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德黑兰》分镜
《逃离德黑兰》背后的真实故事

《逃离德黑兰》背后的真实故事作者:佚名来源:《新一代·上半月》2013年第04期横扫金球奖等多项大奖后,《逃离德黑兰》在北京时间2月25日获得第8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看似不可思议的故事:6名美国外交人员被困伊朗,为了救出他们,中情局特工想出一个异想天开的营救计划——用假装拍电影的方式前往营救。
实际上,这部颇具好莱坞式英雄情结的电影,是以1979年伊朗人质危机中的真实故事为蓝本的。
整个营救过程听起来荒谬,但它确实发生过。
6名美外交人员趁乱逃脱1979年11月4日,一群伊朗革命激进分子冲入位于伊朗首都德黑兰的美国大使馆,使馆内66名外交人员与平民被挟持,整场危机延续了444天,直到1981年1月20日,美国人质才全部获释。
电影《逃离德黑兰》说的就是这444天的混乱中的一段插曲。
事件发生时,有6名美国外交人员趁乱逃脱。
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这6人在伊朗东躲西藏,后来藏匿到加拿大外交官的家中。
美国和加拿大政府非常清楚,这6人被发现是迟早的事,一旦被发现,到时不只这6人,加拿大政府也可能被卷入这场外交风暴中。
美国中情局最终决定由伪装大师门德斯策划此次营救任务。
门德斯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让6名外交官顺利通过伊朗安检。
由于他们在大使馆任职,因此身份很容易被识破。
门德斯为此想出了一个超乎人们想象的疯狂计划——把他们伪装成为拍电影来伊朗选址的好莱坞工作人员。
假制片人实施真计划门德斯创建了一个伪造的电影制作公司“第六工作室”,并打印商业名片、雇佣员工,以防有伊朗人打电话来核实。
他还在娱乐报纸上做了有关这部电影的广告。
当时门德斯的好莱坞朋友手上刚好有一个根据科幻小说改编的剧本,但其拍摄计划已落空,这恰好给门德斯提供了资源。
最终门德斯将这部伪造的科幻电影命名为《阿尔戈号》。
“阿尔戈”号是希腊神话中的一条船,由伊阿宋等希腊英雄在雅典娜的帮助下建成,众英雄乘此船取得金羊毛。
细心的门德斯还给这6名美国外交官安排了相关的好莱坞从业履历、加拿大化名和伪造护照。
论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的变异与升级——以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为例

论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的变异与升级——以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为例康尔【摘要】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模式,由梦幻生产常规化、人物塑造类型化、故事情节戏剧化、结局圆满程式化等叙事策略组合而成.这个叙事模式长盛不衰的奥秘在于局部变异与整体升级.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的升级版呈现出这样一个架构:遵循世俗情理,营造神话故事;兼顾类型特征,塑造凡人英雄;依托戏剧结构,编织电影情节;掌控观影心理,适时慰藉受众.【期刊名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4页(P147-150)【关键词】叙事模式;变异与升级;《逃离德黑兰》【作者】康尔【作者单位】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01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模式,形成于1920至1940年代。
那段时期,电影史家称其为好莱坞的“黄金时代”。
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的发端与成型,加速了以“市井杂耍”为特征的早期电影走向“第七艺术”的进程,刺激了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好莱坞对全球电影市场的抢占。
半个多世纪以来,聚集在好莱坞的电影人沿用、套用、活用这个模式,夯实了好莱坞电影帝国的经济基础,也成就了“好莱坞”这个文化产业的第一品牌。
虽然,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模式受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新浪潮”、“左岸派”电影以及兴起于美国本土的“新好莱坞”电影的挑战;虽然,这个叙事模式也不断受到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各国电影理论家、批评家的抨击;但是,直到今天,这个叙事模式凭借自身的普适性与有效性,依然在顽强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叙事功能,并一次又一次创造影坛奇迹。
2013年2月25日(北京时间),由本•阿弗莱克执导、主演的剧情片《逃离德黑兰》获得了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的三项大奖——最佳影片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和最佳剪辑奖。
由于这三个奖项与叙事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而被认为是对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的再次加冕。
电影《逃离德黑兰》另类的个人英雄主义分析

电影《逃离德黑兰》另类的个人英雄主义分析作者:吴迪来源:《学园》2014年第21期【摘要】“没有拯救全人类,你怎么称得上是英雄?”同样是一部表达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国电影,主人公托尼没有穿越时空、没有天生的超能力,也没有当今生产力所无法企及的高科技、更没有从小胸怀大志成为影响人类历史的人物,但他一样是英雄,一样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的英雄。
本文全方面地探究了影片《逃离德黑兰》中另类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
【关键词】《逃离德黑兰》另类美式个人英雄主义自导自演【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088-01由本·阿弗莱克自导自演并荣获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的影片《逃离德黑兰》讲述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伊朗发生政治危机,托尼受美国政府委托,在加拿大等国的支持下,帮助六名美国外交情报人员成功逃离伊朗的故事。
在影片《逃离德黑兰》中,对于片中主人公托尼,营救只是个任务,他可以选择放弃,但考虑到当时国际形势以及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明知一旦任务失败,自己和“人质”一样不能免于被处死,也义无反顾地选择接受任务,抱着视死如归的心态前往伊朗去拯救六名受困美国“人质”,彰显另类的美式个人英雄主义。
一导演另类自导自演的表现本片第一个另类在于本·阿弗莱克不仅作为本片的导演,而且也是本片的主演。
其实自导自演的电影有很多,但很明显,本片是一部成功的自导自演作品。
自导自演的优势在于不像一般类影片,导演和演员之间总或多或少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演员有时不能理解导演和编剧在某个情节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效果,总会对电影整体表达产生影响。
而阿弗莱克作为本片的导演和主要演员,可以使达到思想和行动的高度契合。
此外,阿弗莱克虽然在大学期间只读了一个学期就辍学了,可他主攻的是中东研究专业,这也为他在多年以后拍摄这部作品奠定了不少的基础。
从这两个角度出发,一是阿弗莱克自己对中东曾经的研究经历,对剧本的改编更能符合电影艺术性的需要;二是自导自演的优势在于对人物的细节刻画更为生动、准确,将人物形象表达地更加淋漓尽致。
逃离德黑兰--影评

在这个时机拖出这么个电影真是绝了。
最近一系列美国使馆在中东遇袭事件,让美国人各种惶恐困惑好奇。
这个电影用历史事件再现了类似的过程,好人坏人、敌人朋友泾渭分明,前因后果叙述清楚,给一般国际史观很不强的美国平民科普了一把。
作为好莱坞特色的电影,张弛有度,有声有色,也是合格的娱乐片。
片中从头到尾充满70年代风格,连摄影也有70年代的感觉,还运用了很多实际历史镜头,值得一看。
无所谓什么剧透,估计凡是会看这个电影的人,多少知道是怎么回事。
伊朗以前一直是帝制,最近一个国王礼萨·巴列维是个亲美派。
我见过的伊朗人都很喜欢他,主要是因为他思想比较西化,办了很多美式学校,在位的时候社会风气开放,首都的女孩子穿着和当时欧洲没什么不同。
所以凡是现在能说外语的、能出国的伊朗人,都比较怀念他。
可是,巴列维国王也有很突出的问题。
他受到最大的批评,一是不遵守YSL教义,二是乱花钱,三是联合美英损害伊朗石油利益。
关于第三点,巴列维国王在50年代和美英一起掀翻了当时民望极高的首相摩萨台。
摩萨台也是个西化的人,但是他支持油田国有化,严重损害美英利益。
CIA就和军情六处搞了个假“国内政变”,把他囚禁到死。
这件事最大的受益人是国王和美国石油业。
现在伊朗人的逻辑是这样的:虽然国王比现在的情况好,但是摩萨台的改革成功以后比国王还好。
所以在1979年推翻国王的当下,伊朗人同仇敌忾:为摩萨台报仇、打腐败的国王、恢复YSL禁律、把CIA赶出去。
至于这次革命为一个宗教国家提供了土壤,当时很多参与革命的人并没有预见到。
无论如何,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了,不是因为贫穷、饥饿、失业等一般理由,美国完全没准备。
国王被“流放”出境,后来辗转到了美国。
50年代同一个国王也外逃过一次,当时国内力量是人民的首相摩萨台。
国王在境外联合美英搞掉了摩萨台,等时局安稳了再回来做国王。
国王跑到美国,当然会让革命派想到这件事。
一想就上火,又想把国王弄回来,审判以后处死。
惊悚政治电影《逃离德黑兰》相关影评赏析

惊悚政治电影《逃离德黑兰》相关影评赏析《逃离德黑兰》是部整体优秀的商业佳作,传统的好莱坞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大量借鉴70年代美国政治惊悚片,优秀的剧本改编/剪辑/摄影/艺术指导,配乐更有强大竞争力。
将幽默惊悚巧妙平衡,逃亡戏让人坐如针毡不能呼吸。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的相关影评吧。
篇一总体来说这部片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读书时代遇到过的特别乖觉听话的孩子。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因而缺了那么一点个性少了那么一份特出。
老友聚会话当年的时候,可能要翻翻同学录才能想起来“哦,那个谁谁谁”,然这名字却带不出多少有趣的话题,就此打住。
而此时当年那个乖觉的孩子或被岁月洗练出了成熟稳重张驰有度内敛优雅成为一枚classic的大叔或御姐,眉目嘴角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气场张力引人入胜。
当然,只是或许……这部已经比上次小本自导自演的《城镇大盗》进步了,舍弃了各种卖弄突进的可能,乖乖巧巧的做足了准备工夫,认认真真地把故事的始末原本清楚流畅地讲给你听。
虽然不带自黑高级功能,吐不出一口好槽,看着也缺乏排局布线营造气氛掌控节奏的天赋,但是除了格外努力之外他还有个优点因稀缺而珍贵这孩子多实诚啊!就在阿拉伯之春风吹雨落尽,伊朗核问题如剑在悬,美国大使馆又成圣战目标。
在这乱纷纷乌糟糟的国际局势下,要重提79年爆发的伊斯兰革命,革命风暴引发的美帝使馆人质事件,为解救人质由CIA深入虎穴加拿大协助完成的Argo计划,如吾辈虚华浮夸者,一定忍不住翘起二郎腿啧着嘴对当年的国际局势,美帝的中东政策狂喷一气以显示姐姐知识丰富见解不凡啊有木有,或者捺不住要玩点打乱时间线搅和进CIA内部政治黑幕参杂点“人性好复杂”的话题以卖弄姐姐头脑灵活思想深沉。
可是小本这实诚的孩子把这些外部环境政治因素都作为背景因素一笔带过,眨巴着一双小狗似的眼睛专心致志在讲这个“我跟你说这六个人是肿么被救出来”的故事。
这种本身自备好莱坞所有间谍片观赏要素(中东危机+人道拯救+最后一刻)的故事增一分则太滑,跟减一分就太傻的实诚孩子或许真是绝配。
《逃离德黑兰》影评

《ARGO》影评说实话,在奥斯卡颁奖晚会之前,我真的不太相信《逃离德黑兰》能问鼎奥斯卡最佳影片。
因为今年的入围影片确实都是很有实力的影片。
比如《少年派的奇幻偏流》,自从李安上次的同性恋题材的影片《断背山》只是得到最佳影片的提名之后,李安导演几乎是卯足了劲要拍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所以在新片中融入了大量奥斯卡评委所钟情的元素,比如以回忆的方式讲述这个故事,讲述文化的包容性,生命的意义以及朋友的含义。
当然,斯皮尔伯格的《林肯传》更是功底深厚,不温不火。
那为什么《逃离德黑兰》这部影片能最终俘获奥斯卡评委们的芳心呢?首先,我觉得《逃离德黑兰》这部电影拍摄的时机很好。
纵观这几年的电影界,从《拆弹部队》获奖到现在,算是对政治类电影最友好的时期了。
以前的政治类题材的电影似乎总会得罪发行商或者美国政府,即使导演们辛苦拍摄了一部佳作,也只能在美国本土有短暂的影响力。
但这最近一两年年好像是这类题材的春天,无论《猎杀本拉登》,还是《逃离德黑兰》都在世界范围得到好好评。
另外,在剧本的创作方面,阿弗莱克导演有着极高的要求,也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再创作。
其实这部影片是改变自一份新闻报道。
按照他对电影的认知,根本不可能把《逃离德黑兰》拍摄成一个小成本的晦涩的政治惊悚片,恰恰相反,他喜欢在电影中加入任何可能的东西,于是这样一个严肃无趣的剧本,最终变成了一个夹杂着机智、黑色幽默、嘲讽的而且不乏震撼人心片段的政治电影。
从影片开头,虽是好莱坞电影常用的开场方式,但凭借这个题材的影响力,还确实算得上是纪实。
一些零碎抖动的手提式摄影配合快速凌厉的剪辑非常真实的重现了当年伊朗人民攻占美国大使馆的情景。
而且这一部分不过在历史场景的还原上做得不错,但是场景还原不等于事件还原。
因为在我看了一些关于《ARGO》的历史报道的时候,很多地方的官方说法都是美帝觊觎伊朗的石油资源和巩固自己在中东的战略地位,也不会因为暗中协助巴列维推翻伊朗民主政权而激发民愤。
但美国政府官方与这部影片却认为美国一直是受害者。
(完整word版)广播电视编导类专业考试真题

2014年广播电视编导类专业考试真题汇编【湖南科技学院】2014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考试真题(郑州考点)一、名词解释1、。
鸳鸯蝴蝶派2 、蒙太奇3、“最后一分钟的营救”二、简答题。
1、党·吉诃德的人物有形象什么特点?2、简述话剧《雷雨》的结构艺术特色。
三、命题故事写作:每天早上,小莉都会准时赶上7:00点的13路公交车去艺校训练,当他出门时,在街道的转弯处看到一个人对她笑了一下,转过弯,再看这个人在那里好像见过,她为什么会对我笑,他是我曾经儿时的朋友吗?回过神来赶到车站时,13路已经开走了。
.。
.。
.。
...。
.。
....。
根据以以上开头续写故事,要求:1。
题目自拟2.内容健康3。
体裁为小说4.情节完整合理5.不少于1000字五、影片分析观看微电影《男生日记》写一篇不少于1200字的影评题目自拟。
要求:1。
对影片表达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2。
对影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展开分析3.评析应该做到的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影片具体片段进行分析.【四川传媒学院】2014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命题创意(郑州考点)一、命题故事(70分)“茶杯,电脑,眼镜",根据这三个元素创意一个故事,故事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其中人物要有冲突,情节悬念强烈,叙述要有画面感,字数不少于500字。
二、命题创作(80分)以玉米、土豆、番茄等为基本元素进行绘画创作。
要求:素描、简笔画、卡通画、漫画等绘画风格不限,可根据需要增加内容,需要构图完整,比例匀称,完整得体,能自如地运用绘画技巧,能表达艺术的形式美,作品富有艺术感染力。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2014年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招生考试试题(郑州考点)一、文学常识,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骑士文学:是西欧封建骑士制度的产物,以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为基本内容,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
抒情诗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有破晓歌、牧歌、怨歌等.叙事诗又称为骑士传奇,重要作品有《特里斯丹和伊瑟》。
论《逃离德黑兰》中的“东方主义”

论《逃离德黑兰》中的“东方主义”作者:李睿涵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第11期【摘要】Edward Said (1979)指出“东方主义”是建立在关于“东方”与“西方”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区分基础上的一种思维方式。
“东方主义”中蕴含着权力,西方在一种欧洲中心主义基础上通过想象去建构东方形象,并且通过殖民话语,将这种虚构的东方形象本质化,这种权力控制着西方人对东方的认知。
本研究以2012年第85届奥斯卡最佳电影《逃离德黑兰》为蓝本,利用“东方主义”从人物、场景以及服饰三个角度分析《逃离德黑兰》背后深层的文化含义。
虽然《逃离德黑兰》宣称自己是历史的真实再现,但是通过分析发现在貌似真实的影像背后隐含的是对伊斯兰世界“东方主义”的遐想,宣扬的仍然是西方世界的价值观。
本研究希望观众可以在观看影片时,真正读懂其背后隐含的文化含义。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东方主义文化含义西方价值观一、东方主义Edward Said(1979)在《东方学》一书,将“东方主义”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东方主义”是一种对立的,二元化的思维方式,即西方是“中心的”“自我的”,是光明的、积极的、理性的,而东方则是“他者”“边缘”的,是阴暗的、堕落的、非理性的。
“东方主义”是一种方式,西方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建构、控制、驾奴东方(13-15)。
“东方主义”研究对象主要是非西方文化。
国内对于“东方主义”的研究于改革开放前后有了长足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王宁(1995)将“东方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看做后殖民主义的两大理论支柱,在解构,重构“东方主义”和文化霸权的基础上,告诫世人警惕新殖民主义。
陈瑛(2003)则对“东方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梳理,最终止笔于中国自身的文化定义,以及如何在西方文化霸权侵略中坚定自己的地位。
二、《逃离德黑兰》概况《逃离德黑兰》是一部以1979年伊朗激进分子进攻美国在德黑兰的驻伊大使馆,并扣押52名人质为背景的影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镜号画面截图气
氛
景
别
拍摄技巧
(摄法)
容音乐
音响
时间
*
备注
1
紧中景固定机位
一直在笼子中咆哮
的鹦鹉,预示着下
面紧的气氛。
鹦鹉的
叫声3s
2
平常特写
固定机位
机场服务台工作人员
输入信息确认机票
无
3s
对手部
特写
3
紧中景固定机位哈金斯面对机场工作
人员确认订票脸色露
出紧。
环境
嘈杂声
、
3s
4
紧近景固定机位变摇镜头电脑屏幕显示订票没
有确认,摇镜头到哈
金斯的脸上
键盘敲
击声
5s
5
诡异近景
固定机位工作人员说订票没有
得到确认
说话声3s
6
紧近景
固定机位哈金斯眼神坚定的看
着工作人员
环境嘈
杂声
2s
7
紧远景移镜头中情局指挥间的人员
忙碌,接电传打字机
声音
4s 移镜头
左移变
前移
影片:《逃离德黑兰》导演:本·阿弗莱克摄影师:
镜号画面截图气
氛
景
别
摄法容音乐
音响
时间
*
备注
9
紧近景固定镜头工作人员疑惑的看了
哈金斯一眼无1s 过肩
镜头
10
无特写摇镜头卡特总统批准行动方
案的电传电传机
的声音
2s 从下向
上摇
11
紧中景拉镜头变摇镜头变推
镜头
确认机票,并打嘈杂声2s
12
紧特写摇镜头哈金斯紧的表情环境音2s
13
紧特写摇镜头工作人员再次确认机
票环境音2s 从下向
上摇
14
紧近景摇镜头六个人焦急的表情节奏快
的音乐2s 从右向
左摇
15
紧特写
固定镜头订票确认环境音
2s
16
紧特写固定镜头工作人员对哈金斯
说订票刚刚确认
环境音1s
镜号画面截图气
氛
景
别
摄法容音乐
音响
时间
*
备注
17
紧特写固定镜头哈金斯听到订票刚刚
确认后缓和
环境音1s
18
紧近景移镜头变拉镜头关闭了位于洛杉矶的
办公室
环境音2s 左移
19
紧特写摇镜头伊朗海关人员在检查
护照
环境音1s
20
紧近景固定镜头(过肩)伊朗海关人员用怀疑
的眼光看着德瓦特
环境音3s
21
紧近景固定镜头(过肩)、
哈金斯在海关人员背
后焦急的目光
环境音2s
22
紧特写固定镜头紧的目光环境音2s
23
无特写固定镜头变跟镜头童工正在拼合哈金斯
等人的人头像并拿到
民兵办公室
环境音2s
24
紧近景上摇镜头民兵领导人正在看拼
合的头像
环境音2s
镜号画面截图气
氛
景
别
摄法容音乐
音响
时间
*
备注
25
紧近景摇镜头伊朗海关人员在寻找
他们的通关边条
环境音3s
26
紧特写固定镜头同上(正在查找)环境音2s
27
紧特写固定镜头海关人员称没有找到环境音2s
28
紧近景固定镜头他们紧的目光环境音1s
29
紧远景固定镜头同上环境音1s 过肩
30
紧近景过肩海关人员将边条拿给
另一个人看
环境音2s 过肩
31
紧中景固定镜头他们一行在服务台等
待
环境音1s
32
紧中景固定镜头工作人员返回了办公
室
环境音1s
镜号画面截图气
氛
景
别
摄法容音乐
音响
时间
*
备注
33
紧中景固定镜头哈金斯再次流露出紧
的表情
环境音2s
34
紧特写固定镜头紧的表情环境音1s
35
紧特写固定镜头海关人员严肃的表情环境音1s
36
紧近景固定镜头众人严肃的表情环境音1s
37
紧特写固定镜头哈金斯露出笑容,试
图缓和氛围
环境音1s
38
紧近景移镜头CIA人员紧的确认订
票
音2s
39
紧特写固定镜头机场民兵负责人正在
看有关电影的报道
翻书声2s
40
紧近景固定镜头机场民兵负责人正在
看有关电影的报道
同上2s
镜号画面截图气
氛
景
别
摄法容音乐
音响
时间
*
备注
41
紧近景固定镜头负责人想给美国的电
影制片厂打
无1s
42
紧中景固定镜头负责人想给美国的电
影制片厂打
无1s
43
紧远景固定镜头电影制片厂等待响起
的
无2s
44
紧中景固定镜头负责人正在等待无1s
45
紧近景固定镜头电影厂外面的工作人
员焦急等待
无1s
46
紧远景推镜头再一次出现紧2s
47
紧近景固定镜头负责人在等待紧2s
48
紧近景固定镜头接到了无1s
拉片分析报告
通过对逃离德黑兰的拉片分析,我对这部电影的故事的发展脉络和拍摄手法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了解了好莱坞拍摄历史真实事件的编剧技巧和拍摄手法。
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真相,但也充满了浓厚的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光环,是一个美国式的英雄故事。
从剧本角度来说,《逃离德黑兰》的剧本确实改编得很完美,有着标准的政治惊悚片的类型片结构,紧刺激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模式,道德上善恶分明的美式主旋律,在事件的取舍上也做着减法,让故事尽可能的简单直接。
必要的背景铺垫和真实新闻素材的植入让影片的主题变得更加厚重,CIA、好莱坞工业以及占据道德制高点的政治问题的种种元素更为影片增添了话题性和可看性。
从拍摄手法来说,在德黑兰的场景中,普瑞托使用了手持摄影机,新闻式的拍摄手法。
即这是一种70年代标准的拍摄手法,以纪实的手法来刻画事件,无疑增强了对事件本身的说服力。
它的影调是一种中性的影调,即角色的定位就是观察者,达到了对事件的客观角度,从而对叙事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它可以蒙蔽双眼,动摇信念,煽动情绪,却令我们乐在其中;也可以宣传思想,植入幻象,传递观点,而让观众毫不知情;。
但单从政治角度去评价本片是有失公允的。
它无意追寻矛盾的根源,而更关注在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冲击下,人们能否坚守住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职业操守。
仅靠国家间对孰是孰非的争论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要依
赖于我们每个人那看似渺小的善良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