可能成为最有竞争力的替代性能源,在我国未来能源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比重。 关键词:能源安全;温室气体;可再生性能源;微藻;生物柴油1. 中国能源构成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连续多年都位居世界前列。统计数据表明2001~2006年间,我国每年一次性能源的消费比重均在90%以上(见表1),而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利用率仍然很低。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1)煤炭的生产和消费比重偏高。近五年来煤炭年产量占能源总产量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2006年这一比重上升至76.7%。(2)石油的生产量低,消费量高,供需缺口需依赖进口石油满足。与煤炭资源相反,石油在能源总产量的比重逐年递减,2006年仅为11.9%,而其消费量的比重五年来均超过20%。(3)新能源利用率低,发展潜力大。目前对新能源的利用率不足10%,而我国地域辽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等能源蕴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2. 能源消费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石油短缺与能源安全

我国石油储量占世界总量的2%,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自1993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到2002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七大石油进口国。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见表2),1995之后的十年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也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2006年,全国48.2%的石油消耗量需从国外进口。而2008年4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蓝皮书预计,2010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达4.07亿吨和5.63亿吨,分别比2006年提高17.42%和62.47%。BP世界能源统计(2008)的数据表明,全球石油探明储量约1.24万亿桶,以目前的开采速度仅够开采40多年。 石油资源的日益匮乏和中国对进口石油的过度依赖使我们不得不面 对能源安全问题,特别是全球已进入高油价时代,能源安全更成为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影响到中国整体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性问题。 2.2 煤炭消耗与环境恶化 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全世界的37%。作为中国的主要能源,在1995~2006十年间,煤炭在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均在65%以上,并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仍将保持煤炭占据主导地位的状况。大量煤炭的燃烧导致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粉尘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据美国EIA(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统计,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215.6亿吨,预计2010年将为277.2亿吨,2025年达到371.2亿吨,年均增长1.85%。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仅次于美国

我国能源状况浅析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中国崛起的动力。能源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刚性约束问题,如何正视我国能源消费现状,科学制定节能规划目标,构建起能支撑我国经济适度发展的能源保障体系,以实现能源、经济的协调发展,对我国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能源供应国际化所面临的地域政治控制威胁也在加剧。我国能源需求增长较快,一些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能源紧张局面。再加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建设的中期阶段,是世界第二位能源消费大国,能源供应的保障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必须加强对能源危机的认识和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大得多。一次能源的储量和生产量可以满足需要,但由于能源的生产分布并不均衡,能源价格正日益成为改变世界财富分配的重要因素,资源控制导致的能源危机是主要的表现形式。我国能源资源可利用总量比较丰富,结构以煤炭为主,一次能源的生产能力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了长足发展,基本满足和支持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不同的人类文明时期拥有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使用的主导能源也不相同。主导能源从化学(矿物)能源向物理能源转换,是当前世界能源发展的基本趋势。从全球时代背景和我国具体国情出发,我国现代化建设应确立由初级战略——传统能源发展战略和高级战略——新能源发展战略组成的复合型的能源发展战略。

近年来,资源的日益枯竭导致国际之间的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能源甚至成为发动现代战争的根本目的。而20世纪的两次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危机,使人们意识到寻求和发展可以替代化石能源的其它能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长期使用煤炭等污染的能源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困扰,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能源短缺、油价飙升,已成为笼罩在人们心头的一片挥之不去的阴影。解决能源短缺问题,要靠能源技术的改进,更要靠正确的能源理论来支撑。就是说,树立科学的能源观,努力把握能源演进的历史及其规律,是深入认识能源问题的实质、切实把握能源问题的发展趋势、探寻能源问题解决方案的关键。而全球性的能源短缺乃至危机,恰好发生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时期,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极其严重的瓶颈。 一、我国的能源结构现状 从能源总量来看,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主要靠国内供应,能源自给率为94% 。其中煤炭的消费已经占76% ,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同时石油和天然气所占能源的消费比例也开始慢慢上升,出现了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逐步加大。虽然我国的水利资源丰富,但水电也只占到6%,炭、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能源枯竭,势必影响我国的国民经济的运行。 二、我国能源结构出现的问题 我国供需出现很大的缺口,按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缺口将会越来越大。近几年,石油、天然气的进口大增,油价一直攀升,这即以我国的经济增长的需要,但也从侧面反映我国的能源结构的不合理性。煤炭是主导能源,但据预测,如果按现在的开采速度,我国的煤炭的供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解读(XXXX)-7页精选文档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解读2007年12月26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的发表是改革开放以来,继1995、1997年发布《中国能源》(白皮书)后,中国政府从国家层面宣传既定能源战略、方针、政策,提高国际认知度和透明度的又一个重要文件。 白皮书详细介绍了中国能源发展现状、能源发展战略和目标、全面推进能源节约、提高能源供给能力、促进能源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深化能源体制改革,以及加强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等政策措施。 白皮书确定了未来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将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依靠科技、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能源需求立足国内 近年来,随着中国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海外抢油”的论调出现在一些西方媒体上,对中国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形成了一定的压力。 因此,在白皮书发布后发改委负责人答记者问时指出,正面介绍中国能源状况与政策,积极引导国际舆论,驳斥“中国能源威胁论”,是十分必要的。他说:“中国过去不曾、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对世界能源安全构成威胁。任何时候,中国都将会一如既往地担当维护国际能源安

全的积极角色。” 目前,尽管中国能源消费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很低,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4,石油人均消费水平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而且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该发改委负责人进一步指出,从总体上看,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能源主要靠国内资源解决,中国能源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并未对国际社会构成任何威胁;从长远来看,中国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潜力、节能潜力也很大,随着能源技术进步和创新,在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方面我们还会作出更大贡献。他说:“任何诋毁中国经济发展成绩的言论,歪曲中国能源发展政策的论调,都是不符合发展潮流的,都是有害于国际市场安全与稳定的。” 因此,未来的能源供应,立足国内成为中国能源发展的基本方针。 据透露,中国长期以来的能源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远高于多数发达国家,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本国的能源资源。同时,为了提高能源国内供给能力,中国将重点建设能源基地建设、能源储运、石油替代、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和新农村能源五大能源工程。 在立足国内,提高能源国内供给能力的同时,“节约优先”也被放在了中国未来能源战略的首要位置。白皮书以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论述全面推进能源节约。其中提到,推进能源节约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中国坚持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体,在全社会共同参与下,全面推进能源节约。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和对策建议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和对策建议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能源安全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所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以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进口量越来越大,如何维护中国的能源安全显得越来越迫切。本文从中国的能源现实状况出发,阐述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严峻性,并基于此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认为:要积极推动能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能源结构的优质化;全面落实能源节约优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利用能源多边合作机制;实施“走出去”战略来破解能源困局;建立并完善能源储备体系。 Summary: China is in the world the second largest energy producer country and second largest energy consumer, the energy is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economic socie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energy security problem is the important topic that the Chinese economic society sustained development is unable to avoid. At present the energy use of China enters the fast rise period, uses the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increasingly to highlight as the clean energy supply and demand contradiction of representative, the import volume is getting bigger and bigger, how to safeguard the energy security in China appears more and more urg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energy realistic condition in China, elaborated that stern of Chinese energy security problem, and bases on this to propose own view and suggestion, thinks: Must actively promote the strategic readjustment of energy source structure, realizes the high quality of energy source structure; Comprehensively carries out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first, speeds up shif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ay; Fully using energy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mechanism; Implementation "walks" strategy to explain the energy predicament; Establishes and improves the oil reserve system. 关键词:能源安全;对策建议;石油储备;“走出去”战略 Keyword: Energy security; Countermeasure proposal; Oil reserves; "Walks" strategy 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类的能源利用经历了从薪柴时代到煤炭时代,再到油气时代的演变,在能源利用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能源结构也在不断变化。每一次能源时代的变迁,都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随着人类使用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的数量越来越多,能源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能源已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能源安全事关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目前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时期,能源安全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并迅速从国内空间层次跨入到国际空间层次,成为国家安全的一个日

中国能源现状与展望

中国能源现状与展望 从类别上来讲,能源分成常规能源与新能源。已能大规模生产和广泛利 用的一次能源。又称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是促进社会进步 和文明的主要能源。在讨论能源问题时,主要指的是常规能源。新能源是在新 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常 规能源与新能源的划分是相对的。以核裂变能为例,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把 它用来生产电力和作为动力使用时,被认为是一种新能源。到80年代世界上不 少国家已把它列为常规能源。太阳能和风能被利用的历史比核裂变能要早许多 世纪,由于还需要通过系统研究和开发才能提高利用效率,扩大使用范围,所以 还是把它们列入新能源,常规能源的储藏是有限的. 2016 年全部类型发电中,火电、水电、风电、核电占比分别为 74。4%、17.8%、4.1%、3.6%。火电同比增速由 2011 年 13。9%下降至 2016 年 2。6%,同比增速放缓。水电受天气因素影响波动较大。2012、2014 年来水较好,水 电发电量同比增长超过 20%。2015、2016 年来水较少,水电发电量同比分别 同降 6.4%、同增 5.6%.2016 年风电、核电同比增速分别为 30.1%、24。4%且近几年都保持两位数增长.由于国家鼓励清洁能源、限制火电发展,因此在四种发电类型中火电增速最为缓慢,火电在总发电量中占比呈下降趋势。 煤炭一直作为我们的主要利用资源,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丰富的煤炭资 源也正好提供了我们的开发利用,所以我们直到现在,无论多少新型能源的开发,也离不开煤炭对我们的帮助,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科学技术的飞速 发展,煤炭仍旧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能源。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除上海以外其它各省区均有分布,但分布极不均衡。在中国北方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贺兰山之间的地区,地理范围包括煤炭资源 量大于1000亿吨以上的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南6省区的全部或大部,是中国煤炭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其资源量占全国煤炭资源量的50% 左右,占中国北方地区煤炭资源量的55%以上。在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主要 集中于贵州、云南、四川三省,这三省煤炭资源量之和为3525.74亿吨,占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的91。47%;探明保有资源量也占中国南方探明保有资源量的90%以上.我国煤炭从储量相当丰富,仅次于俄罗斯、美国,所以在能源结构中以煤为主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中国也蕴藏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太阳能利用前景广阔。目前,我国太阳能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太阳能热水器生产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国家 和重要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国。我国比较成熟太阳能产品有两项:太阳能光 伏发电系统和太阳能热水系统.不过光伏发电占中国发电量的占比并不高。 水力发电始终是中国的强项,其占总发电比也比较高。三峡大坝,葛洲 坝我想无人不知。在水电的开发,设备,施工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起步并 不算早,但巨大的开发市场与倾向性较强的招标模式,使得中国与水电相关的 企业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在全世界前十五大水电站中,中国占了七个,前十大水电站中占了四个,如果算上即将开工投产的乌东德和

中国能源现状

中国能源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学号;作者: [ 摘要]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为世界各国所重视。本文从中国能源现状的分析入手,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四大主要能源现状作了初步考察,充分认识到我国能源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同时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征途中对能源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和对策分析。 [ 关键词] 能源;现状;挑战;发展前景;中国 一直以来, 能源问题都被世界各个国家所重视, 因为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在过去的20 世纪中, 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有四种, 就是原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而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 假使按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 不加节制, 那么,地球上原油、天然气、煤炭三种能源供人类开采的年限, 分别只有40 年、60 年和220 年了。进入21 世纪, 能源问题的重要性更是越来越突出, 确切地说, 能源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世界, 整个人类社会所要面对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能源的现状 我国既是能源的消费大国, 也是能源的生产大国。虽然1990年以来能源生产总量已名列前茅, 但人均占有能源消费量只有发达国家的5%-10%; 但在另一方面, 每万美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方面则为世界各国之首, 为印度的2.2 倍, 为发达国家的4-6 倍; 使用能源的设备效率偏低, 又造成能源的浪费, 能源利用效率不高。[1]再者, 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及石油为主,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一)煤炭资源 中国是世界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改变。然而, 煤炭利用严重污染环境, 据统计, 每燃烧1 吨标准煤排放二氧化碳约26 公斤, 排放二氧化硫约24 公斤、排放氮氧化物约7 公斤。[2] 这不仅影响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还直接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二)石油资源 我国石油资源相对短缺。中国目前有待发现和探明的石油资源比较丰富, 但勘查难度比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预测, 到2020 年, 我国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 亿t, 届时石油的对外依赖度将有可能接近60%。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数据甚至称, 到2030 年中国进口石油占石油总需求的百分比将激增至80%以上。[3] (三)天然气资源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和使用方便的能源, 我国是开发利用天然气最早的国家, 天然气资源储藏量达380000 亿立方米, 目前已探明储量仅占5%, 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仅占2.1%,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目前, 国家已开始全国天然气管网的大规模建设,特别是启动了西部大开发序幕性工程的"西气东输"工程, 为天然气的合理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电力资源 过去十多年, 中国电力工业高速发展, 2003 年发电量为1990年的3 倍。2003 年, 发电装机容量391 40GW。到2004 年5 月, 发电装机容量达400GW。2004 年9 月, 水电装机容量达100GW, 居世界首位。全国1GW以上电站共有107 个, 最大水电站是三峡水电站, 已装机5 9GW; 最大火电站是山东德州电站, 2 4GW; 最大核电站是广东岭澳核电站, 1 98GW。[4] 但是, 中国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出现大范围缺电。造成严重缺电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是体制问题, 包括: 高耗电产业过度发展, 电力预测和规划失误, 以及电力改革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垄断经营格局等。

2017形势与政策

2017形势与政策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形势与政策》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 文献综述: 一、《世界能源形势及我国面临的挑战》苏晓辉 2011年,在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的背景下,西北亚非动荡和日本核事故两大热点问题对世界能与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从长期看,化石能源的主体地方不可撼动,核能也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相关国家针对南海、北极等潜在能源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中国能源安全和产业发展也受到上述热点问题困扰。 二、《北冰洋权益争夺战升温》《人民日报》 北冰洋拥有联系亚、欧、北美三大洲的最短大弧航线。随着北极圈海域冰

川不断融化,新的海洋航道逐渐拓宽,也使得进行大规模能源开发成为可能。据统计,北极地区的石油储量超过1亿吨,未探明天然气储量占全球储量的1/3。近年来,北冰洋沿岸国家频频动作。8月22日,丹麦公布了其北极战略,宣布将在2014年12月之前向联合国提交延伸大陆架200海里申请。23日,加拿大总理哈珀再次前往北极地区进行视察,主要目的就是要向国际社会显示其维护主权的决心。 三、《2011年全球能源现状与发展趋势与展望》国际能源网 国际能源署在最近发布的“全球能源展望”报告中警告说,世界正向非可持续化的能源方向发展,偏离了最初的研究目标。经济的放缓释放了短期的石油市场压力,也期待着利比亚石油的重新供应。但石油平均价格仍处于高位,预计在2035年达到120美元/桶。随着时间的流逝,如果没有明确的信号来推动清洁能源的投资,高排放的结构将被“锁

定”,这将使我们越来越难达到所设定的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目标,迟缓的行动将对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 四、《2011年全球十大能源新闻解析》《中国化工报》 前不久,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对2011年世界能源领域的新闻事件进行了评比,最终评选出十大能源新闻事件。从这个十大能源新闻排行榜,我们可以窥见今年全球的能源发展大事、热点。我们还可以看出,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能源已经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及其他方面热点的“策源地”。 五、《新世纪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应对》《中国市场》 中国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把发展速度调整到8%左右,能源增长率控制在4%上下。但是,中国能源消费的零增长估计要到2035年以后才能实现。届时中国能源消费量将达到亿吨石油当量,而且仍将以煤为主,石油和天然气的比例分别增至25%和10%以上。可以这样理

如何看待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

如何看待 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 朱兴珊周大地 摘要保障能源安全必须弄清能源供应的主要非安全因素是什么,这些非安全因素来自哪里,并根据经济和环境承受能力,选择合理的方式,使环境和经济的综合成本最小。我国总的能源供应对外依存度并不高,到2020年我国的能源产量能保证一半的石油供应,保证最基本、最关键的需要;世界油气贤源丰富,随着技术进步,勘探开发成本不会有太大增加;预计进口石油所需支付的外汇始终不足中国预期出口收入的6%。综合考虑,我国能源保障供应安全的战略和途径应是:(1)用尽可能低的代价进一步增强国力;(2)尽量减少国民经济对石油的依赖;(3)加强与石油消费国和输出国的对话;(4)逐步扩大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加强与产油国和跨国公司的合作;(5)实行能源供应多元化,石油进口来源、获取方式、运输通道多元化等战略;(6)实行正确的资源战略,尽可能多地和安全地利用国际资源;(7)建立石油战略储备。 主题词能源石油安全供应战略中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环保要求的提高,我国能源优质化趋势明显加强,石油需求迅速增加。由于仅靠国内的资源和产量已不能满足需要,中国的石油进口不断增加。中国的能源供应历史上也曾有过依赖国外石油而受制于人的经历。因此,能源供应及经济安全问题引起了我国有关决策部门、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去年石油进口量增加、国际油价上涨和外汇支付大幅度增加,国内石油消费市场受到一定冲击的情况下,石油进口和相关的能源安全问题更成为热点问题。 一、能源安全及保障能源安全的原则 能源安全即能源供应安全,指的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消费者可以稳定而可靠地获得所需要的能源。这种可靠性包括能源供应来源、运输通道和相关供应系统的可靠。保障能源安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保障国有能源企业的安全,而是为确保广大消费者和国民经济建设能经济地、安全地得到所需要的能源。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完全能够保证国内需求,但油气资源相对不足。因此,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主要指进口油气供应安全问题,其中石油供应安全问题更为紧迫。国际能源价格的波动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但价格波动相对于供应保障,仍是第二位的问题。 保障能源安全首先必须弄清能源供应的主要非安全因素是什么,这些非安全因素来自哪里。只有了解这些,战略和措施才有针对性,才能既经济又有效。我们考虑保障能源安全时,要同时考虑其花费的经济成本和造成的环境影响。安全是相对的,不可能不惜一切代价来追求绝对安全,只能根据经济和环境承受能力,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可以达到的安全程度),并且选择合理的方式,使环境和经济的综合成本最小。 二、为什么要重视能源安全问题 1.近几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增加迅速 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石油净进口量迅速增加,近几年更有加快增长的趋势。根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0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产需缺口将分别达到1.55亿~1.87亿吨和2.4亿~2.95亿吨,石油供应对外依存度分别为46.3%~52.3%和55.8%~62.1%。广东LNG项目将拉开天然气进口的序幕,估计到2010年我国将进口天然气1000亿立方米以上。 2. 近两年国际油价较高,进口石油的外汇支付压力增加

高中地理课件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练习

练习1 读“我国西气东输主干道走向示意图”,回答。 1、天然气按形成和来源划分属于来自的能源,与煤炭相比具有的优点是 。 2、写出西气东输主干道的起点和终点: A (油气田) B 市。 3、我国陆地上天然气储量丰富,主要集中分布在图中的,C 盆地, D 盆地, E 盆地以及地区。 4、管道输送天然气的特点是。 5、“西气东输”工程,对加快西部地区开发的主要意义是 6、“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将对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7、图中F是我国著名的灌溉农业区,G为全国重要的基地。

参考答案 1 、太阳辐射 属于流体,便于开采运输使用,发热量高,对环境污染小 2、轮南上海 3、塔里木柴达木四川陕甘宁 4、运量大,运费低,受自然条件影响小,占地少,安全可靠; 但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5、○1加快西部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把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并可以吸引和积累资金,促进西部的发展; ○3有利于西部生态环境的保护。 6、○1改变东部地区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天然气作为化工原料促进东部地区化学工业的发展; ○3减轻东部地区铁路运输的压力。 7、河西走廊山西能源

阅读相关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1 据新华社2004年1月报道,2003年,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原油消费国。2003年,中国石油进口大幅度增加,净进口石油9700万吨,石油对外依存度36.4%。 材料2 一般认为,当一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20%--30%时,就面临较高风险。我国将在未来5年--10年遭遇“石油安全”问题,10年--20年这一问题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国外经验表明,战略石油储备是石油安全战略的核心内容,建立必要的战略石油储备可以防止石油供应中断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目前,我国发改委已经开始建设浙江镇海、舟山;山东的黄岛;辽宁的大连4个石油储备基地。 材料3 材料4 我国原油进口中的80%都是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航运通道进口的,而一些大国一直试图控制马六甲海峡。国内专家最近提出从缅甸修一条输油管道到昆明的计划,该路径比我国传统方式通过马六甲至少能减少1200千米的路程,而且要安全得多。 1、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以煤炭为主,原因是什么? 2、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说明: (1)、石油储备的目的是什么? (2)、面对当前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趋势,我国应该采取的积极能源政策有() A、严格控制石油进口数量,不断提高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 B、建设西气东输工程 C、节约能源,大力开发新能源 D、相应提高国内能源价格 4、简述中缅石油管道对云南经济的影响。 5、综合分析新世纪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选择。

中国能源现状分析

中国能源现状分析 1、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能源就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得动力,人们对更高生活水平得追求导致能源消费需求得增加。2005~2009年,中国得GDP年增长率都在10%上下,与此想对应得就是,能源需求平均增速为7、45%,远高于同期世界能源消费得平均增速为1、65%(见图1)。 图1 世界与中国能源消费增加速度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2、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在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得同时,我国得能源消费结构相对不合理,主要体现为:新能源比例低,常规能源“多煤、缺油、少气”。 2005~2009年,我国得能源消费结构中,新能源比例低于3、1%,而世界得平均水平为12%;常规能源中,煤炭得比例占74%以上,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为主,煤炭比重略高于天然气(见图2、3)。 图2 2005~2009年世界能源消费结构

图3 2005~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3、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 能源消费需求得快速增加,使常规能源面临枯竭得危机。如果以2009年得能源探明储量、生产量、消费量为基础,中国已探明储量得常规能源仅能开采、消费不足35年,而这一数字得全世界平均值也仅不足80年。在无重大能源发现或能源消费结构无重大变化得情况下,全世界常规能源在未来100年内消耗殆尽,而石油可能就是最先枯竭得能源(见图4、5)。

图4 2009年中国、世界能源储产比 图5 2009年中国、世界能源储消比储产比=2009年已探明储量/2009年得生产量;

储消比=2009年已探明储量/2009年得消费量。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2010年6月 常规能源得消费带来一系列得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酸雨。 常规能源得消费产生正在使全世界得温室气体浓度快速上升。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得《温室气体公报》,全球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得平均浓度比工业革命前(1750年前)分别增加了38%、158%与19%。温室气体增加带来得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贫乏等诸多环境灾难。 2010年中国监测得443个城市中,189个城市出现酸雨,8个城市(区)酸雨频率为100%,也就就是说逢雨必酸。 4、新能源繁荣与困境 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已经引起世界各国得高度重视,发展新能源无疑就是不二选择,而目前技术最成熟得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与热利用成为各国最佳选择。 1)新能源得繁荣 今年年初得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十二五能源发展得主要目标就是: 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煤,2009年这一数字为29、2亿吨标煤,即2010~2015年得年均增速低于7、4%(前文提到,2005~2009这一数字为7、45%)。就目前瞧来,这一目标基本可以实现。 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达十二五末达11、4%,十三五末达15%。即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折合标煤约4、6亿吨标煤(2009年这一数字为0、9

中国能源安全现状

中国能源安全现状 能源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石,是经济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基本制约条件,是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尤其是石油,众所周知石油是衡量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一个国家石油供应对外依赖的程度越高,其安全问题就越突出。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粮食,你就控制了整个人类;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就我国目前所面临的这些能源问题,导致了我国存在众多的不安全因素。中国在快速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中国开始和美国争夺石油了。于是,中国也成了美国在石油方面的对手了。现在的中国处于极端不利的地位。美国人掌控着这个世界绝大多数的石油资源的生产或者运输。也就是说,我们获得血液要花多大的代价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国决定的。这种危险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的血管以及血源随时都有可能被我们的对手掐断。现在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中国才选择了战略上的主动全面出击。事实上,依照现在中国的实力以及战略态势,不应该全面出击,而应该是有限度地重点出击。但时不我待,石油对于中国的压力牵制了中国国家战略。不全面出击就意味着很大程度上失去血源。于是,中国只能抱着聊胜于无的态度选择全面出击。全面出击由于实力不够也未必能够取得很大的效果。可是话说回来,在现有条件,能够多得一点总比少得一点强。 美国也达到了他的目的。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如果采取有限程度的攻势战略打开生存环境那是很合理的。对于美国也将造成无力下口的压力。可是,石油让中国疯狂,中国必须走出去了。一贯稳重的中国外交也出现了不谐的音符。可是没有办法,现在的情况逼迫着中国走上了一条自己不是很有把握的路。而这个时候,倡导建立节能型社会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以今天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生产力结构,节能的空间是很大的。节约一点能源,中国在国际上的运作空间就大了一分。并不能否认全面出击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其好处的。可是另一个层面上,战略转型的速度过快过猛,显然没有经过非常全面的考虑。这样就出现了不是战略指导石油而是石油指导战略的被动战略取向。整个国家战略的方向并不是很规划得很严谨细致。在国家战略方面的问题,小小的失误都能造成一个国家大的灾难,更何况全面出击这样的大问题。 石油方面的压力让我们的国家外交有了一定被动的被动成分。而变被动为主动现在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战略上的完全突破。也就是说,要实现对于石油战略的完全逆转,那就必须以激进道路一走到底。扯碎而非扯开美国的包围网!这需要极大的战略意志以及相对很大的潜力消耗。因为我们要快速冲出去,必然要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速度越快的方式自然就越激烈。毕竟有三分之一的石油缺口,失去了速度是不行的。另一个办法,那就是自身的节能。节能型社会的建立直接减少我国石油的消耗,自然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对于国家战略的压力。也可以让我们的国家暂时以经济方式为主军事力量为辅实现重点方向战略突破。两种方法对比看来,很明显第二种方法要合理得多。如果采取了第二种方法,有重点方向的石油保障,我国国家战略的就将稳健地多。 我国的石油主要来源是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而中东地区在世界政治军事局势中很不稳定,在战争状态下石油的补给,特别是通过海路的补给会受严重影响,这对我国的石油安全形成隐患。不仅如此,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也比较低。石油储备分为石油战略储备和商业石油储备,石油战略储备不承担平抑油价的作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二○○七年十二月北京 目录 前言 一、能源发展现状 二、能源发展战略和目标 三、全面推进能源节约 四、提高能源供给能力 五、加快推进能源技术进步 六、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七、深化能源体制改革 八、加强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 结束语 前言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能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推进了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过去100多年里,发达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化,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资源。当前,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步入工业化阶段,能源消费增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主要任务。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世界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第二位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能源供应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为世界能源市场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能源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全球能源安全,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 中国政府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努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继续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一、能源发展现状 能源资源是能源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加大能源资源勘查力度,组织开展了多次资源评价。中国能源资源有以下特点: —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 —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

能源安全试题及答案

(一)背景材料 1. 中国能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虽然幅员辽阔,是世界资源总量的大国,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而且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年消费总量占全球的11%,是继美国之后的第二能源 消费大国。资源和能源相对不足,给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资源勘查开发方面仍面临一些问题。例如石油资源问题,我国石油待发现和探明的资源比较丰富,但勘查难度大,主要分布在沙漠、黄土塬等地,地面条件和地下条件相对复杂。另外,国内老油田经过几十年开采,普遍进入开采中后期,剩余资源的勘探难度加大。目前我国有许多资源不足,最短缺的是石油。近年来,我国的石油用量持续增大。从1993年起,我国就成为了石油净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从1995年的7.6%增加到目前的31%以上。我国已是世界第2大石油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我国油气资源相对贫乏,人均占有率仅为世界的五分之一,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制定和实施能源发展战略,确保石油安全已是当务之急。 2. 我国能源供应出现紧张局面的主要原因: 工业部门尤其是重工业能源以及民用能源消费快速增长,是导致我国能源供应出现紧张局面的主要原因。也与我国国民收入增加,居民消费进入新阶段,住房面积增大,家电和轿车的拥有水平提高,使得人均能源消费增长有关。同时也受国际上石油价格上涨的影响。 3. 确保石油等能源安全的重要意义 石油资源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更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粮食”和“血液”,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其保障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石油资源不仅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更是全球经济的产业基础,石油出口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重要的收入来源。 不仅在经济领域,石油资源同样在政治领域显示着其重要的价值。石油具有特殊的战略价值,世界石油中心已成为各种政治力量争夺的焦点。从当代国际政治的演变来看,石油已成为一个国家维持国力或谋求霸权争夺的重点。世界各国对全球石油供应的争夺,也构成了世界各国政治、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础。石油资源的地域分布格局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际竞争格局。 我国除了在境内开采石油外,已开始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石油供应多元化,规避风险。 1

中国煤炭行业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简析

中国煤炭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简析 摘要 煤炭在我国的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均占主体地位,同时,我国煤炭生产 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煤炭行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更加成为关注的热点。从2012年开始,煤炭行业告别了10年的发展旺盛期,进入了萧条时代,尤其是15年煤炭行业彻底地进入了“寒冷的冬季”,目前仍没有回暖的迹象,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关键词:煤炭行业;现状分析;未来趋势 引言:煤炭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基础和工业原料,长期以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截止到2014年年底,我国煤炭资源探明储量为1145亿吨,位居世界第三位,占全球储量的12.8%,而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仅占全球的1.1%和1.8%具 体情况如图表所示 2014年中国一次能源探明储量情况 能源单位2014年占全球比例(%)储采比世界平均储采 比(%) 石油10亿桶18.5 1.1 11.9 52.5 天然气万亿立方 米 3.5 1.8 25.7 5 4.1 煤炭亿吨1145 12.8 30 110 注:储采比:用任何一年年底剩余的储量除以该年度产量,所得的计算结果即表明如果产量继续保持在该年度的水平,这些剩余储量可供开采的年限。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煤炭储采比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从资源保证年限角度分析,煤炭仍是中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在中国能源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1、我国煤炭行业的现状 1.1 受到国家宏观制度的制约 煤炭行业属于高危行业,国家对其加强了安全整顿,无论是从设备上还是从安全防护措施上都加大了监管力度,这样就增加了吨煤成本。其次煤炭污染严重,导致近几年来雾霾现象十分严重,国务院于2013年9月发布《关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到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大气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煤炭在全国能源消费中的占比降至65%以下。不断强化的环境约束以及国家能源政策的变动对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带来了较大冲击,再有新能源的出现与提倡,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等产业的出现大大地挤压了煤炭的产量,占有了煤炭一定的利润空间。其中,可再生能源的增长是对煤炭的直接代替。 如表1所示 年份能源生产总量 (万吨标准煤) 构成(能源生产总量=100) 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核电、 风电 2010 296916 76.6 9.8 4.2 9.4 2011 317987 77.8 9.1 4.3 8.8 2012 333300 76.6 8.9 4.4 10.1 2013 356536 75.9 8.4 4.5 11.2 2014 357079 73.8 8.5 4.8 12.9 资料来源:《煤炭工业统计提要》《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5》 1.2受到国际煤炭市场的制约 我国加入WTO成为世界经济组织的一员。在国际市场经济这个平台里,信息的流动性与资源的共享性发展迅速,国外的矿石、铁粉、煤炭以其品质好、价格低等优点打入我国煤炭市场。如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