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9篇范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9篇范文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着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9篇,欢迎阅读和分享。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1我向来不喜欢读文言文,即便是晚清时候已经接近白话文的相对简单易懂的文言文也不愿读,所以哪怕这本《曾国藩家书》曾多次出现在各大网站的推荐必读榜单上,我也始终没有提起对它的兴趣,如果不是这次作业要求,我想我会因为个人喜好而错过这些通过平常的家书、简洁的话语而讲出不少极富智慧的为人处世准则的箴言。
曾国藩的家书不只是普通的日常书信,而是用书信形式将自己的学问见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至亲,也传递给百年后翻看这些书信的后世之人。
《曾国藩家书》记述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三十年到同治十年前后长达三十年的从政从军生涯,近一千五百封,所涉及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家庭生计,大到对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是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和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写照,在平淡的家常中蕴含着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曾国藩一生强调读书立志,倡导经世致用。
他首倡洋务,顺应世界潮流,同一众有识之士揭开中国近代化的序幕;他知人善任,教子有方,留下传世家书与为政箴言,引起后人的重视与追寻。
曾国藩所写的信中就曾说道:“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
”他认为读书治学的目的应该在于进德和修业。
进德指的是培养“孝、悌、仁、义”等品德,使自己思想端正、修身齐家。
而修业则指的是提升“诗文作字”的能力,记诵圣人的经典文章,提高自己的学问。
他之所以说“只有进德、修业靠得住”,是因为他认为功名富贵是不能强求的,很大程度上要仰仗天命。
而进德和修业这两件事则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的,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就能得到多少回报。
即所谓的成事在天但谋事在人。
曾国藩反复告诫家人要多读书,同时也提出了读书的方法,“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精选5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精选5篇)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篇1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
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
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
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
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
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
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
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
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
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
一代名人重臣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
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
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
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
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
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4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4篇)曾国藩家书篇1普通人照样能够成就事业,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
曾国藩成为后世榜样的根本原因就在那里,他的成功激励了千千万万没有依靠、没有财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进心。
毛泽东可作为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毛泽东在一师读书的时候,与老师杨昌济谈到自己的务农之家时,杨昌济“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国藩、梁任公之例为勉之。
”此话对毛泽东的鼓励是相当大的。
现今保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早期文稿》中有一处提到了曾国藩,对曾国藩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有名的一句话便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青年时期正是人的理想和抱负的构成期,曾国藩的言行对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确实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读家书,立家风-----读《曾国藩家书》一书有感20xx年春节前夕,央视记者街头采访“家风是什么”,引起了观众和网友的共鸣和热议。
什么是家风?你的家风是什么?不同的受采访者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有些回答让人捧腹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比如有个小朋友讲他们家的家风是每个星期都要挨揍,我不明白家风是什么,但我明白家风是由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构成的,对子女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有句俗语说“一代就能闯出个富人,三代才能培养出贵族”,足以看出家风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要说道这方面的典范榜样,曾国藩当独树一帜。
他曾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曾家的家风是什么?读一读《曾国藩家书》,你也许会对他的家风略见一斑。
本书收录了曾国藩200余篇写给(祖)父母、诸弟和子侄的书信,资料涉及到修身、治学、治家、理财、交友、待人、为官和养生八个方面。
能够为广大读者修缮自己家风带给珍贵的参考,据说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受其影响很深。
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提到勤勉、谦恭、恒心、坚韧与自我反省。
注重进德修业,戒除夜郎自大、恃才傲物与牢骚满腹。
咸丰年间,九弟沅甫曾在信中说到自己“意趣不在此,则兴会索然”,他在回信中告诫说“此却大不可。
2023年《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1篇

2023年《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1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1在书店中,这本书往往被附上“成功学”、“人生哲理”等标签,或者说我们对曾国藩本人也是这种感觉,但这本书的重点更多在于“家书”二字,以日常为主,记录了曾国藩与父母、兄弟、子女日常点滴,平淡而不平常,既有人生处世之谈,又不乏治军从政之道。
透过这些平实而感情真切的文字,曾国藩的人生智慧,他的“忠君”“孝悌”“自省”“勤勉”“公正”“廉洁”一一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就文风而言,曾国藩的笔下没有半分居高临下的傲气,让人读起来倍感亲切,仿佛不是一位朝廷重臣的话语,而只是一位知识渊博、深谙处事之道的长者的人生体悟。
当然其中人生指南的内容并不是直接浮现于文字之上的,更多的是需要自己从中领悟。
《曾国藩家书》强调勤劳俭朴的生活方式,这是曾氏齐家的价值准则。
农耕文明生产力低下,物质财富有限,不能不强调勤俭。
曾国藩出身于贫寒农家,即使为官后没有忘记儿时生活的艰辛和勤俭的必要。
咸丰六年九月给儿子纪鸿的信中说:“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从更直接的来说,即使曾国藩的官阶已经很高,但他仍经常回家告诉家人要勤俭、要养猪养鱼等等,只要做好这几件事情,就算家里没有人做官,也能过得很好。
对于曾国藩的勤俭主张,不仅仅要从物质和经济层面理解,还要从道德和精神层面领悟。
俭以养德,勤俭能调补心态,培养品德,在曾国藩看来,勤俭是君子所为,是孝悌要义,更是保家之道。
《曾国藩家书》强调持之以恒的“恒”,这是曾国藩约束自己的做事准则。
在曾国藩看来,要成其事,非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不可,“欲稍有成就,须从恒字着手。
”他曾以烹调食物比喻读书:如果“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那数年而不能毕一部”,正如烹食物“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用大柴乃易成之”。
家书中,他常常以身作则,叮嘱兄弟坚持读书。
“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
读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精品10篇)

读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精品10篇)读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篇1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能够效仿。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蒋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证明一生中独服曾国藩。
蒋介石还把《曾国藩家书》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来治军育德。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
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读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篇2最近无意中在书架发现了一本《曾国藩家书》,好书!目前只看了十几篇,内心颇为触动。
我觉得曾国藩家书就像是我的公众号*一样,虽说是家书,可是表达了很多曾国藩对事物的看法,我的公众号表达了我的见解。
书里的信件是按时间序列排序,经过他写给父母、兄弟的信,能够窥到他个人成长提高的轨迹。
我倒不是因为想在仕途干一番大事,是我认为牛人自有他牛之处,能学习到他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对一个人自我提升有很大帮忙。
像这种牛人,从入职翰林院当科员,十年内干到一把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肯定有十分人之处。
恰好他重视交流与记录,且装订成册,警示曾家后人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成长的机会。
从他的书信中,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古人对于孝的重视,像我们写信顶多加个“尊敬的”或“亲爱的”,可是他呈祖父母、父母的,都是“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我们仅有在逢年过节才会出现此类的祝福语,可是他是融入到平时生活点点滴滴的,十分虔诚。
心得体会曾国藩家书(通用6篇)

心得体会曾国藩家书(通用6篇)心得体会曾国藩家书篇1提到清代名臣,很多受电视连续剧影响,第一反应就是纪晓岚、刘墉甚至还有想到和珅的。
可是历史上,尤其是晚清历史上,有个人不能不提,那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何许人也,开国领袖以往以“独服曾国藩”作为评价。
在晚清历史上,曾国藩也被奉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
八十年代之后,关于曾国藩的评价,逐渐客观,这个历史人物在民间逐渐“活了过来”。
想要了解一个人物,没有比看他作品更好的了。
曾国藩最为出名的便是《曾国藩家书》,这封涵盖治政、治军、治家的家书,拥有“道德*冠冕一代”的美誉。
因为读书活动,我又将这篇家书拿来读了一遍。
曾公的家书,行文从容淡定没有丝毫矫揉造作,尤其是普通家常之中蕴含真知灼见,最有感染力。
整篇读下,字字句句都是回味无穷。
例如“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
浅显易懂之中,包涵大道至简。
例如,“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例如,“行事则不激不随,处位则可高可卑”。
好的书则是这样,发人深省。
好的道理也是这样,震撼人心。
每每翻阅这些书籍,感觉精神都被洗礼一遍。
再回首日常事情,竟然感觉无比通达,事事清晰。
或许一本曾国藩家书,不能带给人官运亨通,不能带给人奇淫巧技。
然而这本书如同一趟旅行,让你在封建社会最终一尊偶像的精神世界游历一遍。
毕竟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身体和精神,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吧。
心得体会曾国藩家书篇2关于为官,他力求清清白白、廉洁自守。
他说,“予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
”让我常常想到,从政做官不仅是组织赋予的一种权力,更是肩头扛着的一份责任,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既不能把官位大小作为荣辱的标志,更不能心存做官发财、谋取私利的念想。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体会5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体会5篇【篇一】假期中我读了《曾国藩家书》假期中我读了《曾国藩家书》这本书,这本书,这本书,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
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随想而至,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
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曾国藩受家风熏,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读书曾国藩一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在致诸弟的信中反复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
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拥有恒心。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在一封信中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到写,从史到经,从读书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
很多人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国藩却不愿孩子做官。
他在写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很多人家长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让孩子通过考试入“仕途”,为自己和家人长脸面,谋福利。
为自己和家人长脸面,谋福利。
殊不知,我们的读书理念培养出殊不知,我们的读书理念培养出了很多有文化没有教养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学习分数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丧失了自我约束的能力,不能不说这已经成为社会的悲哀。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5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5篇读《曾国藩家书》,隽永意深,句句体现文正公独到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希望给大家提供帮助。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1644年在明朝降将吴三桂带领下,多尔衮率领满清八旗兵攻陷北京,此后有用二十年占领中国,明朝灭亡,清朝正式统治中国。
虽然力图实现民族融合,但是清政府执行首崇满洲制度,使得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官员受到猜忌、防范。
尽管有康雍乾盛世,然而清政府已江河日下。
1840年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醒沉睡的中华帝国。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振臂一呼,太平天国席卷大半个中国。
1852年曾国藩组建湘军。
内忧外患,又无人可用,1853年清政府不得已启用曾国藩。
1864年初合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7月攻陷天京,清政府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
曾国藩功高震主,清政府已极不放心。
咸丰曾叹息:“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
”8月曾国藩上奏朝廷裁撤湘军,朝廷当即准奏,随即裁撤湘军两万五千人。
随后,曾国藩把家书开始刊行问世,表明自己忠心清廷,以安清帝之心、以塞弄臣之口。
曾国藩辞世后第七年,1879年,由李翰章编纂、李鸿章点校的《曾文正公家书》正式面世。
全书从1840年(道光二十年)到1871年(同治十年),历时30年,内容包括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家书真实而细密,平常又深入,是一部真实生动的生活宝鉴,展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读《曾国藩家书》最大感受是曾国藩的勤俭。
曾国藩虽位极人臣,但自己俭朴,远离奢华。
“余服官二十几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
”京城世家子弟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他不让子女来京居住。
读后感.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
”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着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曾国藩家书》的几点想法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是近代中国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借用唐浩明先生的评价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然读完曾氏家书,忽感伯涵亦是教育大师,为人处世之圣者也。
毛主席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此言非虚,读罢,方有所感。
学曾子做人之道
曾国藩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学习,我想在其中挑出做人这一方面来讲。
原因源于曾国藩的一句话:“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财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虽然曾国藩在这里谈到的是读书学习,但是我觉得这说的也是做人。
其一有志,所谓志者,是各人之理想,各人之追求,因此,这“志”也是做人;其二讲有识,此乃是一种对于学问的态度,普天之下,即使是学贯古今的大家,谁又能说自己已经穷尽了学问呢?天下之大,学问之大,若是大言不惭说自己“学尽”,只怕是井底之蛙。
所以知“学问无尽”着乃是一种谦逊,亦是做人;其三有恒,凡事若是不能持久,坚持不懈,何事可成?相反来讲,所谓“水滴石穿”,我们若是“有恒”,又有什么做不到?那么作为一个学生,勉强可称为“读书人”,曾文正如此之言,可是在谈做学问之时谈做人?
另一点对我而言,对我们学生来说,大学学习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更重要的学习做人。
会做人才会做学问,或者做人与做学问是相通,而会做学问不一定会做人。
看看现在总体的学生素质便可知道,大学老师应该教会学生们做人,而不仅是知识。
君子当自强不息,明强为本
从曾国藩身上,我学到的最深的一点就是“自强不息”。
他在给他弟弟的信中谈到,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一定要内心有股倔强的精神。
不过,光是这还不够。
曾国藩终生信条便是:“欲成大事,”明强“为本“。
他谈到中庸中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即要有智慧才行。
我觉得这一点对我启示很大。
我觉得要做到这些,就要有明智。
而这个”智“,不只是单纯的解决事情本身的方法,还应该包括一种精神,一种遇到困难时的毅力,敢于迎难而上,这也是”智“,亦或是寻求另辟一条道路的智慧。
只要学会自强不息,永不放弃,遇到困难之时多想办法,也不一味屈服,便是一种明智之举。
联系到我们实际,现在很多学生遇到一点点小困难就想放弃,谈个恋爱失败就要跳楼,学个专业不好就自暴自弃,这些都是愚昧之举。
想想当年曾国藩在九江兵败,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火烧湘军战船100多艘,曾国藩坐船被俘,后来他硬着头皮逃到江西,又弹劾了江西的巡抚、按察使;第二年当他被围困南昌时,江西省的官绅人人都幸灾乐祸。
他与江西官员的关系,更是到了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容得下他的地步。
曾国藩形容自己处境困窘是:“一听到春风的怒号,心就要碎了;一看见敌人的战船开过来,就急得绕着房子转圈,没有好办法。
”但是即便如此,他依旧没有放弃,重新整顿旗鼓,最后剿灭太平军。
他能取得大成就应该和他的”明达“密不可分。
虚怀若谷,谦逊待人
做人的第二条,我学到的便是“谦逊”之道。
做人一定要谦逊,他告诫弟弟“满招损谦受益”,做官时要谦虚谨慎。
我感觉这一点是曾国藩的现身说教,因为曾国藩年轻时,年轻气盛,依仗自己的才华横溢,便“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
在长沙当团练时,动则指责别人,与巡抚结怨;在江西战场上又与地方官员有隔阂,正因如此,年轻时曾国藩人际关系很差。
后来他自我反思后,改掉了这一毛病,朝中人也逐渐认可了。
所以“人要谦逊”这是
他切身的体会。
魏人李康《运命论》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说的是同一个道理。
“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
以致祸之由,未尝不是此二者为枢机”。
那么联系我们自身,做官如此,做人亦如此,要谦虚,虚怀若谷。
熟话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
况且谦虚之人更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而骄傲自满是人生大敌。
《尚书。
大禹谟》曰:“悔慢自贤,反道败德。
”以自满对己则止步不前;以自满待人,则贵己贱人,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自满必自贵,自贵必贱人,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人与人间不能够互相尊重,就无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厚积薄发,大器晚成
最后一点我想谈的是厚积薄发,大器晚成。
曾国藩在写给他祖父母的信中,谈到不必对弟弟没有考中而难为情,其实大可不必。
他认为一个人成名过早并非好事,因为年轻时春风得意,难免会滋生出骄傲、目中无人的情绪。
我觉得人生总有不得志,相对于少年得志,大器晚成也可以算是一种成功,只不过这种成功需要人巨大的毅力与精神动力,需要人们的一种坚定地信仰,用一种平和而又耐心的心态对待荣辱得失。
可能有些并不是那么聪明,但是却能够不断的努力,在这样的积淀中不断成长,如果让我来理解曾国藩所说的“大器晚成”,我觉得会是厚积薄发。
看淡荣辱得失,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即使看不到希望,也要咬牙坚持,因为不断地坚持就是砥砺自我的成长,总有一天我们会看到成功的曙光,所以耐心很重要。
且看太公,年轻时因为家里的原因,做过屠夫,也卖过酒,而他胸怀大志,能够不断坚持,不断积累,最终暮年得以施展才华;像国外也有肯德基的创始人,88岁才走上他的事业巅峰。
因此,如果现在的我们没有太大成绩,没关系,好好的用时间来沉淀自己,厚实自己,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