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rel]地质建模我们需要考虑些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etrel]地质建模我们需要考虑些什么?(二)

如果你对于地球物理感兴趣,你可以继续看二、三、四,否则我建议你等两天直接看五。

速度前奏

由井的分层到地震剖面的时间,我们是通过一种叫做“人工合成地震记录(Synthetics)”的技术来建立井点处的时间与深度的对应关系的。

这张图算是相对比较标准的作对比的剖面。不过你比较经常看到的是下面的两种:

其实这个标着b)的图上的井对应的东西不叫人工合成地震记录,而叫做垂直地震剖面(VSP,Vertical Seismic Profile),就是在井眼上像我们做地震一样做那么一遍(详细机理我们就不说了,你可以搜搜相关的词),这样我们就有机会把这两种不同的地震数据放在一起来比较一下了,因为它们都是地震而且位置也重合,它们的相似度肯定很高,这个过程就是“标定”。所谓“标定”,就是把地震剖面的时间和井上的深度一一对应起来。我这里只想告诉你的是Synthetics其实就是模拟的VSP。这跟我们通过声波曲线来解释孔隙度的过程有些类似,但是这个过程似乎更加成熟了一些。现在有些地方甚至不再怎么测VSP测井,而是直接利用人工合成地震记录来替代真实的井眼处地震记录来进行“标定”。

如果可以继续用开车去东来顺这个例子,VSP就是真的开一辆车,拿一个秒表在标志性建筑前计时,一直到达东来顺为止;Synthetics则相当于你在电脑游戏空间内模拟了一个数字化北京,在其中理论性的开一个车,也到处拿个秒表去卡到达标志性建筑的时间。

而在标志建筑物前计时的过程我们称之为“Checkshot”。Checkshot,就是你跑拉力赛,有一些必须经过的点会给你的车拍照,以避免你抄近路。在地球物理学家那里就是时间-深度对应关系的意思。如果一个井或者一个工区你有了Checkshot就意味着这口井或者这个工区都可以同时在时间域和空间域内被你识别到。换言之,你在垂向上有两种坐标,一种标米,一种标毫秒。

对于我们地质学家来说,Checkshot就是一扇窗户,透过它你将看到一个扭曲世界中的真实——对于地球物理学家来说,非常非常真实。

如果你有了Checkshot,那么其实你就等于说有了一连串的

时间1 深度1

时间2 深度2

时间3 深度3

: :

: :

时间n 深度n

的对应序列,如果我们可以简单把每一行的深度除以时间,则我们就得到了这一深度点对应的平均速度。

速度

好罢,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Petrel的速度模型,以及它是怎么让地球物理学家崩溃的。

在我们看来,Petrel的速度模型写得非常完整和系统。

这是帮助中的原图,我们可以看到是首先Petrel的速度模型是层状结构的,即按照构造模型的Horizons来搭建,每一个Horizon对应会有其上覆地层的速度:

Horizon 1 -----> Velocity 1

Horizon 2 -----> Velocity 2

Horizon 3 -----> Velocity 3

Horizon 4 -----> Velocity 4

我们先设想一下最简单的情况,就是我们在每一个点处都可以准确知道Horizon n所对应的平均层速度Velocity n,那么我们计算出的深度域的构造模型就应该非常精确了。但是我们这仅仅是能够保证这四个层面的精确,而无法保证这四个地层的内部的精确,对罢?为此,Petrel就给出了非常多样的选择:

V=Vint,就是说每一层(从一个Horizon到另一个Horizon之间,或者从Datum到第一个Horizon之间)的速度在XY坐标一致的地方就不会改变。

V=V0+kZ,如果我们可以认定地层具有压实效应,那么我们可以估算一个压实系数k出来并通过k来模拟出层内的速度变化。

V=V0+k(Z-Z0)的情况则是V=V0+kZ的一种变化,即认为压实系数并不是简单基于埋深,更主要是基于埋藏时间。

对于上述两种情况,我们如果是地球物理学家的话则可以稍微多说一句,前者可以用于描述古隆起,而后者更方便用于描述后期构造。

至于说这个压实系数k的求取,可以参考第一张图的绿色道,或者直接把多口井的Checkshot计算出速度来放在Function Window中

当然对于V=V0+k(Z-Z0)的模式需要考虑用过滤把单独的Zone内的点来建立这种散点梯度总结。

这里最让地球物理学家担心的是什么?是路况比这些理论情况还复杂。比方说从Horizon1到Horizon2是越跑i 越快,但是中间夹了一层神秘的东西,它塞车了,它减速了;又比方说夹的这层神秘的东西导致油料换成液态氢了,煞不了车了,速度超过预期了;等等。这些情况对于能够足够细分的构造模型来说都不是问题,因为如果分隔很细致,那么所有的Horizons就都可以当做一个独立的单元来独立计算速度,其内部偏差的影响也会减少。我们遭遇的情况是一般地震解释的Horizons远达不到开发的流动单元划分的细致,所以我们就会非常担心根据这样的计算我们的流动单元的位置会不会卡错了秒表算错了位置。

至于说速度模型计算出各种速度,我想我们并不需要都去理解它,而且那意义也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对于我们地质家来说,一切必须回归到我们感兴趣的方向:油藏到底埋深是多少?

我个人建议,让地球物理学家给我们一个速度的误差范围,并因此给一个构造的误差范围,这个就是构造模型的不确定性的一个方面,对于这个方面我们无法忽略,因为速度总是比我们想象的还复杂,而速度模型却远不能达到我们期望的精度。

因为有个朋友的互动,让这个速度的问题有趣起来;在这里我特别感谢这位未曾谋面的朋友。

我暂且把其它的部分都往后派,单立一个速度的专题也好顺便说说他的问题(因为他的一些图件可能会涉及秘密,所以我对于他的原图也作了一些改变并擅自删除了交汇图的坐标):

1、petrel中导入的checkshot是一列深度,一列时间,软件会对应自动计算出平均速度和层速度(此层速度是两个采样点之间的速度,我理解的)。如果此时遇到一个高速薄层,则此时对应采样点间的层速度会变大很多,对应的平均速度呢?变的不多。那如果遇到一个速度很小的刚好有采样点那么厚的层,此时对应的平均速度会怎么变?会减小么?

答:平均速度是一个累计效应,所以会出现减少,但无跳跃与急剧拐折才对。我们还以开车去东来顺为例子说明:你大约25公里/小时走了25公里以后堵在了长安街。在计时1小时之前你如果是设置了Checkshot,你都能看到速度大约在25,对罢?然后呢你在1小时零一秒开始减缓,但是平均速度却因为此前的积累里程和减速段太小而不会形成直接的跳跃,会略向回弯折很小,然后随着你堵车的时间增加,这个弯折的角度逐渐增大,对罢?

2、help里面的checkshot采样间距一般是200m,我瞧了下有的图上显示的是。help里面说用这种方式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