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练习题及答案

生理学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练习题及答案
生理学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练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一填空题

1.神经系统主要由①和②两种细胞构成。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具有①、②、③、和④等特征。神经纤维对其所支配的组织有⑤和⑥两方面作用。反过来,神经所支配的组织也能产生支持神经元的⑦。

3.神经元按其机能的不同可分为①、②和③三种。

4.化学性突触通常由①、②和③三部分组成。根据神经元轴突接触部位的不同,突触可分为④、⑤和⑥三种类型。

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形成是由于突触后膜化学门控通道开放时,①离子内流大于②离子外流而产生的③极化型电位变化;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则是突触后膜上的④通道开放,⑤离子内流而产生的⑥极化型电位变化。

6.突触传递的特征有①、②、③、④、⑤、⑥和⑦ .

7.突触的抑制可分为①和②两类。相反,除了抑制以外,还有③易化。

8.中枢神经递质可分为①、②、③、④、⑤_______、

⑥和⑦等多种类型。

9.丘脑向大脑皮层的投射可分为①投射系统和②投射系统两大类。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引起③并④发出传出神经冲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⑤。

10.内脏痛的定位①,还往往发生②痛。

11.牵张反射有①和②两种类型。

12.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有①作用和②作用。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动物的脑干,可以产生③僵直。此僵直属于④。

13.临床上基底神经节损害的主要表现可分为①和②两大类。

14.前庭小脑的功能是① ,脊髓小脑的功能是② , 皮层小脑的功能是

③ ,并与④及⑤的编制有关。

15.自主神经系统由①和和②两部分组成,其功能在于调节③肌、

④肌和腺体的活动。

16.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常伴有①分泌增多,因而称这一活动系统为②系统;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常伴有③分泌增多,因而称这一活动系统为④

系统。

17.下丘脑是较高级的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能调节①、②、③、

④和⑤、⑥等过程。

18.神经系统可以通过释放①,或通过②而影响免疫功能。可见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之间有③关系。

19.学习的形式可分为①和②两种。

20.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①刺激与②刺激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条件反射的建立,实质上就是③刺激转变成④刺激的过程。

21.人类大脑皮层活动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有①机能;人和动物共有的系统是②

系统,人类特有的系统是有③系统。

22.人类的记忆过程可分为四个连续性阶段,即①记忆、②记忆、③

记忆和④记忆。短时性记忆主要是神经元生理活动的⑤ ;较长时性记忆与脑内⑥有关;持久性记忆可能与⑦的建立有关。

23.记录大脑皮层的自发性电脑活动的电位变化称为① ;在感觉传入冲动的激发下,脑的某些区域产生较为局限的电位变化,称为②。

24.睡眠时相包括①睡眠和②睡眠。在异相睡眠时,脑电波呈现③

化④波;而在慢波睡眠时,脑电波则呈现⑤化⑥波。

二、选择题

[A型题]

1.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A.与直径成反比

B.与直径成正比

C.与温度无关

D.与刺激强度成正比

E.比无髓纤维传导慢

2.神经细胞去极化化达到阈电位时,最先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A.胞体

B.树突

C.轴突始段

D.轴突的中部

E.树突

3.EPSP与IPSP所共有的特征是()

A.突触前膜均去极化

B.突触前膜均超极化

C.突触后膜均去极化

D.突触后膜均超极化

E.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相同

4.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前膜()

A.超极化

B.不能去极化

C.释放抑制性递质

D.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

E.兴奋性递质释放增多

5.突触前抑化的轴-体突触处,突出后电位变化的特征为()

A.EPSP绝对值增大

B.IPSP绝对值增大

C.EPSP绝对值减小

D.IPSP绝对值减小

E.由EPSP转为IPSP

6.交互抑制的形成是由于()

A.兴奋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B.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少

C.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D.兴奋性递质破坏过多

E.兴奋性中间神经元抑制

7.脊髓前角闰绍细胞构成的抑制称为()

A.交互性抑制

B.回返性抑制

C.侧支性抑制

D.去极化抑制

E.突触前抑制

8.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乙酰胆碱

C.5-羟色胺

D.去甲肾上腺素或乙酰胆碱

E.多巴胺

9.突触前膜上的突触前受体的作用是()

A.促进轴突末梢递质释放

B.促进轴突末梢递质合成

C.调节轴突末梢递质释放

D.抑制轴突末梢递质释放

E.促进轴突末梢递质降解

10.神经生长因子是由下列何种细胞生成的?()

A.神经元

B.神经胶质细胞

C.结缔组织细胞

D.内分泌细胞

E.神经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

11.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都属于()

A.突触后抑制

B.突触前抑制

C.外周性抑制

D.去极化性抑制

E.交互抑制

12.反射时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A.感受器的敏感性

B.感受器的密度

C.刺激的强度

D.神经纤维传导速度

E.中枢突触联系的数量

13.丘脑特异性投射系统的起始核团是()

A.接替核

B.联络核

C.接替核和联络核

D.髓板内核群

E.髓板内核群和联络核

14.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起始核团是()

A.接替核

B.联络核

C.接替核和联络核

D.髓板内核群

E.髓板内核群和接替核()

15.脑干网状结构损伤将导致

A.感觉过敏

B.极度兴奋

C.深度睡眠

D.内脏活动增强

E.内脏活动减弱

16.内脏痛的主要特点是()

A.刺痛

B.慢痛

C.必有牵涉痛

D.定位不精确

E.对温度、牵拉及化学刺激不敏感

17.脊休克时脊髓反射减弱或消失,其原因是()

A.脊髓的反射中枢被破坏

B.传入神经被破坏

C.传出神经被破坏

D.损伤性刺激抑制脊髓反射

E.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作用

18.脊髓突然与高位中枢离断后,离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的紧张度()

A.基本不定

B.增强,不能恢复正常

C.增强,能恢复正常

D.减弱,不能恢复正常

E.减弱,但能恢复正常血

19.脊髓灰质炎患者出现肢体肌肉萎缩,主要是由于肌肉()

A.供血量减少

B.血管受损

D.失去了神经的营养作用

E.神经-肌接头的功能受损

20.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是()

A.肌紧张反射

B.屈肌反射

C.反正反射

D.对侧伸肌反射

E.腱反射

21.肌牵张反射使()

A.伸肌收缩

B.屈肌收缩

C.受牵拉的肌肉收缩

D.伸肌和屈肌都收缩

E.伸肌和屈肌都舒张

22.当α-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

A.肌梭传入冲动增加

B.梭内肌收缩

C.梭外肌舒张

D.γ-运动神经传出冲动增加

E.梭外肌收缩

23.当γ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加时,直接引起()

A.梭外肌舒张

B.梭内肌收缩

C.梭内肌舒张

D.梭外肌收缩

E.肌梭传入冲动减少

24.在中脑的上、下叠体之间横断动物脑干,将出现()

A.两上肢痉孪性瘫痪

B.两下肢痉挛性瘫痪

C.左侧肢体痉挛性瘫痪

D.右侧肢体痉挛性瘫痪

E.去大脑僵直

25.下列哪一种情况最能说明经典的去大脑僵直属于γ僵直?()

A.刺激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引起僵直

B.横断脊髓后,断面以下僵直

C.横断一侧脊髓,断面以下同侧僵直消失

D.切断脊根传入纤维,僵直消失

E.切断腹根传出纤维,僵直消失

26.小脑受损后出现一些症状,下列哪一项不会见到?()

A.平衡失调

B.肌张力减弱

C.运动共济失调

D.意向性震颤

E.静止性震颤

27.治疗震颤麻痹的最佳药物是()

A.左旋多巴

B.乙酰胆碱

C.利血平

D.5-羟色胺

E.维生素B1

28.临床上的“锥体束综合征”实际上是由于()

A.锥体系受损

B.锥体外系受损

C.延髓锥体受损

D.锥体系和锥体外系都受损

E.下运动单位受损

29.右手学会一种技巧运动,左手不经训练在一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完成此项页运动,这是通过下列哪一种结构实现的?()

A.大脑皮质

B.基底神经节

C.小脑

D.胼胝体联合纤维

E.脑干网状结构

30.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时()

A.胃肠运动增强

B.瞳孔扩大

C.心率加快

D.糖原分解增强

E.血压升高

31.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下列器官的作用为非拮抗性的是()

A.心肌

B.唾液腺

C.支气管平滑肌

D.小肠平滑肌

E.膀胱逼尿肌

32.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意义在于()

A.休整、恢复

B.保存能量

C.促进消化

D.加强排泄

E.应付环境的急骤变化

33.刺激视上核可以引起

A.尿量减少

B.出现糖尿

C.瞳孔扩大

D.生长素释放增多

E.ADH释放减少

34.左侧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受损,引起躯体感觉障碍的部位是()

A.左半身

B.右半身

C.左侧头面部

D.右侧头面部

E.左侧上肢和右侧下肢

35.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

A.要有非条件刺激

B.要有适当的无关刺激

C.非条件刺激出现在无关刺激之后

D.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

E.只能进行一两次实验,不宜多次重复强化

36.谈论梅子时引起唾液分泌的是()

A.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B.交感神经兴奋所致

C.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D.副交感神经兴奋所致

E.交感神经抑制所致

37.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人类具有()

A.第一信号系统

B.建立条件反射的能力

C.第一和第二两个信号系统

D.对环境的强大适应能力

E.对具体信号形成条件反射的能力

38.优势半球是指()

A.体积较大的一侧半球

B.运动发达的一侧半球

C.与语言功能相关的一侧半球

D.就是右侧半球

E.与思维逻辑相关的一侧半球

39.脑电波的形成来自于大脑皮层细胞的()

A.皮质诱发电位

B.动作电位

C.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D.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突触后电位的总和

40.人类左侧大脑皮质在语言功能上占优势的现象是()

A.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B.2岁前就已建立的

C.与后天生活实践无关的

D.出生前就已建立的

E.与习惯用右手劳动有关的

41.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兴奋的化学性传递的特征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

D.总和

E.易受内环境改变的影响

42.关于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描述,错误的是()

A.经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发挥作用

B.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C.为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

D.弥散投射至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E.电刺激时,出现同步化脑电图

43.下列有关肌梭感受器的描述,错误的是()

A.感受装置位于肌梭中间部位

B.肌梭的传入神经为I a类和Ⅱ类纤维

C.肌梭是感受肌纤维长度的感受器

D.梭内肌收缩时,肌梭的敏感性提高

E.梭外肌收缩时,肌梭受到的牵拉刺激增加

44.当γ-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

A.梭外肌舒张

B.梭内肌舒张

C.牵张反射加强

D.肌梭传入冲动减少

E.a-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减少

45.在中脑头端切断动物(如猫)的网状结构,则会发生()

A.脊休克

B.觉醒

C.昏睡

D.去大脑僵直

E.运动共济失调

46.震颤麻痹(帕金森病)的产生是由于下列哪一个递质系统受损所致?()

A.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系统

B.脑千网状结构胆碱能系统

C.纹状体-黑质γ-氨基丁酸能系统

D.中缝核5-羟色胺能系统

E.蓝斑上部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

47.锥体束最主要的机能是()

A.支配对侧肢体肌肉运动

B.调节肌紧张

C.使肌群运动协调

D.抑制腱反射

E.精细调节四肢远端肌肉的运动

48.下列哪一项属于副交感神经的作用?()

A.瞳孔散大

B.逼尿肌收缩

C.糖原分解增强

D.骨骼肌血管舒张

E.消化道括约肌收缩

49.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

A.瞳孔缩小

B.逼尿肌收縮

C.妊娠子宫收缩

D.气管平滑肌收缩

E.消化道括约肌舒张

50.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下列哪一项不会出现?()

A.肠蠕动抑制

B.肾素分泌

C.胰岛素分泌

D.瞳孔开大肌收缩

E.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51.破坏下列中的哪一个脑区,动物会出现食欲增加而逐渐肥胖?()

A.边缘叶

B.延髓外侧区

C.中脑网状结构

D.下丘脑腹内侧区

E.下丘脑外侧区

52.下列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A.咀嚼、吞咽食物引起胃液分泌

B.异物接触眼球,引起眼睑闭合

C.叩击股四头肌腱,引起小腿前伸

D.强光刺激视网膜,引起瞳孔缩小

E.闻到食物香味,引起唾液分泌

53.被狗咬伤的患者首先要注射狂疫苗以防止狂犬病的发生,因为狂犬病病毒()

B.进入组织液引起发病

A.进入血液引起发病

C.进入淋巴液引起发病

D.直接侵害神经元的胞体

E.在神经末稍被摄取,然后被逆向运输到神经元的胞体

54.临床上存在一些顾固性的神经痛(如头痛、三叉神经痛等),为减轻患者疼痛,常局部麻醉药封闭疗法,其结果是()

A.局部麻醉药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止痛

B.长期应用可使神经支配的肌肉发生代谢改变,减轻疼痛

C.长期应用可使神经支配的肌肉发生功能改变,减轻疼痛

D.长期应用可使神经末梢释放的营养因子减少

E.以上均正确

55正常人夜间的心率较白昼慢,其原因是()

A.夜间支配心脏神经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少,多巴胺多

B.夜间支配心脏神经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多,多巴胺少

C.夜间支配心脏神经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少,乙酰胆碱多

D.夜间支配心脏神经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少,乙酰胆碱少

E.以上说法均错误

56.利用脊蛙测定反射时实验中,用血管钳夹住蛙一侧前肢,待其安静后,再重复测定其对侧后肢的反射时将明显延长,这是因为()

A.反射中枢兴奋传递中兴奋的总和

B.反射中枢兴奋传递中兴奋的后发放

C.反射中枢兴奋传递中兴奋节律的改变

D.反射中枢抑制现象

E.反射中枢的传入侧支性抑制

57.将稀硫酸纸片置于脊蛙右下肢腓肠肌表面,脊蛙无任何反应的原因是()

A.硫酸浓度不够,故反射不能发生

B.因为去掉蛙的大脑,故反射不能发生

C.硫酸损坏了效应器腓肠肌,故反射不能发生

D.该蛙的传入和传出神经可能受损,故反射不能发生

E.硫酸纸片没有刺激到该反射的感受器,故反射不能发生

58.某农民午前在棉田喷酒农药突感恶心流涎大汗淋漓、小便失禁,并出现抽搐,被抬送至医院经医生诊断为有机磷农药中毒,请说出有机磷中毒的机制()

A.有机磷激动N型受体

B.有机磷抑制乙酰胆碱的作用

C.有机磷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

D.有机磷与乙酰胆碱争夺M型受体

E.有机磷与乙酰胆碱争夺N型受体

59.抢救农药中毒患者,使用大量阿托品时,不可能引起的症状是()

A.心动过速

B.面色潮红

C.皮肤干燥

D.体温升高

E.瞳孔逐渐缩小

60.某运动员在进行跳远比赛时,跳跃前先保持下蹲姿势,下蹲姿势的基础是()

A.肌紧张

B.腱反射

C.屈肌反射

D.对侧伸肌反射

E.紧张性

61.用任氏液灌流蛙心,再电刺激迷走神经,引起蛙的心跳变慢;用这种灌流液再灌流另一蛙心后者心跳也变慢。灌流液中起抑制作用的化学物质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多巴胺

E.γ-氨基丁酸

62.在动物实验中,用电刺激以下哪一个部位,动物将会拒绝进食?()

A.下丘脑腹内侧区

B.下丘脑腹外侧区

C.下丘脑近中线的腹内侧区

D.下丘脑的视上核

E.腺垂体

63.在动物实验中,分别刺激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可引起唾液分泌,其表现特征为()

A.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对自主神经作用的影响

B.紧张性支配

D.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

C.对同一效应器的双重支配

E.交感神经对副交感神经有拮抗作用

64.某人因交通事故脊髓被离断,在脊休克过去后,由平卧位转成直立位时患者常会感

到头晕,其原因可能是()

A.血管张力反射未恢复

B.体位性血压反射未恢复

C.感受性压力反射未恢复

D.感受性压力反射作用减弱

E.体位性血压反射的调节能力很差,外周血管阻力不能及时发生适应性改变

65.小张曾学习过演奏扬琴,等动作熟练后脑内就储存了一整套程序;当再次弹奏时,大脑皮层首先通过大脑-小脑回路从以下哪一部位提取程序?()

A.前庭小脑

B.皮层小脑

C.脊髓小脑

D.黑质

E.苍白球

66.王大爷近来面部表情呆板、动作缓慢、全身肌紧张增强,前往医院就诊时被诊断为帕金森病,用以下哪一种药物可改善他的症状?()

A.利血平

B.异丙肾上腺素

C.普蔡洛尔

D.酚妥拉明

E.左旋多巴

臂交替大

67.某患者来医院就诊,表现为不能完成精巧的动作,走路摇晃呈蹒跚状,不能进行上臂交替内旋与外旋,请分析其病因可能为()

A.基底神经节受损

B.皮层小脑受损

C.脊髓小脑受损

D.延髓受损

E.前庭小脑受损

68.小李与小黄萍水相逢,记住了小黄的名字,但一个月后再次相遇时,小李已不记得对方姓名,此种记忆属于以下哪一个记忆阶段?()

A.第一级记忆

B.第二级记忆

C.第三级记忆

D.感觉性记忆

E.短时性记忆

69.在第5颈段横断动物脊髓时,下列对其表现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全身骨骼肌张力降低

B.全身感觉障碍

C.全身血压下降

D.躯干四肢发汗亢进

E.排便、排尿失禁

[B型题]

A.传出神经为到骨骼肌的A a纤维

B.传出神经为到骨骼肌的Aγ纤维

C.传入纤维为C类纤维

D.传入纤维为B类纤维

E.传入纤维为Aβ类纤维

1.脊髓动物实现的骨骼肌牵张反射()

2.完整动物的内脏疼痛反射()

A.Ca2+

B.K+

C.Cl-

D.Na+

E.Mg2+

3.突触后膜主要对哪一种离子的通透性升高时,可产生EPSP()

4.突触后膜主要对哪一种离子的通透性升高时,可产生IPSP()

5.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哪一种离子内流有关?()

6.哪一种离子能抑制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

A.乙酰胆碱

B.甘氨酸

C.去甲肾上腺素

D.多巴胺

E.5-羟色胺

7.中枢递质中主要由黑质释放的是()

8.主要集中于低位脑干近中线区的中缝核内的递质是()

9.脊髓前角a运动神经元释放的递质是()

10.脊髓前角r运动神经元释放的递质是()

11.脊髓前角闰绍细胞释放的递质是()

12.主要存在于中脑网状结构脑桥的蓝斑和延髓网状结构腹外侧部的递质是()

A.谷氨酸、门冬氨酸

B.乙酰胆碱、多巴胺

C.甘氨酸、γ-氨基丁酸

D.5-羟色胺、甘氨酸

E.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13.上述物质中,属于中枢抑制性递质的是()

14.上述物质中,属于中枢兴奋性递质的是()

A.a受体

B.β1受体

C.M受体

D.β2受体

E.N受体

15.交感神经支配的汗腺上的受体是()

16.交感神经支配的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是()

17.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的肾上腺素能受体是()

A.阿托品

B.六烃季铵

C.酚妥拉明

D.十烃季铵

E.心得安

18.神经元型烟碱受体的阻断剂是()

19.肌肉型烟碱受体的阻断剂是()

20.M受体的阻断剂是()

21.a受体的阻断剂是()

22.β受体的阻断剂是()

A.赛庚啶

B.士的宁

C.育亨宾

D.纳洛酮

E.荷包牡丹碱

23.甘氨酸受体的阻断剂是()

24.肾上腺素能a2受体的阻断剂为()

25.γ-氨基丁酸受体的阻断剂为()

26.阿片肽受体的阻断剂为()

27.5-羟色胺受体的阻断剂为()

A.促进乙酰胆碱水解

B.与乙酰胆碱争夺M受体

C.抑制胆碱酯酶活性

D.与乙酰胆碱争夺N受体

E.使胆碱酯酶再激活

28.箭毒作为肌松剂的作用机制是()

29.阿托品的作用机制是()

30.有机磷中毒的原理是()

31.胆碱酯酶的作用是()

32.氯磷定及解磷定的作用是()

A.单线式联系

B.辐散式联系

C.环状联系

D.聚合式联系

E.链锁式联系

33.总和的结构基础为()

34.扩散的结构基础为()

35.反馈的结构基础为()

36.点对点投射的结构基础为()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中脑

E.下丘脑

37.瞳孔对光反射中枢位于()

38.声、光探究反射中枢位于()

39.基本生命中枢位于()

40.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41.与控制排水有关的中枢位于()

42.防御反射区位于()

43.控制生物节律的中心可能位于()

44.与情绪生理反应关系密切的部位是()

45.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

46.排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

47.肌牵张反射的基本中枢位于()

A.颞叶皮质

B.中央前回

C.岛叶皮质

D.中央后回

E.枕叶皮质

48.体表感觉代表区主要位于()

49.本体感觉代表区主要位于()

50.听觉代表区主要位于()

51.视觉代表区主要位于()

52.运动区主要位于()

A.黑质病变

B.上运动神经元受损

C.纹状体受损

D.下运动神经元受损

E.小脑后叶受损

53.萎缩性瘫痪是由于()

54.痉挛性瘫痪是由于()

55.舞蹈病是由于()

56.手足徐动症是由于()

57.意向性震颤是由于()

58.静止性震颤是由于()

59.帕金森病是由于()

A.丘脑的感觉接替核

B.下丘脑外侧区

C.丘脑的髓板内核群

D.基底神经节

E.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神经元

60.与摄水有关的中枢位于()

61.与非特异投射系统有关的结构是()

A.失读症

B.感觉性失语症

C.失写症

D.运动性失语症

E.失明

62.角回受损伤将引起()

63.额中回后部(接近中央前回手部代表区)受损伤将引起()

64.布洛卡三角受损伤将引起()

65.颞上回后部受损伤将引起()

66.枕叶距状裂上、下缘受损伤将引起()

67.能看书写字、能听懂谈话,但不会用词语表达思想,这种症状称为()

68.能说能写能看书,但不能听懂谈话,这种症状称为()

A.α波

B.β波

C.θ波

D.8波

E.α波阻断

69.成人在清醒、安静并闭目时的脑电波为()

70.成人在清醒、安静、突然睁眼时的脑电波变化称为()

71.在幼儿时期,脑电波的主要节律是()

72.频率最快的脑电波是()

73.频率最慢的脑电波是()

[C型题]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2.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3.交感神经节后舒血管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4.交感神经节后支配汗腺的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5.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6.在胃容受性舒张过程中,迷走神经传出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7.外周神经递质包括()

8.中枢神经递质包括()

A.突触前抑制

B.突触后抑制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9.中枢抑制是指()

10.去极化抑制属于()

11.超极化抑制属于()

12.传入侧支抑制属于()

13.回返性抑制属于()

A.梭内肌

B.梭外肌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4.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支配()

15.脊髓前角γ运动神经支配()

16.脊髓前角运动神经支配()

A.张力感受器

B.长度感受器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7.肌梭属于()

18.腱器官属于()

19.引起牵张反射的感受器属于()

20.引起反牵张反射的感受器属于()

21.引起肌紧张的感受器属于()

22.引起腱反射的感受器属于()

A.尾状核、壳核、苍白球

B.丘脑底核、红核、黑质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23.纹状体是指()

24.基底神经节包括()

A.交感神经

B.副交感神经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25.支配膀胱的神经是()

26.支配唾液腺的神经是()

27.支配肾上腺髓质的神经是()

28.支配瞳孔括约肌的神经是()

29.支配瞳孔开大肌的神经是()

30.支配骨骼肌的神经是()

31.内脏痛的传入神经纤维是()

32.皮肤痛的传入神经纤维是()

A.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B.膀胱逼尿肌收缩

C.两者都有

D.两者都无

33.交感神经的作用有()

34.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有()

A.受交感肾上腺素能纤维控制

B.受交感胆碱能纤维控制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35.多数汗腺的活动()

36.骨骼肌中血管的活动()

37.瞳孔括约肌的收缩活动()

38.肾上腺髓质的分泌活动()

39.心脏的活动()

A.手足徐动症

B.震颤麻痹

C.两者都有

D.两者都无

40.纹状体病变主要表现为()

41.黑质病变主要表现为()

42.基底神经节损伤的表现为()

43.应用M受体阻断剂能治疗()

A.第一信号系统

B.第二信号系统

C.两者都有

D.两者都无

44.动物有()

45.人类有()

A.由刺激而引起

B.有一定潜伏期

C.两者都有

D.两者都无

46.皮质诱发电位()

47.皮质自发电位()

[X型题]

1.C类神经纤维包括()

A.自主神经节后纤维

B.皮肤触压觉传入纤维

C.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D.后根中的痛觉传入纤维

E.传出到骨骼肌的运动神经纤维

2.影响突触前膜递质释放量的因素有()

A.锋电位的幅度

B.递质小泡的大小

C.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

D.缺O2、酸中毒

E.进入突触前末梢内Ca2+的数量

3.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有()

A.支持、修复和再生作用

B.绝缘和屏障作用

C.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D.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

E.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

4.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有()

A.生理完整性

B.绝缘性

C.可双向性传导

D.传导有衰减性

E.相对不疲劳性

5.影响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因素有()

A.纤维直径

B.有无髓鞘

C.纤维长度

D.温度

E.动物进化程度

6.化学性突触的结构特点是()

A.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

B.轴突末梢膨大成突触小体

C.突触小体中有囊泡

D.囊泡中含神经递质

E.突触后膜上有受体

7.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包括()

A.动作电位传至突触前神经元末梢

B.Ca2+进入末梢,促进递质释放

C.递质越过突触间隙,与后膜相应受体结合

D.后膜上化学依从性离子通道开放

E.产生EPSP或IPSP

8.化学性突触传递兴奋的特点有()

A.单向传递

B.有总和现象

C.有突触延搁

D.兴奋节律易改变

E.对内环境变化及药物敏感

9.突触后电位的性质为()

A.电位变化幅度小

B.非“全或无”

C.不应期短或无

D.可总和性

E.衰减性扩布

10.属于局部反应(局部兴奋)的电活动有()

A.EPSP

B.终板电位

C.IPSP

D.感受器电位

E.单个阈下刺激引起的电位变化

11.突触的可塑性改变的形式有()

A.强直后增强

B.习惯化

C.长时程增强

D.敏感化

E.长时程抑制

12.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特点有()

A.不存在经典突触的特化结构

B.一个曲张体支配多个效应器细胞

C.释放递质后能否产生效应取决于效应细胞有无受体

D.曲张体离效应细胞较远

E.递质扩散距离较远

13.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有()

A.化学性突触

B.电突触

C.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D.混合性突触

E.交互性突触及串联性突触

14.电突触传导的特点有()

A.双向性

B.阻抗较低

C.紧张性扩布

D.前后膜对称

E.无突触延搁

15.递质应具备的条件有()

A.突触前神经元有合成递质的原料和酶系

B.突触小泡中有其递质存在,并能被释放入突触间隙

C.能与后膜受体结合并产生相应效应

D.有使之失活或移除的机制

E.用递质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加强或阻断其作用

16.递质失活的方式有()

A.酶水解

B.前膜摄取

C.被细胞外液稀释

D.后膜摄取

E.由血液运到肝脏灭活

17.中枢神经递质包括()

C.5-羟色胺

A.乙酰胆碱

B.儿茶酚胺类

D.氨基酸类

E.肽类、嘌呤类、NO及CO

18.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有()

A.单线式

B.链锁式

C.环状式

D.聚合式

E.辐散式

19.中枢抑制的形式有()

A.突触前抑制

B.传入侧支性抑制

C.回返性抑制

D.局部神经元回路中抑制性突触引起的抑制

E.局部神经元回路中树突-树突型抑制

20.突触后抑制的特点有()

A.先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B.产生IPSP

C.突触后膜兴奋性降低

D.突触后膜超极化

E.潜伏期及持续时间均较短

21.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有()

A.通过轴轴式突触而实现

B.产生EPSP

C.突触后膜兴奋性未改变

D.后膜去极化程度减少

E.潜伏期及持续时间均较长

22.丘脑特异性投射系统()

A.接受特定的感觉冲动

B.有特定的传导路径,换神经元次数少

C.都要在丘脑转换核换最后一次神经儿士上对占的联系

D.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感觉与皮层有点对点的联系

E.能产生特定感觉,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

23.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A.接受的冲动无特异性

B.无特定的传导路径,多次更换神经元

C.在丘脑髓板核群换最后一次神经元

D.弥散性投射到大脑皮层各部位

E.不能产生特定的感觉,但能维持觉醒

24.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A.必须经丘脑皮层非特异性授射系统起作用

B.多次更换神经元

C.维持觉醒

E.损伤后可导致昏睡

D.易受药物的影响

25.大脑皮层第一感觉区中央后回感觉代表区的规律是()

A.身体一侧传入冲动向对侧皮层投射

B.头面部的投射是双侧性的

C.投射分野总的安排是倒置的

D.头面部代表区内部安排是正立的

E.感觉越精细,皮层代表区面积越大

26.致痛物质有()

A.K+

B.H+

C.5-羟色胺

D.组织胺

E.缓激肽

27.内脏痛的特征有()

A.对切割、烧灼不敏感

B.对缺血、痉挛、炎症敏感

C.对机械牵拉敏感

D.缓慢、持久、定位不精确

生理学习题:10神经系统上

第十章神经系统上 选择题 1.B类纤维包括 A. 有髓的躯体传入纤维 B. 皮肤的触压觉传入纤维 C. 自主神经节后纤维 D. 有髓的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E. 有髓的躯体传出纤维 2.神经冲动抵达末稍时,引起递质释放主要有赖于那种离子的作用?A.Cl- B.Ca2+ C.Mg2+ D.Na+ E.K+ 3.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A. 与阈电位成正比 B. 与髓鞘化的程度成反比 C. 与纤维直径成正比 D. 与刺激强度成正比 E. 温度降低,传导速度加快 4.脊髓灰质炎患者出现肢体肌肉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A. 失去了神经冲动的影响 B. 因肌肉瘫痪使供血减少所致 C. 肌肉受到病毒的侵害 D. 失去了运动神经的营养作用 E. 肌肉失去了运动功能所致 5.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 双向传递 B. 不易疲劳 C. 突触延搁 D. 不能总和 E. 呈衰减性 6. 属于非化学性信息传递的方式是 A. 神经—肌肉接头 B. 激素对靶器官的作用 C. 经典突触 D. 缝隙连接 E. 曲张体 7.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在突触后膜上发生的电位变化为 A. 极化 B. 超极化 C. 后电位

D. 复极化 E. 去极化 8.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下列哪种离子在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高? A. Ca2+ B. Cl- C. K+ D.Na+和K+,尤其是Na+ E.Cl-和K+,尤其是Cl- 9.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哪种离子在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加A.Na+、Cl-、K+,尤其是K+ B.Ca2+、K+、Cl-,尤其是Ca2+ C.Na+、K+,尤其是Na+ D.K+、Cl-,尤其是Cl- E.K+、Ca2+、Na+,尤其是Ca2+ 10.突触前抑制的发生是由于 A. 突触前膜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减少 B. 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C. 突触后膜超极化 D. 中间抑制性神经元兴奋的结果 E. 以上原因综合的结果 11.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 A. 突触前膜超极化 B. 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 C. 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D. 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 E. 通过轴突—树突式突触的结构基础实现 12.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全属于 A. 突触后抑制 B. 突触前抑制 C. 周围性抑制 D. 交互抑制 E. 前馈抑制 13.脊髓闰绍细胞参与构成的抑制称为 A. 周围性抑制 B. 侧支性抑制 C. 去极化抑制 D. 交互性抑制 E. 回返式抑制 14.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侧支与闰绍细胞形成的突触所释放的递质是 A. γ—氨基丁酸 B. 甘氨酸 C. 乙酰胆碱 D. 去甲肾上腺素 E. 5—羟色胺

生理学【神经系统】名称解释总结.

生理学【神经系统】名称解释总结 1.M样作用(毒蕈碱作用):M受体激活后可产生一系列的自主神经效应,包括心脏活动 受到抑制,支气管和胃肠平滑肌、膀胱逼尿肌、虹膜环形肌收缩,消化腺、汗腺分泌增加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等。 2.γ-环路:由脊髓γ-运动神经元的传出纤维兴奋,使梭内肌纤维收缩,增加肌梭的敏感 性,则可增加肌梭的传入冲动,从而使α-运动神经元兴奋,梭外肌收缩。意义是使肌肉维持于持续收缩的状态。 3.γ-僵直(γ-rigidity):由于高位中枢的下行性作用,首先提高γ-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 使其γ-纤维传出冲动增加,使肌梭敏感性提高,传入冲动增多,转而使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提高,α-纤维传出冲动增加,导致肌紧张加强而出现的僵直。 4.第二信号系统:由抽象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功 能系统)。人类在社会劳动和交往中产生了语言、文字,它们是具体信号的抽象。 5.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对第一信号(即具体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 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即抽象的语言图文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统称为第二信号。 6.电突触:以电紧张扩布形式传递信息的突触。 7.调质:能增强或削弱递质信息传递作用的物质。由神经元合成,作用于特定受体,但并 不在神经元之间直接起信息传递作用。 8.反射中枢: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9.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指由丘脑的第三类细胞群(主要是髓板内核群)弥散地投射到大脑 皮层广泛的区域,不产生特点的感觉,仅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的投射系统。 10.非突触性化学传递:某些神经元与效应细胞间无经典的突触联系,化学递质从神经末梢 的曲张体释放出来,通过弥散,到达效应细胞,并与其受体结合而达到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效应。 11.后发放(after discharge):指在反射过程中,当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 内发放神经冲动的现象,反射仍持续一段时间。 12.化学突触:以释放化学递质为中介传递信息的突触,它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 隙三部分组成. 13.肌紧张:是指缓慢而持续的牵拉肌腱引起的牵张反射,表现为受牵拉肌肉持续、轻度的

生理学(本科)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随堂练习与参考答案

生理学(本科)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随堂练习与参考答案 10.1 神经元和神经纤维10.2 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10.3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10.4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0.5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0.6 脑的高级功能 1. (单选题)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是( ) A. 肌紧张反射 B. 屈肌反射 C. 翻正反射 D. 对侧伸肌反射 E. 腱反射 参考答案:A 2. (单选题)左侧大脑皮层中央后回受损,引起躯体感觉障碍的部位是( ) A. 左半身 B. 右半身

E. 左侧上肢和右侧下肢 参考答案:B 3. (单选题)脑干网状结构损伤将导致( ) A. 感觉过敏 B. 极度兴奋 C. 深度睡眼 D. 内脏活动增强 E. 内脏活动减弱 参考答案:C 4. (单选题)内脏痛的主要特点是( ) A. 刺痛 B. 慢痛 C. 必有牵涉痛 D. 定位不精确 E. 对温度、牵拉及化学刺激不敏感 参考答案:C

5. (单选题)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下列哪项不会出现( ) A. 肠蠕动抑制 B. 肾素分泌 C. 胰岛素分泌 D. 瞳孔开大肌收缩 E.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参考答案:C 6. (单选题)下列哪项属于副交感神经的作用( ) A. 瞳孔散大 B. 逼尿肌收缩 C. 糖原分解增强 D. 骨骼肌血管舒张 E. 消化道括约肌收缩 参考答案:B 7. (单选题)帕金森病的产生是由于下列哪个递质系统受损所致( )

A. 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系统 B. 脑干网状结构胆碱能系统 C. 纹状体-黑质Υ-氨基丁酸能系统 D. 中缝核5-羟色胺能系统 E. 蓝斑上部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 参考答案:A 8. (单选题)刺激视上核可以引起( ) A. 尿量减少 B. 出现糖尿 C. 瞳孔扩大 D. 生长素释放增多 E. ADH释放减少 参考答案:A 9. (单选题)脊髓突然与高位中枢离断后,离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的紧张度( ) A. 基本不变 B. 增强,不能恢复正常

生理学各章练习题--《第十章神经系统》

生理学各章练习题--《第十章神经系统》

第十章神经系统 【习题】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 ) A.不受温度的影响 B.与直径成正比 C.与刺激强度有关 D.与髓鞘的厚度无关 2.神经细胞兴奋阈值最低,最易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 ) A.胞体 B.树突 C.轴丘 D.轴突末梢 3.哺乳动物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主要靠 ( ) A.单纯扩散 B.化学突触 C.电突触 D.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4.中枢神经系统内,化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 )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 D.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5.E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 ( )

A.Na+、K+、Cl-,尤其是Na+ B.Ca2+和K+ C.Na+、K+、Cl-,尤其是K+ D.Na+、K+、Cl-,尤其是Cl- 6.I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的增加 ( ) A.Na+ B.Ca2+ C.K+和Cl-,尤其是Cl- D.Na+ 、K+和Cl-,尤其是K+ 7.EPSP是 ( ) A.动作电位 B.阈电位 C.静息电位 D.局部去极化电位 8.缝隙连接是神经元间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它普遍存在于 ( ) A.外周神经内 B.交感神经内 C.中枢神经内 D.副交感神经内 9.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相同点是( ) A.突触后膜膜电位去极化 B.是递质使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的结果 C.都可向远端不衰减传导

D.都与后膜对Na+通透性降低有关 10.为保证神经冲动传递的灵敏性,递质释放后( ) A.不必移除或灭活 B.保持较高浓度 C.必须迅速移除或灭活 D.保持递质恒定 11.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 ( )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5-羟色胺 D.多巴胺 12.去甲肾上腺素存在于 ( ) A.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B.神经-肌肉接头 C.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 D.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 13.N1受体存在于下述组织结构 ( ) A.支气管平滑肌 B.内脏平滑肌 C.自主神经节的突触后膜 D.神经肌肉接头 14.对肾上腺素能纤维正确的叙述是 ( ) A.其末梢释放的递质都是去甲肾上腺素 B.它包括所有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C.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纤维是肾上腺素

生理学神经系统习题

第十章神经系统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神经递质 2.受体 3.突触 4.化学突触 5.电突触 6.反射中枢 7.生命中枢 8.运动终板 9.运动单位 10.牵涉痛 11.腱反射12.γ-环路 13.牵张反射14.脊休克 15.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16.内脏脑 17.自主神经系统 18.皮层诱发电位 19.强化20.自发脑电活动 21.第二信号系统 22.条件反射的消退23.语言优势半球 24.中枢延搁 25.后发放 26.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2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二、填空题 1.人类两大信息系统是_____和_____。 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_____和_____。 3.外周神经包括_____和_____。 4.根据中间神经元对后继神经元效应的不同,可把神经元分为_____和_____。 5.根据突触的活动对突触后神经元的影响,将其分为_____突触和_____突触。 6.典型突触由_____、_____和_____三部分组成。 7.EPSP称为_____,是一种_____电紧张电位。IPSP称为_____,是一种_____电紧张电位。 8.外周递质主要有_____、_____和_____三大类。 9.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分别是_____和_____。 10.M型受体属_____受体,可被阿托品选择性阻断。 11.肾上腺素受体主要分为_____和_____两类。 12.中枢神经元之间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种基本联系方式。

13.中枢抑制分为_____和_____两大类型,其中前者又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种形式。 14.脊髓浅感觉传导途径传导_____、_____和_____感觉。 15.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兴奋的递质是_____,它可与终板膜上_____受体相结合。 16.脊髓深感觉传导途径传导_____和_____感觉。 17.当脊髓半离断时,浅感觉障碍发生在离断的_____侧;深感觉障碍发生在离断的_____侧。 18.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是_____代表区,中央前回是_____代表区。 19.巴比妥类药物的催眠作用,主要是由于其阻断_____系统兴奋传递所致,因为这一系统是_____的系统,易受药物影响。 20.关于针刺镇痛的机制,目前存在三种论点,即_____、_____和_____。 21.牵张反射有_____和_____两各类型,它们又分别称为_____和_____。 22.肌梭与肌纤维_____排列;腱器官在肌腱中与肌纤维_____排列。 23.叩击某一肌腱可引起_____反射,它是一种单突触反射,其感受器是_____。 24.脊休克过后,丧失的脊髓功能可以逐渐恢复,但断面以下的_____则永远消失,临床上称为_____。 25.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着调节肌紧张的_____区和_____区。 26.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功能是通过_____和_____协同活动完成的。 27.锥体束可分别控制脊髓_____和____的活动,前者在于_____,后者在于_____以配合运动。 28.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功能是控制_____的活动;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是控制_____ 、_____的活动。 29.当环境急剧变化时_____神经系统的活动明显加强,同时_____分泌也增加。 30.下丘脑存在与摄食有关的中枢是_____。当血糖水平降低时_____中枢兴奋。 31.正常脑电图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种基本波形。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十章-神经系统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第十章神经系统 一、名词解释 1、递质 2、受体 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4、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5、传入性侧支抑制 6、回返性抑制 7、特异性投射系统 8、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9、牵涉痛 10、运动单位 11、脊休克 12、牵张反射 13、去大脑僵直 14、后发放 二、填空题 1、神经系统主要由和两种细胞构成。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具有、、、等特征。神经纤维对其所支配的组织有和两方面作用。反过来,神经所支配的组织也能产生支持神经元的。 3、神经元按其机能的不同可分为、和三种。 4、化学性突触通常由、、三部分组成。根据神经元轴突接触部位的不同,突触可分为、和三种类型。

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形成是由于突触后膜化学门控通道开放时,Na+内流K+外流而产生的电位变化;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则是突触后膜上的氯离子通道开放,氯离子内流而产生的电位变化。 6、突触传递的特征有、、、、、和。 7、突触抑制可分为和两类。除了突触抑制外,还有。 8、中枢神经递质可分为、、、、、 和递质等多种类型。 9、丘脑向大脑皮层的投射可分为和两大类。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非特导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 10、内脏痛的定位,还往往发生。 11、牵张反射有和两种类型。 12、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有和。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动物的脑干,可以产生。此僵直属于丁僵直。 13、临床上基底神经节损害的主要表现可分为和两大类。 14、前庭小脑的功能是,脊髓小脑的功能是,皮层小脑的功能是。 15、自主神经系统由和两部分组成,其功能在于调节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 16、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伴有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因而称这一活动系统为;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常伴有胰岛素分泌增多,因而称这一活动系统为。 17、下丘脑是较高级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能调节、、、、 和等过程。 18、学习的形式可分为和两种。 19、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与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条件反射的建立,实质上就是无关刺激转变成条件刺激的过程。 20、人类大脑皮层活动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有语言和抽象思维机能;人和动物共有的系统的是,人类特有的系统是有。 21、人类的记忆过程可分为四个连续性阶段,即、、

生理学——神经系统

72.人类小脑受损后可出现一些症状,下列哪一项是不会见到的 a.运动共济失调 b.肌张力减弱 c.平衡失调 d .安静时出现震颤,做精细运动时震颤消失 e.以上症状可由大脑皮质代偿而缓解 73.下列哪项是人类新小脑受损时所特有的症状 a.肌张力降低 b.偏瘫 c.静止性震颤 d.意向性震颤 e.位置性眼震颤 74.下列关于小脑前叶功能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接受大脑皮质发出的冲动 b.接受躯体传入冲动 c.影响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d.不影响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e.调节肌紧张 75.震颤麻痹的主要症状有 a.感觉迟钝 b.肌张力降低 c.意向性震颤 d.运动共济失调 e.静止性震颤 76.震颤麻痹主要是下列哪个通路受累的结果 a.纹状体-黑质γ-氨基丁酸易化通路 b.纹状体-黑质γ-氨基丁酸抑制通路 c.黑质-纹状体胆碱易化通路 d.黑质-纹状体胆碱抑制通路 e.黑质中的多巴胺神经元 77.治疗震颤麻痹的最佳药物是 a.左旋多巴 b.依色林 c.利血平 d.乙酰胆碱 e.5-羟色胺 78.舞蹈病主要是因下列哪条通路受累引起的 a.黑质,纹状体多巴胺易化通路 b.黑质-纹状体多巴胺抑制通路 c.黑质-坟状体胆碱能易化通路 d.黑质-纹状体胆碱抑制通路

e.纹状体内胆碱能和γ-氨基丁酸神经元病变 79.支配远端肢体运动的大脑皮质代表区在 a,中央后回3-1-2区 b.中央前回6区 c.中央前回4区 d.运动辅助区 e.第2运动区 80.下列对皮质运动区功能特征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对躯体运动的支配有交又的性质,但对头面部肌肉的支配多数是双侧性的 b.功能定位总的分布是倒置的,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分布为正的 c.肌肉的运动越精细、越复杂,其代表区愈大 d.人工刺激所引起的肌肉运动反应为协同性收缩 e.运动区的基本功能单位呈柱状结构 81.下列哪条通路不属于锥体外系 a.网状脊髓束 b.顶盖脊髓束 c.红核脊髓束 d.皮质脊髓束 e.前庭脊髓束 82.边缘系统不包括 a.大脑皮质边缘叶 b.苍白球 c.隔区 d.杏仁核 e.下丘脑 83.下列哪种神经元联系方式是产生反馈性调节作用的结构基础 a.单线式联系 b.辐散式联系 c.聚合式联系 d.环状联系 e.链锁状联系 84.运动单位是指 a.一个运动神经元 b.一组具有相同功能的运动神经元群 c.一组可产生某一动作的肌肉群 d.一束肌纤维 e.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及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85.根据神经元在反射弧中的地位,可分类为 a.胆碱神经元,肾上腺素神经元

生理学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练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一填空题 1.神经系统主要由①和②两种细胞构成。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具有①、②、③、和④等特征。神经纤维对其所支配的组织有⑤和⑥两方面作用。反过来,神经所支配的组织也能产生支持神经元的⑦。 3.神经元按其机能的不同可分为①、②和③三种。 4.化学性突触通常由①、②和③三部分组成。根据神经元轴突接触部位的不同,突触可分为④、⑤和⑥三种类型。 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形成是由于突触后膜化学门控通道开放时,①离子内流大于②离子外流而产生的③极化型电位变化;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则是突触后膜上的④通道开放,⑤离子内流而产生的⑥极化型电位变化。 6.突触传递的特征有①、②、③、④、⑤、⑥和⑦ . 7.突触的抑制可分为①和②两类。相反,除了抑制以外,还有③易化。 8.中枢神经递质可分为①、②、③、④、⑤_______、 ⑥和⑦等多种类型。 9.丘脑向大脑皮层的投射可分为①投射系统和②投射系统两大类。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引起③并④发出传出神经冲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⑤。 10.内脏痛的定位①,还往往发生②痛。 11.牵张反射有①和②两种类型。 12.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有①作用和②作用。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动物的脑干,可以产生③僵直。此僵直属于④。 13.临床上基底神经节损害的主要表现可分为①和②两大类。 14.前庭小脑的功能是① ,脊髓小脑的功能是② , 皮层小脑的功能是 ③ ,并与④及⑤的编制有关。 15.自主神经系统由①和和②两部分组成,其功能在于调节③肌、 ④肌和腺体的活动。 16.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常伴有①分泌增多,因而称这一活动系统为②系统;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常伴有③分泌增多,因而称这一活动系统为④ 系统。 17.下丘脑是较高级的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能调节①、②、③、 ④和⑤、⑥等过程。 18.神经系统可以通过释放①,或通过②而影响免疫功能。可见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之间有③关系。 19.学习的形式可分为①和②两种。 20.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①刺激与②刺激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条件反射的建立,实质上就是③刺激转变成④刺激的过程。 21.人类大脑皮层活动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有①机能;人和动物共有的系统是② 系统,人类特有的系统是有③系统。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十章神经系统

第十章神经系统 一、名词解释 1、递质 2、受体 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4、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5、传入性侧支抑制 6、回返性抑制 7、特异性投射系统 8、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9、牵涉痛 10、运动单位 11、脊休克 12、牵张反射 13、去大脑僵直 14、后发放 二、填空题 1、神经系统主要由与两种细胞构成。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具有、、、等特征。神经纤维对其所支配的组织有与两方面作用。反过来,神经所支配的组织也能产生支持神经元的。 3、神经元按其机能的不同可分为、与三种。 4、化学性突触通常由、、三部分组成。根据神经元轴突接触部位的不同,突触可分为、与三种类型。 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形成就是由于突触后膜化学门控通道开放时,Na+内流K+外流而产生的电位变化;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则就是突触后膜上的氯离子通道开放,氯离子内流而产生的电位变化。

6、突触传递的特征有、、、、、与。 7、突触抑制可分为与两类。除了突触抑制外,还有。 8、中枢神经递质可分为、、、、、 与递质等多种类型。 9、丘脑向大脑皮层的投射可分为与两大类。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就是;非特导性投射系统的功能就是。 10、内脏痛的定位,还往往发生。 11、牵张反射有与两种类型。 12、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有与。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动物的脑干,可以产生。此僵直属于丁僵直。 13、临床上基底神经节损害的主要表现可分为与两大类。 14、前庭小脑的功能就是,脊髓小脑的功能就是,皮层小脑的功能就是。 15、自主神经系统由与两部分组成,其功能在于调节心肌、平滑肌与腺体的活动。 16、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伴有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因而称这一活动系统为;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常伴有胰岛素分泌增多,因而称这一活动系统为。 17、下丘脑就是较高级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能调 节、、、、与等过程。 18、学习的形式可分为与两种。 19、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与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条件反射的建立,实质上就就是无关刺激转变成条件刺激的过程。 20、人类大脑皮层活动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是有语言与抽象思维机能;人与动物共有的系统的就是,人类特有的系统就是有。 21、人类的记忆过程可分为四个连续性阶段,即、、与。短时性记忆主要就是;较长时性记忆与有关;持久性记忆可能与有关。 22、记录大脑皮层的自发性电脑活动的电位变化称为。在感觉传入冲动的激发下,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 (问答题)

269.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有哪些?1)完整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首先要求神经纤维在结构和功能上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或被麻醉药作用,均可使兴奋传导受阻。(2)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内有许多条神经纤维,但每条纤维传导兴奋一般互不干扰,表现为传导的绝缘性。(3)双向性: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产生的动作电位可同时向两端传导,表现为传导的双向性。(4)相对不疲劳性:连续电刺激神经数小时至十几小时,神经纤维仍能保持其传导兴奋的能力,相对突触传递而言,神经纤维的传导不容易发生疲劳。 270.简述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包括:(1)支持作用;(2)修复和再生作用;(3)免疫应答作用;(4)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5)绝缘和屏蔽作用;(6)稳定细胞外的K+浓度;(7)参与某些递质及生物活性物质的代谢。 271.试述突触传递的分类及过程?突触可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⑴化学性突触的传递: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去极化,引起前膜上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进入前末梢的Ca2+促使突触小泡内递质经出胞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递质进入间隙后,经扩散抵达突触后膜,作用于后膜上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引起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的改变,使某些带电离子进出后膜,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即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⑵电突触的传递: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两个神经元接触紧密,两层膜的距离很近,膜的电阻很小,局部电流

和EPSP可以电紧张扩布的形式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 272.试比较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传递原理的异同?兴奋性突触与抑制性突触传递时,其相同点是:①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对Ca2+通透性增加;②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导致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状态改变;③突触后电位都是局部电位,该电位经总和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改变。不同点是:①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性质不同,兴奋性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抑制性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②兴奋性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主要导致突触后膜对Na+通透性增高;抑制性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高。③兴奋性突触传递时,突触后膜产生局部去极化即EPSP;抑制性突触传递时,突触后膜产生局部超极化即IPSP。④前者经过总和达到阈电位后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IPSP使突触后神经元不易产生兴奋。 273.经典的神经递质应符合哪些条件。经典的神经递质应符合以下几个条件。①突触前神经元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统,并能合成该递质;②递质储存于突触小泡内,受到适宜刺激时,能从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出来;③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并产生一定的生理效应;④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机制;⑤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能分别模拟或阻断该递质的突触传递效应。 274.何谓胆碱能纤维?哪些神经纤维属于这类纤维?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胆碱能纤维包括:①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

复习总结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复习总结生理学第八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时间: 2010年04月06日来源:不详作者: 佚名浏览次数: 21 【字体:大中小】 【考纲要求】 1.神经系统的功能:①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②突触传递的特征;③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2.神经反射:①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②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③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负反馈和正反馈。 3.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①感觉的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②内脏痛的特征与牵涉痛。 4.脑电活动:正常脑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 5.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①牵张反射;②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③小脑的主要功能;④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 6.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①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②脊髓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7.脑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xuehhttps://www.360docs.net/doc/365488038.html,-学$慧%教~育~网/交|流_社/区/bbs.xuehuiedu.com 【考点纵览】 1.突触传递过程:当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对Ca2+通透性增强,Ca2+进入末梢,引起突触前膜以出胞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如果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对应受体结合,使后膜对Na+的通透性最大,Na+内流,使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大,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EPSP 小,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如果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对应受体结合,使后膜对Cl-的通透性最大,Cl-内流,使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PSP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学_慧教育请访问xuehuiedu.com 2.突触传递的特征:单向传布;突触延搁;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 3.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胆碱能纤维主要包括:①全部交感和副交感节前纤维;②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除去少数肽能纤维);③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如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和支配骨骼肌血管的交感舒血管纤维;④躯体运动神经纤维。胆碱能受体包括两种:M受体和N受体,M受体阻断剂为阿托品;N受体阻断剂为筒箭毒。 4.肾上腺素能受体包括:α受体、β受体。α受体阻断剂是酚妥拉明;β受体阻断剂是普萘洛尔。 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人神经、神经中枢、

生理学各章练习题--《第十章神经系统》

精品文档第十章神经系统 【习题】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 ) A.不受温度的影响 B.与直径成正比 C.与刺激强度有关 D.与髓鞘的厚度无关 2.神经细胞兴奋阈值最低,最易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 ) A.胞体 B.树突 C.轴丘 D.轴突末梢 3.哺乳动物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主要靠 ( ) A.单纯扩散 B.化学突触 C.电突触 D.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4.中枢神经系统内,化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 ( )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 D.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5.E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 ( ) A.Na+、K+、Cl-,尤其是Na+ B.Ca2+和K+ C.Na+、K+、Cl-,尤其是K+ D.Na+、K+、Cl-,尤其是Cl- 6.I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的增加 ( ) A.Na+ B.Ca2+ C.K+和Cl-,尤其是Cl- D.Na+ 、K+和Cl-,尤其是K+ 7.EPSP是 ( ) A.动作电位 B.阈电位 C.静息电位 D.局部去极化电位 8.缝隙连接是神经元间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它普遍存在于 ( ) A.外周神经内 B.交感神经内 C.中枢神经内 D.副交感神经内 9.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相同点是 ( ) A.突触后膜膜电位去极化 B.是递质使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的结果 C.都可向远端不衰减传导 D.都与后膜对Na+通透性降低有关 10.为保证神经冲动传递的灵敏性,递质释放后 ( ) A.不必移除或灭活 B.保持较高浓度 C.必须迅速移除或灭活 D.保持递质恒定 11.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 ( )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5-羟色胺 D.多巴胺

生理学试卷(含答案)

生理学试卷A 一名词解释(10*3,共30分) 1.神经递质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3.红细胞沉降率 4.基础代谢率 5.下丘脑调节肽 6.心动周期 7.肺活量 8.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9.突触 10. 允许作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神经递质受体的分类按分布部位分和。 2.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兴奋性和收缩性 3.尿的生成包括、和三个基本过程。 4.细胞膜的结构是以液态_______双分子层为基架,主要由_______组成。 5.生理学研究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水平上进行的 6. 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包括、、和激素间的相互作用。7.胃肠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8.超滤液生成的结构基础是,滤过作用的动力是。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是() A.体液性调节 B.自身调节 C.正反馈调节 D.负反馈调节 E.前馈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B.反应 C.神经冲动 D.正反馈调节 E.负反馈调节 3、下列哪些活动属于条件反射() A.看到酸梅时引起唾液分泌 B.食物进入口腔后,引起胃腺分泌 C.大量饮水后尿量增加 D.寒冷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 E.炎热环境下出汗 4. 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中起关键作用的离子是() A.Na+ B.K+ C.Ca2+ D.Cl- E.Mg2+ 5.在静息时,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称为() A.极化 B.超极化 C.反极化 D.复极化 E.去极化 6.简化眼指() A.具有与眼等效的光学系统的一种模型 B.一个前后径为20mm的单球面折光体 C.折光率为1.333 D.节点位于后极 E.球面的曲率半径为10mm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 (填空题)

36.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刺激和传递信息,神经纤维的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 37.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与神经纤维直径的大小,有无髓鞘,髓鞘的厚度,温度的高低等因素有关。 38.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主要有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相对不疲劳性。 39.神经对其所支配的组织能发挥功能性,营养性两方面的作用。 40.经典的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的。 41.E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增加,尤其是对Na+的通透性增加,从而导致细胞膜的局部去极化。 42.IPSP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突触后膜对CI-,的通透性增加,从而导致突触后膜出现超极化。 43.突触可塑性有强直后增强,习惯化,敏感化,长时程增强,长时程压抑等形式。 44.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该处传递一般是双向的,其传递速度快。 45.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式主要有经典的突触传递,非定向突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电突触传递。

46.NE的消除是通过末梢的重摄取,酶解失活,重摄取是其消除的主要方式。 47.能与乙酰胆碱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称为胆碱能受体,根据其药理学特性,该种受体又可分为毒蕈碱受体,烟碱受体。 48.能与肾上腺素和NE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能受体。该种受体又分为α___和β两型,其中α 受体与递质结合引起的平滑肌效应以兴奋为主。 49.阿片肽包括β-内啡肽,、脑啡肽和强啡肽三类,已确定的阿片受体有μ、κ和δ 受体。 50.中枢的活动除可通过传出神经直接控制效应器外,有时传出神经还能作用于内分泌腺,通过后者释放激素间接影响效应器活动 51.中枢抑制可分为.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两种类型。 52.突触后抑制有传入侧支性抑制,回返性抑制两种形式。 53.突触后抑制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引起的一种抑制,突触后膜表现为超极化。 54.突触传递的特征是单向传播,中枢延搁,兴奋的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后发放和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55.丘脑是除嗅觉以外的各种感觉传入通路的重要中继站,并能对感觉传入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丘脑的核团分为_特异感觉接替核,联络核,非特异投

生理学生理学试题第十章神经系统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x

《生理学试题第十章神经系统》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 ) A.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 B.突触前膜超极化 C.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D.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 E.通过轴突-树突型突触的活动来实现 2、当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 ) A.钠、钾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B.钠、钙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超极化 C.钾、氯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超极化 D.钾、钙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E.钠、氯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3、GABA 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其结果是:( ) A.直接引起一个动作电位 B.先引起EPSP ,经总和达到阈电位,产生一个动作电位 C.先引起lPSP ,经总和达到阈电位,产生一个动作电位 D.引起lPSP ,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 E.引起一个较大的EPSP 4、突触前抑制产生的机制是:( )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

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增多 B.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增多 C.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 D.突触后膜超极化,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 E.突触间隙加宽 5、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是:() A.人泡作用 B.出泡作用 C.易化扩散 D.主动运输 E.单纯扩散 6、下列关于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前膜内 B.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 C.突触后膜对Na+、K+,尤其是对K+的通透性升高 D.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E.突触后膜电位去极化达阈电位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7、关于突触传递的下述特征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 D.总和 E.易疲劳 8、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元细胞体主要集中于脑内哪一部位:() A.脊髓前角 B.中缝核 C.纹状体 D.低位脑干 E.黑质和红核 9、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侧支与闰绍细胞形成的突触所释放的递质是:() A.5—羟色胺 B.甘氨酸 C.Y-氨基丁酸 D.乙酰胆碱 E.去甲肾上腺素

生理学考试试题库及答案详解

生理学考试试题库及答案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 3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 4反馈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 5负反馈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6正反馈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到发挥最大效应 二、填空题 1观察马拉松赛跑时心脏活动和呼吸的变化属整体水平研究 2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反射3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体液调节 4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6体内在进行功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此称正反馈7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负反馈反馈调节 8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完成的

三、判断题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等√ 2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射消失√ 3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是种族所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反射活动√ 4自身调节需要神经中枢参与完成× 5在取消了器官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后将丧失调节能力× 6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应消失×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 关于反射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D A是机体在神经中枢参与下发生的反应 B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 C机体通过反射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适应性反应 D没有大脑就不能发生反射 2 以下哪项不属于反射弧的环节 A A突触 B中枢 C效应器 D外周神经 3 躯体运动神经属于 C A传入神经 B中枢 C传出神经 D效应器 4 关于体液调节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 A体液调节不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血液循环

[真题]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血液循环 A1/A2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 实现下丘脑与神经垂体之间的功能联系,依靠 A.下丘脑促垂体区 B.垂体门脉系统 C.下丘脑调节肽 D.正中隆起 E.下丘脑-垂体束 参考答案:E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2题: 运动神经切断后所支配的肌肉萎缩,是因为失去神经的 A.支持作用 B.传导作用 C.支配作用 D.允许作用 E.营养作用 参考答案:E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3题: γ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 A.α运动神经元受抑制 B.肌梭感受器敏感性降低 C.肌梭的传人冲动减少 D.梭外肌舒张 E.梭内肌收缩 参考答案:E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4题: 快速牵拉肌肉时发生的牵张反射是使

A.同一关节的拮抗肌兴奋 B.同一关节的协同肌抑制 C.受牵拉的肌肉发生收缩 D.其他关节的肌肉也收缩 E.伸肌和屈肌同时收缩 参考答案:C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 第5题: 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 A.骨骼肌血管舒张 B.逼尿肌收缩 C.消化道括约肌收缩 D.瞳孔扩大 E.糖原分解增加 参考答案:B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 第6题: 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方式是 A.肌紧张反射 B.对侧伸肌反射 C.腱反射 D.翻正反射 E.屈肌反射 参考答案:A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 第7题: 有关腱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维持姿势的基本反射 B.缓慢牵拉肌腱而产生 C.感受器为腱器官 D.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 E.是单突触反射 参考答案:E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

第8题: 内脏痛的主要特点是 A.对牵拉不敏感 B.定位不精确 C.刺痛 D.必有牵涉痛 E.快痛 参考答案:B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9题: 下丘脑控制生物节律的可能部位是 A.视交叉上核 B.视前区 C.室旁核 D.外侧区 E.腹内侧区 参考答案:A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10题: 突触前抑制是由于突触前膜 A.释放抑制性递质 B.产生超极化第一篇生理学素是 C.递质耗竭 D.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E.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 参考答案:E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11题: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是 A.通过丘脑特异投射而发挥作用的系统 B.与感觉无关的中枢神经系统 C.单突触接替的系统 D.阻止巴比妥类药物发挥作用的系统

生理学-第七版生理学题试题第十章神经系统

生理学-第七版生理学题试题第十章神经系统 1、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 A.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 B.突触前膜超极化 C.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D.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 E.通过轴突-树突型突触的活动来实现 2、当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 A.钠、钾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B.钠、钙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超极化 C.钾、氯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超极化 D.钾、钙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E.钠、氯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3、GABA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其结果是: A.直接引起一个动作电位

B.先引起EPSP,经总和达到阈电位,产生一个动作电位 C.先引起lPSP,经总和达到阈电位,产生一个动作电位 D.引起lPSP,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 E.引起一个较大的EPSP 4、突触前抑制产生的机制是: 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增多 B.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增多 C.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 D.突触后膜超极化,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 E.突触间隙加宽 5、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是: A.人泡作用 B.出泡作用 C.易化扩散 D.主动运输 E.单纯扩散

6、下列关于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前膜内 B.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 C.突触后膜对Na+、K+,尤其是对K+的通透性升高 D.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E.突触后膜电位去极化达阈电位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7、关于突触传递的下述特征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 D.总和 E.易疲劳 8、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元细胞体主要集中于脑内哪一部位: A.脊髓前角 B.中缝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